发布时间:2023-03-15 15:0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专业能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日趋清晰,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客观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拥有一支理论联系实际,既有专业理论又熟悉生产,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师资队伍。
一、高职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上来的,因为普教的学科体系与高职的行动体系教育侧重点不同(如图1),在学科体系下教学已成习惯的师资在高职行动体系的教学中显得很不适应,大部分教师固守原有学科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推行存在较大阻力。
图1 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区别
在行动体系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要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等严重不足,体现在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太少,特别缺乏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教师人才,造成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技能教学任务不能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般性技能训练。另外,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弱,联系行业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能力也不足;课程改革中基于工作过程对学科体系内容解构和对行动体系内容重构等工作推进较难,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综合能力构建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因此,其与学科体系不同,更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实境育人);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强调“三个零距离”: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学做合一,产学并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训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
因此,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而言,首先要求具备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技能,行动体系下的能力也要求具有。如:根据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文件要求,师范生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即掌握五大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技能。根据2004年12月德国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向公众颁布的全联邦性的《教师教育标准》的界定,教师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包括来自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教师在专业发展历程中应具有三种不同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知识和教学行为知识,从能力的组成上,应该具备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应该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
图2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结构图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举办公立全日制高职教育,随着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中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向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在这期间,经历了师资队伍从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型,这种转型,伴随着不适应和阵痛。根据我院的师资建设经验,我们对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内涵分析,并归纳分类形成了综合能力结构图(见图2)。
(二)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构成
从图2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职业基本素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1.职业基本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其中,专业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是前提,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能动手的凭证是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保证。
2.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二,教学能力领域定位教师是教学的专业人员,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技能都应该首先具备;教育能力领域强调教师要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还要育人;评价能力领域更重视教师能科学、合理地从事课程考核评价;创新能力领域中强调教师能通过科研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用教学媒体更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适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是从事高职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三,这种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可以说就业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要取得高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闭门办学,要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新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配套开发新专业。因此,高职教师就必须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以上5个能力属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定能力。
本文中所指的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别是指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研究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换需要一座“桥梁”,这就是“专业社会实践”(见图3)
图3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换的桥梁
(一)转化理念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办学理念;从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专业与产业集群结合、产学研结合“三个结合”的视野,深化多元合作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转化模式
1.职教集团模式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指导思想,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以高职专业为主线,通过校际、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实现集团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教师能了解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从而进行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和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项目实施模式
采用“项目制”,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工作,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转化途径
1.以“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使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做到“专业设计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训练高职教师在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调整方面,敏锐地感知市场、预知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2.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的理念,促使高职教师认识到专业群开发和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体验“专业对应产业、课程对应岗位、内容对应工作过程”。通过教育教学系列改革,训练高职教师在职业教学情境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对接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科研绩点考核的方式,促使高职教师在专业社会实践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用性的科研课题研究,提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
(四)转化保障
1.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师资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制订和完善有利于教师队伍职业能力转化的政策和制度,如师资技能培训制度、师资专业社会实践制度等,要求教师具有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必须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实习、锻炼。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2.平台提供
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及运行或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师资继续教育的平台。让教师在职业氛围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
3.经费支持
实施项目经费制度,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等设立项目经费,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五)转化实践――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牵头组建“乐山硅材料职业教育集团”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合作共建的有旅游职教集团、机械类和电子应用类职教集团,正在研究加入华西医疗集团。
学院遵循“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升内涵,狠抓建设”的方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出台了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授培养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及补充规定、《学术和专业带头人认定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学院名师、教坛新秀评选表彰办法》《关于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学院专家培养工程》《教师出国培训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培养实施办法》、《教师培训进修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已有300多名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或派送到企业顶岗锻炼,取得双师素质,目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面向社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1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兼职教师达到30%。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搭建校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在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和项目经费上配套跟进,确保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据及内涵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2.
[2]范方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0,7.
[3]秦传江.徐益.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4.
[4]徐有华.陈传胜.徐明.高职院校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09-03
目前我国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也是学术型大学,主要是重点大学或财务专业在全国较为知名的大学,其财务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从事实际和教学、研究等工作,研究型大学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使得除研究型大学以外的其他大学都肩负着为中小企业输送优质合格的财务实务人才的重任。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的学生极少有人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必须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营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专门人才,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由于应用型大学更需要注重和强调专业的应用能力,所以本文主要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展开探讨。
一、当今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
21世纪的财务专业人才早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目前很多企业中的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所以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需求早已不同以往,他们更多地希望大学能够把财务专业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万宝盛华(中国)华南区总监廖继斌先生在20lO年Ac―CA华南区高校财务论坛中提到,当今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会计,财务人员首次进入十大短缺人才之列,但是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在记账和报告功能,更多的是要求财务人员能够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为企业提供预测、监控、分析以及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客观事实依据等战略职能。除此之外很多外企或者有海外业务的大型国企、民企更加要求财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包括我校,其财务专业培养目标是既通晓国内会计准则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级财务专业人才,力求培养管理领域的“专才”和财务领域的“通才”,这就对财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
两年来由笔者对全国各地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和饮食服务业的企业专业调研中,与实务界的管理工作者交流中了解到,在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财务专业本科生表现出较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刚进单位的毕业生需要业务培训的内容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二是熟悉了日常工作后的学生又缺乏对工作的改进与完善能力,缺乏工作的创造性和职业发展后劲。三是财务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欠缺的弱点,这一点在外企或有外贸业务的企业表现更突出。在我校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在各个专业的财务课上,相比较财务专业学生是最刻苦认真的,但也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中最不活跃,最不善展示自己,最低调和最缺乏创造性的。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财务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到工作岗位中能迅速接受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和所在岗位任务的能力,即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快速获取实践新知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后专业应用能力的灵活应用阶段。当然有些人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上升到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专业应用能力包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可行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可使财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发展后劲,而且这一阶段到来得越早就越预示着你的职业能力越强,你的职业前景也就越光明。除此以外,由于财务部门日益成为一个组织的核心部门,需要财务工作者与各个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反馈与交流,并配合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及时的决策,因此需要财务工作者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以及协调组织能力。
此外,由于人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专业应用能力是在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培养财务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习惯的塑造和培养。这些职业素质和习惯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对于诚实守信的品德,当今我国企业和社会严重缺乏这一品质,导致食品安全、醉酒肇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事件层出不穷。财务工作者如果不能诚实守信,则会与道德败坏的管理层狼狈为奸炮制出漂亮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的钱财,不仅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也使社会稀缺的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毫无疑问,这些素质和习惯的养成对财务本科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尤为重要的。
二、财务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在以上对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先对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实施有效的分类,进而进行分类培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应用能力,实施“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以及对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开设AccA成建制班。
1 有效实施学生分类培养机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阶段,尽管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是属于一个分数段的,但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教育时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踏人工作岗位后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把普通高等学校财务专业本科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财务类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财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型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常规业务财务工作人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财务人才,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学术型人才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实际应用能力不需像应用型人才那样强,旨在为日后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做准备。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要比普通应用人才要求更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比普通应用人才更强,将来就业层次也会更高些。高级应用型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从第一阶段熟悉、从事常规性日常业务往第二阶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开始,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较短,这是高级应用型 人才与普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区别,而普通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变的时间需要得更长或有些人至退休一直都在做着常规性的较低层次的财务工作。我们普通高校的应用型培养总体目标应是尽可能加大中间这一层次即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它代表了财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了切实可行地培养好这三类人才,我们主张实施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目标学生,如果其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
根据以上三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需进行差别化的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这部分学生比重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应用型高校会小些。应用型占我校学生的绝大多数,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构成了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加大,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
2 实行“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所谓“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制度是指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在学校导师和实践单位导师双重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财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报账发展到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财务工作的核心也从信息的加工转移到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因此,为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的内容和方式,高校需将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实践工作的时间点予以提前,利用最后一年的时间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财务工作者的身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大大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这一模式可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在实践单位的本科最后这一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应用能力,笔者认为还应在最后一年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在学校和实践单位各配有一名导师,以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适应性强的优秀财务人才。财务专业设立的“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单位导师的配备。我院学生在大一时就配备了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应就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学习的指导。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6~8人,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1次,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学风,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财务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同化的步伐,高校教师尽管也在尽可能地跟上新准则改革的内容,但客观上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总还是有距离。笔者认为最好的弥补方式即是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应在学生大四进入实践单位实习时配备。校外导师最好是自己学校的实践基地里的业务骨干人士,其主要任务侧重于指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和形成一些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初步经济管理能力,介绍财务制度和法规的最新变化情况,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由于校外导师都是学校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指导,同时还能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渠道,使实习单位在招人时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实习锻炼的优秀毕业生。
此外,笔者认为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像学术型目标人才那样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根据最后这一年在实践单位中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任务,而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这样的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更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有效减少了最后一年既解决就业又要撰写学术型毕业论文的巨大压力。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②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1、该员工工作认真,脚踏实地,关心同事,员工工作能力及表现评语精选。虽然工作性质繁琐复杂,但她能平和的对待,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工作总能自觉认真细致地完成,受到办公室成员一致好评。工作中她能够站在公司的角度,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部门的管理出谋策划,是领导的好助手。
2、在工作中,我们面临跟别人的竞争,有时候甚至会发展成争斗和斗争,都是难免的,这时候,我们应该不畏惧于去斗争,但却千万不要热衷于斗争。
3、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更有公而忘私,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的精益求精,还能主动协助其它的岗位把工作作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来源:文章屋网 )
【摘 要】 文章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积极开展现场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技能大赛。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P键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高职院校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如何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希望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不需要参加企业组织的再培训,就能满足所从事岗位的技能需求。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多的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和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还不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组织教学,最终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笔者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自身所在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探讨如何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二、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铁路施工企业及运营企业工务系统,从事铁路线路、桥隧、路基的施工、养护维修及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施工员、线路工、桥隧工等。其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铁路轨道的施工;铁路轨道的检测;铁路轨道的养护;铁路轨道的病害分析及整治;桥、隧、路基的施工;桥、隧、路基的养护;桥、隧、路基的病害分析及整治。
近年来,随着铁路企业招聘人数的逐步缩紧以及铁路企业对学生毕业时所具备职业能力要求的提升。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今后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只有主动的学习和引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梳理现有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改革中生存并发展下去。
2、梳理实训基地情况,掌握实训基地功能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1984年3月,2006年5月,学院将原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的相关专业与临潼校区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本专业在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依托西安工务段,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立足现场、无缝对接”的建设目标,从项目方案的设计论证到施工组织及竣工验收,都与一线企业共同完成,本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4个,其中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与检测实训基地被列为陕西省2011年度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本专业与西安工务段、阎良工务段、延安工务段、洛阳工务段、新乡桥工段等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梳理,全面掌握本专业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基本情况。
3、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改进和重构实训基地功能
(1)积极开展现场调研。为了保证现有的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到西安、延安和阎良工务段等开展现场调研。通过与一线职工、管理人员及现场工作的毕业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铁路企业对本专业所培养学生应具备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建议,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配套教学文件的编制及实训功能扩展等相关问题。
继续加强与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地铁等企业的合作。依托合作企业,对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掌握毕业生对工作、薪金、工作中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等,为专业建设及改革提供参考。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场调研结果,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2.5+0.5”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修订《2016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68%,进一步扩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为本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继续深入合作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2.5+0.5”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动态发展趋势,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托专业与铁路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实施学分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
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修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领域中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中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课外素质教育拓展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讲座。同时,与土木工程系的其它5个专业联合申报了《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期望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索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业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并向在校生开放。建好用好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支持20名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助推优秀项目落地转化,培育、表彰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
③校企合作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本专业部分学生(与西安铁路局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四学期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第五、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本专业2015届106名学生、2016届130名学生在西安、延安、阎良和宝鸡工务段及兰州铁路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提前适应现场工作环境、适应社会,为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2]
④继续深化学生毕业“双证书”制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考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线路工等。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现场调研,在铁路线路演练场、铁路道岔演练场、铁路桥梁演练场、铁路工务机具房中引入铁路企业工务部门的新设备、新机具,保证校内实训环境与工程实际的无缝接轨。
针对校内演练场无法实现的实训项目,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筹建铁路工务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校企互补、虚实结合”的校内实训环境。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4)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技能。积极与企业联系,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化。通过挂职锻炼,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一线,掌握现场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可以用于教学的素材(照片、视频、规范、标准等),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邀请现场专家到学校对教师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技能。
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考察和出国研修等途径提高其水平,依托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教师快速成长平台。经过系统培养,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应用与技术服务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5)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教学资源。与企业专家按照现场实际共同编制和修订现有1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场实际的无缝接轨。
(6)深入开展技能大赛。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针对不同的比赛项目,专业教师探索相应的指导方法,可采用校内竞赛、任n过程挖掘的方式选拔参赛选手。对参赛选手的培训方式,一是将技能大赛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之中,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态性的教学工作,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新局面。二是将技能大赛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结合起来,使技能大赛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4、抓住新校区建设契机,拓展校内实训资源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按照规划,2017年将在新校区建设一个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场。结合调研和学校实际,本专业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完成了铁道工程与城市轨道工程类专业演练场子项目的建设方案。建成后的铁道工程与城市轨道工程类专业演练场不仅增加了现有实训项目的工位,而且还将弥补校内铁路隧道、涵洞及路基的养护与维修实训项目的空白。
在一线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可以指定部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试点,给这些课程更多的空间进行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结合所带专业课程的特点,主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2014.
[2] 冷鑫.“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的探讨[J].长春:才智,2015.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应是本专业所特有的能力,该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获得,并促使该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具有竞争优势并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百色学院为新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早在2006年便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在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该教研室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并与旅游行业相关专家、有实践经验员工的深入探讨,并吸纳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最终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服务能力、承受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业发展能力等几项能力。其中,语言沟通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业发展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吉祥三宝”。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策略
百色学院作为新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以上旅游管理专业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三方面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建立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出一条具有百色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之路—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1.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结构
百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多次探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基本上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课程体系体现应用型特色。新修订的2013版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及学科发展新动向,坚持“文化基础课实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好用和选修课有用”的原则,设置与能力要素相对应的实用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基础能力模块课程、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和综合能力模块课程。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应用型特色。新版人才培养计划总学分达到176学分,其中实训33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898%,实训学分明显增加。
2.依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依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处理好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的、特定的职业岗位而设置,而应强调学生在掌握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职业发展和可迁移的能力,以促进学生适应岗位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更应注重去培养学生学习一些有助于职业发展,对将来职业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的能力,以便最终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有谋划能力、眼有洞察技能和手有成事本领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组合
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组合,以此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教师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进行单向陈述和提问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法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相适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来讲,有必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组合,比如采用项目研究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胺照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优化组合,配合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运用,形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多渠道、多途径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其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训的条件要具有先进性。学校通过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使实训基地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社会、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方位、深层次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职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了相关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5.加强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对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有系统的研究,还需要对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接触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培训与测评,同时将国外先进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教学方法与旅游管理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职业核能力培育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通过对百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调查和访问,了解到虽然教师队伍中的学历在不断提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己占大多数,但是其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都相对匿乏,更加缺少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和相关的教学体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实施过程较为困难。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建设要紧跟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6.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对百色学院师生的调查和访问,了解到百色学院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考试已经产生了厌恶感和畏惧感,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认为考试的增加势必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和负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上述现象更是不例外。因此,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的基本取向为职业核心能力的测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竞争与发展的能力。依据现已形成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试评价标准以及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与专业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
随着全国高校的进一步扩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传统的会计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就业时经常无扰适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在学校没有实际操作过,心里没底。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材陈旧、范围窄。有些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参加会计工作的需要。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础会计、普通企业会计,对其他行业会计如金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对相关课程的模拟实习安排则根本不予考虑。
第三,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或完全没有。另外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却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始终无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第四,教学环境不理想。现今大多数学校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条件较差,设备简陋,远不能达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实训材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已多年没有更新,跟不上国家经济政策和会计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要求,空谈会计实践教学。
第五,教学手段欠缺。很多会计基本技能实践,往往变成了随堂做习题的阶段性训练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时,一些企业、会计事务所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走失,严守商业秘密,实习学生大多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务,这就加大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六,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目前会计模拟实习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至于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而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来了也不进行模拟实习,抄抄其他学生的模拟实习结果和实习报告了事,严重影响考核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会计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观性,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多变的经济业务的能力。结合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发展的新动向,增开一些选修课和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新的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变化。在实习时适当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规业务处理的内容,以弥补课堂学习内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将一些凭证进行复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现实的业务凭证和业务处理流程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学生,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科技推广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充电”,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要求的最新动向,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和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够熟练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模拟实训室,配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其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要真实有效,并且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常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习,以满足教学和实习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对专业会计模拟实习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习报告分别进行评价计分,对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习中的业务发生结果进行核对评价计分,最后进行模拟实习答辩,由实习指导教师从实习资料中抽出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每个学生对实习资料内容及过程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七,巩固校企合作建立和巩固校企协作、校企联办的实验教学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互利双赢,利用会计职业岗位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寻找合作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价值来源。把有经验的企业业务与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授课,拓展专业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三、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战 提升 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43-01
一、实施背景
技工院校教师内涵的提升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校从
煤化工行业、企业引进了工程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融入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理解、学习能力。随着近年的行业发展,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更新,能源的深加工成为现在能源利用的主题,对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又提出了较高理论上的要求。根据以上原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一)教师对企业使用的先进设备的发展动向掌握程度不够
做为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的教师,需要掌控企业使用的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设备,需要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这些能力需要通过长期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与对行业设备发展动向及时掌握才能逐渐形成。要想获得先进设备的使用技术就必须深入其中进行学习。并与之建立紧密联系及时的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向。
(二)教师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力度不够
中小型企业在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技术更新方面,要求教师即能够为之提供设备选择知识,同时还要辅助针对性的技术提升服务。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工作。
二、主要目标
1.通过对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的契机,让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随着先进设备的购入同时掌握设备的专项技术,提升教师动手能力。
2.提供技术平台,助推教师技能提升。
三、实施过程
(一)统筹管理,制定计划
成立领导小组,针对现有人员自身优势与特点,进行分工合作,领导小组进行指导,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师提升规划,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
(二)缜密布置, 科学实施
一是通过调研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系部领导与教师到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地区的相关单位进行现场调研。掌握了企业的技术服务要求。拟定了专业建设方案,召开了相关专家会议,按照专家的意见组织实施。二是在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参与实训室建设、承担实训室建设任务,领导小组定期检查,阶段性评议,教师在建设中了解实训室设备和功能,从组装到调试,认真领悟,虚心学习,有了系统的了解,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如在建设烟煤胶质层测定项目上,从相关设备的选型、组装、调试到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计、材料的选购等方面,教师深入其中,在建设与实战中,得到企业专家的好评,林述刚等教师在实战中快速成长。三是校企联动,强化实践为企业技术服务,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中,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人才。学员来源于该行业在本地区的基层领导,同时还是一定程度的行业专家。这次培训即是教师在行业中展示实力的契机,同时也是教师队伍强化实践为企业技术服务和提升自己的最佳平台,通过为该班进行高强度的备课与学习准备,教师和学员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中完成教学计划,圆满地完成培训任务,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国家质量检测中心进行的考试中,多名教师取得了不同项目国家级执业证书,使我校在工业分析、煤样采制、真密度测定、煤的粘结指数、胶质层、哈氏可磨指数、发热量测定、煤灰熔融性、煤的元素分析、煤的二氧化碳测定等项目测定不仅具备了国家资质,同时还拥有了标准的技术,先进煤质测定设备,使教学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明显提升。教师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四、机制保障
(一)组织方面,学院把教师能力提升作为“第一要务”,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担任组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专业教师为核心成员。
(二)制度方面,制定了《一体化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的规定》等管理制度。
(三)经费方面,学校为年轻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五、显著成效
(一)教师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在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中,教师勇挑重担,既深刻了企业需要又了解了行业技术发展动向。同时还增加了难得的实际经验,实现了知识、技能的双重提升。教师能够完成相关企业的技术服务任务,在学院举办的各种比赛中,也获得了多项荣誉。
(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专业课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他们专业能力的提升使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通过改变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新颖生动,课堂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生动手能力有了本质的飞跃,毕业的学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多名学生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三)校企合作关系更加密切
由于我们不断的为企业提供技术、节约了资金、提高了生产效率,深受企业欢迎。有些企业是我们合作单位,如:龙煤股份鸡西营销公司,通过我们的服务更加密切了两个单位的关系。,我们不断的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企业对学校增加了信任度,毕业生就业率99%,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
六、影响与评价
(一)影响
在不断的实战过程中,不仅带动教师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显著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而且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吸引了多个新兴企业,与我们签订人员培训与技术支持的服务,如鸡西煤化工工业园区龙昌公司与我院签订了技术服务与长期订单培养学员的合同。
(二)评价
1.企业对我们教师的技术支持,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教师已由胜任型转变成经验型。
2.在对企业的培训中,学生对教师的授课,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老师教了我们所要学的东西,他们对专业课程的把握,超过我们工作20年;老师在授课之余帮助我们进行的建设,使我们成为行业标兵,我们完全可以叫您一声导师了。
七、体会与思考
(一)体会
1.通过选煤与煤质化验专业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学校建设实训室、编制教材、课程建设,使教师在实战中专业能力提升效果十分突出。
2.搭建技术学习平台,是教师成长和为企业服务的最有效途径。
3.通过专业建设,带动所有教师技能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考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专业建设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使教师更多地参与生产实践,加速教师的成长,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的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掌握先进技术。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或企业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
《3D示范校建设工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任开朗,男,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族:汉,本科,黑龙江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高级讲师。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文化路29号黑龙江技师学院 邮编:1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