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改善人居环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5 15:02: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改善人居环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改善人居环境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对策;山东寿光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51-01

山东省寿光市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寿光市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品味逐步提升,2006年并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007年又踏上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征程。由于旧城改造不够彻底、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1 寿光市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1.1 农村环保设施薄弱,菜农环保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菜农们只重视短期效益,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破坏了人居环境,如粗放灌溉方式、农膜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1.2 原有的城市规划已经落后于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从总体上来看,寿光市的土壤处于清洁的水平,具有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的清洁土壤条件;就空气质量而言,目前农村优于城市[1]。随着寿光市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原有的部分城市规划已落后于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如部分原有的农户稀少的工业区现已发展成为农户聚集区或居民生活区等。因此,企业污染影响了新农村的环境。少数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生态型新农村的标准,村镇绿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也尚待改善。

1.3 国家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农村环保监管能力尚且不足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能力以及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且治理难度大,给环保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环保标准和法律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

2.1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发放环保法律手册、张贴宣传画、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同时适当地采用经济刺激手段,鼓励农民从自身做起,保护生存环境。

2.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防治环境污染

政府应投入大部分资金建立喷灌系统,进行科学灌溉;相邻村镇建立污水、粪便处理中心,变废为用,节省能源,减少污染[2]。

2.3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

由于农民群体知识水平较低,多数只看重眼前利益,政府应逐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环保制度,针对农民群体灵活开展工作,引导农民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最大限度地监管环境[3]。

2.4 着眼长远,统筹兼顾规划城乡建设

将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企业,如防水卷材生产、化工企业等,迁至羊口工业园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耕地和菜园;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成立居民生活区,并建立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2.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通过组建老年学校、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免费教农民科学种田、种菜等相关技术,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群体素质,从而提高其环保觉悟,使其自觉地保护人居环境。

3 结语

通过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寿光市在蔬菜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农村文化产业得到了提升,农民的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农村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农村规划布局愈见合理,人居与自然协调发展,逐步达到了生态型新农村的标准[4]。

4 参考文献

[1] 成世才.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选择性种植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

[2] 延妍.论述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及对策[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10.

第2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精神,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街道“多部门共建”模式的重要措施,统筹安排,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强化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今年组织召开了XX街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题工作会议2次,制定并印发了《XX街道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宜居乡村建设推进方案》,安排部署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明确了目标。街道与17个村主任签订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书,各村确定了1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负责人。

(二)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以及开展“城市卫生齐参与,干干净净迎新春”“三清三改”等主题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氛围。目前,出动宣传车100余次,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播放广告11余条、悬挂标语27条。

(三)强化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对农村各类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同时清除了各村内私搭乱建等临时建筑物。二是实行了农村环卫保洁村民自治化运作,每个社均配备一名专职道路保洁员负责对各社村道保洁,对村的垃圾进行了分类收集清运。今年以来,全街道清除村内公共空间和庭院的私搭乱建,村内主干街道两侧、周边建筑外立面的乱贴乱涂 1.2万余平方米,提升农户庭院美化改造90户。

(四)强化创建,建设美丽乡村。以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为契机,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安全饮水、道路畅通、产业培育等工程。目前,清理渠道约3.1万米,清理塘堰4口,清理蓄水池3口,清理污水沟200米,清理水坑2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约95吨。在村道路两旁及撂荒的地种植花卉苗木,整治面积1万平米投入资金0000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今天上午的考察学习,xx县的乡村环境治理改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1+1模式”,人畜粪污综合利用模式确实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成效显著。下一步,我街道将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我街道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水平。

(一)思想上再重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工作要求,加强投入,强化措施,有效开展工作,逐步提高我街道农村村容村貌整治标准和管理水平,美化人居环境。

第3篇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下午好!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沙口村就第三季度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大家作汇报,不妥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成立专班,加强领导

我村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明确村两委工作人员的职责,专班负责每月对每个小组进行考核,严格落实扣分制度,排名靠后的小组直接扣减组长工资。

制定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个小组以组长、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体成立工作专班,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宣传评比,包组的村干部对所包的小组进行日常巡查和监督。

加强村级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我村在每个小组都设有公益性岗位,通过召开村级公益性岗位相关会议,明确岗位上贫困户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二、完善机制,开拓创新

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工作,聘请垃圾清运员和垃圾清运车,清运主要道路和居民点的垃圾,购置并发放垃圾桶0个,与农户达成“包扫,包收集,包整洁”的三包协议,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促进村庄整齐整洁。

加大庭院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每个村民的责任,全民参与是关键。我村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会和广播进行宣传,积极开展评选卫生示范户活动,对整改积极,验收合格的农户颁发“卫生示范户”的牌子,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对于每月考核都合格的农户,年终将发放物资奖品进行激励。

三、广泛发动,积极宣传

我村要求组长在本小组开好户长会,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求做到家户门前屋后“扫干净码整齐”,利用“村村响”广播每天进行宣讲,发动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做好示范,并召开座谈会邀请大家建言献策;上门入户宣传,对农户讲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村将在每个小组制作安装固定宣传牌和农户责任清单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督促考核,形成浓厚氛围。

第4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水土保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水土流失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占90%以上,尤其集中分布在大江大河上中游及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使得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加剧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恶化人居环境,加剧贫困程度。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建设新农村,特别是在水土流失地区,关键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地方经济打好基础。长期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可以保障山丘区粮食安全。水土保持坡耕地改造和淤地坝建设等是提高山丘区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梯田平均每公顷年增产粮食1125公斤,是坡耕地的2—3倍。淤地坝每亩坝地生产粮食300到500公斤,是坡耕地的6—10倍,黄土高原区坝地占总耕地的9%,而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20.5%,当地干部群众把淤地坝誉为解决温饱的“粮食囤”。

二是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被称为“江南沙漠”的江西兴国县,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55元上升到2000多元。四川省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区内的贫困户比例由治理前的15%下降到现在的5%。

三是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许多山丘区实施水土保持后,不仅改善了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生存条件,使光山秃岭变成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安居乐业的秀美家园,农村环境得到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

第5篇

关键词:延边州;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01-2

1强化组织领导,强大改善人居环境的推动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延边州做到了“四高”:一是高位谋划。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改善农村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加强领导,高位谋划,列入州委、州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州委常委会和州政府常务会定期审议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二是高位操作。州、县两级健全领导机构和体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全力推进,乡村两级干部真抓实干,形成州、县、乡三级党委书记全力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格局。两年来,州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四个领导班子先后召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大型工作会议、现场会议5次,出台政策文件9个,开展调研和视察13次,审议通过相关议案8件,组织专项督查21次,领导干部现场办公460人次;三是高位整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制定项目整合办法,出台奖励奖补政策,动员部门和企业包保帮扶,从州到县、从乡到村、从社会到农民等各个方面,高度整合资金投入,全州形成一股劲,集中力量办大事。3年来,州政府投入财政专项600万元,带动县(市)政府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8400万元,帮扶单位投入10267万元,乡(镇)政府财政自筹投入13405万元,村级盘活资产投资7168万元,农民自筹30192万元,社会各界投入总额达到79432万元。同时州本级的财政专项投入主要用于奖励和奖补,对州及县(市)设立了3个等次的组织推动奖,分别给予10~30万奖金;对州直包保部门设立四个等次的帮扶推动奖,分别给予0.5~3万元奖金,对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2000元的奖励,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促使全州上下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高位宣传。组织开展了特色乡镇和魅力乡村评选活动,制定出台了《“十佳”特色乡镇评选办法》、《“十佳”魅力乡村评选办法》和详细的《评分细则》,利用2个月的时间,在州电视台、广播电台、《延边日报》和州大型网站都开辟了专栏,利用主流媒体开展持续宣传,通过现场访谈、成就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成果,充分展示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成就,大力弘扬美丽乡村先进文化,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支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图们市水口村等6个行政村纳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和龙市金达莱村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敦化市雁鸣湖镇等9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科学制定规划,扎实有序推进改善人居环境

对全州县域、乡域、村域进行总体规划,制定村庄建设和改造方案,区分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俗文化,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方向。一是发展城镇化村,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创新体制机制,集中推进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大项目带动三种模式,制定农民进城养老、户籍农转非社保待遇、小额担保贷款、储备农民就业岗位和土地复垦等方面政策,建设了31个城镇化村,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68.1%,到2015年城镇化村将达到200个;二是建设中心村,加快推进社区化。提升中心村、重点村的环境建设水平,提高其生产要素和人口承载能力,引导小村、偏远村以及散居屯落的人口集中居住;因地制宜地推进合村并屯、异地搬迁,共消灭空心屯251个,有效地促进了公共资源的集中配置,加快形成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三是培育特色村,加快推进生态化。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发展产业为支撑,打造生态宜居、民族旅游特色村。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农场685家,集约耕地5.1万公顷。重点构建中药材、食用菌、延边黄牛、绿色延边大米等七大产业。开发中国朝鲜民俗园、珲春防川鸡鸣三国、敦化六鼎山大佛等九大景区景点;开展了对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大规模劳务输出,到目前已打造各类特色村222个,其中产业富村121个,旅游强村28个,劳务兴村49个,民俗文化11个;四是改造重点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仅2012年,在全州401个重点村实施了1216个环境改造项目,集中建设了一批环境整治型、保留改造型、聚集发展型、特色生态型村屯,这些村屯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边沟院墙整齐化、中心村屯亮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洁净化。

3突出整治重点,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按照先基础设施建设、后环境综合整治,进而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步骤向前推进。在这方面,我们实施了五项工程:一是危房、泥草房改造工程。全州累计改造泥草房37263户,改造危房30338户,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环保、节能、保暖、抗震性能,确保新居舒适;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近年来,全州新修农村公路1556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8万人,新修村部246个,新建休闲文化广场561个,新建科学储粮仓10634座,建设畜禽养殖小区640个;三是围墙大门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整齐美观的原则,对农村围墙大门实施统一改造,在447个重点村中新建和改造农户围墙140.9万延长米,改造大门14500个;四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根据村屯自然环境、规模大小、经济强弱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绿化、美化、亮化措施,在重点村屯植树109.1万棵,栽花823.8万株,种草3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717盏;五是乡村清洁工程。组织新建边沟924.9公里,购买垃圾车578台,摆放垃圾箱11337个,新建垃圾处理场416个,固定保洁员2188名。在全州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垛、清路障、清沟渠、清违章建筑、清广告街牌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并收到了明显成效。

4统筹谋划,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第6篇

xx州围绕全面提升阶段“城乡容貌整洁、人居环境改善、城乡管理有序、城市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治理目标,切实找准着力点,增添新举措,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不移地把治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进一步突出治理重点

要以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为治理的重点区域,以巩固“六乱”治理成果为切入点,切实找准和强化薄弱环节,在城镇着力突出治理“本文来源:文秘范文乱”,在农村着力突出治理“脏”,做到城乡统筹、标本兼治,不留死角、全面推进。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项目规划和立项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抓紧规划和建设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和购置环卫设施,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为纵深推进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进一步做好“结合文章”

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彝区“三房危房”改造、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灾后恢复重建、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进一步构建长效机制

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分类考核,对第一名给予重奖并授予“流动红旗”,对最后一名的县(市)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在相关大会上就治理工作进行述职;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城乡环境管理体系,着力建设职能化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市场化的日常保洁队伍。

六、进一步强化督查问责

要把行政单位监督与媒体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和媒体曝光反馈督查机制,通过监督热线、举报电话、明查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等方式,加大督查和曝光力度,对被省、州媒体曝光的事例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处理不及时的,要启动问责程序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七、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

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头,确保工作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第7篇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不移地把治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进一步突出治理重点

要以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为治理的重点区域,以巩固“六乱”治理成果为切入点,切实找准和强化薄弱环节,在城镇着力突出治理“乱”,在农村着力突出治理“脏”,做到城乡统筹、标本兼治,不留死角、全面推进。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项目规划和立项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抓紧规划和建设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和购置环卫设施,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为纵深推进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进一步做好“结合文章”

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彝区“三房危房”改造、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灾后恢复重建、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进一步构建长效机制

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分类考核,对第一名给予重奖并授予“流动红旗”,对最后一名的县(市)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在相关大会上就治理工作进行述职;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城乡环境管理体系,着力建设职能化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市场化的日常保洁队伍。

六、进一步强化督查问责

要把行政单位监督与媒体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和媒体曝光反馈督查机制,通过监督热线、举报电话、明查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等方式,加大督查和曝光力度,对被省、州媒体曝光的事例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处理不及时的,要启动问责程序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七、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

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头,确保工作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第8篇

xx街道办事处共40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5万人。街道集中精力、狠抓亮点、精益求精,进行环保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发动

环保建设是一场发生在农村的改变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的伟大革命。广大群众是这场革命的主体,我们把宣传发动放在工作首位。组织全街道各村也自发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共100多人次到市内外先进村参观学习,取长补短;这些人成为环保建设“义务宣传员”,迅速形成了由街道党委办事处引导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每个人确定责任区和联系户,向群众宣传创建的意义和任务,协调、解决环保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2018年,全街道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524万元,清理三大堆1491处,拆除临街乱搭乱建草棚子118个,拆除禽畜圈舍90个,拆除倒塌房屋86间,拆除残墙断壁26处,清理临界菜地76处,新建标准化草厦子203个,砖砌花墙8550米,清淤石砌边沟13600米,粉刷墙壁39000平方米,硬化主干道4400平米,平整次干道45500平方米,栽植樱花、红叶石楠、花叶冬青、百日红等绿化苗木106000余棵,绿化面积36000多平方米。

三、建设垃圾转运站

今年以来,xx街道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按照“村收集、街道中转、市统一处理”的思路,克服资金瓶颈,投资60多万元,利用3个月时间,完成垃圾转运站建设,率先投入使用。垃圾转运站的建成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民本民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街道对垃圾运送情况实行“每周一汇总、每周一通报”,年内全街道50%以上的村将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下步街道还将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经济薄弱村给予适当扶持,争取明年街道4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中收集。

四、环境招商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