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3: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研究生学院院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生权利保障 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无论是权利种类、数量,还是权利的实际落实情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现行法律确认高等院校学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除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只限定成年公民享有,其他所有公民权利的法律规定,对学生都是适用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却依然无法令人乐观,高校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仅有法律规定的学生权利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学生享有的法定权利必须经过相应的转化为现实,才是真实的和完整的学生权利保护,才能对高等学校学生具有实际的价值。文章从院校本身和学生个体两个方面联系当前实际对高等院校学生权利保障进行分析,为学生获得更广泛、更公平的权利提供帮助。
一、高校学生权利保障体制改革
高校在管理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高校的规章制度应该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为规章制度是为人设计的,任何以人为管理对象的规章制度,都应以人为核心和归宿。为了能让高校学生健康成才,高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制定正确的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应该制定正确的办学目标,把目标定在“人才应用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又有灵活的运用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1)高校的办学定位在定性基础上应该有一定的量化指标。高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在遵循这个目标发展的时候,还应该具体的考虑各个量化指标,比如,在办学规模上,要达到什么层次,是继续扩大规模还是稳定现有规模;在学科专业上,改革哪些现有专业,更贴近市场要求;新增那些专业,相应的师资和教材、设备的跟进;在教学改革方面,课程设置如何改革,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保障,如何体现个性需要等;在区域服务定位的目标上,应有长期和近期的规划,并且每个时期应达到什么目标都应该有较详细的说明。
(2)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应该按照宽口径、重基础的原则,纵向注重系统性、横向注重渗透性,构建立体、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在统一的专业下而设置柔性专业。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详细调查社会急需的人才专业类型,依靠母体的教育资源优势,设置热门的专业方向,设置复合型的专业方向,设置有利于培养社会最欢迎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与其它高校的专业相比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特”,以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考虑专业方向时,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自觉性、主动性、灵活性。一是在课程建设上,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教学改革,抓好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完善教学管理和实践环节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评估和督导作用。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宽基础,宽口径打好基础课教学和外语、计算机训练,强化辅修课和第二堂教学,建立创新实验室等,同时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新的管理机制和教育模式下,根据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选择通才型、应用型、通用型等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既要有人才需求市场,但还应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寻求贫困生上学难的解决途径
在政府对高校学生学费实施配套政策的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寻求解决学生学费的办法。比如,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提供“先教育后偿还”的助学机会或企业出资定向培养的助学方式等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
3.建立高校学生就业帮助、预警体系
高校应根据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教育水准,尽量减少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高校注重在从宽口径和动态性等方面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进而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早定预案,适时制订出前瞻性的专业培养方案,要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使毕业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能力能够跟上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人刊市场上适销对路,提高竞争力。树立就业工作理念,做到人人都来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上下互动、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就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就业指导虽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岗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培养效率。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贯串在整个大学阶段,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以及就业市场观念和模式的创新,学校更要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要充分发挥高校办学模式新、包袱少、机制活的有利条件,借鉴国外先进的就业指导经验,建立富有高校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成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对高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加强择业技巧指导、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动开发未来市场等,努力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高校学生自身权利保护意识的增强
高校学生对自身权利的关心、积极主张和当其受到侵害时的积极寻求救济,是保障高校学生自己权利非常重要的方而。目前,学生的维权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很少有学生认真读过《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很好的了解自身的权利,因此,学生的这股权利保护意识实际上具有较浓的盲目色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高校学生应该加强有关法律法规或相关材料的学习,明确自身的权利。其次,高校学生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权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第三,设立学生维权代表组织。即学生自身组成权利保障组织,通过组织向校方或行政机关反映存在的侵权现象和要求合理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周军.学生权利问题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2]刘仁山.学校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问题的法理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
摘 要 依据我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院学生的体质状况,结果反映身体形态指数明显增长,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下降明显。依据结果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学生 体质监测 结果分析 建议
一、测试对象、测试项目及仪器
(一)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长青学院在校四个年级所有学生,共6135人,获得有效数据6135组。
(二)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进行。其中身高、体重用来评价身体形态;肺活量、台阶试验用来评价身体机能;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和握力用来评价身体素质。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测量法、数理统计法。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一)身高、体重
身高和体重是描述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从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总体处于正常水平,但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男生体重同总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二)肺活量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身高与体重等形态指标对其有较大的影响,从数据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活量明显提高。
(三)台阶测试
台阶测试是定向负荷机能测试,主要用以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数据显示一年级到二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在下降,二年级到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女生的优秀率要高于男生的,从生理学上分析,女生的耐力远远不如男生,而测试过程中,女生的动作协调性以及对节奏的把握上明显好于男生。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今后的耐力训练中,一定要注重男生的协调性、节奏感的训练方法。
(四)握力、坐位体前屈
握力体重指数是衡量肌肉绝对力量的指标,反映人体上肢力量素质的指数。而坐位体前屈是针对柔韧素质的测试,柔韧素质的好坏对于人体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男生握力随着年龄增大,力量素质不断增强,但握力体重指数增长不明显,说明其主要原因是体重的增加而使得相对力量增大。数据显示,女生柔韧素质下降,各年级分别相差0.24、0.68、0.32,从成绩中分析优秀与良好率随着年龄增长下滑明显。
(五)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是反应人的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的协调用力能力。从数据可以看出一年级到二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稍有下降,二年级到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相对的该项目的优秀率并不高,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练习
三、讨论
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发现,我院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方面有以下变化:
(一)男生在身体的纵向和横向发展有所提高,因而,表现出粗壮、高大,体重增加,身高逐年增加,女生在校身高增长不明显,体重的增加幅度不大,表现出较为匀称的增长。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在校大学生的生长发育也具有影响。我校男性学生体重有较大幅度增加,表现出肥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体育锻炼的缺乏和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有关,导致体重快速增长,学生要注意均衡增长和膳食的平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性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
(二)心肺功能的测试表现为总体偏弱现象,可能与缺乏耐力性锻炼有关。速度力量性项目多寓于游戏之中,趣味性浓,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耐力性项目练习的方法比较单调乏味、艰苦,在体育课堂中较难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女生柔韧素质随着年龄增长有退步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对柔韧素质的锻炼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不够,在做柔韧练习时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是被动接受,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安排中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有效的锻炼理念。同时,在校内多开展一些女性体育锻炼的项目与活动形式,也是下一步研究开发的重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锻炼认识不足,对于校园学生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体育意识、观念不强,体育生活化流于形式。
2.柔韧素质、耐力素质明显下降。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教材内容的选择、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体育部门深层次的思考,根据学生体质状况提出改革建议,教务处支持,促进学生体质提升;同时,加强校园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仅解决课程上的,还要解决课外体育锻炼资源。
3.女性大学生在柔韧素质和心肺功能上表现偏弱,值得关注,校园女性体育的引导和加强是下一步体育工作的难点。
(二)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原因源自于家长、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要解决全面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首先要改变社会传统上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误区,要切实唤醒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体育锻炼要注意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督促学生在进行全面身体素质锻炼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强耐力、柔韧素质的提高;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练习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进行锻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三、四年级同学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开发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其经常性的进行户外体育锻炼。
3.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效果。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
4.注重体质测试宣传,同时完善测试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做好测试宣传工作,测试前和测试中应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展板、宣传栏,以及体育课堂教学等形式和途径,积极宣传体质测试的目的、意义、内容,注意事项和有关体质健康的基本知识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测试,解答学生的疑问,消除学生的顾虑。测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方法应更加先进,手段应更加科学,建议调整部分测试顺序,以保证被测试者的正常体力发挥和测试结果的客观真实。测试仪器应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得数据采集、整理工作更加科学,便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杨贵仁.深化改革,促进学校体育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2.
[3] 张继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2008.2.
关键词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 视障学生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理论概述及现状分析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根据Vallerand(1997)内部动机划分类型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及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针对辽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针灸推拿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共计74名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没有体验刺激型动机,不认为英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因此在听或者说英语时感到很愉快;回答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高兴的学生仅占14%,仅有14%取得成就型学习动机学生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计划出国工作;86%学生认为盲人按摩在国内就业情况很好。34%学生具有了解刺激型学习动机,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66%学生对英语学习感觉一般,无所谓喜欢不喜欢。随同做了英语基础调查,结果24%学生因为视力残疾英语基础为零,50%学生只有中学二年级英语水平,26%学生仅达到国家高中一年级英语水平,差别很大。
2 应对策略
2.1 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特教院校视障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差别过大,现行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不论从内容的难易程度、范围的宽广度及与未来就业的需求方面都不适合特教职业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学习,学生感到难度大,无趣,不想学,缺乏任何学习英语动机。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性的对授课内容进行创新,突出交际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降低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产生兴趣。比如,开始时将一些简单的日常会话融入到按摩工作中,“A: I am glad to be of service to you.” “B:Thank you,it is my back ,it is very painful.”
课堂上渗透东西方在日常交际、短语成语以及谚语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学习中去领会他们之间的异曲同工之美。每逢一些英语国家的节假日或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及时将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补充到教学内容固定模块“文化角”。高职学生始终是多元化流行的粉丝,及时将社会上流行的英语流行语交给他们,例如:“HIGH”,“HOLD住”的英语含义及引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调整英语授课模式,倡导任务驱动
由于职业学校盲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差异特别大,有的甚至无任何基础,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经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一种“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结对子”的教学结构模式。通过统一授课可以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相同难度的知识,达到大致相同的水平针对视力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盲生英语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法。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 的教学理念逐渐引入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新课授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预习任务,学生合作完成,借助网络、图书多种手段完成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对基础知识有了一个很好的巩固,对新知识做好了学习准备。课堂上,根究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激发了英语学习情趣,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视障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2.3 模拟工作情景,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把“工作情景”引入课堂是职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情景中去,给学生模拟一些在未来实际工作任务让他们各自完成,那么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不仅课堂内容丰富了,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表演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3~4人一组,分别扮演按摩师、患者及按摩店老板,将学习任务融入到工作情景中,实践体验美国式按摩师的工作情景及与患者的英语交流。
2.4 个别化教学,考核标准差别化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基础水平,确定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及考核形式和标准。例如,2008级针推班24人,零基础3人,仅会字母和个别词汇5人,中学基础12人,高中基础4人,同时会盲文英语仅5人。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制定了5套不同教学方案,上课课时有限,无法完成教学,英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教师-学生,优生-差生结对子的形式完成了基础恶补、知识巩固,结果仅一个学期72课时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达到了计划的学习目标。针对个别后天致盲,没学过盲文英语的学生,考核形式主要采用口语考试形式,重点考核听说能力。
3 结语
“做中学,学中做”积极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融入更多岗位需求知识与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新燃起学习英语的热情,改变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效果,实现针灸推拿专业盲人高层次、高收入就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11-01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多数是从充满溺爱的儿童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现有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强化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关注和重视,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整体的安定发展。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 心理障碍
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年龄多为13-18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上渴望独立和自由,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心理,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少,在遇到问题时很难凭个人能力解决,所以在遭遇失败挫折后就产生了心理障碍。自卑心理是造成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成绩和外貌等原因影响,不少初中生在对比这些因素时会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感到自卑,从而使人际关系发展产生障碍;另一方面家庭因素也是初中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农村部分中学生家庭贫困使他们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自卑。
(二) 社会和学校因素
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中学生更希望在网络游戏里发展自己,由于游戏人物、场景等更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不少中学生会选择生活在网络游戏里。但当他们再次回到现实时就会感到特别的无助、困惑,久而久之部分中学生就会与同学之间产生代沟,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此外,学校也是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大多数中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在校园管理中很多中学会采取封闭的管理政策,这样不仅束缚学生的自由,而且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使得他们在离开校园后就遇到了很多人际交往问题。不仅如此,多数学校仍然注重传统的应试教育,按成绩排名分座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些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经常与他们发生互动,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出于嫉妒等心理会选择不与学习好的学生说话,这样同学之间就产生了隔阂,从而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消除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在生活中往往喜欢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使得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外表不好的学生产生一定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感到孤独。面对这种现状,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障碍,如教师定时举办班会、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学生之间的友谊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那些羞涩的同学进行发言,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等,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摆脱不敢说话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感觉在朗诵课文时非常自信,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就是缺乏兴趣,包括学习、生活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培育兴趣过程中很自然就强化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发挥网络作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念,对于那些沉迷网络的同学不要彻底禁止网络游戏,盲目管理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定时举办班会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此外,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其利用网络知识,如查找名人传记、历史典故和英语单词等。人际交往虽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校方面要积极开设心理课程,通过心理疏导和沟通,帮助那些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及时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语
人际交往障碍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少中学生因人际交往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产生犯罪心理。因此,要及时认识到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体操教学 女生心理障碍 原因 对策
1.引言
近年来在体操课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而产生厌学的现象,很不利于培养其体操教学能力。因此,分析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避免与消除心理障碍,确保体操教学顺利进行,就成为体操教师共同关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的体操考核结果显示,女生达到优秀的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处于合格边缘,甚至出现补考的现象。根据初步调查显示,不少女生在体操教学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更有女生“谈虎色变”,甚至怀疑体操课存在的必要性,对之恨之入骨。这些表现都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后遗症,对我校开展体操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女生在体操教学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100名中学女生。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所抽取的学生样本。
2.2.2文献资料法
查找有关体操课程教学和学生运动心理的相关资料,再通过相关文献以做参考。
2.2.3数理统计法
根据所学体育统计知识进行数据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于过强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质,引起超限抑制,降低机体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机体的工作效果与工作积极性。体操技术动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复杂的运动,它对练习者来说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体操动作多是日常生活中不常遇见的反常动作,具有难度高、惊险、动作衔接快,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则不仅使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会产生消极的辐射作用,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调查的100名女生中有19名女生表示对体操没有产生过心理障碍,而剩下的81名女生都有过不同时间段对体操不同项目的心理障碍,其中有超过64.2%的女生是对单杠、双杠、跳马产生心理障碍,30.9%的女生对技巧产生心理障碍,由此可见,女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项目主要是竞技类的体操。
3.1中学体操教学中女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3.1.1中学生生物规律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同其他生物一样,人体各器官机能是有规律的,有周而复始的变化,不同的时期,人的情绪表现也不一样。相关资料显示,女生在月经期间情绪波动较大,即使对所喜欢的事情也可能产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多参与活动,有6 5%的女中学生在月经期间会产情绪波动,在课中表现为不认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否产生过心理障碍女生月经期间虽然都有情绪波动,却都是一般,而没有心理障碍的在没有影响中占的比例比有心理障碍的大。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所研究的女生在月经期间对于体操的心理影响虽然存在但是并不是很大一部分。
3.1.2来自中学教学方面的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有59.2%的女生对体操没有产生兴趣,58.3%的女生认为产生不了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体操动作技术要求太高,让很多女生望而却步。虽然大部分女生表示会积极面对困难,但是在不断的失败中也逐渐形成无形的压力,不断地责问自己,自信心不断被打击,渐渐形成心理障碍。其次,35.4%的女生认为体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队列队形,虽然没有学过队列队形的口令与指挥,但是从小学开始就在体育课上听老师的指挥,久而久之对其有比较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队列队形的时候会觉得很枯燥。因此,中学体操教材内容与中学生练习时的心理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
3.1.3教师的讲解示范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体操动作的讲解示范要求较高。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示范准确优美,才能使中学生从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才能激发他们学习体操的兴趣,反之就会使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根据调查,在女生心里体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都是很好、很到位的,但是也有人表示是出于自身的原因才无法理解动作的要点,所以教师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上要更进一步突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动作技术要点。
3.1.4帮助与保护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女生由于来源不同,虽然都是体育女生,但是基础不同,水平参差不齐,故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从表6以看出,中学体操教师对保护与帮助的技术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在体操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帮助与保护的技术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动作。在学习与应用帮助与保护技术时,不同的人实行帮助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中学女生由于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帮助产生心理障碍的几率并不是很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保护与帮助技术对于学习体操时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3.2中学体操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对策分析
3.2.1激发中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中学体操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简明的讲授,准确优美的示范,辅之以优美的音乐,激发中学女生对体操的参与意识。还要在体操教学中为中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2优化体操教学方法
教师的体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学生感到快乐的形式进行,且能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的结构、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体操教学。在体操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多鼓励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增强信心。
3.2.3加强保护与帮助
教师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是克服中学生心理障碍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保护与帮助时手法要熟练,方法要恰当,并不时给予中学生鼓励,使中学生安全感倍增,从而放开胆子练习;但帮助一定要掌握度,不影响中学生单独完成动作为前提,由全力以赴到安全放手。
3.2.4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体操的教材内容是从各个方面体现并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不同项目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是学生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要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并应用各种技术。从学生方面出发,自身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4.结语
中学女生产生心理障碍在自身方面表现在对体操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对体操功能的不了解,缺乏学习体操的兴趣与探讨体操健身价值的动力;体能上虽然大部分女生都有所不足,不会对她们的心理造成过多的压力,但是从客观上可以看出体力不足会形成无形压力;在心理素质上情绪控制不稳定,动作完成容易受情绪影响,遇到困难表现出没有自信;在生物规律上,月经期间的情绪波动较能影响女生的心理。随着时展,教师应面对实际,采取有效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鹰,宋春林.论体操教学中学生的畏惧心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04).
[2]原晓春.关于体操动作技术教学中消除和避免心理障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01).
[3]荣干,于志涛.师范院校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与消除[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3).
[4]黄燊.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 专业硕士 质量保障 合肥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ZHANG Jinliu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in terms of curriculum, tutor team, practice bas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s discusse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aster Degre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hes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fundamental My graduate school training quality, on the othe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pilot unit can also play a role in learning and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quality assurance; Hefei University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为企业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校在多年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及城市固体废物处置领域研究突出优势的基础上,于2011年8月成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申报领导小组,正式向省及国务院学位办申请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在全体师生及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务院学位办于同年10月正式批准了我校的申请;2012年9月,我校首批16位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式入学,标志着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走入正轨;然而,经过一年的培养实践,我们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培养方案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短板问题;为保障我校研究生能按时高质量地顺利毕业,并能适应社会需求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及为拟申请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申请单位提供借鉴,本文拟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法建设等方面,对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总结。
1 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建设
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的建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保证,鉴于我校是首次招收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之前,我校就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涉及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导师的遴选、任课教师的选定、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实践项目选定等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建立规章制度时明确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从而使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开始就摆脱了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如我校研究生导师采用双导师制,①校内导师遴选基本条件是要有高级职称、科研项目、工程背景、有指导研究生学习经历等;研究生项目实践课题要来源于校内导师或校外导师的工程实际,并在课题来源企业完成;再如研究生国外学习制度,我校每年会在在校研究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赴国外学习,主要学习国外的先进工程理念和方法,这一制度也明显有别于一般学校和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这些制度的建立从宏观上保障了我校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彰显出我校研究生培养的独特之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校只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相较于那些既有专业硕士又有学术型硕士培养单位而言,我校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将更具特色,正如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协作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胡勇有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希望我校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在国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 课程体系建设
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严格围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到任课教师的选择都考虑到专业学位硕士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在课程体系中减少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加大了工程实际应用研究教学内容;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教师要具有高级职称、工程背景或者直接来源于工程生产研究一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随着我校研究生队伍的逐渐壮大,来源于一线生产企业的教师比例还将逐年增大,针对专业工程硕士培养实际,这一比例最终要达到不少于50%;通过这些工程应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研究生从入学初期就逐渐适应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让同学们从一开始在头脑中就明确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实际应用研究而非传统的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另外,我们在第一年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分别设置了前沿学术报告讲座和岗位实践环节课程体系,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和科研专家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可以让同学们及时了解最新工程前沿动态,并能把课堂上的知识与后续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明显提高了同学们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3 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为保障我校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相关导师队伍建设。
为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我校建立了“2+1”式的导师队伍模式,即研究生入学以后,通过师生互选机制,学校为每名研究生选派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导师(企业导师),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学生从本科学习转换为研究生学习,学校还指派一名年轻教师作为研究生的助理导师,协助校内、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导师自身的质量,学校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拔制度;例如不管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首先要具有高级职称,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有科研项目,有指导研究生学习经历等等;助理导师由相关专业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同时还要具有工程实践背景人员担任。另外学校还建立了导师资格淘汰制度,即连续三年内没有指导学生,其导师资格将自动取消,从而时时激励导师积极主动地去指导研究生学习。另外,学校鼓励校内导师、助理导师每年随同研究生到合作企业工作一段时间,随时协商解决研究生在工程实践、研究环节出现的问题。
4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践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②是高等学校学生特别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实践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环境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在互惠互利、双方自愿、义务分担的原则基础上,30多家具有环境工程背景的企业成为我校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标准》(试行)的要求,选择了21家单位作为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单位具有如下条件和权利:(1)有条件支持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现场操作、科技及宣教活动等实践培训的教学活动;(2)学校与基地单位关系密切,校内导师可以适度参与基地单位的生产、科研活动;(3)基地单位的部分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是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根据实践单位的工程实际,参与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发展规划,课程大纲,培养计划的制定等工作;实践单位根据自身发展,有优先录用毕业研究生到实践单位工作的权利;(4)能满足实践专业硕士研究生食宿、学习、劳动保护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条件;(5)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基地单位与学校形成“产学研”联盟。
在上述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实践单位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获得了经济利益,同时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学校则利用实践单位的场地、生产设备等条件实现了人才培养,实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正是在这种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我校与实践单位间的关系实现了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5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法建设
为考核研究生培养质量,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我校从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到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的考核办法;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上要求教学内容多一些案例分析,少一些理论学习,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试卷考试外,还要求有案例分析,案例应来源于生产实际;专业实践内容则由校内、外导师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践效果考核首先由校外实践基地给出考核结论,之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采用书面报告与课堂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向学校考核小组汇报,考核小组当面给出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学生首先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出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课题,之后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其间要经历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考核,且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在总量上不少于一年。
6 存在的问题
从我校一年来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环节课程的学习还不够充实完美,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实践基地、单位对研究生参与本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单位有保密要求,不想外人过多参与,导致研究生实践只能做一些低层次的、粗放性的工作;二来研究生的实践会增加实践单位一些费用,实践单位认为没有这个社会义务。
7 总结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校从2012年开始试点培养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保证培养质量,我校在没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影响下,大力改革,发挥自身的特色,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法建设等多方面全面创新,全面保障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合肥学院人才科研基金项目(13RC04)
注释
保障机制的研究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社会、企业以及高校三方面的大力支持。社会作为创业教育的得益者,应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及和谐的社会环境;企业作为学生的就业平台,应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作為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应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一、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向导作用
(一)建立对大学生创业有利的社会环境
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都是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但仍有一些传统的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所以,应加强社会创新力度,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联系在一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另,还应提倡建立竞争机制,让大学生能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自己,进而实现真正的成功。
(二)发挥民间创业教育组织的作用
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并通过开发与高校间的创业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机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自社会的有力保障。我国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以各种专业性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组织,形成相互协调的创业教育推进机制,从而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并加强其与高校的合作和联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业指导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作用。
(三)健全并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亲自体验生产实践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并且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弥补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以企业生产模式、生产管理、生产条件弥补学校管理方式、培养模式的缺陷。将企业的人、财、物纳入学校综合利用计划,并选择企业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其利用。这样既拓宽办学空间、质量又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流程和主要仪器设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场技能操作能力,从而毕业即可熟练地参加生产实践,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二、提高学校创业教育水平
(一)建立健全的高校创业体系
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只经一些教学部门及学生的就业部门进行创业教育,造成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无合理的协调机制,未能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固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可成立专门负责学校创业教育的领导小负责制定及实施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小组,对学校实行的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最后,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
(二)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授课教师基本上是无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未发挥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学校提高创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可这几点入手: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可优先选择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提高其专业水平,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二,加强教师的创业培训。学校可经常性组织一些创业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班,加强教师们对当前社会创业形势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鼓励创业教师到有关的创业企业去工作,以增强教师们的创业经验;三,加强创业教师团队多元化建设。学校可聘请拥有经验的人员以创业导师的形式投入到创业教师团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与会嘉宾围繞“中国工艺史与中国设计史的区别”“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现代设计与中国产业体制”“本土设计与国际设计”等议题,以对谈的形式展开,就有关学界关心的话题贡献观点。
第一场专家对谈由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生教授王受之担任学术主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就设计的“现代性”“传统与现代”“设计理想”“中国设计历程”等话题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流。第二场专家对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主持,设计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系主任赵农,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专家们就“工艺史”“设计史”“本土设计”和“设计创新”等话题进行了对谈。第三场对谈由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担任学术主持,何洁、杭间、赵农、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刘佳,就“设计未来”“改革”“教育”和“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一场对谈由杭间担任学术主持,王受之、尚刚、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曹小鸥、山东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李晋等,就“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国家形象”问题进行了交流。
会议最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与山东美术出版社联合举行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设计研究室主任曹小鸥的新作《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首发式,与会学者就此书的内容、学术价值、出版意义等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