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核心论文

音乐核心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5 15:0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核心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核心论文

第1篇

音乐创新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创造性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1。文章首先从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论述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然后论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方面论述了关于初中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创新教学;创新能力;教师;学生

ABSTRACT

Music innovative teaching me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music in the teaching for train, develop student initiative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use various music materials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study of creative music.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which our educator should study conscientiously .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fact from understanding to course standard of the music at first that it is a core of training creativity to stimulate creative thinking , then expound the fact that trains basic route and method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n describe the cultivation about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usic innovation ability to several respects such as several questions that should notice while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Music innovative teaching ; Creative ability; Teacher; Student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 ………………………………………………………………………Ⅱ

引言……………………………………………………………………………1

1、音乐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1

2、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2

1. 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像能力……………………………………2

2. 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3

3、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培养创新能力……………………………………3

1.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3

2. 留给学生创新的机会…………………………………………………4

4、基本途径与方法……………………………………………………………4

1. 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4

2. 优化音乐课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

3.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5

4. 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6

5. 加强音乐活动教学……………………………………………………6

6. 运用学科多元化法……………………………………………………6

7. 努力改进评价方 ………………………………………………………7

5、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

1. 更新观念,转换教师角色……………………………………………7

2. 音乐教学应重视音乐体验、感悟和积累……………………………8

3. 创造教学内容应融进各项教学内容之中……………………………8

第2篇

定位与内容

《黄钟》副主编田可文认为,国内音乐刊物的定位存在问题。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多数期刊挤在高端,学报类理论期刊栏目一样、内容一样,“千刊一面”,形成雷同。而国外专业期刊分工明确,定向发展。我们音乐期刊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音乐学》副主编秦序认为,刊物分层发展的设想很好,但各家刊物有个“出身”问题,主办单位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样。《黄钟》主编刘永平认为,音乐学院学报文章的选择,学校里面有一个平衡问题。相同水平的文章,得优先考虑本校师生的文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明康认为,中央院学报一半外稿、一半学校师生稿件,其中硕士博士论文占30%,这个比例比较合适。《中小学音乐教育》主编晓其介绍选稿标准:对每期作者范围有一定要求,例如,每期稿源作者分布不得少于10个省。

自律与规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郭树群认为,当前学术腐败与泡沫学术现象严重,大量论文书刊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据统计有原创水平的文章只占1%。期刊的学术探索应不断质疑现存理论,推动研究深入发展。不能停留在接来稿发文章,等米下锅的被动状态。作为掌握学术文章生死大权的编辑,如何把关十分重要。学报编辑要有自律意识。副主编秦序认为,编辑的自律是立身之本,自律比他律更为重要,那些不研究前人成果,不具备学术水准的文章不能让其出台。

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问题,不同期刊有不同标准,关于注释问题,文章格式与篇幅问题,《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音乐研究》陈荃有提出该刊论文“三不发”具体标准:1、描述性文章没有论述的不发;2、论文没有系统论述低于4000字文章不发;3、论文没有参考资料与注释者,或西方音乐研究论文参考书没有外文版者不发。《音乐与表演艺术》副主编冯晓刚提出一稿多投的电子邮箱“群发稿件”一律不发。

改革与市场经济

面临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大潮,网络的出现与信息社会的到来,音乐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已经改变,如何面对现实,寻求发展,是各家刊物共同关心的问题。晓其认为,期刊面临生存、服务和发展三个问题,尤其普通音乐期刊,首先必须解决生存问题。抛开抓发行、广告,也可以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有经济效益的活动。现在办期刊不能当“老大”,居高临下对待读者。尊重每一个读者,为每一个读者服好务,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关于发展问题,是改革不要盲目,改版不能乱改,内容必须明确,定位必须明确。改错了读者就会不订阅。

第3篇

《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孤独吟唱》是以作曲家为主线,采用随笔的形式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进行全面的解读。田艺苗以学者的理性,乐人的热情,文人的优雅,女人的敏感,教师的勤勉与细致,鞭辟入里地向读者娓娓解说她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独特理解。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勋伯格、欣德米特、施尼特凯、布列兹、里盖蒂、约翰・凯奇、乔治・克拉姆、梅西安、潘德列茨基……几乎所有的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代表人物都在她的笔下重现。但这不是音乐家人物传记,也不是系统的音乐学教科书,更不是高深莫测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术分析。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位爱乐人的音乐随笔或读书人的读书笔记。这种轻松的文体是我所喜欢的,它可以让业外人士和普通爱好者减少一些阅读专业论文带来的技术障碍。但作者在写作时又始终不负乐人的使命,她似乎在不经意间将音乐家与作品、风格流派、创作技法、时代背景,乃至美学追求、艺术趣味、人文素养、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散文化的笔触、漫谈式的口吻一一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笔法轻松随意,不板着面孔说教,不生搬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只为音乐而谈音乐。她更注重多元文化的渗透,与读者作心灵上的交流,谈自己的聆乐体会与对音乐的感悟。这样,在她的笔下,西方现代音乐家那一张张冷峻的面孔就变得感性起来,西方现代音乐那些艰涩诡秘的音符就变得和蔼起来,读者接受起来也就轻松愉悦,少一些隔阂。

一般来说,作家写的音乐随笔往往游离于音乐之外,门外谈乐,说不到点子上。音乐家写的专业论文又往往满口的专业术语,将音乐作外科手术式的解剖分析,读起来枯燥乏味。田艺苗的文章恰恰是将两者中和了,嚼起来有味道,消化了又有营养。《时间与静默的歌》一书,是构建在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广博的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尤其是田艺苗的专业方向促使她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她对20世纪西方音乐作品的广泛涉猎和精心搜集、潜心聆听、孜孜求索,是写作这一系列文章的前提,也使她在这一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对20世纪西方音乐名作如数家珍,专业上的驾轻就熟致使她在写作上显得游刃有余。

我相信当下许多人对于西方现代音乐的态度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语言上,多多少少还有隔阂。读了田艺苗的文章或许可以帮助音乐爱好者消除一些隔阂,提高一些修养。《时间与静默的歌》一书是由若干短篇组成的随笔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作者在写作时抓住了三个重心,即20世纪西方作曲家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一般来说,第一个问题应由音乐史学家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应由作曲理论家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应由音乐美学家来回答。田艺苗在写作《时间与静默的歌》一书中,无意中扮演了三重角色,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由于是写给一般音乐爱好者阅读的随笔,而非长篇论文,其学术深度也就略显逊色了。

读田艺苗的文章,在轻松休闲中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如《谁是古拜杜丽娜》一文中,谈到女作曲家时,她分析了音乐史上为什么鲜见大师级的女作曲家的原因。在《夜莺在它自己的国度》一文中,写布里顿引出了“英国为什么几百年间迟迟没有出现一个音乐大师”的话题。写巴托克时谈到两次世界大战给作曲家带来的心灵创伤。在《砍柴打水都是道》一文中,写约翰・凯奇引出了中国的道家思想和东方的禅宗。在《接近创造的核心》一文中,评介勋伯格时谈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她是把音乐置于广博的文化背景上解读的。因此,我更愿意将田艺苗的文章定位为“音乐文化散文”。

其实,研究20世纪西方音乐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正如作者在她的后记里写道:“很多现当代音乐作品效果骇人,连最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也对它满怀质疑。可是当代音乐不可或缺。那些100多年前的音乐,即使被这个世纪的天才演奏家们完美诠释,重新塑造,它们所表达的也是从前的情感,与当下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即使前面有巴赫的大海与贝多芬的高峰,20世纪的作曲家也要挺身前行,寻觅这个世纪的音乐语言与表达方式。……除了职业音乐家,大部分人是以娱乐的态度来听音乐的,而作曲家们是以学术的严谨态度看待自己的这份音乐事业的,听与写矛盾重重,难以调和……在娱乐时代,艺术家也不肯低下骄傲的头颅来娱乐大众……即使找不到听众,这些天赋秉异的人,也要专注一生写作这种晦涩难懂的音符,勇于突破他人的法则,也从不墨守自己的陈规,为它翻山越岭,一意孤行。只因心里始终有一束信仰的光芒照耀。”

第4篇

二、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现阶段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原有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需要,甚至已经桎梏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这将影响和制约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2.各门课的学习保守而独立与其它课程不相联系;

3.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

4.评价体系不完善;

5.自主学习与实践机会较少;

6.教学手段单一。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针对高职高专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重新整合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构建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

三、实施方法

1、用观察法收集学生课堂上的各种表现;

2、用实验法观测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

3、用测验法(比赛、展演、音乐会、实践技能测试)检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效;

4、用资料法搜集、积累教学的各种资料。

四、实施计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7月——20**年11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初步调研、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年11月——20**年7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包括:①修改各专业教学大纲;

②教材开发和利用;

③创新教学方法;

④改革评价体系

⑤教学模式构建。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年7月——20**年12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把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向音乐专业班推广、总结验收实验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结题论文。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六、实验对象

通过初步调研,确定**级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

七、研究内容:

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把相关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如:在钢琴专业课教学中加入音乐史、欣赏、曲式分析等相关知识,在乐理可教学中有机融合奥尔夫声势训练、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等音乐教法,并把视唱、钢琴、声乐等融合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以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把考试分为理论测试、能力考核两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立多个课后实践小组,把课堂教学中的课后作业与实践小组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根据就业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途径,形成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为辅助的综合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达到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报告》

2、《钢琴》精品课

3、《声乐》精品课

4、《舞蹈》精品课

5、相关论文

八、学术价值: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需求,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增添了适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如:钢琴的即兴伴奏、声乐的组织排演、舞蹈的创编教学等等。同时把相关音乐课程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拓展相关音乐技能教学内容。重新拟定了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同时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已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以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课堂出勤率为依据。结合艺术实践与课程考核给学生已全面综合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弹、能唱、能跳,而且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体现“一专多能”。满足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用性特色。

九、研究基础:

第5篇

但昭义,这位在短短十几年间培养出了李云迪、陈萨、张昊辰这样世界重量级的青年钢琴家以及数十名在国内外连连获奖的学生的钢琴教育家,在中国的钢琴教育史上造就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业界人士对但昭义成功“秘笈”和“绝招”的思索与探寻。

 

由四川音乐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策划,“但昭义系列丛书”编委会汇编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问世。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本国钢琴教育家的综合性丛书,由《但昭义艺术人生》、《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几部分组成。其中首先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以下简称《文论》)。

 

这部《文论》收集了但昭义先生的专著、学术论文、教案摘选、谈话书信以及随笔讲演等六部分内容。其中《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已于1999年出版,其他学术论文散见于各个年代不同的刊物,还有些资料从未公开发表过。由于内容跨越年代较长、分布较广泛,此前人们没有机会系统全面地了解到但昭义先生的学术观点。这次《文论》的编者将所有珍贵的学术资料集于一册,虽然未按学术专题系列的形式来展现作者的学术思想,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由作者一点一滴、集数十年教学经验精心构建而成的清晰完整的“但氏”钢琴体系。

 

但昭义先生在《文论》中不论是以书面方式还是言谈形式所表达的学术思想都堪称内容精华、阐述精辟、理论精道。其实《文论》所涉及的钢琴演奏和教学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在业界一直处于争论和困惑之中,不少学者和钢琴教师也曾为此积极探索,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可是像但昭义先生那样从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梳理出可认知的规律,提炼出如此精炼,如此有条理、有说服力,方便读者认知和操作的原理,实属难得。对于钢琴教学中一些关键的环节,作者并未停留在泛泛而谈、人云亦云之中,也不满足于凭直觉或经验得来的零散知识,而是以他超强的思考力深入问题的内核,运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合理有效地破解了诸如“音乐与技术的关系”、“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技术训练的科学化方法”等疑难问题,写下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使用价值的论著,使人读来大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这些解决问题的“良方”都是但昭义先生长期实践后的理论升华,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甚至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但昭义先生在钢琴理论研究上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文论》中多处提到但昭义教学思维的三大方面:技术训练—声音技巧—音乐表现。实际上这三位一体的思路本身就解决了技术与音乐的关系问题。倘若要细细体会这一基本思路,笔者认为有三篇力作是颇具代表性的,即《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和《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如果按照上述顺序将这三篇佳作串接起来解读,一定会对如何解决“音乐决定技术,技术服务音乐”之类老生常谈却又无从下手的核心问题有所助益。

 

《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打破了多年来钢琴教育界普遍流行的观点:学生的音乐表现主要是靠其天赋,老师是很难教的。难道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差,应全都归咎于其自身的乐感问题吗?但昭义先生面临“众多平庸的演奏使钢琴沉闷得毫无生气”这一“苦涩而又无法逃避的现象”,决意涉入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这一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他并没有把音乐表现的所有手段都罗列在论文中,而是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力度的艺术处理——进行深度挖掘。他首先从纵向到横向、从细节到整体、从音乐意境到音乐,多角度地指出力度层次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意义,接着又具体地分析了钢琴演奏中决定力度层次变化的乐器因素、演奏因素和音乐感觉因素。然后就如何取得熟练应用力度变化层次于音乐表现的技术保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其中涵盖了各种力度强弱、力度幅度、力度层次、力度对比等复杂关系和具体问题。这些都是在平时教学中屡屡碰到却又难以解开的疙瘩,经过但昭义先生精准精辟的科学分析和精心梳理,居然都迎刃而解了。最重要的是,即便在论及非常具体的力度技术处理时,他也一直把艺术表现放在首位。他强调:“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力度对比远非物理性的强弱对比”,“当我们用力度层次的变化来处理音乐变化的时侯,用艺术感受来体验它们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音乐的艺术表演而言,有与无是截然不同的。”他提到黄虎威先生《巴蜀之画》中的《空谷回声》的力度对比常被人演奏成物理性的强弱关系,却感受不到回声的艺术效果。他说:“试想,如果我们对原声句试以在山谷中面对群山发出呼喊,又侧耳静听那一道道从远山传来的声声回应来处理回声句,那么,主体——演奏者所感受并表现的‘空谷回声’的艺术情趣一定能与客体——听众所获得的效果相统一。”“在众多强弱力度对比的作品的艺术处理中,如果演奏者没有对音乐性质、形象、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就不会有对强弱力度鲜明对比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肯定无疑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篇文章是但昭义先生学术论文中的典范之作,尽管针对的是力度处理问题,却有着深远的启示性意义。他使教师们领悟到一个道理:绝大多数学生的音乐表现潜能是可以而且是应当被激发的。学生的“乐感”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动化的产物,需要经过勤于思考的教师“对音乐分析理解,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恰当的设计。”也就是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述的,从“意识感”出发才能达到“自动化”的乐感表现。

 

由于在《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中已大量涉及音乐表现与声音变化不可分割的问题,所以《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一文势必迅速进入读者的视线。但昭义先生在技术和音乐之间抓住了“声音技巧”这一关键环节,并指出它是连接技术和音乐的唯一桥梁。文中“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二重性”正是对此观点的精准阐述。他写道:“寻求创造声音的方式是概念中的技巧;当我们运用某种方式寻找到我们需要表现音乐的声音时,声音就部分地变成了音乐本身。”“论述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二重性这个道理和强调认识这一点的必要性,是为了让我们避免在认识上把声音技巧当做纯技术问题来看待。”

第6篇

本人自2005年9月晋升为中学音乐高级教师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工作,并担任音乐学科教研组组长。2020年9月被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特级教师”称号;2020年10月被锦州市教育局聘为锦州市2019--2020学年度体育与艺术“脱颖杯”、“智慧杯”教学大赛专家评委;2014年1月被锦州市教育局评为2012—2013学年度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优秀教师;2006年4月被锦州市教育局、锦州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等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5月开始,连续四年被渤海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担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外指导教师;2020年12月被聘为渤海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师,承担渤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学设计》课程。

一、爱岗敬业,政治素质过硬

热爱音乐教育,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坚持以“学生第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信条,时时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执着于平凡而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把自己锤炼成学生喜欢、同事贴心、领导省心、家长放心的音乐教师。

二、乐于奉献,支援薄弱学校建设。

为均衡发展全市教育资源,2015年9月我开始主动要求到薄弱学校逸夫中学任教5年,任音乐课并指导分校同行的集体教研,指导分校的艺术节活动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骨干教师带头人的作用,为薄弱学校的学生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三、更新观念,践行高效课堂

潜心学习新课程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2016年11月荣获锦州市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016年8月和2010年5月在锦州市中小学体、音、美评优活动中,执导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和《戏曲百花》课分别荣获一等奖;2015年5月在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异地跟岗研修项目培训中作《樱花》示范课;2010年10月在锦州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中心组成员业务交流活动中做《世纪春雨》示范课。工作中注重扎实训练基本功,引领学科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和教育品牌。

2014年3月课题《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法的实验研究》顺利结题后,实验报告获成果一等奖,并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成效,合唱教学成为学校特色艺术教育,本人指导的合唱展演在锦州市教育局举办的合唱大赛中连续几年都获得一等奖,千人合唱表演《龙的传人》、《天路》、《爱我中华》在锦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给人震撼受到好评。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坚持不断学习,目前主要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和实践,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打造更高效的音乐课堂。

四、精业钻研,练就过硬本领

坚持钻研业务,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教36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2012、2013、2014、2015、2016年分别参加了“国培计划(2011)”骨干远程培训、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东三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研讨培训、辽宁省“十二五”中小学省级骨干跟岗研修和教学科研能力远程培训,不断充电,收获满满。在课题研究上,我也积极参与,为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2012年9月参与课题《学校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经省教育学会评审合格结题;2010年3月参与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与研究》完成结题,并获省成果一等奖;2007年8月—2009年6月参与课题《当代学校美育发展研究》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评审成果一等奖。2013年12月在锦州市中小学生歌满校园合唱比赛中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11月在锦州市中小学民族之声暨校园歌舞展演活动中被评为最佳指导教师,2010年10月被锦州市教育局在市中小学民族之声暨校园歌曲合唱展演活动中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今年我又挑战了校本电钢课程,克服重重困难,并在校研讨周上进行电钢教学展示,极大激发了学生和老师们学习电钢热情,让孩子们更加热爱音乐课堂,也让我收获满满、幸福满满。

五、锐意改革,教学成果显著

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审美习惯的养成》参与2016年6月全国学校美育交流研讨会论文评比、参与2015年12月辽宁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论文评比、参与2015年5月东北三省中小学美育学术年会评比分别获一等奖。2013年6月论文《学习兴趣与个性差异》在锦州市2013年度课程整合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2010年11月论文《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化与审美趣味养成》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评比获一等奖;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快乐高效的音乐课堂。在信息化时代,我会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从理论到实践,继续努力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开发自己,为教育教学事业尽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7篇

除了音乐制作和编辑类的软件外,许多传统意义上仅用于制作乐谱的软件,随着版本的不断提升,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如最新版本的“西贝柳斯打谱软件”,同样也具备了调用软件音源的功能。如此软件不仅能够制作精美的乐谱,同样也可以通过电脑播放逼真的音效,达到与专业音乐制作、编辑软件几乎相匹敌的能力,因此也适合用于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述音乐类软件虽然可以为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所利用,但这些软件并非专门为视唱练耳教学而设计,而澳大利亚软件厂商RISING开发的专业视唱练耳学习软件——Auralia则是一款专门用于视唱练耳训练的软件,这在国内也是认知度较高的一款软件,其提供了较为强大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在其辅助下,可以进行基本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和学习,并能够对学生的练习给以实时评判。Auralia的操作界面非常简洁,在当下电脑使用普及度较高的社会环境下,任何有过电脑软件实用经验的人,都可以轻松地使用这款软件。该软件具有四个核心的训练模块:音程和音阶、和弦、节奏、音高和旋律。点击具体课程,即可开始训练。四大模块中分别设有若干子模块(如点击音程与音阶后,就进入由音程比较、音程听辨、音程视唱、音阶、音阶视唱等内容构成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设定了不同的难度级别,由于可以提供实时成绩评判,软件的使用过程有点类似电脑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连续正确率,可以很快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即使出现连续错误,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建立学习信心。另外,软件中还设定了班级管理以及考试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功能,为不同班级设定不同级别的训练内容,并进行有效的学习考核管理,十分适合学生课下进行自修训练。但就目前国内大多数音乐或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环境来看,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专业视唱练耳训练软件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教学资源所需的成本较高,需要构建一个有多台电脑构建的局域网体系,将软件进行安装后,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听觉训练系统,像视唱练耳这种跨专业方向的共同课,显然需要较多的教室资源、较为昂贵的教学设施财政支持,以及完善的维护和保养措施。但其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提高了学习效率,确实是与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相比所具有的一个巨大优势。

二、国内对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概述

大约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电脑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逐渐提高,一些专业音乐学院在进入21世纪不久,也开始对电脑、多媒体、专业视唱练耳软件以及计算机作曲软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中央音乐学院早在2000年就已尝试用可以变换音色以及简单音乐编辑的电钢琴替代钢琴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工具,在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的实践上迈出了第一步。200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基本乐科理论与教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易山教授就多媒体和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做了专题讲座,并在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发表了论文《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实用音乐听觉训练与乐理》,文章对如何实现视唱练耳的多媒体教学,在宏观上给出了可操作性非常强的思路和方案。该文非常实际地提出了两个视唱练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二是学生如何在课下进行自觉有效的练习。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措施,实施这个措施的理想教学模式需要三个条件:

1.建立网上全国视唱练耳、乐理信息储备中心;

2.教室电脑备课系统的建立;3.视唱练耳自修听力教室的建立,使用《Auralia》专业教学软件。在该论文集中发表的同类课题论文还有中国音乐学院许清教授的《分级制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发策略》、星海音乐学院杨晓老师的《音乐院校<乐理>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沈阳音乐学院颜锐老师的《拓宽新视野展现新前景——展望电脑技术手段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等论文。近年来,在各类音乐或人文类学术期刊上也不断发表了同类课题研究的10多篇论文,从中可以看,国内不同层次的本科音乐教育对于视唱练耳教学中对电脑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等已成为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但也应当看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国内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电脑和多媒体技术应如何介入,在国内教学中还未形成通用标准,很多地方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音乐系、综合大学的艺术系或音乐系以及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系因教学条件或师资力量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能够使用的电脑或多媒体技术十分有限。

三、对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发展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代的视唱练耳教师,需要掌握一定音频的制作、编辑软件、乐谱制作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专业音乐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而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从业人才大部分没接受过专业音乐的训练,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主研发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和训练软件事业的发展。因此,多媒体教材的出版物目前还停留在仅能提供mp3格式的配套光盘的层次上。

第8篇

关 键 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 文化观念 文教兴国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文化缺陷

中国音乐教育缺失的现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直到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核心学科的地位。

从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来看,西方自古希腊文明以来,一开始便是从工商业生产方式所培育出来的理性思维进入其发展历程的,这种文明本身具有一种超越自然之上的人为性;相反,中国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而需要顺应天地自然,重经验而轻理论,重实践而轻创造。我们还可以用哲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文明结构上的差异,古希腊从柏拉图开始就完成了“名实关系”的颠倒,即倒名为实,将语言、逻辑、普遍法则看作比现实事物更为实在的宇宙本体;而中国古代哲学在名实关系的热烈讨论中,没有任何一派是将“名”看得比“实”更重要、更实在的,这决不是偶然的。正是这种文明结构的区别,使古希腊有了研究型的“学园”,中世纪有了超凡脱俗的“经院”,近代以来有了养精神的“大学”;而中国古代除了道观禅院之外,只有民间私塾和书院及通过八股文的考试向世俗官僚爬升的文官体制。这种学习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学以致用”,并且所谓“用”也只局限于狭隘的做官和发财,除此之外则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只盯着世俗功利的教育心理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可惜的是,至今国人尚未意识到这种文化心理的局限性,从而造成社会精神生活和文化层次的下滑。

反观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突出地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发展之路所需要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被严重忽略,大学存在着技能化、市场化、功利化倾向,“大学为什么服务”的观念模糊。因此,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大学文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从培养实用人才转变到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人才上来。现代大学的文化观念需要新的构建方式,大学不应该只是成为人们追求好的工作或物质生活的跳板,而应当成为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特区,引领整个社会走向理性、自由和创新,并使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场所。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创造力低、技术落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市场意识不够,而是因为科技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缺乏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虽然音乐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许多研究显示了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反省力及解难能力,并对他们的学业及行为有正面的影响。此外,学习音乐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因此,音乐教育对弥补我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独特的作用。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

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文化应转向文化中的音乐”③,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世界上的各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些音乐学家提出了人类音乐文化身份的问题。从社会学意义来说,音乐包含了人们对其文化内涵、语境和形式的把握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团心理、情感的内聚方式。④目前,音乐教育规划及课程设置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策略的重要部分。比如从1986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也受到国家艺教委的关心与支持,音乐教育正在各个层面蓬勃发展。

因此,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已不是简单地给大学生加一门音乐课,而是树立一种正确的高等教育文化观念。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自由而自由”的教育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用音乐之魂重塑我们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

注释:

①③④《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管建华著,百度网

②《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的美国音乐教育战略〈豪斯赖特宣言〉: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刘沛著,原载于《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