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参加竞赛情况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挑战杯” 课外科技作品大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31-02
一 引言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然而,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不断培养才能获得的能力。“挑战杯”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挑战杯”竞赛是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以“挑战杯”大赛为平台,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辽宁工业大学在参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组成了由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学校参与竞赛工作的领导。学校建立了与辽宁省竞赛相衔接的校级“挑战杯”竞赛机制。历届参赛情况见下表。
上表显示,我校在第七届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是近些年来成绩最好的一届,排名第二,并且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第八届排名12。从获奖名次上来看,辽宁工业大学在历届“挑战杯”竞赛中没有作品获得辽宁省特等奖。近年来获得优秀奖的作品占获奖作品的29%。三等奖的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49%,二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14%,一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8%。虽然近年来“挑战杯”大赛的举办规模越来越大,参赛范围越来越广,而辽宁工业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本文力求全面反映真实情况,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是已毕业参与过竞赛的学生及在校师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 l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参赛热情高,但参与度低
96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33%的同学是参与过“挑战杯”大
赛的,有67%的同学尚未参与过“挑战杯”大赛。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反映,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很想参加“挑战杯”,但其专业知识储备有限,知识面的相对狭窄导致选题内容不当、作品内容不充实。部分同学的选题仅局限于本专业甚至是课本中已有明确结论的课题,视野不开阔,找不到正确的选题方法。总之,虽然我校学生对“挑战杯”参赛热情高,但其知识面狭窄,导致参与度低。
2.信息传递不畅,获取信息途径狭窄
30%的同学是通过网络咨询来联系产品的,还有16.3%的同学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联系产品的。从对“挑战杯”的了解途径来看,有45%的同学通过学校的宣传了解“挑战杯”,有28.8%的同学通过教师推荐或者通过同学来了解“挑战杯”,还有26.2%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挑战杯”大赛。
3.团队组建困难,不能形成优势互补
在“挑战杯”的大学生团队中,由于大学生个体特殊的性格特征,挑战杯团队组建面临着许多问题,参与“挑战杯”的同学大多数都是通过找自己的同班同学来组建团队的,有58.3%的同学认为团队间的默契是最重要的,这样很难形成专业优势上的互补,而且也很容易造成视野上的狭隘。
4.指导教师缺乏经验,指导能力缺乏
参加过“挑战杯”的317名学生中,有6.1%的同学表示没有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有36.3%的学生有1~2次的指导,有46.3%的同学得到3~4次的指导,仅有11.3%的同学表示有4次以上的指导。在参与调查的50名老师中有90%都认为是在专业知识上的指导,有8%的老师认为是给予了一定的参赛经验,只有2%的老师给予学生大量的参赛信息和资料。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时,大多数老师没有参赛经验,只是专业知识的指导,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赛信息和资料等。
三 以“挑战杯”为平台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电台广播、橱窗、板报等以不同形式让学生了解“挑战杯”竞赛的时间、宗旨和目的,明确“挑战杯”大赛对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2.课内教学与“挑战杯”竞赛相辅相成
“挑战杯”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参与“挑战杯”大赛,能够使学生提高查阅文献材料的能力、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和报告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与“挑战杯”竞赛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结合实践的形式讲授出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加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加快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选拔和培养一批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教师要在题目的选取、内容的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加强学生团队建设,把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优势互补,另外要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智慧形成合力。
4.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挑战杯”大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通过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二要提供充足的实验场地。三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对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获奖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教师奖励机制上,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应发放工作量补贴或奖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为契机,坚持育人宗旨,培养科学精神,突出创新理念,发挥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推动学生科研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挑战杯”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平台,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2]李保红.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14)
【关键词】技能竞赛;实践教学改革;“管理型”会计人才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目前,技能竞赛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动向,在全国受到了政府、企业、学校及师生的一致推崇。教育部明确提出,今后要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使其制度化。从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思想、竞赛内容来看,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近几年国家、省市各级会计技能竞赛的举办,高职院校以会计技能竞赛为契机,掀起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改之花终于全面盛开。
一、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情况
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是在仿真会计职场氛围中进行的由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的一项专业核心技能比赛。比赛包括团体赛与个人赛,比赛分为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两个环节,分上下午两场进行。
1.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本环节比赛使用用友U8.72软件平台,比赛范围包括填制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记账、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等。采取单人单机分别独立完成的方式比赛。
2.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本环节比赛采用网中网会计技能竞赛平台软件,分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进行比赛。比赛采用无纸化方式,会计业务原始资料赛前导入平台,选手利用平台提供的制证、登账、填制报表等功能分工共同协作完成竞赛。在比赛中同时穿插岗位专项技能比赛项目,专项技能比赛项目根据岗位不同分别为出纳专项技能—点钞、成本会计专项技能—翻打传票、总账会计专项技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会计主管专项技能—财务指标计算,单项技能由各相应岗位选手独立完成。
二、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促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课赛结合、课赛互促”促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推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竞赛导向使会计专业教学更加重视各项技能训练。近年来,我院会计专业探索了“课赛结合、课赛互促”的实践教学改革,率先将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例如,以“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为导向,2010年改革了《初级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以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为导向,2012年增设了《会计分岗实训》课程。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2011年至2012年,会计专业学生先后获得了“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广东省二等奖、广州市会计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2013年,又获得了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广东省选拔赛的一等奖。成绩的取得与我院会计专业积极推进“课赛结合、课赛互促”的实践教学改革密不可分。
2.技能竞赛促进“双师”教师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教学改革的主力是教师,但由于大部分教师直接来源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抑制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也积极提倡专业教师走进企业一线锻炼。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加之学校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制度基本流于形式。
全国高职会计技能竞赛的内容、项目、规范和评分标准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指导老师就能了解和接触到很多企业的最新要求和技术,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会计岗位设置及会计处理流程等。这样不仅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使其在技能竞赛中能够脱颖而出,就必须积极钻研业务,深人企业挂职锻炼,实现真正的“双师”素质。可见,技能竞赛也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建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长效机制。
3.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政府和学校虽然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但会计等文科专业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赛项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竞赛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保持一致。因此,以赛项为引领,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2011年,我院会计专业与8字连锁公司共建校内“8字连锁”生产性实训基地,2012年,又与日丰会计师事务所共建校内记账公司等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每年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认知实习、真账处理实训和纳税申报实训等,极大的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
4.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一般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考察本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旨在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它需要选手具有全面的能力。另外,我们发现,各种规格的会计技能竞赛通常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由此可见,大赛除了考察参赛选手的职业技能水平外,对选手的组织分工、团队合作精神、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有很高要求。
近几年来,我院会计专业广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我院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会对各专业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工资薪酬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我们通过对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后发现,曾经参加过各级别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同学无论是专业对口率还是工资薪酬水平都高于其他同学。
三、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
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手工业务处理能力和单项业务技能进行了全面考核,同时竞赛提倡项目化、任务化、岗位化的教学要求,也引领着目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可见,无论比赛项目还是参赛形式相对于以前会计单项技能的竞赛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综合性。通过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的导向,可以促使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提高,为培养“核算型”会计人员打下坚实基础。
2.不足
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该区别于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员的培养,还应该为学生在2-3年后从“核算型”会计人员走向“管理型”会计人才做出贡献。而现有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缺乏对“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引导。
四、完善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促进“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
完善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促进“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在现有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两个竞赛环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书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比赛环节。即要求参赛的四个岗位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共同书写一份财务分析报告。通过本环节的竞赛,可以促进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为“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做铺垫:
1.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竞赛项目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就要去图书馆借阅资料、尤其是要学会借助网络等各媒介获取其所需要的资料。阅读量一旦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自然而然拓宽,从而训练学生在各种媒介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分析判断、去伪存真、辨别选择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视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传统的书本学习拓展到网络学习。
2.团队协助能力
由于本环节的竞赛要求由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报告,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协调一致,共同为同一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团队协助能力。
3.书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能力
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学生要对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系统化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估和预测,而且要求其在分析过程中要站在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对报表的阅读与分析能力对报表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书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能力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
综述所述,不断改革完善会计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以技能竞赛为导向,推动高职学生从“核算型”会计人员走向“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教学改革步伐,充分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广东省选拔赛.
[2]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36-37.
[3]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3-65.
[4]杜韦辰,陈蕾.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导向作用解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1-63.
[5]梁明亮,张惠敏.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161-163.
关键词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7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长远规划,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技能竞赛[1]。周济同志曾明确提出:“职业技能竞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要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2]。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也提出要把技能大赛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3]。近年来,不同级别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轰轰烈烈地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校级或市级选拔、省级的预赛和全国决赛的职业院校学生总数就有400余万人。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训练技能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已成为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它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间接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效果的促进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评价功能是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性之一。竞赛评价也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它是以竞赛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竞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4]。目前,各地的职业教育资源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技能竞赛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发展甚至是生存,因为它影响上级部门对职业院校的投入,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等重大问题。可以说,竞赛结果涉及到众多参赛院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博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和方向标;它对职业教育活动发挥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现状分析
目前,从评价目的上可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选优评价和奖惩性评价。选优评价是指通过竞赛选拔出优胜者,参加更高等级的竞赛。奖惩性评价则是指以价值取向为目的,对职业院校和教师参加技能竞赛的成绩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分出等级、区别优劣,然后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惩。但无论是选优评价还是奖惩性评价都是一种静态评价,这种评价结果仅能说明技能竞赛当场次的名次情况,无法全面地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学校的综合实力等情况。
从评价主体分析,目前多是由竞赛组委会指定裁判组作为技能竞赛评价的单一主体,这种方式不利于消除所有不公平的隐患,只有建立由竞赛的管理部门、相关的企业和专家、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才有可能真正确保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评价方法来看,目前以竞赛名次作为唯一评价的方法,难于完成对所有评价对象的评价功能,只有构建一套综合的评价体系,才能对技能竞赛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2 技能竞赛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广大学生技能水平的程度和基于服务社会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仅仅对院校、教师的奖惩依据和对学生的择优选拔。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应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但目前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技能竞赛评价理论 目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论证,对技能竞赛的评价通常只涉及竞赛名次这样的单一评价,而没有涉及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评价及技能竞赛对参赛院校教育质量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调查表明,当前竞赛指导教师对以名次为唯一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意见很大,认为单指标的方法不能全面实现技能竞赛的评价功能,在实际操作上,由于不公开透明,更会产生部分参赛院校聘请专家进行“公关辅导”等不公平的行为。
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得比较全面,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教育评价到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评价,进而扩展到教师、课程、学校甚至区域性的教育评价[5]。技能竞赛作为近几年才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但技能竞赛的评价显然也应是教育评价的一种,虽然其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和教育评价的构成要素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理应加强对技能竞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职业能力体现不够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理想状态是实现学生在校训练的技能水平与毕业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但应特别注意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区别。如果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中缺乏对参赛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或评价权重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追求竞赛获得好的名次,都将只训练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在兼顾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这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行为,会引起“单纯技术化”的错误导向,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评价功能失衡 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选优功能而轻发展的倾向。很多时候只是把竞赛评价的结果作为选拔学生参加更高水平竞赛的过程,过分重视评价的选拔、筛选功能,忽视评价诊断竞赛情况、改进指导效果和引导教学改进的发展。导致参赛师生重竞赛结果、轻训练过程,形成“胜王败”的思想,是产生“精英教育”“应赛教育”等不良倾向的根源。它造成的更大危害是院校和教师将优质的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用在竞赛选手的培养上,剥夺了其他学生利用有限教学资源的机会,严重影响正常实践教学的安排和实训质量;如果举全校之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技能竞赛只是培养了几个能手,而牺牲了其他学生素质提高的机会,这和设立技能竞赛的初衷就是背道而驰的。
缺乏反馈机制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结果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依据之一,也具有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4],因此,追求公信力应是技能竞赛评价工作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公信力内在表现为技能竞赛结果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外在表现为参赛院校及师生对评价结果接受认可的程度,以及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但现行的由竞赛组委会“一言堂”的单一评价方式,参赛院校及师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的结果,而无法在评价中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身的权益,使他们难以完全认可评价结果。而当评价过程中缺失沟通渠道,或虽设有投诉渠道,但难于取证且组委会几乎完全不会更改结果的“惯例”,导致参赛师生降低对组委会评价结果的认可程度。尤其是一些竞赛项目只公布竞赛名次,不公布具体成绩,不公示竞赛作品的做法,失去公信力是必然的结果。
3 改革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的研究及建议
技能竞赛评价研究是高职院校评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全面铺开和深入发展,评价机制对技能竞赛活动的“指挥捧”作用将日益明显,只有制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引导技能竞赛活动有序地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裁判和辅导等工作的经历,根据技能竞赛评价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改革的建议。
实现评价指标和主体的多元化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被赋予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高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等级、院校实训设备条件合格与否、教师专业水平优劣和院校综合管理能力高低等众多功能[4]。因此,在评价指标上也应该多元化,不能仅有竞赛名次这唯一的指标,应是一套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承担起如此重要的评价功能。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同时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参考不同评价主体因角色、能力、经验等方面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看法,只有采取竞赛组委会测评、指导教师评议、管理部门评价、学生自评、专家评价和企业人员评价等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评价,才能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全面衡量参赛院校的技能水平。
突出职业能力的评价 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通过竞赛可以检查职业院校是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把握了企业要求的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只有采用面向过程、动态的形成性评价,不但注重技能竞赛对学生技能提高的促进作用,更强调学生的训练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接轨程度,才能防止“精英教育”“应赛教育”以及“单纯技术化”等不良倾向。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增加用企业标准、由企业人士对训练过程进行评价的内容,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确保竞赛内容的先进性能被引进学校日常的技能训练中,促进全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它也能引导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并不断提升职业技能。
强化发展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竞赛评价方式,前者是选拔优秀学生并将结果用于对教师的奖励和评优、用于对院校的政策和利益倾斜的,而后者是总结过去、评价现在、面向未来,以发展的眼光向参赛院校和师生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和意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的增强,实现评价的发展。不能仅是对学生分等与排队,并进行奖励,而应注重为参赛院校及师生提供竞赛的反馈信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评价增强参赛师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其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建立和完善反馈制度 建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反馈机制。在竞赛活动结束后,竞赛组委会将评价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参赛院校、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甚至委派专家到职业院校与参赛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帮助其提高职业能力水平。同时,通过当面的沟通或填写调查表等形式,收集参赛师生对竞赛的评价意见,形成信息的双向反馈制度。
完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反馈机制,并使之成为参赛师生可以信任的评价平台和监督机制。这能有效地提高师生对竞赛评价结果的信任度,提升师生参加技能竞赛的动力,促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健康、持续地发展。否则,当竞赛过程成为一个“黑箱”时,即使多数师生迫于主管部门或院校的压力而参加比赛,但以应付的消极态度对待竞赛,作为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的技能竞赛将成为一个劳命伤财的闹剧,仅成为少数掌握话语权院校的表演舞台,而成为其他多数职业院校和师生的负担,绝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1-
12-29.
[2]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农村教育2008(7).
[3]让技能大赛成为职教发展推进器:黄尧司长答记者问[J].中国农村教育,2008(Z2):6-7.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所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举办了九届,由1994年第一届的44所院校219支参赛队657人发展到2009年第九届923所院校9042支参赛队人数达27126人。该项竞赛举办目的是:通过竞赛推动高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断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经过了15年的积累与沉淀,为电子信息产业界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在校大学生择业的桥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电子方面的优秀人才。我院2009年首次组两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获得了湖南省的三等奖一项。我们在和兄弟院校拼搏竞争、交流切磋的过程中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信心,更体会到了电子信息类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面对竞赛暴露的问题应如何加以解决,值得探讨和研究。
二、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电子电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多个专业,涉及到模数电路、单片机、可编程器件、嵌入式系统等多门课程及EDA软件工具的应用。竞赛分为高职高专组和本科组,题目一般四到六份,参赛队可以在相应组里任选一题。竞赛时间为连续的四个白天和三个晚上,在半封闭状态下进行。每个参赛队由三名学生组成,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制作、调试工作,并且写出设计报告。该竞赛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体力都是一个挑战,它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验的能力[1]。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时间短、任务重,参赛队要求在连续四天三晚完成设计任务。设计内容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城的新技术的应用。学生必须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设计任务。电子设计竞赛不但对参赛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一次检验[2]。
三、竞赛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从历届竞赛的题目来看,试题难度逐届加大,实用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多学科交叉和渗透明显,留给参赛学生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研究我院参加的第九届电子设计竞赛情况,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书本理解的层次,没有和实际应用挂钩。表现在竞赛中根据竞赛题目的要求提出切合题意的方案少,即使能提出第二、第三方案也往往是凑数,很难进行充分论证。使用参考电路时,往往生搬硬套,缺乏提取参考电路部分为我所用的能力,结果造成设计方案繁琐。学生没有接受过项目设计的训练,所以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所学知识制定出优化的设计方案。
(二)综合运用能力差
平时教学实践环节中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电路很多学生不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分析工作原理,抓不住电路的重点,特别是进行几种方案对比时,往往泛泛而谈,抓不住要害。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差,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
(三)实验基本功不扎实
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焊接不熟练,电路布局不规范,走线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思想。甚至有些同学想一次性焊接所有元器件,试图一次性成功,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出现故障不能确定问题发生在哪里,在查找故障的过程中耽误了太多的时间。有的参赛学生甚至不会使用常用仪器设备,更不会选择元器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实验基本功不扎实。另外报告书写能力也有待提高。
四、利用电子设计竞赛促进教学改革
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已不适应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理论教学改革
从历届电子竞赛试题看,其知识面覆盖了无线电、应用电子、传感器和自动控等专业内容,而且设计指标要求高。传统的分立元件电路,老一套基础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已远不能满足电子竞赛和电子信息时代的要求。另外,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时,就会发生诸多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已不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已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如:理论设计正确却无法在工程上实现;单元电路正确却无法实现系统联调。而电子设计竞赛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竞赛,也不是实验竞赛,而是由一个参赛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一个有特定工程背景的竞赛。它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系统实现。它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竞赛的形式与内容基本上符合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是对传统理论教学的一个挑战。为了实现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充实理论教学内容。由于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而教材建设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能死死地盯住课本,而是要把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在理论教学中时刻注意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器件及时引入,如在讲授单片机时,应把最新的单片机芯片介绍给学生,在讲授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理论课程时我们应插入电子设计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将Multisim、Protel、Matlab等软件开发工具穿插于各门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大赛的所涉及到的几门主要课程,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微机原理及接口、单片机原理等方面加强理论教学改革,促使学生能适应竞赛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科研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改革是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的。电子设计竞赛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新的内容应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给学生更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也应相应改革。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老师在讲授知识时不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往往过分强调具体知识点的理论论证、公式推导,弱化了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应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法中我们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突出重点,启迪学生思维,把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掌握知识。我们在讲授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时可以应用Multisim虚拟演示平台现场检验学生回答思考题的正误,现场实现学生的一些设想;如果不能实现,引导学生课堂讨论。采用这种模式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学,即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答疑辅导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深入检查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查漏补缺、弥补课堂讲授不足、扩展知识范围的重要措施,是获取学生反馈信息以及搜集学生对改进教学工作意见的重要形式。
(三)实验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不但对理论教学起着补充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3]。现行电子类科目实验内容的设置体系一般有基础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而现在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过多,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实验偏少。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单一,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内容。系部可对简单陈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淘汰陈旧的过时的技术验证性实验,保留经典的基础实验项目,增加一批题型新颖、难度适度的设计型、综合设计型和应用型实验项目,并相应的提高实验的学时数[4]。这样,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如电子技术中引入了EDA技术进行仿真,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利用EDA软件自行设计电路,使学生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设计电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新建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和DSP原理实验室整合在一起完整地运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四)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是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保证,通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以及参赛,在与兄弟院校竞争中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先前我们实验室建设的差距。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因此学院应把实验室建设作为重点建设来抓,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和改革力度,多方面筹措资金,近年来,学院和系部对从数理系合并过来的实验室进行调整合并,补充了大量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并于2009相继建成了通信原理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DSP原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环境和物资保障。我系还专门建设了一个支持电子设计竞赛和平时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创新实验室,学生有了更好的创新舞台。另外,系部的部分专业教学实验室应努力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同时也可以使实验室逐步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可以专门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开放实验室,还可利用寒暑假集中对学生开放,拓宽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以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要求。
(五)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课外科技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并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索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院建立健全的学生科技创新机制,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如设立创新学分,允许把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科技成果折算成相应学分,免修相关课程。系部组织学生成立电子爱好者协会、创新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习基地、专业实验室以及各研究室接受大学生课外活动小组、科研小组等进行专题研究、培训。如我系电子信息工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自己购买元器件制作小作品。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相互文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保证课外科技活动正常持续开展,建议学院设立专项经费、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资助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指导老师可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教学生如何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式设计,指导学生学习新技术和应用新器件,指导学生选课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购买元器件,设计制作作品,撰写论文等。学校还可以成立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建议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电子设计竞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还可以为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培养骨干力量。
(六)加强我院与工厂企业合作
实验室的资源相对有限,仅仅靠实验室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进一步丰富我院大学生电子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推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实验室建设,促进校企之间的科研与教学上的交流。我院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主要形式是在我院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接纳我院学生进行课程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学院应拨出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这不仅对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场所,还能为我院教师提供学习实践机会。我院教师通过到企业的实践锻炼,熟悉了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为以后更好地培养学生提供了思路。有的实习教师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申请第二职业资格,实现“双职称”,为我院的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概述
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既适合于编写系统软件,又能方便地用来编写应用软件。因此C语言是目前在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正是因为C语言是最基本的通用语言,有了C的基础后,掌握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困难,C语言被认为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基本功。在长期教授C语言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是既要注意讲清概念,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计算思维,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进行程序设计,必须掌握:①常用算法。算法是程序的灵魂。②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程序加工的对象。③语言是编程工具,任何算法要通过语言来实现。④要采用合适的程序设计方法。本文探讨以图形程序设计为先导,以案例驱动为线索的教学内容安排,强调重过程的实践考核手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将实际的例子贯穿于教学中,重新组织授课内容、安排实践环节,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现状的分析
几乎所有高校的计算专业均开设了C语言课程,尽管层次不一,在讲解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时候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内容陈旧,忽视程序设计的核心问题。教材的内容过于传统,始终围绕着语法进行讲解。没有图形程序设计,学生对程序设计没有感性认识,初学时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②过于关注语法细节,忽视编程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过于强调C语言的语法知识的讲解,对程序设计思想、程序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风格的介绍却极其有限,导致课程枯燥乏味,影响学习兴趣。学生语法可以但程序设计能力较差。
③重视讲授,忽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以讲解概念、语法知识点为主,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也不能灵活创新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④重视理论课,忽视实验课。老师须同时指导很多学生,难以顾及到每位同学;教师在布置实验任务时,统一安排任务,如安排做实验册上的练习等。使得能力较差的同学总是无法完成任务,失去学习热情和信心,也使好的同学的能力得不到体现,无法进一步提高。⑤考核环节注重结果,不重过程。考试方式主要靠最后的期末成绩,缺乏过程环节的考核,难以让学生从内心真正重视起来。
三、改进教学内容、实验方式和考核手段
人的认识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深化,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教学要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也要追求高效和完美,以培养高素质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为这门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安排教学首先须考虑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该课程主张程序设计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练会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
1.应当按照C99标准进行C语言介绍。根据C99的建议,main函数的类型一律指定为int型,并在函数的末尾加一个返回语句“return 0;”;C99增加了注释行的新形式——以双钭线“//”开始的内容作为注释行;数据类型介绍中,增加了C99扩充的双长整型(long long int)、复数浮点型(float_complex,double_complex,long long_complex)、布尔型(bool)等。
2.教材内容的改进。自编的教材有别于以C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教材和单纯的案例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强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强调学用结合;突出实用性、趣味性和规范性。因程序设计的需要,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学习和使用密切结合。加深了理解,也避免了枯燥的学用分离的语法学习;读者能够明确为什么引出及如何应用知识点;算法分析与程序实现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除了三种基本结构、函数、指针、结构体的介绍之外,新增的内容有:①Raptor程序设计。钱学森曾说过:“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所以教材的一开始,增加了图形程序设计章节,让学生在不懂得语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图形完成程序功能,从感性认识出发,对各种基本结构进行了解和使用,对程序设计迅速入门。
②增加文件的使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文件一章总是放在最后才介绍,由于临近期末,无论是讲授还是学生应用都显得十分仓促。我们自编的教材中,将文件的内容拆开来讲,在函数一章先介绍文件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的重定向,让学生学会用文件保存数据。第七章当中再介绍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的用法和更为复杂的操作命令。尽早的建立起文件的概念。
③增加问题的求解与算法。算法是程序的灵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新教材中增加的这一章内容,既介绍了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问题抽象与建模、程序的风格,还介绍了算法复杂度,常用算法举例,如:分治、搜索、动规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选择上力求实用性、趣味性和格式上的规范性。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编写实用、风格优美、可读性好、易于维护的程序代码。
3.课堂教学改进。教材和讲授要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容易理解。介绍每个例题时都采取以下的步骤:①给出题目或案例;②解题思路计算法的分析;③编写程序,介绍程序设计中本例题中的小技巧;④测试用例和运行结果的分析。
4.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实验课程是C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会不会编程和实验课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学院搭建了OJ平台,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从题库或者自己出题形成CONTEST,让学生完成。由OJ系统根据学生程序的提交情况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课程设计一般是学期结束后的一次综合练习。我们的改进方法是每章结束后都有一个综合实践题,总结回顾这一章或前几章的内容,让学生分析算法写出实验报告。一些独立的章节,比如图形程序设计结束后,可单独打分。把24学时的课程设计分散到每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成绩考核。以往的C程序设计考核一般以期末考试为主,前几年我们还进行笔试考试。现在的考核已将平时的实验课打分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期末考试也是在OJ平台上完成,由于去掉了选择题,所以题目的形式要求多种多样,有改错题,程序填空题,程序段填空,程序设计题等,可以从全方位考察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的掌握情况,同时由于是上机考,要求学生平时要多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这种考核办法,及分解了学生的压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6.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比赛简介。通过各类学科竞赛,人们会发现在学生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他们的确需要一个展现才智的机会。“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联合举办,旨在促进全国高校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生在“互联网+”领域做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系统或软件结构,大赛设置了java,c/c++、单片机开发与应用等比赛类别,且分A组、B组等组别。我校学生比较适合参加B组的比赛。
②学生参赛情况。“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迄今为止已经举办六届了。学院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委派教学和科研能力很强的教授专门负责,在同学中广泛宣传,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参赛人数不断增多。我带的学生在第六届比赛中获得了全国决赛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③学科竞赛促进教与学。同学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所有这些,都是在课余和假期中完成。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和吃苦精神。参加过比赛的同学,都感觉自己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上了一个台阶,学到了书本上很多没有的东西,通过软件大赛锤炼了自己,提高了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除了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学科竞赛外,学院和学校内部的竞赛我们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烟台大学每年都有“挑战杯”创业大赛,我院有“网页设计大赛”、“动漫设计大赛”等。从大一开始我们就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利用院里的图书资料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教师定期对他们进行指导,包括自编教材、改进教学内容,以点带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
四、结论
C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当今的主流程序设计语言,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作为计算机专业新生的入门语言,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教好这门课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目的只是把C程序设计的教学搞好。我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改进教材内容、采用新标准、改进考核办法、采用OJ平台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各种学科竞赛,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计算机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经常更新实例,使其更好的融入教学,这方面还有大量方法可探索研究。
关键词:因子分析;研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思想源于洪堡最早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教学原则。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在国外,在德国开创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教学制度改革影响下,美国和欧洲各大学相继探索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如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课程,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的项目学习等等;在国内,华中科技大学总结出的CCBP、面向大班的合作式学习群体创新实验区、基于项目的专业教育试点班、基于自由探索的自我发展模式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对研究性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1 ]。
作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工科学院,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符合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它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推行的方式之一,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切实提高,就业目标能否实现 [2 ]。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学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情况着重选择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分析,探索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参与高校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参与高校的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数据资料来源
1.样本的选取与获得
本文选择样本数据以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气两个专业三个年级共计631人为总体,通过随机抽样,抽取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5份,有效问卷173份(男139人,女74人;大二48人,大三90人,大四35人),12份无效问卷未被列入统计,产生问卷无效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大学毕业年级部分学生的问卷未答完整或答案之间有矛盾;第二、个别学生未按要求答题,全部选择某一个选项;第三、个别学生基本信息未填写,难以统计。通过随机抽取方法使得样本有代表性和收集到的数据能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2.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指标时借鉴关于影响学生研究性学习因素的资料,以学院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为内容选取了15个较为典型的指标:专业成绩、计算机水平、数学与物理水平、个人兴趣、责任心、参与创新项目情况、参与创新竞赛情况、研究性学习试点班级、自发组建研究性团队、专业seminars课程、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实验室条件、院领导重视程度、制订研究性学习制度和高年级带低年级制度,将这些指标制作成问题,做成问卷,进行调查,再选取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相关问题一同调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因子分析最初是Sperman、Thomson和Burt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统计方法,主要目的适宜较少的维度来表示原始的数据结构,也就是简化数据,而又能保留住原有数据所提供的大部分信息。
表一
KMO和Bartlet的检验是为了证明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其中KMO值越接近1表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该表可以得到的KMO值0.805,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3 ]。在公因子方差表中,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非常高,基本上大于0.5,表明变量中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而因子选取标准是适当的旋转因子轴,保留因子载荷量最大且在0.5以上的变量,目的是希望使各因子的意义能够更明确一点 [4 ]。利用相关系数矩阵,在15个变量方面找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个数,可知当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方式抽取因子时可有5个独立因子,它们占总方差的60.66%,能解释原变量的大部分差异。
碎石图中的横坐标为因子的序号,纵坐标为相应特征值。从图中可以看到, 第5个因子以前的特征值普遍较高,连接成了陡峭的折线,而第5个因子之后的特征值普遍较低,连接成了平缓的折线,而且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始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 [5 ]。下表就是按照这个原理取出大于1的前5个主成分因子,这进一步说明提取5个因子是比较适当的。
表二
从表二可知15个变量可提取5个公共因子,公共因子解释了变量大部分变异,累计解释总方差的60.660%,每个变量都在其中的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值(大于0.5),而对其他公共因子的载荷值较低。分析各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指标,可以用以下因子进行解释。因子一包括成立研究性学习试点班级、自发组建研究性学习团队和专业seminars课程、制订研究性学习制度、高年级带低年级制度5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影响作用,可以解释和命名为学习方式因素;因子二包括个人兴趣、责任心和指导教师定期指导3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研究性学习中对个人和指导教师的个人特质的规定性,可以解释和命名为规定性因素;因子三包括专业成绩、参加创新项目和创新竞赛情况3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专业技能对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影响作用,可以解释和命名专业技能因素;因子四包括计算机水平和数学、物理水平两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基础知识对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影响作用,可以解释和命名基础知识技能因素;因子五包括实验室条件和院领导重视两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政策和基础设施保证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影响作用,可以解释和命名为保障性因素。
四、结论与评价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本研究凝练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的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学习方式因素、个人规定性因素、专业技能因素、基础知识技能因素和保障性因素。为了有效的推进研究性学习制度的实行,应该综合考虑以上五方面因素,以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取得良好效果。以学生和学院两个角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提供如下建议:在推进研究性学习制度中选拔学生方面,以个人规定性因素、专业技能因素和基础知识技能因素为指标,设计选拔研究性学习团队的测评问卷,问卷在专业方面可以包括专业课的成绩、对专业的兴趣、专业领域内的创新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等等;在个人规定方面可以包括做事的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学生的勤奋情况、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性思维等等;在基础知识能力方面可以包括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文字能力以及阅读文献能力等等,通过上述指标选的学生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会有所保证,避免出现中途退却、开展研究不卖力、敷衍了事等现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作为教育主体――教师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因素和保障性因素,努力创建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手段,如高年级带低年级、定期学术报告、教师的定期指导等等。同时争取学院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政策性支持,包括教师、学生的激励政策、基础设施条件的匹配以及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监督检查等等。
参考文献:
[1]许晓东.理工科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8,(11):913.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3]王世通.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2013,(21):140142.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学生综合素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86
1 第二课堂的功能
11 导向功能
开展第二课堂需要教师的管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并具有一定的主流文化,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组织起着主导作用。它引领学生汲取生活以及社会中的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庸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所学习和关注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在此过程中,还可以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能力水平。
12 凝聚和激罟δ
学生可以从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自信,并且,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可以从在活动中获得的成绩来体现。因为自信,所以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同学和老师也会更加欣赏,这份自信对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第二课堂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显得更加人性化,它是按照兴趣来进行分班的,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在一个班,就可以使其更好地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小组制的方法进行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懂得合作的人,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3 素质拓展功能
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里进行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书面上的语言,并没有将生活中的经验也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社会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并且教师都是集体化教学,无法在创新以及团队合作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更无法教导学生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而第二课堂就可以完成这些看似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会得到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某些有益的学术活动或科技竞赛来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主设计能力,通过一些名人的辩论会、报告会、讲座等提高自身在人文方面的文化底蕴,还可以通过参观画廊及博物馆,来提升审美观以及鉴赏能力。
2 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
21 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统筹规划
为了响应新时代的要求,第二课堂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这有利于开展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连接,以免发生时间上的冲突,避免浪费资源,保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齐头并进。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习必须完成任务中,且有其相对应的学分,如果没有第二课堂的学分,则不能毕业。虽然第二课堂逐渐走近我们的身边,但由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所以第二课堂还并未很好地开展,只有部分高校实施了第二课堂计划。通过第二课堂改革,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第一课堂也会在其影响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2 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
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就是学校,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学校的理解与支持,以及需要相关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及必要的设备,才能使第二课堂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极大的工程,素质教育不够完善的方面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必须开展第二课堂来弥补素质教育的不足,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第二课堂机制。硬件设施必须完善,如活动场地、实践基地以及辅助设施等,都要将其完善,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学校在保证第一课堂正常进行的条件下,着重发展第二课堂。必须加强在第二课堂的师资教育,据了解,现如今各大高校的第二课堂讲解员都由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学生活动是由团委以及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师指导完成的,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明白第二课堂的意义所在,没有起到任何教育效果,甚至可以说是在做无用功,学校应该重视对第二课堂老师的培养,不能随意地将任意一个老师代替,必须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制度,且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减少第二课堂教师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使第二课堂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学校要重视对第二课堂教师的培养,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重视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发挥出其真正作用,使学生们终生受益。
23 拓展第二课堂的空间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是多变的,并不是固定的,它不是成文的规定,只要是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有帮助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教育内容。高中时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每天三点一线“教室、餐厅、宿舍”,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到了大学后,生活就开始变得多姿多彩,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怎样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想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重视第二课堂。步入大学,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很薄弱,甚至是根本就没有实践经验,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下乡历练、扶贫支教、参观访问”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自己所服务的地区为需要帮助的人出一份力。在学习知识方面,第二课堂通过组织“文化论坛、沙龙、辩论会、手工制作展示以及知识竞赛”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课堂还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励志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第二课堂设计的活动应当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多元化地从各个方面开展,将知识、乐趣、娱乐三方面融为一体,并且要使每个同学都参与活动,使每个人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点。
24 重视第二课堂的成效评价
第二课堂在总体上应该着重教育的效果,效果应该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二课堂要负责考察学生对所开展活动的满意度以及参加竞赛情况,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以成绩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做法较为片面,不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较好的人格。第二课堂所开展的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切合社会实际,不浮夸,不虚张声势,并且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深思熟虑后,作出判断,从而制定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使第二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走向人生巅峰。
3 结 论
综上所述,高校第一课堂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理解,第二课堂注重学生人格等多方面素养的形成。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高校只有发展好第二课堂,才能达到培育对社会有用人才的目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第二课堂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远恒项目化管理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75.
[2]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188-190.
一、上半年全市外经贸发展基本情况
1.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市进出口116.8亿美元,同比增长38.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3.2亿美元,同比增长38.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2.7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上半年全市外贸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产品结构趋向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增势强劲。纺织品出口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共计出口50.8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占全市出口总量61.1%。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5.67亿美元,同比增长5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0.3%。二是出口市场趋向优化,新兴出口市场有效拓展。全市对欧盟、北美、香港、中东、日本传统区域出口市场4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6%,对拉美、东盟、东欧新兴出口市场增幅均超过50%,远高于全市平均增幅。三是出口队伍不断壮大,规模企业带动出口增强。全市新增加实绩企业599家,累计有出口实绩企业4462家。全市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131家,同比增加42家,累计出口31.7亿美元,同比增长72.3%,拉动全市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38.1%,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四是重点出口产品量增价涨,品牌企业出口较快增长。纺织品出口价格逐步走高,其中单类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化纤布,单价由去年同期的0.94美元/平方米提高到1.*美元/平方米;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类出口量最大的液晶电视机,单价由去年同期的197.9美元/台提高到250.5美元/台;化工类出口量最大的维生素,上半年出口2亿美元,单价由去年同期的7.7美元/千克提高到21.7美元/千克。88只商务部、省、市出口名牌企业累计出口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占全市出口总量的20.2%。
2.利用外资难中有升,显现稳量提质态势。上半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86只,合同外资6.7亿美元,同比下降19.7%;实到外资4.6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上半年全市利用外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外资项目平均规模不断提高,大项目占主导地位。新批合同外资单体投资项目平均规模1214万美元,同比提高24.9%。新批总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40只,合同外资5.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5.8%,其中总投资超两千万美元的重大项目24只,占大项目总数的60%。二是先进制造业引资优势明显,机电等高新技术项目不断增多。新增机电类项目22只,合同外资2.4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占全市总量的25.4%;实到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76.8%,占全市总量的29.9%。三是投资方式以独资为主,外资企业增资活跃。引进独资项目72只,合同外资6.2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占全市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1.6%提高到93.4%。新批增资扩股项目67只,合同外资1.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25.4%,其中增资超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9只,占大项目总数的22.5%。四是港商投资位居首位,利用欧美外资大幅增长。新批港资项目41只,合同外资近4亿美元,占全市总量59.6%,实到外资3.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6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批欧美外资项目15只,合同外资9972万美元,同比增长336.4%,增幅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外经合作进展顺利,境外投资有序推进。上半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5家,中方投资额1.96亿美元,同比增长459.3%。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42.1%。
上半年全市外经合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创建生产基地成为境外投资的主体。在65家境外投资企业中,其中生产型企业有7家,纺织工业园区1家,其中生产基地投资额达到5760万美元。二是投资行业和区域趋向多元化。新批境外投资行业主要涉及纺织服装、轻工机械、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投资区域遍及涉及境外14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境外企业带动出口作用明显。据对73家境外投资企业统计,上半年共完成营业额2.7亿美元,带动出口2.4亿美元。
4.开发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集约创新深入推进。开发区产、销、利、税、投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6%、27.6%、45.4%、31.3%和9.5%。其中,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5.8%和44.8%。实到外资3.46亿美元,占全市的75%;外贸出口32.4亿美元,占全市的38.9%。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新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8.7万平方米。当年投资强度达到270万元/亩,增长32.8%,单位面积产出114.5万元/亩,同比增长13.4%。
二、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上半年,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创新大会和工业大会精神,以“开展外贸转型推进、外资提质优化、外经拓展提升、开发区提档升级、服务环境创新”五大工程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推进开放创新,着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一是完善竞赛工作机制,出台了开放型经济目标竞赛活动办法,增加外经贸质量、结构指标的考评权重。抓好竞赛目标进度督查,每月通报竞赛情况、每季度通报竞赛进度,形成比进度、比实绩的良好竞赛氛围。二是坚持创新破难。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外经贸发展困难加重的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创新破难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市纺织品出口影响》、《关于我市外经贸企业涉外融资的情况调查》、《嵊州领带行业集体提价应对外贸出口困境的经验与启示》等一批调研报告,引起国办、省、市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并作出相应的批示,既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也较好地引导了全市外经贸企业创新发展。三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媒体宣传和典型带动,在市级新闻媒体上推出了“推进开放创新,促进提质转型”专题报道,推广科技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融资创新等典型经验,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积极实施品牌培育和科技兴贸战略。积极抓住商务部和省出口名牌新一轮评选申报契机,对照标准,认真开展摸底排查,指导和帮助企业向上申报出口名牌。实行重点展会品牌准入制,帮助品牌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数量同比增加30家,有力促进了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举办机电产品海外市场说明会、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资金项目,增强了机电企业扩大出口,出口企业数量由去年同期的780家提高到972家。二是创新参展方式,大力拓展新兴出口市场。根据我市地方块状经济产业特色的实际,会同*县杨汛桥镇、*县经编协会组织当地23家企业“抱团”参加广州家纺布艺展,并实行统一包装策划、整体“特装”推介,打响“中国经编家纺基地”品牌,扩大我市参展企业整体影响力。针对欧美经济增长趋缓,着力拓展东盟、非洲、拉美、东欧及中亚地区等新兴出口市场。上半年,全市外经贸系统共组织1*9家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览110批次。三是用好用足鼓励政策,积极扩大进口贸易。举办进口贴息培训班,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申报进口贴息扶持资金,引导企业进口原材料资源和先进机械设备,努力扩大进口贸易。上半年全市自营进口33.6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其中一般贸易进口23.84亿美元,增长32.5%,占全市进口总额的71.0%;加工贸易进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63.0%,占全市进口总额的26.5%。四是重视做好公平贸易工作。加强对重点出口产品、重点出口市场的运行监测,编发《纺织业对外贸易预警手册》,及时为全市外贸企业提供预警服务。举办REACH法规培训班等公平贸易实务知识培训活动,指导和帮助印度对我聚酯纱线反倾销、美国对我空调用截止阀反倾销等案件的应诉工作
3.坚持稳量提质,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一是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明确目标保持适度引资规模的前提下,加大对质量、结构指标的考核,重招富有竞争力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二是突出节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精心组织参加浙洽会、*深圳(香港)投资环境暨重点项目推介活动,扩大了节会招商成效。在第十届浙洽会上,共签约重点外资项目28只,项目总投资9.39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9.9%;协议外资3.6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7%。结合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现有产业状况,重点加大机械装备、汽车配件、现代纺织、新型材料等产业链招商,组织小分队赴上海、天津开展专题招商活动,使得先进制造业成为上半年全市引资的一大亮点。三是重视三产和服务外包招商。抓住服务业外资加速进入我国的机遇,对全市服务业项目进行集中宣传和推介,上半年共引进服务业批发零售外资项目13只,实到外资同比增长69.5%。组织赴西安、长沙、常州、无锡等城市开展服务外包调研,拟定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意见和扶持政策,积极吸引和承接服务外包项目落户。四是做好开发区指导与服务。增挂开发区处,完成了相关职能的移交,定期做好开发区统计分析。整合开发区信息、客商资源,通过市、区联动、合力招商的方式,积极推介全市各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招商重点,提高协同作战的招商能力。
4.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着力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一是切实加强引导和服务。编印《境外投资指南》,提供海外商情、项目信息、政策咨询、金融扶持、法律支持等服务内容。组织召开境外营销建设网络现场会,总结交流“走出去”经验,做好典型引路,增强企业走出去意识。做好政策宣传,积极帮助境外投资企业向上申报“走出去”扶持资金。二是引导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梯度转移。发挥我市纺织、服装、印染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有序向境外转移,实现腾笼换鸟、易地发展。帮助越美集团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等境外园区早日建成并开展招商入园活动。三是引导境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提档升级。发挥我市建筑强市的优势,提升境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质量,帮助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申报外经权和援外工程资格,动员和鼓励更多企业参加国际援外工程招投标,独立承揽境外工程项目,境外工程承包实现有效突破。上半年浙江中成建设集团在牙买加新签了5000万美元的住宅项目,诸暨华安建设集团也承接了境外上亿美元的工程项目。
5.积极开展创新服务,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牵头组织开展外经贸服务月活动。组织开展“百家重点外经贸企业调研走访”活动,向全市160多家重点外经贸企业发放了《外经贸发展环境调查问卷》,分别在诸暨、袍江和越城区举办三场外经贸政策暨涉外融资现场沟通会,开展涉外融资巡回辅导。针对走访中企业反馈的82个问题和建议逐一进行汇总,逐项跟踪督办。协助做好新昌、嵊州设立海关与商检办事处的前期准备工作,努力创优涉外行政服务环境。二是开展涉外人才招聘活动。会同人事局部门在越秀外国语学院举办了20*年*市外向型企业人才交流洽谈会,为90家外经贸企业,现场招聘涉外人才1043名。三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整合机关处室职能,健全服务制度,调动干部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提升机关工作效能。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困难及下半年发展趋势
虽然上半年全市外经贸总体运行良好,“三外”主要指标进度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但是当前制约外经贸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困难和压力进一步加大,外贸经贸面临转型升级的形势较为严峻,各种困难累积效应、叠加效应不容忽视,下一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从对外贸易来说,一是在出口额高增长的背后,是出口企业普遍反映经营困难,出口成本(原材料、劳动力、融资成本)上涨太快,出口提价不到位,出口效益大幅下滑,出口增长潜力严重不足,出口信心丧失,出口环境恶化。二是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出口订单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现象明显。大多数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状态,“保客户、保市场”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三是货币政策收紧,人民币汇率升值、退税率下调,贷款难问题显现,中小型出口企业关门歇业现象增多。四是美国经济衰退,外部需求萎缩,我市对美和欧盟出口增幅回落明显。上半年全市纺织服装对欧盟和美国分别出口8.7亿美元和3.7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和14.8%,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0.8和9个百分点。
从利用外资方面来说,主要受随着土地供应趋紧影响,合同外资呈现三个“过快”:即总量下降过快,合同减资下降过快,开发区合同外资占比下降过快。上半年新批项目数同比减少74只,合同外资同比减少2.3亿美元,合同外资减资1.1亿美元。开发区新增合同外资2亿美元,同比下降47%,占比55%,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合同外资减少将影响明年实到外资进度。
从外经合作来说,主要是境外投资的风险增大,尤其以越南为主的亚洲新兴经济市场的经济面出现恶化趋化,,可能潜在影响我市海亮和天龙在建或拟建的两个工业园区。
综合分析,预计下半年我市外贸出口仍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下阶段外贸出口增幅可能趋缓;受宏观经济发展趋紧趋严的影响,外商调整投资策略而造成的减资项目持续增多,预计合同外资将持续下滑,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难度较大,实到外资完成目标的压力相对较轻;外经合作面临发展机遇期,可望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1.坚定信心,关注局势,确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一是坚定发展信心。外经贸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当前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视鼓劲造势,增强信心,坚持发展创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面貌迎接困难和挑战的考验,加强政企互动,努力提高行政服务质量与效率,合力共度难关。二是完善开放型经济扶持政策。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大对外经贸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重点鼓励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引进高、大、优外资项目,推动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加强对商务部、省厅配套政策的研究,争取我市更多的企业获得资助。三是高度关注外经贸运行趋势。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外经贸运行监测,研判形势,分析困难,落实对策措施,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优化结构,培育品牌,致力外贸提质增效。一是提高出口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商务部、省、市对品牌的扶持政策,继续开展20*年度*市出口名牌评选活动,今年扩大品牌的出口规模,努力实现品牌增效,争取培育市级以上出口名牌达到100只。同时,注重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上的倾斜力度,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逐步使出口竞争力由低价竞争向综合竞争力提升。二是积极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按照“深度开拓欧美市场、多元拓展新兴市场”的思路,利用下半年秋季广交会参展扩容的机会,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参展摊位,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力度。三是增强出口应对能力。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增长趋缓和国际贸易摩擦多样化、复杂性的实际情况,着力加强对企业公平贸易知识的培训、指导和政策咨询工作,特别是“两反一保”的预警工作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咨询和指导工作,帮助企业提高出口应对能力。
3.突出重点,注重选资,着力提升外资项目质量。一是突出一个“选资”。一选项目,着力选择一批符合国家鼓励产业政策和对本地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优、大招商项目,实行重点推介;二选对象,着重对日韩、欧美等重点国家(地区)和国内台商密集区开展招商,特别是加大要进一步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力度,下半年重点做好日韩和黄酒节招商活动;三选载体,采取规模较大的投资推介活动和小分队专业招商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地区实行招商。二是围绕二个“提高”。以我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为契机,大力引进外资商贸零售业、旅游服务业,以及与制造业相配套的三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项目的招商引资,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利用各类境内外展览活动,推介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活动载体,加强“三外”互动,提高招商工作质量。三是致力做好三个“一批”。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精心包装一批招商项目,切实增强招商引资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对外资到位的督查,对特别是对上半年浙洽会签约的项目开展跟踪督查和服务,推动一批已签外资项目的到位,提高到位率;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联络和沟通,强化亲商安商的服务工作,了解现有外商增资意向,促成一批增资扩股项目,提高增资项目在外资项目中的比例。
4.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是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开展实业性投资和资源性开发,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拓宽发展空间。二是指导和鼓励企业发挥境外贸易性窗口(办事处)的作用,把境外贸易性窗口(办事处)成为市场信息和产品研发中心。三是继续发挥我市建筑产业优势,推动外经企业赴境外承接工程,并通过境外承包工程带动相关设备、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