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4: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学方法;临床工作能力;专业,护理
湖南省教育厅自2011年始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展技能抽查,主要目的是检验护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和临床工作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推进专业教学改革[1-2]。通过评审,本院被湖南省教育厅指定为护理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开发牵头学校,2011年,通过专业调研,制定《湖南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既引领了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评价,也反映了用人单位最实际、最贴切的要求[3-4]。基于专业技能抽查,为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养,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抽查要求构建工作工程引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情境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典型工作岗位,分解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核心技能[4]。通过对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护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根据《标准》的开发思路和考核内容,从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方法、教学资源等8个方面重新修订了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母婴护理等5门临床护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2重构实训教学项目和比例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标准模块包括基本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两大模块共18个操作项目。基本护理操作包括生命体征测量、药物过敏试验、肌内注射、口腔护理、导尿术、卧有患者床更换床单、静脉采血技术(真空管采血法)、无菌技术操作、密闭式静脉输液,专科护理操作包括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新生儿抚触技术、穿脱隔离衣与手的消毒、电动吸引器吸痰、快速血糖测定、氧气筒给氧、四步触诊、四肢绷带包扎、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作者“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将18个实训项目融入到各课程实训教学中,并作为主要的实训教学项目,临床护理课程增加实训课时比例至50%。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学生每次在实训室进行练习时需签到,每个实训项目的练习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时才能参加实训考核。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采用“示教—学生练习—总结一贯式”的方法,学生练习时就是“依葫芦画瓢”,而临床上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护理工作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且技能抽查考核灵活。为了加强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将《标准》中的108个试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学步骤分为学生预习准备—观看教学片—教师示教—情境练习—情境展示—师生评价总结—拓展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提供案例和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练习、归纳、总结,不但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在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4重视实训室的建设
实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技能抽查融入专业护理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地点就是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本院完善了设备齐全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将护理实训室均建成内、外、儿、妇、急、手术室等临床科室仿真病房,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和仿真模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能将临床案例情境模拟化,学生能在角色模拟时,真正融入护士角色,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争取政府支持,建成了集“教学、科研、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采取“课程发包”、“院中办班”等方式与基地进行医教结合。
5组织专业技能活动
本院每年举行校园文化节,其中技能比赛作为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开始把护理专业技能抽查项目作为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并给予奖励,获得奖项的学生在年终评优、奖学金评审、实习就业安排时都给予优先,提高了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护理实训室业余开放时模拟病床的利用率达100%。
6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标准》和题库的内容体现了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反映了护理技术的进步和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对护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护理专业教师主要由新进教师、原有卫校的老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师们各有长短,新进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欠缺,原有老教师与临床护理技术新进展脱节,企业兼职教师不熟悉职业教育模式,于是本院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模式,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培养、人才引进、校本培养四大工程,建设教学、科研、管理3个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了一支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护士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本院牵头,联合兄弟院校、护理专家、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核心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有利于培养出真正受欢迎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基于专业技能抽查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1):42-45.
[2]袁卓玲.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融人课堂教学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34(8):119-120.
[3]贺映辉.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抽查对接研究———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3(66):174.
2、英语,需要英语四级以上;
3、长相和身高,要求长相端正,身高160厘米以上。
护理专业是一种大学专业类型。护理本科学制四年,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育;护生;核心能力
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衡量其专业技能的重要指标,是护理行业高质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人员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近年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但由于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由一个环节调整而一蹴而就可实现,它需要将改革深度贯穿到教学课程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中,需要学校加强对整个护理专业群的搭建,促进学生达成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高职护理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护理专业教学内容安排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之上,强化在临床实践中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在学校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偏重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素质、心理状态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学科开展偏重于学生单向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各学科横向联系的培养,课程安排上偏向借鉴于本科医学专业,忽视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特色的打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教材的编写偏重于学科体系的脉络而无法满足护理专业的临床实践,同时书本中知识更新较慢造成学科教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际现象的存在。
1.2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安排分析
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走访调研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总体上还以医学学科教学为主要方式,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缺少本专业特点,其教学模式安排上与医生培养模式相仿,缺乏专业性的护理知识教学只注重于医学理论教学,使得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实现与用人岗位的有效衔接。在课堂上仍以教师的一言式教学为主要模式,未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实用性强的护理专业,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考评手段仍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关注于学生的理论考试分数,而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形式不甚完善,造成学生普遍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1.3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安排分析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科,用人单位要求该专业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的岗位上实现快速上岗,目前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设备升级换代速度逐渐加快。但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的现象,造成学校实训设备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后也无法在工作单位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普遍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不重视,严重阻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严重不符合教学标准,团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教师更是严重不足,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核心能力培养建议
2.1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相关教学人员也需要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改革优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贯穿到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要充分把握其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做到与本科教育研究性医学人才相互补,共同实现国内医学护理水平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融为一体,有效帮助学生养成护理核心能力。
2.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核心能力课程的整合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护理系统课程的综合培养,在这过程涉及到广泛的理论课程与综合实验,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构建护理专业教学体系,就要求相关教师不断整合核心能力课程,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到细致的划分,构建高职院校核心能力框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做到合理分配,使学生可以按照学习程度做到循序渐进,在模块化细致教学的基础上加大课程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理顺护理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这种形象化的课程整合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化,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3建立多方合作的教学互动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合理改善护理专业培养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的现状,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大与相关用人单位的合作深度,深入推进教学与临床的结合水平,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提升,尽早的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体验自身责任,强化学生的护理意识,锻炼学生的护理思维,实现学生良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力量学习与临床实践综合互补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身护理盲点,积极思考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塑造。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内医学护理水平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是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起点,良好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成对自身综合护理能力的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成果仍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养成。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核心能力教育理念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启[J].国际护理学杂,2008,27(3):281-282.
[2]李巍.护理核心能力的提高应从护生教育开始[J].护理研究,2007,21(2B):554-555.
护理专业旨在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护理道德,高尚的思想情操,较高的慎独修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实用性护理人才为目标。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实践技能是主体、是核心,使护生能够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能掌握吸氧法、吸痰法、洗胃法、导尿法、灌肠法、铺床法、生命体征的观察方法等,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现在护理工作的范畴已超出原有对病人的护理,扩展到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从个体到群体的护理。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着护理活动。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会和家庭,意味着护生将在预防、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多种领域中为人类健康服务。由于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不仅有其生物属性,更有来自心里、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社会属性,这就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艺术和精细所在。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神圣性和艺术性,因此要求护士具有较高的素质。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护理方法,同样的护理语言与态度,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病人,因此,护理工作要做到灵活机智,针对性强,以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需求;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要不断关注学科新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欠缺与不足,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使自己不仅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还能有所创新。通过临床调研,我发现临床与教学存在着操作上的差异,到病房实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护生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可是临床上大多是成套的一次性的物品,不用准备那么多用具,减少了宝贵的时间。可是临床上各项操作流程同书本上也不完全相同。通过在临床的强化实习,护生的无菌观念爱伤观念有所加强,操作技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在医院实习期间,护生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所以护生必须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操作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医学工作要求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包括要求从医者要具有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和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源于医学以及哲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医学的本体是生命,人的生命是医学存在的依据,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作为医学的本体,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充分表达了医学的使命及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身系人类健康重任,面对患者性命相托,唯有对生命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有高度的认识,对生命充满敬畏,才会不辱医者的使命。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医学的客体是患者。大多数患者不懂医学。作为一个患者,无论社会地位显赫还是低下、事业辉煌还是落魄,生活富足还是贫困,面对疾病痛苦以及死亡,他个人都是无助和脆弱的,都需要同情、关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唯有医者,可以做到这点。中国伟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说:"医者,仁者"。只有对患者怀有深切同情,有着一颗仁慈之心,才有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视解除病人痛苦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才会不计个人得失和危险去挽救病人生命。也正如此,在人们心目中,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
目前,很多护理教学现状仍以学校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有效信息量,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确立,以教学大纲上的要求为准。这种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医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不利于发挥护生的主体作用,不利用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教育方法(老师讲,学生听)的影响。另一方面,护生要考护士证,考点主要是大量的理论知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必须把考点明确的指出,学生才能记下来。另外,有些学生惰性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技能训练方面,我们是护理学校,三年学制,2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医院实习。近几年,护理技术实训课开展较好,护理技术大都能在实训室开展,如:铺床法、口腔护理、床上洗头、静脉输液、注射法、吸氧法、导尿法、灌肠法、有人床更换床单法、穿、脱隔离衣法、温水拭浴法等。通过多媒体教学,分组练习,在护理模型上操作,在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护生的兴趣很高,能主动的参与操作。但仍有个别同学,学习劲头不是很足,动手能力稍差一些。在医院实习期间,护生基本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医院、社会反应良好。我想,随着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在我校的落成,实训室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教学实训仪器的进一步完备,护生的技能训练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评价考核方面,我们的理论考试有:课堂考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不定期抽考;基础操作方面,我们坚持各项护理技术一对一的考,开放实验室,举办护理技术大比武,参加各级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特别是2012年,我校四名选手首次参加国赛,三名取得三等奖。以此为契机,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好势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利完成向应用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普及化的必然趋势。近两年,我国诸多地方高校已经在学校管理,尤其是人才培养与就业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变化。例如,南通大学转型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贴近区域企业需求,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护理学专业转型对接健康养老、大健康等生产业,拓宽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积极对接“三年行动纲要”,以立德树人、健康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确立了“爱与健康”发展主题,提出了“内涵发展、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大大增强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热情。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地方高校转型是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会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地方高校转型对他们的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方高校转型主要是由学术型教育转为应用型教育,这决定了学校转型后要将教育重心放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上。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是转型的重点。在转型期间,许多地方高校的护理专业会扩招,但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大大超过社会需求。对此,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对毕业后能否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产生焦虑与担忧心理。另外,当前我国社会对应用型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应用型教育在地位上要远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在转型前,地方高校偏向学术型教育,但转型后偏向应用型教育,这不得不引发护理专业学生产生“社会企业更加看轻我们”“我们的社会地位变得更低”等想法,从而引发心理焦虑与担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在焦虑与担忧的同时,看到身边同学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于是就随便找个单位落脚,或跟着大部队跑来跑去,没有主见,导致就业从众、盲目心理。第二,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大众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总体较好,这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与此同时,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后护理专业学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以及护理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地方高校转型后,会极力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力度。就目前来讲,我国很多地方高校会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等方式为成绩优异的护理专业学生创造就业、创业的机会与平台,并且在资金方面给他们提供帮助;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学校一般不会提供帮助。这种做法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对于成绩优异的护理专业学生,高校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骄傲、攀比心理。例如,一些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进入知名企业就业后就到处炫耀自己的工资、福利待遇等,而一旦知道那些与自己成绩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学生,其工资、福利待遇比自己好时,就产生妒忌、气愤、憎恨等不良心理。其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护理专业学生,高校对他们就业和管理的淡化、忽视,容易让他们在就业时更加茫然失措,看不到方向,极易出现自卑、胆怯等心理。
三、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学生复杂的就业心理问题,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应对。在客观分析本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结合政府对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教育的政策、社会公众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认知程度等,从多个角度探索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干预策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转型期间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组织、实施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地方高校应当从学生选择护理专业那一天起,就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一般情况下,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资料、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定材料、心理健康测试问卷等。当然,地方高校还应当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在学生心理档案中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交流平台110如学生对护理专业择业与就业的认知程度等。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展开就业心理辅导、咨询与指导提供依据和支持,从而提高就业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效性。2.定期组织就业心理交流学习活动。地方高校可以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来校开展护理专业就业形势分析或就业心理指导的报告;邀请知名医院、护理主任解析当前护理人才观与发展观;邀请优秀校友返校现身说法,讲解个人的择业观、奋斗史,交流就业经验,让学生接受具体、生动的就业教育,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讲解员应当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明确任务完成时间。待学生完成任务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任务质量,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心理干预。这种方法属于团体心理咨询方式。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沟通,将各自心中对护理专业就业的疑惑表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共鸣,建立信任关系。教师应当对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给予关怀与鼓励,帮助他们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咨询活动中来。3.构建良好的就业心理教育机制。首先,地方高校应当结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设计与开发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资料,从理论(教材或教辅)上明确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其次,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上的优秀经验与先进技术,创新、改革现有的就业心理教育方法。再次,地方高校应当与本地区医院、相关科研机构保持合作,通过建设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医院实习等途径,从实践层面挖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多方商讨,制定解决对策。最后,地方高校应对已就业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就业前后的心理变化,该研究内容可以作为学校对现在实施与将要实施的就业心理教育进行修正与改革的重要依据。另外,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宣传画、电子显示屏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还可以邀请校外著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进行就业心理测量,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4.解答护理专业学生的常见就业心理疑惑。就目前来讲,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疑惑有两个:一是认为全国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太多,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二是认为毕业后只能在医院当护士,没有太多的职业选择。针对第一个疑惑,就国内来说,护理专业学生近年来就业率非常高。2015年6月10日,《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与2013届相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包括“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也包括“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0%)。另外,《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5%)。教师应让学生认清当前护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针对第二个疑惑,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护理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只是可以在医院当护士,还可以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另外,学生不必在毕业后一定要前往医院工作,家庭育婴师、私人家庭护理师与敬老院护理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持相关证书出国做护理师。5.监测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对重点人群加强心理干预。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监测、预警、疏导机制,及时发现、疏导不良就业心理,防范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不够尊重的现象,紧张的医患关系经常危及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产生不良就业心理的重要诱因。地方高校应当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监测系统,在学生对上述事件出现焦虑、胆怯或仇恨心理时,可以快速启动调查,帮助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客观认清事态发展,认识就业现状,舒缓焦虑、胆怯、仇恨等情绪。对那些有较严重就业心理问题的护理专业学生,地方高校要将其列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对他们实施更加细化、严格的心理监测。在具体实践中,还可以通过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心理服务、就业心理管理等,辅助就业心理监测。需要说明的是,地方高校在对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监测时,不能妨碍或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娱乐。另外,监测过程中应多强调监测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力求使监测活动变得轻松、自由与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监测活动中来,才能将自己真实的就业心理表述出来。6.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个人素质等不同,其就业心理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护理技能水平非常高,成绩考核也非常优异,但因其个性腼腆、不善言辞,在择业时不敢到大医院应聘,只敢去小乡村医院就业;而有的学生恰好相反,他们护理技能水平较弱,成绩中等,但他们志向远大,勇于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因此在择业时敢于去大医院或科研单位应聘,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目标。如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对顺利就业的重要性。为此,地方高校应当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方法,使他们清楚“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最看重什么”“我的个性特征是什么”。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职业测评(标准化评估)和自我探索(非标准化评估)两个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7.开展就业情景模拟训练,纠正护理专业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地方高校应为护理专业学生安排就业情景模拟训练,将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引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体系中。在实施过程中,就业情景模拟训练的内容应当是社会中护理人员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训练的方法应当以角色扮演为主,并注重学生角色扮演后的经验总结与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模拟的情景如病房接待患者入院、日常查房、与患者探讨病情、送患者出院等;模拟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受护理就业新理念,增强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促进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对待就业情景训练的态度是不同的,以至于训练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重点阐述就业情景模拟训练对就业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接受当前护理就业的新理念,科学、合理地制定护理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郑晓春 韩德兰 王立新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爱青.浅谈如何加强高职护理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职业时空,2010(2).
[2]张卓伟.浅谈高校护理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J].护理研究,2010(20).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护理中专教育;急救护理学;教学改革
《急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然而在课程设置中,该课程的总学时数大幅度压缩,且在中专层次教学中多属于考查学科,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进而学习主动性不高。如何提高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及操作水平,是目前急救护理教学中教师亟待思考及解决的问题。
一、选择合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及学生学的主要凭借,一本好的教材应是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该层次教学中所选教材的纯理论知识应删繁就简,教学内容要通俗易懂,在结合培养目标的同时,又要贴近中专生的实际水平。现使用《急救护理学》及《急救护理技术》教材较多,选择宽泛,但仍缺乏优秀教材。
二、调整授课内容
中专层次学生具有年龄小,求知欲低,理解能力差,基础差等特点,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抽象理论性的知识,本着“够用、实用、适用”原则,教师可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经过对教材的比较及讨论,结合中专层次学生特点,建议中专护理专业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应更多偏重操作部分,可以调整为:绪论、常见急症救护、常见损伤救护、常见急性中毒救护、环境危害救护、常用急救设备及应用、常用救护技术级护理、现场抢救技术概述这几个部分。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中专层次的急救护理学教学课时少,但重难点多,传统的理论讲授虽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系统性,但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增加教学效果,可尝试改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进而多角度调动学生情绪、兴趣及注意力。同时其具备如下特点:(1)能反映概念及过程的动态性。(2)学生主动参与的交互性。(3)再现真实情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4)可重复性,利于克服学生容易遗忘知识的特点。(5)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制作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媒体课件等。(6)可包含大量信息,节约了教师上课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中可用清晰的图像资料和简短的视听资料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急诊流程,也有助于学生观看一些无法进行的急救操作(如因急救设备的不完善)。
2.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教学是通过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该教学方法具备以下特点:(1)该方法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及课堂管理者。(2)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而非被动接受者。(3)教学形式的改变,主要包括课前学习及课堂研究。(4)评价方式是多角度及多方式的,而非传统的纸质试卷测试。并且据研究显示,在翻转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会有所增加。在中专层次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可对其中某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这个方法。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让每个学生分担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可增强其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且寓教于乐,效果良好。学生通过小组间的配合,共同学习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使其真切体验社区护士的价值、态度和行为,也增强了护患沟通的能力。
在角色扮演中,创设情景的途径可有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这几种。在实训操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教材中正规的急救护理操作项目,并在练习中悟出其合理性,贯穿先入为主的教学机制。教师可提供案例或学生自己设计剧本,进行角色分工及剧情台词的创作,从布置表演场景到表演所需道具的制作,考验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体现了学生解决急救现场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及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以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如在讲解专科的急救护理知识时,可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应做什么,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紧急处理意见和治疗相配合的护理方案。
急救护理学的课程教学,在中专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探索及完善适合中专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重要的任务,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护理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频繁,护理人力资源的竞争将进一步国际化,这对我国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必须从问题的出发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入手。
一、美国的护理教育
1910年由美国Flexne总结欧洲和美国办学经验,提出建立以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阶段组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能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体现现代医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但是它的缺点也明显: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相互独立、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美国护理教育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进了这一课程体系。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既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保持健康、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经济学等内容。而且美国各护理院校均设置有讨论课和辅导活动课,实习课(包括生产实习)安排在每门课程开设的同时进行,始终贯穿在课程学习中。如美国南卡罗来那州鲍伯琼斯大学,学生从二年级起,每周两个半天必须去医院实习,四年级的最后九周全天在各医院内实习。
二、国内护理课程设置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对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护理课程方面,而较少有研究者关注卫校的中级护理课程设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胡卫珍提出了根据社会对劳动者的需要、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的需要和学校办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课程的设置的策略;田贞尚等则从理论的思辨的层面对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朱秀丽在系统的分析了美国护理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提出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要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改进教学方法,改灌输式学习为合作式学习;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课程设置的评价等。濮丽萍等也从荷兰的社区护理教育模式中吸取了经验,为我国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1998年黄金莲提出应该开设康复护理课程,2001年张红兵、单伟颖认为应增设社区护理课程,2007年赵艳、赵玲提出护理课程体系应注重人文教育,2008年文旭东认为中等护理专业应该开设姑息护理课程等,这些研究关注的是课程设置的某个具体的方面。
刘静慰提出传统的护理转向以小组责任制为形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给患者提供以身心、社会、文化等需要的最佳护理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钟继海、模玉泉、潘立珍提出了中专护理教育,他们认为护理教育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趋向于整体化,即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李靖提出未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会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国际化进程也将得到推进。
三、中美护理教育比较
1.护理课程设置的理念
美国护理课程的哲学概念、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非常明确,强调人权、个性和隐私;纽约大学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社会系统中专业护士的终末行为,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旨在对学生素质、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他们也成立许多护理团体、组织,经常召开工作研讨会,每个学院组成专门的课程设置委员会,进行两年一次的课程评价,院系之间也可以相互选修课程。借鉴其经验,濮阳市卫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强调科学文化素养、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意识等在护理工作中同样是必不可缺的素质,卫校护理课程设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应明显。
2.开设课程门数的比较
美国纽约大学的护理本科专业共4个学年分8学期完成,总共开设31门课;而我国的濮阳卫校的护理专业共3年分6个学期,总共开设了32门课。文化课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前四个学期,后两个学期主要是实习。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讲座等几个模块。
3.开设课程门类的比较
根据美国纽约大学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难看出,在纽约大学四年的课程计划中,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三才开始学习护理课程,学生需要修满128学分,其中文科课程44学分、科学及相关课程20学分、护理和医学课程64学分。其课程中人文社会课程开设比例大,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而濮阳卫校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有所欠缺。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较
在美国纽约大学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占的比例很大,且种类繁多,可以让学生接触各个方面护理实践,比如从儿童到成人、从健全人到精神病人、从个人到社区等。卫校的实践课程只设置了几门临床护理课程和社区保健课程,比较单一,不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护理实践。纽约大学的实习课安排在与每门课程开设同时进行,始终贯穿整个课程学习,学生从二年级起,每周必须去医院实习两个半天,毕业前的最后九周全天在各医院内实习。濮阳卫校的学生见习集中安排在第二学年1~2周,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实习与学校教育对立这是我国护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5.教学方法的比较
美国纽约大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逐渐由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评论知识和护理文化的能力,因此,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把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在中国,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大多数是灌输式的教学,这也是近几年来一直被人们批判的诟病,卫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逃脱不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同时,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为了尽快让学生接受知识与临床见习,就应该尽快完成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加强社会实践性教学。这也有益于稳定专业思想。
四、合理设置护理专业课程的建议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基本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更多的心理、伦理、法律等人文知识。因此,卫校的护理专业应该增加人际沟通、护理美学与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等社会和人文学科课程,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减少医学基础课程
中专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去向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更多从事的是社区护理工作。根据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需要,应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时,根据护理学科的特征,把一些基础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删掉一些重复的内容,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
3.调整实验课的比例,灵活安排课间见习
中专卫校设立的护理专业是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人才,他们所掌握的根本优势就是专业的护理技能,只有合理增设实验课,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为了学生更有效的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安排见习时间,把见习分批次进行,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便于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4.强化人文教育思想,注重隐性课程设置
1.1研究对象以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1-2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各年级班级总数的20%的比例随机抽取5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332人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32份,回收332份,剔除漏选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为93.4%。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在年级辅导员的帮助下,约定施测时间及地点。由研究者统一进行问卷发放,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学生只需如实填写即可。问卷填写完成后,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高考志愿、对专业前景的态度、是否为学生干部等。专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选用由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该问卷经实践检验信效度良好。该问卷把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包括23个题目,认知性因子为第1-5题;情感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6-13题,行为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14-19题,适切性因子对应的题目是第20-23题。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a为0.92,分半信度为0.94。该问卷结构效度,专业认同的各因素间相关系数在0.27-0.60间,各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在0.57-0.90间,均超过0.001显著水平,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采用Likert-5评分法计分,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专业认同水平越强,相反则表明越弱。学习动机研究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该问卷对学习动机的6个维度26个项目进行测定: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6个项目又分别依次包含6、6、4、4、3、3个子项目。用Likert-5评分法,选项中非常正性答案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1分。某个项目的得分越高,表明该项学习动机强度越强,相反则表明动机越弱。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高考志愿选择、是否是学生干部、对专业前景的态度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动机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闪调查对象中,男生76人(24.6%),女生233人(75.4%);一年级161人(52.1%),二年级148人(47.9%);非独生子女80.3%,独生子女占19.7%;来自农村的学生为214人(67.4%),来自城市的学生为31(10.0%);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为212人(68.6%);大部分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57.9%);学生干部95人(30.7%),非学生干部214人(69.3%)。
2.2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65±0.629)分,略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认同总水平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三维度高于其他志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性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护生专业认同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2.3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学生学习动机总均分为(3.74±0.607)分,高于中间临界值(3分)。大一学生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略高于大二学生(P<0.05);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P<0.05),学习动机的其他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学生专业认同及各维度与学习动机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3讨论
3.1专业思想教育及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学生专业认同形成的基础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大二学生,这与周琼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怀揣着做白衣天使的梦想,且对护理工作特点,性质缺乏了解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水平较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二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护理专业课程,并开始接触临床,明白了护理工作的辛苦,琐碎,专业认同水平较大一有所下降。因此,护理教育者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应着重介绍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使学生对护理专业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护理教育者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为此提供一些应对的技巧,以此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从高考的志愿选择来看,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的注册护士人数至2015年将增加至286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50%。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被调查309名研究对象中,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有212人,占68.6%而这些学生中有57.9%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好,毕业后很多学生可以进入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工资待遇较好。因此,大多数学生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而认为护理专业是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比较乐观。另外,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他们比较热爱护理专业,对护理专业认同感较高,而没有将护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对护理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其专业认同感也较低。因此,护理教育者应加强对非第一志愿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激发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3.2学习动机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各维度的均分高低依次是,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求知进取>个人成就>害怕失败。黄希庭研究的学习动机各维度的强度依次是:求知进取>物质追求>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提示学生对个人利益追求的需要占据重要地位,在思想上更趋现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趋向于多元化,学习目标多指向短期的近景学习目标,学习目的较功利性及实惠性,且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与苏秋红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社会供求关系的失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很多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就业首选;致使学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较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学生心态,可能会导致学生长期情绪低落,产生厌学情绪。本研究显示,大一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即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这与鲁娟等研究结果一致。因此,护理教育者需要采取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研究显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动机及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两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志愿的学生,这可能是选择第一志愿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能够成为白衣天使充满向往,希望自己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胜任未来的临床一线工作,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人的一种内在情绪的倾向,它与愉快,开心的情绪是密切相连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及相应的技能、技巧,探索并追求科学真理。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重注对其他志愿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强化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