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4: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跨境电商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形成了成熟的与自身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但在外贸传统优势弱化,以及跨境电商越来越重要的新形势下,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外贸发展的新形势,学习内容更好地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的培养模式亟须改革,并由此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于近年开始在国贸专业中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助力学校周边中小外贸企业实现跨境电商经营模式转型升级,2014年起,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制订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协同的实战化育人方案。依据方案,国贸专业与广州LD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在校内建立了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实训基地,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念实施的要求
2019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双元育人。[1]在学校与企业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双元育人,势必改变原有的以学校为主的课程体系,重新搭建基于校企双方都能认同、符合双方意愿的课程体系。因此,改革原有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迫在眉睫,校企双方必须清楚各自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及功能,将协同育人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程及实施中。
(二)原有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外贸企业
跨境电商发展与运用的要求近年来,政府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全球范围的物流供应链,由此实现了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交易量相较传统外贸实现了大规模增长,向跨境电商转型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的新选择。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9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达8.03万亿元,国内跨境电商的用户高达1.49亿人。[2]同时,国家也出台政策支持小、微型企业从事跨境电商,政府部门在引导外贸企业进行跨境电商新业态改革及规范化发展方面力度不小。跨境电商的发展日益重要,以传统外贸业务为主的企业不少已经开始转型之路,纷纷增加跨境电商业务。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销售业务单一,不熟悉跨境电商运营,急需专业团队指导其快速推动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急需对岗培养熟悉企业产品和跨境电商的运营人才。而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传统国际贸易业务所构建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发展与运营的要求。
(三)原有课程体系存在实务型课程不足及知识点重复的问题
原有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中,不少课程仍然偏重理论,实务型课程不足,如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等。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多实践、多动手,较畏惧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某些课程部分知识点重复,如国际商法与经济法课程、进出口业务与外贸单证业务等。同时,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跨境电商新技术、新模式、新规范等职业标准尚未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与企业共同确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近年来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建设。专业通过筑巢引凤成立了“校中企”,学院与广州LD企业进行基于企业实体的合作,并由此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针对精准育人的改革。企业提供广州LD公司的业务经营、管理模式等,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设施、师生等,基地是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专业以实体企业、展会等为平台,以掌握实战业务中的谈判技能、单证制作技能、单据流转的跟踪技能等为学习目的,在教学中进行学练结合、学做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专业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依托引进的企业实体项目,依据业务工作流程,构建课程体系,使之体现岗位成才的要求,将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设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建立了包括公共基础教育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以及拓展能力课四大课程模块,加上学生课外学习模块,形成“4+1”模块化课程体系。[3]专业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职业能力,将专业定位的岗位分为以下几类:业务推广类、跟单类、销售类。根据这三大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流程开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由于校企合作是基于引进真实的项目,业务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因此,我们开出的专业课程中既有跨境电商课程,也有在原有的课程上整合与跨境电商相关的教学内容。专业新开设了跨境电商、网页设计、商品摄影等课程,在国际商法课程中整合部分电商法的内容,在国际金融与结算课程中增加平台支付的操作流程及风险防范内容,在物流与通关课程中整合了商业快递等内容。
(三)整合原有的课程,突出实用性
高职国贸实务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主,应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使之进一步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突出实用性。专业改革偏重理论传授的课程,加大实务课程的比例,把外贸实务及单证类课程合并成一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企业导师,将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为学校与企业双导师传授的课程;增加商品认识课程,增加跨境电商平台实操课程。
(四)开发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课程
专业将学生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定位于业务推广、业务技能以及管理三方面。将学生的学习能力阶段分为技能基础、核心技能、能力演练以及综合实训阶段。第一阶段的教学着力于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以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校内教师开展教学;紧跟着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第四阶段开设了外贸业务实战“课程包”,开设学期为第五学期。将第五学期原有的拓展课程重构为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外贸业务实战“课程包”,开设包括三部分实训内容的实训课程模块,形成实战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包”为校企合作双主体“课程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和指导[4],课程内容包括产品网站的建设、网络推广及成交技能、跟单等一系列业务流程的实施。学校教师则穿行商务谈判、产品跟单等专业知识的授课及实训。在课程实施上,整体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五)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带动课程体系改革
2019年初,各高职院校有计划、有步骤开始实施“1+X”证书制度工作的试点,把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在2019年申报获批为第一、二批的“1+X”证书制度试点。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相关的“1+X”证书包括网店运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跨境电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等。由此,国贸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应该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考证课程。主要课程内容既体现专业的普适性,也适应“X”证书课程要求。将专业核心课程依据专业标准进行部分教学内容的调整,例如,在专业核心课程进出口业务、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采购与跟单等课程标准中融入专业标准。同时,开设了基于“X”证书的拓展课程,如淘宝经营、外贸网页设计、摄影与图片处理、项目运营与管理、消费心理学等。
(六)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四步”实训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的企业项目进行分组,试行“产品熟悉—平台实训—业务跟岗—业务实战”的“四步”教学法:产品熟悉是指学生学习企业文化企业产品内容;平台实训是指学生学习跨境电商平台的不同模块的内容、平台功能、平台运用的基本技能;业务跟岗是指学生跟企业导师学习跨境电商业务的报价、跟单、客户关系处理和市场开拓,协助企业开发新客户;业务实战是指学生达到可以以独立运营跨境电商账户的水平,独立进行销售报单、跟单运营业务实战,主动开发客户、独立运营子账号。通过“四步”教学,学生从完全不熟悉跨境电商平台到熟练运营跨境电商平台,从缺少客户沟通技巧到自己接单、跟单和签单,能力逐级递升,实现了学生角色与职场人角色的转换,具体如图1所示。图1“四步”实训教学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体现生本思想,校企双导师通过实训项目对真实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对业务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作为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工作任务,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法充实教学内容,结合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5]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了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所有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均开设相应的网络课程,教师因课制宜,确立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使高职教学的方法更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特色。
(七)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引进高层次人才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取得成效,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很重要。“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专业竞争,专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质量竞争。”[6]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引进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应制订完善的兼职教师引进办法,引进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出台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激励办法,吸引企业精英加入高职教育活动,确保高职教学团队中有足够的企业兼职教师,保证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其次,分层培养各类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激发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分类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通过各类比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教研项目并进行教研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教学能力。鼓励教学团队开展社会服务,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戴孝林,陈亮,刘荣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9):23-25,30.
[2]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9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2020-06-03)[2021-04-21].
[3]周茂东,张福堂.“4+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一种多元整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框架[J].辽宁高职学报,2016(6):48-50,54.
[4]何文华,汤健雄,邢大成.基于“双实体”的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商贸类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4):92-96.
[5]武文平.工作任务驱动法在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149-150.
【关键词】跨境电商 技能型营销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职业人才的重要职责。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分化与综合、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就要求大学培养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尤其是跨学科的复合技能型人才。经济全球化趋势急需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参与国际竞争并可胜出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复合技能型营销人才培养只有将营销与策划的一般原理、技能与综合素质等教学内容和具体的产业、行业、业态、典型企业的岗位实践与学生的个体特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商务平成不同国境间的商务交易,并通过国际物流完成商品配送的一种国际营销活动。这一业态结合了国际营销、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三重属性,冲破了营销的国境障碍,极大拓展了企业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促进了企业优化配置国际资源,使得消费者以低价获得他国优质商品。它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也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提升发展。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复合技能型营销人才对接紧缺的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正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复合技能型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首先,结合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构建复合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是连接学校教育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具有行业、业态特征、只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将行业业态和典型企业的业务特征融入其中,才能让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实现供需平衡。为此,我们将把作为一般原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典型行业的业务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制定试验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且,进一步细化到主要的岗位群对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就业倾向差异,分类制定出结合不同行业的劳动力质量培养标准,为包括理论、实训教学模块、教育教学方法在内的教学计划设置建设和改革提供基本依据。
其次,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相应的课程标准、不同行业、业态、企业在专业人才使用上有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将在已有的与有关行业协会、企业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和试验区部分学生岗位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质课程标准,纳入主要行业典型企业代表性岗位群所需职业技能培养必须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标准,使课程建设立足实际运用,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第三,总结并进一步完善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复合技能型卓越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标准,为其它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考核提供借鉴。
二、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和人才供求现状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相继颁布政策,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保驾护航,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持续走高,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大。
相对跨境电商发展的火爆,跨境电商与营销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跨境电子商务行业要保持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人才保障。目前高等院校与相关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认识比较滞后,没有跟上市场发展,更谈不上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滞后使得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目前存在跨境电子商务与营销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招聘难的问题,人才缺口现象已经凸显。
三、衔接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营销人才培养
依据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所需营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相应的课程标准已刻不容缓。我们将在已有的与有关行业协会、企业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和试验区部分学生岗位实训的基础上,根据跨境电子商务所需职业技能培养开设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建设立足实际运用,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以上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得营销类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高职高专
一、跨境电子商务概述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是指分属不同国界或地区的交易主体,通过互联网、智能移动及其他相关信息平台,以B2C和C2C两种主要模式实现企业或自然人与终端消费者之间达成交易、完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互联网、电子支付、智能移动等技术的全球普及为国际贸易供给者和需求者搭建了新型贸易平台。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逐渐消失的出口成本优势,一些外贸型企业适时借助跨境电商从新型全球供应链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跨境电商与传统贸易模式相比,可以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的限制、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中间环节少、营销全天候,这为制造商和终端消费者达成“双赢局面”。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同时它也正在引起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对企业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大大促进了多边资源的化配置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对于消费者来说,跨境电子商务使他们非常容易地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并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二、河北省跨境电商的现状
(一)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为5.2万亿元,I司比增长30%,占外贸总额的比例提升为21%,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将继续保持30%以上增速。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
河北省电商发展起步比较晚,企业运营能力也比较弱,许多企业虽然在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进行了注册,但真正在平台进行交易的企业不到注册数量的一半,其他企业基本上停留在“我有一个帐号”这个阶段,这些企业不懂得如何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推广和如何通过电子商务取得订单。而一些南方的小微企业因为没有更多的出口资源和展会资源,转而专门做跨境电商出口,通过几年的发展,业务量已经远远超过河北省传统外贸企业的出口量,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主要瓶颈。河北省很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因为前几年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目前还没有明显感受到跨境电商的市场压力,也没有体会到别人通过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满足于现状。
(二)河北省政府对跨境电商的规划
《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力争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河北省将实施跨境电子商务“2212工程”,即到2017年。力争培育200家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搭建20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10个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成20个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跨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10%。
主要任务有:一是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开展大规模、常态化专题培训,引导企业积极体验“互联网+进出口”商业模式。2015年至2017年,省商务厅把跨境电子商务专题作为每年“外贸主体万人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规模超过两万人。二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省内企业利用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诚商网、中国制造网等国内外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境零售出口和进口(B2C),以及企业对企业(B2B)间进出口贸易。三是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完善跨境贸易支撑体系,形成具有跨境电子商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园区。四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鼓励各类外贸基地、跨境电子商务园区、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通过租用或自建方式,到欧美、东盟和韩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重点市场以及“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建立公共海外仓,并搭建辐射网点,提供一站式仓储配送服务。五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河北电子口岸建设,并具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努力建成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六是优化海关通关作业流程。落实海关总署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监管的有关规定,依托国家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管理平台,实现与跨境交易、支付、物流、仓储、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七是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政策措施。对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及商品实行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和分类监管,突出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八是开展电子商务跨境支付结算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九是落实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落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退税或免税政策,提高退税效率,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十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十一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评估机制,实现各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保障体系。十二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
三、河北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特点
目前跨境电商所需要的人才和传统国际贸易、英语、电子商务人才差异较大,跨境电商人才不仅需要熟悉进出口业务知识、通晓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能够通过互联网联系开发客户,并在电商平台的商品、上传产品信息,对客户的询盘及时处理,完成合同的草拟和签订,与各部门协调完成合同的履行。
跨境电商工作人员主要工作任务有:熟悉公司产品,通过互联网联系开发客户,负责跨境电商平台的商品、上传产品信息,对客户的询盘及时处理,完成合同的草拟和签订,与各部门协调完成合同的履行,包括单证工作与跟单工作,整理合同资料并及时归档,总结客户落单规律,维系客户资源。
(一)具备国际贸易基本技能
跨境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达成的交易,是传统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融合,因此它仍是国际贸易的领域,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依然是跨境电商人才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即,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客户进行谈判;能开发和维护客户;能进行贸易磋商,能完成物流、保险、报关、报检、结算等相关工作;能熟悉国际贸易中所涉及的法律、条约和惯例等。
(二)具备电子商务基本技能
跨境电子商务利用的是互联网搭建的网络平台进行进出口业务往来,所以跨境电子人才又必须是具备电子商务基本技能,即:熟悉电商平台及运营模式,掌握网店装修及产品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网络推广及订单处理。
(三)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
作为跨境电子商务媒介的是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这要求从业者在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外,还要更深入地掌握和运用好这个媒介和平台,所以对于网页设计开发软件、Photoshop软件、数据统计软件等也要能够灵活使用。要熟练使用Photoshop,掌握基本的切图、改图片大小、调图片的光度等;熟练使用Office软件、Dreamweaver和Fireword,能够完成网页的修改工作;熟悉基本的Html代码,能够对网络页面进行调整。
(四)具备市场营销技能
跨境电商人才应该是具有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包括市场分析、营销观念、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与营销环境、消费者需要与购买行为、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等理论;并熟练掌握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能够分析目标顾客并制定营销战略。
(五)具有专业的素养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其复杂性、困难性、风险性体现在它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有着不同的语言、风俗、文化和思维方式,这要求跨境电商人才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能适当沟通,灵活应变,并能够进行积极的团队合作。
四、河北省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
河北省跨境电商发展目前存在人才匮乏问题,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核心岗位是跨境电商运营与推广人员,即掌握跨境电商运营规则,了解目标国家文化,掌握外贸专业知识的跨境电商人才。其次是跨境电商平台管理与操作人员、跨境电商物流人员等。
一是河北省高职院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时,应准确分析河北省跨境电商行业各岗位的岗位标准(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并据此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应在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研讨的基础上,以跨境电商类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形成一套以跨境电商类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根据跨境电商类岗位群的特点,整个课程体系可设计为社会适应能力模块、行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岗位专用能力模块,使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一致,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知识。
二是必须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要和区域所在地跨境电商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跨境电商项目为载体,实际进行跨境电商产品的运营,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商运营与推广能力。高职院校应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并与跨境电商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合作:一是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型的教学模式,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二是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三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符合企业的标准。
三是河北省高职院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时,要打造合格的专兼结合的实战型跨境电商师资队伍。对于校内专任教师要通过企业顶岗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跨境电商操作能力,对于企业兼职教师要进行合理选择,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兼职教师进行激励。应鼓励教师考取跨境电商类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双师资格。安排已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帮助普通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采用定期派专任教师到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实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对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在职青年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跨境电商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要求他们和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一道,直接参与公司业务,在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还应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争取打造一支由一名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为主,以企业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的优秀跨境电商专业教学团队。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互联网+”不仅带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也导致了创新创业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现代物流、支付等信息经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部分)年均增长超过30%,与整体外贸形成鲜明对比。商务部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跨境电商企业平台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万家,给持续低迷的外贸市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自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后,“互联网+”时代下“双创”开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明确提出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然而,“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开拓新思路,紧密跟踪国家“双创”最新动态,总结国内外一流大学经验,在新一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改革中凸显跨境电子商务和创新创业特色。
1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1.1人才培养定位知识型和应用型,不能满足“双创”需求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人才培养定位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人才缺口很大,全国各类高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了大批既懂贸易知识,又精通国外法律和英语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要标志是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双创”教育引领着未来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改革。定位于知识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已经不能满足“双创”需求。
1.2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传统贸易,跨境电商模块有待加强
在“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跨境电商在全球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新业态,跨境电商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贸易方式。虽然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跨境电商相关内容,但主要是介绍一些电商平台的运用,如速卖通、亚马逊、eBay等。总体来看,跨境电商模块还比较弱,一方面有些很重要的课开设比较少,如网络支付安全、网页设计、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组织与管理等;另一方面,原有课程教学过程如何融入跨境电商相关内容也有待加强,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需要多增加网络营销,适应国际贸易模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1.3同质化教育占主导地位,个性化“双创”教育缺乏
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同质化”,就像一条标准线下生产出来的一种“产品”,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高,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发展需要。国外经验表明,个性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根本依托。与同质化教育不同,个性化教育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挖掘并发展个性潜能,从而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构建高校国际贸易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4师资结构改善难度较大,“双创”人才培养缺乏保障
师资队伍是国际贸易“双创”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师资熟谙传统贸易模式和知识,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互联网+”和“双创”时代,这些老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和提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班出身的老师往往是纸上谈兵,能够真正讲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寥寥无几,严重影响“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以及各个省市启动“双一流”建设以后,高校更是把资源集中于引进高端人才,师资结构改善难度进一步加大,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阻碍因素。
2“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2.1加快应用型向“双创”人才培养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新一轮改革要加快应用型向“双创”人才培养转变,培养具有专业背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业潜质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侧重于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学习,如国际贸易术语、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结算等。新形势下,加快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以及寻找市场需求的创业素质迫在眉睫,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题体系、授课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等实现根本性转变,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践表明,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学校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2.2重构“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制定和实施“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主要体现在能够激发创新创业潜质的一系列新型课程。结合跨境电商特点,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跨境电商模块,并注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增加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将“双创”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点滴之中,发挥启蒙作用。根据“双创”教育特点,课程设置采取循序渐进原则。大学一年级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大学二、三年级主要结合专业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应用为目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类赛事,积累“双创”经验。大学四年级制定个性化教育课程以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训练为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实战能力。
2.3建立“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就要建立与此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区别于同质化教育考核体系,“双创”人才培养考核体系要引入多种评价方式,侧重考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力争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科学合理评价。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特点,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在考核内容上,从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建立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补充和完善“双创”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
2.4打造校企共融“双创型”师资队伍
“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传统的教师培训和挂职锻炼固然可以推进“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由于高校评职称和绩效考核主要依据科研成果,总体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通过“培养+聘用”打造校企共融“双创型”师资队伍是符合实际的选择。按照产学互补、科创互哺、专兼融合的原则,根据学生规模及实际教学和培训需要,在配备专职教师的同时,通过“讲座教授”“客座教授”“课程特聘教师”等引智模式聘请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这些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校外师资既承担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又可以针对本校老师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和交流,进而提高“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2.5整合社会资源投身“双创”人才培养
“双创”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资源,需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通过与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社会创业教育机构等合作,联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精英”教育,打破自身能力的硬约束,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内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比如我校与阿里集团签约,成为首批“百城千校,百万英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育项目的南京高校之一,在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做大做强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选拔、风险评估、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孵化服务。在国家和本省的政产学研平台中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将“双创”人才培养纳入政产学研平台总体框架。抓住“互联网+”时代办公场地灵活性特点,基于互利共赢模式,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具有开展业务与教学双重功能的“一体化”实训基地。
3结语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贸易模式,也为创新创业插上了翅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高等院校要加快“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在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师资结构、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金梅.“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6):72-75.
[2]姜慧,殷慧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3]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7-49.
关键词:云服务;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
1概述
云服务是近年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服务的综合交互模式,是以通过网络提供虚拟资源等进行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在云服务中按个人需求获得相应的服务体验,这些服务包括软件、视频、存储、计算、数据分析等。云服务的出现意味着计算力、存储等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商品进行流通。云服务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极具性价比的教学资源解决方案,其可以采用网络分布部署方式,通过宽带网络、4G网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由于云服务的特性使其可以较少的受到地理环境及各高校硬件部署差异的限制,有效降低各高校在硬件中的投入成本,同时云服务可以提供各种模块组合形成资源池,其扩展性较强,方便各大院校后期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改造。
2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的现状及云服务对其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大部分院校在建立电商资源库时,大部分资金用于软硬件的采购,但由于目前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用户需求快速提高,导致前期投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从而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二,目前各院校电子商务资源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各院校资源库自成一套体系的状态,仅仅能为本院校的师生提供有限的服务,无法与其他院校进行平台共享及互动,更不用说与电商相关企业进行连接。由于校园网络建设落,资源库中很多资源都无法满足多用户同时访问的需求,同时由于存储空间问题,导致后期资源库出现无法添加新资源的情况。第三,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及激励措施保障,很多院校的资源库在建立完成后教学资源更新慢甚至不更新的情况;很多资源不完整,例如常出现课件只有几个不连续的章节情况。第四,电商资源库均出现使用不便情况,目前几乎所有的资源库只能从电脑端进行访问,而高校学生更习惯于手机端的使用。这些问题导致了电商教学资源库在建设后使用率底下没有达到建设目的。云服务可以改变各大院校中现有教学资源库的现状,通过云服务可以将各个院系资源进行整合,可以高效的利用各院校的计算和存储,各院校教师及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任意位置登录云服务平台,从而提高资源库利用效率。基于云服务的特色电子商务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意义如下:第一,可以为院校节约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云服务中的软硬件都由云服务商提供,院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购买相应的服务,院校自身不用再对网络管理、服务器运行、软件升级等问题负责均由云服务商解决,这大大节约了院校成本避免重复投入,并且在后期升级中也非常灵活,可根据需求购买计算及存储服务有效降低资源库的运行成本。第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资源库还属于初级的私有云状态,没有相互连通,而云服务的出现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可以让各大院校的老师及学生使用同一个云服务平台,在云服务平台中可以结合诸多模块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交流、管理等,也可为各大电商企业提供接入口,不光电商企业不光能为各大院校提供贴合市场实际的实验实训数据,也能在云服务平台各类有偿任务如店铺美工、店铺促销策划、产品拍摄、双十一客服招募等等,同时云服务平台也能为电商企业提供如大数据计算、存储等服务,这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而牢牢的吸引企业加入云服务平台。同时由于云服务的分布式部署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带宽及存储不足方面的问题。第三,云服务的出现使得教学资源也可成为一种商品,优秀的教师将其录制微课或制作优秀的教学资源放置在云服务平台上,并将其设置为需积分才可下载或浏览的资源,有需求的其他院校教师及学生或企业用户可通过积分等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制作相关资源的老师可以通过该方式获得相应积分从而浏览或下载其他相关资源,这将很好的解决资源库更新缓慢甚至不更新的情况。第四,云服务具有多平台无缝结合的功能,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可为院校教师及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甚至学生也可以利用云服务平台创建自己的个人云,在其中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同时可以浏览全国各高校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分享个人学习经验,当出现疑问时不仅仅可以向本校老师求助,也可以在云服务平台中积分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帮助。
3基于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的建设策略
3.1统一资源标准
由于云服务需将各院校资源进行整合,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多个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中资源标准相统一,否则很难整合,因此需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如基础数据标准和相关网络数据接口标准等,如基础数据中的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aboutdata),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property)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记录等功能。这样才能实现云服务平台的数据统一性,从而为在校师生及企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浏览、下载、互动等服务。各大院校需与各电商企业共同在制定此标准,以方便云服务在后期使用及升级中更加便利。
3.2建立云服务平台有效绩效管理机制
大多数院校对于资源库的管理还只局限于前期建设部分,后期实际运用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况,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绩效管理机制,由于大部分院校的资源库仅仅对本院校开放,甚至只能在校园网中访问,这大大降低使用率从而导致资源库更新缓慢等问题。云服务平台将各院校资源整合后可以使得电子商务资源数量得到极大的提升,继而访问量也会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之上需建立云服务平台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如引入会员级别、积分制等,通过资源共享的数量或互动活跃性等提升级别及累计积分,以获得更多的访问权限或下载资源。同时云服务平台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所得收益可根据制定的绩效管理机制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电商资源库更新缓慢的问题。
3.3开发多终端
APP随着无线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均实现4G网络覆盖,5G网络也将很快普及。笔者对无锡区域各大院校进行调研,平时主要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学生数量占整体的99.7%,移动端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电子商务特色资源云服务平台应利用其互联网的特性开放基于多终端APP,方便院校师生及企业客户随时随地获取云服务平台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同时也可连接入微信等社交软件中的公众号,以增强云服务平台的互动性,使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3.4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渐被大众熟悉,尤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故而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在鼓励多用户进行资源分享的同时更要维护共享资源用户的智力劳动成果,要为其提供权益保障。对于电商企业用户在云服务平台任务等相关资源时,需提醒其公开版权信息并放置在显要位置。
4基于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结构设计及实施
4.1逻辑结构设计
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逻辑层结构由各院校自建资源库、各电子商务实验实训网络平台、各电商企业平台等组成。通过牵头院校或公司建立的主云服务平台与各子云平台相连接,整合成为完整的电子商务特色云服务平台。可为各大院校师生及参与的电商企业提供教学资源获取、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云服务。可以促进基于该云服务平台的各院校老师提升教学能力,帮助学生便捷的获取电子商务行业最新资源。
4.2云服务平台架构
4.2.1基础设施层主要为两方面,其一为硬件基础设施,主要为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由于云服务的分布式部署特性,并基于前文所述建立统一资源标准,牵头院校或企业可快速利用各参与院校已有服务器等作为前期的硬件基础进行初期部署。其次为软件基础设施,主要为云服务平台软件、各类系统等,为更好的将各院校的资源进行连接,建立前期需统一系统及相关接口。4.2.2网络层电子商务特色资源云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存在,可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教学资源,能为各级用户提供相关服务,例如B2B、B2C、跨境电商实验实训平台在线使用学习等。4.2.3应用层应用层可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如常规的B2B、B2C、跨境电商等实验实训应用程序,还需为各用户提供多应用整合服务,如实验实训流程管理、各类课程考核应用等。4.2.4访问层该层为面向用户层,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访问接口,为各级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并能提供多平台访问接入,不光为教师提供资源分享及下载服务,更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管理功能以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掌握。
4.3云服务平台实施策略
首先由牵头院校或企业进行总体规划,制定相应标准,同时要贴合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脉搏,理清目前电商专业教学所需功能,其次根据相应标准各院校进行软硬件整合,并逐步将统一标准的资源进行上传,并建立分布式管理模式,最后各院校企业基于云服务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基于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的最终应用。
5总结
云服务作为近年来新的互联网服务,虽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所带来的改变已被很多行业认可。在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背景下,各院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利用基于云服务的特色电子商务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必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王键.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共建共享型职教网络学习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22.
[2]张明宝,李雨.电子商务云实验室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79-81.
[3]欧阳红巍,潘果,龚芳,孙晓庆.电子商务专业云空间教学资源库构建研究[J].中国培训,2017,(06).
关键词: 外贸函电课程 教学模式 多元化
外贸函电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此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商务知识和外贸函电的基本内容、规范格式、专业词汇、常用句式、行文方法与文体特点,提高学生正确、规范、熟练地使用专业英语对外进行各项业务的信函沟通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与未来工作岗位紧密相连的职业技能课程。但是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单纯地按照教材学习,过程枯燥,没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单一的讲练或某种固定的模式只会让学生厌烦,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贯穿整个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能说会写的外贸人才。
一、高职外贸函电课程的主要内容
外贸函电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以国际贸易实务的流程为主线,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五大模块:1.商务信函基础和业务磋商的准备,2.业务磋商的主要环节,3.交易的达成,4.主要交易条款的磋商,5.争议及争议的解决。在这五个模块内容中,又有重点模块和次重点模块。比如业务磋商的主要环节和主要交易条款的磋商就是重点模块,商务信函基础和业务磋商相对来说就归属于次重点。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我们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融合各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单一规定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高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尽管外贸函电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掌握信函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但是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认为外贸函电课程是最难学的一门课。在就业工作岗位上,学生也很难完全胜任工作,甚至有学生反映毕业后重新学习外贸函电教程。笔者分析发现目前外贸函电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外贸函电课程内容繁多,涉及语言、文化、国贸实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普遍感觉难度大、进步慢、不愿学。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是特别扎实,外贸知识又比较薄弱,学习之初还愿意参与课堂,但如果老师总是拘泥于信函的格式和语言的学习,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根据对一些兄弟院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为主,注重语言的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的缺乏,商务英语专业大部分担任外贸函电课程的老师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只能照搬教材,很难生动地引入时新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目前,外贸函电课程教材种类不少,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却不多,并且内容普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跨境电商已成为外贸行业的主要趋势,传统的商务信函写作基本已被电子邮件及传真替代,国内的外贸函电教材的内容主要还是以信函写作为主,强调写作的规范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以E-mail为主,无须再过分强调信函的格式、写信日期等,电子邮件中都会自行记载日期和具体时间。再如如今建立业务关系主要通过网络、展销会等,教材中大多数还列举了商务参赞处等传统的渠道,在目前市场上的外贸函电教材中,能够根据现状进行更新的教材很少。因此,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应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
三、高职外贸函电课程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
针对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教学的现状,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多种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以供参考:
(一)设置情境,案例导入。
情境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与职业岗位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情境,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认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并通过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
在外贸函电课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具体的做法如下:比如建立业务关系部分,老师可采取三个步骤进行:(1)案例呈现。根据建立业务关系这一学习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和本地企业收集一手案例,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给予一定的时间准备讨论。(2)案例分析和讨论。各小组在拿到案例之后,就具体案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具体该如何操作,老师到各个小组中聆听学生的讨论和观点,引导学生找出案例的关键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3)案例总结。每组同学选派一名同学对案例总出总结,表达出本组的观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情境,引入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思考,从而加深对相关的基本理念和概念的认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2]。
(二)小组合作,任务驱动。
任务教学法就是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更趋真实化、社会化,体现了“以用促学,边用边学,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外贸函电课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小组分工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可采用以下形式:在开学之初,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5-6名同学,确定一个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模式,包括阅读样函、分析结构、撰写信函等,每个组都将收到自己的任务清单。现以建立业务关系为例:(1)任务前,老师通过问题导入,介绍背景,明确具体的任务,指出任务的重难点及完成的步骤。(2)任务中,每个小组都需要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建立业务关系的任务。(3)任务后,在按规定时间后,每个小组都要呈现各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并由老师点评,归纳撰写建立业务关系的基本要求和结构,掌握必要的词汇和句型。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和互相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真实化,也激发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过程导向,模拟公司法。
模拟公司教学法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德国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聚焦于单个的、系统的、可体验的职业情境的脚本,使学生在公认的国际商务运作惯例和框架中体验企业情境,进行模拟的生产经营活动,边做边学,在做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归纳的学习模式[4]。根据外贸业务流程,在建立业务关系之后,要进行一系列的询盘、报盘、还盘的业务。在经过这个阶段的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进出口贸易流程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并熟悉了英语函电的格式和各种贸易术语,能够自己撰写业务信函,我们可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学习,采取模拟公司教学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通过创造模拟的商务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公司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并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在高职外贸函电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操作可参考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把各个小组分为进口商和出口商,为体现买方市场,出口商略多于进口商。教师规定模拟交易的商品名称、数量、尺寸及交易方式。规定出口商的最低成本价,在报盘时不得低于此成本价。规定出口商可用的最高金额,使用的费用不能超出所给金额。
2.实施阶段:各个小组成立自己的公司,包括公司名称、标识、企业文化及公司联系方式、邮箱等,并设计公司架构与岗位职责。在全班用英语介绍公司简介,并欢迎其他公司与己建立业务关系。
3.模拟过程阶段:各个小组不管是进口商还是出口商,都需要撰写开发信,用来与潜在的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在建立业务关系之后,出口商要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商定商品的定价及交易形式等,然后给进口商进行报盘等一系列交易活动。进口商在接到各家出口公司的报盘之后经过比较,进行还盘、接受、下订单等一系列沟通活动。双方在进行商务信函沟通之前,都应进行小组讨论,如自己公司的产品优势、利润空间及信函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书写,如何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型等。在这个交易沟通过程中,都由各个小组独立完成,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学生是活动的完成者。
4.总结点评阶段:经过3-4节课的业务模拟,各个小组都基本完成交易。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公布各个小组的业绩。出口商公布与之建立业务关系的公司和盈利总额,以盈利额度的高低进行排名。进口商也公布自己完成任务所花费的金额,金额花得少者取胜。最后,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并挑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模拟公司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虚拟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各个小组就是一个个虚拟的外贸企业,通过小组(虚拟公司)的讨论,制订销售计划,作出决策,包括报盘、还盘等。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参与者,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起一个引领作用。通过模拟公司教学法,实现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双向转化,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获得了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5]。
(四)实践为先,强化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实践性,特别外贸函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学从组织上可分为课内实践、模拟实训、见习、实习等。在经过14周的理论加实践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两周的专项强化训练,按照外贸流程进行模块化训练,可利用校内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切身体会整个外贸流程,了解熟悉每个环节的操作细节,从而掌握一定的业务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这种总结性的实践,可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融会贯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在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学生必须上岗实践才能真正学有所用。学校可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老师跟踪辅导,及时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弥补学校实践实训的不足,进而让学生全面掌握外贸技能。
四、结语
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与社会的需求接轨,不断更新教学材料,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引入情境导入、任务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外贸函电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必须特别注重实训和实习教学,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胜任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戴艳.高职外贸课程情境化教学应用研究――以外贸函电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3(2).
[2]罗小玲,杨小凤.案例教学法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12).
[3]倪伟清.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
[4]林继玲.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外贸函电课堂上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法 高职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含义及特点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是Jane Willis,在他著作《任务驱动学习框架》中认为任务驱动教学应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前任务活动阶段为介绍主题和任务,第二是任务周期阶段为完成任务准备报告计划,第三是语言聚焦阶段为分析和再练习。近年来,国家提倡结合自身实际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应广泛推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所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指能为学生提供情境-体验实践的和感悟问题的,以此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最后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借此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学生改被动为主动掌握认知规律,深入理解掌握各个知识点,建构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类课程适合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在项目导向教学法中,项目是最核心的部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辅助、引导的作用,主要包括“项目介绍-课程学习―项目讲解一实施项目一项目总结’几个步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独立的任务,从收集学习信息,分析方案设计,到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的评估、总结,均由学生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或单独的工作形式完成。总的来说:任务驱动教学应包含五个特征:1.有一个明确的目标;2.有一个适当的环境;3.任务要考虑学习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4.任务活动要导向人物作品的产生;5.学习者在任务完成后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框架。
二、以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具体过程和实际业务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行外贸实务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的可模仿性,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促进作用。根据外贸业务岗位群分析结果,结合学情分析,该课程以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依据外贸业务工作流程,将各种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行重新整合,除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内容部分外,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教学模块。
根据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查,外贸业务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及进口贸易有共同的学习模块,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只是在出口与进口一些具体业务有些区别不同,依据外贸业务工作流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国贸实务部分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5个子项目若干个任务。3大项目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跨境电商,5个子项目为国贸实务知识准备、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贸实务知识准备子项目分解为认识世界贸易组织、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认识贸易术语等3个任务。例如整个外贸出口流程可以分解为如表1所示的4大工作项目,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4大工作项目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便于实际运作的任务。第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将此项目分解为3个任务: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制订出口商品经营方案、办理商标注册。进一步分解为两个重点子任务:一为寻找客户,二为资信调查。在“寻找客户”这一子任务中要着重了解寻找潜在客户的渠道,在“资信调查”这一子任务中要重点讲解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的通常途径。第二,贸易磋商。将此项目分解为4个任务: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第三,合同签订。外贸合同的订立是外贸出口中的重点,合同订立的整个过程从买卖双方磋商开始到签订外贸合同共有8项任务,据此项目教学中可以分别设计8个任务,即品质、数量、包装商品相关条款的讨论、双方在价格上的谈判、确定运输事宜、确定保险事宜、确定支付方式、确定商品检验条款、确定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条款、合同的签订。外贸合同的订立是对外贸易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项目教学中也应把其作为重点内容,并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项目设计的原则。在该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子任务设计紧紧围绕合同,以外贸合同订立的工作流程,即从最初的询还盘到买卖合同生效的完整过程为主线,进行外贸合同订立中8个工作任务的学习,这8个工作任务完全符合外贸实际业务情况。第四,合同履行。在出口商对外贸合同的履行这个工作项目中出口商需要完成从单据的准备、发货、货款的取得、出口退税等10项工作任务,据此可以设计10个任务,即原产地证书的申请、租船订舱、商品检验、保险、报关、装船、交单、核销、结汇、退税。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任务设计的要求。任务设计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为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热情,可通过设计出高职学生可以接受的实际应用性强的任务。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设计任务时还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相对而言比较复杂难以为高职学生接受的任务可根据设计要求给予适当的精简后予以采用。实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2.对教师的要求。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定期到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锻炼,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设立更真实的项目情境使学生通过练习能力得到更高地提升。二是教师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应扮演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指教师将知识传授到位,作为帮助者是指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可包办过多,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指导。
(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项目任务实施。采用案例导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一个外贸企业业务员为案例贯穿整个项目导向教学模块,这样学生理解掌握外贸业务知识点也比较容易。再例如在品质、数量、包装商品相关条款的讨论任务当中,要求每位同学登陆中国制造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找出其中一种商品,摘录其中对于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的表述,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在机房现场完成。一是掌握中国制造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操作。二是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中各种常见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的表示方法。学生在中国制造网登录国际站,进入英文版,选择其中一个产品,将其产品信息先复制到word,并运用有道词典鼠标抓词功能,将其产品信息翻译成中文,并提交作业成果,最后进行评价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同时也理解掌握了国贸商品品质、数量、包装理论知识。
2.项目实施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协作,并评价总结。有些任务实施要进行适当分组,例如在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任务当中,为使学生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影响,设置任务,要求学生登录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中文版,解决如下问题:“自由贸易协定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商机?”,并提交ppt电子档。抽一组上台宣讲分享成果,剩下小组每个小组提一个问题,上台宣讲小组负责回答。可以辩论,以及相互评价一下各自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最后教师再做总结。
四、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标准
项目导向的课程考评体系的完善也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的一个关键。通过设计项目,差别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进度,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国贸教学设置的项目要求完成任务,进而据此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在品质、数量、包装商品相关条款的讨论任务当中,同学登陆中国制造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提交完翻译的中英文对照的产品信息word文档后,评估、总结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完成任务后,各学生通过PPT展示自己的成果,抽查学生演示整个任务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教师可以提问,由抽查学生负责回答。教师应根据成果展示效果、完成任务内容的情况、任务活动组织情况等方面,评价每个同学的表现。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结合学生个人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明确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经验。考核成绩相对客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动力,以及同学相互之间竞争的趣味性。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占50%,包含考勤、平时作业、上机实训完成项目情况,终结性考核及期末考试占50%。
参考文献
[1]彭荣华,李志长.“项目驱动教学法”对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的影响及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8):127-128.
[2]曹先娉.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通讯世界.2015(06):207-209.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EB/OL].
http:///web2/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2
[4]李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95-97.
[5]李红英.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6.
[6]马岚.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会展项目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147-148.
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金融、法律、保险、英语、国际贸易、会计等多个领域。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既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也是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国际结算课程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涉外性、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连)、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学校应该从社会情况的分析中获取课程概念;通过对社会的详细研究才能决定什么知识有意义,什么知识最具持续力。”。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特点,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有用、够用、适用”的原则,精选课程和教学内容。为了解国际结算的实际应用情况,2013年11-12月,“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问卷分基础信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意见与建议五部分,涉及在生活或工作中用到过哪些方面的国际结算课程知识、遇到过什么票据、用到哪些结算方式、用到最多的结算方式是什么、《国际结算》课程是否有必要双语教学、课程实训应怎样安排、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实训的计分方法、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等20个问题。调查对象涉及我校09届、10届、11届、12届、13届毕业生及刚学过《国际结算》的10级在校生。问卷采用QQ邮件方式发出,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34份,有效问卷126份。深度访谈的对象为三个09届毕业生,内容为她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访谈方式为电话、QQ聊天、索取年终总结等。调查发现:1.学生毕业后刚开始拿到的外贸单大多是一些小单,遇到的是小客户(一个国家或许就那么几个大的分销商),发货很多是跟国内的快递合作,发小包的多;2.这些订单大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国外客户很多是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发询盘进行采购的);3.结算方式大多是在线西联汇款、Paypal、T/T、ebay、SecurePayment(原Escrow),信用证、保函等只适合金额很大的;4.在实训室不开放的情况下,纯电子模拟实训的效果不及纸质与电子混合模拟实训(因为电子实训不能课后重温实训过程)。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国际结算的教学内容应增加第三方支付的内容、增加汇付的教学课时,减少信用证和托收的教学课时。因为设有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我们认为除汇票、本票、支票之外的单据就不再在国际结算课程中专门讲述。国际结算课程的知识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和汇付、托收、信用证、第三方支付等结算方式的概念、国际规则惯例和应用方法,知晓银行保函、备用证、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结算方式。国际结算课程的能力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增强国际结算有关国际规则惯例的学习能力,掌握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和汇付、托收、信用证、第三方支付等结算方式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合理选择和组合结算方式、防范结算风险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国际结算课程实训体系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际操作”的现象,对类似于国际结算这样的实务性很强的课程的实践性重视不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偏重理论的讲授而相对忽视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对习惯于“死记硬背”,动手能力弱,应用能力差,考核时得分最低的往往是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这类的大题,求职时往往因动手能力差而影响竞争力。“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实训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增加了实训课时和实训项目
过去我校国际结算的实训分配10课时,最多只能安排5次实训。我们现在分配了21课时,可以排10次实训,实训占总课时(51课时)的比重大幅提高,从过去的约20%到现在的约40%。
(二)精心设计实训项目
过去我校实训项目往往是在购买的软件上进行,项目或脱离实际,或陈旧过时,或过于简单。为此,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项目,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在解答实习学生和已毕业学生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过程中收集大量案例,经合理改造设计成国际结算实训项目,把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经过改造变成我们的项目,所用的单据也多是实际使用的单据扫描而来,比如真实的中国农业银行西联汇款收汇单、发汇单、境外汇款申请书,招商银行的本票和本票申请书,中国工商银行的支票等。
(三)同步安排理论与实训
过去我校的实训课集中安排在学期期末,即理论讲授完成之后,这样项目实训与理论讲授相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为克服学期末集中上机实训所带来的信息遗忘,合理安排实训时间,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和应变能力,我们认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应同步进行。为此,我们把实训课与理论课穿插安排,一般在讲授某种金融工具或结算方式后立即安排相应的实训。
(四)合理构建实训体系
实训体系要在体现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既应包含单个金融工具、单个重要结算方式的项目,又应包含综合性项目以体现不同情境下结算方式的选择与使用。为此,我们根据前述调查结果,增加了Paypal、西联汇款等项目;我们的实训体系包括汇票填制、本票与支票填制、T/T汇款、西联汇款、PAY-PAL开户、托收申请、开证申请、为信用证准备汇票和单据清单、审单、结算方式比较与选择等十个项目。其中前九个为单项实训,个人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项目为“结算方式比较与选择”,形式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演讲比赛,演讲时其他寝室学生当场提问,讲师点评,优胜者加分。
三、国际结算课程考试考核的改革
考试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引导学生的指挥棒。传统的国际结算课程考核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方式“,一张试卷定乾坤”,教师往往在临近考试时划出书中重点,让学生背诵;学生不管平时理解与否,只要考试前刻苦背读,一样可得高分。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的过程,造成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只靠期末突击,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更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地方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考试考核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仅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在于过程,很难仅体现在一次考试上。基于“一考定成绩”的传统终结性评价模式的缺陷,我们认为应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实施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平时成绩、模拟实训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相结合,变一次性考试为“激励性”考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核的权重,加强平时的评价记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减少期末考试的分量,占总评的比重从70%降为40%;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占总评的比重从10%增为30%。平时分来源为考勤、作业、回答问题奖励等。
(二)加大实训考核的分量
过去,实训考核是包含平时成绩之中的,为加强实训,单独考核实训,实训占总评的比重为30%。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安排一30分的应用大题来自实训项目(经过改造)。
(三)构建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的考核内容
能力考核,除了体现在前面提到的实训考核外,还体现在期末试卷上减少识记层次的考核分量,增加应用和综合层次的考核。比如体现审单能力的改错题,体现应用能力的应用题;即便是填空题,也往往是各种结算方式或工具的比较。我们的学生成绩考核表使用EXCEL2010编制,内含表达式(如VLOOKUP函数),可以自动计算结果,工作量主要为平时的评价记录。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