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4: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华传统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08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中国德育: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青少年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您作为多年专注于国学研究与教育的著名学者,一定会很欣慰,您有什么感触?您是如何看待、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的?
钱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是民族存在的灵魂。民族复兴必然包含着文化复兴;没有文化复兴,也就不可能有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主席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长大的丰厚滋养。”可是,近代以来,在寻求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鄙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潮。人们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归罪于中华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否定的态度。这种思潮在长时期里占着主导的地位,并且在“”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中华文化在近代的发展遭到极大的阻碍、破坏,甚至是灾难,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这个文化复兴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不是复古,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纠正前一段时期鄙薄、批判、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错误,扭转中华文化衰败的状态,使中华文化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更要推陈出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相适应,做出更大的贡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而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完善中华优传统文化教育,是整个文化复兴、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其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身来看,把这一点列入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受到重视,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在三中全会决定之前,这方面的教育,基本上是民间的、分散的、在国家教育体制外进行的;有的地方也有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组织推动开展教育的情况,但往往是人亡政息,领导换届,前功尽弃。现在三中全会把这项任务列入了顶层设计,将对统一认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德育:现在许多地区和学校都在开展国学教育,热情很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入而完整的理解,且涉及到的内容庞杂混乱甚至偏颇等。您认同开展国学教育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对此教育现状,您能否做一个客观评价?
钱逊:国学热反映了国民了解、探求传统文化的急切需求和高度热情,标志着我们走出了批判、否定传统文化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开始走向复兴的一个信号,总的来说应该充分肯定。当然,在发展中确实存在您所说的一些情况,这是正常的。任何一个大的社会运动发展的初期,这种情况都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积极支持,加强研究,引导它健康发展。
中国德育:如您所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进行国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中华文化的教育自然也可以百花齐放,读经和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孝道和传统美德的教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技艺的学习等等,都是需要的。您认为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
钱逊: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中华文化方面看。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重道德。传统的中华文化,包含着儒、释、道三家,而儒学是传统中华文化的主干。儒学的影响主要也是在其所讲的为人之道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提出的“仁以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的人生理想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以及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要求,为人们所继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传统。世代传颂,家喻户晓。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正是儒学倡导的为人之道最高的、集中的体现。中国民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风尚,也是儒学为人之道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儒家关于为人之道的思想,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世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之所在。
首先,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是讲做人的道理。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大发扬和大提升。从教育的目标说,是“立德树人”;从民族的目标说,是“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其次,从当前的社会需要看,信仰缺失、价值迷乱、道德崩坏已经成为破坏社会和谐,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民族复兴的大患,也是广大的焦点之一。重建我们的信仰、价值、道德风气和秩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做人的再教育,是当前时代生活对教育提出的迫切的要求。
中国德育:中华文化的特质、核心的精神是做人的道理,开展做人的再教育,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请您谈谈学做人的教育的核心价值、核心内容是什么?
钱逊:我想就是:义、公、礼、和、耻。
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以精神生命为上,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生命也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禽兽没有根本区别;精神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社会生活,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没有的,是人不同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处。所以,人要摆脱禽兽的境界,成为堂堂正正的人,就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义以为上”。
公。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个人发展和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统一。群己统一。人是社会性的,生活在群体中,一刻不能脱离群体。所以应该把个人放在群体中,求个人和群体相统一。
荀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义和公(群)是人和禽兽根本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所以这两点也是为人之道的核心要求。
和。义、公是从个人角度讲,和是从宇宙、社会整体讲。和为贵。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所以一切人事要以和为贵。
礼。遵守道德、礼制的规范。以上三点都通过礼而落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切言行的准则,“不学礼,无以立”。
耻。行己有耻,有所不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就无所不为,就没有以上的一切。
中国德育:为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在学校现有的课程之外,开设一门国学教育课程,即进教材,进课堂,您认为有必要吗?如果没有必要,那么,又该如何贯彻落实这一任务呢?
钱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把这方面的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教育体制。增加相关课程是必要的。这不是简单地加一门课的问题,而是关系教育体制全局的大问题。这一任务的落实,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定将带来整个教育体制深刻的改革。
立德树人,是整个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文化教育只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一个手段、一个方面,不能脱离开整个教育,孤立地考虑中华文化教育。要把中华文化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内,研究和处理好中华文化教育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关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和时代要求的关系。
要把中华文化的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中华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向是一致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文化教育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中华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则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要努力把二者结合,互相促进。中华文化关于为人之道的思想,基本内容是古今中外普遍适用的为人常道,但它产生和发展在古代社会,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今天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分析,推陈出新;时展了,也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也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有所发展。
至于中华文化的课程具体如何开设,我想不必都称“中华文化课程”。小学、初中可设“修身”课,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纳入其中;高中设“中华文化基础”课;大学开设必修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中国通史”,开设经典研读作为选修课。
中国德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个承载它的整体性的载体,并且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您觉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即需要完善什么?是完善其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和手段?我们又该如何去完善?
钱逊:具体施行中,会有许多问题。小学、中学、大学不同程度的学校,应有什么样的不同要求?设什么样的课程?用什么教材?课内课外怎样配合?如何培养数目庞大的合格的师资?在这些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几乎所有具体问题上,都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摸索、创造,总结、完善。
中国德育:这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钱逊: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中华文化的教育中断过几十年,现在既无可资继承和借鉴的经验可循,又无可以胜任这一任务的广大教师队伍。所以,我想当务之急是两件事:一是认真深入学习,深入领会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核心内容;二是制定规划,采取措施,立即开始大力进行师资培训。认清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是根本,培训师资是实施的第一步,这两项是我们解决教育要求、内容、教材、教法等一切具体问题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夏、商、西、周……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文化,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是如此伟大,如此智慧。
在众多文化中,京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左右,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到现在它仍然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一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中国汉族戏剧的代表,中国的“国粹”,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在国外也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在舞台上常表演的有三四百种,于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也孕育着了灿烂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挖掘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成为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载体,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了解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
一、周而复始与找规律
“指尖上的数学”一课,通过让学生对不同的数手指方法进行研究,去寻找规律。在研究回旋式数法时,学生通过实践,从不同角度去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找出的规律没有共性。如果这时再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会有更大的收获。
师:同学们,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的情景,我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周而复始”可以很好地说明。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1:就是转了一圈又重新开始。
师:对,那再想想,它转的一圈是从什么指到什么指?又从什么指重新开始的呢?
生2: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这是一圈。
师:那第二次数的时候大拇指要不要算在内?
生3:不算在内,它应该是第二圈的第一个。
师:那你知道这样数的规律是什么?
生4:规律应该是每组8个,每组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
师:对,这就是“周而复始”,一圈一圈地数,当第一个再次数到时,这已经是第二圈的开始了。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建立数学模型并作出解释与应用。同时我们的课堂更需要传统文化与数学思考的演绎与共振,数学思维火花的迸发与碰撞,实事求是、求真求善的数学精神的分享与交融。
二、化整为零与转化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许多教师都喜欢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从故事中明白可以将不能一次称量的大象的体重转化成石块的重量,从而引出“转化”这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学生对“转化”这样的策略是理解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转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所熟悉的一些词语作为转化策略的具体表现,如在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时,将大象“化整为零”,转化成能多次称重的石块;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化曲为直”,用绕绳法或滚动法测出圆的周长;在解决较复杂的图形问题时,“化难为易”,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在用计算器也不能计算出结果时,“化大为小”,从最基本、简单的情况算起;在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化未知为已知”,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化未知为已知”,将“陌生”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熟悉”的长方形。学生便有了可操作的策略,明确了转化的方向,解决问题便得心应手。
三、径一周三与圆周率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圆周长的研究。从《墨子》的“大圆之圆与小圆之圆同”,《周髀算经》中的“径一周三”、“径一周三有余”,刘徽的“割圆术”,到祖冲之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六位小数,都散发着浓浓的数学文化气息,这些都是我们数学课堂的良好素材。
“圆的周长”一课开始时,可以利用“大圆之圆与小圆之圆同”,引导学生对前一课学习圆的知识进行复习,在课结束时,再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认为大圆之圆与小圆之圆还有什么相同的?”这个问题总结全课,使学生对“大圆之圆与小圆之圆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与课的开始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研究的每一个层次都与古人的研究相呼应: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时有学生的猜测,也有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径一周三”;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时,适时出现“径一周三有余”;在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究竟是多少时,教师将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研究呈现给学生。
四、题西临壁与观察物体
在“观察物体”一课,学生懂得了,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我在课结束时,出示古诗《题西临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们,这首古诗说明的道理和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相通的,课后请细细体会。”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增强了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探求新知的好奇心,陶冶了性情,发展了思维,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1、四大名著,包括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
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一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它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
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又一个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热闹,反而有点凄凉。革命先烈们,你们牺牲了多少啊!
这几天,我看了电影《两个小八路》,他们很勇敢,在无数战争硝烟的洗礼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布满了硝烟的战场上为八路军们通风报信;在充满危险的鬼子的军营,不,是凶残的豺狼的老巢前获得敌情,传递给战士们;在火焰蔓延和子弹飞过的战场上奋不顾身……他们为了革命,和鬼子、当汉奸的二鬼子拼搏着。的胜利凝聚了多少他们的血汗!这两个小八路年龄只有十几岁!
枪中发出的子弹,是战士们发出的呼喊;手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战士们对日军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烟,是战士们内心为革命而奋斗的志向长城。一个个烈士们倒在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赢在了革命战场上,他们用血抹亮了自己闪耀的名字,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美好的生活,用高声的呼喊换来了解放后和平美丽的祖国……烈士们,你们在说什么?啊!我听见了!你们在说:“为了革命,为了下一代,冲啊!”你们走了,但留下了无数后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红的五星红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烈士们,你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做一个文明少年,抛开不该想的东西,尊重先烈们。
经常听到有同学说不文明词语,还改编先烈们的故事,这怎么行呢?做一个好少年,好学生,佩戴好红领巾,干干净净、开开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学们,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等独有的特质和优势。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和熔铸的优秀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和可操作性,要将其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应重视全面的社会治理,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正风正气;应重视家风教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动“落地”;应注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归宿。我们应挖掘好、保护好、弘扬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关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重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论述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美德的当代价值,2015年11月26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与孔子研究研院专家学者座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作为繁荣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和积极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时代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是否还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显著特点,从总体上科学地回答了“传统文 化有何当代价值”的问题。党的十以后,反复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的丰厚滋养。” 在曲阜考察时,他更是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在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更重要的还必须坚持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优秀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个观点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可以树立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促进人们形成振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力量。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不能武不能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传统中国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仍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得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需要 1940年初,抗日英雄杨靖宇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里,支撑着杨靖宇与日寇顽强战斗的力量就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以超越民族 宗教的界限。产生巨大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思想通^人们价值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繁荣。在2013年10月11日,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的历史大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民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在今天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即是优秀文化的精髓更是增强民族团结文化凝聚力量的源泉。
中华优秀美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邢二平是河南水利职业学院2012级的学生他因三次跳入黄河成功救起了3名落水人员,荣获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人物。因孝敬父母荣获鹤壁市尊老爱幼特别奖,并获得2015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邢二平的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美德的积极作用。他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等品德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而且是因为他践行了这些中国传统美德才成就了他乐于助人的品行。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美德和成就 也会对社会今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他更好的成长成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敬业、廉洁自律。
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不仅可以增强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促进我们道德意识合作意识的增强,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仅如此,良好的道德和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教学应以语文课本里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为范例延伸教材、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阅读兴趣的支配下,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根据需要学会选读,没有充足读书时间时学会浏览,对重点篇目要学会精读,为积累语言学会摘读。读中要学会批注,要边读边想。有了方法,学生阅读更有趣,文化底蕴就会不断厚实起来。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大学问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教师可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智特点,制订包括数量、书目等学期读书计划,并经常督促指导,对阅读笔记做定期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立足实际,组织传统文化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利用祖国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探究传统文化。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采集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三、遵循规律,探究传统文化教育方略
千百年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具有学科特征的宝贵经验和教育规律,对于指导当今语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仍然显现出活力与实效。
1“.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贯彻始终。传统语文教学是采用文道统一、文以载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喻“道”于“文”,“文”以载“道”,互不偏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习一些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天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2.指导朗读,熟读而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熟读背诵是占有语言材料的基本做法。“口而诵,心而惟”让读者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情趣;积少成多,融会贯通,化为己有。
3.循序渐进,从熟读到精思。熟读、精思、博览、多作,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精髓。“读”要读得“熟”,还要做到“精思”,是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过程。“熟读精思”,才能将已读之文,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