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5 15:0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门诊一站式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规范健教工作,充分发挥妇幼健教中心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把“有关母婴保健的科普宣传和咨询”摆在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第一条,显示了母婴保健的重要性,利用4.2.1母婴检查之机,进行了面对面的讲解和咨询。计划4、5月份组织辖区内的育龄妇女进行了保健知识培训。加强对有条件并已开办孕妇学校的乡镇卫生院的管理。
二、定期检查督导,加强乡(街)健教指导力度。
为使我区乡、街卫生院的健教工作跟上保健工作的发展进度,我区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督导,使全区乡、街妇幼医生加强了健教的宣传力度,每年为乡、街提供3种以上通俗易懂的健教资料。督促乡、街做好健教资料归档,指出了不足,要求卫生院尽快改进。通过例会中串讲和强调健教内容,各乡、街妇幼医生充分认识到了健教的重要性。重点对市级健教示范点候家塘卫生院进行督导,参加指导了他们的健教活动。要求全区各乡、街卫生院均做到每个乡、街有健教专栏,例会中有健教内容。
三、投放人力、物力,办好健康教育学校。
按照市局规定,我所配置了专人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并新添了部分设备和健教挂图,使我区的健教学校良好运转。
1、对父母学校
以儿保门诊为阵地,利用母婴同检之机,对婴儿父母进行育儿知识教育,对常见病的预防,对婴儿膳食营养方面,均加以认真讲解,提高了婴儿父母的保健知识和初为人父母的育儿保健能力,使他们顺利渡过育婴期。
2、对孕产妇高危学校
一是规定每月由各乡、街预约在我所举行高危孕妇培训班,使管理工作不脱节;二是做好办班记录;三是继续督促基层卫生院做好高危咨询和高危访视工作。
3、争取上级支持,将人口学校设在我所。
四、加强信息传递,办好妇幼卫生简报。
2009年坚持及时、准确对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动态进行传递,确保信息能及时反馈至上级部分,坚持做到每月有信息上报,每季有《简讯》上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按照《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和国际母乳喂养双十条规定,健康教育板报禁止有不符合提倡母乳喂养的商业化宣传行为。
五、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大型健教宣传活动。
根据今年工作的特点,广泛利用现代通讯中的网络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继续充实完善我区妇幼网站的信息,不断扩大服务面,由我所发动成立一个QQ群,各围产医院都参与咨询解答,专门为服务对象提供孕产期疑难问题咨询,解答,为服务对象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婚前教育体系,推行婚检一站式服务,把好预防出生缺陷第一道防线,宣传投服叶酸和产筛。积极宣传发动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提高农村妇女的保健意识。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社会性宣传活动,将健康教育的宣传触角不断延伸。
六、注重知识更新,提高了职工技术水平。
一从3月份对全区、乡、街妇幼医生进行轮流培训,进一步熟悉保健手册的发放流程和管理,确保孕产妇管理工作不脱节
二是鼓励职工自考和函授,进行知识更新,并在年初的计划中承诺给予奖励和报销。
【摘要】目的:本文介绍我院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实施全程护理。方法:提高人性化的服务能力,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环境和流程,建立护理行为规范,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以优质、温馨、舒适、安全的人性化服务为特点。结论:初步形成了我院特有的护理文化,提升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彰显护理管理水平,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实施;探讨;
为提升医院为部队服务能力,扩大医院在驻地的影响力,根据年度工作计划,院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深入学习,为把“优质服务月”活动落到实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方案,进行大胆实践。要求各科室制定相应护理服务措施,注重将人性化护理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环节,做到人人知晓,有效落实,全院上下一心,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处处营造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浓厚氛围。具体介绍如下。
1、 提高人性化的服务能力
1.1 强化礼仪修养 规范服务行为
护士端庄的仪表和风度、优雅的举止、负责的工作态度,显示了医院的精神风貌。护理部采用专家理论讲授、礼仪讲座、进行基本礼仪和职业礼仪示范培训和考试,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了语言行为、服务行为,印制成册发放各科室,要求各导诊坚持站立服务,淡妆上岗,统一配带胸牌、统一着装、统一发式、统一配饰。使用文明用语,倡导微笑服务、微笑接待,从真诚问候开始,将“请、您好、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主动问候,爱心相助;倾听认真,语气亲切,热情耐心,虚心诚恳。
1.2 提高服务技巧 融洽护患关系
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和理解患者,并给予相应的关爱,在护理形式上的新颖多样,更重要是在内容上扩大其内涵,延伸其价值,从生理服务扩展到心理服务,主动关注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需求,维护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实现人性化护理质量的飞跃。鼓励护士应用共情、移情,从患者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理解患者心理和行为,取得其信任和支持,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2、 优化人性化的服务流程
胸前佩带“为你服务”红色绶带的“流程导诊”护士,实行首问责任制,进行面对面零距离沟通,为患者提供咨询、解答疑问;优化出入院流程,做好手续办理及结算时间预约安排,避免患者等候,确保门诊挂号、划价、收费一站式服务的有效实施;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优先安排就诊,病情危重者开辟绿色通道;免费提供轮椅和平车,必要时全程陪伴就诊;进入病房,护士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住院规章制度及相关注意事项到位,认真办理入院手续到位,认真评估到位,安排饮食到位,安排一张床到位,送上一壶水到位,安置休息到位,使患者感受到“住院”如“住家”。
3、 营造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室外构造园林化建设,食堂间提供营养丰富、花样各色的餐点,提供送餐服务;门诊大厅设有超大电子显示屏,每天滚动播出专家简介,特色门诊简介,药品价目一览表等相关医疗信息,并设有电子触摸屏,为患者提供了自助咨询平台;大厅设立醒目提醒标语让患者免受不良人员的诱骗,确保个人财产安全;各楼层统一设有科室分布图、指示牌;候诊区摆放各类期刊、杂志、宣教手册等,提供舒适座椅、饮水机、针线盒等服务设施,方便候诊患者;在病区内走廊亦摆设绿色盆景植物,病房陈设统一,布局整齐, 各种设备和用物设置合理,清洁卫生。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物品和床位摆放整齐,位置固定;墙上制定图文并茂的直观性指导,对当前常见病、流行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漫画、文字等方式进行宣传;建立各种明显安全警示的标识:如各管道标识、开水间、走廊处提示标识等,营造出温馨、舒适、整洁、安全的人性化服务环境。
4、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施
4.1 实施全程护理 提升护理服务品牌
构建责任组长- 责任护士- 辅助护士- 护理员工作模式,准确把握分级护理原则,做到患者分级,护士分层,严把护理质量关。责任护士在责任组长的指导下全面落实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病员服、床单、被服随脏随换,协助病人翻身、按摩、洗头洗脚、剪指甲等;规范基础护理操作,如口腔护理、管饲饮食等;重视危重病人的护理,保证三短六洁,床单元符合标准要求,落实各管道伤口护理、卧位、活动、各项治疗的护理,制订合理有效的护理计划,贯穿于入院、住院、出院全过程。
4.2 提升服务内涵 学会换位思考
征求病人的意见及建议,真正从病人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切实改进护理工作。把病人的难处作为服务的难点,把病人的需要作为服务的内容,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的尺度。工作忙时不争于完成自己班次内的硬任务,而是首先考虑病人的需求。工作不顺利时不埋怨、不推诿。不能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能在病人面前有所表露。与病人发生误会或冲突时,我们提倡把“对”让给病人,即病人永远是对的,从而更体现病人至上。
4.3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是人性化护理的核心内容
紧抓“三基”、“三严”训练及考核,打牢专业基础。定期组织理论考试,结合各科室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建立急救能力训练模式、加强专科技能培训,进行不定期演练。做到熟练掌握护理急救技能及处事应变能力、不同仪器出现报警及故障原因的处理方法。创造院外参观学习、进修、深造、晋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院内科室间相互交流,邀请专家、教授、院领导开展护理专题、专科内容讲座,护士座谈会等,不断丰富护士多方面护理理论知识、专科知识、心理学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等,在学习交流中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技术及专业水平。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大影响力。宣传工作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首要环节,只有让广大农民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真正弄懂了,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我们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注重从多方面、多层次做好宣传工作。一是通过传媒宣传报道,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力。今年,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今日》等新闻媒介,以专版、专题等多种形式先后报道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二是利用受理补偿中的实例,进行广泛宣传。在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过程中,我窗口工作人员积极、耐心、细致地向每一位农民宣传、解释《管理办法》条款和各项管理规定,认真解答参合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不让一位农民带着不满和疑惑离开,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不但是受理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之所,更是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重要阵地。三是通过新闻媒体、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外公布全市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信息和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实行阳光操作,让广大参合农民及时了解全市补偿情况,看到发生在身边的补偿实例,真正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体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加、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对外宣传。今年上半年,我们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考察交流团余次,这些考察交流团参观我市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了解了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对我市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不断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办法、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这些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扩大了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也为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强化管理,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经办机构工作效率好坏、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我们始终把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们坚持努力提高经办机构服务管理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中,广大农民最关心的是医疗费用补偿兑现问题。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把“中心”“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作为行为准则,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政策,严格把关,有情操作,实行一站式服务,运用自主开发符合我市《管理办法》的计算机软件,当场兑现医疗补偿费用。截至月日,全市共补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人次,门诊补偿人次,慢病补偿人次),补偿金额共计元(其中住院补偿总额元,门诊补偿总额元,慢病补偿元)。通过近两年运转,以户为单位受益面达%左右,得到元以上补偿金人次,得到万元以上补偿金人次,最高补偿金达元。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确实提高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我局组织开展了监督检查工作,针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收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相关情况展开督察,发现问题,及时书面反馈,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同时,利用乡医培训契机,加大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行为、合理用药、因病施治等培训力度,受训医生达余人,为参合农民就医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氛围,让广大参合群众真正得到优质、高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今年上半年,我局开展定点医疗机构督察共达余次。同时,为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特别是参合农民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设立了监督、举报、投诉电话的同时,我们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人民医院设立了意见箱,广泛了解参合农民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和建议。截止目前,服务对象投诉率为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用一流的服务创造了一流的效益。
(三)严格财务管理,确保基金运转安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体系保证下,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每月定期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和社会各界汇报和公布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并建立咨询、投诉与举报制度,实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制度监督相结合,确保基金运转安全。
二、下一步工作要点
去年8月份以来,我院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徐州市卫生局的领导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让病人满意在我院为宗旨,紧紧围绕发扬“抗非”精神,当好“健康卫士”这一主题,扎扎实实地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通过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推进医院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医院的行风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将我院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医院基本情况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徐州市红十字医院、徐州市眼科医院、徐州医学院眼科教学医院)。创建于1935年。目前医院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700张;拥有1个省级重点专科,四个市级重点学科和五个院级重点专科。在职职工1*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196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3名,研究生83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名,徐州市优秀专家4名,徐州市拔尖人才5名。医院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婴医院,江苏省医师进修基地,国际白内障复明基地,国际“微笑列车”定点唇腭裂手术医院;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徐州市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徐州市不孕症研究所皆设于本院。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设置20个病区,24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3个研究室,10个科研室,承担着本市和苏鲁豫皖的主要医疗及抢救任务。20*年医院门诊总量36万人次,出院1.6万人次,总收入1.47亿元。
二、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情况
去年8月份以来,我院根据省厅(20*)37号文件和徐州市卫生局(20*)4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市纠风办和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塑造高素质职工队伍,创建文明单位为根本,紧紧围绕徐州市委、市政府实现富民强市,保持苏北领先,保持淮海经济区领先,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目标,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医院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坚持“评”、“纠”、“建”共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促进医院行风建设。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医院行风工作。20*年8月7日,市卫生局召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动员之后,我院多次召开党委和行政会议,研究落实开展民评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由院长、党委书记蒋明伟同志为组长,院职能科室各基层总支书记和工会、团委参加的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利用职工大会、办公会、院周会、政治学习等各种方式广泛动员,大力宣传开展民主评议行风的重大意义、目标和举措。全院共印发学习材料1000余份,组织民主评议专题学习四次,在落实组织机构的基础上,院评议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实行职能科室包片定点的方法,深入基层,组织学习,查找差距,积极整改。在宣传发动阶段,我们坚持强化思想教育,在内强素质上下功夫,筑强思想道德的防线。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全院职工在民主评议行风中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院形成了大力宏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新风貌。
在大力宣传卫生民主评议行风重要意义的同时,我院先后召开了两次院外监督员会议,召开了48家乡镇指导医院院长座谈会和新闻单位座谈会,向社会公布民主评议行风的热线电话,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让人民群众了解我院卫生行业建设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准备采取哪些措施,以及工作目标等。通过兑现承诺,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医院的行风新变化,提高社会满意度。
2、从严要求,抓好自查自纠。从去年8月下旬到9月,我院着重在民主评议行风的关键阶段--自查自纠方面下功夫。对照评议标准,一是做好自我排查,先后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印发住院、出院病人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组织明查暗访等有效形式,逐级对医院行风建设的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进行排查。按照省市卫生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考核方案的要求,从组织领导、服务承诺、自查整改、方便就医、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合理收费、改善条件、药品招标和廉洁行医十个方面查找出需要改进的问题20余项,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能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改的限期整改,暂时有困难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结合门诊大厅改造,进一步方便就医,实行划价收费一次以及药房窗口柜台式服务,建立中心采血室,对各种检验、化验报告集中管理并提供药价查询,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公示,针对病人看病等候时间较长的问题,实行分散挂号,分层收费,方便病人就诊,在规范服务提高质量方面,进一步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实行医患沟通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权,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医院考核委员会多次研究,印发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考核体系》逐月进行考核,奖惩兑现。
在合理收费方面,严格执行省市物价收费标准,实行收费项目和服务价格公示,药品价格查询制度,进一步细化门诊住院费用清单制,并在门诊大厅药房实行门诊药品清单制(超市化服务),使老百姓明白就医,放心消费。
为了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我院投资140余万元,改建扩建门诊大厅,装修了门诊输液室,调整了门诊用房,使病人就诊流程更加合理方便,为了给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院为住院病人提供24小时就餐服务,在病区公布订餐电话,同时投入资金使住院病房的生活设施保持完好,基本解决了住院病人洗澡难、上厕所难的问题。
在廉洁行医、采购招标方面,我院坚持院务公开,对药品、器械和大中型医疗器械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行医教育。去年一年来,医务人员共退红包价值1万余元,未发现收受红包等违规行为。
3、重视用民主评议的结果来推动医院行风建设。在民主评议阶段,我院先后接受了市纠风办和卫生局行风办组织的行风监督和测评工作,主动为评议人员提供热情、快捷、周到的服务,随时随地接受评议人员的检查和咨询。高度重视在评议过程中对我院提出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4、抓好总结整改,巩固民评成果。在宣传发动自查自纠和民主评议阶段后,我院切实抓好总结阶段工作之后,针对卫生行风监督员及广大群众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针对卫生行风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管理制度,制定了“员工手册”,修订了廉洁行医的有关规定并公示。加大监督制约和查处力度,使行风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在整改、总结过程中,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分级分阶段总结民评工作取得的成果,分析存在的差距,继续抓好各项承诺的落实。
三、开展民评工作的几点体会。
民主评议工作,是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在半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1、组织健全、领导重视是搞好民主评议工作的基础。这次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与以往工作相比,要求更高,操作更加规范,评议的范围更加广泛。搞好民主评议的关键前提是加强领导,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事关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大局。医疗卫生行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民评”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通过这次民主评议活动,能够进一步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明确指出我们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对医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整改。切实树立卫生工作者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崭新形象。
2、坚持依靠群众,开门,是民评取得良好成果的关键。我们在民主评议过程当中,清醒的认识到:民主评议行风实际就是开门,开门树新风。院党委、院各级职能部门,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承诺公示、行风热线、院外监督员、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对于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闻过则喜,虚心接受,认真改正,以评促纠,边评边改,使民评工作收到扎实的成果。
3、自查自纠,是保证民主评议成果的重要阶段。自查自纠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民主评议工作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民评过程中,按照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切实做到“四查四找”:一查思想,在党性观念,群众观念,文明服务的意识上找差距;二查作风,在为群众服务措施效率上找问题;三查纪律,在执行纪律,规范服务,廉洁行医等情况上找不足;四查制度,在自身建设、制度建设和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上找漏洞。通过“四查四找”,确保了整改阶段工作的深入扎实,使民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
【题目】广东医疗保障体制的优化探析
【绪论】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与启示绪论
【第一章】医疗保障基本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第二章】 【第三章】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粤港医疗保障制度差异性的根源分析
【第五章】完善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结束语/参考文献】广东与香港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对比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二、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一)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1.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1)英国殖民制度沿袭阶段。
众所周知,香港经历过殖民时期,而其医疗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开始兴起。最初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提出,构建制度的目标就是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对基础设施进行优化,为香港市民的健康提供保证,尤其是要对需要得到医疗救助的市民提供保证。1990 年,香港政府考虑地区发展实际对原有政策进行了调整,重新强调了政府医疗卫生政策,即:不能够使人民因不具备足够的支付资金而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导致人民的身体健康受损。
(2)回归后制度改革初期阶段。
1997 年后,由专业的小组开始对香港地区所实行的卫生制度进行分析,并随后公布了《香港医护改革,为何要改?为谁而改?》的咨询报告。在报告当中提出香港政府必须要变更医疗保障制度。在对制度进行变革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目标就是政府与市民共同分担,具体目标为:维持平等;提升医疗水平和效益水平;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对支出的控制;考虑需求的变动趋势,做到对需求的及时满足;对支出进行控制,防范支出过大引发其他问题。2000 年,香港政府在参考专业小组的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了《你我齐参与,健康伴我行》的咨询文件,并对未来的医疗改革目标进行了概况。文件根据香港医疗服务架构提出了建议。在医护服务方面,特区政府注重对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利用双方的合作以及帮助改善基层护理水平。通过设立质量保证机制,保证医疗服务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从培训、教育、监管、规范等多个角度达成这一目标。对于经费问题,政府将从控制成本和提升生产力两方面入手,对当前的医护服务收费模式进行变革。2005 年,特区政府颁布了新的文件,在文件中对医疗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诸多建议。比如对基层医疗服务、长期护理、康复护理等服务模式进行优化,实现公立与私立医疗服务的系统的融合等。2008 年在参考已有文件的基础上,经过多方研究,香港政府又再次了医疗改革新文件,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变革服务模式,注重与时俱进,并且需要特殊关注基层医疗服务层次的需求,做到提前预防,使住院服务需求得到规避。二是市场改革,依赖于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相互结合,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选择,使医疗服务效率得以提升。三是融资改革。对融资安排方式进行变革,引入更多的融资来源,使医疗系统的整体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从而积极的进行变革。在参考融资改革趋势的基础上,香港政府提出了辅助融资方案,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医疗储蓄账户、强制商业医疗保险等。香港社会对医疗服务改革具备共同认识,都认为改革非常必要,但对于上述辅助方案的落实和效果有着较大的疑义,在这些方案中提出市民需要自行承担一部分费用支出,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也需要由市民承担,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3)深化体制改革阶段。
2010 年,香港市政府了新的文件内容,文件分布有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二是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三是抑制医疗成本的过度消耗;四是鼓励公众对未来医疗进行储蓄。文件还提出了引入辅的医保计划,加强对私人医疗市场的管理,优化服务措施等。在这次新出台的文件中集中强调了,政府应该与公众共同承担责任。在新方案中承诺,政府不会减少在医疗保障上的投入,会维护医疗保障系统的稳定进行。第二阶段的结果表明,社会对政府在医疗保障体制上的改革非常支持。即整体社会形成了以公立机构为基础,民营机构为辅助的医疗格局。很多市民认为政府设置的自愿健康保险计划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是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发展的正确举措,同时表示自己会支持实施自愿医疗保险计划。2014 年针对公众在早期关注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中存在的缺陷,比如支出预算并明确、拒绝承保、保单条款标准不明晰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用户不愿意通过购买私人保险的方式来获得专业的私人医疗服务。并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市民还是会选择公立医院为其提供的服务。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公共医疗系统的投资进行了调整。
香港特区政府所的自愿医疗保险计划中提出,保险公司
在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时候,必须要达到政府政策要求,最低也要达到政府的最低规定要求:一是保证在续保时,不需要进行重新审核;二是不设置终身健康保险;三是针对公众承包之前发生的疾病设置等待期;四是自愿性医疗保险计划第一年内所有年龄的人和第二年内 40 岁以上的年轻人,标准保费的 3 倍为最高费率;五是客户在转换保单前一段时间,一般为 3 年,如果没有提出任何医疗报销,转保的公司不得重新核保;六是必须要增加保险覆盖范围,既要包含住院费用也要涵盖门诊费用;七是承包范围必须要包括住院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检测费用,并针对治疗费用保险比例设置上限;八是担保额度应达到既定的水平,包括住宿费和餐费,主治医生查房费,外科医生和麻醉医师费、其他杂费等等。香港政策推行的自愿医保计划其实就是一种全新的医疗保障制度,鼓励市民为自己的医疗行为买单,增加民众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参与度。2016 年,香港食物与卫生局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自愿医保计划工作,标志着香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向纵深发展。
2.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可以看出,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虽然建设时间不长,但是在反复吸收经验,反复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保障体系,能够为特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提供切实的保障。
(1)香港医疗保障的供给体制。
香港特区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基本理念是:不会让市民因经济问题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香港公立医院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具备较强的公益性。从香港医院的总数来看,公立医院占比较高,尤其是在住院服务上占比较高。在社会保障下,病人在医院享受服务并不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只需要根据最低标准缴纳费用就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服务。比如住院病人每天缴纳 100 元就可以享受到住院期间的所有治疗,门诊也是如此,只需要按照规定缴纳固定费用,就可以享受到所有的服务。从药品费用来看,按照自付比例分配层次,根据居民享有的保障层次不同,需要自付不同的金额。
此外,私人医疗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公立医院缺陷的弥补,有需求的市民可以选择私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市民可以自主选择医生,并且能够缩短等待时间。这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阶层来说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从私人医疗机构占比来看,提供的住院床位数量占全港总床位数量的 13%,门诊服务占比 71%。
(2)香港医疗的管理体制。
一是从管理部门来看,负责药品安全等方面事物的机构为食物和卫生局,享有医药卫生决策权。卫生署负责具体的决策活动。1990 年,香港政府根据法律要求成立了医院管理局,主要负责对公立医院的统一管理。该机构属于法定的非政府机构。卫生署负责对私人医疗机构的监管,主要对私立医院的注册、检查等工作负责,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
二是主要参考香港公立医院的筹资模式和供给模式,优化筹资方式,由政府进行购买。公立医院的大部分费用都是由政府负担,其在经营过程中的医疗服务仅占总收入的 3%左右。
从筹资的角度来看,税收是医疗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收入水平高缴纳的经费较多,对公立医院发展做出的贡献也较大。三是薪酬制度,香港为保留人才,实现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高水平的薪酬,主要按照职称发放工资,不涉及奖金和灰色收入。
(二)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1.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自 90 年代至 1999 年底)。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广东省在 90 年代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1992 年,广东省的深圳和佛山开展职工医疗保险试点,开始改革传统的医疗模式。1996年再次扩大试点领域,将广州和珠海纳入到了试点范畴当中。1998 年底,国务院决定正式全面取消公共卫生保险和劳动保险。1999 年,广东省政府结合地区内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了新一轮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计划,这也标志着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
(2)发展阶段(自 21 世纪初期至 2010 年)。
2001 年,为适应广东省医疗保障制度的深入发展,广东省率先建立了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统账结合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随后,由于广东省流动人口较多,为适应就业模式的改变和人口流动的现实需求,广东开始对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进行转变,将外来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了保障范围当中,构建了统筹模式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0 年,广东省政府了《关于加快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统筹规划的通知》,实现了对地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统筹。
(3)改革阶段(自 2011 年至今)。
2012,广东省开始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全省农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2013,广东省再次新的改革通知,实现了对地区内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2014,首先对顺德、东莞、中山等佛山城市进行了初步探索。2016,广东省各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各县(市、区)农业人口。2017,广东在全省 6 个城市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把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到医疗保障范围当中,将湛江、梅州等作为试点城市。2017 年,这项改革工作仍没有完全完成,广东省仍旧在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广东省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人数超过了 1350万人,参保率达到了 90%,达到了政府设定的预期目标,1000 万以上的被保险人的目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在全国排名第一。省内基本完成了保险统筹工作,为下一步的优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广东省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的结果。根据统计结果现实,广东省内的 21 个城市已经实现了医疗体制改革,开始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趋向完善。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经济高速发展,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广东医疗改革起到重要作用。广东经过了多次变革以后,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重复优化,并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2002,广东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规范了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式,提升了整体的规范程度。在 2007 年到 2010 年间,广东提出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在全国率先对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变革,实施新一轮的创新,将个人账户管理和门诊费用作为管理的重点。随后,广东率先制定并公布了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目录。《广东省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办法》的颁布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将五保户和低保户都纳入到了救助范围当中。有条件逐步将低收入老人,重病或重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因此,可以看出,广东省非常重视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与时俱进,适时推出新的医保政策,使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日趋完善。
(2)医保全覆盖和大病医疗保险相对全面。
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开展医保制度改革与试点的省份。当前广东省所开展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活动已经基本完成,覆盖范围得到了有效扩张,能够为农村和城镇的大多数居民提供服务。在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制度覆盖范围将会继续扩大,受益群体将会再次增加。截至 2016 年底,广东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有 10150 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 3814 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 6336 万人,参保率达到了 98%。到目前为止,广东有 21个城市实行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且广东近年来筹资方式呈多元化,筹资水平逐步增加。目前,广东职工医保最高封顶线平均为 28 万,城居医保的最高限额为 8 万,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有 15 个城市的医保资助比例都达到了 70%以上,有 13 个市参考普通门诊情况,设定了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提升了整体保障水平。同时,广东省在不断改革制度,优化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医疗保障的全面优化,尤其是对大病保险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大病保险的设置和优化做到了对基本医疗保障的优化,降低了参保人的看病负担,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切实保障了参保人的健康权益。以 2015 年为例,广东省大病保险支出近 18 亿元,有 25 万人在改革过程中受益。制度在不断的优化,报销比例也在不断的提升。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得到有效落实以后,与职工医疗相互联系,提升了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参保人数的增加也导致社保部门的监督难度所有提升。广东通过对大病保险的落实,实现了对已有责任的转移,由商业保险机构分担部分管理职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政府服务的广度,使社保机构的物力、人力不足的缺陷得到了弥补。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新农合制度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参合率进一步提高。__年参合人数为475053人,参合率98.79 %;参合群众的受益面、补偿程度不断提高。截止到1-10月底总的补偿人次503756 人(其中住院补偿人次 50294人,住院平产1485人,门诊大病9635 人,家庭门诊补偿168309人,门诊统筹补偿274033人)总受益面106.04%;总的补偿金额13675.8万元;一次性报账率95.66% ;基金使用率88.52% ;政策理论补偿比77.52% 。
2、大病保险工作有序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是__年新农合工作的一项新工作,也是党和政府关心民生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我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农合大病保险网上审核”、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服务”的目标,极大地方便了参合群众报账。9月25日,全省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县成功召开。截止目前,我县新农合大病保险已赔付 991人次,赔付金额493.78万元,大大减轻了大病患者的负担。
3、规范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对我县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监管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全县医疗单位基药采购必须按照上级要求100%药品在__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上进行药品网上统一采购(含非基药)。二是执行“三严”确保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监管。为加强国家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监工作和扎实推进医药购销专项治理工作,我局执行“三严”确保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监管。要求各医疗单位全部药品严格省医药采购平台上进行药品采购,任何单位未经申报审批备案同意下均不得在平台外采购基药和非基药,如有违反,将按有关规定从严处理。严格要求各单位的药品品种和品规必须由单位药事委员会研究确定,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与配送企业私下交易,不得由领导或个人对药品采购说了算,对选择的配送企业要严格进行资质审查和合同管理。并要求每月上报当月药品采购统计表,以便掌握药品集中采购情况。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实施。继续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截止10月底,全县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31111份,规范化电子档案431111份,纸质建档率80% ;电子建档率7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52731人,规范化电子档案52731份,高血压38015人,规范化电子档案38015份,管理率69.79%;糖尿病4146人,规范化电子档案4146份,管理率18.69%;0-6岁儿童57710人,规范化电子档案57710份,完成率100.88%;孕产妇7021人,完成率52.36%;规范化电子档案7021份,重性精神病1328人。今年项目资金已下达我局1044万元,已全额下拨到各项目实施单位。经过开展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健康防护线。
5、完善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实施。建立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制订和完善了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规范卫生系统职工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分配方案,提高分配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职工收入与岗位性质、技术含量、风险程度、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等工作业绩紧密挂钩。
(二)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不断加强
1、强化疾病防治控制工作。一是加强传染病管理。截止到10月底目前全县累计报告各类传染病 __8例, 报告发病率为 209.18/十万:死亡3例病例,报告死亡率0.55/十万,无甲类法定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二是扎实开展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目前共登记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597 例,病人就诊率10.85/万;发现管理治疗病人310人,其中初治涂阳病人174人,完成任务数87.44%;完成了公安监管的看守所当年所有新入所人群的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 278人,并对入所被监管人员全部实施艾滋病预防和行为干预教育。在县
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立免费咨询检测点,共接待咨询 745人次,今年发现HIV感染者 5人,感染者和病人管理治疗率达100% 。2、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明显。继续做好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调查以及助产技术服务、孕产妇系统、出生证管理等工作检查指导和妇幼卫生信息质控工作。认真实施国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全面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的民生工程,促进各卫生医疗机构妇保儿保人员下乡,上门宣传妇保儿保知识,免费对孕产妇产前检查,定期产后访视和新生儿访视,加强对托幼机构联系,免费对儿童进行全面体检。截止到10月底,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8274人次,住院分娩率达99.96%,孕产妇死亡1例,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56‰,婴儿死亡率2.92‰,均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91.36%,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岁以下儿童管理率89.43%,同比去年同期增长0.8%。全县降消项目全年补助6822人(每人补助300元),补助金额204.66万元;全县共免费发放叶酸7479人,计28284瓶。宫颈癌检查11000人,查出癌前病变6人、癌症3人。妇幼保健的各项指标都在去年高水平运行的基础上,保持了稳定提高。
3、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坚持贯彻执行《执业医师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一是加强职业与放射卫生监管。对 25 家放射诊疗机构进行了放射诊疗设备、放射防护、放射工作人员体检培训等进行了监督检查。配合省市监督监测机构对全县 17 家有放射装置的医疗机构进行辐射防护检测,对在监督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进行限期整改。换发了17家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卫生许可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依据职能分工,开展了职业病防护知识宣传。二是严把行政许可关。严格把好准入关,逐步提高准入条件,使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截止到10月底,累计审核发放卫生许可证143 份,其中公共场所126 份,放射诊疗卫生许可证17 份。三是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有序推进。积极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实施了旅店业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106 家旅店业公共场所全部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措施,旅店业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 100%。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对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和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了集中式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县卫生监督所每季对全县 2 家供水公司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和现场水质快速检测,督促各供水单位加强对制水过程的卫生管理,建立健全供水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自检工作;组织开展了供水水源水、出厂水及管网水的监测工作,共抽检市政供水水样60份,合格 60份,抽检合格率达 100 %;根据上级要求于7-8月开展了乡镇集中式供水、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水质状况调研工作,对全县22个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和8家农村自备供水寄宿制学校的供水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抽检水样30份。五是医疗市场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组织开展打击无证行医专项整治行动。__年县卫生监督所采取联合行动,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场所开展打击无证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取缔无证行医医疗机构或场所16 家,进行行政处罚16家,罚款 63000 元人民币。在整治活动中积极探索与公安部门联动机制,与公安机关建立衔接机制。
(三)卫生民生工程进展有序
一是“光明微笑工程”常态化。白内障手术任务200例,截止10月底,筛查人数332人,完成白内障手术243例,完成率122%;唇腭裂患者到上级医院手术治疗9例。二是继续抓好“儿童两病”救治。儿童白血病任务数1例、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任务数25 例,截止到10月底共为37名患儿办理免费先心救治,完成率148%,为1名患儿办理白血病免费救治手续。三是开展“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任务数168例,我县设县人民医院和草林镇中心卫生院2个血透点,截止10月底,共为224名患者办理了免费救治审批手续,完成率133%。四是坚持做好“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任务数为795例,截止到10月底,为1025名患者办理相关免费救治手续,完成率129%。五是探索临床基本路径管理。实施基本诊疗路径管理的病人的目标任务为630例,10月底已完成目标任务数645例,目标完成率达102%。
(四)统筹兼顾,各项卫生工作齐头并进
1、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为壮大我县卫生人才队伍的总量,促进卫生系统人才向纵深发展,我们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卫生人才。今年年经县政府同意,面向社会公开招录5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到我县乡镇卫生院及县人民医院,以缓解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人才匮乏的状况。目前政审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待报请政府同意后将人员尽快分配下去。二是充分享受上级有利政策,今年,共录取10名三支一扶工作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将__年10名定向培养医学专科毕业生按相关政策安置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积极组织做好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工作。完成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机对话报名工作。完成公共课目继续教育报名工作。
2、医教工作进展顺利。截止到10月底安排乡镇卫生院70名卫技人员至县直医疗机构进修,安排县直医疗机构10人至省、市三级医院进修。组织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参加__年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培训,其中中、高级参训人员499人,初级参训人员509人。
3、妥善处理医患纠纷。截止到10月底,全县共发生医疗纠纷16起。医患双方通过协商解决6起,卫生局组织行政调解5起,待法院判决
5起。医疗纠纷发生数与去年同期持平。4、扎实开展“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工作。__年4月起,全县卫生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工作,接下来,我们将以此项工作为契机,开展全县临床、护理技能大比武活动,将“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工作推项。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全县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促进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进步,有效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
5、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争取了泉江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双桥乡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及双桥乡卫生院、汤湖镇卫生院周转房等建设项目,上坑、淋洋、大坑乡三所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在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中医院、妇保院整体搬迁项目和黄坑、堆子前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横岭卫生院和杨芬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已完成。
6、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功能。协助做好__年无偿献血工作;发放救灾奶粉27箱,棉被200床,家庭包100个。
此外,帮乡扶村、创卫、招商引资、综治、计划生育等工作均有序开展。
针对我县卫生工作的不足,结合当前形势,我县卫生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改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为目标,__年着重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县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在__年底前全面完工,并做到保质量、抓进度。积极完成县中医院、县妇保院二个整体搬迁工程和泉江、双桥、汤湖卫生院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其他前期工作。
(二)继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开展基本诊疗路径工作。
(三)继续加强化医德医风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08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2%;
——单位GDP能耗下降4.36%;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均下降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进出口总值增长1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上述预期目标计划安排,力求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于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总值为预期性和指导性指标。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12%。主要考虑:一方面与国家、省的预期目标和我市“*”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投入,我市具备了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今年国家实行“两个防止、一个从紧”等宏观调控政策,我市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应留有一定的余地,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切实转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各项改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节能减排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三项指标。其中,化学需氧量为首次列入年度计划,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按照“*”规划,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3%。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力度调整引退了一批陶瓷、水泥、纺织、小火电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今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纵深推进,将继续调整引退一批高耗能、重污染产业。为确保完成“*”期间我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008年计划安排单位GDP能耗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下降10%。上述三项指标均为约束性、刚性指标,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2008年仍存在一些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因素,如美元贬值将加剧全球性通货膨胀;能源、农产品以及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位运行等,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导致部分物价上涨。因此,我市应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我市价格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关于城乡居民收入指标。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7%。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发展改革的成果将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精细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着力提升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都市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水平。在现代制造业发展方面,大力引进大型高端产业项目和优质项目落户我市发展,加快发展以汽车配件、液晶电视、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光电子、新材料和环保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改造提升家电、纺织、陶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培育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抓紧修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组织筹备好第五届国际物流合作洽谈会,推动空港物流合作的开展;加强与国家级或国际级会展合作,打造*会展品牌;继续抓好国内外大型零售业和连锁商业进驻我市工作,打造适合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的商务格局。
二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继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强以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升级示范区为载体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广东(南海)数字创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禅城创意产业园、顺德华南家电研究院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我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握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机遇,调整优化我市五区产业布局。按照“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广佛两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进广佛区域合作,实现广佛同城化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对接为先导,积极推进与广州在装备制造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旅游业等多方面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一是做好重点项目计划安排。2008年计划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270项,总投资162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08亿元。其中,广佛轨道交通、广明高速公路、德胜电厂(二期)、南海发电一厂(二、三期)、三水恒益电厂、*天然气利用工程、南海奇美模组(一、二期)、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18个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78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9亿元。此外,列入市预备重点项目100项,总投资502亿元。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跟进落实工作。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的目标,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做好用地、资金安排,按计划推进重点项目落实。交通项目:全力推进广佛轨道交通建设,抓紧开展南延线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抓好一环东路南、北延长线及第一批4项和第二批17项重点路桥工程建设,争取“一环”南路南拓工程和“一环”西路南延线、“一环”南路西延线工程早日动工。加快城市道路六级标准化的规划和建设,配合省做好途径我市的七条高速公路和武广、贵广、南广、广珠铁路的项目建设。加强与广州新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沙港等重要枢纽以及其他周边城市的道路对接。能源项目:重点抓好顺德输变电工程、顺德德胜电厂(二期)、南海发电一厂(二、三期)、三水恒益电厂和液化天然气工程建设,力争德胜电厂(二期)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环保项目:加强以汾江河为重点的河涌以及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镇安、东鄱、南庄和盐步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各镇街生产生活密集区污水达标排放。市政项目:按照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要求,全力推进东平新城和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的中心组团建设,加快城市出入口的改造提升。加快“三旧”改造项目建设,抓紧编制旧村居改造专项规划和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村镇规划,继续推进首批122个建制村居试点的旧村改造示范村居建设和农民公寓项目建设。产业项目: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业等领域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南海奇美模组项目、顺德美的总部大楼、顺德华南家电研究院、南海工业园、南海三山(国际)物流港区、顺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顺德GEF渔业综合产业园等大型优质项目建设,推进*集团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民生项目:大力推进*市第二水源工程、*市公共卫生大楼、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学院等社会事业工程建设。
三是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八个必须”的开工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的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强化对新开工项目的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确保新开工项目规范有序推进落实。
(三)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改善城市环境
一是切实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抓紧制定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把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二是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制定和实施高耗能产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脱硫工程建设,加快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组织开展汾江河第二期综合整治,力争2010年实现河水变清目标。推广南海治理高耗能、重污染产业的经验,重点抓好陶瓷、纺织印染、立窑水泥、小火电等行业的整治。按照“上大压小”的工作计划,确保完成关停小火电机组的任务。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引导高耗能行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加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绿色照明、企业节电、节约和替代石油等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四是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作。按照“三年促变、绿地*”的总体要求,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继续抓好广佛主要道路衔接口和示范路绿化工作,全力抓好“一环”全线绿化景观改造提升,积极推进*公园二期、南海虫雷岗公园扩建改造和顺德桂畔海沿岸景观等城市公园、天台绿化和河涌整治绿化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规划等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区向镇(街)放权的方式。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体系和市、区、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公共领域的投入,优先落实涉及民生利益的项目。把握我市作为全省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契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和人事制度改革。
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劣势企业退出步伐,强化土地转让、股权转让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和核准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办好2008年*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推介洽谈活动。大力加强上市企业培育,推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强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按照“城乡一元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在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建立共建共赢的农村发展利益合同体,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的生产发展环境。继续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减负增收,在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镇中创新发展。
(五)更加重视民生事业,着力构建和谐*
一是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扎实做好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搞好城镇职工门诊医疗,完善被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把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按照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持财政对教育的增长性投入。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延伸至非户籍常住人口中13类政策性照顾借读生,进一步健全扶贫助学制度。
三是加快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政策,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盗抢机动车、入屋入室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犯罪,重点解决流动人员、城中村、特种行业、摩托车、网吧等当前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突发事件、防灾救灾应急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五是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格食品、药品等的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加工企业、超市等单位的检查监督。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完善全市粮食应急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
六是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按照党的*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支持旧村居改造、实施渔民安居工程、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拓宽免费义务教育范围、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实施免费培训就业计划、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大低保家庭幼儿扶贫助学力度和建立低保家庭价格补贴机制。
(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节,着力推进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价格、收费秩序整治,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和检查,努力保持全市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搞好煤电油气运供需衔接,优先保障民用需要,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电网电源项目建设,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抓好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
二是配合国家和省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研究提出我市五区主体功能区定位的意见,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