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1 15:27: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问题教学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级护理专业的护理3班、护理4班学生176名为观察组(实施问题教学法),2013级护理2班、5班学生175名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法)。两组学生年龄为16~25岁,平均年龄为18岁,均为一年级新生,均未学习医学基础课程,两组学生年龄、医学课程基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材
选用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概论》,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第3版)。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教学法,即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内容,教师课堂使用课件讲述。
1.3.2观察组
每5~6人为一个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前下发的预习要求进行预习,收集资料,教师课堂提出问题,随机选择一学生回答,学生互评,教师点拨,结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教学,具体实施如下。
1.3.2.1提出问题
为保证在要求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2~3周要认真研究教材,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根据学生基础及特点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将问题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问题:这一层次问题在书本上可直接找到答案,如何谓伦理学、护理伦理学等概念性的问题,这种问题学生易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回答时正确率高,易得到老师肯定,提高学生自信心。第二层次问题:这一层次问题学生则需做简单的归纳总结,如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的陈述有哪三个要素,举例说明护理诊断的三种陈述方式及其适用范围等。这种问题学生需对课本知识做归纳、总结,而不像第一层次的问题在书本找出即可,可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第三层次问题:学生需查阅相关资料,思考甚至小组讨论后才能回答,如根据肺炎球菌性肺炎患者资料写出护理诊断,需要层次理论在护理中怎样应用,描述护士帮助护理对象满足基本需要的方式等问题,通过这一层次问题,锻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借助资料的能力,通过小组成员的补充,多启发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1.3.2.2制作预习要求
如果学生未做好预习,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很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适当进行引导,教师提前一周将预习要求发放给学生,预习要求包括:学习目标、上课要回答的问题、要表演的情景、选代表发言的案例分析、教师认为需拓展的知识等。
1.3.2.3收集资料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己查阅教材、相关文献,收集相关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资料,进行探讨。
1.3.2.4课堂学习
选择任一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其他学生补充发言、讨论。
1.3.2.5归纳总结
学生讨论完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归纳、总结,对学生有分歧和疑难的问题,系统讲解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和协调的辅助作用。
1.4评价方法
期末考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都采取闭卷考试,按统一标准进行考试,即统一命题,教考分离,满分100分,试卷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中。学期结束后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喜欢该教学法、是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是否培养了沟通能力、是否领悟团体合作重要性、是否增加了学习负担、是否完成案例有困难、是否提高了课程学习兴趣8项内容,要求学生对8项调查内容是否选项如实进行选择。共发放调查问卷351份,收回有效问卷351份,有效回收率100%。1.5统计学方法对上述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当然常规教学法也要求学生预习,但常规教学往往是“我讲你听,我做你看”,虽在课堂中偶尔也会提问部分学生,那也是很有限的,教师无法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而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先问题,后内容”,通过课堂上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回答,每次课程抽查到的学生可达到40%,甚至更多,教师可清楚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对学生有争议、易混淆的问题教师也很易了解,利于教师更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2.2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提问的面广,而教师又是随机选择学生回答,每一学生都有可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这就促使学生认真预习、查阅资料,主动与同组学生交流、分享信息,问卷调查中有94.8%的学生认为问题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问题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问题教学法中运用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等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还要发挥小组的社会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团体,共同承担任务和责任,同时各自承担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知识建构上紧密相连。避免了常规教学中教师讲完课不见学生,学生各自为战的状况,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性的沟通,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融洽。
2.4问题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的主要区别
问题教学法是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教师在课堂上分层次提出问题,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改变常规教学教师“满堂灌”的现状,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情景、案例分析教学,此方法不仅有既定问题,而且依照学生讨论没有涉及的、讨论不彻底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并强调重点、难点。改变教学方法后,观察组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护理概论一体化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及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2.5教学思考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在预习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程是自习性较强的学科,预习得法,对于学生的自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问题教学法来预习学习内容, 主要有两种方法:
1、指导性预习, 这种方法用于篇幅长,难以理解的文章。 刘乃银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的阅读文章新颖而有趣,且篇幅较长,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长度从第一册1200个词增加到第四册2000多个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3-5道引悟性的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明确开展该单元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例如: 《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一Genius and the Craftsman,在上这课书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预习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1) 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it necessary to the creative function?
(2) How is a story conceived?
(3) What is the principle of a story’s life?
(4)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craftsman?
(5).What’s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ius and craftsmanship?
(6).How to understand the saying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2、自主性预习。自主性预习是指不设计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预习, 认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对文中的优美语句,重要语段,进行适当记录和摘抄,通过其它书籍或网上查阅初步了解作者作品,文章的背景;以及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用笔记本记下预习中的收获,把对预习内容的疑惑, 自己整理成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和同学, 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 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阅读文章后,总会对文章的某些方面有所感受,或者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对文章的一些事实和内容进行补充。针对那些内涵丰富、有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的文章展开讨论,最能触发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阅读达到高层境界。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课堂交流、讨论问题。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以此了解和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启导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主动讲述怎样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乐趣等。学生的讲述交流是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谈的,是开放的,不预设的。学生可以谈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段分析,字词辨析与运用等。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在小组讨论中, 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活动, 各抒己见, 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对于在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跨组讨论, 也可以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在这个课堂讨论交流中, 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三、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回顾反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接着由本单元内容延伸、联带,设计更深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积极感悟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展自我,使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 Seven Ways to Beat Shyness. 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害羞者提供的克服害羞的方法, 问题如下: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2) How many kinds of shynes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What are they?
(3) Which of seven ways is the most workable to you?
(4) Do you think females are shyer than males?
(5) What physical symptoms that a shy person will show when he /she speaks in public?
然后鼓励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相关阅读,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克服害羞,并列出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和阅读。这些书是:
Philip Zimbardo, 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Christopher McCullough, Always at Ease: Overcoming Anxiety and Shyness in Every SituationJonathan
Cheek, Conquering Shyness: A Personalized ApproachArthur Wassmer, Making Contact: A Guide to Overcoming ShynessJonathan Berent, Beyond Shyness:
How to Conquer Social Anxieties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克服害羞的方法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讨论: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运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处于单向交流状态,“填鸭式”“满堂灌”已不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以“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学理念;以“转变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目标;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在教学时,原则上按问题展开,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助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其它问题。
一、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提出问题,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学生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
1.问题分真问题与假问题,所设问题是否是学科知识的,那就是必须从课标要求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
2.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典型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
3.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
4.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
三、自主学习,合作释疑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以生定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形式阅读教材,理解、讨论、探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较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地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笔对重点内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
四、充分解疑,学生置疑
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使之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模式,为此,除了教师预置问题以外,还应让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即文本)与自己的学习实践充分置疑,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做到“当堂训练、当堂过手”。
五、学生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较高的“参与性”,绝大部分学生能全身心、全方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较强的“自主性”,学生能自己解决能解决的问题,有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良好学习心理和品质;
有效的“互”,学生之间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能够在学习上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六、教师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做到“八要”:
1.要把每一节课当成一个工程,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集体探讨。
2.要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按问题展开教学。
3.要鼓励、督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互相探讨个别疑难问题。
4.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避免将结论和盘托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5.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机制,互助合作。
6.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手,做到“当堂训练,当堂过手”。
7.要注重对课堂的驾驭和管理。
8.要反思当堂课教学的得与失,搞好学情反馈,并按时进行
训练。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
关键词 问题导引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007-02
一、问题的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重大课题,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从课堂教学着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体。福建省高考实行“3+x”考试模式,强调重视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由过去偏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向考查学生能力的高低,重视学科的整体性和学以致用,强调要运用知识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并要求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大势所趋,素质教育之根本,那么如何优化课堂设计?下面主要阐述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导引教学法”。
二、基本涵义
所谓“问题导引教学法”是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即设问导疑、点拨导思、发散导创、巩固训练、学后反思。是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勇于发现”为线索的一种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课题类型,并能做到两个根本性的大转变:1.由老师提问题转化为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问题。2.由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提问题)。从而使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丰富情感交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自然融为一体。
三、理论依据
1.“问题解决”理论
“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的兴趣。
2.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1)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想。(2)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能看。(3)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能干。(4)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能说。(5)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丰富的学问。(6)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学生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
3.布纳“引导发现”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纳提出:在老师精心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从而发现新知识的奥秘。这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在事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
四、教学程序
1.操作环节及目标和培养思维方式
2.实施过程
(1)设问导疑,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性,激发思维
教师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更能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生活动,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谷锥问题]:有一堆谷物呈圆锥形,量得底面弧长为2.8m,母线长为2.2m,问这堆谷物重为多少?(谷的比重为720kg/m)。通过谷堆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与物理的重量问题联系起来,知道解决谷锥问题关键是求锥体的体积,那么如何求谷锥的体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必然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能主动地学习。
(2)点拨导思,探究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是培养思维能力最中心的环节,教师创设思考题力求做到深谋远虑,心中有数,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摔倒,特别容易使学生产生负迁移的知识问题更不能忽视,只有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大胆地碰,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讲授底面积等高的两个锥体的体积相等时,为了充分巩固定理,教者可以设置这样的思考题:
正方体ABCD―EFGH中,有两个动点M、N分别在CD、EF线段上移动时,问三棱锥M―NGH的体积有何变化?(可用自制课件演示)若要解决此类问题,在有相当部分同学空间想象力比较弱的情况下,两个动点体积变化问题就比较棘手,观察不出来,这时教师可点拨让学生思考:M在CD上移动时,M到面EFGH的距离有何变化?N在GH上移动时,三角形NGH的面积有何变化?这时候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并很快能解决体积变化问题,通过导引,请学生自己改变条件使得三棱锥M―NGH的体积为常数,有很多同学会产生质疑,并创造问题:若M在面ABCD上移动,体积有何变化?通过点拨导思,探究质疑,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同时在问题解决中又自然渗透了类比、联想、猜想等创造思维方式。
(3)发散导创,合作释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多样性解答的思维方式,并能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变式,引伸新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讲授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时,有这样的一道例题:计算:sin10sin30sin50sin70J者壹衙发散的观点去思考这道计算题`眼察此式的特征<央惹形的面唤S=absinC联系起来,比较得:sin30浚in10,sin50,C=70恃砂汛耸奖湮庋坏捞饽浚涸谌切BC中,a=sin10,b=sin50,C=70s惹形ABC的面积。
(4)学后反思,培养学生思维集中性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让学生领悟、理解本节课中的主要概况,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搞清楚自己解题的失误,谋取成功之道,从而有助于学生弄清问题实质,养成抓住关键、直接剖析问题核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
关键词:问题 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将教学内容化为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知识形成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首先,问题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其次,语文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不断展开的,教学内容的展开是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步进行的。问题是知识的表达形式,以问题解答的形式开展知识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和积极思考,才能通过同化和顺应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新课程指出,语文学习不是促进学生所有问题的解决,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扩展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内涵丰满,具有极强的体验性,在体验性的引导性下又有着多变性,要求教师体会到学生的需求,以防学生对课业的领悟出现片面性。教育是个动态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本身也是动态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语文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动态的、丰富的,应该实现从知识型的课程转向问题式的课程转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领悟能力,进行教学的改编,不拘泥于形式、不满足于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不断思考和对文本情感的不断领悟。
三、初中语文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以导学问题为指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导学问题,指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设置导学案。其次,导学案的设计与以往的预习不同,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的观察或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没有局限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以下几个导学问题:第一,课文为什么称“紫藤萝瀑布”?请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写下来;第二,文中描写作者感情变化共出现了( )次,按顺序分别是( )( )( );第三,给课文划分段落。( )花( )花( )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意思;第四,本文不是单纯写紫藤萝,而是通过描写紫藤萝发出感慨( )。
(二)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强调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中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记忆学习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济南的冬天》的中心问题是,第一,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第二,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我们以第二个问题为例,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用五个词语写下自己感受过的冬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并把学生心中描写济南冬天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读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体会作者通过对济南景色的描写表达的对济南的深切思念。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舍塑造的“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山村卧雪图、玲珑水晶图”进行阅读,画出关键词,描述简单的画面。通过欣赏老舍先生塑造的故乡冬天画面的形象,进一步理解济南冬天的温情和作者渗透在景物中的感情。
(三)以问题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见效周期长的特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朗读和写作的技能,这些技能要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通过课外实践,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而应用技能的掌握还需要不断实践。问题教学法的另一个重点正是突出知识学习的延续性,建立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若干问题并导向课外。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留下三个问题,第一,爸爸和妈妈的爱有何异同,下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班级交流和网络平台展开关于该话题的讨论,文章采用的是插叙的方法,什么是插叙,在课下找出几篇插叙的文章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索双线并行的写作和构思技巧;第二,了解作家的作品和更加详细的背景。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找资料、调查访问、网络交流等途径进一步开展语文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学习,使问题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不竭动力。
一、情景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或给旧材料以新的角度,使学生在新情景下,展开积极思考。如:在学习“唐朝三省六部制”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唐太宗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照制度规定应该如何运作?由此引出“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工部的运作程序和各部的职能;然后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三省相互牵制,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完整的相权被分割,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二、联系法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它的起因和结果,教师可以在知识的互相联系中设置疑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社会问题,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三、比较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事件的本质设问,通过引导、分析、归纳,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点睛法
抓住历史事件的关键词设置问题,把问题说透、说细、说深刻。如学习“”时,我提问:《》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新在哪里?“新”可从两个方面理解:①政治上:从此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②经济上:由原先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点睛法必须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五、现实法
利用乡土历史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设疑。由于乡土历史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往往能给学生以亲切感,因此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六、渗透法
联系其他学科,特别是与历史关系密切的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设疑。这样既有利于各学科的综合、交叉和渗透,也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热点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在预习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程是自习性较强的学科,预习得法,对于学生的自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问题教学法来预习学习内容,主要有两种方法:
1、指导性预习,这种方法用于篇幅长,难以理解的文章。刘乃银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的阅读文章新颖而有趣,且篇幅较长,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长度从第一册1200个词增加到第四册2000多个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3-5道引悟性的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明确开展该单元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一GeniusandtheCraftsman,在上这课书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预习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1)Why does the writer thin kitnecessarytothecreativefunction?
(2)Howisastoryconceived?
(3)Whatistheprincipleofastory'slife?
(4)Whatarethefunctionsofthecraftsman?
(5).What'stherelationbetweengeniusandcraftsmanship?
(6).Howtounderstandthesaying“Practicemakesperfect.”? 三、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回顾反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接着由本单元内容延伸、联带,设计更深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积极感悟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展自我,使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SevenWaystoBeatShyness.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害羞者提供的克服害羞的方法,问题如下:
(1)Whatisthemainideaofthearticle?
(2)Howmanykindsofshynessmentionedinthearticle? What are they?
(3)Whichofsevenwaysisthemostworkable to you?
(4)Doyouthinkfemalesareshyerthanmales?
(5)Whatphysicalsymptomsthatashypersonwillshowwhenhe/shespeaksinpublic?
然后鼓励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相关阅读,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克服害羞,并列出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和阅读。这些书是:
PhilipZimbardo,Shyness:What It Is,Whatto Do A bout It Christopher Mc Cullough,Alwaysat Ease: Overcoming Anxiety and Shynessin Every Situation Jonathan Cheek,Conquering Shyness:A Personalized Approach Arthur Wassmer,Making Contact:A Guideto Overcoming Shyness Jona than Berent,Beyond Shyness:How to Conquer SocialAnxieties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克服害羞的方法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讨论:
Ifyouareashyperson,howwillyoudo?Doyouhaveanyothersuggestiononhow to over comeshyness?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发展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形成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问题成为贯穿英语阅读教学全过程的一根主线,是教学的灵魂和精髓,而不是如平常一般教学中仅仅是教学的一根线索,一个引入点,或者仅仅是作为教学的辅的手段或形式。问题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机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受灌输式教学影响而形成的惰性实践、线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发现问题,通过课堂启发学生、交流讨论、整合知识、解决问题,使师生双方真正成为学习与研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梓权,《新课程新成果精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陈幼美,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基础教育研究》2005.10.
〔3〕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2、自主性预习。自主性预习是指不设计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预习,认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对文中的优美语句,重要语段,进行适当记录和摘抄,通过其它书籍或网上查阅初步了解作者作品,文章的背景;以及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用笔记本记下预习中的收获,把对预习内容的疑惑,自己整理成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和同学,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注重学生“全人”发展,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快速运用语言基本上来自于生活实践,而任务型教学法的重点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布置相关的任务。所以,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任务时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例如,在英语数字0到10基础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分成A、B两组,采用“接龙”方式练习,老师放映一支钢笔图片,A组一名学生回答one,教师放映三支钢笔图片,B组一名学生回答three,依次类推两组学生交叉进行,最后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情况,奖励优秀的学生。
1.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表现欲强、记忆力优秀的阶段,他们对新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所以教师在布置不同形式任务时,学生的热情度也会随之变高。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给任务配以动画、童谣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英文字母时,配以字母歌,让学生在学习时朗朗上口。
2.任务设计多样化
小学生正处于多动,对新事物好奇的年纪,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灵活设计任务的种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如果英语教师在教学生识别水果单词引用图片设计教学任务,在教授动物单词时也是结合图片,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这时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配上动物声音的模拟,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动物单词教学中,教师教学生识别单词sheep时放映山羊的图片与叫声,教学生识别单词bear时放映熊的图片与吼声。将图片与声音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英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能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一方面,教师不能够充分认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能换位思考,利用小学生的特征设计。这样不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教学任务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与兴趣,就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新型的任务教学法认识不够,在设计内容时不能客观设计出符合小学生的教学任务,任务单一远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任务目标不明确等。这种局限意识会直接导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失败,影响课堂效率。
三、解决措施
任务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课堂上的动态练习,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合作地完成某一整体性活动,增长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针对在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教师充分认识自身作用
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英语课程标准》,正确认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任务教学法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组织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知识。而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异的语言文化素养与英语教学能力,不断创新课堂任务设计,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全面了解小学生
小学生是被教育者,同时是课堂的主体。英语教师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还要全面了解小学生这一阶段多动、好奇、表现欲强、期待被表扬等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任务活动时不能过于主观,要用童心去设计贴近小学生生活、心灵的任务活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灵活设计教学任务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应用任务教学法前要充分了解这一教学法的内涵,借鉴成功案例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任务活动。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要明确其目的,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多样化其形式,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