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5 15:27: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少数民族舞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撒拉族 音乐 挖掘 继承

撒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一带。撒拉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民间音乐较为丰富,尤其是以民歌为主体。撒拉民歌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乐器品种较少,普遍流传的仅口弦一种,未有独立器乐曲。纵观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撒拉族音乐所做的工作,主要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撒拉族主要聚居区的民歌进行了重要的调查和记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曲谱资料,为撒拉族音乐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60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所拟定了有关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草案)》,根据这一精神,青海和甘肃音协组织了音乐家深入撒拉族地区采风。据资料记载,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杜亚雄也曾于20世纪60年代前往撒拉族地区采风,发表了一些介绍、研究撒拉族民间音乐的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河畔红花――介绍撒拉族民间音乐》①。

1979年《中国民歌集成》编纂工作得到恢复后,各省对各民族民歌进行了普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收集撒拉族民歌32首。1994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收录了杨鸣键的《撒拉族民歌简介》一文,对撒拉族民歌做了全面介绍,也对撒拉族民歌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入撒拉族民歌70首,2000年再次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收入撒拉族民歌71首。除此之外还有《青海花儿曲选》(青海群众艺术馆编印,1979年)其中收录撒拉族花儿41首;《青海民间歌曲百首》(1960年编印),其中收集撒拉族花儿11首,宴席曲4首、号子6首、其他4首。《中国曲艺集成》(青海卷)回族撒拉族部分中收录打搅儿曲目1首;《驼泉清清――歌唱循化歌曲选》,由青海本地作曲家及音乐爱好者创作撒拉族歌曲共188首;《青海撒拉族花儿曲选》马正元编,名人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编印《青海民间小调》,1978年。关于舞蹈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青海卷),198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由中国戏剧家学会青海分会、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其中收录了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青海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89年,介绍了撒拉族舞蹈概况,收录了民族舞蹈7部,并在其中附有舞蹈图示和乐谱。

二、音乐文化著作中对撒拉族传统音乐的介绍

从中国少数民族大的民族领域研究音乐文化的著作,其中有的篇章涉及了撒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撒拉族音乐及其风格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介绍,使撒拉族民间音乐得到不同程度的昭示

综合类主要有: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在本书中按艺术体裁将撒拉族民歌进行了分类;袁炳昌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中撒拉族的音乐史分为四个部分;乔建中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蔡廷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554页,1989年)编写了《撒拉族音乐》部分。此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对“撒拉尔玉尔”“撒拉号子”“撒拉婚俗”“撒拉曲”“撒拉少年”“撒拉戏”条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对“撒赫稀亚格拉”(哭嫁歌)、“撒拉尔玉尔”“撒拉花儿”等条目均有介绍。

三、对撒拉族音乐及某些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主要论文:钟子林《撒拉族音乐概况》,中央音乐学院院刊,1959年总89期;张谷密.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马忠国.撒拉族民歌概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04);范晓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马盛德,司马力.试谈撒拉族舞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03);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调式旋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04);张静轩.撒拉族民歌及其音乐特征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02);王海龙.青海撒拉族哭嫁歌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7);张云平.撒拉族哭嫁歌艺术特征研究[J].民族艺术,2009(02);晁元清.撒拉族民歌《阿里玛》遐想[J].音乐创作,2010(03);王玫.浅论青海撒拉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韩建业.开发利用撒拉族说唱艺术[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宴席曲研究[J].民族艺术,2009(03);郭德慧.撒拉族民间音乐文化构成因素初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2);郭晓莹.土族花儿和撒拉族花儿的艺术共性[J].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

除此之外,涉及到音乐艺术方面的论文还有朱刚、李延凯的《撒拉族民间文学简介》,马学义的《撒拉族民进文学简介》,马成俊的《撒拉尔歌谣初探》。

(二)论文集:《百年撒拉族文集》其中收集了21世纪以前撒拉族论文,其中包括了音乐类的有张谷密的《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马忠国的《撒拉族民歌概述》,马盛德、司马力的《试谈撒拉族舞蹈》等。

(三)专著:苍海平的《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本书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撒拉族民族民间音乐,参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方法,对撒拉族现收集到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100多首民歌逐一进行了极细致的曲式分析和研究。

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歌曲《新循化》《阿里玛》等;歌舞音乐《摘花椒》《黄河放排》《驼泉清清》《打墙》等。舞蹈方面有1989年由蔡廷玉、尹崇尧编剧的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

近年来,撒拉族的新型歌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比较优秀的剧目有撒拉族花儿剧《驼泉清》《打麦场上》等。随着时代的前进,撒拉族音乐将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它将继续不断地激励撒拉族人民在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娱乐作用。

结语

撒拉族音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现发表的论文只是简单地将现收集到的撒拉族民歌做了分类和说明,并没有新的挖掘和整理。2.研究的视野还不够扩展,至今也没有涉及到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的著作和论文。3.关于撒拉族音乐的渊源没有论文进行分析和研究。4.撒拉族民间音乐仍需深层次挖掘和整理。5.对撒拉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加强力度。6.撒拉族音乐研究还处于以个人研究为主、各自为政的状态,现在的研究成果零星散乱,且深度不够。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胡旋舞;兴盛;发展形态;敦煌壁画

《通典》记载:“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3724)胡旋舞作为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舞蹈是唐代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据相关史料记载,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历史、政治各方面的原因,胡旋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而慢慢销声匿迹,以至于后代仅闻其名,而不见其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胡旋舞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其兴盛与衰落的具体原因,并寻找其在唐代以后的痕迹。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胡旋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早在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石田幹之助所写的《胡旋舞小考》就得到向达先生的赞扬〔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P68)记载:胡旋舞,日本石田幹之助氏有胡旋舞小考一文,考证綦详,余愧无新材料以相印证,兹唯略述其概而已〕。国内学者也对胡旋舞的来源、传入时间、舞具、舞服、舞姿、舞伎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考证(见于刘恩伯《敦煌壁画与舞蹈》、柴剑虹《胡旋舞散论》、黄晓非《“胡旋”考》、王德明《唐代胡旋、骠国乐考辨》、翟晓兰《舞筵与胡腾·胡旋·柘枝舞关系之初探》、吴曼英等《敦煌舞姿》、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等论文或著作)。以上研究对胡旋舞在唐代兴盛的原因及其在唐代以后的发展形态鲜有涉及,本文试图通过壁画、出土文物、文献中所描述的胡旋舞的特征,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进行考证。

1唐代胡旋舞的兴盛

唐代,胡旋舞风靡宫庭,甚至作为一种取悦帝王、权臣的手段。白居易《胡旋女》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清·曹寅等:《全唐诗》卷42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3页。)说明当时长安城里舞胡旋成风,宫庭里人人学圆转,胡旋舞成为最为流行、时髦的胡舞,而且中原已有专门从事于教胡旋舞的人才,且技艺非常高明。又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云:延秀,承嗣第二子……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及崇训死,延秀得幸,遂尚公主。〔(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21页。〕上述记载武延秀因为擅长唱突厥歌,跳胡旋舞,且相貌出众、舞姿迷人,受到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宠幸,随后娶公主为妻,由此可知胡旋舞所呈现出的重要作用。

胡旋舞作为西域少数民族的特色深受唐王朝的喜爱,康国、米国向中原王朝进献的贡品中出现了胡旋女子,《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玛瑙瓶、驼鸟卵及越诺、朱儒、胡旋女子。”〔(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4页。〕天宝末年,康居国仍进献胡旋女,《乐府诗集》卷九十七新乐府辞八白居易传曰:“天宝末,康居国献胡旋女。”〔(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56页。〕《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云:“米,或曰弥末,曰弥秣贺。北百里距康……开元时,献璧、舞筵、狮子、胡旋女。”〔(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7页。〕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高校教育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04-03

21世纪是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全球竞争的大趋势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已经由武力竞争转向经济竞争和文化竞争,各国胜负最终决定于文化领域。而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根本在于人,因此,大学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已经从战略高度注意到这一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提出“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充分利用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广西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鼓励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院系,形成优势学科,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自2012年以来,广西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国家战略,推进广西―东盟经济圈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设,广西重点培育六大文化产业和打造七大重点文化工程,这需要大量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工作、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人才,这要求广西高校构建一个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才,与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在广西高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聚集着汉、壮、侗、苗、仫佬、毛南、彝、水、仡佬、回、京、瑶等12个民族,因此,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天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各民族特有的文化构成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融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也正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广西逐渐丧失这种多元文化特色,典型如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甚至很多人对本民族的语言都极为陌生,如广西电视台的壮语类节目收视率是很低的。对此,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广西民族文化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文化传统正在迅速推出历史舞台”,“如民族艺术、传统民俗、民族工艺品、生活礼仪等都已不被青少年所接受而走向消亡”。而教育作为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必然需要高校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承担其文化多元化的使命。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西各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文化对人的作用来看,少数民族文化是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思维意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民族文化决定着少数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各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文化传统,构成了广西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因此,要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求有一批熟悉广西民族文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正如学者所言,“教育总是在传递着、延续着一种文化,同时在不断创造着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血液、生机和新的前景。教育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主要根基”。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广西高校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总体上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广西高校应该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努力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重要的历史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集文化教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综合性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众所周知,旅游魅力在于文化,旅游胜地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各国争相发展的旅游产业。然而,就广西而言,国内外游客多关注广西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并未成型,即使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也是以山水风光为主。因此,广西迫切需要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以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等资源开发系列研究,探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路径与模式。这也要求广西高校积极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努力成为广西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一支基础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当代广西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首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提供、创新学校人文教育的优秀资源。自21世纪以来,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中国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来自中外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显然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如果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引入至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可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特殊资源和鲜活教材。因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是新时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载体,值得重视和尝试。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还有助于从体验式角度扩展教学形式,丰富讲授式讲学,革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积极将其融入多种学科中的教学活动中,认真探索民族文化资源在人文类课程如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中的教学、“两课”中的应用,以及开展民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路径实践研究,并结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学的实践,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这对建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西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之建构

建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在高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有学者强调,“在课程建设上,国家应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民族高校则应在国家课程内容基础上,整合并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如双语课程、本民族历史文化课程、工艺课程等。另外,培养课程设置也应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适应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在高校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必须实事求是。既要考虑到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的区别,也要考虑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要考虑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实践性强、可操作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基本建设:

(一)调整培养计划。各高校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总的教学计划中去。具体有:第一,开设面向全校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广西民族音乐与戏曲鉴赏”、“广西民族舞蹈欣赏与表演”、“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等,要求学生须选修一定学分。第二,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划,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如“民间文学概论”、“民族民间文学”、“民俗学”等课程,重点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内容,介绍广西各地民俗民情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对现有专业的有关文化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探索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的多种方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可将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经典选读”等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

(三)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意采用示范性教学以及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各民族文化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融入到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中去学习,尤其是电影、歌舞、各地节日等,进行情景教学。

(四)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设立“文学采风与实践”、“读书报告”、“读书研讨”等环节。通过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美术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前往考察,以宣扬广西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采风与创作。同时,要求学生围绕广西民族文化,选择广西民族文学作品或以广西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进行阅读,撰写读书报告,与老师一起进行学术研讨。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使其选题方向集中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方面,有意识形成某一方面的系列,最终成为专题研究。

(五)编写地方教材。组织老师编写一部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民族文化的多媒体光盘、网络视频、ppt等教学资源。目前在广西高校,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教育,并未编有特别适用的教材。学界所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则部头太大,且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介绍多属概论性质,比较笼统,也不适合作为教材。因此,本项目计划编写一部名为《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教材。该教材选择作品的标准要能体现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及适应教学的需要。

(六)引入专业人才充当师资力量。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歌舞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方志馆等校外单位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力量。此外,还应聘请校外专家、知名教授、民族文化的艺术家等为学生开设各类文化讲座,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以丰富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

(七)重视教育基地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的文化资源,为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以学校人文学科的相关专业为主体,与广西各类博物馆、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桂林愚自乐园、临桂五通镇、百色靖西旧州绣球村、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等合作,建立教育及实习基地,使之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载体。因地制宜,结合广西各地的民族文化活动,校内外相互结合,互动交流,开展形式新颖、多姿多彩的多种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大胆将广西各族优秀的文化样式引入大学校园,开展开放性的文化实践活动。

(八)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首先,要将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纳入到校园环境建设的理念及规划之中。校园建设要突出民族文化环境,如在图书馆设立民族文化墙、民族文化专题馆室等。其次,做好图书馆资料的建设,为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在各种文化艺术节以及少数民族节日期间,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壮族歌圩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跳坡节、侗族花炮节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DV大赛、摄影展、民族工业品设计制作大赛、民歌对唱、民族舞蹈表演、民族知识竞赛等等。再次,鼓励学生组织各类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社团组织,充分挖掘广西少数(下转第35页)(上接第5页)民族文化资源,包括电影、歌舞、古籍、音乐、美术、工艺、传统体育、服饰、食品、节庆等等。

总之,各民族文化是广西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利用少数民族文化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极为深厚博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素养。因此,大学生在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文化的作用下,其人文素质也将更具全球影响力。这对于广西未来大力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当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代广西逐渐式微,因此,迫切需要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传播与创新。因此,在高校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使大学生熟悉、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继而投身于广西文化产业,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辉,肖祥.全球化视野下的广西民族文化认同思考[J].南方论刊,2010(6)

[2]李维青.近现代新疆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J].西域研究,2002(4)

[3]陈双珠.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419 )

第4篇

关键词:山水实景演出;创作瓶颈;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42-01

一、山水实景演出的现状

山水实景演出最初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艺术表现手段,打造出一台浓缩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舞台艺术作品,向观众集中展示某地的文化特色,并形成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以推销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起初《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在公演后极大地推动了阳朔和丽江的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收到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热捧。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印象”模仿热潮,这些演出大部分都进行着复制及自我复制。少了创意要素的加入,即使环境变了,音乐变了,使用的素材变了,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当下实景山水演出存在的一个重大弊端。在当下的实景演出中,感官刺激正在逐渐的取代心灵的感动,对民族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思考也正在被制作者有意无意的放弃。每一个从业者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强调大场面、灯光特效、音响震撼、票房和所谓的成功,仿佛只有这些才是实景演出本身、才是艺术本身。

二、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创作瓶颈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打造白己的山水实景演出,目的是为了提升当地文化形象的级别和实力。让来到这里观看演出的人们,都能在这场融山水、情景、民族人文理念于一身的演出当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就现实情况来看,诸如阳朔、丽江、武夷山等地的文化形象,确实借由“印象”这张文化名片得到了推广,但是当大部分的旅游地都在打造白己的实景演出的时候,实景演出在受众心中的特殊性也就减弱了。

一座城市,在向外传播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自身特色的定位。以为仅仅靠一台实景演出就能达到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带动城市文化形象宣传,着实是高估了实景演出的能力。

从欣赏者的角度,许多时候只是出于对艺术作品所展现表象的一种观看,这与“欣赏”艺术的层面还相距甚远。张艺谋在《印象・丽江》宣传片中这样说道“那种大量的,集体的,雨点般的击鼓动作是最震撼人心的”。类似于这样的群舞在实景演出中是最常见的演出形式。大量的集体舞蹈、华美的服饰与灯光,成为实景演出的主要标志,其内在的民族文化内涵反而退居其次。在当下山水实景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许多舞蹈作品常常风格不定、直接使用素材堆砌舞蹈动作,常常几十上百人配合灯光音响做着重复的动作,其目的是让观众感觉到视觉上的震撼,但是观看完毕走出剧场时却又觉得索然无味。其实当下许多舞者和舞蹈创作人员在创作中需要的不应只是技术层面的强化,或是追求场面宏大的“人潮舞”,更多的应该加强自身对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解。

在实景演出的创作中,如果只将原本具有明确文化内涵的形象进行抠像,抛却原有的人文精神,那么这只是在做一件失却了原有人文内涵的作品,即使外表再绚丽,也会逐渐耗光它的文化生命力。实景演出不应只是一场豪华的烟火秀,因为最终能让观众为之感动的还是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体味到的真实情感。

用“大而无当”四个字来形容当下部分山水实景演出的表现,似乎是比较合适的。这股宏大之风吹遍了国内的著名景区,面对部分山水实景演出带来的高回报,使得一种妄图通过在真山真水之问打造视觉特效,吸引观众的想法正在愈演愈烈。造成的后果就是项目的体积和投资迅速膨胀,而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却不断缩水。好像我们面对这片山水时,除了打打光之外,就无事可做了。

事实上,游客是冲着这片土地上凝聚的传统和内涵而来的,如果人们能够真切的从中有所收获,不论是思想上、精神上、身心上、学识上,无论哪一方面确有所得,游客就会络绎不绝,这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都通行的一条法则。

三、山水实景演出的未来发展

实景演出诞生之初就与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本质仍然是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山水实景演出是舞台艺术表演的新的表现形式,对它的评价和思考就应当回到实景演出本身、回到艺术本身。

在当下舞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应当重新寻回艺术创作的初衷,才能让山水实景演出的制作理念回归到艺术创作的范围中来。指着实景演出市场每一部作品都获得《印象・刘三姐》一般的成功,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当重新理出实景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和它的艺术创作标准,把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作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一切“向钱看”、向搞大排场看齐。对于那些跟风搞创作的人来说,学习、模仿他人的作品只能学到技巧和技术,而属于独特地域的精神气,还是必须要从遵循本土气质的作品中酝酿和生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点,最终要靠的还是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对艺术创作初衷的熟悉与尊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东巴舞;纳西族;民族;艺术;文化

一、东巴舞起源

东巴舞作为一种原始的祭祀性舞蹈,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它源自古代纳西族的生产生活,不少动作是模拟各种动物,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发展至今,有了悠久的历史。

1.

古远古时期的东巴教是一种信仰“神”的原始巫教,他们把风、山、水等自然现象均视为神的作为,凡家中遇疾病、婚丧、节日等重大事件都要请东巴念经做法,古纳西族主要信奉的便是东巴教,而东巴舞则是各种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当时的东巴舞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舞蹈,更是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其中东巴指的是一种巫师,能够沟通人与神,东巴舞蹈则是为了娱神、镇魔,从而消灾、驱邪。在东巴教大多数的祭祀活动中都要跳东巴舞。

2.民俗文化

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东巴舞是在古纳西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诞生的,体现了民族性,展现了纳西族原始的美。东巴舞在受到外来宗教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民间舞蹈的影响,使之具有了民间性。纳西族周围居住着众多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中,各民族间个文化上不断交融,东巴舞也受到了各个民族舞蹈的影响,在各个民族的舞蹈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并加以吸收,来丰富东巴舞的舞蹈风格。而东巴舞风格形式的多元化,便是由此而来。

二、东巴舞的内容和表演形式

东巴舞的种类繁多,舞蹈动作丰富,造型生动独特,或风格纯朴,或矫捷,或生活气息浓郁。纳西族民间相传的东巴舞就大约有300多种,可从内容和形式上分为: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战争舞、踢脚舞等五种类型。

1.神舞

神舞,是表现东巴教主东巴什罗及其他崇敬之神的法力及神威。主要是用舞蹈的方式讲述了人与神的相关事迹,从而在人们心中树立下神法力超凡、无所不能的威猛形象,如恒依威德舞、恒迪窝盘舞、恒依格空舞、东巴什罗舞、拉姆舞、朗究敬究舞、端格优麻舞、佐体优麻舞、格趁称补舞等。

2.鸟兽虫舞

鸟兽虫舞是一种建立在动物崇拜上的舞蹈,这一类舞蹈主要有大鹏舞、青龙舞、孔雀舞、白鹤舞、白马舞、白羊舞、牦牛舞、牛舞、赤虎舞、大象舞、白狮舞、金蛙舞等。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纳西族固有的舞蹈,如鹿、牦牛、麒麟等是纳西族的吉祥崇拜物,舞蹈与纳西族古代的某些传说及诗歌相吻合,鹿、牦牛、麒麟等都是传说中神的坐骑。另一部分是由外地传入的,如狮子、凤、龙等。经过本地民族接受与本民族舞蹈相融合,已有了纳西族特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

3.器物舞

东巴有特定的服饰和法器,头上戴着五佛冠,脖子上挂着佛珠,身穿系有彩带的法衣,云头鞋,手里拿着板铃、板鼓、法锣、法杖或者神刀、弓箭等法器进行祭祀活动。东巴舞蹈大多是使用乐器和法器用作祭祀的道具。

4.战争舞

战争舞,又名武舞、胜利舞,纳西语中称为“高蹉”。看名字就知道舞蹈源于古代战士出征时的鼓动士气和庆祝凯旋而归的乐舞。如刀舞与叉舞,开始时,由东巴手执单刀、双刀或叉矛而跳舞,继而再上场一人或多人互相开打,掷刀甩刀,飞矛投叉,呐喊窜跃,表现神鬼斗的内容,把古代战争激烈的打斗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5.踢脚舞

踢脚舞即是两人面对面踢跳,转身背对背蹬脚为特征的东巴舞蹈,是最接近纳西族民间舞蹈的一种,也是其中最易学的一种。其特点是边唱边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没有乐器伴奏,人数、地点和场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参加。

三、东巴舞的现状

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社会结构动态发展的过程,然而由于现实的某些原因,很多文化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东巴舞蹈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如今的丽江正处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面对大量外来人口和文化的涌入,近几年来东巴舞经过改革、提炼和加工,摒弃了迷信的部分,作为舞台节目表演,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迎。传统艺术形式固然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东巴舞作为传统的古老艺术文化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纳西人不断的接触外来的事物,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去学习东巴舞蹈,而现在学习东巴舞蹈的人,大多都是用东巴舞蹈以表演的形式从中获得利益,在这些表演中已经看不到了东巴舞蹈的真正意义,很少有人会去释读真正的东巴舞蹈文化。

东巴舞是纳西族文化中的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艺术文化的精髓之一。同样东巴舞作为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受到了中外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如今对东巴舞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现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和纳西族人,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写下了这篇关于纳西族东巴舞的论文。我认为,舞蹈强调着民族的“形式”“风格”和“特色”,只有包含了纯正的民族性才能被当地的人们所接受,了解和喜欢。东巴舞是由古纳西族自行创造、传承与发展的舞蹈,既能反映出当时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又能够随着当地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进步,是纳西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瑰宝。

参考文献:

[1]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杨福泉 .纳西族文化史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冯莉.纳西族东巴舞仪的文化阐释.民间文化论坛,2005

[4]木丽春.纳西族原始祭祀文化与东巴舞源流.民族艺术研究,1991

[5]赵世红 和品正.东巴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 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Status quo and Reflec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ake Enshi Wuyang Community Offices as an example

KE Bo, CHEN Ling, GUI Longxiang, YANG Yanqiong, LIU Liq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mainstream education, but also for the survival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wisdom and then cognitive processes. Although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nshi got some success, but there are also national education faculty shortage, shortage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is must be taken to identify the main heritag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novative measures such as school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status; reflection

0 前言

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本文所指的民族教育主要是指狭义方面的。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少数民族进入主流社会,更需要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1 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现状的个案调查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地,恩施市现包括白果乡、盛家坝乡、芭蕉侗族乡、沐抚办事处、板桥镇、屯堡乡、沙地乡、崔坝镇、太阳河乡、白杨坪乡、龙凤镇、红土乡、新塘乡、三岔乡、六角亭办事处、小渡船办事处、舞阳办事处。所有的乡镇、办事处均有中小学。我们对舞阳办事处部分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进行了调查。

1.1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

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地处恩施州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16.2平方公里。办事处辖9个社区居委会、10个行政村,总人口125200人。辖区内有全日制初中三所,小学十三所(含两所市直小学),教学点一个,在职教师561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在校中小学生共8492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经过初步调研,本调查组选择了三所中学、城镇与乡村小学分别2所重点调查。

1.2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的学校教育现状

1.2.1 师资

桂花园小学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现在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1115人(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在校学生农村务工子女占80%左右),在职教师47人,其中有4人在鸭子塘小学支教,6人在金子小学支教。金子小学现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200余人,在职教师23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14人,中师学历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实验小学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22人,在岗职工168人,其中,大专以上在岗职工121人,湖北名师2人,特级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90人。2002年至2005年,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300多篇,论文、案例、课件在市级以上获奖700多人次,优质课在市级以上获奖60多节。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福建泉州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新世纪(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该校青年教师黄爱华执教的《林中乐队》代表湖北省参赛,荣获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参加全国现场比赛获此佳绩在全州尚属首次。

金子初级中学现有十个班级、学生460人。现任教职工54人,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38人。有3人分别被评为恩施市骨干教师。七里坪中学现有19个教学班,教师17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学生1730名。

舞阳坝中学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458人,平均班额达74.5人;教职工162人,其中高级教师25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州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在教育科研上,教师近5年来在各级报刊上公开发表教研文章200余篇,获省级以上论文奖500余项。部分教师参加全国英语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了8个立项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校除了结对支援兄弟学校外,年均送课下乡20节次,年均承担省、州、市级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等30节次,真正成为了恩施自治州的窗口学校。

由于学校大多教师具备的民族文化知识较少,民间艺人不懂教学,由此给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造成困扰。即使在本地能够找到有一定民族文化理论的学者,可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但学校也没有这笔经费聘用。所以,教师缺乏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1.2.2 校本教材

金子小学使用的校本教材有《理想点亮人生》和《忠孝雅诚》,且开设了恩施民族常识、恩施民族文化等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是基于恩施州情和各地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编写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些民族课程,学校将民族知识也纳入到考试机制中,并占5%的比例。其他学校均没有编写校本教材。

1.2.3 教学内容

调查分析,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各中小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其一,学生课间学做恩施民舞摆手舞,还时常开展民族舞蹈比赛。其二,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设置上加入了一些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等内容,如踩竹马、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龙船调、摆手舞、六口茶、清江舞等体育艺术活动。其三,校园内民族文化宣传。在学校宣传橱窗、文化长廊、黑板报、校园网络广播等地宣传民族文化。在调查的学校中学生们大多都是通过此方式了解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其四,传统节日。在女儿会、赶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学校组织相关的活动,师生一起庆祝。通过这些活动,深深地将民族文化氛围融入到师生之间。

为了大力推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三级政府安排了一定的专项补助经费,但由于经费数量少,覆盖面较窄,得到补助的学校不多,严重制约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中需要的教材编写或购买问题、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聘请老师经费缺乏的问题等,难以支撑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可见,民族文化教育经费投放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要注重解决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经费投入的不均衡问题。

2 民族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当中的“繁荣发展”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学校作为人类学习文化知识和实践的重要媒介和摇篮,抢救、保护、传承、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显得非常必要。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这项既利国又利民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引向深入,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找准传承主体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打造民族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的形势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正是在遵循这一规律基础上找到的根本途径。

在调查桂花园小学过程中,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服饰、节日、语言等内容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哈贝马斯曾在其沟通行动理论中提出“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人意识。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广泛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只有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具备造血功能。

2.2 营造文化氛围

富有民族特色氛围的校园,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美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产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调查中,舞阳中学、七里坪中学、金子中学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氛围不是很浓厚,学校更加注重考试课程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教育。

2.3 创新校园教育模式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根据本地民族文化资源,采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结合,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资料来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民族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因此需要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制度支持。

综上所述,要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创新校园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总之,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而且有利于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熟悉、掌握、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又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强烈民族自信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重点项目),【编号】K201242

参考文献

[1] 普丽春著.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A].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

[2] 徐开芳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舞蹈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青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4] 吴永忠.深入推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 薛丽娥.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机制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 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第7篇

【论文摘要】西北艺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多彩,但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思想僵化、创新观念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古人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andmental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korzenlk)[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美)艾迪斯(stophenaddlss),埃里克森(marryerlckson)[m].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第8篇

[关键词] 莫尔吉胡;成吉思汗;电影音乐

近年来,内蒙古影片《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上草原》获得了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内外大奖66项。其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于1999年作为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还参加了奥斯卡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为中国民族题材影片走向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由宁才拍摄的故事片《季风中的马》获得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再一次为民族电影事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2006年,电视剧《成吉思汗》以气势恢宏、壮阔大气表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和马背民族的英雄气概,成为在国内外创下高收视率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而成吉思汗电影的制作人正是莫尔吉胡,下面对其生平以及电影作品进行介绍。

一、莫尔吉胡与电影音乐

莫尔吉胡,当代蒙古族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曾任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在我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被赋予“中国百年电影音乐特殊贡献”奖。在成立60周年大庆时,被授予“杰出作曲家”称号。在其五十余年的工作过程中,他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作曲家阿拉腾奥勒、歌唱家拉苏荣、德德玛等人都得益于他的发现与栽培。为了提高内蒙古的音乐教育水平,他还率先在教课书中采用五线谱,主编了一套小学、中学音乐课本,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撰写了多篇有关蒙古民族音乐方面的文章。主要著述:音乐论语文集《蒙古音乐研究》《追寻胡茄的踪迹》;论文《浩林潮儿之谜》《托普修儿与萨布尔丁》《元代宫延音乐初探》《潮儿现象与潮儿音乐》《穆库连遐想》《成陵中的两件古乐器》《潮儿大师色拉西》《蒙古音乐的最早采录人――哈斯伦托》等30多篇。在内蒙电影制片厂工作了8年、经手500多部电影剧本的莫尔吉胡先生积累了大量的电影文化底蕴,使得他对电影音乐这种体裁有着独到的见解。《战地黄花》是莫尔吉胡的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骑士风云》获最佳作曲奖提名,《成吉思汗》获第二届“萨日纳”奖,《世纪之战》获长春电影节“纪念杯”和艺术创作“萨日纳”奖。多年来,莫尔吉胡在其所有的作品中,坚持不懈地通过音乐这个元素去彰显、传达民族文化,以内蒙古民族文化为核心、为主题,将西方的作品技巧与中国传统的作品技巧相结合,洋为中用,取长补短,以优美动人的旋律表现出蒙古族辽阔的、悠久的草原文化。音乐风格的最大优势在于在主题选择、和声的运用、复调技法、配器色彩、曲式结构五方面。主题选择上,一贯以传统的蒙古族民间音乐为源泉进行创作、改编,使电影中的主题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声运用方面,运用西洋大小调和声体系与民族调式和声相结合的手法;复调技法方面,多条具有民族特点的旋律纵向交错;独特的配器手法,运用多种不同的乐队编制,巧妙地加入民族乐器;适宜电影音乐的曲式结构,共同为电影的情节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二、莫尔吉胡电影音乐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

(一)主题音乐的运用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杰出的作曲家,莫尔吉胡在他大部分的电影作品中,以蒙古族草原民歌为主要旋律来改编和创作他的音乐作品。我们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大部分的旋律都来自蒙古草原音乐风格的特点,非常优美、粗犷,这一特点在他的主题音乐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他的主题音乐在其电影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莫尔吉胡主要根据其电影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定位、特点及剧情的需要,对电影中人物主题音乐的构思进行了巧妙构思。例如在成吉思汗这部电影中,主题音乐贯穿影片始终,大约出现十次。我们知道,单调的主题重复会使人产生厌倦之感,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主题进行变化,而莫尔吉胡在成吉思汗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的创作中,主要运用了主调音乐的表现手法,突出呈现了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主导地位及贯穿作用。主调音乐可以称之为“发展的变奏”风格。在这部影片中,针对不同的影片背景,主题音乐也会有所差异,但主题音乐的旋律特点并没有改变。成吉思汗主题音乐是随着影片中成吉思汗的成长经历及日趋成熟的心理的背景变化而变化。如影片中一个场景描述的是成吉思汗少年时代与其父亲共同狩猎,这一段情节在影片的开始阶段,主要表现出天真、活泼的少年成吉思汗,在蔚蓝的天空下、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犹如一只准备自由搏击的雄鹰。莫尔吉胡给这段场景准备的主题音乐表现出质朴、活泼的特点,音乐状态积极向上,表现了成吉思汗少年时率真活泼的性格。

(二)潮尔哆音乐的运用

任何一支民歌都是以一定的民族文化或者民族特色为背景的,民歌一响起,就会让人联想到特定的民族生活地区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人文特征等等。莫尔吉胡的电影主题歌主要是在蒙古族原民歌的基础上加入合唱声部,使原民歌具备混声合唱的色彩,形成了具有新的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主题歌与原民歌只是在声部上有不同之处,加入了男女混声四部合唱,来衬托主题歌的威严、庄重。在改编手法上,不仅运用了声部间模仿的复调手法,还将各声部之间做更为细致的和声进行,为独唱旋律做铺垫。在“图日勒格”部分,各声部间同度和八度的结合,使主题歌具有更大的张力,突出影片的历史文化氛围。例如在电影《成吉思汗》中,其主题歌就是莫尔吉胡根据原蒙古族的民歌改编而成的,采用突出影片民族文化氛围的音乐创作手法。电影《成吉思汗》主要讲述的是关于蒙古族草原上的战争历史事件,与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联系甚密,所以运用一种最能体现蒙古族风格特点的音乐体裁来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是最恰当不过的。莫尔吉胡选择了具有蒙古族风格特点的音乐体裁――潮尔哆作为影片的主题歌,对影片民族风格的体现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潮尔哆是蒙古族二声部歌曲形式,是蒙古族复音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潮尔哆所具有的二声部特点、传统的演唱形式以及庄重的演唱内容都是蒙古族民间歌曲中精华的体现。其表演形式是由一名主唱歌手演唱上声部悠扬舒展的旋律、一人或众人演唱下声部的持续长音,该长音基本是调式的主音。潮尔哆一般由引子、正歌和尾声等三部分构成。引子部分比较短小,是由演唱上声部旋律的歌手担任,常用“哲、啊”等语音词,以近似引领众人的下行音调进入主音的持续;其后由一人或众人演唱下声部持续的调式主音,进入潮尔哆的主要部分――正歌部分。正歌部分由主唱歌手演唱,旋律高亢舒展;正歌结束之后,由众人共同演唱尾声部分,即乐谱上标有文字“图日勒格”的乐曲部分。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高度重视。

(三)运用多种乐队配器手法

莫尔吉胡善于运用多种乐器、多种配器手法来美化他的电影音乐,例如在电影《成吉思汗》这部作品中,莫尔吉胡就是运用了多种乐队配器手法来体现影片的民族风格特点。(1)以西洋乐器来表现电影的民族风格。莫尔吉胡不单单对传统的民族乐器比较熟悉,他涉猎甚广,对西方管弦乐队的配器手法也较为熟稔,他的作品洋为中用,取长补短,既有流行因素,又不失民族风格特点。例如在《成吉思汗》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成吉思汗三兄弟狩猎归来,成吉思汗对他的兄弟表述了自己要大展宏图、励精图治的决心。莫尔吉胡处理这段场景所选的音乐就是由西方管弦乐队来演奏的,莫尔吉胡将富有民族风格特点的旋律融于西洋管弦乐队的演奏之中,使得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表现出成吉思汗创业的雄心和气魄。再例如,王罕宫廷舞蹈音乐:音乐由西洋乐器双簧管为主奏和民族乐器中音笙、扬琴、筝、三弦、高胡、中胡、铝板琴、铃鼓、套鼓及大鼓演奏的。为了进一步体现民族风格特点,更好地与影片结合,莫尔吉胡要求演奏员在演奏这段音乐时,将自己乐器的音色做了必要的改变(只要听不出乐器原本音色即可),使音乐具有蒙古和古代波斯相互结合的民族色彩。(2)以民族乐器来表现民族风格特点。成吉思汗有一段场景是速该可汗在帐篷里大宴宾朋,欢歌笑语、舞蹈音乐此起彼伏,这段背景莫尔吉胡设计的是用竹笛、扬琴等民族乐器来演奏;音乐旋律由五声音阶组成;节奏运用了民族打击乐器,表现了特有的民族舞蹈性;创作手法具有淡雅、轻快、线条化的民族风格特点,与影片中舞者表演的蒙古族舞蹈画面相互结合,营造了形象、逼真的宴席场景;音乐中加入的民族打击乐器突出了音乐的节奏,更加表现了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成吉思汗》中还有一段场景是成吉思汗与泰亦赤兀惕人展开大战,成吉思汗颈部中箭,血流不止。他忍着剧痛,坚持与泰亦赤乞作战,这段场景的音乐莫尔吉胡设计由我国民族乐器箫为主奏和西洋乐器弦乐组演奏。莫尔吉胡在这段音乐中,将我国民族乐器箫融于西洋乐器,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做到了音乐的民族化、世界化。莫尔吉胡将这四种不同色彩乐队配器手法穿插运用于电影《成吉思汗》的音乐创作中,将西洋管弦乐器与我国民族管弦乐器融于一体,既运用西洋管弦乐器多声部的手法来表现民族特点,渲染出更加具有色彩感、宽广性、立体化的影片效果;又使我国民族管弦乐器所具有的淡雅、轻快、线条化的特点跃然于影片之中。

三、结 语

总之,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门视听艺术中声音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对电影语言的立体化呈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莫尔吉胡的电影音乐创作为内蒙古电影音乐树立了鲜明的旗帜,他巧妙地结合世界电影音乐创作的技法,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深深植根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地上。在其电影音乐创作中,富于鲜明民族特色的主题音乐、丰富多彩的和声语言、横纵交织的复调艺术、独特精湛的配器色彩等等,都使他的电影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2] 潮鲁.蒙古族民间歌曲与说唱音乐研究[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3] 陈铭志.陈铭志复调论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