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3: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外语教学与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外语;公用外语;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国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第2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二语习得

一、研究内容

外语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分析和解释,从而总结出某种教学规律,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关于外语教学的科学研究,不少学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产生了不少研究模式和理论框架。尽管外语教学研究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合理、系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都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传统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侧重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而对于如何学以及学习主体的特点重视不够。而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与研究,对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学习者个人差异进行深层次地研究,研究对象从教学法过渡到学习者。所以,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物,而二语习得教学是研究“人”,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学好外语。

二、外语和二语的区别

首先,我们先从概念来看:第一语言(L1):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是指本族语,即儿时习得的本族语言;有时指的是日常优先使用的,主要使用的语言。第二语言(L2):是在时间上晚于第一语言习得的语言。其次,在语言掌握程度上通常二语水平要低于一语。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分:第二语言通常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必不可少的,但外语不具备这样的地位和功能。因此,英语在中国是属于外语,而不是二语。Stern(1983)对外语与二语进行了的区别,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外语和二语教学。

Stern(1983)认为,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阅读有关文献、旅游等。Ellis(1985)认为,第二语言不一定与外语相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泛指自然和课堂习得两种。区别第二语言和外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语言和外语在学习环境方面存在差异;第二,两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第三,两者在语言输入方面存在不同;第四,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所能掌握的语言程度不一样;第五,由于第二语言、外语和母语之间的关系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就是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三、研究方法

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有洞察、归纳、演绎、实证研究、假设检验等。二语习得研究分为理论二语习得研究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 1965)、监察理论(Krashen 1982)、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适应理论(Giles 1982)、功能理论(Givon)、多变语言能力模式(Ellis& Widdowson 1984)等和应用二语习得研究:如何运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来改进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如何撰写教学语法、设计课堂活动和在课堂环境中提高教学效果,研究课堂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第二语言学习学习者的个体差异。Ellis(1986)提出二语习得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五个因素:情景因素(有意识和无意识);语言输入;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者的加工工程;第二语言输出。二语习得研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从众多相关学科中吸收滋养,但并非这些学科的简单结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范式(包括个案研究法、自然观察法、自我内省法)和定量研究范式(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在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多数是采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方法方面二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四、研究意义和价值

陈坚林教授认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在现有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从而推动现有的理论和知识向前发展。因此,它应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同时还具有一条最基本的准则,即实事求是。研究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科研结果,无论自己的研究结果究竟如何,都应如实地予以反映,决不可臆造或篡改。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外语教学研究愈来愈注重研究的生态化、研究的现场化、研究的综合化及研究的现代化。而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二语习得理论关注学习者,使研究英语的视角发生了转换;二语习得研究尊重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外语教学观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因为二语习得研究是在借鉴语言学、神经学、认知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总之,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有可能为最终揭开人类的语言和认知之谜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得出: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所以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目的应该是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外语与第二语言各自许多不同的特点,考虑二语习得相关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是否适合自己学习者的条件。根据中国外语学习者的特点,科学地探索他们学习外语的语言过程、心理过程、教育过程,把握学习的规律,从而寻找最适合的外语教学模式,提高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陈坚林,《现代教学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陈坚林、胡加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3篇

外语教学法 教学特点 交际能力

一、对我国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

自从世界上出现外语教学以来,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语学习的目的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认识过程。人们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与外语教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我国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外语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便借用了国外外语教学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曾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

1.翻译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1862年成立同文馆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国的外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翻译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2.直接法

《韦氏英语大辞典》这样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这一定义勾划出直接法有别于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用外语讲练外语,不用翻译,也不作语法分析。19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不通也就成为最大的障碍。这种社会需求,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外语应当大普及,不仅学校应普遍开设外语,而且应开办短期见效的各种现代外语训练班。其次,外语教学中,口语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原有的翻译法在这种新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完全无能为力,于是直接法应运而生了。

3.听说法

听说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听说法的产生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

4.交际法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进行教学已成为国外语言教学颇受青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就是交际教学法。交际法的根本点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语言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教他们将这些语言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外语交际中去。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邦文化的特点。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外语教学法的特点与成就

1.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

翻译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随着科学的进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翻译法吸取了其他教学法的一些优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在以阅读为主的情况下,兼顾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形式也变得多样,方法较为灵活,活跃了课堂教学。

2.直接法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

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是先有口语而后有文字的。文字符号只是在语言产生很久以后才产生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直接法便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直接法比较适合于以纯实用为目的的外语训练班。外语专业的初级基础阶段,特别是入门阶段也比较有效。直接法在外语教学法史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语法翻译法是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并成为以后教学法现代改革派的发端。

3.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同一语言的口语与该种语言的传统语法有些地方是不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口语是活的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学习口语。心理学家根据观察、分析动物和人的心理结果,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刺激和反应。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得出语言教学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和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

在教学中听说法分五步完成,即认知、模仿、重复、变换和选择。第一步,教师发出语言信号,同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说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步,当学生理解了新的语言材料后,教师批复示范,学生跟着模仿,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模仿。第三步,让学生不断重复所学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第四步,作变换句子结构练习,选择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用来描述特定的场面、情景或某一事件,以培养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实践的能力。

听说法无论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用于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因此,听说法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交际法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别于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类语言不仅在构词造句方面有规则可循,在语言交际中,也有很多规则需要遵守,这些规则都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在用交际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课堂教学活动应是任务型的。要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语言作为媒体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完全正确。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沟。也就是说双方都不知道各自所拥有的信息,以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改革;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31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开外语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才是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国际教育交流日也较为频繁,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以及内容在对各国相关院校外语教学和教育部门相比较下,显得过于古板、单一、陈旧等等问题。有很多高职院校不断强调专业课的学习,打着就业向导的招牌,不断的删减公共外语课时。而很多就职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目的性很强,大多是将就业作为目的的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是认为外语对于未来的就业岗位没有用处,尤其一些本身对外语学习没有兴趣并且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更加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外语教材较单一实用性不高,难易度不适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障碍。

2 工作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外语课程设置的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课程一般都是墨守成规依照教材组织和本科教学大纲来教学。社会的需求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使得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教材的选择也很重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真实水平的很有必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建立真正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外语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岗位及就业能力,因此重点是课程教学岗位化,构建能力体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就业,加强就业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将课程设计与就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具备基础性的就业能力后,才能准确有效的制定教学课程体系和定位。譬如,毕业生将从事的岗位是工程预算员、导游、企业材料员等,文字处理、电话沟通、外事接待、口头表达、交际礼仪、谈判能力、等都是这些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要求,因此课程的设置安排就依照以上分析来规划。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按照以下六点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自身作为主体,让知识实践理论一体化。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是高职院校外语课程的教学的目标,分配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性职业技能,一个职业技能是一个模块,加上课程介绍共7个模块,模块下的项目是学生要完成的实践任务。课程分为两期共90学时。这些项目语言的要点是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会触及到的实际工作性质,让学生熟识工作的流程,以便达到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级别。

(1)使用外语接待客户,为客户提供帮助。掌握(时间、地点等)状语从句,熟练掌握词汇和词组。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和同根词记忆的记忆法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养成写外语随笔的习惯。

(2)流利地与客户电话交流。熟练掌握电话绘画常用语和专业句式。院校可以组织单词记忆赛(如听力和听写比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记住单词最多的学生为优胜者,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3)锻炼学生文字处理能力。练习模拟套写常用的外语文件应用模板(如简历、通告、备忘录、申请信、电子邮件、传真、邀请函等)。熟悉外语应用文写作的要求、格式和写作技巧。教师派下任务,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完成初稿――在经老师指导后归纳总结格式错误,修改和完善――写作任务完成。

(4)用外语进行小型商务谈判和商讨合同条款。 语法:副动词、行动词;熟练掌握商务、建筑材料等词汇。 分组分角色朗读材料;熟读专业词组和句型;模拟谈判现场。

3 教学改革目标--自主学习

外语是一门语言工具,和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因此不仅仅是答疑解惑和传道授业而已。想要从根源上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改变传统守旧的教学思维模式,将原本灌输式的理论教学逐渐引导改变为自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建立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目标,也才能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发展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自身潜能。

当前,我们可以从很多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发现,影响外语学习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学习的兴趣程度、语言输入的质量、数量和方式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当务之急必要的任务目标,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且在课外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指导。

总之,在自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按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自主的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总结归纳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及知识的探索发现者。而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的各项能力,转变观念,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培养出需要的合格型毕业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优点,有效的提高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但在教学中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存在,这时就必须要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为社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寒,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第5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交际法对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入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1.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生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的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讲得头头是道,英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地位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

交际法的缺点:(1)功能―意念项目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的项目;以功能为主编写教材,打乱语法本身的系统,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2)如何处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如何处理语法体系和功能大纲的关系仍有待解决。(3)课程设置、考核、教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起始阶段,交际法使习惯于其它方法的学生感到困惑;同一功能可用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标准,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

3.翻译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而这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这门语言,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技能培养不容忽视。所以,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单纯用翻译教学法,那么将导致学生开不了口,成了“哑巴英语”,无法进行交际。而反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单纯地用交际教学法也会导致“非标准英语”,实际上也无法进行交际。显然,交际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的存在都有各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们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但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上并不对立,而是各有所长,可以互补和结合。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交际教学法的优势,改善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上科学、合理、渐进地引进交际教学法,注重两者的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行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4.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Leech,G.,Deuchar,M.&Hoogenraad,R.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Basingto:Macmillan,1982.

第6篇

关键字: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身为一名一线外语教师,经常会在教学实践工作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有时还会尝试调整或者改变来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等理念的普及,微课、慕课等全新的"教学形态"正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为当前的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理应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看似很宏观、很空洞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微观化、具体化,毕竟,笔者认为,外语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外语教学服务,促进外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但如何将一个外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一个可以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怎样一步步开展前期的调查、收集数据,怎样加工和分析数据,怎样写出研究论文,这需要我们以更加深入的学术视角看待外语教学,探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它们,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五花八门,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分类,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质化分析等。其中最为广大研究者熟悉的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有声思维法、实验研究法等。以下将以这几种方法为中心,介绍几种方法的优劣势以及各自的适用环境。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都是外语教学领域常见的研究和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所选样本可以很大,实施起来费用低廉效率高,被调查者可以匿名回答的,从而收集到较多的数据;访谈调查法调查者直接开展且受制于人数限制,样本数量往往较小,费时费力。有时还会遇到被调查者不配合的情况,影响数据的收集。从结果来看,问卷调查的结果比较整齐统一,便于研究者统计。访谈调查法的结果可能由于被调查者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研究者难以控制和统计。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各有其优缺点,研究者还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为好。

观察法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使用广泛的另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对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法、策略和行为等进行观察,观察学习者如何使用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哪些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何互动等。虽然观察的内容很多,仍需注意掌握方式方法。首先,不能受限于某一次观察的结果,必须多次观察,认真观察;其次,观察前应制定计划,且计划应有变通性,根据被观察对象随时调整变化;第三,对观察到的内容,包括观察者的主观感受要及时记录,作为后续开展研究工作的依据。

有声思维法,又称有声思维资料分析法,来源于心理学研究,是将大脑里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受试者在进行试验任务时尽可能说出大脑的思考内容,研究者用摄录设备记录这一过程,之后把受试说出的话转写为书面文本,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对有声思维法的质疑一直存在,主要有方法效度不高、对被试者的思维活动有反作用力、进而影响其思维活动、语言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思维活动、受试者说话的语气无法在转写文本中反映出来、实验获得的数据无法与其他方法的研究数据相互印证形成支撑以及研究者和被试者均需经过一定的培训。因此,这一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实验研究法的目的是探究某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为了达到研究目的,研究者会就研究结果提出预测或假设,建立某种环境或条件,控制或操纵某些因素,例如让受试者接触某种变量,再测量或观察实验处理的效果。与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的区别在于,实验研究法对研究环境施加人为的调控。另外,为了探究实验处理即自变量的效果,实验中要对无关变量予以控制。为了做好实验研究,研究者应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具体的研究假设,包括做好受试者的抽样以及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设计好测量工具和研究进行的程序。实验后,用恰当的方法分析和讨论获得的数据,才有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实验研究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受试者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等难以具体化、标准化。因此,实验研究法对于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外语教学研究来说并不完全适合,或者说,不应成为开展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或唯一方法。

行动研究是外语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对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探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研究问题由教师自己提出,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以及与自己的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目的就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教师能更新理念和提高教学技能。在行动研究中,教师不但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也是研究成果的使用者。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系统地使用各种方法如观察、录音、录像、记录日志、观察笔记等方法去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说,行动研究是外语教师发现、提出问题,以及反思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行动研究的实施不但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能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相较于实验研究,行动研究中人为控制因素较少,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更适合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展。

第7篇

关键词:CBI;外语教学;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64-02

一、引言

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深入,国家对外语的需求从简单工具性走向多元化,急需跨学科和复合型人才。CBI教学理念在培养学习者应用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94年,王士先通过探讨CBI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首次向国内学者介绍CBI基本概念和原始模式。此后CBI以其在外语教学上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语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CBI教学理念的概念、实施原则和教学模式,然后分析了从1994年到2013年关于CBI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通过归纳和总结梳理出其研究现状,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CBI教学理念概述

CBI教学又被称为“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是把所要学习的目标语言当成一个媒介,通过在课堂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来掌握目标语的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观点是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主题或某个学科来进行教学,其教学重点从语言本身的学习转移到对学科内容的学习上。

CBI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将外语作为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使学科内容成为语言学习的源泉。CBI教学一般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以学科内容知识为主体;(2)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3)学习新信息;(4)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刘集成(2012)在探讨CBI教学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指出,该教学理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2)听、说、读、写四项相结合;(3)以内容为依托;(4)教学内容的真实性;(5)学习的直接性。

基于CBI教学的基本原则,常见的CBI教学模式有五种:(1)完全和部分沉浸法;(2)用L2教授专业课;(3)专业课加语言教学;(4)基于主题的语言课;(5)经常利用内容进行操作的语言课。

三、目前国内CBI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述评

CBI教学理念是建立在认知科学和二语习得的研究之上,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可实践性和有效性,为优化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国内学者王士先首先介绍了CBI相关概念及教学模式,从理论上探讨了CBI应用到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能性。自此,国内学者掀起了研究CBI的热潮。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可知,从1994年到现在,发表关于CBI应用外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已有250多篇,研究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近年来CBI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做出归纳和总结。

1.CBI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理论探索。CBI教学理念把语言作为学习内容的媒介,把内容作为学习语言的源泉,在二语和外语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涉及到CBI应用到高职高专的外语专业教学,CBI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CBI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CBI教学理念本身的研究。在这些文章中,学者大多探讨了CBI在中国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如顾忆华(2011)通过对比CBI和ESP的共性,基于CBI教学理念对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刘集成(2012)讨论了CBI教学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高建(2011)探讨了CBI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学英语的应用;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国外的CBI教学实践对我国双语教学的启示(蓝杨,2012),以及CBI教学模式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蔡坚,2002)等。

2.CBI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关于CBI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CBI在具体某个课程中运用的效果,如李雪梅(2011)对基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施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做了系统调查研究,并提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教学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如CBI教学对英语学习水平、英语学习策略、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影响(王晓红,2011)等。第三,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教学对教师的研究,如CBI教学背景下对外语教师知识和教师心理的研究等。第四,对CBI教学理念本身的实证研究,如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曹佩升,2012)等。

四、对CBI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思考

1.CBI外语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从上面对国内CBI教学理念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的综述来看,我国CBI模式的应用还处于理论探讨、实验验证阶段,虽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但国内CBI教学理念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一,研究对象单一,大多数研究只是把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测试成绩、自我监控、学习策略的提高作为验证CBI教学模式有效性的依据,而忽视了“教师”这一重要因素。第二,对CBI教学理念应用外语教学的研究大都停在理论层面上,实证研究偏少。第三,有些研究得出结论的依据只有定量数据,未经过讨论便得出该研究的结论性成果,信度较低。

2.对未来CBI外语教学研究的展望。通过以上对国内CBI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CBI外语教学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在英语教学中对培养学习者综合性应用能力的重视,如何加强CBI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未来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上述分析,尤其是对目前CBI外语教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预测,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的范围将越来越广。CBI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实施方法上体现了巨大优势,关于此领域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对学习者的研究,更应该扩展到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各方面的研究,甚至是CBI教材的设计、CBI教学效果测评以及CBI网络教学资源的研发等。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将出现多种方法结合并用的局面。实证性研究方法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CBI外语教学研究,材料和数据的系统收集与分析将逐步取代个人经验介绍和思辨性讨论的主导地位。第三,在研究对象上,研究重点将不再局限于学习主体的研究,教学主体的研究也会有所涉及,如教师的知识发展等。

参考文献:

[1]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9):13-15.

[2]顾忆华.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探讨[J].外国语文,2011,(5):134-137.

[3]蓝杨.将语言与学科知识统一于知识框架―澳大利亚CBI实践队我国双语教学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8-63.

[4]雷春林.内容教学法(CBI)与复合型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6,(109):32-38.

[5]李雪梅.英语专业CBI教学改革对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115-118.

[6]刘集成.CBI教学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4):111-114.

[7]王晓红.依托式教学对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及成绩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1,(5):96-98.

第8篇

【论文摘要】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系统、有效率地实施文化教学是外语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试从不同角度论述模拟交际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形成过程,同时介绍分析了各种语言文化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并提出通过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途径,将语言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目的文化交际能力。

在地域经济同盟的推动下,对各民族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风俗传统的进一步了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社团如何借助共同语进行文化交际研究更加备受重视。

1 模式理论基础

1.1 语言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英国语言学家J·Firth认为,语言的研究应当根据其上下的情景在各个层次上展开,重点应当是意义。在Firth理论的基础上,Halliday提出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学描写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形式和上下文。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分支恰好与这三个层次相呼应:语言学和音位学研究语言内容,语法学和词汇学研究语言形式,语义学研究语言形式和非语言事件有关的上下文。这种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区分哪些概念。使用于描写某种特定语言,哪些概念通用于所有的语言。后来,Halliday和另外两位学者A.McIntosh和P.Strevens在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1964中指出,语言教学得益于对语言的充分描写。而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语言描写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忽略了上下文意义,无法表达语言的完整图画。Halliday的系统和功能语法后来被进一步应用到语言教学之中。

1.2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Labov(1791,1972)率先提出语言应当置于使用该语言的社团中研究的观点。他反对Saussure和Chomsky把语言分成“抽象”与“具体”的做法,认为日常生活中操母语者使用的交际言语才是语言学应当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化,交际文化学得以产生。

1.3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是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于20世纪60年代,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即揭示“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Chomsky所说的语言能力,主要指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力”或句子层面上的“语法能力”,是一个人大脑里“内化”语言规则所形成的能力。”Chomsky关于“语法能力”的理论受到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的严重挑战。Hymes认为,语言能力不应只包括“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应考虑“言语条件”等因素。即“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或不讲什么”的问题(Hymes, 1971)。为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应由“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等四种要素构成。Canale和Swaim(1980)认为,交际能力由语言成分、社会文化成分、策略成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 教学方案研究

2.1 功能意念大纲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模拟交际教学早期一个著名的尝试就是Wilkins(1976)提出的语言功能意念大纲,其立足基点是假设语言教学可以根据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换句话说,在设计外语课程的时候,可以依照语义的原则来代替以往遵循的语法原则,组织与安排教学。

2.2 语用需求分析

模拟交际教学强调语言学习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Mackey (1976)认为,特殊目的语言教,特别是ESP教学,为外语课程中组织相关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特殊目的”英语是从“一般目的”英语课程中区分出来的,强调“特殊目的”,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实用目的,强调学习者要学会“所为”,产生真实的交际行为。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有限的语言课程中,学习者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交际能力来满足他们个人的需求。因此,需求分析和内容选择便成了“特殊目的语言”教学的关键。在有关需求分析的讨论中,Munby(1978)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编制的“交际需求分析表”声称对各种水平的交际能力都有效。

2.3 目标为本的课程设计

目标为本或程序大纲主张允许用目标或任务来决定内容,以便重新组织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这里的“目标”或者“任务”指通过使用目的语来完成的特别目标和活动。这种新大纲提出了语言教学不再仅仅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且培养学习者的“潜在能力”。Breen(1984)认为,它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一方面,目标和任务使我们有可能将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文化教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文化教学也不再被认为是为了提供有关“目的文化”的明晰知识或信息。相反,文化教学更重视对文化知识的应用,并通过应用文化知识,发展学习者的潜在能力。

模拟交际教学理论确定了文化知识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强调了教学“内容”中考虑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对应用知识的潜在能力培养的补充,又使文化教学在“过程”的层次上进一步得到保证。其实,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法本身也不可能是文化中性的,语言教学法本身反映了某一种文化价值。Sampson(1985)认为,任何教学法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尝试与使用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法都意味着在运行着明显化的文化教学。

3 国内相似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20世纪70年代,模拟交际教学风靡全球。70年代后期,中国正实行改革开放,大开国门,面向世界。模拟交际教学作为最新外语教学法传入我国,立刻引起了广大语言特别是外语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方案的探索上。

3.1 英语教学方面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在英语教学之中倡导文化教学研究之功应首归于原广州外语学院。1978年,原广州外语学院的外国专家和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向国家教育部倡议,设立适合中国学生的交际英语课程并编写交际英语教材(Malcolm & Malcolm, 1988)。并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和进行了许多艰苦卓著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校李筱菊教授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交际法外语教材,内容与形式都与传统的结构教学法有极大的差异,该教材出版并试用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为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测试手段、电化教学等配套系统提出了新的问题(胡文仲,高一虹,1997:47~48)。到了90年代,大量介绍、讨论和评价交际法的文章纷纷出现(Li, 1984,胡文仲,1985,司徒双,1985;金国芬,1985,许国璋,1986)。1986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把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之后,从国外引进的交际法教材也纷纷展现

在中国的师生面前。

3.2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文化教学方案研究

由于交际能力概念和交际法的引入,语言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倍受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成绩斐然。熊文华、朱之俊1980年就提出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汉语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张占一于1984年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引起了有关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大讨论,80年代后期,赵贤洲、毕继万、鲁健骥、吕必松等纷纷撰文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李润新(1994)分析比较了在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上“文化导入”、“文化融合”等不同说法,提出了“有机化合”之说。同时,教学实践方面的尝试也逐步展开,第一本以交际法为主线的对外汉语教材《交际汉语》也在这个时候问世。

由模拟交际教学引发的种种文化教学方案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文化教学的“非明显性”,其二是语言和文化在教学中的同一性。因此,模拟交际教学模式是语言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开辟了语言文化教学实践方面的新天地。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连到一起。文化教学已不再是人为地“强加”到语言课程中去。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也由语言形式,如何负载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如何左右语言的使用而充分地反映出来。交际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亲身经历交际行为而获得文化知识的机会,并且要求学习者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变知识为行动,将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62.

[2] Breen. M. Process Syllabuses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4.

[3] Wilkins, D. Notional Syllabuses [M]. Lo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