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3: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品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动漫周边产品的品牌形象
形象是主体在一定的意识形态下,对客体做出的反映,而产品的品牌形象则是指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期望,简单说来是就是对产品的心理感知。理论而言,对品牌形象的影响因素有品牌是名称、包装、质量、服务、价格、属性等,对于不同的动漫周边产品而言,其各自具备的品牌形象又有个体差异,如有些动漫周边产品具有可爱温柔的特性(如喜洋洋与美羊羊周边产品),有的则代表着公平正义(如黑猫警长周边产品),而有些则代表着睿智(如阿凡提周边产品)等。品牌形象不仅是针对消费者诉求而产生的,也是企业和产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正因目前我国动漫周边产品行业中,同质化、恶性竞争严重,因此如何突出重围,品牌形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消费者会选择品牌形象好、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而品牌形象的构成则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品牌的功能性和独特性。品牌的功能性是品牌形成的基础,是消费者对品牌最先形成的感性认识。品牌的魅力是营销者赋予品牌,并为消费者感知、接受的个性特征,是在功能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体现的情感、心理、价值观念。
(二)品牌塑造对动漫周边产品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品牌塑造对动漫周边产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品牌塑造是动漫周边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企业想在一片红海中胜出,就需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但对于动漫周边产品而言,需要产品设计、产品外包装、营销手段、服务模式等的差异化,但总结来说,这些差异化都归结为品牌的塑造,简单说来只要谈到某一类型的动漫周边产品,就能让消费者联想到是某公司生产的产品,这点现实企业中有很多已经做到(如微软的windows系统等),从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这些企业是不仅长期占据稳固的市场份额,也使得企业获得了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而对于动漫周边产品来说,依然如此。其次,品牌塑造有利于动漫周边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只要品牌得以成功塑造,也就预示着该产品在其所属的细分市场中,已牢牢掌握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品牌塑造成功的结果,也说明细分客户群体对产品认可,是市场认可的重要展现。
二、基于动漫周边产品设计
的塑造品牌的策略分析前文笔者已经对品牌塑造在动漫周边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而如何有效的建立起动漫周边产品的品牌,笔者将基于动漫周边产品设计的角度进行策略分析。
(一)动漫周边产品外包装设计要求
动漫周边产品的设计不仅包含产品本身的设计,也包含有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因此基于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角度,研究这些企业如何进行品牌塑造,外包装的设计也是重要考量的内容。而外包装的设计外观、材料、文化内涵、构成方式等,都对品牌形象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外包装的品牌形象的建立正式基于以上基础上才能产生。
1.外包装的材质要求。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产品品牌的定位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已明确化,因此剩下的工作记为如何建立既定的品牌形象,这点从外包装的角度来看,材质的选择要紧密联系目标客户群体,如目标客户群体是高端消费人群,那么外包装材质不仅需要材质好,更需要材质的新颖;反之若目标客户群体为低端客户群体,为了控制周边产品的总成本,外包装材质的选择可以是大众化、普遍化的原材料。这样选择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定位,利于动漫周边产品品牌形象的建立,直接促使其品牌的建立。
2.外包装的外观要求。
与材质需求类似,但又有所区别,因外包装设计不仅要与企业的定位相吻合,也和企业生产的动漫周边产品相吻合,因此外包装的外观就具备双重属性,结合外包装的图案,将其所需要包装的周边产品直接或间接的展现给消费者。
3.外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要求。
如何发掘动漫作品的内涵并运用到包装设计上,是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的关键,例如日本森永糖果公司以经典卡通人物为包装的一个系列产品,在外观上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铁罐造型,构图上也以旧式卡通为构图,人物造型简单、平凡,但却很经典,整体给人感觉怀旧、耐人寻味,给消费者传达一种对童年时代的卡通人物的回忆情感。因为动漫文化同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和成长有很大关系,包装设计时利用这种情感内涵,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同。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认同感,自然就在心理上对产品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形象。因此,在动漫周边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应考虑发掘能得到消费者认同感的文化内涵,利用动漫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形象,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二)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要求
1.践行绿色动漫周边产品设计。
当前环境污染治理是摆在世界人前的难题,也导致了世界各国都在践行绿色生态之路,对于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而言,设计师也需要转变角度,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品牌塑造思路,从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材质等)都要与节能、无害、高效化设计紧密结合,倡导绿色化的动漫周边产品设计之路,树立绿色化的品牌形象。
2.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表明,人在低层次需求(物质)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因此对于动漫周边产品的设计师而言,就要拓展自身的设计视野,开拓创新,别出心裁,创造出个性化、特色化的动漫周边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动漫周边产品品牌塑造的必由之路。
3.“简易化”的产品设计。
1.禅宗的设计美学研究现状
目前对禅宗文化与禅宗美学方面的研究颇多,但主要集中于禅宗体系和美学的关系性的研究,中国对于禅宗的研究应用更多地体现在山水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布局上,与现代产品设计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则为数不多。洛可可上上系列在汉传佛教宗派中,禅宗可谓是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宗派。禅宗文化就是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宋明理学及至现代园林建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传播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并影响到了欧美国家,如日本“无印良品”的产品形象及品牌理念,无印良品的“设计即‘空’”,产品外形极其单调,与时尚和潮流毫无关联,因此一度被称“无设计”3;Apple简单的“方导圆”体现了乔布斯的禅宗理念,看似“无”的设计实则包含了丰富的设计内涵;贾伟的上上品系列设计(见图1),以“禅”感悟生活,遵循“述而不作”的创作原则,体现内心的平和态度,感悟纯净的内心世界及人生领悟。他们的设计理念无不与禅宗的观念融合贯通,用极致的简约设计传达质朴的精神面貌,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带来精神上的启示与沉淀。
2.南岳旅游文化产品现状解读
我国禅宗圣地众多,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使文化旅游成为我国重要的人文资源旅游项目。而作为旅游景点最大的收入除门票外,则是来自旅游商品的销售,但今天各个旅游景点的产品太过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人云亦云。南岳衡山作为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虽然以其著名的宗教特色每天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但是依然缺乏有南岳宗教特色的文化产品,难以从精神层面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本质与本心的领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及体验。南岳佛教文化在素来享有极高的评价和地位,但南岳衡山在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却处于较低端的局面。
二、以禅宗思想为指导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本性回归
禅,可以修心养性,让人的心灵在闹市中得到一片宁静,但禅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离开了生活,“禅”字便失去了意义。人对于“禅”的解读要从日常生活及生活用品中才能得以参悟。因此,设计要懂得取舍,敢于失去,简单就是丰富,简约即是内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基于禅宗思想的旅游产品设计应体现禅宗的本原,让设计恢复本来清净的面目,清净而无染。
1.基于禅宗文化视角的南岳建筑和景观研究
南岳有很多重要的佛教建筑和景观是禅宗文化的载体,也是佛教旅游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墨镜台是南禅文化重要遗址,南岳大庙是中国南方和五岳中最大的古建筑群,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等都是有名的寺庙,还有众多书院遗址等。因此要想打造以禅宗文化和思想为依托的南岳旅游文化产品,必须充分研究禅宗文化对南岳佛教建筑和景观风格、特点、表现方式等的影响,通过禅宗文化在这些建筑和事物的不同呈现方式中解读禅宗的本质,将其符号化用以指导南岳衡山独特的旅游景观设计及其衍生产品设计。
2.以禅宗文化为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研究
体验型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南岳衡山有着厚重的禅宗文化历史底蕴,而且这种历史底蕴不但影响了中国,对亚洲其他国家及欧美国家都有很高的认同度,因此对禅修、禅茶这种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禅修、禅茶的禅意空间设计、禅意建筑设计、禅意室内外环境设计,让游客通过设计感受到禅宗的本心与本性。
3.基于禅宗文化视野的南岳旅游商品设计
该类设计是旅游产业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南岳衡山目前主要的旅游商品是以祭祀用品为主的传统香烛、纸之类的产品,偶尔在一些商店中也会出现在其他旅游景点司空见惯的旅游纪念品。反映南岳衡山地方文化与南岳禅宗文化的产品除当地食品外几乎没有,因此,开发南岳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急需对南岳衡山的禅宗文化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以产生真正体现南岳独特品牌的旅游产品,让设计回归本性。首先通过查阅南岳衡山的佛教文化资料,掌握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抢香头、南岳庙会、朝寿佛、南岳香期、划旱龙舟、出天行、抬地故事、牛头报春、闹田灯、春放荷灯等宗教及民间风俗;然后对南岳衡山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等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其中的禅宗文化内涵符号;然后对南岳衡山宗教的装饰、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提炼其中代表禅宗文化内涵的素材;最后对南岳衡山佛教器物进行研究,如佛教八宝、祭祀用品、佛教建筑、佛教行为等,挖掘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产生影响比较大的素材进行分析。基于上述详尽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以禅宗文化与美学的观点出发,对南岳衡山进行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整合设计,以实现设计的本性回归。以南岳衡山的四季变化为切入点,将四季交替变化融入到旅游产品设计中。在禅宗的心性和自然的变化相结合,“春看花,夏观云,秋望日,冬赏雪”南岳四季奇观更是创造出了“物生物灭”的审美理念,万物的变化使人心有所感,自然之气与人一脉贯通,“花、云、日、雪”是物,物为情所激发,情凭借物表现出来,万物皆体现人的性情变化。图2中的设计对春花、夏云、秋日、冬雪四种“物”不加以任何修饰,体现自然的本原,用简约的造型和纯粹的色彩表达春天花的姿态,夏季云的飘渺,秋天朝阳的暖意,冬季冰雪的纯净。以设计来印证人与物的变化,无论如何变化,终将归于根本,映射出禅宗思想的本性回归。
三、结语
完善的媒体广告设计分为4个重要部分:市场分析;媒体技术;媒体调研;媒体营销。
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市场分析,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对选择经营的媒体类型进行战略市场定位,即媒体信息、广告、知识市场这三大重要属性的定位。媒体作为具有社会传播属性的一种载体,特别是在中国一定会受到政府政策上的关注与调控,因此在传播的信息的种类,广告的展现方式,以及更高层次的知识市场上的设计与定位,直接关系到媒广告纵恒体产品受到的政策干预的风险值。如:以纯商业广告形式为主存在的户外媒体受到的政策影响程度就非常大。有信息提供的媒体就会受到信息内容方面的审核及传播的风险。当然在大众知识市场能够建立起一定门槛的媒体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信息、知识是既可吸引受众也可作为收入来源的手段,广告也是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手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比重需要在媒体产品设计的一开始就进行规划和明确的定位。
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媒体技术。媒体的发展与技术紧密相连,造纸、印刷技术诞生了报纸、杂志媒体,无线电技术诞生了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技术诞生了互联网媒体。现今的媒体的发展已经和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观看性、互动性和传播性。媒体产品的设计,如果忽略了技术因素,可能直接导致媒体产品快速消亡。首先,技术可以扩展或缩小媒体产品的竞争。比如LCD和LED的技术运用使视频媒体这样原来只能在电视上实现的媒体形式走进办公楼宇、交通工具和户外,互联网和触屏技术的使用使媒体的单向传播扩展为互动传播。因此,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媒体产品扩展,进入全新的市场。但新技术的使用时机非常的重要,一般新技术的成本非常昂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合适的时机对于设计媒体产品非常重要。其次,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淡化媒体产品的市场界限,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及传输技术的提升使越来越多媒体的界限淡化。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很多媒体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视频技术的提升,平面媒体和视频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成为可能。第三,技术可以帮助媒体创造新的市场。如LBS、车联网、物联网的技术可以使媒体产品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并可以帮助原有的媒体产品进行优化和整合。第四,技术的改善可以增加收入来源。如户外LED大屏技术的使用使户外媒体的收入来源延伸至视频广告的领域,并且大大增加客户的数量。第五,媒体产品技术的重新定义可以改变消费者的使用和行为。互联网技术、支付技术以及移动科技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媒体广告和购买行为间的时间。现在流行的二维码、电子标签技术已经被大量运用来连接广告和购买行为,可以精确地跟踪广告的效果,并建立媒体受众数据库进行营销跟进。第六,随着媒体技术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技术还将间接影响广告主的宣传战略、宣传方法和宣传内容。广告主的宣传策略将更具整合性、快速性和多样性。诸如市场上DSP等技术平台兴起,因此相关的媒体产品在这方面也需要考虑到广告主的技术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对接。第七,技术发展的速度通常快于对它的控制。媒体公司需要持续关注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媒体产品的特性制定系统的测量方法、评估标准和效果标准,以便于及时将新技术与自身原有的媒体产品进行嫁接和整合。
媒体广告产品设计在技术上需要考量六大要素:技术对销售的帮助,技术对互动的帮助,技术对效果监测的提升,技术对广告方式的提升,技术对广告时效的提升,技术对于媒体广告收看效果的提升。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是媒体调研。中国的媒体广告公司通常忽视对于调研和数据的投入。而受众、媒体、广告主这三者之间的运转关系需要精确的调研分析为运营提供保障。在广告业务的经营中,媒体是一个桥梁,桥梁的两边分别是受众和广告主,受众的调研和广告主的调研结果,会直接影响媒体采用什么方式来连接桥梁两边的需求要素。在目标受众领域需要对受众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比例、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居住区域、生活方式、行为特征、兴趣、观点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调研。而在目标广告主领域需要对广告主的媒体广告投放动向、广告花费情况、产品及市场动向、行业的变化趋势、促销活动的动向、媒体投放的区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广告花费的季节性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调研。综合受众和广告主两端的调研结果,结合自身媒体的特性来设计媒体广告的产品才能真正做到媒体产品在市场上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四个重要环节是媒体营销。这里的媒体营销不是指帮广告主进行媒体策划,而是媒体广告自身的营销策划。媒体广告公司一般都非常重视帮客户做媒体策划和提案,但都忽视对自身媒体及广告产品的营销。首先在媒体广告产品进行销售前需要进行战略营销规划,包括了从监测商业环境历史、评估可利用的资源、定义选择优化目标、设定需要达标的途径、在多种产品中进行选择、制定执行计划、建立监控标准、以及评估和调整的体系。也需要制定媒体广告产品的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及战略计划。使媒体产品在规模上、技术上、市场拓展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划。
在战略营销规划之后是对于媒体广告产品的细节营销设计。这里拿出一个老套又非常实用的设计的原理,就是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首先是产品,即媒体的展现形式、互动性、媒置、媒体内容、播放时间、频次这些要素,在进行营销设计的时候往往会将这些要素分开进行考虑,但这些要素需要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量。比如在公交车身后方的广告上放互动的二维码,能否起到互动的效果,而这样的广告产品的设计又浪费了宝贵的展现版面。又如,在通道的位置播放视频轮播的媒体效果显然不好,因为人停留的时间太短了。因此在产品细节设计中,所有的要素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营销考虑,这样设计的具体产品才会被市场所认可。其次是价格,包括了媒体广告产品的标准化常规产品的价格,特殊产品的价格,上刊及播放周期的设计,媒体广告产品的刊例价、销售折扣、特殊折扣等,以及销售套装的设计。有层次的产品价格的策略组合将为销售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是渠道,需要设计媒体广告产品的销售渠道,是自主销售还是销售,或者采取两者并存的方式,以及规则的设计与规划。还需要对销售对象是直客还是公司进行分析,也需要对客户的行业进行规划与设计。第四是促销,对于媒体广告产品的季节性、时间性、节日、行业性需要设计多样的促销组合策略,进行阶段性的营销。
作为“人为事物科学”的设计,其研究方法有别于自然科学。设计要善于判断问题,抽象该问题的本质,又具象地掌握这类问题所存在形式⑴。意象尺度(ImageScale)就是一种具体的研究和实用性的方法。
1、意象尺度法的含义和研究现状
意象尺度法主要是借助实验、统计、计算等科学方法,通过对人们评价某一事物的层次心理量的测量、计算、分析,降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维度,并得到意象尺度图,比较其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⑵。
意象尺度法在设计中的应用,最早是色彩方面。尤其是日本和台湾,在色彩的心理效应方面的研究十分流行。方法是从色彩计划入手,以意象调查和语义分析法(又称SD法⑶)为手段,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指导设计。在国内,赵江洪教授率先提出了设计过程中视觉语言的本质就是表达意象的理念⑷,开展了国内意象心理方面的研究。
2、色彩研究中的意象尺度法(ColorImageScale)
色彩的心理效应如同色彩的感情作用、象征作用和色彩的美感一样,是无法直接衡量和评价的。色彩的意象研究属于色彩心理学的范畴,其主要考虑色彩引起的感觉和知觉,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作用⑸。色彩的意象尺度法则是将色彩的属性及色彩心理综合考虑,同时以科学的实验方法为依据进行的色彩关系的研究。设计中色彩意象的形成,不是单独由某个色彩决定的,而是由设计所形成的配色效果以及总体的色调效果决定的。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实例是日本色彩研究所的色彩尺度图,这种二维的平面图上有规律地分布着若干色彩要素,有单纯的色块和配色,也有企业标识。这种图以一种非常明了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这些色彩元素的变化规律或排列方式,构成了代表该类对象的直观意义上的意象描述,这种图就称为色彩的意象尺度图。
3、产品设计的意象尺度法(ProductImageScale)
在设计的前期阶段,运用意象尺度的研究方法,可以调查现有产品形象,确定市场趋势及产品定位,可以提升产品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台湾学者针对产品形象曾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及统计分析,并采用SD法等确定产品的意象语汇和概念意象,进而探讨产品认知空间上与韩、日产品的差距。从设计的效果角度看,非常有必要调查和探讨设计师所采用的造型元素与处理手法是否将所要诠释的意象感觉传达给使用者。这有助于了解使用者与设计师对于造型意象诠释的基本认知,并缩小两者间对产品的认知差距,使产品设计的结果能更符合一般使用者的需要。
总体来说,产品设计中的意象方法是与设计心理、认知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
4、意象尺度法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意象尺度图的建立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涉及实验心理学、统计学等方法和原理。
意象尺度法以语义差异法为基础,它一方面通过寻找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意象语汇来描述研究对象的意象风格,同时使用类似“暖的——冷的”等多对相对、反义的形容词对从不同的角度或维度来量度“意象”这个模糊的心理概念,并建立五点或七点心理学量表,以很、较、有点、中常(都不是)来表示不同维度的的连续的心理变化量(如很暖、较暖、有点暖、中常、有点冷、较冷、很冷等),并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或多向度法进行研究。一次心理测量一般使用15至25对形容词。形容词对的选取可以从区分语言的三个因素即评价因素、活动因素及潜在因素中得到。日本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确定了一系列色彩意象词汇(描述产品的有产品意象语汇)。如:色彩的美/丑、雅/俗等属于色彩的评价性,色彩的动/静、明/暗、引人注目/不引人注目等属于色彩的活动性,而色的强/弱、轻/重、男性化/女性化等则是色彩的潜在性。该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以心理学实验为基础的方法。
实验首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对事先选定的待研样本逐个进行不同语意(词汇)的评价,而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则必须借助于数理统计(一般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将由多种因素(意象语汇)组成的多维意象空间,通过统计意义上的降维,找到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总体意象倾向的尽可能少的意象维度的描述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最终构建色彩的意象尺度图。
二、意象尺度法在数控机床造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
笔者在参加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技术及图库研究》(97-776-03-02/01-02)中,应用意象尺度的方法对数控机床这个典型的现代机电产品的色彩配色和产品形态进行了研究。以意象尺度为数据结构的建立基础,在将机床的意象尺度图与WEB网页结合的过程中,构建起了WEB数据库系统,形成了具有动态交互能力的网上图库查询系统,并开发了专业的辅助设计网站——。
意象是色彩、造型、材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心理表现,单独研究色彩或形态的意象可以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机床方案在意象尺度图上以一定的变化规律,如:形态上的从曲到直,从统一到变化。以及色彩上的从暖到冷、从软到硬的变化,这就分别概括了图库中机床设计方案在形态和色彩上的分布特性,并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综合考虑形态和色彩的因素,将机床的整体造型作为考察对象,同样可以得到其意象分布规律,选取直——曲、对称——不对称2对形容词作为构成尺度图的轴,可以得到不同的机床在图上的分布规律。尺度图中不同的区间分别代表了直/对称、直/不对称、曲/对称、曲/不对称这四大类型的造型风格。
三、应用总结
简单说,意象尺度图是一个具有明确色彩、形态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示意图,这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方法在构造产品形态与色彩审美认知过程的内在心理模型的同时,揭示出产品形态和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将设计中模糊、感性的问题量化,从而为产品设计(尤其是设计图库)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结构和一定的科学依据。该方法在数控机床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经验,对其他产品领域也同样适用。
注释:
⑴⑹张兵:《色彩意象尺度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1996版。
⑵罗仕鉴:《基于人机工程的数控机床造型意象尺度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版。
⑶同注2。
[关键词]巨灾风险,巨灾产品,风险防范
一、对巨灾风险的认识
“巨灾”一词最初是OEDC(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出的,其内涵是指某一灾害发生后,发生地已无力控制灾害造成的破坏,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才能进行处置。例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规定保险公司应当识别和评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保险风险是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财产保险是产险的传统业务,企业财产险承保的主要是两类风险,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其中自然灾害中的巨灾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对财产和人的生命构成很大威胁。2007年全球人为和自然重大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276亿美元,其中自然灾害233亿美元。2005年8月24日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380亿美元。2008年1月10日至2月6日发生的冰雪灾害是中国自195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冰雪灾害天气,中国西部及整个长江流域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遭遇了50年难遇的严重冰雪之灾。此次受灾面积之大、受影响人数之多、损失之巨,出乎意料,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1516.5亿元人民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截至5月27日,汶川地震已造成6.8万人遇难,36.5万人受伤,累计失踪2万多人,损失巨大。自上世纪开始,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6度,自8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呈增长趋势,我国的巨灾频率和损失程度正在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上半年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巨灾的发生,使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社会对巨灾风险的意识势必会有明显的提高,对承保巨灾的保险产品需求也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一共摧毁了10万栋房屋,之后日本各地多次发生地震。由于房屋倒塌不仅要负担房屋贷款,还要承担新建房屋的费用,因此引发了居民购买地震险的浪潮,使地震险的普及率由2.9%上升到了20%。保险业应立足于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被灾害激发的保险消费需求,实现多赢。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巨灾因其破坏力巨大,导致的直接损失极大,远远超出了商业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1992年美国东南部发生的Andrew飓风造成的承保损失高达164亿美元,就导致了至少10家保险公司破产。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对于巨灾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地震险作为主要险种列入法定保险的国家,新西兰地震委员会设立地震基金,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商业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美国加州的地震保险主要是由州地震局提供,墨西哥的地震保险附加于火险保单上,有全额投保、保户负担25%共保、以火险金额的75%投保等可供选择的投保方式。
日本的地震保险体制是以1964年新泻地震灾害为契机,于1966年国会审议通过而建立的。与此同时,日本还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规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以确保地震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该制度规定以各保险公司出资成立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专门负责地震再保险业务。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最终由政府对地震再保险公司进行“再再保险”,以分担保险公司地震保险的风险。投保人可以到属于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成员的任何一家普通的保险公司购买地震保险,各保险公司再将本公司卖出的地震保险到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全额购买地震再保险(称为“A特别签约”),而地震再保险公司则将所有保险公司购买的地震保险再分成3个部分,一部分向各普通保险公司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B特别签约”);一部分向日本政府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C特别签约”),最后一部分作为自己承担的份额保留。地震风险由政府、地震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三方来分担。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35条规定:“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和再保险为补充的多层级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在财政支持下建立地震保险基金,并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地震保险业务。
三、商业巨灾保险产品的设计及风险管控策略
(一)开发地震附加险产品
面对被巨灾唤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应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这对于扩大承保面,分散风险,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以及行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对于涉及面很广的家财险,可通过在主险基础之上以扩展地震责任的附加险方式予以承保,且地震附加险保险金额按主险财产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由于附加险的承保责任和厘定的费率是基于主险的基础之上,其内部存在风险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在定价设计过程中应特别予以注意。
(二)制定行业产品标准
目前车险、家财险一般是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企业财产险需要扩展地震附加条款,而人意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包含地震责任在内。有关地震风险的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中的规则各不相同,需要行业根据惯例,制订不同类别产品的行业规范。哪类产品是含地震责任,哪类是可以通过附加险形式扩展承保,哪类是地震免责等等,建议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就财产保险的16类产品制定各自的产品规则,包括条款中与巨灾相关的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的释义,尤其是责任免除中的重要款项应统一制定行业规范,以避免理赔时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发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产生纠纷,损害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保险关系。与此同时,应加大产品差异性的社会宣传力度,以免使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产品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便于在投保时作出合适的选择,在出险时就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初步甄别,有利于提高保险交易的效率。此外,需要对巨灾风险制订行业纯损失费率。保险产品定价最重要的是纯损失率的厘定,由于地震保险至今尚无科学的精算基础,加之地震发生频率低、烈度高,并且损失还取决于建筑物抗震强度,地震发生的季节、时间段以及消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损失的预测难度很高。这种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难以用常规统计方法确定保险费率,对合理厘定地震风险的损失率带来了很大困难。常规险种的核心问题是费率客观合理,地震保险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积累的程度。墨西哥依照地质结构在全国划分7个保险区,每个保险区内又把投保建筑划分为6个等级,这样共有42个基本保费率,范围自0.02%至0.533%,各种修正系数的修正范围则在0.75~1.30之间。再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每年至少提供两次相关地震资讯,以随时修正再保险费率。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对日本的地震发生规律和震害特征分析研究,对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作了评价,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大小,将日本划分为4个等级,并按此等级确定基本费率。地震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等数值不同于普通灾害或意外事故容易获得并作出有效的统计分析和假设。因此,对灾害损失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开发和应用是地震保险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保险行业应加强与国家地震局、中央气象台等专业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近阶段灾害活动趋势分析、巨灾及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损失开展评估,尽可能地了解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烈度,为厘定保险费率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考虑巨灾产品服务的特殊性
巨灾保险产品有别于常规的商业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到巨灾发生时的特殊情形,对理赔阶段的被保险人义务等作出具有特殊情形下可操作的条款规定,以便与保险公司的巨灾理赔特殊作业流程相匹配。例如,对于索赔时保险合同无法提供的问题,预付赔款的规定,是否可以不在保险公司认定的医院救治等等,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巨灾发生能够得到快速救治和快速理赔服务的合同规定。家财险中最好能设计房屋被毁坏后,安置居所的每日补贴经费,使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
(四)加强巨灾产品的销售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四章第99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法》第四章第100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在既定产品保障范围和费率浮动范围内操作,将使前期的产品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过低的费率将使分保受影响,积聚过高的巨灾风险,对承保公司乃至行业造成威胁。同时,关于巨灾风险在《保险法》第四章第101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计算办法和巨灾风险安排计划,应当报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相关法规,从自身的偿付能力出发,在优化业务结构的过程中,调整产品结构和风险结构,确定年度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对包括巨灾在内的各类风险的容忍度,进而落实在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核保政策之中。同时,应当与专业的巨灾风险咨询公司合作,引入地震巨灾模型,模拟测算不同风险等级所可能导致的最大损失,科学地应用再保技术来锁定自身的巨灾损失,保证整体经营的稳定性,形成连续的风险管控链,确保总体经营风险处于可控制状态。
(五)加强巨灾的防灾防损
在地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和强化“防重于赔”的防灾防损理念,通过改善社会基础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财产和人身的出险率及损失程度。例如,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日本神户大地震,神户市内超过80%的死者是由于建筑物倒塌。地震后,日本政府先后3次对《建筑基准法》加以修订,大大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级别,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抵御巨灾的能力。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17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社会应重视防灾救灾规划,减轻灾害发生后的损失程度,抗灾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生命线规划(水、电、气、交通、通讯)以及医院和学校等重点工程。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保险标的风险评估,对于承保的重点单位、企业的房屋、厂房、库房等定期进行防灾安全检查,向客户提示风险,防患于未然,降低出险率。
(六)完善保险单证的信息要素
1、派恩与吉尔摩的《体验经济》和谢佐夫的《体验设计》为新世纪的经济界和设计界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和设计方向。
产品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是时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内在反映。作为经济提供物的基石——产品的属性也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它的属性也由自然的向标准化再向定制化以及人性化发展。以消费经验为设计核心的体验设计是体验经济理论与商品市场战略结合的产物。体验设计的理论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开发产品的重要依据。比如:耐克公司、迪斯尼主题乐园、主题性餐厅等。总之,体验经济、体验设计目前在世界上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将以体验经济、体验设计以及体验为基点,对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产品设计特征作深入剖析,在新经济领域中,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和设计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体验经济与体验设计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谈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一次,他在东南亚一带旅行,途中他看见人们排着长队进入小木屋体验真“冰”的感受。于是他预言,未来的经济可能转型为体验经济。
那么什么是体验经济呢?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文中所言,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的,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是自20世纪90年代继服务性经济之后的又一全新经济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
那么什么又是体验设计呢?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对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诸如“我去过那里,我做过那个”成为时尚的流行语。
3、体验
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但是,体验的含义远远超过了心理学范围。《庄子·天地》中有一个故事,子贡经过汉水南岸,看见一个老翁正在抱瓮汲水浇地,问他为何不用桔槔,用力少而见效多。而老翁答道: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由此呈现出中国古人朴素的体验意识,习惯于对自身的体悟,工作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体验个人存在的“剧场”。
“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派恩语)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主体并不是凭空臆造体验,而是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之下所体现,它具有很大的个体性、主观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对于同一客体,不同主体会产生体验的差异性。体验是以每个人的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任何一种体验其实都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那些筹划时间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同一主体对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情感,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产生相应的视知觉、情绪、思维、关联、行动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必然影响体验活动。
作为“道具”的产品在设计中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层次表现为:首先是在消费体验识别和设计编码阶段,一方面,是设计师主体对消费者客体的体验识别。“瞽者无以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乎钟鼓之声”,必须针对消费客体的特性与需求作充分、准确的体验识别。另一方面,设计师对物的属性的体验识别,这是定位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的基础。我国书画家对于制砚的石材天然品性的揣摩,比如讲究端石的细腻,鲁石的嫩润等,无不包含着对宇宙万物中生命之气的仰慕和感性把握。其次是,在设计解码和体验市场化过程中,消费者主体对于产品客体的解码和体验。
正如伟大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所言:“掌握精湛钢琴演奏技巧的秘诀是——不要碰到旁边的琴键。”同理,完美的产品设计同样来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准确体验。
4、作为“道具”的产品设计特征
(1)、游戏化、娱乐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有个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娱乐性、游戏化正是人们本性回归的体现,是人们日益追求一种休闲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娱乐不仅是一种最古老的体验之一,而且在当今是一种更高级的、最普遍的体验。首先是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游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日本经济大约20%由电子游戏产生,该产业在韩国的产值达200亿美元。其次是在卡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设计风格和观念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化的、不确定的设计风格日益影响着产品设计。最后是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技术。产品由三维实体到平面图像,屏幕化、图像化显示了娱乐、游戏倾向。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娱乐性、游戏化是产品的普遍特征。
(2)、人性化、互动参与性。
体验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体验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产品作为道具,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工业化初期,人们关注产品的物理功能,引发了后来的“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初次涉及人性化理念。现代主义设计才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更本不存在创造或发明一个人自己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顺应或选择一个市场所提供的原型性的个性的问题。只有在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时代下,人们的需求才是高度的人性化,甚至是单独的、纯个人性的精神层面。
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人性化、互动参与性表现为:一是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定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低层次的物理功能需求转向高层次的精神功能需求,产品的差异性、人性化成为人们选购产品的价值取向。大规模定制有效地满足了顾客的特殊需求,提供了优质价廉、充满人性的产品。三维摸拟技术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基础,位于美国加州的视算科技公司的“虚拟实境中心”能够随时处理信息、三维空间立体模拟产品,工程师与顾客在其中可以无止境地尝试、试验产品设计。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的DIY(doityourself)。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购买模块化的产品部件,按自己的需要组合。撇开个人电脑的组装不说,2000年,伊莱克斯特设插式可换门板,并配有多种材质和颜色的搁架,使冰箱的面板、内部配件均可按照消费者的意愿更换。当然在使用过程中最高层面上的参与、互动来源于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
(3)、非物质化、虚无性。
《理由》杂志编辑威吉利亚-波斯特尔指出:“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经济系统中,大量的财富不以实物的形式而存在。”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无论是作为一种产品、还是服务以及经济提供物,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化、体验化的非物质特征是其重要属性。
产品的非物质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从超薄到微型再到隐型。美国利用光刻技术制造的齿轮、连杆组件的宽度不超过100微米。同时微型化技术带来设计观念的变化,“形式追随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二是从三维到平面。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网络信息技术。消费者是利用自身与屏幕图像的对话来体验产品。在产品设计中的平面化因素的强化,使它向非物质化状态渐近。
正如马克-第亚尼所说: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人类社会正处在由高度发达物质社会向非物质社会过渡,形式的非物质化,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的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近。
(4)、情感化、纯精神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克-第亚尼语),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消费者是根据感性和意向来选择商品,社会已进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费时代,根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体验设计将传统设计对人的生存需求的层次进行了提高。
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题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导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产生感悟人的三个情感体验阶段。一是物境状态。重视对顾客的感官刺激,加强产品的感知化。一种体验越是充满感觉就越是值得记忆和回忆,为使产品更具有体验价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某些感官要素,增强顾客与产品相互交流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必须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突出产品的感官特征,使其容易被感知,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听觉方面,对汽车开、关门声音的体验设计,在视觉方面,显示器由超平到纯平再到等离子等等。二是情境状态。
一方面是人对产品的关爱情境,另一方面是产品对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爱情境。物品具有自身的灵魂,它的价值符号是拥有者身份、地位以及权利的象征。人与产品之间必然会形成互动的关爱情境。在产品设计系统中,我们来体会LG企业给予消费者意外惊喜,其售后服务中,企业随时电话关注对你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一分独特的消费体验,企业就是从小处深深地感化着顾客,吸引着顾客。三是更高层次的意境状态。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在体验经济时代,应追求“意在设计先”,设计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良好主题,寻求和谐的道具、布景,创造感人肺腑的剧场,产出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价值。
手写板完成线稿后或者扫描纸张上的线稿图,在PS中打开调整色阶、色彩范围、阈值等命令,将背景调整为白色,线稿线清晰可见。根据产品色彩整体填加颜色,这其中可以建立选区填加,也可以建立图层蒙版,再用画笔显示或隐藏线稿中不需要的部分,可以同时配以不同软硬画笔和图层填充不透明度,当然还有其他方法,但是需要一定实践经验。这部分是做整体色彩和大的光影关系,需要一定美术基础,或者有一定效果图制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再次使用选区、羽化、加深工具、减淡工具、涂抹工具等进一步细化高光、明暗交界、暗部、反光等光影关系。遇有产品分型线情况,则可以建立选区,执行N个像素灰色描边,加深、减淡工具进一步表现光影关系,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绘制一条黑线,再绘制一条白线,即可表现分型线的空间关系和光影。需注意的是空间关系是通过线的明暗体现出来的,这也是产品分型线表达的基本思维和方法。人机界面,如按键,这种立体的小结构按键,一般是用形状工具或选区工具描边后建立基本形态,然后做径向或线性渐变,再进一步用加深、减淡工具细化结构特征,最后用斜面浮雕效果等图层样式进一步加强产品立体感。
二、产品设计深入阶段的造型设计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比例、材料、质感、产品色彩、产品结构是产品造型设计的主要关键设计要素,这些要素的表达,无疑是设计深入阶段的表达重点,表达比例更准确的方式是辅助工具(标尺、网格、参考线)的应用及相关参数设置。例如在做鼠标设计效果图时,先打开标尺,定义和文件一致的设计单位,打开网格及其设置,单位也调到一致,子网格调校为整数,可以借助辅助线找准中心、边界及出血位置,这样做好辅助设置后再打开吸附参考线、网格功能,可以开始精准绘图。工业设计的五大材料分别是金属、木材、陶瓷、玻璃、塑料。以金属为例,在表现的时候,常规方法就是添加杂色和动感模糊配合使用,具体数值要根据文件及材料粗糙程度而定,也需一定实践经验。同时,质感区别于材料,是人为赋予产品的表面肌理感觉,例如铝合金材料就可以有喷砂(哑光珍珠银面)、抛光(形成镜面)、拉丝(形成类似缎面效果)、电镀(覆盖一层其他金属)、喷涂(覆盖其他非金属涂层)等不同的肌理。每种不同肌理的表现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要靠平时经验积累,但基本方法是离不开各种滤镜的使用,包括内置和外挂滤镜,例如其中的拉丝肌理可以用杂色加动感模糊完成,喷砂可以白像素上填充杂色再光照通道再模糊。产品色彩可以通过拾色器赋给。最后还有结构设计方面,因为是三视图的效果图,涉及到结构问题可以参考产品造型设计初期效果图表现内容。
三、产品设计后期三维处理
视觉作为人的第一感受器官收集着身边接近80%的产品信息,产品中的视觉体验大体可以从自身的造型和色彩来表现。如果说功能决定了产品的形态,那么用户在第一眼看到产品的时候就决定了其价值。设计师通过点、线、面、体等形式美的造物法则,引导着消费者的反应和感受,通过设计手法将完美的线条和造型赋予产品之上,使得产品自身更具亲和力。色彩是视觉感受中不可忽视的另一要素,根据用户的差异性需求,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和选择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完美的体验,色彩作为一种具有自身性格的设计要素,可以起到与造型相互呼应、与产品特征相互衬托的作用。产品设计的视觉感受就是要求设计师善于综合运用造型和色彩的共同作用来适应用户不同的体验需求。
二、基于触觉感受的产品情感化设计
用户在看到产品的整体造型后是需要靠触摸及操作来感知它的,同时触觉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肌理和材料是触觉感受的最基本的体现,产品通过表面的凸凹或是质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皮肤,给人以不同的情感共鸣。任何的产品都需要通过材质本身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其表面的质感、温度感、肌理特征随着各种材料的不断应用,使得产品体现出粗细、软硬、厚薄等变化丰富了消费者使用感受和触觉体验。触觉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是觉得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视触觉,视触觉的出现大大拉近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触觉可以影响视觉,比如传统的按键手机在实现短信功能的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产品使用,消费者已经能够依靠按键的规整排列就可以快速直接并且准确的进行各种文字的输入。同样视觉也会反作用于触觉,我们在看到一个产品的外观造型及材质光感的同时,就基本能够感知到它的触摸感受了。
三、基于听觉感受的产品情感化设计
产品可以通过听觉与用户进行沟通,这是一种特有地并且不能被其他感觉所替代的方式。产品声音可以产生一种提示性的功能,比如烧开的水壶发出“哗哗”声、键盘或鼠标发出的“咔咔”声。同时在操作产品时所产生的声音也是对产品自身定位的一种体现,比如“苹果”手机特有的锁屏声、都彭打火机开盖时的清脆的“叮”,保时捷汽车提速时低沉咆哮的发动机声等等,都能够体现出产品自身的特点以及使用者身份的象征。听觉作为产品与用户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传递着产品的安全性、警示性等必要功能,也可以给人以身心愉悦,创造特殊浪漫气氛的附属功能。
四、基于嗅觉感受的产品情感化设计
嗅觉完全可以称为一种影响用户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其敏感程度大大超越了其它感觉,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任何一种感官体验都无法替代嗅觉。近年来所出现的优秀的产品设计不乏有一些在嗅觉体验上做出创新的经典案例。例如2014年的IF设计大赛的一款作品,将传统的时钟脱离了视觉的束缚进行嗅觉体验的创新,利用每天不同时刻的阳光角度的变化,照射在代表不同时间段的“时间盒”上从而散发出不同的味道,用户在家中的每一个角度都可以通过嗅觉感知到当前时间大致是处于哪个时间段,这款时钟的设计大大颠覆了消费者对钟表固有认识,以全新的方式给用户传递了时间的信息。嗅觉具有很强的分辨能力,如商场中不同品牌的卖场大多会以自身特有的香味让消费者对其产生出高度的识别,在其还没有进入消费者的视线之前就对消费者进行了提醒。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