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本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3: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本主义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本主义论文

第1篇

冷战后,加速发展的全球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了繁荣,给人以资本主义似乎还有强大生命力的假象。但反全球化的繁荣,特别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兴起,却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危机的边缘。

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体系的第一次危机

全球化本身就是指“减少国家间的壁垒,鼓励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更为密切的相互影响”。或者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关系的加强,这些社会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遥远的场所联系起来,以至于在本地发生的事情,受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影响,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全球各个单元实体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加深的过程。

第2篇

马克思从根本上回答了商品怎样、为什么和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等问题,提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全面地论证了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从而制定了科学的货币理论。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

关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05页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是个人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对立统一运动,只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达到统一,交换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在104页指出:“同一过程不可能对于一切商品所有者只是个人的过程,同时又只是一般社会的过程。”这样,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分离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成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商品上,货币便产生了。在历史上,贝壳等都曾做过货币材料,但相比于贵金属,它们的属性优势相对较小。于是,货币形式就日益转到那些最适合的贵金属身上。金银终于成了执行货币职能特殊商品而成了货币。所以,货币是固定起一般作用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它的职能上,而货币的职能体现在它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05页指出:“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这就明确了价值尺度的功能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就是实现价格,通过实现价格,把商品所有权转让给买方,转让给提供交换手段的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二个基本职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正是这两个基本职能的统一。货币贮藏的对象的金银或者金银饰品,货币贮藏职能在货币流通中自发地起着一种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上产生的,它包括了二个方面:一是现金交易,一是赊账交易。最后,当商品流通领域越过国家的界限产生了世界贸易时,货币就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它直接就是人类劳动的化身,是价值的绝对存在,是财富的绝对体现。

二、货币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是作为资本家的剥削工具,作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手段而存在的,货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的存在形态。但是,货币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112页指出:“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所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一切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中都是适用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也不例外。

在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是社会主义资金。资金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中财富的代表,资金量的增长速度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金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经济关系。货币转化为资金,因而是货币更高阶段的实现,是货币体现亲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所在。

三、运用货币理论发挥人民币的作用

我国现行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运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要从我国现存的商品货币关系出发,具体研究人民币的作用。纸币是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产生的,它是实现价值的手段。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当作为金银的货币是流通手段或交换手段的时候,可以由表现一定量的货币单位的任何其它符号来代替,从而象征性的货币可以代替实在的货币,国为作为单纯交换手段的物质货币本身也是象征性的。”

运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要从我国现存的商品货币关系出发,具体研究人民币的作用。首先,人民币是信用货币,它的流通量必须和商品流通相适应,才能促使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顺畅。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我国,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当人民币的流通量适应商品流通需要时,市场物价平稳,币值也稳定。如果人民币的投放量超过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物价就会上涨。因此,保持物价总水平和币值的稳定,固然要控制人民币的流通量。这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给我国控制人民币投放量的基本启发。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具体形式是货币管理。依据和运用货币理论中的价值规律,首先就是运用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计量社会劳动总量,并以货币指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分配。在我国,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是由人民币象征性地执行的。人民币既是反映价值关系的经济范畴,又是计量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计量价值的符号。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的资金,最终都要表现为用人民币计算的货币资金。只要以人民币表现的社会资金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平衡的,那么财政信贷在总体上也会是平衡的,社会资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根本标志,也是宏观经济控制好的根本标志。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间阶级,中间阶层,赖特,构建

分析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思潮,代表人物多是英、美一些大学的教授,主要以西方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社会科学中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重新构建一种他们所说的既是科学又是革命的,以求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出合理的回答。赖特是分析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罗默的剥削理论,通过对美国和瑞典的比较,展开了对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研究,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中间阶级”的结论,它不仅在理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我国当前“中产阶级”的构建也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1.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分析

1.1“中间阶级”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呈现出新的复杂化的特征:第一,工人阶级的队伍依然庞大。工人阶级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最庞大的阶级,甚至是绝对多数。1989年前民主德国洛塔尔温特教授在《目前资本主义的阶级和社会阶层》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工人阶级数目已从1.37亿增加到2.41亿,他们中有就业能力的居民所占比例已从58%增加到70%。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数量已占就业人口的65%—80%。第二,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传统蓝领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从事技术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的工人比例则不断攀升,并日益成为工人阶级的主要生长点。第三,工人阶级的自身状况表现日趋复杂。一些工人已经拥有数量不多、不等的财产,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无所有。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阶级属性,但总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资本形式的多样化,资本家的构成也更为复杂化。当代除了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之外,还有只持有股票资本的食利资本家。除此之外,一些人借助知识和管理技能在经济变化中迅速致富,成为新的财富巨头。

传统两极分化的阶级理论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在的经典框架中,依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可分为两个基本的阶级,即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他人的是资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并处于雇佣地位的是无产阶级。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现象作出说明,赖特提出了“中间阶级”的理论。

1.2“中间阶级”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是建立在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基础之上的。一般剥削理论认为:剥削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性资产分配上的不平等。这种资产—剥削的关系依赖于资产拥有者能够剥夺他人平等获得该资产的能力。各种形式的生产性资产的所有权同剥削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剥削机制根据不同形式的资产来决定,不同阶级体系根据建立在那些资产所有权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来决定。

赖特认为财产的不平等是剥削存在和阶级划分的基础。财产分为四种,主要有:生产资料的财产、劳动力的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根据这四种财产的分配状况将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两大类12种人。(见表1-1)在赖特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就是由这三种剥削形式交叉构成的两大类12种人构成的。这一结构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资料占有者与非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划分。前者又可以根据他们拥有生产资料数量的不同而不是根据组织财产或技能财产做进一步的划分。赖特认为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以及由它们导致的剥削与人们的阶级地位无关,但认为它们确实将非生产资料占有者划分为九个不同的阶层。

4.专家经理

7.中级技能经理

10.无技能经理

5.专家管理者

8.中级技能管理者

11.无技能管理者

6.非专家管理者

第4篇

[关键词] 清末湖南实业资本主义经济

湖南资本主义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萌芽。 到了清末,随着湖南近代交通、工矿企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在湘省实业中不断显现。

一、从产业资本的资本原始积累上看,湘省实业中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或公司大都采用了股份制形式

股份制公司形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一种主要的公司形式。资本家采取这种股份制企业、公司形式的目的是为了筹措更多的资金。他们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把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这种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而经营的企业就是股份制公司企业。在当时的湖南,因政局动乱,政权更替频繁,湖南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并且还要用这有限的资金去填补浩繁的军费开支。如果单靠政府去投资本省的工矿、交通企业,显然是力不从心,资本的原始积累奇缺;如果再要求那些有钱的官绅、地主、商人去投资,他们对当时湖南的政局不稳有所顾忌,不敢将其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到能否获得收益的近代企业,因此为了创办资本需求量大的近代企业或公司(如工矿企业、铁路公司、船运公司等),就必须动员社会上所有具有投资能力的人一起投资。于是,股份制的公司、企业形式就在湖南应运而生。关于这一点,在公司筹办的章程中就可得到证实。A.《陈宝箴奏办湖南矿务简明章程》之“官商合办章程十四条”中对“股分、股票、股息”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如“股分:由矿师查勘矿之大小,须集股本若干,以定股分多少。每股定收省平足纹银五拾两,每人自一股起至百股止。其官商分派入股成数,官则少不过三成,多不过五成;商则不少过五成,多不过七成,约为限制,临时再行酌以一百元为整股、十元为零股,合共两千整股”;“股银分优先、普通两种,优先办。……”B.《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招股章程》规定“共集资本二十万元,……一千股限四月(指宣统元年四月)截至,普通一千股限七月截至”;“所获红利,分作十五成,以一成存为公积,……以一成半归创办人均分,以一成半为办事人酬劳,以九成作为股东红利,按股派分,以两成为优先股报酬”。C.《湖南粤汉铁路公司招股简明章程》之第一条“本总公司定为招股三千万元,不计润、周年六厘行息,红利均分,以五元为一零股,百元为一整股。合二十零股仍为一整股。……” D.《鄂湘官轮局合办章程》之第三条“暂招股银十万两,鄂湘各五万两,南局每股收长平足银一百两余,由北局招足,先行试办,以后扩充,再行公议添招。” E.《两湖官轮局集股章程》之第三条“暂招股银十万两,鄂湘各五万两,每股收估平宝银五百两,鄂湘各招一百股,先行试办,以后扩充再行公议添招” 。

二、从产业资本的来源构成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资本主义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 这种资本主义通过利用国家机器全面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以巩固自己的国际垄断地位,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榨取垄断利润。湖南近代工矿、交通企业是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兴起的,并且政府又成为主要投资者,官款在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占的比重较大。从这层意义上说,湖南产业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只不过它的目的并不是获取垄断利润,而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来保护本民族利益,被迫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因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的魔爪由沿海向内地深入,湖南即将受到来自帝国主义更为直接的掠夺和控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湖南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等不断创办起来。

由于产业资本需要的资金巨大,且见效慢,不易收回成本,加之,当时湘省政局不安。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有钱的官绅、地主、商人也不敢将其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到能否获得利润的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中去,反而更多地去买田置地或追求商业利润。譬如,当年的湘军攻城掠地,攫取过大量财富回湘,但他们没有在家乡投资设厂而成为资本家,只是诞生了一批土财主;曾老九(的九弟)每次打了胜仗,便要请假回湘乡老家休养几个月,其实就是运回财宝,买田起屋。又如大官僚袁树勋,他由商而仕,官至巡抚、总督,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然而,其家族在湖南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开设钱庄、当铺和粮食牙行,着意追求商业利润和高利贷利润。他对矿业虽投有“巨金”,但那是投入江西萍乡煤矿,而不是桑梓之地的矿山。

既然如此,肩负原始资本积累的重担主要落在政府的头上。陈宝箴所创办的湖南矿务总局中“官矿资本,开办之始,并无固定之款,于厘金、善后、屯垦三局,当时开办十九局,动用公款五十余万两”。 后来,由阜湘、沅丰两公司合并的“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公司初集商股三百万两,并由官厅另拨官本十五万两,“以资补助”。 仍然离不开政府的资助。

和丰火柴公司成立“一年后,仅得散股8000两,张祖同等又以立本堂名义,出资1.2万两,陈宝箴又将全省旱灾赈款1万两移作创办资金,合成股本3万两”。 官股也占了三分之一。

就连当时湖南最大的商办企业――华昌炼锑公司,初集股银共三十万两,其中包括湘、鄂、直、苏、鲁五省官厅补足官股十六万两。 占当时全部资本的53.3%。尤其是该官款在购买华昌赖以发家的赫氏炼锑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样,醴陵瓷业公司作为一家商办企业,“该公司创办时商股仅3万两,以后每年由官方协济1.9万两。1910年又由度支部每年补助1万两”。

湘路公司所收各项股款共计银445万两,合银550万两,其中优先股(商股)29.53%,租股8.76%,公股53.84%。参见下表:

资料来源:《湘路新志》第一年11期《公司报告》相关数据制作。转引自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陈曦《近代湖南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第116页。

三、从产业资本运行的过程来看,它带来了利润,创造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经过原始积累,达到一定数额后,开始运行。首先,必须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料等)和劳动力,然后将这两者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起来,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生产出新商品,再通过流通流域实现商品的新价值。这种产业资本的运行过程,按照马克思的价值增值理论,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尽管湖南产业资本的形成及运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危机下,出于保护民族利益的目的情形下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正如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清廷曰“抵借各国洋款,造路开矿”。但从客观上说,产业资本一旦产生,只要投入生产,就不可避免地为投资者带来利润,其实这也是投资者的主要目的,否则投资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在运行过程中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工人实行雇佣制剥削。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剩余价值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

四、从产业资本运行的最终结果来看,某些行业生产出的产品尤为矿产品,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生产

由于湖南近代产业的兴起不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国际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殖民主义政策影响下产生的。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供应本地、以至本国的消费;而是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销售给帝国主义。那么,产品的价格无疑受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以锑产品为例,“欧战前后,锑价极低,每担纯锑不过数元。欧战期中,列强竞买军事物资,锑价得以上涨,最高时每担4000余元”。 同时,资本家或资本集团从市场上购买到这些原料后,必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这表明湖南近代矿业生产不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而是一种原料的采集阶段,其产品不是最终产品,只是作为工业原料而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起点。按照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那就是剩余价值。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也是资本家追逐的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湖南近代工矿、交通等实业的出现不自觉地为帝国主义国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综上所述,清末湖南实业已经从传统型向近代化方向转变,资本主义色彩在这些行业中都以显现,并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为本省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展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2]《湖南历史资料》[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期,第133页

[3]《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订本)[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

[4]《路事纪要》《湘路新志》[J].第四期,宣统二年二月初十日发行

[5]《湘报》[N].第81号,第322页

[6]《湘学报大全集》[Z].光绪二十三年初一报,第二十

[7]《列宁选集》(第4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27页

[8]转引自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陈曦《近代湖南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第117页

[9]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41页

[10]《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订本)[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9页

[11]李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展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12]《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订本)[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1页

[13]刘泱泱编:《湖南通史》(近代卷)[z].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561页

[14]李允俊编:《晚清经济史编年》[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734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0页

[16]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84页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工业

詹姆逊(F.R.Jameson)(1934一)是美国西方理论研究在中国造成巨大影响的人物之一。詹姆逊糅合各个流派于一身,从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当今复杂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从未过时,而且也从不会过时,永远是分析社会的一把犀利的利剑。在对美国社会进行分析后,创立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1首先,在前人划分的基础上,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英国为首,在血腥暴力的支持下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人们之间体现为裸的金钱关系,体现在文学中是对社会人物之间围绕金钱展开的全知的讲述。现代主义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以欧洲列强为主,开始了殖民地掠夺,人们之间体现为典型的异化,体现在文学中是对个人的无限崇拜,是天才辈出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大体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进入了跨国资本主义阶段,人们之间体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现在文学中是对此时此刻感受的无限强烈感。

其次,资本主义的一切规律都适应于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社会。如:M—c—M公式(Money—Capital—ExtraMoney)即把钱变成资本,然后再用资本产生更多的钱。在后现代主义,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概念中的钱,即用股市炒股来实现钱生钱。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永无止境的贪求,对新的市场的不断开发,新产品的不断创造。在后现代主义中,人类最后两个未被资本践踏的领域——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和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也已遭到破坏。对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使后现代主义中的人们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商品占有的欲望;广告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某种商品,而更多的是使人们产生购买的欲望。

随着尼采的上帝已经死亡的呼声,在后现代主义出现的是典型的拜物教。随着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物化的驱动下,文化和经济渐渐的合二为一,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文化工业的出现。经济的发展在于推动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如美国娱乐业的大量出口,是受到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在文化工业的推动下,在后现代主义中,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每个人都被铸造成毫无差异的消费者。

2根据詹姆逊的描写,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首先,后现代主义以空间感为主。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空间感越来越窄。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网络虚拟空间出现;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我们周围都是毫无表情的摩天大楼,各地都很相似,而且资本主义的不断深化使得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已经越来越模糊,所以后现代主义的人们没有方位感,很容易迷失自己,也没有距离感,犹如雾里看花。现代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可以复制,创新没有了发展的余地。工业技术的长足发展,使得手工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物品已经看不出手工的痕迹,如汽车,导致了类像的出现。类像不同于复制品,复制品仍然可以找到原作,但是类像没有原作。类像的出现,使得人类自身和周围的物品失去了联系,人类越发变得无能为力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哥白尼已否认了地球中心说;达尔文否认了人类的优越性;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和性驱动力;而语言学更宣称是语言在说人,而非人在说语言。在科技的耀眼光芒中,人类越来越迷失自己。距离感的消失,使得人们失去了批判的能力。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语言国,说着属于自己的话语,因此模仿不再行之有效,在后现代主义中只剩下空洞的模仿即剽窃。剽窃在后现代主义中也是典型特征。在现代主义造就天才的年代中,一切想得到的都已经想到,因此后现代主义只留下对已有的东西进行重新安排整理,即所谓的剽窃。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们不再批判某人的观点不正确,而是会说其措辞表达有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中,充斥的不是各种不同的思想,而是不同的表述。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时间感断裂。詹姆逊认为,现实主义处于解码阶段,脱去了神学的外衣;现代主义处于再译码阶段,推崇个人崇拜;后现代主义则力图跳出这个解码译码的圈子,所以出现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不到语言的线性特征,只活在现在,有很少的过去时间感,根本无将来时间感。因此,现在的感受特别强烈,会产生犹如吸毒者一样的幻觉。体现在文学中,就是怀旧电影和魔幻电影,都是重点在借过去或将来来讲述现在。时间感的断裂使得主体也变得四分五裂,主体的死亡意味着创造性的终结。超级秘书网

第6篇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作为客观存在趋势,对国家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改变着二战来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士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1985年T莱维最早提出“全球化”,他用这一词,形容此前20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当前有关全球化的解释比较多,但从全球化一词提出开始就是指经济的全球化。是指士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贾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正因其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且对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增大而引起多方面的关注,成为现实生活中最流行、最时笔的用语之一。

世界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世界政治关系的改变。同样,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特征的全球化,对国际关系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远影响。全球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有助于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与安全。在利益相互交织下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不同类型国家间关系有所调整。

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世界经济全球化虽然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现实.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但是其发展毕竟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垒球化的出现与发展,是作为目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垒球范围的扩展。无论是在贸易、投资、金融、生产方面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而出现的,且在全球经济规则中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所制定的叠融和贸易规则,更充分地体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要求。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有刺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为了争取更长时期,拥有更多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采取更加一致的行动。

经济全球化开始的过程,也是两极格局逐渐终结的过程,冷战结束后,殴、美共同对抗的敌人消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所上升.特别是西欧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经济与政治联合的步伐明显加快但这种矛盾和分歧并未冲破西方业已形成的利益关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基本相似的政治文化背景与制度规范环境和价值观念,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既有矛盾分歧(更多矛盾、分歧集中在经济领域),同时还通过有效的协商的方式,通过沟通、谈判.通过各种组织,特别是西方富国俱乐部——西方七国(现在因俄罗斯加入而称八国)首脑会议,来缓和矛盾,解决问题,共同雏护共同的利益虽然这其中也不乏西方国家因面对美国推行“单极”独霸世界而带来的困扰和苦恼,如美国实施赫尔姆斯——怕顿法靠和迭马脱法靠.引起西欧、加拿大等国家的反对,但美国强太的经济力量加上与西欧、日本、加拿大等的密切经济联系,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问关系的主调是协调、缓和。

二、经济全球化协调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封闭对抗走向开放缓和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问由于政治制度对立,意识形态的分歧,造成经济上相互隔绝互不鞋来.彤戌两个平行的经济体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鲁主义国家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造一步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认识世界,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而开放性恰恪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方面的体现:基于这种认识,杜会主义国家带5足改革开放的政策,冲破封锁,创造案件,抓住机遏,使社会主义刺度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从当前的客观情况看,资本主义消灭社会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战胜资奉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很现实,两种制度将是长期并存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解决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方面,在维护全球经济安全方面,在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奉主义国家之间,有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使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与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在政治、军事,特刺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完全对立趋于缓和.由冷战时期“对抗”走向“既共处又竞争”的关系。本质上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着人类社会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必然,最蝽的革命性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制度之间的共存也可以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叉需要稍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提高自已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而资本主殳国家恰恰也需要象中国这样大的具有更大潜力的市场.因此争取与资本主叉国家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进免对拉是有可能的。事实上,当夸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古、越等都认识到当前是一十难得的机遇,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开放、发展厦加入WTO,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彼此之间的依存度不断加深。

当然,作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仍然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事上的包两,政治上的“渗透、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时社会主义国家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干涉和影响,越是经济站舍的紧密,这种防犯工作越是艰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上相互结合与政治上对峙的结构将会持续下去。

三、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第7篇

[论文摘要]“合理性”在现代语境中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合乎理性”,也可以被理解为“合情合理”。在韦伯的“合理性”论述中,既有对现代性的充分认同,也有对现代性发展的危机意识,即人们对理性单向度的过分强调,而这种对理性单向度的强调会使理性走向它的反面。从表征上的“合理性”迈向实质上的“非合理性”,其最终结果是现代性及其合理性的瓦解。.

“现代性”是一个宏大的术语,它涵盖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政治、意识等各个领域的表现。而“理性”则是现代性的内核,它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同时它也是韦伯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术语。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在韦伯整体合理性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却又实为一体,共生于合理性的本质之中。本文力图梳理韦伯现代性理论中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因素,并把握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预期。

一、韦伯的现代性及其合理性

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同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韦伯主要生活于资本主义从“自由时期”向“垄断时期”的过渡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日益加剧,自由竞争时代所建立起来的市场交换法则显得软弱无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精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物质生产方面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人间奇迹,但与此相伴的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逐步沦落和丧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韦伯阐述了他的现代性思想。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1这段论述集中地表现了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作为现代性的核心,“理性”在哲学史上被使用得更早,被讨论得更充分。而“合理性”概念则是马克斯·韦伯在社会学上的首创,其根源在于对黑格尔“理性”(vernunft)概念的改造。“合理性”首先就被理解为“合乎理性”。事实上,当韦伯开始使用“合理性”一词时,也是想表明,现代社会形成过程就是由理性的人们按照理性的(即确定的和普遍的,而非随意的和特殊的)观念进行建设的过程,所以也称之为“理性化”或“合理性化”(rationalization)过程。韦伯现代性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层面的合理性

在韦伯那里,文化的理性化是指世界的“祛魅”,即宗教世界观图景的消除和世俗文化的产生过程,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正如哈贝马斯所总结的:“韦伯把那种除魅过程描述为‘理性的’,该过程在欧洲导致了宗教世界观的瓦解,并从中产生出世俗文化”。[2]在传统的经济伦理中,财富是不公平的象征,财富的追求就是对他人的掠夺,没有合法性。但是在清教徒看来,财富的获得是荣耀上帝的手段,对财富的积累就是对神所分派的家业的管理,信徒必须善于经营,使其繁荣,这样追求财富就有了其独立的合法性,尽量的赚钱并非为了享乐人生,而是目的的本身,[1]而且职位的更替也是在寻求更合乎神意的安排。同时,基督教的禁欲思想产生了以职务观念为基础的生活态度,这种合理的生活态度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构成。但是,由于财富的积累和对经济生活合理化的要求,宗教的根基在逐渐枯萎,人们对天国和上帝的追从变成了一种职业道德和伦理,功利主义主导下的经济理性占据了上风,新教的禁欲主义完成了解除巫术的过程,同时也丧失了与经济生活的内在联系,这样,新教伦理的禁欲思想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同韦伯的观点相异,舍勒认为,不是新教伦理的禁欲思想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而是怨恨心态作为宗教改革者的原动力推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3]“(资本主义精神的人)由于内在的、形而上学的无依无靠感而投身外部事物的洪流,这在加尔文主义类型之人身上可以找到最纯洁的表征,宗教——形而上学的绝望以及对世界和文化日益强烈的怨恨和人对人的根本不信任具有强大的心理力量,这一切恰是加尔文主义中资本主义精神的根子。人对人的不信任以纯然‘孤独的灵魂及其与上帝之关系’为口实,摧毁了一切团契共同体,最终把人的一切联结纽带引向外在法律契约和利益组合”oe4]除了宗教,韦伯还分析了建筑的理性化和道德的理性化等,并重点阐述了音乐的理性化,包括音乐乐理层面的理性化、音乐乐器层面的理性化以及音乐理性化的社会因素和承携者。

(二)经济层面的合理性

韦伯认为,经济理性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合理的资本计算和经营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韦伯看来,在东方,商业组织只是家族内部的事情,故无计算的必要,然而西方商业组织的发展,非家族成员的商业组织成为普遍的现象,随着贸易额度的扩大,商业由集体经营之后,各种计算就必须以正确的复式簿记来整理,以精细计算非家族商业组织成员的利润。同时,由于市场的自由化发展,依靠资本计算形式的货币计算成为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最后,出现企业和家计的分离,使合理的资本计算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计算越是精确,资本主义的理性化程度就越高,形成形式上自由劳动的合理资本主义组织,这是现代西方的独特现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则只有一些迹象。它在技术上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依赖现代科学,尤其是以数学及以准确而又合理的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韦伯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都是理性化的表现。

(三)组织制度层面的合理性

科层制是组织制度合理化的最突出体现,在韦伯眼里,在国家机构的诸构成部分中,官僚体制集中地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官僚体制是最符合理性要求的行政管理类型。因此,行政理性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官僚体制化,“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它所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1]‘‘纯粹的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即官僚体制集权主义的、采用档案制度的行政管理,精确、稳定、有纪律、严肃紧张和可靠,也就是说,对于统治者和有关的人员来说,言而有信,劳动效益强度大和范围广,形式上可以应用于一切任务,纯粹从技术上看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在所有这些意义上是实施统治形式上最合理的形式”。[5

二、韦伯的现代性及其非合理性

韦伯在对人们的社会行动进行分析时,曾使用过“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等概念。把社会行动分为合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两大类,其中合理性行动又分为工具(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两类。在观察理性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时,韦伯又常把合理性区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在韦伯那里,工具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基本同义,价值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意义也基本一致。关于合理性和非合理性,韦伯认为,概念本身具有相对性,只有在人们从特定角度观察事物时,才有合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事物本身则无所谓合理性与非理性。韦伯在《作者序言》这篇文章中认为,“问题的中心是在西方文化固有的特殊之合理主义,而合理主义这个名词是具有许多不同的含义的。例如,宗教冥想之‘合理性’,就是说,从其它生活方面看极‘不合理’的行为也有‘合理性’,正如经济、科学工作、教育、战争、司法以及行政等之有合理化一样。进一步来说,以上各个不同的领域均可以在极不同的终极观点与目标下加以合理化,并且从一个方面看是合理的,从另一个方面看可能是不合理的”。l6

根据韦伯的观点,形式(工具)合理性与实质(价值)合理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张力:从工具或形式合理性出发,价值或实质合理性行为是非理性的;反之,从价值或实质合理性的观点看,纯粹工具或形式合理性又是实质上非理性的。韦伯说,理性化是“这样的知识和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

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祛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1这表明,技术与计算就是形式合理性或工具合理性的运用,这样,也就是形式是理性的而实质是非理性的。因此,根据韦伯对理性化的看法,作为过程的现代性的理性化实际上是形式(工具)合理性的扩展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分离、冲突以及形式合理性压倒实质合理性,占据社会各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过程。所以,在韦伯看来,西方社会现代性发展的过程,或者说西方近代社会合理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形式合理化”而“实质不合理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是一种“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反之,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则是一种“实质的合理性”和“形式的非理性”oet]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合理性比实质合理性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韦伯看来,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理性带来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但是这种现代性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危机。

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而那些终极的价值包括自由和意义。所以,现代性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人类自由的丧失和意义的丧失。之所以说“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的根源是理性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第一,工具理性推崇与价值基础枯竭。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的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中,新教伦理所引发的“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动过程,人们的行动也趋于理性化,但是人们的理性行动是靠新教这种宗教信仰整合在一起的,是有一定的价值基础的,当以新教伦理为价值基础的目的理性被以效率最大化的工具理性占领时,理性行为的价值基础就会丧失,对每个行动者的个人来说就是生活意义的丧失。

第二,组织制度效率化和个人自由限制。从自由的角度来看,科层化的组织制度在算计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方面是符合理性和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对于经济组织来说,它是按照严格核算、有效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的,而对行政组织来讲,工作由通过专业训练的个人承担,个人都是按照职位的要求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个人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个人系统之内的东西与工作无关,这样实际上形成和存在两个自主的系统,这两个系统都是按照目的理性来运行的,但是为了维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能力和效率,个人要受制于系统。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系统的理性是科层化,行动的理性化是人在生活世界的范围内按照相互理解的要求做出的行动。这样,个体理性行动和系统理性行动不存在依赖关系,而系统的入侵导致生活世界被殖民化。按照韦伯的分析,在高度理性和科层化的政治和经济系统中,人们的行动是完全按照系统的要求来发生的,是按照职位的要求来发生的,人只不过是经济或行政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已,人已经完全被物化、非人格化了,人只能按照职位的要求来行动,没有任何自主性和自由。

三、对韦伯现代性的评价及其意义

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后果,马克思提出“异化论”,韦伯得出“非人格化”,哈贝马斯强调“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三位大思想家可谓“殊途同归”。当了解了韦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合理性和在发展中的非合理性,我们可以发现韦伯既不是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完全的乐观主义者。[8他既肯定理性的普遍性、进步性,也不否认理性发展要以人类终极价值和自由为代价。这实质上给现代性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意识到,对理性的过分强调将会使理性走向它的反面。而这些也是现代性本身很难解决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就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营销,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原因

1.1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亦即世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日益兴趣。其主要表现,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向全球扩张(其具体表现是工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世界范围内便兴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和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1.2现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现代生产力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中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所谓“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极为迅速。有关资料表明毕业论文的格式,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期为30年,20世纪中期为1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据发达国家的测算,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0:10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现代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1.3国际水平分工深入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国际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国际水平分工。一般说来,当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工业生产上的分工,属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也逐渐参与了工业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例如,现代波音客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有7个发达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分布更多国家的1.5万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协作制造龙源期刊。目前全球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是当代各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当代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它将各国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和坚实基础。

2.国际营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转移和扩散,会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在今后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意味着世界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随之改革,使国际分工日趋合理,促进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发展,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还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

2.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从而要求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国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经济合理的的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代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这样,便产生了再生产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这种矛盾,于是,以国家和国际机构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便应运而生。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市场活动受到3种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自主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商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在这3种调节机制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毕业论文的格式,因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矫正,而各国的调节政策也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协调(如关税政策的协调等)。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成功与否,则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兴衰。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营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竞争。

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处在两大潮流之中。一是现代高科枝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显示出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前一个潮流即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谋求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一轮高科技发明权、领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战。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这种国际竞争将会更加发展、深化和激烈。

3.2世界各国在竞争中求合作。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增强。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科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的国际转移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各国民族再生产过程日益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同时,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于垄断技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配置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国际分工和各国技术、经济互补性的国际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的成败则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冲突和合作、停滞和发展。这可以说是当代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4.国际营销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4.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地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划分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划分,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属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工业国)的仅有22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冰岛、挪威、卢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发达国家则是原来经济落后、现在正逐步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一般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过去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龙源期刊。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统计,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内)。

4.2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所以毕业论文的格式,从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因为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和经济发展。第二,给各国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机遇。第三,给各国经济体制趋同带来了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共同挑战主要有:第一,优胜劣败的挑战。既然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国卷入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第二,金融动荡的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间的金融活动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一旦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4.3 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协调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由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关系构成。

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日趋激烈,即所谓的“投资战”。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约占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