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等职业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十几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几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很不理想,存在诸如资金不足、教学设备差等困难,不能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中师资力量不足是诸原因中十分明显的原因。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有多种来源,但高等师范学校是主要的,约占50%。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服务,当然包括而且更应重视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教师。但过去我国的师范教育既未满足现实需要,又未放眼将来发展,基本没有改变原来为普通中学教育服务的目标、内容及方式,不能很好地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教师,加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又没有发展起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问题就成为突出问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选用和结构状况,不仅已经严重影响其发展,同时也给人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教师没有专业特点,不需要专门的培养,或者可被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所代替,或者可被传统的能工巧匠和手艺人所代替的感觉。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西北、西南和华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包括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职业中学的现状直接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系统了解这些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加强这些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二、职业中学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数值 项目 职业高中 普通高中 职普在 职高生% 职校数
省区 校数 在校生数 校数 在校生数 校生比
数值 项目 其中职初 职校在 职校专 职中师 职中教 教工学
省区 校生数 业教师 生之比 职工数 生之比
四川 3 18903 1064 1:17.8 1675 1:11.3
表2 四省区职业中学教职工状况
省区 陕西 青海
项目 数目 占总数% 数目 占总数%
领导、管理人员 34314.8 18 14.5
样本 526
省区 四川内蒙古
数值 教职工总数2882教职工总数3609
项目 数目 占总数% 数目 占总数%
领导、管理人员 33211.559316.4
一般职工 80327.963917.7
样本 58 104
表3 四省区职业中学教师学历、知识技术类型和来源状况
省区 陕西 青海
项目 数值 数目 占总数%数目 占总数%
大学 21416.5 8 10.3
大专 46335.7 30 38.5
学历 中技 9 0.7 12 15.4
不详 23117.8 00
理论型 72355.7 42 53.9
来源于师范院校7145556 71.8
样本 52 6
省区 四川内蒙古
项目 数值 数目 占总数%数目 占总数%
大学 60034.3 57924.4
大专 64336.8 106544.8
学历 中技 101 5.80 0
理论型 96656.421.3389.7
教师 技艺型 27115.5 95 4.0
样本 58 104
表4 四省区职业中学领导、管理人员的学历和来源
5 27.8管 中技 6 1.7 00理 不详
60 17.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差别
一般认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二者生源的入学文化程度也相同,即都是从参加当年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中录取新生,所以二者的语文课没什么区别。
不管高等、中等,在它们的课程体系中都开设了语文课程。江苏省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1世纪起开始大规模兴办五年制高职
教育,使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把二者融合的新情况,比如,江苏省自2011年秋季开始取消二者的区别,把五年制高职(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的语文课程合二为一,使用同一种教材。这引发了教育者的深思: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究竟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有何不同呢?
一、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和任务要求都不同
要回答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是否一样,就要弄清楚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何不同。关于二者的差别,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近年出台了权威性意见给予辨明。
1.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2011年11月22日《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五年制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做了清楚的阐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教育部同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
2012年)》,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做了明确的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2.对中职和高职两种教育的层次定位及其任务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
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职成〔2011〕9号文,2011年8月30日)这是官方首次明确对中职、高职两种教育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3.江苏省对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2011年9月20日,江苏省举办全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五年制高职的发展要进一步分析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发掘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他强调: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一定要立足初中毕业生的生源基础,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就业水平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要求和水平。
上述教育部文件和有关负责人都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严格区分,视为两种不同定位的教育,并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我们以此为指导思想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从服从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出发,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本应该有所不同。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学习主体——学生存在差异
再从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的教学对象——学生来看,二者实际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两种教育的学生虽然都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但细细分析,
实际上也有差别。例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举办者)招生时实行严格的录取资格线政策,规定本院新生录取最低分数线,不得低于当地中考成绩总分的60%。低于这个红线的,一律不得录取。如,全省13个地区,假定中考成绩总分满分为800分,那么低于480分的考生就不得被录取进入该院就读。这个政策为保证生源质量设置了门槛,从而为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
但中职教育的招生就没有中考分数上的限制,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在录取新生时都是大门敞开,来者不拒,直到完成本校的招生计划为止。有的学校新生招不足,不可能有中考分数上的要求;更有甚者,连新生是否参加了中考都不管了,只要愿意来就行了。试想,假如没有学生来就读,学校就要面临生存问题,这类学校就不可能讲究生源的质量。尤其是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后,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源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相当部分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没有达到义务教育的要求。所以,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三、二者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不一样
事实上,五年制高职学校执行的是2000年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自2010年开始执行新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12月);而中职学校的语文课一直执行的是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最新的是2009年教育部的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仔细研读,作为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二者有许多的不同。
但在语文课程的内容结构上,目前高职与中职基本相同: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模块、职业(专业)模块、拓展(提高)模块,但是它们在内容标准上并不完全相同。
下面,我们对全国中职语文课教学大纲与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欣赏、写作两方面的要求,进行一番比对解读。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50%,首先比较、对照它们可发现二者有哪些异同。
(1)在阅读与欣赏方面
对现代常用文,中职只要求“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可以说,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应该完成的目标。但高职语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练掌握各类文体在表达方式、结构安排、主旨与材料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阅读、深入分析和理解文章”;还对叙事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应用类文章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能力的要求。这就体现了高职的要求更严格、更细致,也更利于检测。
对于文言文,中职和高职二者的差别不大。
(2)在写作方面
中职的要求比较具体、细致,共有6条。除了写作的常规要求以外,对于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日常应用文都分别提出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要求,明显有利于课堂写作教学的指导与目标达成。相比较而言,高职的要求则显得简洁一点,只有4条;另外,还提出了平时积累、写作习惯等态度方面的要求:“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与思考,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这是中职没有的。
中职在应用文方面,提出了写作“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日常应用文的文种要求,有利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而高职则语焉不详,只有“文种恰当,格式规范”。
(3)结论
在基础模块中,总体而言,中职与高职有着显著的差异,后者比前者的难度大得多。尤其表现在文学作品教学方面,高职更接近于高中语文课,有的甚至是大学文学专业的要求。因此,语文学科性的色彩更强。
2.职业(专业)模块
职业(专业)模块的分量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25%左右,这一模块最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职教性。认真比对二者,可知它们在职教特色上有何异同。
(1)在阅读与欣赏方面
为体现职教特色,二者都在阅读的对象上提出明确指向:要
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或作品。但阅读的目标有所不同:中职是“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高职的阅读目标是“要感受专业领域内的人文气息和文化传承,增进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专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而且还要求“学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考察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会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甚至要“关注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进程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阅读目标就
高深多了,有的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的范畴。
(2)在写作方面
相比较而言,中职的写作要求具体、细致:“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只要求“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就行,最难的就是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而高职的要求则是“会写日常应用文、一般的职业岗位专业文书和一般的科技文。能恰当地运用图表、图片、统计数据等材料,做到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格式规范,语言平实、准确,文风端正”。这样的要求就高难多了,比如,一个“重点突出”,一个“文风端正”,相信大多数学生是不容易做
到的。
更难的是,高职还要求“能有步骤地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表述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能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要有引用、脚注、尾注、参考文献等,格式规范”,这其实就是写科学论文(即学术论文)的要求。这不仅使学生生畏,语文老师也无不感到难度很大。
(3)结论
在职业(专业)模块中,总体而言,高职与中职有着更显著的差别,前者比后者难度大得多,特别是高职提出了“能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要求。试想,原本是初中毕业生,刚进入职校二年不到,专业基础课才刚接触,专业论文可能也没读过几篇,要求他们能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无疑是太难了。
3.拓展(提高)模块
拓展(提高)模块也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25%左右,高职比中职的就更高了,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方面。因该模块是选修内容,许多学校并不实施教学,这里就不必赘言了。
四、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的不同之处
既然培养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生源的语文整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语文课的课时也有差别,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高职的要求都比中职高深,因此,五年制高职与中职的语文课确实不同。笔者以为,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模块
阅读与欣赏方面,第一,现代常用文教学,除了阅读的一般能力以外,高职要有这样两个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在主旨与材料的关系、层次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正确理解现代常用文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中职不能够达到的目标。第二,文学作品教学,不仅是四种文学样式上各自特点的认知,高职还有学习中国文学发展简史的任务,还有培养文学欣赏方法、提高欣赏能力的任务以及某些文学鉴赏层次的要求。
写作教学方面,高职有积累写作素材、养成写作习惯的要求。
2.职业(专业)模块
阅读与欣赏方面,第一,对于阅读的目标,高职的要求不仅更宽、更广,而且更深。第二,对于阅读的能力,高职的要求更高。为完成这一任务,高职的语文教材在阅读与欣赏的系列中必须有总结、调查报告、综述文、科学论文的独立单元。
写作教学方面,除了常见的应用文,高职一定要有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还要有依据报刊上的综述文和科学论文能写出其“内容提要”的任务。
笔者以为,唯有具有了以上的课程内容,五年制高职的语文课与中职的语文课就区别开来了。但如果不加区别,高职与中职都使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中职的师生会感到高、深、难,“消化不良”,力不从心,进而丧失信心;高职的师生又会遭遇“吃不饱”“营养不良”,而不能达到“高端”的标准,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定位。这无疑是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歧途。
语文课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其课程功能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理清其课程内容与中职的不同点,防止二者的同质化,避免高职教育的“降格”,是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亟须解决的理论难题。本文抛砖引玉,期待大方之家的指教。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职;就业导向;输配电专业;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25-02
在课题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输配电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企业需求与中职学生培养目标存在错位。本课题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出适合于电力企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理论。
问题的提出
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对山东地区多家不同类型的电源、热电和供电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手拿着各种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却难以适应企业需求,企业不得不将新员工再次送入培训中心或相应企业“回炉”。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这是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研究的方法
调查 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的特点,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的基本内涵。
查文献 查阅有关论文、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的职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标准、职业要求等相关资料,掌握企业需求现状,研究现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
研讨 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和电力行业的培训进行研究和总结,邀请企业管理者、专家、一线生产人员共同研究设计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实验 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对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特质基础之上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进行验证,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研究
职业特质是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是能将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可以通过分析职业活动,研究获得职业活动卓越成效的人所具备的职业素质。
输配电专业比应职业活动调查 笔者通过对我校近五年600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发现,输配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类型多达37个,职业生涯发展也有5大领域。
职业活动的分析 为了客观掌握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活动,本课题邀请了山东省电力学校、山东电力集团超高压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西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电力学校、广东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山西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企业、院校的14位专家,应用现代职业分析方法,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表,具体如表1所示。
输配电专业职业活动特点分析 通过分析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发现,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都是严格按照生产过程或操作规程、顺序展开的。从表2中可以看出,输配电专业人才职业活动的特点是由过程顺序所支配的,即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过程导向特点。
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内涵 输配电专业人才特质的职业特质定义为:具备依据任务严格执行工作表、作业指导书和安全工作规程,用严格的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保证操作结果质量要求的意识与素质。
中职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职业特质的形成取决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为了发挥教学系统整体突现原理的作用,本研究的子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进行了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专业的职业面向分析 依据对毕业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调查,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主要对应输变电企业、发电企业、热电企业、供电企业等方向。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生产技能发展,二是进入管理岗位,三是成为企业或培训中心的培训师。专业职业方向的划分如表3所示。
就业证书需求的分析 依据国家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企业调查后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输配电专业学生就业一般要求具备计算机等级证书、焊工、钳工、电工证书和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除考取上述职业资格证外,还可选择英语等级证书。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送变电工程公司、供电公司、电气安装工程公司或其他电力企业,培养从事架空送电运行与检修、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电缆运行与检修及送电线路架设等工作,适应现代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四级平台教学模式。第一级平台为公共基础学科平台,或称工具平台。所开设的课程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强外语、计算机和人文课程教学。第二级平台为专业核心课程平台。该平台“以人为本”,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开设专业理论课程,突出“夯实”的原则,为学生打下比较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第三级平台为专门化方向培养平台。该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致力于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外延”,突出“以职业岗位为标准”的原则,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石。第四级平台为专业技能平台,所开设的课程按照培养“能工巧匠”的要求,突出“实用”和“娴熟”原则,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类型以职业活动型课程为主,辅以知识型课程和技术型课程。依据由企业提出的输配电专业职业活动和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输配电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专业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进行输配电专业过程导向教学策略设计时,专业各课程教学团队要根据职业能力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对项目(或任务)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剖析,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如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测、评价等方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配置的教学资源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综合实训项目开发要提炼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层次递进的综合实训项目,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形成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施
山东省电力学校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三年(2008~2010)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教师、企业一致反映在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注意到贴近企业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完成企业的项目和任务,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学生就业后工作上手快,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受到企业欢迎。
结论
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的提出是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要把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形成需要采取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导向的行动教学策略。行动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技能教室和工作过程导向结构设计的教材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职教论坛,2005(7).
[2]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邓泽民.职业分析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4]卢洁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J].职教论坛,2008(17).
[5]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9).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黄克孝.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倾向[J].职教论坛,2004(10).
作者简介:
职教结构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在芬兰,现代职业教育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因此越来越受到芬兰青少年的欢迎。根据芬兰全国职业学校招生情况统计,在每年春季,全国九年制基础学校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数达到三万余人,已连续两年超过报考高中的人数。
中等职业教育在芬兰被称为“初级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私人、基金会等组织实施,目的是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就业,满足终身学习需要。芬兰并没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术语,相对应的是多科技术学院,其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多科技术学院主要招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或持有相应等级证书的人员。
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 95%的芬兰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后会继续他们的学业,进入教育体系的第一次分流,即其中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另一部分会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学习。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基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学徒培训等形式。一是学校教育与培训,主要是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修满120个学分才能获得中等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学生凭中等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申请到多科技术学院进一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到普通大学进一步接受学术专业教育。二是学徒制培训,强调工作实践,把实践与理论指导相融合。学徒培训有70%到80%的时间都是在工作场所中,由负责的实践导师指导进行。工作场所培训的评价和理论教育的评价同样重要,而且都与资格证书相联系。三是资格证书认证考试,主要形式也是基于能力的测试,学生通过实践考试来展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用考虑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
中等后职业教育与培训 在普通高中第二年结束后,一部分学生继续留在普通高中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可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选择接受中等后职业教育与培训。芬兰大约有200多家中等后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由政府和当地部门及企业共同经营。这种主要针对成人和雇员而建立的专门技能培训系统创立于1994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专门的职业标准,提供所有行业中113个专业的学习领域,学制为三年,可以颁发专家职业证书。参与培训的人员可以在能力测试中展示他们的职业技能,取得其职业资格一般要通过以能力为基础的考试。在芬兰,社会对职业学校不存在偏见,职业学校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工作。
多科技术学院 多科技术学院是高等教育层次的非大学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地区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提供者和地区经济的推动者。多科技术学院根据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划分出3~5年的不同学制。同时,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均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140~160学分,通过考核可取得相当于大专或本科层次的学历资格。芬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学位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后,不仅被授予学士学位,而且可以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多科技术学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终身化学习进行专门指导,同时也很重视职业教育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发展。
职普纵横贯通,终身教育成型
芬兰现行教育系统结构层次分明、纵横贯通,由几类不同级别和性质的学校构成。第一级是综合学校,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级是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以实施普通中等教育为主,学制三年。职业学校相当于职业高中,学制一至三年,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主。第三级是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科技术学院。在第二级和第三级教育中,职业教育都占有重要位置。
芬兰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两次分流,第一次是初中后分流,初中毕业生可选择就读普通高中也可选择就读职业高中,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平行,每年的招生比例也大体相当。第二次分流在普通高中第二年结束后,一部分学生继续留在普通高中学习,另一部分学生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近年来,芬兰普通高中毕业生有20%的学生选择回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尽早就业。在高等教育阶段,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在规模上大体相当,同时在研究生阶段有专门招收多科技术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硕士教育。这就形成了芬兰的普高、职高与大学、高职能横向和垂直流动的局面,职业教育还能授予学生高等教育层次的技术学位。职教的学生享有继续深造的权利与机会,普教的学生也能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使得两种教育学历资格相互认可。
另外,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每个阶段都设立了成人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芬兰,所有中、高等职业院校既有全日制教育,又有短期培训;既有白班,又有夜班;既有职前学习班,又有在岗培训班;既招收初中毕业生,又招收高中毕业生。有些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对象全部为成人,终身教育制度已基本成型。终身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克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心理,增强了职业教育的自身“魅力”,为芬兰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社会参与制度化,校企合作深层次
社会参与是欧洲各国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学校办学紧紧盯住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首先,课程开发由不同行业的雇主和雇员代表、工商界的代表与专家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在专业设置方向上,选择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尽可能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职业岗位群的特征。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涉及七个领域:自然资源、技术与交通、厂商管理、酒店、餐饮与家政学、健康卫生与社会服务、文化与信息技术、人文与教育,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匹配。
其次,行业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将多次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往返”。近年来,芬兰的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徒制的培训方式,注重在岗培训,主要强调通过工作进行学习。培训由企业中的培训指导者在工作环境下进行,培训结果作为学分计入学生成绩。在芬兰,一个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必须修满120学分,其中职业技能学分为90学分(含20学分在岗实习),语言、数学、文化课学分为20学分,选修课为10学分。芬兰教育部和劳动行政部门共同促成职业教育培训和工作实践之间的合作,构建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不断地强调职业教育在工作场所的实践学习及质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再次,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尤其是毕业生水平接受社会评价。各级职业学校还开设了职业指导和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便具有较强烈的创业和就业意识
职校支持地区发展,毕业生地位高
赫尔辛基市技术职业学校是芬兰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其下属的瓦利拉分校有千余名学生,设有电子工程、机械与金属制造、建筑技术、木材加工、室内装潢、表面处理和测绘等多个专业,培养电工、钣金工、建筑工、管道工、油漆工和木工等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在芬兰,所有职业教育都与地区发展密切相关。赫尔辛基市技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满足赫尔辛基以及首都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赫尔辛基以及整个首都地区的经济就要瘫痪,因为只有通过这些职业学校才能获得足够的劳动力。
“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有足够的天赋和能力进入高中和大学学习深造,所以有很多青少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在芬兰,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有终身学习的机会。”
赫尔辛基市技术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以辅导为主,让学生更多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动手完成项目工程、小组团队合作、撰写报告及论文等形式,学习和掌握技术和知识。此外,学校还给学生全方位的关心和指导,为学生配有学习辅导员、心理咨询专家和医生,以此来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2019年在俄罗斯喀山举办。2016年,应俄罗斯邀请,我国选派3名往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参加数控车、汽车技术和CAD机械设计三个项目的交流比赛。
贯穿一生的职教体系
与我国相似,俄罗斯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俄罗斯,职业教育一度面临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萎缩状态,初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减少了10%以上。而此时,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却增长了25%。劳动力市场形成了1个技术工人比3个大学毕业生的局面。当时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多是3级工和4级工,与现代工业生产所要求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存在着差距。俄罗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初、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数的比例,总趋势呈现出初等职业教育不断减少,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稳中有升。
俄罗斯倡导终身职业教育的理念,把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以外的一切教育形式统称为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他们的“大职教”体系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后职业教育与补充职业教育四个阶段,分别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及各类成人培训班,层次分明。
初等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招收初中(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学习地点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制2~3年。近年来,俄罗斯初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较为稳定,兴办了一批培养高级技工的职业技校,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也更为合理。
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包括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两个级别,既可以招收初等职业学校或高中毕业生,又可以招收初中毕业生。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地点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制3~4年,毕业时授予一级文凭。高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地点为技术专科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如果招收初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如果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5年,毕业时授予二级文凭。中等职业教育的提高阶段与基础阶段相比,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扩展。另外,企业技校也是一种独立的学校,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开展职业教育,企业技校的学生有较好的开展实践性学习的条件。
目前,俄罗斯22%的人口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有2160万人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占全国劳动人口的34%。近年来每年约有11%的初中毕业生和23%的高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本科层次教育,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也可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习地点为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目前,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制4年的本科,授予学士学位;二是学制5年,授予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学制6年的硕士,授予硕士学位。此外,未完成基本课程学习,但学习满2年并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大学肄业证书。大学后续职业教育为研究生阶段,也就是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制均为3年。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者,获得副博士和博士学位。
既有“国标”也有特色的课程设置
1995年,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它对职业教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的水平进行了规定。按照这一标准,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对课程和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教育内容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确立最低限度的、国家教育标准中规定的实践职业性必修科目。规定必修课、实践教学的授课时数及考评总结;根据地区性特点规定教学大纲的补充内容及所需课时;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主要教学形式及职业活动对象的不同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在保留普通中等教育必修部分的同时加强职业定向,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问题。
富有地方特色,有利学生就业。俄罗斯职业教育按俄联邦规定的基础教学计划制订或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计划,开设市场和社会急需的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不仅有联邦政府规定的科目,同时也有地方政府规定的科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
求深也求广,保证智力发展。在教学中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与普通文化课并重的原则。改变了过去刻板的教学方式及“求深不求广”的狭窄行业限制。在强调职业教育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求普通文化课达到中等教育水平,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保证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认为提高学生普通知识学习的能力,保证学生智力的发展与专业课学习同样重要。
把握发展趋势,促进一专多能。注重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扩大专业内容的培养领域和方向,促进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教学综合体与经费多元化
俄罗斯教学机构在发展变化中出现了一种教学综合体,即基础学校、初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兼容并蓄的教育机构。这种模式可使学校工作更具灵活性,提高效益,挖掘师资潜力,实现教学的连续性。此外,中等教育机构基本上是一个多功能系统。除了培养职前专门人才外,也承担对在职中级专门人才进行再培训的任务。
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俄罗斯教学经费不仅由国家提供,而且各地企业要予以支持,这已成为趋势。国家承诺继续继承免费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并且保证国家经费拨款作槌踔械戎耙笛校经费筹措的主渠道。
除了正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俄罗斯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社会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在俄罗斯的外国公司日益增多,需要对俄罗斯雇员进行培训。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正发挥积极作用,效果良好。
第八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
在国家的扶持下,俄罗斯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以首都莫斯科市为例,其所属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共有130多所,大多数是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4家职业学校合并成为莫斯科第八综合性技术学院,目前共培养了5万多名熟练工人与技术能手。
学院的生产与教学设备先进,学生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一些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同时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有校办企业和实习车间,学生可在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的模拟就业,还可到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大企业实习。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职业学校开始脱颖而出,招生年年攀升,就业形势十分看好。而要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其前提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中职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论文参考。
一、“企业实践”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学校的认识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到企业了解情况,职业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理应主动配合;同时对学校来说,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几个坑等一个萝卜,平时抽不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只能利用暑假,但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还有经费问题,有的学校拿不出这笔钱。
2、部分教师的认识
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学校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为学校与企业做贡献;教师因为认识上的不足,造成到企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因而必须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部分企业的认识
部分企业认为可接收也可不接收教师的“企业实践”,接收是“买面子”,不接收也不“违规”;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核算的,接收教师实践一两次是可能的,但长此以往,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另外,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熟练工人,企业对于参加有些比较危险的岗位的实践还有一些顾虑。
由于认识上有误区,导致工作行为上的不当,表现为学校“强迫”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的出现。因而统一协调学校、教师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认识,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企业实践”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二、企业实践的形式
1、“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较多采取了“松散”的形式,学校领导通过平时个人感情投入和工作关系联系企业,而企业仅仅碍于情面接受了教师实践任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2、“紧密形”的企业实践
针对这种“松散形”的企业实践采取相应的对策迫在眉睫,即“紧密形”的企业实践。在这次参加全国中职师资培训中,由无锡机电高等学校培训联系了到亚龙科技集团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专业教师除听取企业发展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外,还亲自上岗实训。论文参考。这种“企业实践”不但有培训经费,还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而亚龙科技集团把接受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视为义务,而且看作是责任,实践效果明显提高。
三、“企业实践”的收获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参加实践,架设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增强了学校之间专业教师的联系。
1、现代化企业形象的重新认识
从不同企业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教师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培训期间,亚龙科技集团的理念:“把抽象变成形象,把复杂变成简单,把外行变成内行,把新手变成专家”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教学观念的更新
通过亚龙科技集团老总陈继权,上海理工大学-孔凡才教授等开展的各种讲座,了解了普遍存在毕业生的主要问题: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完成不了工作任务;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不强;对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理论扎实、缺乏工程应用能力;知识面广、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眼高手低、不能从基层做起,以及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产品或工程项目没有联系,“学了用处不大,要用的没学好”的问题。使我们更加清醒、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职学校必须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进行大胆改革。
3、专业技能的提高
企业为专业教师开设了多场讲座,并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工位,如亚龙科技集团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师开设了电力电子、电力拖动和单片机等方面的实践练习环节,使得我们参加企业实践的老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
4、丰富了专业教学案例
通过企业实践,懂得了各个作业环节要领,给今后教学带来不少启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更为得心应手。教师也可以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生产性案例,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更富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感到,为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提出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带着对新理念的憧憬,为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
鸣谢:首先要感谢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葛金印等领导和班主任陈庆胜、王晓忠等老师们对我们培训班学员从生活到学习等各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细心的教导。感谢培训基地的葛金印等专家们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提高了本人专业技术能力。论文参考。还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在你们身上我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
【参考文献】
1. cxmz.net/stud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80
2. jsve.edu.cn/newsshow.asp?pid=344江苏职教网
3、重庆市教科院文件 2009.7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9-01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一直从事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工作。现在从事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在我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在多所职业学校当过老师,曾在三所民办职业学校当过七年的老师,在两所国家办学的事业单位的职业学校当过四年的老师,现在一直多年在国有企业的职业学校当老师。可以说,当今我国的各种体制的职业学校的现状,对我来说,都很了解。我教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年龄小的十几岁,大的有四十多岁。学历方面,低的是小学毕业,高的是大学毕业。因此,我对职业学校的情况非常了解。
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感到职业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占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直接与当前的生产实际相一致,所以,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应该是可以直接分配到工厂的生产一线上, 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但现实是怎样的呢?
师资水平方面:在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专任教师素质不高,不大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缺少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由专业课,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水平来决定。这说明我们中职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带领学生操作实践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我曾工作过的职业学校,就以“汽车维修专业”来说,有的讲课老师,自己都不会修汽车,根本也没接触过汽车维修,那么,这样的老师讲课,怎么能把学生教会呢?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怎么能让汽车维修企业欢迎呢?由于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因此,造成了当前的社会现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企业很不喜欢,他们不会干活。这在一定的方面给中等职业学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不稳定因素。
教师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方面:中等职业教师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较差。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生活待遇和工资水平大多都低于中小学校教师的情况是很普遍的,由于中小学校教师是属于国家事业编制,教师工资由国家财政拨款,旱涝保收。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是民办和国企编制,教师工资没有保障,并且工资较低。另外,中等职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与中小学校教师相比差距非常大,我曾工作过的民办职业学校,每天,早上7.30上课,晚上8点钟以后才能下班,每月才有两天休息,还没有寒假和暑假。我一个人既是理论课老师,又是实习课老师,还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劳动强度极大。很多老师挤在一个很小的办公室里,办公室内连走道的都很窄,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很难录用和挖掘到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自己已有的专业骨干教师也很难留住。中职学校录用大专院校毕业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单位教师调入中职学校任教的,同样是下降的趋势。校内外非教师调入中职学校任教的教师中,大多是由本校的职工调整到教师岗位进行教学,这是为解决中职教师紧缺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中职学校教师人员不稳定,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要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努力做到职业学校办学实现与企业行业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有用劳动者。要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要保证在发展规模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大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论文摘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中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提出esp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尝试从分析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入手,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下将esp教学引进中职英语教学,增强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其职业性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要实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企事业单位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对职业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公共课程,如何适应这一需要?中职英语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这是每一位中职学校英语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构成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许多学校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英语开设一年至一年半不等。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在开设了一年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公共英语课程是综合英语,近年来有些学校开始用所谓的“实用英语”,其实用性有多大令人怀疑,因为教材的“实用性”仅体现在多选了几篇说明文,多了些应用文写作练习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对话。事实上这些教材并没有从专业和目标岗位的角度去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当我们认真分析这种现象时我们会发现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中职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普通专业型人才为主。目前,中职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实践中有的照搬大学专科计划,有的沿用中专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1.2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中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逐字逐句精写精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实现。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1.3中职公共英语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行业实践背景,他们对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知之甚少,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也不知什么对学生有用,有的即使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但是教师却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使师资力量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想吻合。
2改进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措施
2.1对中职英语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中职英语教学应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要达到以上目标,中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强化专门用途英语。
2.2引入esp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指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由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专业化的内容。能在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在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esp着重分析将来使用英语的场景,以及此场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即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需求分析结合起来,学生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也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同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差异中,尽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需要与个别需要,
2.3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本科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因此,中职教育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esp课程的特点,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用项目导向或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2.4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esp教师比普通教师要求更高,目前的英语教师难以胜任专业性强的esp课程教学。从事中职英语教学的教师们如果不经过任何培训就让其投入到esp教学中去,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很担心自己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甚至会缺乏教好esp的勇气和信心。因此,事先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很有必要。此外,中职学校也可以将英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经过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训练和语言技能训练,充实到专业英语教学中来。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学校也可以聘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英语水平高的专家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兼职教师。
3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的学习,专业英语教学也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中职开展esp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职学校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以很好地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服务,应对新世纪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挑战。在esp教学模式辅助下,中职英语课程教学会上一个新台阶,为国家输送更多既有专业知识又善于英语交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慧.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考试周刊,2007,(9).
[2]黄建鸿.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英语辅导,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