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基本技能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研究会计学,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认清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会计学,更好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1)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偏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涵认识不足。
不少教育工作者生硬地割裂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加上“素质教育”,将中初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照搬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学生活动混为一谈,使职业素质教育脱离了其市场性、职业性的本质特征。
2.教育内容偏差。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是基于岗位需求,以胜任力塑造为基准的教育活动。目前不少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普遍存在轻职业能力,重特长强化的偏差,教育内容多为对唱歌跳舞、演讲辩论等学生特长和爱好的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尤其是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实践和执行能力的塑造普遍缺失。由此造成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职业道德认同和职业道德培养不足,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贡献度较低。
3.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受到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高职院校迷信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单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各版块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实践教育的作用。如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即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却忽视了道德环境的日常塑造和实践强化;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即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却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团队管理缺乏兴趣。
4.管理机构乏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多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实施,由于不是教学组织和管理部门,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或呈碎片化),难以与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主要从事对内管理的工作,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市场的灵敏度不高,难以有效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基本特征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而职业化的标志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因此,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范式和典型路径。
(一)能力本位的定义
能力本位,即将学生能力构建和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以从事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该职业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培养目标,编制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检验和评估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教育”首先是一种“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是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同时,该模式更加强调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企业的参与,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和岗位的实际胜任能力。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素质,是为从业者所具备的与其从事职业相关,并对职业活动起核心作用的关键品质及能力,即满足和适应职业生涯需要的特定品质及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即职业品质和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过程,既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结合,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1.职业性。
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就是其职业性,一方面,职业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职业和岗位需求的共同特征,通过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普适性的职业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积极引进行业和企业的力量,通过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交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性。
它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即在成效评价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教育过程和对自己的帮助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并以学生自我评价的满意度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和参考。
3.共育性。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共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而言,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在整体上的规划设计,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共同落实和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素质教育新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4.实践性。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是基于职场和工作环境中的运用,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其次,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应当占到较大的比例,即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形成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在成果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即学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其中心思想和核心工作就是从职业能力角度划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通过学生相应能力的塑造和形成达成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分区
根据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及特点,我们可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即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别对应学生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1.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其作出职业决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对学生进行职业趋向测试,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主要职业倾向;(2)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介绍和专业熟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和熟悉相应的企业和行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3)配备兼职专业导师,在行业和企业中聘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建立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与行业和企业人士深入接触、沟通的渠道和平台;(4)强化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贡献自己的才智,主要包括:(1)营造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性格。开展职业态度启蒙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组织参观教育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员工岗位体验活动。(2)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团体协作、诚信感恩和企业忠诚度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的感恩心与回报意识。
3.职业适应教育。
职业适应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职场适应实践两方面内容:(1)注重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岗位对员工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心理教育课程和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此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开展入职特训专项活动。对一次吸纳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人数较多的,学校和企业可以联系组织对该批次学生的入职特训专项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入职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在进入职场初始阶段的调整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职业文化教育。
职业文化教育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即通过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行业企业专家讲堂为平台,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主要包含:(1)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在实习实训环节中,充分尊重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以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履行和遵守作为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尽快适应管理,熟悉业务。(2)认知行业理念。充分利用专业认知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举行讲座或担任就业指导课程兼职教师,向学生传递本行业的职业诉求和主要精神理念。(3)感知企业精神。对校企合作较为深入的重点企业,应适时举行企业文化推介活动,通过企业文化宣讲、文化宣传片放映、现场参观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和交流。
5.职业技能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着眼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1)将职业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促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出发,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到考核标准的制定,教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该课程和环节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2)有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体系”两大主干活动体系。积极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与素质竞赛;尤其在竞赛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竞赛活动全方位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紧张氛围中的身心适应、调节能力。
6.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内容有:(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研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视角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寻找自主创业的市场切入点。(2)强化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和项目孵化。开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和创业导师制度,积极联系专业创业孵化园区和机构,积极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帮扶、指导机制。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
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教务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共青团及二级院系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前述六大教育模块分头组织实施和落实各项教育任务。同时,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平台,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职业适应阶段为突破口,改变过去那种通过邀请企业老总举办讲座的“蜻蜓点水式”的合作方式,吸引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在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的共同付出、共同获益。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成效评价机制。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延缓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种自杀行为。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努力掌握成本管理的技能,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成功的希望也更大。文章从采购、产品设计、销售预测、商品价格以及劳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打破文化、语言及思维上的壁垒,在经济、贸易、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交流。这一发展趋势也对各种类型的翻译(文献编译、合同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数量及质量上的要求。因此,合格译员的培养日渐成为大学外语系及各类培训机构教学工作的要点。对于德汉译者的培训而言,科技文献的翻译训练又应当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我国在机械、电器、汽车制造等行业可借鉴德国经验之处尤多。作为一名主讲“科技翻译”的德语教师,笔者认为“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理论十分适合德汉科技翻译教学,值得介绍推广。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德汉科技翻译教学的可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女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甄选法,经莱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学翻译学教授弗米尔(H.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及女学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译行为论”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体系,又通过译员培训专家诺德(C. Nord)以英语撰写的理论总结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顾名思义,“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格外重视对翻译文本在目的语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认为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比孤立地忠实反映源文本意图或形式更为重要。在这一流派看来,译文虽需与源文本关联协调,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具备独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神圣原文”的束缚。据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确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译工作的首位,把与客户(翻译任务委托者)的沟通视为译者工作的基础及出发点。
“功能主义”理论因其倡导者皆有长期译者培训经验而与翻译教学结合紧密,操作性较强
。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理论对文本功能及类型的划分有过分简化之嫌,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适用性有限。但是对于各类功能较为单一、文体特征显著的应用文,“功能主义”却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译指导,所以尤其适合成为特定专业领域译者培训的理论依据。
“德汉科技翻译”在我国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德语系中主要被定为高年级学生的限制类选修课,其授课目标通常为提升学生的技术翻译水平,培养服务于特定行业的译员。但这门课的其实际授课效果却往往与预设目标相去甚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新编教材相对匮乏、学生语言能力及科普常识都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对“德汉科技翻译”的授课效果制约颇多。据笔者观察,一部分翻译教师沿袭了始于词句讲解,终于作业评价的传统教学法,授课形式与“高级德语”或“德语阅读”无异,只介绍微观的词类、句型翻译策略,不推广宏观的语篇、读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际视角,向学生传授的翻译法跟企事业单位中译者的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融入职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采取实践性极强的“功能主义”理论,除了培养单纯的语言应用能力外,也将对文本分析、文本编辑、客户沟通等实用能力的训练整合进授课内容。
“功能主义”理论在大学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学术界十分认可功能主义对实用文本翻译的指导,而常见的科技文献基本全部属于实用文本;二、功能主义强调翻译目的的确定性及翻译情境的真实性,而开设“德汉科技翻译”课程的大学基本都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因此可以为课堂练习提供大量真实且新鲜的翻译材料,还能一并附上翻译委托人及译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模拟译者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可邀请校内“双师型”技术人员(非语言教师)从可用性、合规范性等角度点评学生作业,使译文的评判标准包含更多的语外因素。
以下,笔者将主要从文本分析角度介绍“功能主义”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简介
“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的主要提倡者克里斯蒂安娜·诺德是一位曾任教于欧洲多所大学翻译系的德国女学者,她教学经验丰富、理论著作等身,影响广泛,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重要旗手。诺德认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能“给应用文本及文学作品的翻译戴上一顶理论性—教学法的帽子”(Nord 1993: 8)理想的译文应当同时符合两项要求:“功能性”(Funktionsgerechtigkeit)与“忠实性”(Loyalitaet)。也就是说,相对于原文,译文虽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译者的翻译行为也必须受到先定的、基于文化规范的译文接受者期待的约束(Nord 1993: 17)。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1]315-13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学院教改项目(DB2011139)
【摘要】
加强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对塑造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与体会,针对我校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教学提出了实践技能的构成与培养目标,探讨了关于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以期为农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The Thoughts and Applications about The Constitution and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Skill Majored the Specialty of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LIU Shuangqing1,HUANG Guohua1,2*
【Abstract】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at owned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promo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s a example, some suggestion was proposed on how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technique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 and the main approach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model were given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Keywords】
Specialty of 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Undergraduate;Practical Skill;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Mode
动植物检疫专业于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开设,2003年在全国首次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已有21所农林院校开设此专业。鉴于其开设历史较短,相对于国内农业院校其他主要专业而言,有关该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教学具有自身特点:与植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等二级学科紧密相关;涉及学科多、综合性强;以动植物、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有生存条件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因子复杂;研究往往需要室外试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我校动植物检疫专业于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已有8年历史,如何有计划地组织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有效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工作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动植物检疫专业实践技能的构成
动植物检疫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包含植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和动物医学类等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以及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技能、专业研究能力与创新发现能力。
1.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由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组成。基本能力包括熟练的科技文献检索、资料的查询能力;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动植物、微生物的观察识别能力,全面掌握并识别检疫性有害生物。基本技巧是在基本能力训练过程中掌握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技巧和观察辨别技巧,包括常规检测仪器的使用技术、观察工具的使用技术、以及培养仪器的使用技术。基本能力是形成基本技巧的前提条件,能力通过不断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就获得了基本技能。
1.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基本技能与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根据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专业技能一般包括:(1)形态鉴别与标本制作能力,即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形态识别、标本的观察与采集、标本的制作与保存等。(2)分析测试能力,即动植物的生理生化分析、有害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有毒有害物质毒理及1残留量分析以及常规分子检验检测技术等。(3)观察调查能力,即能熟练观察和调查动植物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等。
1.3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对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专业技能是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石。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后,主要进行有关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验检疫、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以及转基因产品检测等实验,开展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试验设计与预研究,训练发现分析能力、试验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动植物检疫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
动植物检疫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出发点,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把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准确地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是准确地评价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特点,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而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面广,从工作层面来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学生五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从工作性质来看涉及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主体的工作,有多元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同层次、不同主体工作的综合反映,从整体来看也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可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应体现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对不同工作层次和不同工作对象进行分层次、分对象的评价,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设计(论文)成果、学生情况、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6个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价体系。综合性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规范要求、学生工作和答辩情况以及从设计(论文]成果反映出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质量。由此可构建由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主要评价内容组成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质量评价两大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包括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文字表述、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在内,是衡量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保障。
1、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由设计(论文)正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三部分组成,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评价就是对这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的评价主要应是对设计(论文)所反映出的学生选题的正确性,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的评价,其次考虑对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的评价。
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选好了题目是成功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否选好题就要看选题的正确性与否,而选题的正确性主要反映在选题是否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相关的密切程度;是否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否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践进行,现实意义是否明显等等方面。在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中主要应考虑设计(论文)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见解的独特性;研究是否富有新意,有否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强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果的价值;以及能否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评价中主要应考虑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表述概念是否清楚、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等。在规范要求方面主要是评价文字表述、图表质量、文本格式、外文摘要、参考文献等,如设计(论文)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缜密,论述层次是否清晰,文字是否流畅;图表制作是否精确、优美: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文本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是否达到标准;外文提要是否正确清楚,参考文献是否丰富,其他资料是否齐全等。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文章。对文献综述的评价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文献综述中是否较全面地反映了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一定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否指出了本课题继续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原有成果的综合比较和评论情况。文献综述文字数量和所阅读的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等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也是评价的要素。另外,在收集文献资料时应对一部分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形成外文翻译稿,对其的评价应考虑外文文献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密切程度、译文准确性、字数是否达到标准等等。
2、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因此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既是对学校、学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又是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
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同时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即使已经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种种原因,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和网络教学“三个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种技能”实施项目化训练,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和质量监控“两个体系”,做到分项训练、递进提高,四年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构成
1专业技能训练
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堂教学采用“三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体,如植物种子结构,培养基配制,氨基酸的纸层析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重点涉及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如植物种子萌发,植物组织培养,酵母RNA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等;第三层次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培养中激素含量的探究,从中草药中提取多糖的优化工艺研究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内容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证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职业技能训练
高师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就是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依托实习基地和教学平台,实行校内实训“三结合”,校外实践“三位一体”,强调全面、全程、全员,使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口语表达等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校内实训“三结合”
按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和岗位需要,将教师基本技能细化为十大类:包括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实施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十大类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每个技能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训练采用“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在生物教学论授课中,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精评+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对于有些实践性强的章节内容(如课堂教学技能、说课等),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讲授占1/3学时,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占1/3学时,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占1/3学时,通过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是学生互训与教师验收相结合。利用微格教室对教师基本技能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训练、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编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说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及现场评价表等,实行目标管理、分阶段考核、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逐项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训练项目的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技能训练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指导教师、每个学生,并加强考核,使每个同学达到标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全面、全程、全员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而且训练分年级、有针对性、侧重有序地进行,在训练期间开辟出一些固定的空间,如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壁等,用小黑板或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课业成果。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讲演比赛、朗读比赛、板书比赛、钢笔字比赛、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努力练好自身基本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校外实践“三位一体”
与大庆所属的中学建立了105个教育实习基地,依托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了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通过三次见习使学生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1周的研习进一步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在26周的集中教育实习中,以学科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课程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参加实习学校各项活动,开展个别指导工作等,积累育人工作经验。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生感知、体验、锻炼、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3综合技能训练
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科研综合训练和教学研究训练,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大三开始选题,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课程论文,连续举办了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获奖论文汇编成册。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前沿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分层次的学习、复习、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安排两周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大连、镜泊湖)。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学会了分析环境,掌握动、植物识别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等,从了解和认识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野外实习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相应的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语文 教师 扎实 基本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语文教师是这门学科的“领路人”,语文老师的基本功直接影响到所“领”的学生。语文教师一贯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可是别忘了,提出这一要求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又如何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呢?
本人认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功,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一、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首当其冲的是师德素质。师德不能等同于职业道德,但却函盖职业道德。我觉得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物品或没生命的,或有生命也不是传道授业与做人思想工作的。教师的职业道德重要的在于“师”字上,即为人师的职业道德。只是时下还有多少人能够有称职的师德呢?!当下的教育,教师一方面出现职业倦怠,一方面却师德退化!
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还包括人文素养,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眼中根本就不会有“人”的存在,我觉得人文素养应包括带头遵守文明公约、法律法规等,并成为践行的时代先锋。也就是说,教师要在遵守社会文明等方面真正为人师表!
二、基本知识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每一个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即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教育理论的丰厚与否往往束缚一个教师的发展与理论素养的高低,甚至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进步与否;而学科知识除了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学科的前沿知识;因为现在的学生压力大,心理又非常脆弱,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的基本知识应该要有心理辅导的知识,再说,教师本身也需要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基本能力
教师的能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协作能力等。知识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的盛行,让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更快,因此,教师如果没有学习能力,不能与时俱进,便会成为时代的落后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与教育水平。况且,现在对于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成为这一理念的先驱。
科研能力是不是教师的必备能力?或者说教师要不要搞科研?我觉得不一定每一个教师都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或了解科研的方法,或参与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要积极投入的一种体验。而且,当前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就无法胜任新课程的教学!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如此,便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解决新课程实施当中遇上的难题。
说起写作能力,不禁让我自问“教师要不要写论文?”来,正如,语文教师要不要会写文章一样!我觉得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不一定要写出什么长篇大论或论文,但会写总结、经验介绍、心得、反思、日志等总应该要的吧!只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又有几个能够写好作文的,或者说不会害怕写作文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自我反思!
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且厌学严重,再加上独生子女多,给教育增加了难度,教师的课堂组织便显现了一个教师的组织能力,没有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许多教师的课堂便会不成样子!
教师的协作能力体现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间、教师与教师间的协作,还与社会、家长等的协作,因为教育是一个协作性很强的工作。此外,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也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协作者,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提出,给了教师一定的课程话语权,这需要教师的协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