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评鉴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战争是人类生活的主题之一,人类对战争的表现和反思行为也没有停止过。此前,我们对战争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彰显英雄主义、弘扬正义的层面。但随着战争对人类生活越来越具毁灭性的破坏作用,人类对战争认识日趋深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战争正在毁灭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反思战争本身的电影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染阿拉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之一。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的生活主题之一,从远古到现在,它从来没有停止过哪怕一个片刻,它在人类社会体的各个角落中进行着。尽管人人都在呼唤和平,但偏又有很多人确信战争能换回和平!战争,成了人类生活逻辑的一个悖谬,一种无法摆脱的梦魇般的尴尬境地。“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了人类战争这一真理,只是后人们都在避免谈起这句话,因为它过于残酷。但,总有人会切身感受到这句名言的威力,因为总有人置身于战争中。
塞拉——一个志愿去非洲战场的意大利士兵,从那场残酷的战争中得出的唯一结论是:死亡只有在教科书中才是美好的,英雄只有在文学中存在。在现实的战争中死亡只是死去,默默地、没有只言片语、没有安慰的、甚至是没有人发觉的死去,有的只是渐渐地腐烂、发臭。但这一切对战争之外的人是那么的陌生而遥远。塞拉曾经就是这样。他,一个还未毕业的学文学和哲学的大三学生,怀揣着教科书般的荣耀与梦想来到非洲这片死寂的前线,然后发现了残酷的现实。
影片一开始,塞拉就置身于这片茫茫的沙漠战场中还不由自主地说:“这儿真美!”但他的好心情很快就消失了:奥弗中尉让他扯掉志愿兵臂章,并告诉他要是一线的士兵知道有人本可以呆在家里却来到这儿,一定会揍他一顿;紧接着送他去一线战壕的士兵在途中被从天而降的英军88型炮弹炸成了沙子,只留下一只血肉模糊的耳朵,而他却幸运地毫发无损;再后来,一线的士兵又告诉他这里没水,只有沙子——带汽油味的水只能用来喝,洗澡只能用沙子;饭会在晚上吃,因为那样就看不见苍蝇;打仗只能看好运,而且每人只有三次,剩下的只有听天由命,塞拉刚来就用掉一次,至于战壕里其他人早已用光了。
这就是塞拉的二战,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奋勇搏杀,甚至没有看到敌人,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战场和无边无际的煎熬。意大利导演蒙特里尼,从一个年轻的意大利士兵角度,再次省视了那个血肉横飞的年代。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只有战争给人带来的难以忍耐的煎熬。所谓正义,只对战后的胜利的一方的政客们有用,而对在一线无论哪一方充当炮灰的士兵而言却没有多大用途。他们需要的是一口“好”水,一碗好饭和片刻的休整。英军的胜利不是因为炮火,不是因为战术,是因为它的士兵有“好”水,又有“好”饭,能得到休整。
塞拉带着获胜后去亚历山大的梦想来到非洲前线,得到却是一场失败、一场充满羞辱的艰苦行军。没有车,没有水,没有吃的,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他们在那片酷热无边的沙漠中漫无目标的行走,他们希望的仅仅是能发生点什么,最终却是除了死亡外一无所有。他们得到唯一一次安慰,是上天降下的一场短暂的大雨。老兵哭了,在雨中哭得那样伤感而又欣慰。因为,被人们遗忘在沙漠中的他们,还没有被上帝遗忘!
战争片是电影史上最悠久、最兴盛的一种类型片。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去省视战争。它时而用来传播英雄主义,时而用来区分正义与邪恶,时而用来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蒙特里尼摆脱了一般战争类型片固有的思路。他思考的是战争本身而不是某一场战争,更不是战争的某一方。所以,他在血染阿拉曼》中选择了一个年轻意大利士兵的视角,而不是通常的英美视角。影片告诉人们:炮火永远是冷血的、惨无人道的,不管炮火由谁发射出来。这一点和法国导演阿·雷乃的《广岛之恋》是何其相似。它们都在诉说:战争只会带来毁灭,它毁灭地球,毁灭着人类本身。
影片的开头,塞拉乘坐摩托车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疾驰,进入战场。影片结尾,他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在同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疾驰,他要退出战场寻找帮助。可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中,谁又能分清楚方向,又怎么去知道哪一个是退出哪一个是进入。战争似乎永远存在着,无边无际。没有人知道塞拉能否走出沙漠,走出战争。只有他的一句话能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我不会抛下你们的,我一定会回来救你们的!”这多么像圣经》中上帝的语言,可他能自救吗?
1.1乐平古戏台保存状况
乐平现存古戏台412座,遍布城乡各地。其中,祠堂台有一部分,万年台占绝大多数,双面台只有.
1.2乐平现存古戏台分类介绍
乐平现存古戏台主要有三大类型,具体介绍如下:
1)祠堂台。祠堂台指的是坐落于祠堂内与祠堂连为整体建筑的戏台,它属于祠堂的附属建筑。因其面对祠堂而建,故祠堂的方位决定祠堂台的方位。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所在,后人往往把它建在地势高敞坐北面南的地方,这是让祖先入土为安的最佳方位,所以祠堂一般为南北向,祠堂台多坐南面北。乐平现存戏台中,年代较早的就是祠堂台。
2)万年台。万年台指的是不再附属于其他建筑物,独立成为主体建筑的戏台。其建在村头或街头空阔之地供全村百姓观看观剧之用的戏台。不过,乐平的万年台只有固定的一种,而且相对于临川风雨台的朴实无华,乐平的万年台可谓是艳丽豪华、宏伟壮观、装饰精美。
3)双面台。双面台指的是在面向宗祠正堂的戏台背面,加筑另一台面,而且这一面大都面对开阔的广场,台面也做得远比正对祠堂一面的戏台宽大壮美的戏台。因面对祠堂的一面俗称雨台,敝口的一面俗称晴台,所以又叫晴雨台;又因两台共用一顶,相互背依,连为一体,所以也称鸳鸯台。它是祠堂台和万年台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
2乐平古戏台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戏台作为戏场中的一座建筑实体,它由四个部分构成:台基、台板、台顶、后台(厢房)。左右看楼和中间戏坪属于观众,唯戏台属于演员。乐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常常有暴雨,戏台在建筑上多采用开放式结构,用砖、石、木作建筑材料。戏台前期多为三面透空的式样(即伸出式),后期多为一面透空的式样(即镜框式),台口敞开面大,用木质或石质的柱子支撑屋顶,下部往往是架空式的干阑式构造,以便通风去潮。屋顶的反翘度大,用以减缓雨水对于台基的冲刷。这类戏台的构造常常是逐奇斗巧。乐平古戏台曾被专家评价为“构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其中,台顶的屋脊、梁枋斗拱、天花藻井及屏风与上下场门的月梁等的装饰尤有代表性。
1)屋脊与脊饰。乐平的古戏台一般为三间四柱,多檐多翘歇山顶式。如桃林万年戏台,三间四柱三凤楼,重檐双翘歇山顶式;横路万年戏台,三间四柱三凤楼,重檐三翘歇山顶式等等。因而戏台左右上方均是飞檐翘角,屋脊中间总是矗立着一串叠起的红黄蓝数色彩瓷宝顶,中插铁叉或方天画戟,直指云天,既是艺术造型,又是避雷装置,也像一座微缩的宝塔,这不仅是乐平古戏台的主要标识,而且还寓含了乐平人民镇邪驱灾保平安的美好愿望,瓶颈以四根铁链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悬挂铁马风铃,风起铃响,清脆悦耳;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鳌鱼来自观音传说),正面上方也都有做工精致、直冲云霄的飞檐翘角,使戏台在端庄中显露出冲天豪气。
2)梁枋与斗拱。古戏台梁枋和斗拱既是结构上的承重构件,也是装饰的重点。每根梁枋均挥金重彩,边饰浮雕。梁的图饰多以文物天官、满堂福、九老天宫、万寿图为主题,其中油梁是戏台上方第一件跨度最大的构件,多用樟树、枫树、松树制成,雄浑粗犷,突出显眼,是视觉效果中的第一门面,此梁身遍布戏文、龙凤浮雕,以万寿图为最,其雕刻人物达到30人~40人;斗拱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田字拱和八字拱等,以田字拱为主。斗拱上多饰有蝴蝶、蜘蛛等图案,蝴蝶意味百蝶争芳,而蜘蛛则寓意喜从天降(乐平人称蜘蛛为喜儿)。
3)斜撑、雀替与吊篮悬柱。斜撑是安装在挑梁下面,与柱、梁成斜三角形状的结构组合。作用是承支挑梁顶端的重压,把重量变为直压力。雀替是木制的结构附件,作用是加强柱与梁接点的承剪力。斜撑与雀替的配置,旨在美化与加固戏台。风格各异的斜撑与雀替,让戏台的每个关节生动起来。如有仙鹿(禄)撑、天官骑狮、鹤鹿戏松、麒麟戏狮、仙狮撑、水浒人物、寿星骑鹿撑,因鹿谐音禄,故又称寿禄撑,寓意寿禄双全。雀替分鳌鱼雀替和屠刀雀替等多种形式,多为鳌鱼雀替,造型各具特色。戏台的吊篮悬柱,实为下柱头装饰,主要起美化作用。吊篮多为花碗式或宫灯式,雕刻均为镂雕,玲珑剔透,尽显。
4)藻井。藻井在乐平民间又称为穹,主要起拢音和反射音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响度、清晰度,特别有利于改善演员的自我感觉。多设在台中央天花之中,通常为螺旋形和多边形两种,有的戏台在中央藻井两侧各设一藻井。藻井底部为双龙戏珠浮雕,周围饰有八仙过海或封神榜人物木雕。藻井及其以下的空间是戏台中最中心的部位,此处的藻井象征着天,戏台台面比喻为地,天地合一,构成了演绎生旦净末丑的特定艺术的表演空间。
5)屏风与月梁。乐平古戏台常用木制格扇将戏台前后分为表演区和准备区两个部分,木隔扇一般4抹~6抹,常作为戏台的背景,并在其上设有浮雕或彩绘。精雕细琢的门饰屏风与窗棂,既承继了传统古建筑的端庄与典雅,又赋予古戏台特有的绚丽与奢华,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月梁是位于进出前后台的两侧小门上端,呈月形,多可有“出将”“入相”字样,通常采用浮雕,中央为戏文,两边或为花鸟或为祥兽,是乐平古戏台建筑中具有特定语言的重要构件。
6)楹联与匾额。乐平古戏台大凡都有楹联悬挂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乐平400多座古戏台中,至少镶嵌了1000余副楹联,这些楹联,或描金,或木雕,内容多样,文句优美,意境深远,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民俗风情、历史典故以及戏剧观、人生观。张家村戏台有一副楹联:“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晓世情看戏情”,一语天然,警策通俗。乐平古戏台的楹联选题十分宽泛,有咏赞本乡本村风水的,有追溯本族历史渊源的,或感时醒世的等等。匾额数量比楹联还多,它的题材内容大多为光宗耀祖、歌功颂德、劝诫世人以及对戏台文化本身的赞美等方面,比如坑口的古戏台匾额上写道“旷怀希古”,浒崦的古戏台匾额中题为“久看愈好”,还有徐家古戏台中的“百看不厌”和华家古戏台上的“顶可以”等等。匾额与楹联交相辉映,使乐平古戏台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3结语
关键词 曹丕 典论 文心雕龙
1文学的功能与地位
《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并非把文学看作政治教化的工具,而将文章提到了有利于“经国”的高度,这种观点刘勰也深有共鸣。他在《原道》篇末尾就说到了经典作为文章,有“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的功能;在《序志》篇中又提出:“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在论述士人品德与才能问题的《程器》篇,刘勰更是进一步提出“の谋卦谖尘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这不仅强调了文学在“经国”上的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了文人的社会职责、人生道路,表达了他对文人的期许。正如他所说: “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这就代表了那个时代士人们共同的人生理想。
曹丕首次明确地把文章价值的不朽与个体生命的短暂作比较,并说:“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也说:“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曹丕从生命的有限看到个人形体脆弱,生命短暂,文章却可以显扬声名以垂后世,故鼓励文人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写作。而刘勰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仅赞同并且付诸实践:《序志》篇既是作序,又是述志,刘勰在篇末感叹道中“茫茫往代,既沈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说明《文心雕龙》不仅是论“为文之用心”的著作,也是刘勰儒生之志的重要体现。
2作家修养与作品风格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气”是指作家与生俱来的自然禀性、气质个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才华,融汇到具体文章中,就是强调个人特有的文风,认为这种文风是作家与生俱来的主体特质所决定的。刘勰充分吸收了《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的思想,并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在《体性》篇中他在强调作家天生的资质和才气影响作品风格的同时,又加进“学”与“习”两种新要素,提出才、气、学、习四项先天与后天要素为一体,共同促成了作家千殊万别的作品和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在曹丕强调“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先天禀赋基础上,提出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指明“才有天资,学慎始习”,写作不能完全的依靠天资,还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典论・论文》把“气”分为清、浊两类,阴浊阳清,阴柔阳刚。《体性》篇中所论述的“庥懈杖帷薄“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正是受其启发,认为论作家个性禀赋是刚健还是柔弱决定了作品风貌特征的刚健或柔弱,并进一步加以延伸,把所有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并论述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他把文章的不同风貌归纳为两两相对的四组,而归根到底说来就是阳刚、阴柔两种不同的风格:雅、奥、繁、轻属于阴柔之美,相对的奇、显、约、壮则为阳刚之美。不仅《体性》篇如此,《熔裁》篇的首段则更明确地提出了“刚柔以立本”,在通论F情理、裁文采的谋篇之道的时候,指出了要用刚柔的风格来建立作品的根本,这正是对曹丕“气有清浊”的吸纳和延伸。
3文学批评的态度
《典论・论文》明确指出了两种错误的批评态度:“暗于自见,谓己为贤”“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并以建安七子为例,指出正是因为他们自视甚高,才会“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只能使批评失去参照系,不仅不能形成自我调整更新的内部机制,而且不能发现他人长处并对其做出公正评价,难以形成健康的舆论风气,对文学及理论批评的发展极为不利。对此,曹丕提出“君子审己以度人”的主张,要求文人正确估量自己并且全面看待他人,把强调品德修养问题作为“文人相轻”的解决方法。
刘勰在此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三种错误态度:即“贵古贱今,向声背实”,“崇己抑人”和“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学的鉴赏方法,首先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文学鉴赏者要加强修养。其次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强调克服偏见;又提出了具体的“六观”说,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六个方面入手来鉴赏文情,在落实具体评论时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对作品进行研究。曹丕把文学批评中认识缺陷的解决方法仅归结于君子要具备道德修养,而刘勰提出的以上三条指导批评鉴赏的系统方法具体可行,实为一大进步。在公正评判作品优劣的基础上,刘勰还把文学批评引入到了更深的层次:要求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对作品深思熟玩以求有感情的交流,把“见异”作为批评鉴赏的最后归结点,达到“知音”的高度,从而使批评得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总而言之,《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文章,对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文心雕龙》正是在其基础上的发挥和完善、因袭与开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1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教学气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在获得成功后,学生会主动参与教学之中,充分解读内容,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当学生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对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二、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是俯首皆是。要不断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阅读的积累包括语言文字的积累、诗词歌赋的积累、生活体验的积累、审美素养的积累、理论轮素养的积累等,而初中阶段语文阅读积累的内容则是: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有效的积累应该是在学生自主积累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从量和质上分层积累语文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完善积累。
2.理解阶段
语文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在文化知觉基础上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判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它渗透在主体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层面之中,包括信仰、道德、科学、艺术、习俗、生活方式、网络联系等。要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准确地判别其价值取向的善恶、优劣和真伪,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是分析、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梗概。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等。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使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大胆联想。
在此,对古诗文起笔艺术作一些评鉴。
一、开门见山
这种方法,与八股文的破题有近似之处。文章一开头便托出全文的旨趣,往往有高屋建瓴的破竹之势。唐宋家中,韩愈最擅用这种方法。他的名文《送东野序》。首句变不同凡响:“大凡物得其平则鸣,”紧承首句,他从草、木、金、石之“鸣”谈到人之“鸣”从咎陶一直谈到当代之善鸣者,最后落脚于孟东野,洋洋洒洒,势如破竹,这“势”便是有首句从高处落笔所形成的。
开门见山,如大丈夫会客,直须阔步而出,不必忸怩,这是要点。
二、平缓起笔
这种开头的方法是,不以惊语惊人,却从低处入手,平平开始,看似不奇,实则如游名山胜景,在初入处,倒也平常,可越走越见其奇妙,步步诱人,层层有新意。通常,游记之类的文章多用这种方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正是如此。这种方法,多用实事的叙述,少用概念的议论。
《醉翁亭记》的开头是这样展开的: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它不是一开始就把“亭”亮出,而是一层层地推进,好像拍电影一样,从远景的概貌,到中景,再到局部,由面至点,诱人去关注只要之点。
叙事性的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传记,常常从时间地点人物写起。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这样开头的: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承袭了这种写法。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司马迁的传记体,开头多从传主姓名介绍起,一开始便简明地介绍:某某,某某人也。如《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这种史传笔法,后来为传奇、小说所继承,如清代的蒲松龄,他的作品,也多这样。如《席方平》:
席方平,动感人也。
这种写法,先介绍姓氏、籍贯、性情如何,先给读者一个轮廓的介绍。中国的读者,很习惯于这样的写法。
三、反面起笔
古文里一些辩论性的文章常用这种写法,请看《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作者王安石本是要说孟尝君不仅谈不到得士,倒是只配作豢养“鸡鸣狗盗之徒”的头儿。可是,他先不说自己的观点,却从对立面着手,先扬后抑,欲擒故纵。所以紧接上文,笔锋一转,便力加反驳: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原来,孟尝君被秦昭王囚禁时,昭王想杀他,孟尝君找人到昭王的宠姬那里去疏通,谁知道这个女人趁人之危,要孟尝君将自己珍藏的一件很名贵的白狐皮衣送她,可是这件皮衣已经在孟尝君入秦时献给了昭王。这时,孟尝君豢养的一个“士”,便在夜里装着狗潜入秦宫中,偷得了皮衣,便献给了昭王的宠姬。经这个女人的求情,昭王终于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走后,昭王后悔了,派人去追捕。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按照有关法规定,要到鸡鸣时才准放人。这时还是深夜,恰好孟尝君手下有一个“士”能学鸡叫,他一叫,周围的鸡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便得以逃走了。这便是王安石据此作翻案文章的史实。
这样的开头,匠心独运,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开头不到一定功力者,不可盲目模仿,因为,这种开头,起笔不易,铺衍也难,是很难驾驭的。
四、比兴开头
这是一种古老而很有艺术效果的方法,在《诗经》中就被广泛运用。
《诗经》魏风的《硕鼠》,共三段,每段都是用“硕鼠硕鼠”开头。这首诗,是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诗歌用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说大老鼠,等于就是说剥削者。
《诗经》的第一首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的情思。它是以啼叫的水鸟为开头,引出下文的。在第一二句用以起兴的事物(水鸟)与三四句的本事(淑女、君子)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就不像上一个例子那样紧密了。
这类方法,在韵文中最为常见,但在散文中也不乏其例。先秦诸子很擅长于用比喻论事理,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通俗化,有时候,比喻本身隐寓着哲理,运用这种方法的能手,尤其要推孟子和庄子。
庄子内篇的《逍遥游》,要讨论的是很抽象的哲理,文章却用比的方法开头: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庄子所说的“寓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要求,请提出建议,越多越好。”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引发了学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2、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的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认读虽然简单,但也会受到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的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3、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对人物的全面欣赏、评价,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提供了许多概念、原则、范畴。从艺术理论范畴的出现和形成来看,古代文艺批评和艺术理论中许多常用的重要概念、范畴,都是从人物品藻的术语中移植和改造而来的。例如,谢赫《画品»中的“气韵”、“骨法”、“气力”;书法理论的“骨”、“筋”、“体”、“势”、“力”、“劲”,文艺批评中的“雅”、“俗”、“味”、“意”、“趣”、“情致”等等,几乎都是受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的影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感慨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在此,本文将以“风骨”、“气韵”这两个重要范畴为例,来探析人物品藻对艺术理论范畴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
—、风骨
“风骨”是汉代以来人物品藻中常用的概念,它指人的品格、气骨,一种清高豪迈的气度。在史书文献中风骨”可以分开来用,也可以结合。“风”在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中单独运用时,指的是人物在精神面貌方面的“风度”、“气质”,特别是韵味、感情、意气等的表现。魏晋六朝时期形成了一系列与人的精神气质相关的词汇,如风味”、“风姿”、“风采”、“风神”、“风度"等概念。《世说新语赏誉》中评王弥“风神清令”’《世说新语容止》评王武子“隽爽有风姿”,这里的“风”指人的气质、神韵方面的感染力,或是人的优美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的风力。
“骨”最早与古代相人术相关,它指人的形貌,在人物品藻时一般说“骨相”、“骨法”等。“骨”同时又含有对人的品质高尚、正直的赏赞之意。例如,《世说新语品藻》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这里的“骨”指人的形体挺拔高迈。《世说新语赏誉》中说:“王右年陈玄伯垒块有正骨”,此处的“正骨”更多的是对人的品德正直的褒扬。又如《晋书崔洪传》:“骨鲠不同于物”,骨鲠、骨在这里都是指具有忠直敢言、刚健不屈、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品质。
而“风骨“连用的情况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人物品藻中也逐渐出现。例如,在《抱朴子审举》中提到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余,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这段话就是从风骨的两方面来品评人物的。“风姿”即“风”的一种表现,而“干植”,则相当于“骨”。例如,《世说新语赏誉》注弓丨《晋安帝纪》在评价王羲之其人时羲之风骨清举”。梁代沈约《宋书武帝纪上》桓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到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再如《世说新语轻诋》中批评人极其平庸,没有风骨:“旧日韩康伯,将时无风骨”。
这种用“风”、“骨”以及“风骨”等具体而形象的术语来对人物进行品评的风气形成之后,自然向文学艺术领域扩散。“风骨”逐渐被引人书法、绘画批评领域。例如,南朝谢赫在《古品画录》中评曹不兴的画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又评张墨、荀勖云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物体,则未见精粹。若取之外,方厌高腴,可谓微妙也。”谢赫在这里评论曹不兴等人时说他们的画在表现风力、气韵方面,非常神妙,但在构成骨体方面却不精。在书法领域,梁代的袁昂《古今书评》评蔡书云骨体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而梁代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此两处评论书法家的作品既具有端正挺拔的气骨、骨体,又具有飒爽风神,可谓是风骨兼备。
“风骨”在被引人书画艺术评论之后,刘勰又第一次将其弓丨人文学评论,在其《文心雕龙》里专门有《风骨》篇,“风骨”被用来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稍后的钟嵘在《诗品》中用“风骨”来论诗。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品评、鉴赏文学作品中的“风骨”,就是品藻文学作品的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品文其实就是品人。“风骨”从此成为中国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
二、气韵
“气韵”这一范畴同样是来源于魏晋六朝时期对人物的品评鉴赏。它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气”原是一个哲学概念,指构成天地万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质。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品人风气影响下,“气”逐渐成为人物品藻中得重要概念,自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以后,气这个范畴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的批评中。与“气”密切相关的术语很多,像神气、体气、气调、气韵、气象、气味等等。例如,在《世说新语雅量》中:“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世说新语赏誉》: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tit说新语品藻》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等等。魏晋六朝早期的画论中即以“气”谈艺。例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有“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批评《小列女》:“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画生气。”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评卫协时说:“虽不说备形妙,颇得壮气。”可以看出,这里的“气”,都是指作的生命之气,精神之气。
“韵”字也大量出现在魏晋六朝的史书及《世说新语》中。例如《晋书庾.凯传》:“雅有远韵。”《宋书王敬弘传》:“敬弘神韵冲简”。《世说新语*品藻》類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世说新语言语》注引《玢别传》曰“玢颖识通达,天韵标令。”《世说新语雅量》注弓I《王澄别传》:“澄风韵迈达,志气不群。”《tt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32—达。”这些“韵”所指的都是人物的审美形象,是从人物的形貌飘逸、流动而出的内在气质和某种动人的意味。对人物进行品藻欣赏的这种观念转到绘画上,就要求人物画表现一个人的风姿神貌。
最早在艺术上提出“气韵”的,是南朝齐的谢赫。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有六法,以“气韵生动”为最上。他认为“气韵”乃是绘画创作的总的原则和要求,绘画中的最高境界。绘画作品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的精神气质。例如,在《古画品录》后文中,谢赫品评具体画家时常提到“气韵”等词。例如,评顾骇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评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评张墨:“风范气韵,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评毛惠远出人穷奇,纵黄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评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圣贤,百工所范。”宗白华先生曾在《美学散步》中总结说:“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可以说“气韵”一词,最集中、最准确、最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
在谢赫之后,“气韵”范畴在审美领域和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陈代姚最《续画品》评刘璞体韵精研,亚于其父。而在书法领域,与谢赫同时的王僧虔,又以“韵”论书法。其《书赋》又云:“离文匪缛,托韵笙簧”。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殷钧书如高丽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气韵”在绘画、书法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它将人的品质与艺术品质加以融合,是人格美同艺术美相融合的统一表现。“气韵”从而成为中国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也常被用在后世的艺术理论批评当中。
三、结语.
除了“风骨”、“气韵”等概念,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情”、“意”、“体”、“势”、“形”、“雅”、“俗”、“逸”、“简远”、“淡泊”等概念,也都与魏晋六朝时期对人物的品藻和鉴赏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文化思潮,魏晋六朝时期的这种带审美性质的人物品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艺术理论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品人的范畴被广泛用于艺术品评,从而丰富了中国艺术理论范畴,促进了中国美学的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学生理解和应用该门设计课程的程度、直观的表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被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广泛使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位老师对应一个班级辅导和教学,受授课过程和授课形式的限制,学生的成绩考核往往以任课教师个人的审美标准为主要评分依据。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的问题。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研究,作者发现在很多国外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也要被记录到学生的成绩中去。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要远远严格于学习结果,例如每次上课都必须上交草稿本,并进行讨论等。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的创意思路或者设计思路的整个脉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作品发展情况。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任课教师的个人审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且有了过程的参与,学生的具体的设计也会不自主的受导师风格喜好的影响。
一种新型的、力争从学科特殊性出发的艺术设计专业成绩考核标准和模式亟待建立,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综合实践能力的影响范围,使学生成绩考核做到公正、规范、公平,系统,提升学生学习及职业规划自觉性,提升专业影响力。
二.新型艺术设计专业成绩考核模式研究
在新型艺术设计类专业征集考核模式中,学生的创作过程和设计作品依然应该成为成绩评定的主体。结合我校本专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内外相关专业主流成绩评价标准的研究调查,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用多层次多内容的考核方式、建立统一、系统的课程评价标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等等。
(一)艺术设计专业成绩应包括的具体成绩内容
具体成绩考核内容将包括:平日成绩、期末和综合评定成绩。
1. 平日成绩
平日成绩指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的状态反映,应当由任课教师依据本专业科目和该授课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其项目应当涵盖:
A. 出勤情况----出勤的考察是十分有必
要的,有助于严谨严肃的学习氛围的养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B. 平日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对平日练习的考察要求使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过程,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练习的良好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
C. 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实战性学科,在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活跃、积极的课堂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生们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合作,对未来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大有裨益。
2. 期末成绩或课程结课成绩
基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科目性的授课特点,应在该授课课程结束之际对学生在该科目中的整体学习情况予以评价。由于任课教师对学生在任课期间的整体表现最为清楚和熟悉,该部分成绩仍然由任课老师给出。成绩主要应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两部分,重点突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考察。实践部分依据学生作品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做出相应的具体调整,以作品完成效果为主。
A. 作品实物展示----通常设计专业的实践作品通常是具有实际意义或者实体形态的
设计品,这就要求学生在每一门课程结束之际讲做学所作通过实物或者效果图的
方式展示给观众。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受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
相交流和学习。良好的展示效果也能够刺激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B. 文本或报告----在设计效果展示之外,设计过程和设计思路的记录也应该是成绩考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这部分的考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了抄袭的可能性。文本或结课报告应当包括课程进行中对素材的搜集、调整方案过程、各种草图与草稿。在有必要的课程中还应该包含调查报告和总结性论文,以此体现学生整体设计思路和理论学习情况。
3. 综合评定成绩
鉴于以上两个成绩都有任课老师给出,为了避免指导老师的个人审美情趣和设计风格无意识的影响学生,应当在结课之际在班级内部或开设同样课程的平行班级间举行作品展示或展览,学生们分组进行相互评价,同时邀请专 业教师和同学参观作品展示。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综合评定,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成绩的公平、公正、公开。其项目应涵盖: A. 学生自评或互评----可将同学分组,结合对应的设计作品和设计阐述进行互相评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此同时,这种同学间的分组互评也能够带动团队精神的养成。 B. 其他两位同专业教师进行评价打
分----在同专业组内,可以选择部分老师参观展览,对每组设计作品作出评价,有利于对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计算。
C. 展览结果观众评分----在阶段性课程展览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其他专业组老师进行参观评价,有利于学生或得非专业内的客观评价和评语。
这种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更广大受众的需求和反映,在完成自
己的设计之外,养成善于和受众沟通的优质习惯,这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评分项目在最终该科目总成绩中应各占有一定比例,总评成绩由各项综合计算得来。初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例如,某些课程的实践项目为分组方式的设计作品展示。在这种情况下,以上评价内容应作出相应的比例调整。对学生个人创作过程和个人分工工作情况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以区别同组学生之间的成绩考核差异。
(二)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成绩公平评价系统
在一套完整的专业成绩考核模式中,成绩内容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设立统一的成绩评定标准、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综合评价体系才是能够保证使多样化的成绩内容落实到实地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必须在各专业教研室内部建立能够量化的、统一的成绩评定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成绩的各个分数段人数比例、成绩绩点区间比例的合理分布等,以此来保证了各个平行班之间能够保证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避免了多个教学班之间因为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不公正现象出现。使认真教学的师生获得相应的成绩,提高教学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鉴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考虑制定相关标准时,应特别注重对创意新颖程度、设计完成度、整体展示效果的区别评价,可根据不同的科目调整具体的分值比重和评价结构分布。
(三)设立艺术设计专业成绩评定督查组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主观评价为主,可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组织、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督查组,对整个成绩评定的过程进行宏观监控。
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通常不会设置笔试考试,也使得学生的成绩存档成为难点。在此背景下,应设置更为弹性和多样的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对以作品集形式为最终作品的科目,将作品的电子稿源文件刻录成光盘上交存档;对以实物展示为最终作品的科目和课程,应将作品多角度照片、创作草图和创作过程刻录成光盘上交存档;对于个别现场命题和有实物试卷的考试科目,应当将全部试卷存档。无论采用哪种存档方式,学生的设计存档都应以学号为顺序,以备在期末或有需要时查看需要。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成绩评定监督组也应在特定的时间采用抽查或普查的方式监督各个专业的成绩评定结果。这种宏观的监督机制将有利于广大师生严肃对待学习与考核,使成绩考核更加合理有效。
三.新型艺术设计专业成绩考核模式预期效果
本课题所研究的成绩考核体系若实施,可适用于大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指与服装设计、多媒体与动画、等等。
这种丰富、严谨的成绩考核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注重对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学习成绩的评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的互动评分环节,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尽早尽快的融入到社会活动和社会审美中去,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深化提高专业技能,提升理论水平。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