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设计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学楼,热环境,热舒适感觉,节能措施评价
Abstract: lingnan region unique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to energy saving design means and other areas in China is not the same. The teaching building is in use and other public buildings significa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st LengYue-as well as the ReYue basic no use, in the use of working days, a long time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rmal perturbation personnel. Guidance of this area energy-saving design,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 make full use of climate resources.
Keywords: teaching building, hot environment, thermal comfort, energy saving measure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试验和创新价值。校园建筑节能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园建筑的发展趋势,以及广州地区校园建筑热环境、光环境特征的总体分析,归纳了校园建筑功能、美学、文化、环境舒适等多方面需求。建筑师既不可只考虑美观而忽视建筑节能和热环境舒适性,也不可单纯强调热环境舒适性而降低建筑的文化内涵。
要实现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实现功能、文化等需求与节能、舒适需求的有机协调,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设计决策,以将技术方法与建筑设计要素有机结合,并针对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新技术的应用来加以解决,而需要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现有建筑设计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景象,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带动了所在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难免对其所在地区的生态产生影响。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提倡的今天,高校新校区生态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大学校园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对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及相关设计策略的分析,不仅对改善高校建筑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城市建筑节能的实验性研究。在高校校园建筑新建或改造项目中,建筑方案设计与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结合还很不够,建筑设计还主要集中于建筑形式的创新和建筑空间的塑造方面。建筑节能工作还仅限于进入扩初阶段以后通过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来保证建筑的相关性能,而很少在概念设计或方案设计阶段就加以综合考虑。 近年来,人们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多,建筑室内环境问题己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办公楼等空调建筑,对教育建筑室内环境的研究少之又少。
现代教学建筑的设计已趋于系统化、成熟化。根据现代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组团式成为教学建筑的主要布局方式,采用统一的柱网、模数化的开间的通用教室也越来越常见。各教学楼通过连廊相接,公共交往空间的塑造也成为现代教学建筑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在当前的经济条件和管理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教室没有空调设备,或空调设备不运行。
1) 教学建筑在使用上也相当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2) 一年中有寒、暑两个假期,在最冷月以及最热月基本无人使用。
3) 工作日的使用时间较长,包括学生上课时间以及自修时间,因此一般考虑早晨7点~晚上10点都有人在室内。
4) 人员热扰大。与建筑类型相似的办公建筑相比,教学建筑的内部人员热扰要大很多,这会导致建筑内部温度升高幅度较大,增大空调的冷负荷。
5) 对光环境质量要求高。教室内要求有足够的天然采光,但要避免因为阳光直射而产生的眩光;而由于绝大部分的教学建筑不会采用昂贵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墙,其窗墙面积比一般不超过0.5。
在国内,很多高校在校园建筑的新建和改造项目中积极应用各种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分别结合本校研究特色进行校园节能示范建筑。四个学校的示范建筑都综合应用了多种绿色节能技术,技术涵盖了建筑设计、围护结构保温、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综合利用、采光照明技术和自动控制与测量技术。
但国内对校园低能耗建筑物理环境的研究还不多,其中有万澧等对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性能分析和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胡帆等对长沙地区高校教学楼低能耗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曾琦芳对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进行了研究;陈洋等对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齐百惠等对岭南地区夏式遮阳方式进行了模拟研究和评价;郑智娟等对岭南地区教学建筑进行了节能设计分析等。
国内对建筑热环境舒适度的实测研究比较多,但是针对校园建筑的热环境实测相对较少,其中夏博等在2002年对西安高校夏季热舒适环境进行了现场实测;葛翠玉等在2003年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夏季温湿度进行了现场测试;杨薇等在2005年对长沙某大学校园建筑春季室内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从方法上看,葛翠玉等以室内温度作为热环境主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夏博和杨薇等都对室内热环境相关物理环境参数进行了现场实测结合主观问卷调查,计算室内热舒适度PMV-PPD值,从而对建筑热环境水平进行评价。
对国外来说,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师,以伦佐皮亚诺为代表的绿色派,诺曼福斯特为代表的高技派,以及后来的杨经文,托马斯赫尔佐格等等,不管其采用的方式手段如何,他们都在实现一个目的,那就是用生态设计的思想,让我们的建筑,减少能耗,节约资源,适应自然。其中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和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为热带地区生态建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的来说,未来的高校教学建筑设计,应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应该提出要实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技术一体化,不仅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更新现有的建筑设计观念,并对现有建筑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未来绿色校园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万澧,宋德萱.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性能化评价与建筑设计策略初探—以同济大学C楼为例[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20-01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从满足基本居住及办公需求转为更高的舒适化可持续化的要求。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是满足人们对建筑新的要求的必要手段,由于建筑的使用是长期性的,因此对于建筑的设计也应用创新性的理念综合考虑建筑的发展,满足居住、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也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多更深的要求,需要通过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来满足建筑的发展。
2.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2.1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特性,首先建筑的设计应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其形式上应基本满足使用的方便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美学要求,即建筑的设计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最后,建筑的设计需要满足建筑的长期发展,包括了建筑的经济性、环境性以及文化性等各个方面,这一方面来说建筑的设计又具有技术性的要求。
2.2现代建筑的特点
(1)相较于传统建筑比较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追求建筑的艺术美感,以及建筑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因此现代建筑的设计包含了更多的方面,从使用、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
(2)传统的建筑采用的设计方式是手册加图板,通过人工进行作业。而现代建筑的设计多采用计算机作图,并可采用相关软件对建筑的具体实体形象进行建模分析,包括的建筑的外立面形象,具体能耗等各方面的数据。
(3)传统建筑的设计只要遵从规范以及经验的要求,而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注重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需要满足更多层面的需求以及人员之间的配合。
3.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思路
3.1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现代建筑的设计应更加突出对于人文精神的体现,建筑并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个体,它应该是人类的精神以及文化表现,与人类的居住以及美学有所互动的载体。现代建筑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这样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它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全新美学的一种载体,人们对于城市对于生活的追求,均应通过建筑的设计进行表达,富含人文精神的建筑设计是一栋有生命的建筑,它是现代建设设计的核心。
3.2注重实用功能创新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注,而随着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对于建筑的功能需要进行重新的定义,对于其实用功能需要与整体空间形式进行整体设计,保证空间及功能设计的合理性。再设计时需要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如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从通过消除室内高差,设置扶手及地面防滑措施并安装应急通报系统、安全点热源设备等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3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采用智能化的设计手段与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举世。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如此一来将能大大提高居住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通过智能保安系统能够提高建筑的安全性,通过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对建筑的温度、照度以及湿度等各方面进行调节,从而保证了建筑的舒适度,并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节能、安全的居住空间。
3.4生态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都大量的消耗着。作为消耗资源能源三分之一的建筑行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设计理念已逐渐受到了关注。生态建筑的设计是要将建筑与周围的和环境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这一设计包括了通过主动及被动设计促进对资源能源的节约,也包括了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特点之间的和谐。更进一步的,生态设计理念除了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更注重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就地取材技术,利用周围的湖泊山坡形成自然景观等,都是现代建筑生态设计理念的体现。
4.结语
要想满足现代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建筑需求,就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思想对建筑进行设计。要求设计师必须在洞悉现代建筑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特色与发展趋势,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实用功能的创新、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等方式,促进现代建筑朝着人文化、功能化、技术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7):1121-1123.
[2]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环保;节能;建筑;能耗;绿色材料;环境
建筑是“人类按照自然形象创造自己天地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建筑的成果即建筑物。在现代社会中,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际的主要空间,也是物质流、能源流、技术流发生的主要场所。因而建筑物反映了人和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了使这些关系融洽和谐,进而促进人类文明和提升环境效益,有必要发展环保节能建筑。环保节能建筑是指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生活空间的结构。环保节能建筑的指导思想是设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反应。
环保节能建筑设计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 使用绿色建材。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降低,人们对生活中涉及到自身健康的环节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自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发现了“有病建筑综合症”以来,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建筑材料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渴望出现一种不影响人类和居住安全的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总得来说就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并且有利于健康,课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且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材料。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得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使用绿色建材。绿色建材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含汞及其化合物,不使用铅、铬、镉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另外。绿色建材的设计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还应对人体健康有益。
2 减少建筑的能耗
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成为我国能源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合计居住舒适度的提升,成几句上扬趋势。我国建筑不仅能耗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与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为他们的3倍左右,而且室内热环境很差。现在这些高能耗建筑冬季采暖与夏季空调的使用正日益普遍,能源浪费更加严重。因此,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是建筑节能的首要问题。
2.1 墙面节能
为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合理设计围护结构的构造方案极为重要。墙体保温可以分为单一材料的保温结构和复合材料的保温结构。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我国长期以烧结黏土砖为主要墙体材料,这对能源和土地资源都是严重的浪费。现在不少地区注重发展多孔砖,按节能要求改进孔型和尺寸,如图1所示。
图1小型砌砖(单位:mm)
图2加气混凝土墙
加气混凝土生产厂在我国分布甚广。充分利用加气混凝土保温性能较好地条件,按节能要求较过去增加使用厚度5~10cm,用于框架填充墙及低层建筑承重墙。有的工程则在横墙用砖墙或混凝土墙承重的条件下,外墙全用加气混凝土包覆(图2),效果颇佳。
然而做承重用的单一材料墙体,往往难同时满足较高的保温、隔热要求,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复合墙体越来越成为当代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砖或钢筋混凝土做承重墙,并与绝热材料复合;或者采用钢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薄壁材料夹以绝热材料作墙体。复合墙保温构造现在已经多种多样。(如图3)
(a)外墙内保温层
(b)外墙外保温层
(c)外墙夹层保温
图3外墙保暖层设置位置示意图
2.2 屋面节能
在寒冷地区或装有空调设备的建筑中,屋面应设计成保温屋面。保温屋面按稳定传热原理来考虑热功问题,在墙体中,防止室内热损失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墙体的热阻,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屋顶的保温,为了提高屋顶的热阻,需要在屋面中增加保温层。对于平屋顶的保温构造,我们建议适用倒置式屋面。即将保温隔热层设在防水层上面(如图4)。由于倒置式屋面为外隔热保温形式,外隔热保温材料层地热阻作用对室外综合温度波首先进行了衰减,使其后产生在屋面重实材料上的内部温度分布低于传统保温隔热屋顶内部温度分布,屋面所蓄有的热量始终低于传统屋面保温隔热方式,向室内散热小,因此,它是一种隔热保温效果更好地节能屋面构造形式。
图4倒置式屋面
2.3 地面节能
地板和地面的保温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实践证明,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采暖建筑中,接触室外空气的地板以及不采暖地下室地板如不加保温,则不仅增加采暖的能耗,而且可能因地面温度过低,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在严寒地区,直接接触土元的周边地面如不加保温,则接近墙脚的周边地面因温度过低,不仅可能出现结露,而且可能出现结霜,严重影响居民使用。在热工质量的要求上,地板、屋顶和外墙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采暖房间地板下面的温度,一般都低于室内气温,因而为控制热损失和维持一定的地面温度,地板应有必要的保温措施。特别是靠近外墙的地板比中央部分的热损失大得多,故周边部位的保温能力应比中间部分更好(如图5)。对于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以及不采暖地下室上部的地板等,应采取保暖措施。课采用在楼板下黏结聚苯板的做法。
图5地板的局部保温
3 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和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节能环保。我们在设计我们的建筑的时候,要将建筑所在的环境考虑进去。譬如,建筑所在地区是温带,那么阳光的扩散性比直射性强,我们就应该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建筑的采光,这样既能节能,也能有益于人地身体健康。又如,当我们的建筑是处在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公园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建筑模仿一些海洋生物来设计,这样就能将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传统的建筑学主要研究“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方法,无疑抓住了主导因子―人对建筑的作用。这种认识方法是有局限的。在环保节能的建筑思想中,建筑系统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建筑主体以及人组成的。在这一系统中,环境和建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关注同一层次和上下层次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注意到建筑及其环境组成的系统是一种有生命运动参与的生态系统。建筑设计、建造、运行都必须符合生命运动的规律。
4 总结
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最早的为了躲避自然环境对自身的伤害,用树枝、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的原始小屋,到现代社会中的高楼大厦,其间几千年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发展的影响。随着现代可以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加剧利用。节能和环保以及被人们所越来越重视。现在建筑工业已经被人们列为三大工业之一,是能源消耗和人力资源消耗的一个重大工业。在建筑工业中提出环保节能的设计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人类文明的越发发达,环保节能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亮,余卓群。建筑创作地生态化趋势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王虹,杨鼎宜。乡村建筑用经济型节能复合砌块的研究。扬州大学,结构工程硕士论文
[3]韩瀛. 浅议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不足[J].住宅产业,2009,(08)
关键词:长途客运;交通枢纽;建筑设计;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成为国家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如何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各个行业必须引以为纲的问题。落实到建筑与规划设计上,我们同样需要与经济形式相结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建筑设计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及灵活性,从而紧贴社会现实,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交通发展战略,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全面覆盖及城市公交拓展化的不断演进,挤压着长途客运产业的市场份额,旅客流量明显减少,并且随着高铁化进程深入,这个现象还将不断扩大。根据长途客运产业的特征及其远期发展,我们希望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其既有运行及远期产业转型,空间转化的方向及方法。以期此类型建筑可在其全生命周期产生对应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高效有序的交通枢纽
长途客运的萎缩问题正在发生,并且可预见的远期持续扩展。然而作为城市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途客运仍然承担着重要作用,并且往往配套城市铁路、航空、海河运枢纽产生。其功能不可或缺。针对其两面性,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最大化其产品优势。充分提高使用效能,这种效能一方面取决于对其运营班线的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则伴随着人的使用,同建筑空间有效的结合起来。我们旨在优化交通路线及交通便利性,以确保内外区域的高效交通运行。高效有序的交通枢纽是人性化换乘的根本。我们需要积极考虑人的因素,将交通用地尽量布置在换乘核心附近,积极缩短旅客换乘的距离。充分考虑其公共空间的引导性及舒适性,在满足功能配套需求的同时改善人的换乘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长途客运体验低廉、混乱、不安的长期印象。立体化利用建筑空间,在强调高效化交通组织的同时,充分展现交通建筑的形象特征,使建筑作为城市名片展现在大众的观感中。原始的长途客运平铺的组织模式需要变化,大量的停车空间对地面的占用,也应成为历史。立体化的使用首先应当从车流组织及停放的立体化入手。我们需要将停车引入地下,将车流及人流根据公共交通的走向分层立体疏解,释放的地面空间。为旅客换乘提供了全天候的场地的同时,也为区域的上盖物业综合开发提供可能。人流车流的立体交织及地下空间的高强度开发,将商业的界面由单纯的地面层转化为地下,地面,地上三级分置,并配合城市开发需求,完成了大面积的旅游产品展示、物流展示、商贸会议、酒店办公等多种功能的设置,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立体枢纽系统。
2充满活力的邻里枢纽
人们的流动性及联通性是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发展前景的关键,高效有序的交通疏导,会改变长途客运给人的繁杂混乱的常规印象,外来务工人群、旅游集散人群、商业人群、客运服务人群等多种人流聚集,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人流,人应当成为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优势。在设计上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一系列社会因素及人们的心理因素对其区域产生的不良影响。以高效有序的交通网络为上层建筑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环境,从而提升其地块综合开发的积极产业价值,集约化的利用城市土地,并以其上盖物业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邻里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其功能特征,将其有机分为三个层面。1)下层:交通服务。基层交通枢纽综合了多种交通方式,直接的导路系统和宁静的环境使驻留时间和购物时间得以优化。充足的地下停车数量,满足了基础人流及交通换乘人流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有序停放。2)中层:商业服务。商业设施分三区布置。交通型商业,驻留型商业,配套型商业结合其对应层面灵活组织,并充分考虑延展性及可变性。地下层同枢纽间场地联通,大量公建配套设施及商业空间综合组织换乘人流在此交互。地面层平面结合公交及出租车上下客人流,最大限度的将广场景观及人流界面推进用地内部,同时组织长途人流下客需求。地上层平面通过绿化平台组织将商住人流同商业人流,商务人流交织。3)上层:酒店、soho、公寓等多产业开发。上层建筑通过合理挖掘用地价值,通过分析,配给基础人群所需的一系列商业商务及居住需求功能,为邻里枢纽提供相应的基础人群,从而使枢纽活力在运营时间之外,仍能够有足够的产业支撑。
3多元交织的创新枢纽
高效的交通网络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流动人流,活力的邻里社区则为我们引入大量的基础人流。人流的碰撞融汇引发巨大的商业价值,枢纽乘客,车站雇员及当地住户,推动多元交织的商业,商务,购物,公园,休闲,运动及运输设施,各功能和谐运转。创新驱动的上层建筑实践是我们多元交织的基础,创意的品质及创新的场所感则让人为之吸引,驻足。所有的业态应当具有普适性及可变性,我们需要在此通过空间共享、分时使用、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为使用者提供集空间、服务、资源及“互联网+”的线下使用平台。从而通过产业聚集及专业产业服务助力中小企业成长,通过资源共享降低创新企业合作成本。液态中的每一个客户不仅是简单的租户,也可成为建设阶段的合作者,以及运营阶段的合伙人,以此模式构建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综合体的城市集约化完全超越了原城市设计的用地性质,并创造了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业态的复合化理念则将这一复合化利用上升到了管理和运营的层面,也就是考虑到建筑全周期使用的可变性,从而有效的整合不变资源与可变资源,为建筑的后续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发展进程。
4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枢纽
设计需围绕着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以绿色环保的基调,将景观平台穿插在建筑体量中,由地下1层交织错落,直至建筑顶层,经过精心布局,每个平台均以其合适的尺度穿插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给人们城市中最难得的自然风与光。宜居的动态花园,一体的规划群体,尊重并结合区域的自然风光及规划理念。给经过枢纽的每个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也是作为公共建筑的交通枢纽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大面积绿化广场及衔接通道的设置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便捷的换乘空间,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空间的综合组织,将阳光、空气和绿化引入了建筑的各个层面,从而将建筑空间和宜人的自然环境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积极响应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在建筑屋顶,露台及景观设计中均采用种植屋面与可渗透铺地技术,设置水循环管理系统,在减少热岛效应的同时,进行雨水循环利用,而通过屋顶露台景观及水的结合保证为生态圈循环的平衡。积极采用了绿建标准的太阳能热水、光伏发电、雨水收集、自然采光和通风等措施,使得区域至建筑均能贯彻绿色的思维与实质。
5结语
长途客运建筑作为城市重要公共交通节点,应当成为城市战略布局的一个微缩展示,在此,我们希望以一个高效有序的交通枢纽,一个充满活力的邻里枢纽,一个多元交织的创新枢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枢纽,对城市枢纽设计给予一个崭新的阐释,希望通过设计,开发,运营的多方配合,以其前瞻性,适应性,灵活性,有效应对长途客运产业转型,使其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刘奕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金莹.浅谈新常态下长途客运汽车站的发展趋势[J].城市地理,2016(14):227.
[2]高天栋.交通建筑设计理念及应用略述[J].城市建筑,2015(15):63,82.
关键字:大型综合医院交通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U491.2文献标识码: A
传统的医院设计.其规划建设的杂乱和交通内部流线系统混乱组织的混乱,导致了患者就诊的使用不便以及医院的工作效率不佳。而随着医院的功能日趋复杂,就诊人流的增加以及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等矛盾的出现,需要对医院建筑中的交通模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地剖析,提出综合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交通组织原则。
1 大型综合医院内部交通组织原则
医院的交通组织原则应符合流线的三大要求。一是尽可能缩短各种流线的交通距离,提高其通行的效率。二是使得各种流线能够组织得当,不应出现无序混乱和扰的问题。三是应避免就诊流线的感染交叉问题,其中包括传染和非传染的流线区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整个交通流线的结构体系应明确简洁,具有可识别性的特征。
2 大型综合医院内部交通总体布局上的流线分析根据建筑本身的使用性质,医院的流线可分为人流和物流两大类。
建筑根据功能可分为就诊医疗区、后勤服务区和行政管理三大部分。其中就诊医疗人流为主要人流,在该流线的设计中应注意流线的不迂回、不交叉,以提高效率完成诊治医疗作为该流线的基本设计原则。后勤区可分为人流和物流两大类,而该区与就诊医疗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物流方面。行政管理区人流比起前两区,在整个交通关系中属于最次要的关系。
3 大型综合医院各部门的流线的分析
(1)门诊部的流线分析
根据医院科室的设置和就医流程的顺序:挂号分诊候诊就诊医技检查付费取药离开,应在较低层的关系上解决人流量大或者放置患者行动不方便的科室,较高楼层放置人流量少的功能相关科室。门诊人流的特点是集中一分散一集中,因此诊室应与公共部分的关系极为紧密。故门诊部分的交通组织还应注意解决各个楼层的科室和底层公共部门之间的联系关系。应把门诊人流量较大的几个科室放在交通最方便的部位,同时与公共部门的关系应保持密切。
(2)辅助医疗部(医技部)的流线分析
从功能联系的角度来讲,应把医技楼布置于病房楼和门诊楼之中。该部门的流线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前来就诊的患者人流者。该人流主要来自于门诊和住院部分,应放在医技楼交通最方便的地方,该部分参与的科室一般有:理疗科、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手术部等,其中病理科、检验科的主要流线类型应是以物流为主。二是内部工作人员的流线;三是属于后勤的物流部分。
(3) 住院部的流线分析
住院部分从功能上来讲分为出入院和各科室病房两大部分。从人流关系来看,依然以患者人流为主,因此患者人流也就成为住院部总体布局的关键。其次才是工作人流(医护人流)。而医护人流的流线流程最长,也较为复杂,频率较高,应在设计中注意。
4 大型综合医院部门间的流线分析
在门诊部、医技楼、住院部这三大部分的关系中,患者人流依然是整个交通流线的主要流线,同时特点也很鲜明。(1)人流量大;(2)人流往返频率高,尤其是在门诊楼和医技楼这两大部分之间。因而流线在内部功能科室和医技科室往返的次数和频率决定了流线循环的复杂程度。
5 大型综合医院交通组织模式
按照以上所述,门诊、医住院三者内部各自的交通流线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交通组织关系,可以把医院建筑内部交通组织模式大致分成三种.即:分散式,集中式和综合式。分散式的交通组织模式是指在三大功能空间之间的交通组织都以水平交通方式来完成,使得建筑能有效地分散缓解人流。集中式交通组织模式是指在三大功能空间之间的交通组织都以垂直交通方式来解决.该方式会导致交通流线的集中。综合式交通组织模式是指在三大功能空间之间的交通组织用水平和垂直两种交通方式互相结合来完成.该方式会对整个医疗区的流线组织带来更多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6 实例分析
以近期做的投标项目西安中医医院为例,分析该方案的流线设计。门诊部分设计在场地的南侧,利于大量人流的来往;医技与门诊紧邻,以解
决患者对医技的使用问题,二者关系紧密。住院部位于院区的北侧,与医技和门诊相连,共同构成整个医疗区。在门诊部的设计中,该流线设计以就诊患者流线为主,南北向的交通空间联系了各个候诊诊室与公共空间,流线简洁、关系明确。在主街的另一侧是医技部门的放射科、功能检查等科室,便于门诊患者的使用。公共功能部分设置在门诊的大厅中,急诊部设在门诊的南面,有独立的出入口,并与医技的科室直接相连。。医技部的流线主要来自于门诊、住院部的就医流线,其包括放射科、理疗科、检验科等,均设在低层部分;而设置在顶层的手术部也注意到了与妇产科、外科病房以及检验科的使用关系。住院部的流线以患者住院流线为根本,将公共部分,即出入院办理处、服务空间的设置等放在低层部分,各科室的病房宜设置在两层以上的部分。在护理的范围区内,以护士流线为主;而在病房区内,以病人的流线为主,创造了舒适、轻松的室内空间氛围。该设计结合了场地建设的现状,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交通组织形式,创造了舒适、便捷的流线,力求将理想中的流线方案得以在实践中体现。
小结
医院建筑是由多种功能组成的具有复杂综合性的建筑,其流线的设计决定了建筑的功能是否合理。在设计流线时,应遵循医院建筑所特有的性质,用系统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医院建筑的流线模式,可以使医疗建筑设计更为适用和合理
参考文献:
[1] 杨博 .大型综合医院交通系统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意识运作模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r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twenty-first Century, building design. Promot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must depend on the whole social ecological awareness, driven by market mechanism,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guidance, but the architect of the prophet is the key.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或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等,虽然提法不同,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对其将成为21 世纪建筑设计主流的认识也是趋同的。但是,要成为建筑师的行动,不仅涉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要解决很多认识上的、技术上的,以及建设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想法,以期进一步引起建
筑师与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讨论。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尽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其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从内容到方法还缺少一致的认识,在实施上的差距就更大。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尖锐矛盾中提出的。对可持续发展,不能仅用几个环境指标来表示,要看到它是在生态系统规律上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中注意资源的可续利用和不给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它是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也已逐步地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
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极其深刻,特别是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讲,更是影响巨大。比如近几年北京地区每年建筑开复工面积就达到近亿平方米,每年竣工2000多万平方米,这种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建设活动使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就建材而言,我国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砖、砂、石几项生产耗能达1.6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左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虽然增加很快,但实心粘土砖仍然占80%以上,不仅年耗煤达5000多万吨,而且是每年要毁掉10多万亩土地资源,还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一个建筑体系,是否可称为绿色建筑体系,其界定的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另一个就是要从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这个标准应是建立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的认识),才能做到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因此,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
二、绿色建筑设计与繁荣建筑创作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分类众说纷纭,1993年6月国际建协在芝加哥会议上通过的《芝加哥宣言》,对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提出了六方面的观点:即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和整体的设计观,并没有提出某项确切的技术支撑。其实这也正反映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凡是以绿色建筑体系为设计目标的技术手法都应包括在其内。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建筑师多年实践出发,建筑创作与绿色设计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出发:
一是强调因地制宜, 积极适应建筑立地的环境条件,也包括保持城市的传统与文脉。在项目的规划与总图设计阶段,选址和保护周围环境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对当地历史和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讨论。在城市规划阶段,生态控制论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规划的质量。在设计阶段,无论是生物
气候设计,还是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策略,都强调应用被动设计的方法,用以解决建筑节能和建筑通风。已有研究文章系统的说明了这种被动式设计方法,包括一些仿生建筑的设计,极大地影响着建筑的形态,比如建筑的朝向、几何形状、护的材料与色彩等。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材料和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
二是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单独的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1999 年国际建协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中指出:“建筑单体及其环境历经一个规划、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建设环境的寿命周期恒长持久,因而更依赖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这里给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就是从全球环境与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一个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如何在设计之中应用高技术和优质的材料,就要应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予以权衡,进行技术选择。现在欧美应用的高技术绿色设计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设计相结合。按欧洲智能集团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是: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低保养成本和最有效地管理其建筑本身的资源。这和绿色设计的理念是一致的。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方法在改善建筑能源和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往往采用主动式设计方法,尽管要花费较大的成本,但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评估,经济上还是可行的。当然,很多常规技术依然是大量被使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的污染和能耗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材料、设备从产地到建筑工地的运输及施工中的污染与能耗,这些将是建筑材料的取舍依据。
谈到建筑创作,建筑界的讨论往往只热衷于建筑形式、哲学、文化与美学的法则,却很少涉及建筑科学和技术问题。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创作绝非孤立存在,现代建筑最大的发展就是现代科学思维在设计中的融入和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引入。而绿色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思维又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体现生态的美学价值。绿色设计要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的自然亲合,特别是一些高技术的引入,又能够使人们体验充满智力的感受。
三、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思考
1.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与提倡和宣传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加强对建筑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教育,建筑师的创作不能脱离时代和当前的社会的认识水平,否则就不会被接受。但是,建筑师要有引导建筑进步的责任。20届国际建协对建筑教育的讨论指出,过去学校的建筑教育,对引导学生在建筑物的体型设计方面倾注极大的精力,现在,应更加关心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对于执业的建筑师,我国已经建立了建筑师的注册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也有了明确的规定,2002年已经将《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废弃追求奢侈豪华,提倡节能、节省资源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市场各方主体去营建绿色建筑,推动建
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与建设研究,找了北京两家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历时4 年,设计付出很大,但是开发商以种种理由,一个实际工程都没得到落实。原因就是开发商急功近利,经济不合算而不去为之,建筑师则无能为力。
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FIDIC)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根据我国设计体制下人力资源及实际承接任务的现状,当前有实力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应该在改革中积极向此方向发展,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和吸纳这方面的人才,进行以工程项目管理服务(PM)或工程项目管理(PMC)方式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发挥建筑师对工程的控制作用,这将会有力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
总之,推动绿色建筑设计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竹等.绿色建筑体系的导衡机制.建筑学报,2001(5)
关键词:绿色办公建筑生态植被化 节能
前言:所谓“ 绿色建筑”,简单的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对室内环境品质给予相当的关注,致力于协调室内环境和室外生态环境,并注重节能和环保。从这种角度看,绿色生态建筑正是以自然主导建筑设计的有力实践,它将有效克服“ 写字楼综合症”,成为未来建 筑的发展趋势。 要创造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办公环境,其建筑本 身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要有足够的层高、开阔的视野、 通透和开放的空间,使人身在其中没有压迫感:二要有足够的新风量,宜人的环境和景观设计:三是建筑部要有充分的公共空间适宜自由活及交流;四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对外部环境 的污染。建筑是与人的行为紧密联系的建筑首先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是建筑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建筑还必须满足人们心里的需要,如空间感受.建筑与人体的尺度关等等。现在,建筑有了第三个层面含义。那就是建筑与绿色的有机结合
一、 办公建筑的外环境设计办公建筑的外环境设计在空间构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1.1 、界限定义了办公集群中各个集团划分边界以及办公区的内与外 。
1 )界限是一个办公区的必要组成部分,除了道路外一般有几米甚至几十米宽的绿化带 ,其中的步行道占1一 2 m 。
2 )界限作为视觉的屏障作用,一方面它通过乔木和灌木,地形和草坡屏障路人的视线 ,使办公区有私密性: 另一方面 ,使工作人员看不到马路,将绿色引入办公室。
1.2、 基线是办公建筑与办公区外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即建筑墙体与建筑外环境的交接带。
1 )基线是办公区内部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通过地形,绿化及步道的设计,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生态及人性化的办公区 。
2 )距离的隔离效应:通过基线使户外的行人与室内拉开一段距离,避免近距离对视或窥视的尴尬.种植可以产生看别人而不被看到的环境 。
3 )视觉屏蔽效应:是与停车场的视觉隔离带.通过界限局部的地形提高,建筑基面的提高或降低.将汽车屏蔽于办公室的视线之外。
4 )过渡作用:作为几何形的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语言过渡,通过卵石,草地,灌木,铺装的处理,将建筑形式延伸人自然环境之中。 绿色与建筑的结因该是全面的。建筑师有必要进一步的认识 :建筑 本身的绿色 处理在 建筑设计 中是 最迷人的。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它考虑了很多问题.其目的是让人所处的环境更加优美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在美国硅谷:所到之处,绿树成
荫、鸟语花香:所接触到的人,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轻松、 自由、能够激发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欲。
二 、办公建筑的室内设计
2.1、健康舒适
1 )采光和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通风既节省大量的空调耗能、造就一种更健康的工作环境,还能调节和稳定室内温湿度以及增加人体舒适度 。合理的自然采光受诸多条件的制约:窗户的选择、朝向、倾斜度、面积、平面进深以及周围建筑物对阳光的反射情况,都影响自然采光水平。窗户的设计最好能使室内使用者看见更大面积的天空。玻璃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日照条件来确定。
2 ) 引入自然环境
久居都市的人们大都有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要求,把自然要素引入办公环境的设计之中,让建筑物部的阳光更明亮些、空气更清新些能让员工多看到一些生机盎然的各类植物 。这样良好的自然环境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对使用者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如在中庭里适当种植绿色植物和花草.则除了可以观赏、缓解员工的紧张心理之外,还能净化室内空气、保持中庭的湿度、降低中庭的噪声 。
我们将植被化系统引入办公建筑不仅仅出于节能的考虑 ,更是在追求努力与自然保持接近的生活,就如同很多热爱生命的人在居室的窗台前 、阳台上铺上一层“ 绿色”一样。绿色植物的引入也可以起到某种调节器的作用.并且与缓冲层策略的被动性不同.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 “ 绿色手段” 除此之外.绿色植物的介入还有助于提高办公建筑景观环境质量,帮助员工在紧张的状态下得到适当的放松。
3 )无害化的材料
绿色建筑意味着健康、无害。而目前我国最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是, 绝大多数办公建筑室内装修材料带有污染性由于办公场所的空调设备越来越多,导致室内外空气交坯量大幅减少, 从而建筑装饰材料释放的VOC f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简称,包括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和芳烃类化合物)被大量浓缩,对人体健康产生更大的威胁。 医学研究证明:长期生活、工作于含有VOC气体的环境中,在感官 、 感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要满足现代办公环境的绿色健康化.选用绿色建筑材料至关重要。
2.2 、适宜技术的选用要使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达到健康舒适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建筑的护构件能有效地抵御或缓解外部气候的不利影响。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以下几种策略:
1 )室内热缓冲庭园
其基本原理是:在冬季.中庭是一个封闭的大暖房.并成为办公建筑内外环境的热缓冲空间.起到了保温节能的作用。在春秋季节.中庭是一个开敞空间,能保持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在夏季 , 在中庭迎光方向设置遮阳板能有效地遮蔽直射阳光.使中庭成为一个巨大的凉棚.对办公空间起到热缓冲的作用。
2 )防晒的景观墙
在建筑西面设计大尺度的防晒墙 ,在夏季能有效地阻挡强烈的西晒,在冬季能阻拦凛冽的西北风,形成建筑的热保护层,以减少外部气温对室内的影响。经过特殊设计的墙体还可以增强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可谓一举两得。
3 )窗户遮阳板
夏季通过玻璃的阳光辐射最能影响室内环境。在建筑的玻璃表皮处增加遮阳板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阳光直射人室,缓解阳光辐射对室内环境的不利影响。
4 )太阳能天棚
在夏季, 建筑顶层由于屋顶吸收热量而闷热不堪。在建筑顶部设计太 阳能天棚,既有效的避免阳光直射屋顶,又可以通过太 阳能板吸收热量,把不利的自然条件转化为有利于人的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
[ 1 ]张瑞武.智能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 2]史蒂文维索克莱,陈成木等译.太阳能与建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1 980。
关键词:城市色彩 城市规划历史文脉自然
Abstract: color in urban planning and building individual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ace of China's current architectural color design on many issues, we hav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to recognize the building color.
Keywords: city color, urban planning, historical context and natura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由于当代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我国的许多城市趋同、个性缺失、文脉断裂。不顾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甚至有些地区为了追赶现代化的时髦,建筑都采用白色、灰色,以及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导致大部分建筑在色彩的色相、明度和彩度方面趋同或类似。虽然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色彩在城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合理地规划一个城市的建筑色彩,如何提升本土建筑色彩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色彩,更好地体现深层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的发展面貌,仍是我国大多城市面临的问题。
2.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在白昼光下城市范围内所有物体外部能被感知的色彩共同形成的相对综合的、群体的色彩面貌。城市色彩是一个相对整体的面貌,并不是各类载体色彩简单的叠加。所谓城市的文化与形象,最直接最鲜明的表现往往就体现在其城市的建筑之中。而城市中建筑色彩的规划与协调则显的尤为重要。色彩在城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气氛的功能:色彩表现气氛是建立在色彩表情基础上的,色彩传达感情最为直接。无论是兴奋还是忧郁、欢快还是平静、轻松还是沉重,都能从色彩中寻出“知音”。色彩的不可胜数的变化能够与人们内心各种复杂的感受取得共鸣。因此,色彩所具有的风采和情趣常使人们心悦神往。
(2)装饰美化功能:用色彩作为装饰美化建筑的手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从古就有的。传统建筑中,人类非凡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宫殿等建筑中,在那些令人遐想的富有感染力的形体空间中,魅力无穷、诱人的色彩为建筑增添了难以言表的生机和活力。
(3)区分识别功能:色彩具有区分作用。由于有了色彩,我们可以高效率地区分外部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加以适当的区分可以给人构成清晰的印象。建筑色彩的差异起着标识的作用,可以传达多种信息。
(4)文化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环境,在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其风格、色彩也是不同的。苏州民居以粉墙黛瓦为特点,富有典型的江南特色。白墙、青瓦配上绿色环境,构成冷色调,减少炎热所带来的烦恼;北方民居则多以红瓦、砖墙直接构成暖色调,可在心理上驱除一些寒意。
传统色彩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传统色彩。中国南北方的城市色彩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历代的政治中心大都在北方,故北方的城市色彩受“礼”的约束和规范,城市色彩体现着社会的等级、秩序。北方传统城市的主色调是最不起眼的无彩色灰色,虽然灰色没有零彩度、中明度,但它是以量的绝对优势稳坐北方传统城市主色调的第一把“交易椅”。它成为城市的背景色调,调和了城市中的高、中明度的有彩色,使北方传统城市色彩统一而和谐。 3.城市色彩规划的设计
一个城市究竟该以什么样的颜色展示给世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历史、自然,确立城市的色彩特征,这也是根治中国城市色彩规划弊病最有效的办法。
(1)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
(2)与自然环境和谐。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
(3)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
(4)区分城市功能区域。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
(5)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在缺少自然色的大城市或城市新区中,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分功能区、分建筑结构,围绕主色调搭配色彩。一般情况下,大面积建筑立面色彩应靠近主色调,留下色彩变化空间,给建筑细部以渲染变化的机会。特别是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应用统一色彩,使之溶于城市色彩整体构成中;体量小但结构雷同的建筑群落(譬如公寓建筑),则应通过对凉台、门窗色彩的变化设计,使整组建筑产生视觉的生动感、节奏感或韵律感。城市中的新建筑,必须照应周边建筑已形成的色彩环境,如果原有建筑色彩非常不和谐,则应使用能中和色彩冲突或形成过度色的建筑色彩,而不能标新立异,再别出新彩。无论城市色彩主调如何,硬化地面都必须接近自然色,接近石板、石砖的色彩,避免大面积使用彩色地砖使城市色彩结构失重,破坏色彩的和谐统一。
3.结语
城市规划中建筑色彩的应用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地表达了城市的总体印象及建筑的最终效果。设计师应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各种色彩的具体表达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整体色彩规划、建筑地域和气候、建筑文化涵义、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对建筑物的色彩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积极创造城市的独特色彩印象,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惠东 《关于城市色彩的思考》山西建筑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