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美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师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布置和演示,对实验进行简单的重复,显得非常机械。而情景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犹如身临其境,其情感体验和知识体验生动、有趣,转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令人印象深刻。
1.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恰当的情景能引发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前,要进行必要的示范。示范演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技能训练教学法,特点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不仅是帮助护生感知和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也是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由多媒体进行病例演示,相同的疾病可以进行不同病情的演示,然后由带教老师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示范,通过演示和示范,让学生获得感官上的认识。
1.3培养相互支持、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景教学中,学生要按照多媒体演示的要求,在具体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不同的角色相互支持,完成整体实验的要求,而且,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符合实验要求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体,不同角色、不同门类的知识相互交融,在有些病例里甚至出现角色的碰撞,许多工作必须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1.4便于师生的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更多地是单向的交流,交流方向是从教师到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实验及实验总结过程中,相互探讨,实现双向交流。
1.5做得多学科融合: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体验,病情的模拟变化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每一个儿科护理病例都涉及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儿科护理的专业学科、人文学科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等,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6优化评价方式:
传统学习的评价主要借助重大的学习事件,如考试。而情景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评价,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考察学生实际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评价方式倾向于发展性评价。
2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优势
2.1能逼真地模拟典型病例:
利用动画的制作技术,模拟儿科护理病例的现场,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在模拟过程中要贯入儿科疾病及病房的特殊性。现在的患儿以独生子女居多,往往是孩子一生病,父母辈、祖辈全家都出动,加上对病情的担忧,就诊时家属往往存在急躁情绪,容易产生护患关系紧张,甚至因护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产生言语冲突。因此,病例设计时除了考虑单纯的疾病因素外,还要考虑人文因素。
2.2提高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涉及多学科、多种形式的实验内容信息,加上课前学生针对实验内容的前期相关知识储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利用动画、摄像等,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护理操作要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强化学生对护理实验的深刻理解和实验内容的掌握,在兼顾学习效率的同时,为下一步模拟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实施
3.1围绕教学目标,挑选典型案例:
儿科护理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儿科常见病护理及儿科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口服给药法,儿童生理、病理情况与成人不同,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有其独特之处,用药过程中具有比成人更多的复杂性和更大的风险性,药物不良事件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可能会持续一生甚至危害生命。临床上儿童给药主要采用年龄段、体重、体表面积三种计算方式给药。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到底用哪种计算方法,然后根据不同年龄、病情等提供不同的服药方法,以增加患儿的服药依从性,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升家属的满意度,再次考虑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掌握有效沟通技巧,经常与患儿和家属沟通,通过交流让家长辅助掌握患儿服药时间、方法、剂量。对年龄较小患儿,不会主动表达感受,不配合给药,增加了喂药的难度,利用其对物体、对发声玩具的兴趣,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以完成给药。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喂药技巧,如利用奶瓶、奶嘴等给药,对于易于溶解的药物用温水溶解后,可用滴管喂服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案例设计好后,要用恰当的多媒体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要强调案例的要求。
3.2以案例为中心,设计教学情景:
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情景,例如小儿发热,如果是高热惊厥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其设计主要围绕如何抢救,其给药按照现场医嘱快速执行,而普通发热,主要围绕查明病因、安抚患儿及家属、正确执行医嘱。要让家长明白发热是机体的一种正常防御机制,不能滥用退热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然后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并且指导家长正确运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浴、乙醇擦浴,嘱咐家长多补充水分等。
3.3以角色为主体,继续情景扩展:
儿科护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专业素质。儿科护理纠纷与儿科特殊的护患关系、家长对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护理工作不到位等有关。学生在护理过程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体验,提升综合专业素质。如扮演病儿要熟悉案例中会有哪些症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扮演家长,会有哪些要求,会有什么情绪上的变化,扮演护理人员如何应对病情的变化、如何正确执行医嘱等,对情绪不稳定患儿,如何分散患儿注意力,使各种技术操作得以迅速完成。对家长情绪的变化,如何取得家属的配合,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护理人员任何不恰当的言行都可能成为纠纷的触发点。
3.4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讨论和总结: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护理活动理应充满人文因素,但是目前无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还是护理教育本身,都没有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它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人文知识,而是促进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的内化。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1]
2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由于护理学形成于西方近代科学机械决定论盛行时期,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护理学还是侧重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操作,将护理对象看成有生命的机器而忽视了情感、心理、、社会角色等人文属性,相应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护理学只有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它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这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武有祯等已对国内24所院校3年制本科护理所开设的人文课程进行了统计,结果为各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从1门到5门不等,平均2.63门,所占学时数的比例从1.8%到8.4%不等,由此可见,各院校开设的人文科目偏少,课程开设形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不齐全。[2]针对此现状,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待于科学、合理地增加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人际沟通等,保证人文课程在总课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增加人文课程的同时,必须精简和压缩传统的生物医学课程,彻底打破原有的三段式的护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学科间内在结构和逻辑上的联系,使护、医、文相互渗透。目前已有部分院校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自然科学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预防保健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课、新型护理技术与方法课”6大课程模块,体现了“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3]
2.3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不够
我国医科学生高中阶段就被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几乎放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进入医学院后更是局限于繁重的护理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导致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的能力不强。虽然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有不少院校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
3构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3.1全面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首先,有计划地举办人文讲座、名片名著欣赏、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有效地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课堂教学更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远。其次,营造内涵丰富、生动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主导文化(第一课堂为代表的学生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现象,它通过感染、暗示、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4]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绿化和规划、校训与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人文景点的设立、教室和实验室的布置等,处处体现人文思想,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再次,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增强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自觉提高自身人文修养。
3.2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
进行大面积人文知识普及教育。开设“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其他护理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把“传道”和“授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开设系列选修课,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完整的人文课程体系。
3.3创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因为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而是给出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以使被教育者生成意境。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意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自学、课堂辅导、计算机仿真/实验研究、论文/设计或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这样,学习过程就转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而不是只教授学生人文知识,更不是背诵人文教条。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5]
3.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3.4.1加强对专业教师人文知识的培训: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护理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应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并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生理学和心理学、临床护理与伦理学、基础护理与美学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文素质教育。
3.4.2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有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护士形象的确立,首先来源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往往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起很大的作用,她们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教师对护理专业的极大热情、幽雅得体的谈吐举止、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高度的敬业精神等无时不感召学生、激励学生。
关键词:护患纠纷;原因;对策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息息相关,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与病人接触机会多、时间长,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或冲突,若不及时处理好,既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容易导致双方情绪波动,对工作及病人的健康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扰乱医院的工作秩序[1]。因此,如何杜绝护理差错和事故,提高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质量,避免纠纷的发生,是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分析发生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和控制,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1护士因素导致的护患纠纷
1.1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意识差见病不见人的服务观念不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工作缺乏主动性,总认为患者来医院看病是有求于医生护士,不能主动为患者提供帮助,服务意识差,导致“生、冷、硬”的服务态度时有发生[2]。
1.2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由于社会的偏见,护士社会地位低,人事制度改革后,护士工资收入比同级别的医生少,医院领导不重视护理工作,护士对护理工作缺乏热情,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出现打错针、发错药、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报告和处理、基础护理不到位、发生护理并发症、擅离职守、带教实习护生不认真。如果长期不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基本的操作技术不认真,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护理,出现护理差错或事故时,才体会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1.3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差,相关知识缺乏部分护士工作时间长,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不加强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盲目自信,凭经验工作,对疾病的观察缺乏预见性,处理紧急情况时没有好的方法,不会应用新的抢救仪器等,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护士不进行药理学、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社会学等的学习,不能与各种层次的患者进行良好的交流,不能准确地解释疾病发生的机制,使患者缺乏疾病知识,不了解治疗和护理方法,在疾病发生变化时造成不理解[3]。
1.4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护理文书是患者在医院治疗和护理过程的真实反映,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护理记录,是对患者安全负责的表现,也是发生纠纷时有力的法律证据。可有的护士在工作中重做事轻记录,特别是在抢救患者时不能及时记录,过后又没及时补记或记录不完整,或时间颠倒等。在工作中不注意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法律意识淡薄,出现纠纷时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
2患者因素
2.1法律观念增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以及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人们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一些治疗护理过程不当,或患者认为损害其个人利益时,就会引起纠纷,则产生投诉行为。
2.2患者认为医疗收费不合理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从看病公费报销到病人承担部分医药费,无疑会使患者关注自己的医药费,对医院的收费提出质疑,甚至引发纠纷。
2.3患者不理解由于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不能理解病情变化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一旦发生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则也会产生纠纷。
3防范对策
3.1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工作中,护士态度要和蔼,说话语气要轻柔,要学会察言观色,对所负责的病人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做到心中有数,能准确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和调换床位、更换床上用物等应尽可能满足。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处关心体贴病人。
3.2加强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注重护理技术的培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护理工作的过程管理,防患于未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取得领导的支持,争取护士进修学习的机会;坚持医院内的岗位培训和考核。护士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练就过硬的护理技术,用有预见性的眼光去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学习,建立强烈的责任心。
3.3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素质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基础。护理管理者要鼓励护士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使护士学会观察,勤于思考,提高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4]。同时,鼓励护士撰写论文,在院内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专题讲座及新仪器、新设备的培训,组织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比赛,并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目的[5]。
3.4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化管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医院组织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讲座,使护士掌握书写原则和标准,加大检查力度,严格控制质量,对不合格的文书及时纠正。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与医疗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民法》等,增强法制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法律知识保护患者和护士的权利。
3.5加强护患沟通病人入院时多一句介绍,操作时多一句解释,疑问时多一点耐心,观察病情时多一点细心,工作时多一点责任心,焦虑时多一点关心,为安全多提醒一句,为康复多嘱咐一句,出院时多祝福一句。与患者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恰当的沟通,解答疑问,对缓解护患矛盾,减少护患纠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护患间通过沟通,相互理解,真心相待,少了猜疑和对立,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有些不足之处,也会得到患者的理解,不至于发生种种不愉快的事情。同时通过有效的沟通还可以降低病人欠费,最终促进了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高。
3.6经常巡视病房,严格三查七对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耐心地听取病人主诉,工作周到细心,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如在给病人更换液体时要在输液卡上签名和接液时间,若医嘱有更改,及时告知病人。
3.7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要明白依法行护的重要性,明白病人就医享有的权利和自己的法律责任,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树立对患者极端负责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是防范护理纠纷的根本所在。
总之,护士服务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珍惜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力和尊严是护士的天职。只要护士在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真诚为患者服务,同时在医疗服务中要很好地运用语言礼仪,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练就过硬的业务技术,及时完整地记录护理过程,多巡视多问候,很好地综合运用护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人文学等知识,将其融为护士语言礼仪的行为,以期达到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就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健,艾纯华.21世纪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趋向[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4):161.
[2]丁人.护士素质培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86.
[3]史瑞芬.护士礼仪错位与礼仪培训[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