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29 18:50: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第1篇

一、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导读法”是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其源泉是他的“三主”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事实证明,钱梦龙在“三主”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知识就越积越多,脑子也就越用越活,越转越快,越灵了”,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学生“越上越要上”,自己做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逐步形成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辩证统一,便是阅读训练。“三主学导型”阅读教学就是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主体,变教学为导学,变讲读为导读,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有效地达成目标。

二、以文章的文路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设计教路和学路,做到文路、教路、学路的“三路合一”

要真正建构符合学生平面文本阅读思路与立体文本阅读思路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就必须克服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重结论而轻过程的弊病。这种弊病表现为诵读不足而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而结论出得太快,讨论不足而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而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而阅读结束太快这“五个不足五个太快”。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源,一是教师虽胸中有书可目中无人,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自己的阅读心理;二是胸无点墨而且目中无人,只是机械照搬教参“批发”给学生,象汉代郑玄所批评的一样:“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其发言出说不首其义”。为克服重结论而轻过程的弊病,所以,有必要重温并提倡老庄与魏晋玄学家们奉为圭桌的“不言之教”。不言之教“不是不要任何文字材料的学习,而是说学习不应拘泥于文字章句本身,而应把它作为工具或中介,去把握语言文字之外的义理”

阅读教学中抓住文路是灵魂,确立学路是核心,构建教路是关键。三者有机整合,才能使阅读与阅读教学恢复其应有的本来面目,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有效地达成三维目标。

三、教学设计上要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

如教学《秦兵马佣》片段:

师:课文第4—10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不同的兵马俑,作者写得很精彩,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时在书上做批注。(生读书、思考、做批注)

交流:

生1 :我读了写将军俑的部分,我觉得将军俑真实气度不凡,他身材魁梧,昂首挺胸地站在队伍前列,的确能看出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生2:武士俑高1.8厘米左右,体格健壮,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箭,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神态严峻,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了那威武的武士俑沉着应战的样子。

生3:读了写车兵俑的部分,我觉得车兵俑们分工很明确,秦朝的军队纪律严明。

……

师:好的,现在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这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一同走进秦兵马俑壮观的阵容,欣赏一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风姿吧!(看课件,师配乐朗诵第10自然段)

师:看了这些兵马俑,你想说些什么?

生:它们真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师: 课文的哪些词句使你感受到这一点?(生说,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中“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等句子)

师:总的来说秦兵马俑给人的印象是——

生:(齐)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由于我在教学设计上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所以在学生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射,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在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上体现 “自主、合作、探究” 这三种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原来过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只要我们破除了“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能真真正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方法;反思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所以,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落实课改理念的重要平台,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教学观念的更新工作,要确保语文学科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转变课堂导入观念

导入环节是授课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迈好第一步。所以,新时期的导入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应该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在保障导入环节高效实现的同时,也为精彩语文课堂的构建做好基础性工作。本文以“多媒体”导入法在《秦兵马俑》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概述。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秦兵马俑》的教学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兵马俑”的相关视频和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展示中体会到秦兵马俑的宏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本节课的活动之中,同时,也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当然,除了多媒体导入法之外,还包括设疑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影响语文课堂高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样化”“自主性”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认识恰当的教学方法与高效课堂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确保语文课堂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本文就以“小组学习法”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法。首先,在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小组内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讲述了几件事情?(2)为什么说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3)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4)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行为都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解答。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对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进而在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转变教学反思形式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活动的再思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在课程改革下,除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而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改进工作。

还以《负荆请罪》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反思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如,生字、生词等方面是否掌握;本节课的中心思想是否理解等。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反思,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铺垫工作,才能确保语文学科价值最大化实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转变各个环节的教学思想,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我们还要完善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成长为具有主动性、合作性的新世纪学生。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课前预设;课堂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强、可变性大、耗时多的学科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研究和强化语文教学设计很有必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即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具体教学对象与内容,对课堂教学流程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作出行之有效的谋划。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设计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

一、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新课程教学改革,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课堂教学预设是整体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二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预设环节,语文课堂就成了“杂货铺”。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遇到历史讲历史,遇到地理讲地理,遇到左司马讲左司马,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把语文课上得既像历史、地理课,又像古代文化常识课,那就是一个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的有效生成不能缺少必要的预设。实践证明,课堂教学需要精心预设,科学、艺术的预设会使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只能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语文学习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知识认知与情趣审美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学习一种语言知识、阅读一段文本,实际上是学生体验情感意识与知识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性,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知识与认知,也要注重情趣审美,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语言之美、色彩之美、形体之美、结构之美、力量之美、过程之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特长,学会感受美、创造美。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处理好知识认知与情趣审美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培养审美感与创造力。

三、文本基础与探究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时展赋予当代教师的重任,也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激发探究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和培养探究能力的过程。文本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尊重文本教材,只是把文本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来引出话题,话题一旦引出,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抛开文本,这样就不是语文课。如教学《秦兵马俑》,如果不从这篇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去探究、解读作者是如何阐发对兵马俑的感悟和认识,不让学生去体悟文艺随笔和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审美思想及其表达方式,而是抛开课文,只是抓住“美”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美,那么这节课就成了美学课。

语文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品读、体会和热爱。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学生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情感的陶冶,享受审美的乐趣,才利于形成探究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工具手段和人文思想

语文是一门需要技能经验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要研究和探讨语言本身,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教育,是在课程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获得人文滋养、审美熏陶的感受。如果离开或忽略了语文课的工具手段性,所谓的人文思想教育也就无从落实。

工具手段性和人文思想性,两者密不可分,不可偏废。知识很重要,但追求纯粹的知识是不可取的;人文思想也很重要,但单纯追求人文思想会丧失语文课程的本质。所以,只有将知识与人文有机统一,才能揭示课文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准确找到语文工具手段性和人文思想性的结合点,实现二者统一,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设计中,要立足于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人文思想。这样才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须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着力于学习的过程。只有教学设计合理,并有效实施,才能提高语文教与学的艺术水平,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的生动与精彩如约而至。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77-03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它只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追问,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逐步体会背后的情感,并归纳出这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第一层次,走进祖父的内心。当学生从“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句中仅仅体会到祖父的慈爱时,追问:“祖父啊祖父,你为什么要这样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就这样被你的孙女儿割掉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生气吗?”这一问,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祖孙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以及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层次,倾吐萧红的心声。学完课文后,再次追问:“多年以后,萧红长大成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时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这个特殊的园子,写下这篇文章。此时,萧红在心里,最想跟祖父说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去触摸萧红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层次,体会形神的契合。在第二问的交流之后,继续追问:“萧红这些想说的话,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她把这些话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这一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文中“字里行间,处处深情”,让学生从一个个细节,一处处景物,一句句描写,发现其背后藏着的对祖父深深的感谢、深深的怀念。

教师在这样三个层次的追问基础上,最后归纳出阅读这一类抒情性散文的根本策略:要关注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处景物描写,读懂其背后的情。

3.抓住一个关键——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让学生对动态生成的新知进行梳理、加工,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领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感悟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进学生反思碰撞并不断生成智慧,让“教育智慧”成为点燃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索。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笔者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抓住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难过”、“愧疚”,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又为什么感到愧疚?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语句细细体会。

当学生通过“竟然”一词体会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时,笔者适时追问:“母亲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么会没想到呢?作者的难过与愧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学生纷纷体会:“作者平时对母亲是不够关心的”,“作者心里的母亲一直是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而今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还这么瘦!”。此时笔者顺势指导学生重点品悟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翻山越岭时的句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母亲和作者的内心,感悟母亲的伟大与孝子的情怀。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拓展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有了学习感悟时,教师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以便学生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这是深度引领。

4.实现一种延伸——深度开发,拓展新知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孤立的、个别的问题解决,应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所学的知识,把握思维拓展的绝佳机会。

笔者曾听过一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公开教学,整节课环环相扣的四步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故事还原到一句话,然后层层叠加文本内容,演绎出故事的三种写法,在故事的三种写法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运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故事套故事”等写作形式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而试图帮助学生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思维拓展的具体要求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如成尚荣先生提出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3]。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

第5篇

一、依据学情,找准言语训练点

语文教材可供学生学习积累的言语点很多,如取材的方法、布局的策略、段落的过渡、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等,这么多言语知识点到底该教什么?教到什么样的程度?老师们往往很随意,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缺少课程的整体意识,年段教学目标不明确,因此就有一个比喻句,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还有学生学不会的尴尬局面。因此,只有找准言语训练目标,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言语的学习与积累。

例如,过渡句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言语知识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一文中出现了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初步认识过渡句。”只要求学生达到“初步感悟”的程度即可。到了四年级出现大量过渡句,如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中,则要求“掌握过渡句”,不但要认识过渡句的形式,而且要理解过渡句在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总之,言语训练点虽然相同,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段目标不同,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应随之改变。

二、依托阅读,感知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内容的理解,感知言语形式,习得言语知识。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以下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言语积累。

1.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将两篇(段)或两篇(段)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段),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感知言语形式独特之处,从而习得言语知识。

其一,异中求同。李吉林老师在人教版三年级《海底世界》的教学中,把一段课文的原文和经过删节的文字进行了比较:

【原文】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改文】海底的动物尝尝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拟人手法的精妙之处:海底的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许多许多悄悄话要说,这样描写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其二,同中求异。利用含有相同的言语形式的段落进行比较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桂林上水》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先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凸显漓江水独特之美。接着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别具一格的山。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两个自然段,段落结构相同,表达手法相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文段结构,归纳表达形式的相同之处,从而领悟对比、排比和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是指在课文阅读基础上,补充具有相同的言语形式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规律性的言语知识。

在《桂林山水》的学习中,我们补充了多个排比句,如: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和课文中哪个句子结构相似?你能说出排比句式有哪些特点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了一定数量、含有排比手法的阅读材料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排比句式的基本特点: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近或相关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

通过拓展阅读,在众多具有关联性的语言材料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某种言语形式的共同点,把握规律性的言语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言语积累的关键。因为只有学会了规律性、本质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顺势而练,巩固言语认知

1.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由读悟法,由读促写。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有三处言语训练点:一是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二是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三是引用名言警句,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了这些说明方法后,进行仿写练习:请你用上这些说明方法,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为了降低练习难度,教师先出示范例如下:

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古时候人们“欲上青天揽明月”,希望飞到月亮上去看看,苦于登天无门,只能在神话“嫦娥奔月”中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我们人类的飞船登陆月球,并且做了很多实验。古代人们的愿望都变成了现实,现在咱们是想上天就上天,想入海就入海,我们有这么幸福的日子全靠现代科学技术啊。

然后,让学生阅读思考:文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随后,教师还提供了一些名言警句,如“欲上青天揽明月”“千里江陵一日还”等。学生写完后交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否恰当?

由此可见,“读”是为了认知言语知识,“写”是为了巩固言语知识,两者结合,共同促进言语积累。

2. 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指给学生呈现多种有变化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言语知识解决,是言语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的关键途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是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写好人物对话的典型材料。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找出男孩和列宁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你能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想法吗?

环节二:从这几句对话的格式看,你发现了什么?

环节三:你能变换一下对话的格式吗?

环节四:设计对话情景:语文单元成绩公布了,我的成绩很不理想。老师、父母、我的好同学会对我说什么呢?请注意运用不同的对话格式。

以上设计,环节一主要是在阅读理解人物语言描写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环节二是从言语的表现形式来学习对话的形式,并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被省略;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环节三和环节四,后者通过变式练习,强化了对话的认知,重新建构对话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运用,内化言语知识

实践运用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实践不可分割。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内化言语知识,真正实现积累。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践运用,积累言语。

现继续以《灰雀》的教学为例说明。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后,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练习一:下面的对话已经开了头,请你接下去写。

在盛饭的时候,我不小心把一个饭团掉在地上。这一下,奶奶又开始唠叨了……

小红在马路边捡到一个钱包,她气喘嘘嘘地奔到岗亭边,踮起脚跟,把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