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9 04:29: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融资风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融资渠道与资本结构不尽合理不合理的融资渠道与资本结构,可能导致企业偿付能力的降低,或企业利润未能到达所有者预期,从而影响企业信用等级,加重企业财务风险,降低企业市场价值。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扶持、项目基金等方式,扩大融资来源渠道,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规模大小、所处行业类型、融资成本等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与资本结构比例,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收益最大化。
2.对外投资与利润分配缺乏理性企业对外投资就是企业在其本身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境内外的其他单位进行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条件下,企业对外投资已成为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外投资时,由于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较多存在着投机性和盲目性,财务风险较高,经常造成巨大的投资损失。利润分配政策不合理,会影响到企业资本结构、企业对内与对外投资比例等方面,都会间接造成财务风险提高。因此,利润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与所有者对企业价值的预期,同时也对证券市场投机机会的产生有较大影响。进而得出,企业对外投资策略、利润分配政策与证券市场投机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内投资与生产决策缺少科学性对内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企业内部,形成各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投资,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决策是指在生产领域中,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出的决策,具体包括剩余生产能力如何运用、亏损产品如何处理、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和生产批量的确定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生产决策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投资项目可行性、产品市场占有率与新产品替代率等方面的系统缜密的分析与研究,导致决策失误,出现不能按期收回投资、企业总体利润率降低等现象,大大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流动资产周转率低、占用资金成本较高流动资产的配置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应收账款和存货通常占据流动资产的绝大部分,流动资产过多,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影响企业的利润,相反流动资产不足,则其资金周转不灵,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大多数企业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项目周转率较低,大量占用资本金,并且现金折扣的设置与选择、经济库存等在企业实际财务工作中运用较少,流动资产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受到严重影响,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
二、加强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途径
1.扩大融资渠道、完善资本结构筹集资金渠道主要包括所有者投资和借入资金。就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获得财务杠杆效应同时,加大了收益的不确定性,还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经营资金都是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较高。所以,企业要完善资本结构,适度借入资金的比例,增加资金和资本的积累,增资减债。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吸纳职工入股,积极创造优惠条件面向外界募集资金,发行股票或债转股,进一步扩充企业现有资本总量,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强化资金投资管理、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政策企业资金的使用应从受益和风险两个方面进行合理分析、评估,尽可能地把资金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上。强化资金投资管理,科学地运用企业的资金,降低资金闲置成本,提高资金收益率,减少投资损失的发生,进而降低财务风险。让每一笔资金都尽可能的为企业产生超额价值,这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政策就是要确定利润分配与留存的比例,要依据企业未来发展目标来合理权衡,例如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生产、运营、销售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占用较多资金或购置相应资产,需要留存较多的利润,此时股息分配要相对较低,股票价值就可能受到影响,财务风险由此增加。此外还要选择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方式的选择,促进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主要从固定资产初始购入项目可行性分析、对外投资、折产为股、折旧方法的选择、减值准备的计提、出售闲置固定资产等方面充分考虑。从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成本,提高企业对内投资的效益水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提前计划和安排,提前制定预期目标,并根据企业内部现有资源按既定目标进行生产、考核、控制、分配。从而,有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降低财务风险。
重庆投融资企业在资本经营方式上带有明显的从属于政府的生产单位的经营特点,受政府指令性安排较多,重数量,轻效益。在经营土地上,由于政府对投融资企业更多关注完成建设任务,体现社会效益,无法考核经济效益,企业往往注重出让土地的数量,不讲求土地资本的经济效益,很少通过提高资本配置和资本运行的效率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在财务管理上,更多注重资金的供需平衡,尽最大努力实现投融资平衡,缺少以实现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这种落后的资本运营和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淡薄的成本控制意识,直接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以贷还贷问题严重,融资能力、偿债能力低下。
二、对重庆投融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投融资企业作为重庆市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城路桥及公益设施、国企环保搬迁等重大项目的投融资主体,其投资形成的资产绝大多数是公益性的,没有营业收入。因而若无附加资源的开发、经营性资产投资效益的支撑,必定会带来资金的“捉襟见肘”。要确保公司资金链的完整循环及资产规模的持续发展,加强防范个各集团投融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确保投融资渠道的安全、通畅就成为了极其关键一环。
(一)确保项目建设的投融资平衡
项目的投融资平衡是加强投融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要对投融资集团自身运作资金的高效,还需要政府根据各类建设项目的不同性质,对承担项目建设的投融资集团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可在清晰界定受益权的前提下,通过BOT、PPP、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使企业在即期支付和远期偿还之间达到平衡。而非经营性项目,由于自身无法产生收益,政府应通过其他资源的注入来匹配项目建设资金,使投融资集团在整体范围内达到资金平衡。
(二)有效实现土地收益平衡
政府通过赋予投融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利用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解决了长期以来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无产出、偿债无来源的难题。但在土地储备整治过程中,在实现土地自身的整治出让收益达到平衡的同时,还应实现土地收益与项目建设之间的平衡,用土地增值收益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这需要投融资集团在土地整治开发和出让时,既考虑土地本身的整治成本,又要考虑与之相关的项目建设成本。通过政府导向,将城市建设项目与周边开发性土地统筹考虑,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周边土地价值,进而调控土地出让价格,实现其土地增值收益的最大化,达到土地储备整治与城市基础设施统筹推进、良性循环的局面。
(三)创新融资方式,改善债务结构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贸易融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出多样化且新业务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长和变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揽收国际结算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融资效益和中间业务,同时,又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操作管理较粗放,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融资风险的成因。
1.1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认识不够
首先,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普遍认识较为肤浅,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少,在机构、人才、客户方面均不占优势,以致大部分人以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还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另外,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数量少,作用不大。
1.2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防范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相互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如融资业务由国际业务部一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风险控制既显得乏力,又缺乏银行内部相互制约和风险专业控制,面对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经营亏损,拥有大量不良银行债务的客观实现,银行的贸易融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1.3融资业务无序竞争破坏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国外较短,市场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家银行业务形式又较为单一,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例如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等,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1.4营销队伍薄弱,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
国际结算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人才匮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高度集中在管理层,同时,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各家银行都是把国际业务当作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在机构设置上由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国际结算和连带的贸易融资业务。这就造成相关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
1.5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抵押、质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和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的常用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货物的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券关系如何,进口押汇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支付等。因此,这种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2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额将大幅提高,这必将为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贸易融资业务提供极大的市场空间。各级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应从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出发,以贸易融资业务为工具积极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要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密切注重外资银行的动向。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市场信息搜索,采取有利于推进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
2.2调整机构设置,实行审贷分离原则,执行授信额度管理
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有必要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重新设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将审贷模式进行剥离,实行授信额度管理,达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积极服务客户的目的。①应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风险专项控制,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物权,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②授信额度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授信额度要控制远期信用证的比例,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二是控制信用证全额免保比例,通过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约束和控制;三是建立考核期;四是实行总授信额度下的分向授信额度的管理;五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跟踪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加强部门内部的协调和配合。
2.3建立科学的融资贸易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选择从事国际贸易时间较长、信用好的客户。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影响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因素相对很多,因此防范风险要求商业银行人员具有信贷业务的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从而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2.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1)做好融资前的贷前准备,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分析以及对申请企业、开证人和开证行的资信等方面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2)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结算方式。审核信用证是银行和进出口企业的首要责任。首先,必须认真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有效性、确定信用证的种类、用途、性质、流通方式和是否可以执行;其次,审查开证行的资信、资本机构、资本实力、经营作风并了解真实的授信额度;三是要及时了解产品价格、交货的运输方式、航运单证等情况,从而对开证申请人的业务运作情况有一个综合评价,对其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欺诈目的有客观的判断;四是要认真审核可转让信用证,严格审查开证行和转让行的资信,并对信用证条款进行审核。
(3)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应该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有关途径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利益,减少风险。
2.5加强和国外银行的合作,共同争取新的客户
在目前众多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对外贸易发展良好的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与国外有关银行联手开拓和占领国内的外汇业务市场,共同争取一些在国内落户的、利用外资的大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
2.6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融资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我国开展这项业务时间短,目前急需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人才。首先,要引进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可充分利用行技术先进的特点,选择相关课题邀请行的专家作专题讲座,有条件的还可派员工到国外商业银行学习。其次,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案例的总结分析,及时积累经验,并有意识地加强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的学习,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增强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抓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道德修养。四是强化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2003(4)
3陈雨露.国际融资实物[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2
4张军.加快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策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2)
(一)融资租赁业务当事人信息不对称引起信用风险在融资租赁业务中,承租方和出租方(融资租赁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承租人有信息优势,出租人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承租方的经营管理方式、财务状况、信誉度、市场竞争力等各项信息出租方不一定能够全面掌握,每项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直接决定了承租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也决定了承租人信用风险的大小。在实际的租赁业务中,往往会出现承租人为了获得出租人出租的设备或交通运输工具等,不惜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信息,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出租人若能够事先发现问题,获得准确的信息就不会和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公司很难获得全面的信息从而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即使通过严密的调查获得了较为准确的信息,并依次信息提供了租赁物,之后承租人在经营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变数,同样会影响租金的支付,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
(二)信用的供求失衡引发信用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信用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资信调查和资信服务机构还不成气候,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和制度环境,承租人违约之后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和惩罚必然会激励他们再次违约,承租人利益受损严重,因此不愿轻易接受租赁申请,“惜租”现象比较严重,信用供给严重不足,信用的供求失衡很容易引起信用风险。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到目前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其发展深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我国社会信用的缺失,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从客观上放大了融资租赁的信用风险,严重制约了我国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
(三)出租人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引起信用风险我国有很多融资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的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没有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内控机制,这也是导致融资租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的租赁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有两部分——租赁业务和风险管理,国内的租赁公司一直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租赁业务本身,注重租赁业务的多样化发展和租赁资产规模的扩张,把风险管理业务当成了公司经营的附属业务,其实风险管理和租赁业务本身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淡化风险管理业务的结果直接造成风险管理的之后,这也大大制约了租赁业务的发展,甚至出现的大量坏账消耗了公司的资本,降低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我国出租人对承租人进行信用评估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方面。而对潜在承租人的财务状况的分析通常是以承租人前三年的会计报表为基础的,分析法法多局限于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事实上,承租人的账面资本并不能代表其实际能力。另外,我国出租人在对潜在承租人进行财务分析时,还经常会忽视对现金流的分析。事实上,现金流对潜在承租人企业的生存极为关键,因为当租金到期时承租人必须用现金来履行租金债务,如果承租人现金短缺、周转不灵导致最终无力偿付债务而破产,就会影响出租人租金的回收。出租人信用风险评估方式的落后和欠科学势必影响风险控制的质量和精度。
二、我国融资租赁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增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融资租赁公司要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树立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重视信用风险,深刻理解信用风险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能够过分强调规模扩张的重要性,要注重加强风险监督与管理,使企业能合规稳健的经营。在收到企业的租赁申请时必须做足工作,对企业(未来的承租人)的信誉、盈利能力、竞争力等进行调查研究,对项目进行审慎的可行性分析,了解项目未来给企业带来的预期经济效益,可能产生的现金流等信息,从而做出租与不租的决策。为了有效的降低信用风险,也可以要求承租人提供抵押物、担保人或者是保证金。通过审查之后将出租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在以后的年度内也要关注承租企业的经营状况,以确保承租人有足够的现金流支付租金。
(二)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内控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租赁公司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职责分明,实施责任化管理。融资租赁公司的各级工作人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愤青每一岗位环节应该承担的风险责任,将金融风险的控制融入公司的各项业务工作之中,将信用风险的控制效果与相关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参与到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当中,从而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其次,规范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项目流程的信用风险控制。融资租赁公司需要根据公司本身的特点和客户群特征,设计并健全租赁业务的开展程序。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的成熟做法,做到“三查”。在开展租赁业务前要选择适当的行业发展承租对象,对承租对象进行租前调查,达到选择优质租赁客户的目的;在租赁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案的对租赁资产的风险加以管理,确保租赁资产质量;在租赁项目开展的后期要严格加强对租赁资产物权和租期的控制,防范租赁业务后期风险。具体的作法如下:1.在租赁业务办理前对承租人进行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管理层状况三方面的分析,选择优质客户。为了能全面掌握承租人的综合实力和信誉度,需要认真分析承租人的财务数据,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了解承租人的财务状况。但是,只看账面数据明显是不够的,为了选择优质的承租人,最大限度的防范信用风险,还需要通过账面之外的信息调查承租人的还款意愿,承租人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了解承租人历史经营情况和现在的主营业务等,选择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客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的企业不一定就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有些企业虽然规模很大,若没有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一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承租人管理状况的分析主要是看公司是否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是合理的内部分工、是否有有效地激励与惩罚措施。因为只有具备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才能有持续健康发展。在对承租人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时候,应区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不同的行业、类型的公司分析的重点和判断的标准往往是不同的。2.通过设计慎密的融资租赁资产风险管理方案,有效防范租赁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不同的租赁资产有不同的信用风险,租赁公司需要根据不同特性的租赁资产设计出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对一些具备较强流动性的租赁资产,为了防范承租人非法处置租赁物的物权风险,租赁公司需要到产权登记部门对租赁物进行登记,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在出租物上留下标记,这样就可以有效保全租赁资产。另外,租赁公司可以利用租赁保险有效转嫁风险,降低租赁物使用过程中可能给出租人带来的额外支出,弥补承租人非法处置租赁物给出租人带来的损失。除此以外,融资租赁公司还可以通过要求承租人交付现金保证金、银行保函、由与承租人同一集团的其他财务实力良好的子公司提供保证等形式控制承租人的信用风险,在一旦出现承租人非法处置租赁物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利用这些担保形式弥补损失。3.充分利用对租赁物权和租期的控制,降低后期风险。在融资租赁中,租赁物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通常也就是融资租赁公司。租赁物出租以后,租赁公司要密切监督承租人的经营状况,一旦出现承租人有意拖延、推迟支付租金或违约不支付租金的情况,可以行使自己对租赁物的物权,提前收回租赁物,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一般情况下,当到承租人拖欠租金的时点为止的租赁期间与全部租期的比值超过出租人已收回的租赁设备投资占其全部投资的比值时,出租人必须行使租赁物收回权。这是出租人行使租赁物收回权应遵循的标准。由于租赁设备收回后可能带来的收益会超过出租人当初确定租金时的估计值,因此出租人行使物权时,还可以结合承租人的具体综合考虑。
尽管我国的金融风险投资机构取得了十分良好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的道德风险和商业风险较高、我国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支持,或是风险投资机构退出不顺畅等等,所以,必须要加快我国风险投资的福利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环境,加快组建以风险资金为中心的良好风险投资市场,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法律的缺失
我国的金融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我国风险投资进行制约,不能够对风险投资体系做好法律保障工作,除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些特殊的法律法规内容。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与投资对象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公司法》、《证券投资法》等等。第二点是与风险投资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经济法》、《产权保护法》等等,还有对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互律师顾问约束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等。我国现阶段对于这些内容还处于严重的空缺状态,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我国还没有《风险投资基金管理法》等针对于风险投资行业的法律法规,导致我国的风险投资操作过程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因为,我国制约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没有进行建设,风险投资企业不能够采取公开募捐的形式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只能依靠私募的形式成立相应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风险投资资金操作,虽然,我国人民群众的储蓄资产已经达到了六万亿人民币,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这些资金并不能进入到风险投资市场当中。
1.2没有相关的税收福利政策
没有相关的税收福利政策,导致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根据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状况调查研究发现,相关的税收福利政策是推进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九六九年美国对税率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其中最高的税率为百分之四十九,对于美国的风险投资领域发起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风险投资领域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金额也急剧的下降,甚至逐渐下滑到政策推行前的百分之六。面对此情况美国政府不得不将该政策取消,重新对税率进行调整,将最高的百分之四十九的税率下调至百分之二十八,所以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的风险投资领域渐渐有所好转,资金总额度不断的增加。到了1980年美国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有奖税率表下调至百分之二十,这一政策的有效落实,使得美国风险投资领域如同由年迈的老人转变为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以每年百分之四十六的增长幅度逐年增长。英国在1983年期间也制定了一些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对于个人投资人员可以免除税款。但是对我国的风险投资现状而言对于相关的福利政策还十分的缺少,甚至存在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重复收取税款的现象。而且对于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税收方面,因为在该项目中智力成本占据着很大的成分,所以,在税收的过程中不能开取相应的税票,也就导致企业不能在税款计算的过程中进行税款的抵消,为企业的税收增加了许多压力。
2如何完善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管理
2.1注重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人才是完善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关键,目前我国对于拥有业绩考核证明具有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还十分的缺少,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以下不良状况的出现:我国每一年的省级科学研究成果高达三万多项,但是真正能够投入到经济市场上成为产品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且能够成为具体产业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我国的科技研究人员虽然对于创业十分的积极,但是没有相关的经验,而且相关的企业投资机构虽然对于科技项目十分的看重,但是不能够找到权威、可靠的风险投资人才。
2.2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投资资金的管理
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反复的研究资金的投入计划,要以突出企业的主业为重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中心,从而最终确定企业资金投入的项目选择,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到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资产的不断增加。企业必须要经过相关单位的批准后才能够进行股票、理财等金融风险投资业务。而企业要对目前所拥有的所有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于委托机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的进行了解,一旦发现该企业的经营出现严重的恶化情况,一定要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从而将企业的资金进行回收,将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低,保证国有资金的安全。如果企业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认证,可以进行金融风险投资业务,一定严格的依照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资金操作,要严格的控制资金投入规模,不断的对投入资金流程进行优化,吸取大量的专业人才,保证金融风险投资业务能够具有高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对于一些期货的投资金额,要以锁定投资成本为最初的目的,有效的降低投资资金所承担的风险。
2.3对于金融投资风险,重点在于风险的防范
我国的相关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部门,能够及时的收取相关的信息,并且根据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出合理的预判,或者是能够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并且与总部进行联系,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将资金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减少投资资金的损失。而且将整体的资金进行分化,分散投资也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方式。在一些机遇面前,企业一定要抓住机会,同时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因为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
3结语
1.全面提高职员的专业素质。根据导致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操作风险多数是人为因素所致,所以要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要对已就职的员工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素质,减少在工作中的失误,确保员工严于律己,增强责任感,增强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从而更好地对金融投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培训还可以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友爱,员工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到员工之间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尽量降低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金融机构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宣传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力度,逐渐增强员工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是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想减小操作风险,需要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为了提高金融投资机构操作速率,金融投资机构需要具体分配各部门相关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监管条例及相应的惩罚制度,进而规范操作行为,有利于减小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不但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要将规避风险的事前工作做好,当风险出现时,也要及时有制定好的应急预案。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金融操作的管理,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减少了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建立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存在操作风险,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需要建立标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机构的各个部门都应该建立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其深入到每一项投资决策。为了尽量减小投资风险,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严密的投资计划,使投资决策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确保严格控制金融投资人员的操作手法,降低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而降低其对金融投资产生的危害。
4.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做好风险评估。为了减小金融操作风险的几率,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职工可依据金融机构的特点为风险管理确立一个目标及范畴,并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保证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有序的发展。例如,建立一个损失事件的详细报告制度,针对操作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要,持续的检测可以为分析操作风险提供可参考数据,分析并研究单独的损失事件、操作风险的过程及资源的分配,由此来可以确定特定损失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因此,参投人员在投资操作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评估风险,分析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找出潜在的操作风险,找出重要风险。
二、结语
1 财政金融如何控制农产品商业率绩效风险的理论基础
1.1 制度分析
在我国建国期间,为了能够使工业化建设得到更好地发展,并减少外来压力的影响,使工业化体系能够更早的投入使用中,从而确定了相关制度,具体如下:国家具有参与农业剩余分配的权利,但此种权利的行使需要在财政制度的规范下进行,除此之外也完善了金融制度,在此制度的应用过程中充分动员农民将剩余的储蓄和经济资源投入到国家发展中,如在城市建设、工业化建设方面,形式为将金融财政化与实行农产品低价限制为主,此举并不会真正威胁到农民的权益,只要做好宣传工作,即可以得到很多农民的支持。当然这只是我国刚刚开始起步时所采取的方式,也是当时最为适合的方式,在此种制度的应用下,我国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但却也在资源积累方面造成了困扰。
为了能够改善以往制度中暴露的问题,我国对此制度进行了改革与优化,并在“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下实现了财政金融服务体制、结构、功能以及农产品价格的管控工作,至此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走入了正轨,但若从宏观角度来看,当时我国的经济、财政金融发展方面依然未得到平衡,往往更加倾向于工業建设和城市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我国进入了21世纪,社会理念和金融发展理念均随时展而发生了变化,我国政府纷纷转变以往的模式,不断向金融机构以财政还款的方式实施融资,并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但却忽略了财政金融服务调控农产品商业率的绩效风险方面。
1.2 理论基础
财政金融在农业发展中具体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定位究竟如何其实至今并未得到统一,如有些人认为合理的农业投入可以帮助农民识别风险,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风险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政府想要干预市场而出现的托词,主要是因为政府想要全权掌握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当然在此方面还有其他的想法,如部分人认为政府的参与、支持或许可以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但若干预程度过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财政金融、绩效风险等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也会对商品流通形式产生限制影响,由此也就会降低商品率。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若无法很好的完成金融改革,势必会在农业发展中成为阻碍,也会使得人均收入大幅度降低,在此种情况下人们若要提升经济收益,则需要组建金融中介体,这样人们才能够真正参与到农业发展中。鉴于农业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往往是“看天吃饭”,这也使得此方面经济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也导致了很多家庭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为了更好的改善此种问题,今后应持续做好财政金融的服务工作。
1.3 模型构建
农产品商业率方面往往会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从而导致绩效提高过程中让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会侵蚀农民的农业经营增值,在此种情况下则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来改善,并开发有效工具投入使用中。我国在此方面也已经有了相关应对政策,如农业生产函数,在此函数的应用中需要将实际的数据应用其中,这就需要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只有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时效性,才能够保证最后的数据结果具有准确性,数据收集完成后将其引入控制变量I和P,建立实证模型:
Yt = aRt + γIt + δPt + ωt
每个变量均有不同的意义,如Y,其往往代表农民收入变量;R代表农产品商业率变量;I、P则是控制变量;I代表投入;P代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a、γ、δ为影响系数;ω为随即因素;t为时间。为了能够得到农产品商品率R、农民收入Y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对I进行分解,与此同时将影响因素加入其中,建立起相应模型:
Rt = a Yt + γKt + βDt + δPt + φPkt + πTt + Zt + μMt + σWt + εLt + τXt
Y为农民收入变量;R为农产品商品率变量;K为财政金融资本投入变量;D为土地投入变量;P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M为农产品质量;W为自然灾害率;L为劳动投入;X为农产品消费者的偏好;a、γ、β、δ、φ、π、μ、σ、ε、τ为影响系数,t为时间。
2 实证研究与分析
2.1 变量选择、数据说明以及研究方法
本文将针对我国2000-2015年间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作为Y变量,将与之相对应的商品率视作R,并确立相应的变量,之后在农业公司、金融服务以及绩效风险(下转P)
(上接P)方面进行综合比对,对各个变量的数据进行确认,并带入公式中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论展示如下:
2.2 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方式的应用较为普遍,其将含截距项、趋势项融入其中,并针对多个指标进行检验,如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支出方面,或是农保险方面,在检验过程中主要是为了确定其是否具为非平稳变量。在确定此方面后,要对其进行差分处理,一级差分值的确定极为重要,对该值进行分析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数据序列规律,并将相应的数据填入其中,之后利用模型来计算,即可以得到相应结果。
2.3 Johansen协整检验
此检验方式与上述检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所不同,如其相应的变量在一般情况下均是单整平稳状态,只有在此种状态下才可以应用协整检验方式,其属于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需要利用協整方程的优势来开展工作,然而此方式的应用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正式计算之前需要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确认、解决,否则在一阶差分值方面的结果往往会具有较大的失误。在此方式中会拥有5个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指标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对其分析后可以确定在一段时间内的农产品商业率情况究竟如何。
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此检验方式往往应用在协整检验方式之后,换言之其需要有一定的前期数据作为基础,该检验模式主要是为了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滞后期现象的存在会对此方面有着影响,因此需要对滞后期进行分级,如滞后1期、2期、3期、4期等,一般来讲最佳的时机是1期,但到达4期后,财政支出的增加会显得微不足道,难以对最终的数据结果产生作用。我国在此方面也积极做出了调整,如针对农业补贴方面采取了人头补贴制度。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以知道,财政金融的出现与应用确实具有相应作用,如增加农产品商业率,控制其中存在的风险等,而财政服务也有很好的影响作用,可以减少农业贷款带给农民的不良影响,而农业保险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起码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今后政府应改变管理理念,将传统农业改革建设重视起来,并分为多个阶段,如前期、中期和后期,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财政金融服务模式,将政府干预的力度降低,充分给予农业发展空间。
4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与财政金融服务控制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农产品产业率方面的提升与优化,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农产品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在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此方面发展,为了能够改善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针对此方面的绩效风险与财政金融服务控制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且小有成就,但在实际发展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皮竟,魏萍,葛昭宇,蒋信一,蒲昌权.九龙坡区农产品商品率及优质率指标实现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14(28).
关键词:企业家,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场所,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和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的评价。
1、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并存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体现在:首先,企业家比较认同“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3.74,括号内数值为得分均值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下同。);其次,企业家也比较认同“资本运作存在很大风险”(3.73);最后,多数企业家并不认同“企业上市就是获得了成功”(2.37)这一说法(见表16)。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营战略,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并做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和评价,是企业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2、企业家认为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都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就制度建设方面来说,企业家不太认同“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82)以及“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2.77)的说法(见表16)。这表明,在制度建设和服务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咨询机构还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上述分析都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一致性,相关结论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成立。其中,大型企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更为正面(3.07),而中小企业的评价值仅分别为2.84和2.76,这可能与我国政府更重视对大企业的服务、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还不是很到位有一定关系;不同行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最高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评价值为3.11,评价最低的是房地产业,评价值为2.53(见表16)。
表16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认知(认同程度,5分制)
企业上市
就是获得了
成功
借助资本市场,可以
实现企业
跨越式发展
政府在
企业融资
方面提供了
良好的
政策环境
资本运作存
在很大风险
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总体
2.37
3.74
2.82
3.73
2.77
东部地区企业
2.38
3.72
2.81
3.73
2.77
中部地区企业
2.45
3.78
2.93
3.68
2.81
西部地区企业
2.29
3.79
2.72
3.79
2.78
东北地区企业
2.22
3.68
2.81
3.79
2.63
大型企业
2.21
3.71
3.07
3.66
2.94
中型企业
2.33
3.75
2.84
3.74
2.75
小型企业
2.43
3.75
2.76
3.74
2.76
国有独资企业
2.32
3.71
2.91
3.73
2.90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38
3.75
2.81
3.74
2.76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35
3.77
2.90
3.68
2.85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37
3.76
2.80
3.74
2.75
农林牧渔业
2.42
3.77
3.02
3.60
2.75
采矿业
2.58
3.81
2.83
3.62
2.94
制造业
2.36
3.74
2.84
3.75
2.7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42
3.67
3.11
3.68
2.73
建筑业
2.29
3.76
2.70
3.63
2.8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1
3.69
2.90
3.73
2.9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32
3.83
2.83
3.68
2.83
批发和零售业
2.34
3.81
2.72
3.85
2.83
住宿和餐饮业
3.09
3.81
3.03
3.73
2.71
房地产业
2.50
3.81
2.53
3.64
2.9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47
3.51
2.80
3.60
2.75
(二)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这些动机既包括日常经营层面的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也包括战略层面的:扩大现有产能、开发新产品、进入新行业、开拓新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重组产权和兼并收购、改善公司治理、吸引优秀人才、改进企业管理水平、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等。
1、多数企业的融资动机仍处于日常经营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企业进行融资的动机主要有扩大现有产能(65.1%)、开发新产品(59.3%)、开拓新市场(51.7%)、提升品牌价值(35.8%)、改进企业管理水平(31.4%)、吸引优秀人才(28.8%)、改善企业财务状况(27.7%)等。这些融资动机大多属于企业日常经营层面的融资需求。同时,多数企业的融资动机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只有19.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进入新行业”,只有14.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改善公司治理”,只有12.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只有2.6%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见表17)。
表17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总体
扩大现有产能
65.1
开发新产品
59.3
开拓新市场
51.7
提升品牌价值
35.8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31.4
吸引优秀人才
28.8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7.7
进入新行业
19.9
改善公司治理
14.9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12.9
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2.6
其他
2.5
2、大型企业的战略融资动机比中小企业更强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选择“进入新行业”(25.9%)、“开拓新市场”(55.9%)、“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27.9%)、“改善公司治理”(17.9%)等战略融资动机方面的比重要明显地高于中小型企业(见表18)。调查表明,大型企业的战略融资动机更强。
表18不同规模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扩大现有产能
66.8
67.0
63.2
开发新产品
54.7
59.0
60.2
开拓新市场
55.9
51.1
51.6
提升品牌价值
32.4
36.6
35.6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27.9
31.4
31.9
吸引优秀人才
22.6
26.8
31.5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7.1
27.2
28.2
进入新行业
25.9
19.8
19.0
改善公司治理
17.9
15.7
13.6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27.9
14.3
9.3
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2.1
3.1
2.2
其他
0.9
2.8
2.4
3、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动机各有侧重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调查结果显示,23.3%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了“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要明显地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35.1%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而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扩大现有产能”(66.3%)、“开发新产品”(59.7%)、“提升品牌价值”(37%)、“吸引优秀人才”(30.1%)的比重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见表19)。
表19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国有独资企业
非国有独资企业
国有控股公司和
中央直属企业
民营企业和
家族企业
扩大现有产能
62.5
65.4
60.4
66.3
开发新产品
49.1
60.1
46.5
59.7
开拓新市场
49.1
51.9
49.8
51.6
提升品牌价值
26.0
36.6
27.3
37.0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30.2
31.5
29.2
32.3
吸引优秀人才
16.8
29.7
17.3
30.1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33.0
27.3
35.1
27.1
进入新行业
18.2
20.0
19.0
20.3
改善公司治理
15.4
14.9
15.3
14.9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21.4
12.3
23.3
11.4
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1.4
2.7
1.8
2.5
其他
3.2
2.5
3.3
2.3
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融资动机差异并不明显。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融资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进行融资时,“开发新产品”的动机非常强烈,选择比重分别为69.5%和70.7%;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进行融资时,“开发新产品”的动机不明显,选择比重分别为20.6%、21%和19%(见表20)。
表20不同地区和行业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扩大现有产能
开发新产品
进入新行业
开拓新市场
提升品牌价值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改善公司治理
吸引优秀人才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为
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东部地区企业
63.9
60.7
19.7
52.7
34.6
26.8
11.1
15.4
28.3
29.7
2.6
中部地区企业
70.6
58.9
19.8
52.6
40.9
26.7
15.6
13.5
28.2
32.4
2.5
西部地区企业
62.5
53.9
22.1
47.9
33.9
31.9
16.1
15.5
28.1
34.1
1.7
东北地区企业
65.2
61.1
16.2
49.0
34.0
28.3
12.1
13.4
36.4
36.4
4.9
农林牧渔业
63.6
60.2
17.0
51.1
42.0
27.3
8.0
12.5
37.5
31.8
1.1
采矿业
73.6
41.5
39.6
26.4
18.9
28.3
26.4
24.5
13.2
30.2
3.8
制造业
69.9
69.5
18.8
49.8
37.8
25.5
11.8
13.3
28.0
30.7
2.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8.3
20.6
23.8
39.7
17.5
27.0
28.6
12.7
14.3
39.7
1.6
建筑业
70.3
30.9
28.5
57.6
21.8
39.4
5.5
22.4
32.1
33.9
3.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1.9
32.1
21.4
64.3
23.8
32.1
22.6
19.0
22.6
34.5
1.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1.3
70.7
24.0
62.7
42.7
20.0
12.0
12.0
53.3
32.0
1.3
批发和零售业
42.3
21.0
22.1
65.2
27.3
39.0
16.1
18.7
27.7
34.1
2.2
住宿和餐饮业
30.6
33.3
8.3
55.6
55.6
27.8
16.7
30.6
19.4
30.6
2.8
房地产业
57.6
25.8
18.2
59.8
27.3
43.2
20.5
18.9
27.3
32.6
1.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4
19.0
31.0
54.8
35.7
26.2
11.9
19.0
38.1
19.0
7.1
(三)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包括四个方面: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以及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1、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总体来说,超过半数(50.2%)的企业家选择了“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见表21)。这表明,目前很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获得关联贷款。这一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企业系族内部的关联交易和关联贷款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质量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因此,政府的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主要的产融结合动机还包括:“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35.1%)、“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22.2%)、“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21.5%)等(见表21)。调查表明,有不少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了产融结合所具有的战略价值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即降低资本风险、提升资本回报,并通过参与资本市场、进行产融结合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
表21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总体
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50.2
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
35.1
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
22.2
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21.5
其他
8.9
2、中西部地区企业产融结合的信贷融资动机比其他地区更强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的比重分别为65.4%和63.2%,要明显地高于东北地区;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6.8%和14.8%,要明显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分别为30.3%和29.7%,要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选择“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分别为17.8%和19.4%,要明显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见表22)。
表22不同地区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东部地区企业
中部地区企业
西部地区企业
东北地区企业
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
25.7
16.8
14.8
26.2
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
37.5
30.3
29.7
45.2
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43.3
65.4
63.2
28.6
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23.2
17.8
19.4
23.8
其他
9.0
6.3
11.0
11.9
3、多元化经营是大型企业产融结合的首要动机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最高,为50.4%,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为28.8%,均高于中小企业;而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的比重为40.8%,要低于中小企业(见表23)。
表23不同规模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
28.8
22.5
20.4
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
50.4
35.9
30.4
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40.8
51.6
51.1
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20.0
20.1
23.3
其他
8.0
9.3
8.7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为21.5%,要低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没有明显差别;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和“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分别为52.5%和22.4%,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见表24)。
从不同行业看,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产融结合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选择“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4.2%和5.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为7.1%(见表24)。
表24不同经济类型和行业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为剩余产业
资本寻求
出路、获取
更高利润
进行多元化
经营、降低
风险水平
获得更多
信贷支持、
增强财务
灵活性
提高企业家
的学习创新
能力
其他
国有独资企业
23.0
31.1
57.4
16.4
9.8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2.0
35.3
50.1
21.6
8.7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6.4
37.3
45.5
14.5
14.5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1.5
35.4
52.5
22.4
6.8
农林牧渔业
12.5
33.3
83.3
4.2
12.5
采矿业
31.6
52.6
57.9
5.3
5.3
制造业
21.2
31.0
52.1
22.8
8.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1
35.7
57.1
14.3
14.3
建筑业
20.0
53.3
40.0
28.9
8.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9.4
23.5
35.3
23.5
11.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1.2
76.5
17.6
17.6
11.8
批发和零售业
27.5
39.2
45.1
15.7
3.9
住宿和餐饮业
16.7
66.7
16.7
41.7
8.3
房地产业
19.6
39.1
60.9
17.4
8.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3
50.0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