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统计分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统计分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银行柜员;工作压力;职业倦怠

一、研究背景

笔者在了解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归纳文献综述,对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相关理论理解基础之上,运用通过结构化、半结构化的调查方法,选择L省A市具有突出特点的商业银行进行调研,从性别、岗位性质、用工性质、工作年限的角度,运用回归、模糊数学的运筹方法探究国有银行柜员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建立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关系的理论模型。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缓解员工倦怠情绪,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两个主题:即“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这两个主题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员工的工作压力的缓解不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职业倦怠不仅对柜员身心以及职业前途带来困扰,也对其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课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工作压力或工作倦怠问题,不仅是员工个体自身的认知或健康问题,而是企业管理理念、制度、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关系。关注员工的身体和心里健康,体现了现代管理学发展的本质。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研究视角过窄、研究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研究对象集中在教师、饭店员工等服务行业,对银行领域内员工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因此,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具有理论价值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研究可能会弥补国内关于银行员工职业倦怠理论不足,拓宽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的研究的思路和视野具有一定意义,为银行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二)现实意义

使商业银行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重视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尊重员工的人的生理和精神需求,合理的分配柜员工作岗位,实现企业和个人和谐发展;有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绩效,增加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改善银行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提高柜员的工作效能与归属感。从个体角度来讲,工作压力过大会给个人的身心造成多种负面影响,而职业倦怠就是工作压力的严重后果之一。而且这些消极作用使个体产生压力行为反应,长此以往会给个人事业造成停滞,更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数据搜集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首先收集一手数据信息,问卷调查包含三部分内容:(1)个人属性变量 描述调查对象的个人属性变量。(2)工作压力变量 对工作压力变量的测量用量表实现。(3)职业倦怠变量 对国有商业银行柜员职业倦怠变量的测量量表参照经典测量工作倦怠的工具表,从三个维度测量职业倦怠这一变量。在正式大规模调查之前,选取个别不同层次的国有商业银行柜员进行访谈以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预调查结果又对问卷进行了部分修正,实施大样本问卷调查。

(二)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来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效度分析、信度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

笔者分别以工作绩效及其两个维度作因变量,以工作压力及其各维度作自变量,依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Po+PIX,+P2X2+……+PkXu

其中,Y是因变量,XI,X2,……Xk是自变量,po是常数项,pi, P2,......pk

是回归系数,分别表示各自变量变动一单位时引起的因变量Y的平均变动单位。

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国有银行柜员的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的测量,对不同属性特征的样本个体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做差异性分析,并对国有银行柜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同时利用样本人口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下表2-1列出的是230份有效问卷的按照个人属性变量所做的样本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分析。

表2-1 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表

可反应一下几大商业银行柜员特征:1、柜员男女比例失调。2、年龄分布为中青年结构,较为稳定,样本年龄组成比例也充分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一线员工的一种年轻化趋势,与现实情况相符。3、从家庭婚姻状况可以看出,调查样本中己婚人士居多,进入国有商业银行,工资稳定,工作稳定,工作相对体面,单身的也好找对象,有家庭的也相对婚姻稳定。4、学历组成趋向高知高学历。5、工作年限与国商业银行柜员的年龄层次结构交相呼应。调查涵盖了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全部组成部分,符合实际情况。以上分析说明调查样本符合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组成现状,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工作压力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各维度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激励缺失的压力均值最高,对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所造成的压力均值最低,说明调查对象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缺失所造成的压力相较其他工作压力更大,而个人能力和素质所造成的压力相对来说最小;从各个具体选项来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维度中的“个人身体状况经常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选项给柜员带来的压力最小,得分最低,说明调查对象对日常工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条。通过职业倦怠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职业倦怠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是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职业倦怠得分最高的维度。玩世不恭维度得分最低。总体职业倦怠均值得分居中,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总体职业倦怠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程度;另外,被调查柜员对职业倦怠水平的评价得分的标准差也较小,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差异不大,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比较统一。

三、剖析成因

(一)不同个人属性的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在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上存在显著差异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现状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所阐述的差异性突出的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新旧员工的交替,带来了不同层面的员工压力的增加。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银行业对人才的渴望。每年银行都会从应往届毕业生中吸纳优秀人才,使新鲜血液注入到银行,同时,在新老交替的员工层面里,会带来对老员工的不安和新入行员工的恐惧心理,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2)性别比例失调,女性承载更多的工作和社会责任,而产生倦怠情绪。银行从业者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特点,女性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随着时代的不同,肩负起了更多的重担,同时女性对家庭的关怀也不可缺失,这样银行从业人员中,大量的女性员工的存在,使得整个工作环境和集体中呈现出了巨大的压力,来自工作和来自家庭的双方面的挤压,很容易形成女性员工的职业倦怠情绪。(3)学历因素。越来越高素质的人群进入到国有商业银行的阵营中,对于老员工来说,学历上的弱势就越发的凸显。

(二)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可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工作压力情况和他们承受的职业倦怠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分别把两个变量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各维度之间再分别判断得知各维度间存在相互关联性。与笔者的一下假设相吻合,即: 不同属性的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工作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属性的国有商业银行柜员所承受的职业倦怠水平是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工作压力能够预测职业倦怠。

(三)工作压力可预测职业倦怠

经过回归分析后,得出国有商业银行柜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可以预测他们所产生的职业倦怠情况。工作压力的七个维度可以有效预测他们的职业倦怠表现程度并显著影响柜员们的职业倦怠水平。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综合分析的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现状,笔者从工作单位角度出发,提出对员工职业倦怠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1)要科学的定位员工的角色。

(2)给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分析,在员工承受职业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会产生自身角色定位模糊与倦怠相伴产生。

(3)完善员工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

(4)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效率。

(5)多与员工进行沟通帮助,为员工减压。

(6)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性格合理的安排工作。使每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增加对工作的兴趣,把职业倦怠感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黄勋敬、胡晔.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作倦怠现状及对策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7(1).

[2]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

[3] 王瑞华.转型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压力的调查与应对策略[J].金融论坛,2006(12).

[4] 张祥俊,曹新锋.经济学视角中的企业组织员工压力[J].商场现代化,2007(1).

[5] 江卫东.工作倦怠的结构与测量[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3).

[6] 彭凌川.物业经理工作压力源、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

[7] 万里鹏,赖秀林.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5)

[8] 白玉苓.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8(11).

第2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生物学等实质性学科应用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的经济系本科专业普遍将统计学确定为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以来,经济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不断开展,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相对于专业教学来讲,由于统计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统计学的教学仍主要处于理论部分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仍然延用中学时期的思维方法,偏重记忆和解题,而没有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忽略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此外,由于课程中概念较多且彼此之间关系复杂,公式多且计算复杂、难度大,导致许多学生对课程学习思想负担较重,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该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开展实验教学,课堂学习与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相结合

学有所用,这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却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另外,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统计学中的计算过程已经不应该再被视作教学的重点,而统计思想和案例应用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已经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处理技术,而且在统计学中使用统计软件,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精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简单轻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经济系学生自学统计专业软件,如sas、本文由收集整理spss、eviews,难度较大,而excel软件作为一款常用办公软件,它提供的统计分析工具虽然比不上专业的统计软件,可由于它简单易学,更便于学生掌握。此外,很多高校都会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具备excel的基本知识,并且熟悉excel的操作,因此,对于本门课程,我们可以采用excel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统计案例,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演示,不仅可以简化分析过程中繁琐的计算,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能力。这种加以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实用性的认识。

二、推进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尝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前,很多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查方式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却没有实际应用方面的考核,这很难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对于统计学原理无法深入理解,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水平,达不到考查的目的。

因此,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建议在统计学教学的新模式下,对现有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尝试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对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而对于数据处理等应用性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对于已给数据,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功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开卷考核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助于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

考虑到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最初开设统计学时,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强调统计原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第一堂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团队,要求每个组不超过5人,针对一个实际问题,或让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一个需要做统计分析的、推断规律的问题,根据该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做出调查报告。学生期末时上交三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调查问卷,并说明发放问卷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最后是一个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要完整说明整个问题的提出、分析与结论。教师事先对调查涉及问卷中的问题个数、问卷数量都有一个要求,并明确要求学生在数据分析中必须用到课程中所讲授的四类主要方法——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中的至少三个。在统计学的学习中,我们并不需要求选题与经济学挂钩,选题可以相当广泛,如对学生喜爱运动的调查、食堂调查、图书馆调查、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等等,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课上讲到“抽样的时候要有随机性”,让学生们自己做调查问卷,自己进行抽样,就会有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如仅仅通过课上教学是很难得到的。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还能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对于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相关数据处理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并符合经济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从业人员产业分布,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从业人员地区分布

 

1 中国从业人员的总体变动情况分析

1.1 中国从业人员的总体变动趋势

根据1990年至2006年中国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绘制反映其总体变化趋势的直方图如下。从图1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从业人数始终保持稳步递增的趋势,数据点基本上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因此本文对从业人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下:

从业人员总数=-1427007+749.55*year(模型1)

模型的决定系数为R2=0.998766,F统计值为12142.26,显著性水平为0.01,所以回归模型有实际意义,单位为万人。由模型可知,我国每年都比上年多增加大约七百五十万人的从业人员,这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就业的总体形势较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一面。

图1 1990—2006年中国从业人员总体变化趋势图

1.2 中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1990年至2006年中国从业人员按产业分布的数据(见图2),我们可以发现自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在逐渐减少从业人员产业分布,而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在逐渐增多,并且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加的速度要快于第二产业,到1994年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并充分显示出吸纳就业人员、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由原来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图2 1990—2006年中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布

1.3 中国从业人员的城乡分布情况分析

从1990年至2006年中国从业人员按城乡分布的数据分析中(见图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从业人员数要明显高于城镇从业人员数,表明农村人口依然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率,在1990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率为73.68%,到了2006年则降为62.95%。尽管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率有所下降,但是其从业人员数目却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基本上保持稳定,所以自1990年以来我国从业人员总数的逐年递增,主要是由城镇从业人员数目的变化所引起。

图3 1990—2006年中国从业人员城乡分布情况

通过对我国1998年以来城镇从业人员按经济类型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见图4),自1998年以来我国城镇国有单位、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都在逐年递减论文的格式。1998年我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率为41.9%,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率为9.08%,到了2006年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率已经下降为22.71%,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率下降为2.7%。与此相应,私营企业、个体、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投资单位的从业人数都有所增加。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从业人员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国营和集体单位以外的其它多种所有制形式单位的出现所引起的,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图4 1998—2006年中国城镇从业人员按经济类型分布情况

2 城镇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

2.1 城镇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的总体情况

据统计分析,2003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2003—2006年中国城镇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比率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合 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农林牧渔业

4.42%

4.20%

3.91%

3.72%

采矿业

4.45%

4.51%

4.47%

4.52%

制造业

27.17%

27.49%

28.16%

28.61%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71%

2.71%

2.63%

2.58%

建筑业

7.60%

7.58%

8.13%

8.4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80%

5.69%

5.38%

5.2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6%

1.11%

1.14%

1.18%

批发和零售业

5.73%

5.29%

4.77%

4.40%

住宿和餐饮业

1.57%

1.60%

1.59%

1.57%

金融业

3.22%

3.21%

3.15%

3.14%

房地产业

1.10%

1.20%

1.28%

1.3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67%

1.75%

1.92%

2.0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02%

2.00%

2.00%

2.0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7%

1.59%

1.58%

1.6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48%

0.49%

0.47%

0.48%

教育

13.15%

13.22%

13.01%

12.8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4.43%

4.46%

4.46%

4.4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7%

1.11%

1.07%

1.0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0.67%

10.80%

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讨论了财务建模的内涵,分析了财务建模的意义和作用,探讨了在高等财经院校开设财务建模课程的设想。笔者认为:财务建模有助于财务理论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前实证研究的开展,可以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财务与会计日益融合的前提下,对会计人员更好地处理会计事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财务建模是财务会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因此在高等财经院校开设有关课程已势在必行。 

    一、财务建模的概念 

    谈到建模,大家首先联想到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把一个称为原型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上的抽象,在作出了一系列的合理假设以后,原型就可以用一个或者一组数学方程来表示。 

    本文讨论的财务建模包括财务问题的数学建模,但是也包括下文谈到的计算机建模。因此我们定义,财务建模是用数学术语或者计算机语言建立起来的表达财务问题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学科。将一个问题用模型表述以后可以检验特定问题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不同结果,也可以用来预测在不同条件下特定问题未来的发展。 

    对于一个复杂的财务问题,有时要写出它的数学模型可能是不现实的或者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该问题并且分析它的运行结果,就可以了解和掌握它的内在规律,预知它的未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没有找到精确的数学模型,但是可以说找到了它的计算机模型。因此在上面财务建模的定义中我们增加了计算机模型的内容。 

    因此,财务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以及计算机解决财务问题的一种实践,是研究分析财务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再引入一些合理的假设就可以将实际问题用财务模型来表达。财务模型可以表现为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也可以在完全不清楚数学表达式的情况下用计算机来模拟或者推测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前者是数学模型,后者是计算机模型。找出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但是面对当今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并非所有的问题和现象都有明确的数学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找出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模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财务建模既包括财务问题的数学建模,也应包括相应问题的计算机建模。举一个例子,当前非常热点的问题:如何根据企业财务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对企业的风险作出评估,即如何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财务建模的例子。当然如果能够找到企业财务数据和风险之间的确定的数学关系对企业财务预警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这个关系一时不能找到,那么建立风险预警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此问题的解决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文献[5]和[6]提供了一个股票估价模型的例子。在该例中,使用者可以输入贴现率、股利增长率、所要求的最低回报率等参数,然后模型可以计算出该只股票的价值,从而为股票投资提供参考。 

    财务建模是研究如何建立财务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通过财务建模,我们可以找出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现实世界中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确定性的关系,另一种是随机性的关系。因此,财务模型也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确定性模型研究财务变量之间的确定定量关系,例如折现现金流模型等。随机性模型反映的是财务变量之间在一定概率意义下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此,财务建模不仅讨论确定性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也探讨随机性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 

    财务建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它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等,因此财务建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财务建模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各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都应掌握的一项技能。财务建模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现金流计算模型、最优化模型、投资组合模型、估价模型、统计建模以及财务数据时间序列分析等[1]。这些内容在财务与金融计算中是非常有用的,是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应该在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予以学习和掌握。

    二、财务建模的意义 

    财务建模的意义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 财务建模可以推动财务理论的向前发展 

    首先,财务问题的模型研究本身在财务理论研究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献[4]讨论了很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模型,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模型、证券估价模型、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等。这些模型既是财务理论重要的内容,又是该学科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很多作者由于对某个模型的研究而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有的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财务模型不仅可以追溯前人科学研究的足迹,而且可以为自己的财务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财务建模对推动会计和财务理论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财务建模在财务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财务建模着力于用定量的方法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当找到了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那么一个新的理论可能就宣告诞生;当将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得出了与实践相辅的结论,那么该理论在这一经济体中就得到了验证。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在一个经济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对于当前的问题什么样的理论才是适合的理论。于是通过财务建模我们就去寻找符合实际的模型。该模型或者是原理论的修正,也可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理论的诞生。当然,在一个模型上升为一个理论之前,可能该模型只适合于一个特定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财务建模为解决这一特定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财务建模不仅可以用于验证已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同时也可以成为新理论诞生的土壤、契机和工具。 

    2. 财务建模方法的讨论也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很好的方法论基础 

    财务建模不仅可以验证规范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同时财务建模方法的讨论也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很好的方法论基础。在文献[3]中,作者深入研究并总结了当今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由于现在实证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掌握实证研究的方法至关重要。财务建模的方法很多都可以用于实证研究,甚至可以说财务建模本身就是一种实证研究。因此,学习财务建模可以为实证研究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财务建模的工具对于财务建模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过去财务建模大多通过微软办公软件Excel来完成。对于统计建模,大家采用较多的有SAS、SPSS等。现在用MATLAB应用软件包建模使财务建模更加得心应手。MATLAB是一个功能完备,易学易用的工具软件包。MATLAB的主要特点是:计算能力强,绘图能力强,编程能力强。MATLAB的使用扩充了财务建模研究的内容,并为财务建模提供很好的计算机支持。用MATLAB作为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建模的效率,而且可以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将自己的模型表现出来,更可以创造出适合于特定企业和特定情况的模型系统。笔者在总结多年财务建模研究的心得和体会的基础上,为研究生开设了“MATLAB财务建模与分析”课程并出版了同名教材[1]。在为研究生讲授此课的过程中,深感财务建模对研究生今后实证研究的重要作用,也体会到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投入精神。同学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财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提高了进一步学习会计和财务理论的兴趣和热情。  MATLAB统计建模为财务随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非常强的工具。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者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建立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统计建模的重点内容。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些变量和变量之间表现出了确定的依存关系,但是大量的变量之间存在的却是不确定的,有时需要重复出现多次才能表现出来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就是变量之间的随机关系。随机关系需要根据统计原理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建立。 

    MATLAB提供了专门用于统计分析和统计建模的统计工具箱。利用统计工具箱提供的标准函数,使用者可以完成统计上的绝大部分数据分析任务,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而且MATLAB还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技术。如果将MATLAB的编程能力和图形能力充分利用起来,那么用户还可以设计出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特定任务的模型系统。 因此,笔者认为,财务建模的较理想的软件平台是MATLAB。建议在财务建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使用MATLAB作为其工具。 

    3.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建模对会计人员的意义 

    在新会计准则下,财务与会计的界线更加不明确。所以,财务建模在新会计准则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过去会计人员可能只需要了解借贷原理就可以当好会计。但是新会计准则下如果只了解借贷就可能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例如,在文献[2]中,作者论述了公允价值的引入使资产价值的计量和入账复杂化了。如果不了解如何利用现金流量模型估计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就不能准确入账。在文献[1]中,笔者还给出了其他一些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建模的例子。

    因此,新会计准则的采用使得原来只有财务管理人员才去考虑的问题现在会计人员也不得不考虑。财务建模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或者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准确地贯彻新会计准则,提供更可信的会计信息。 

第5篇

 

关键词:入侵检测异常检测误用检测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政府、教育、商业、金融等机构纷纷联入Internet,全社会信息共享已逐步成为现实。然而,近年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因此,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以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1 防火墙

目前防范网络攻击最常用的方法是构建防火墙。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站点,以防范外对内的非法访问。然而,防火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入侵者可以找到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如同深宅大院的高大院墙不能挡住老鼠的偷袭一样,防火墙有时无法阻止入侵者的攻击。

(2)防火墙不能阻止来自内部的袭击。调查发现,50%的攻击都将来自于网络内部。

(3)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毕业论文 而这一点,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技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Internet入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是不能确保安全的。单纯的防火墙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对安全高度敏感部门的需要,网络的防卫必须采用一种纵深的、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传统防火墙存在缺陷,引发了入侵检测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的研究和开发。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的监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现在,入侵检测已经成为网络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入侵检测

2.1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并做出自动的响应。其主要功能是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监测与分析、系统配置和漏洞的审计检查、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评估、已知的攻击行为模式的识别、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及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的识别。入侵检测通过迅速地检测入侵,在可能造成系统损坏或数据丢失之前,识别并驱除入侵者,使系统迅速恢复正常工作,并且阻止入侵者进一步的行动。同时,收集有关入侵的技术资料,用于改进和增强系统抵抗入侵的能力。

入侵检测可分为基于主机型、基于网络型、基于型三类。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论文 已经开发出一些入侵检测的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ISS(Intemet Security System)公司的Realsecure,NAI(Network Associates,Inc)公司的Cybercop和Cisco公司的NetRanger。

2.2 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检测及攻击行为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例如,实时检测通过记录证据来进行跟踪、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控制;攻击行为检测注重于发现信息系统中可能已经通过身份检查的形迹可疑者,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力度。入侵检测的步骤如下:

收集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的信息

入侵检测一般采用分布式结构,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一方面扩大检测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多个采集点的信息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可疑现象或发生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所利用的信息一般来自以下4个方面: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模式匹配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当观察值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就有可能发生入侵行为。该方法的难点是阈值的选择,阈值太小可能产生错误的入侵报告,阈值太大可能漏报一些入侵事件。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该方法能有效地防范特洛伊木马的攻击。

3 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入侵检测通过对入侵和攻击行为的检测,查出系统的入侵者或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滥用和误用。工作总结 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将入侵检测分为异常入侵检测(Anomaly Detection)和误用人侵检测(Misuse Detection)。

3.1 异常检测

又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的入侵行为都是异常的。首先建立系统或用户的“正常”行为特征轮廓,通过比较当前的系统或用户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的行为特征轮廓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此方法不依赖于是否表现出具体行为来进行检测,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数据采掘异常检测方法等。

采用异常检测的关键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

(1)特征量的选择

在建立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轮廓的正常模型时,选取的特征量既要能准确地体现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又能使模型最优化,即以最少的特征量就能涵盖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2)参考阈值的选定

由于异常检测是以正常的特征轮廓作为比较的参考基准,因此,参考阈值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

阈值设定得过大,那漏警率会很高;阈值设定的过小,则虚警率就会提高。合适的参考阈值的选定是决定这一检测方法准确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异常检测技术难点是“正常”行为特征轮廓的确定、特征量的选取、特征轮廓的更新。由于这几个因素的制约,异常检测的虚警率很高,但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的检测非常有效。此外,由于需要实时地建立和更新系统或用户的特征轮廓,这样所需的计算量很大,对系统的处理性能要求很高。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核密度,积分变换

0引言

近年来,Copula理论是研究金融变量相依结构非常有力的一种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金融投资组合风险领域;由于Copula函数不同于传统的线性相依分析,它能够更多的捕捉到金融资产非正态、非对称分布等有关信息,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然而众所周知,金融资产的相依关系是时刻变化,不局限于某一模式,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或熊市的时候,股票价格同时暴涨或暴跌,股票市场之间的协同运动就会显著增强且这种运动通常又是非对称的,从而单一Copula函数未能全面刻画金融资产相依结构。因此,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M-Copula模型,对沪深股市之间的相依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1M-Copula模型

金融分析活动中,ArchimedeanCopula是分析金融资产相依结构最为广泛的Copula函数。Valdez(1998)等人曾经对ArchimedeanCopula做了精辟的总结,指出ClaytonCopula具有非对称性,对变量分布下尾部变化十分敏感,能更多捕捉到金融资产之间下尾相关的变化;而GumbelCopula函数则相反,对变量分布上尾部变化也十分敏感,能捕捉到金融资产之间上尾相关变化;FrankCopula对变量的分布具有对称性,无法捕捉到随机变量间非对称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发现,Gumble、Clayton和Frank的Copula的分布特性与金融市场之间牛市、熊市或多头、空头等特征恰好相符。为了更好的描述金融资产的相依结构,本文采用文献的方法,将具有不同特点的Gumble、Clayton和Frank函数通过线性方式组合构成一个M-Copula函数,其表达式为:

其中,,相关参数向量度量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模式;权重系数向量反映了变量间的相关模式。由三个Copula函数线性组合而成的混合M-Copula函数不仅可以描述金融市场之间上尾相关、下尾相关及尾部对称相关三种相关模式,还可以选取不同的系数向量描述金融市场之间上尾、下尾相关并存的非对称模式(张世英,2008)。因此,可以用一个M-Copula函数描述我国沪深股市间的相依关系。

2M-Copula函数的核密度估计

M-Copula函数中的未知参数需要通过样本进行估计;在研究M-Copula函数分析金融资产相关性时,已有文献都假定金融资产收益率服从某分布,然后采用ClaudioRomano(2002)等人提出的经验分布或ML、IML以及CML估计参数。参数估计法要求金融资产具有严格的相关结构和分布状态,多变量金融资产具有相同参数表达式;然而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下,金融资产的分布具有时变性,其分布函数通常是未知的,对于这个未知函数的估计,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非参数核估计是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叶阿忠(2003)详细论证了核密度估计在经济分析中可行性和有效性。核密度估计改变了传统的参数估计方法,为金融资产未知边缘分布函数提供了一种新的统计分析手段。核密度估计金融资产的边缘分布时,不事先设置任何参数,也无需考虑研究样本分布的类型,函数形式完全由样本的数据确定,因而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利用核密度估计M-Copula中的参数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

Step1:假定资产组合包含金融资产,两种资产收益率样本观测序列为,,其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分别为、0,、;则利用核密度函数得到两种资产的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为:;

其中为核函数,为光滑参数;根据密度函数得到在分布函数的估计也即Copula中的均匀分布变量为、,此时资产组合收益率序列转化为新的序列;Deveroye(1983)证明了是依概率收敛的,即

Step2由序列的估计值,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即可估计M-Copula中的未知参数:()。

3沪深股票市场相依结构的实证分析

3.1样本数据的整理及初步分析

本文选取代表沪深股市上证综合指数(SH)和深证综合指数(ZH)的日收盘价为样本。由于我国1996年12月16日实行涨停板限价交易制度,因此本文选取样本时间段为1996年12月16日至2010年6月3日,共得到3258个日数据,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软件。两市每日收益率为相邻交易日收盘价对数一阶差分,,本文通过Eviews和S-Plus完成图形和参数估计。

表3.1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统计指标

指数名称

均值

标准差

偏度

峰度

JB统计量

上证综指

0.00029

0.01879

-0.09837

7.09742

2282.93600

深证综指

0.00029

0.01905

-0.54715

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债务期限;公司治理;成本;信息不对称

1.引言

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已有40余年了,从Merton发表的“公司债务的定价:利率结构的风险”一文开始,逐渐地形成了与债务期限结构有关的理论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而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债务期限的研究比较欠缺,始终依赖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将理论照搬应用于本国市场当中。由于是在拥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背景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形成的理论,因此其理论并非完全适合于我国市场环境之中,同时国外理论在本国市场中的验证依然比较片面。对于债务融资问题本身,在我国市场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国有企业依赖着政府的间接力量,能够有效解决融资问题,并能够获得较长期限的债务。然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成熟的管理层,而且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信用评级,以此才能确保企业的融资。在总结有关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债务期限的长短受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与债务期限的选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公司治理能够缓解成本问题并能够提高企业的价值,又由于不同期限的债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债务成本、债务偿还计划,间接的影响着管理者的经营激励。表明不同的公司治理与不同的债务期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借鉴前人的实证分析,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管理层持股和政治管理性等四个方面为起点,引入六个解释变量和三个控制变量对企业的债务期限选择倾向进行系统的分析,进一步验证国外理论在本国市场中的可行性。

2.研究假设

Jensen和Meckling在1976年发表的“企业理论:管理者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中”首次提出了有关成本问题。并指出成本的产生是由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所造成的,并形成了股东与管理层和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因为利益冲突的存在,导致了投资过度、资产替代、投资不足以及管理层的壕沟效应等现象的出现。同时表示,对于控制成本的增加,其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缩短债务期限。由于债务期限的缩短会使企业不断面临偿还债务本金、利息的压力,并且持续的增加短期债务,会提高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因此能够约束股东与管理者的不良投资行为,以此来降低成本[1]。公司治理也同样对债务期限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司治理的有效程度,直接涉及到成本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降低成本、缓解股东与管理层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起着替代短期债务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呈负相关性。

Shleifer和Vishney(1997)提出了,一定水平的股权集中,能够加强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管理,进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并起到替代短期债务缓解成本增加的作用。但是股权过度集中于大股东时,同样会激化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则又一次提高了增加成本的可能性。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具有一股独大的股权特点,因此需要缩短债务期限,以减少成本。

假设2:国有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呈正相关性。

国有持股比例的存在使得债权人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上升、随之也降低了违约风险的评估。国有持股不仅为企业获得有力的国家支持,而且在财政补贴中也将会优于其他企业。因此,即使企业的偿债能力或是盈利能力较弱,企业依旧能从银行中获得长期稳定的贷款。

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与债务期限呈正相关性。

在股权分散的证券市场上,问题主要表现为股东与经理之间的问题,而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监督管理层利用个人的运营权侵占所有者利益的行为。然而在股权集中的证券市场上,问题则更多地表现为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的问题,此时独立懂事的介入,不仅维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成本的产生,无需用短期债务来抑制大股东的掠夺。

假设4:董事会规模与债务期限呈负相关性。

Jensen认为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失去其相应的凝聚力,反而会受到经理层的控制。由于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其内部性质变得多样化,削弱了内部的凝聚力,此时经理层们会利用这些漏洞,实际控制着企业,激化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问题,可见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不会带来高效益的决策,只会加重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此时则需要通过短期债务来控制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假设5: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结构呈正相关性。

管理层持股能够使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相一致,能够抑制管理层为满足个人利益而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由于管理层在获得公司股份之后,其职能从单纯的经营者转变为企业的所有者,因此会谨慎投资,使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显然,股权激励方式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替代了以短期债务抑制管理层恶意扩大投资的行为[3]。

假设6:政治关联性与债务期限呈正相关性。

在我国现行的股份制企业中,大多是来自于国有企业股份改革而来的,因此企业中有不少高层领导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并且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企业领导在政界上的地位,给予了公司无形的帮助以及受到更多的优惠待遇。企业会通过这一政企之间的关联作用,能够轻松的获得政府给予的补贴,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信誉,便轻松融资到长期稳健的债务。

3.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本文的观测对象为2012年的320个民营企业,共有320个观测值,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3.2 样本选取

(1)剔除了近两年的ST和SST等财务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和数据不全面和异常的企业。(2)剔除了金融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由于这两个行业有自身特性,特别是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主要流动资金来自于债务,因此与其他行业不能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不考虑这两个行业。(3)剔除了国有企业,由于本文在选取解释变量中涉及到政治关联性问题,因此将政治特性显著地国有企业不考虑在内。(4)剔除了在B股和H股,具有关联上市的企业,由于本文只针对在A股上市的企业,若存在关联上市,其内在的财务状况会受外地的影响,无法如实体现本国的实际状况。

3.3 变量定义

对于债务期限结构的衡量方法大致可分为资产负债表法和增量法两种。资产负债表法是一种存量法,然而增量法是以新增负债为基础进行衡量的方法。由于本论文只涉及到2012年一个年度的数据,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定义为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其变量符号为Y。

3.4 模型设计

其中为常数项;为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代表债务期限结构;代表公司治理因素;为随机误差项,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的假设。

4.实证分析及结论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二是对所有观测值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后的结果。首先,从长期债务占总体债务的比重来看,其均值为13.07,最大值为90.41,而最小值为0,表明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短期债务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次,从公司治理中来看,第一大股东的均值接近30,最大值达到了85.23,整体上第一大股东的占有比重较为平稳,少数企业形成了一股独大的局面,容易形成过度投资等问题的出现,需以短期债务来抑制股东的行为;国有持股、管理层的数值来看,其所占比重很低,均值为1.2和2.89,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提高持股比例来激励管理层;独立董事和董事会规模的均值在36和8.7。显然,独立董事的比重较低,在借鉴国外理论时表明,独立董事占有整体董事会的60%为最理想的比重。

表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逐步回归分析

由表三可知,其调整后的R2值为77.4%,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度。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最终进入模型当中的变量为独立董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持股比例和政治关联性。然而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持股以及三个控制变量都未能进入到回归分析当中。

4.3 结论

本文以2012年的截面数据,从静态视角对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债务期限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由于考虑到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采用了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其检验结果表明:(1)独立董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首先进入了模型之中,并与债务期限呈正相关性。其调整后的R2值为73.5%,有较高的解释力度。这一指标验证了,独立董事对监督管理层以及股东行为的有效性,并且对降低成本有显著作用。(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同样以1%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入了第二个模型当中,并与债务期限呈负相关性,支持了假设。表明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股权集中现象很严重,大股东的持股数量偏高,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最终造成了“一股独大”局面的出现。(3)国有持股比例则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入了第三个模型当中,并与债务期限呈负相关性。表明国家在企业中的缺位现象较为严重,未能有效监督管理层,进而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融资偏向于短期性债务。(4)在最后的模型当中政治关联性以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入了模型当中,与债务期限呈正相关性,其最终的调整后的R2值为77.4%,拟合优度很高。实证表明,高层领导的政治关联性对债务期限的选择有显著地影响。然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是我国制度建设不健全所造成的产物,使得市场资源受到不公平的分配,因此应加大对法律,金融体系等制度的建设,使市场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Jensen.C.and W.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6):305-360.

[2]Shleifer and Vishney,Robert W A.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malof Finance.1997(52):737-783.

[3]肖作平,李孔.负债到期结构:理论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4(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