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潜意识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形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8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reud and Jung's theory of the subconscious, and the College Counseling common cases, analysis of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subconsc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 thereby expanding counseling skill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 subconsciou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m factors

由于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随着大学生基数的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愈发地突出。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现在我们就结合心理学的潜意识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

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①

1.1 潜意识的本质

潜意识是人们在内心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常见的例子:人们内心深处一直被压抑而没有被意识到的欲望。

1.2 意识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1)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由人们清楚贯彻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是人们可以直接在大脑当中按照个体的需要随时地提取出来的认知组成部分。(2)前意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3)潜意识:人格的深层部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主要是由人类原始的冲动与本能、童年时期经历、早期的创伤性经验、被个体压抑的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1.3 潜意识对个体的影响

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但又是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其对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产生深厚的影响。例如:它影响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影响我们婚姻对象的选择,甚至我们的爱好、兴趣和习惯等等,可以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2.1 集体潜意识的本质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区别在于,荣格认为这种集体的潜意识是由人类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储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例如,人类都会对太阳感到温暖,对树林感到生机,这种人类种族的共同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组成经验,但是不同的人类种族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遗传痕迹。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底层是作为基底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2.2 荣格的意识结构

荣格的意识结构大胆地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其中个人潜意识(情结)能够有效地描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2.3 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一个创新性的论点,是集体潜意识形象的总汇。他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原型深深地埋在心灵之中,因此当他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2.4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指个体为了让社会群体更好地接纳自己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其目的在于表现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人格面具能够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必然会忽略了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3 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高校中常见的心理咨询案例

笔者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近五年,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而且咨询对象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笔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特点,现总结出以下常见类型:新生适应不良、考试焦虑、自卑心理、人际沟通障碍、恋爱问题等。②现结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分析高校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3.1 家庭环境

前来咨询的高校学生,大部分都存在家庭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来访者,家庭问题更为突出。现把家庭情况分为以下几类:

3.1.1 家庭不完整

该类型学生的家庭从其幼年开始就长期处于不完整状态,或父母离异,或家庭长期处于争吵破裂的状态,还有就是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庭。

(1)父母离异:该类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恋爱问题,表现为在恋爱中容易对异性产生不信任感,例如会偷偷翻阅对方的聊天信息,查探对方的行踪等,即使自己明知道不应该这样,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对方,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很强烈的反应。根据潜意识的理论分析,该类型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所以童年时期渴望被关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的意识深深地植入潜意识当中,以至于在长大后会表现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在恋爱中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要。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大学期间开始谈恋爱,所以很多学生在高校首次暴露该心理问题。

(2)家庭长期处于争吵破裂状态:该类学生长期处于家庭的激烈争吵状态,在大学期间多数表现为脾气暴躁,遇到事情总不能平静思考解决,偏向用高亢的语气压倒别人顺从其意愿。根据潜意识的理论分析,该类学生在童年时期就经常目睹家人争吵的场景,潜移默化地把这种行为模式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同时情绪容易表现出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3)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庭:该类学生以农村地区的女生尤为多见,由于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所以其父母都更希望生男丁,经常造成超生的现象,很多超生的女童会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且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所遗弃的,该类学生的问题往往最为严重,表现为内向、自卑、情绪容易波动,除了会有极度的不安全感外,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对舍友同学蛮不讲理,对老师、家长有不满、蔑视等行为,甚至还有毁坏公物、虐待动物等表现。根据潜意识理论的分析,该类学生由于从小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所以童年期间严重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长大后会有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再加上自己父母为了追生男丁而把自己抛弃,对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充满着怨恨之意。同时该类学生因目睹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都投放在自己的弟弟身上,故产生严重的妒忌心理。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给予及时的安抚与关怀,长大后往往会有的心理,总觉得世界对她不公平。这种被压抑在内心的情绪会随着年龄的长大,到了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面就会被宣泄出来,该类学生认为幼年得不到满足的欲望,长大后就要向这个社会加倍索取。

3.1.2 家庭教养苛刻

该类型学生家庭完整,但是父母从小对其的教养极其苛刻,在学习上要求拿高分,在生活上要求严谨细致。若孩子做不到就严厉呵斥,甚至还动手打骂,并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也不允许孩子娱乐玩耍。该类型的学生内向、自卑,说话结巴,做事死板,缺乏灵活性,不善于交流,不懂得与他人协作。

3.1.3 家庭极度贫穷

该类学生家庭非常贫困,支付每天的吃穿费用都显得困难,甚至大学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的,此类学生具备强烈的内向、自卑性格,看似温顺,但是一旦触碰到其心理底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根据潜意识理论的分析,该类学生从小生活在捉襟见肘的环境里面,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也常常目睹自己父母为生计而尝尽心酸的情景,想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的求胜欲较强,但是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往往给自己打造一副温文儒雅的人格面具,所以情绪不敢表现在外,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2 童年经历

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的童年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己的童年经历只会记得很少一部分,但是童年经历却塑造出我们一生的人格。早期的童年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当年的意识沉淀为潜意识,在日后无形地影响着我们一生的行为与思想。③如果在童年遇到一些负面的事件,而且事件对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影响,待成长后这种影响还会继续延伸。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童年被蛇咬过,这种疼痛感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难以消除,只要见到类似于蛇的物体,被埋藏的潜意识又会被勾起来,而且是不受控制地勾起来,让我们再次回想起被蛇咬的疼痛感,即使知道是草绳,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但是还是不由自主地敬而远之,运用荣格潜意识的理论描述,这便是形成了情结。典型的案例:童年时期被过的女生,长大后会特别厌恶男人,形成了对男人具有排斥感的情结,该类学生往往容易发展为同性恋,选择女性为自己的恋爱对象。

3.3 地域风俗文化

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都会对个人的人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因素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更容易解释。由于每个地区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根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潜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储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所以每个地区的每个人,其基因里就带有当地的特色。比如沿海的居民大多适应潮湿气候,以吃海鲜为生;内陆的居民大多适应干爽的气候,以畜牧业为主。具体案例:随着政府招生政策对西部内陆的学生的倾斜,每年会有越来越多的西部学生考入广东省内的高校。往往这类学生在大学中都会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很多这类的学生一开始都愿意配合老师的指导,去努力适应南方沿海地区的生活,但是由于地域风俗文化的差异太大,集体潜意识对人的影响深远,故往往怎么努力都较难做出改变例如每年3至4月份,是广东地区最潮湿的时候,这时候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感觉最难受,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关节疼痛或者拉肚子的现象。由于身体上的不适应,也让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表现为内向、自卑,时常后悔自己当时选择广东的高校,出现自责、怨恨的心态,同时也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业与人际交往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如有外省的学生前来咨询的时候,都要了解其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如何,应尽量安排同乡的同学在平时予以辅的安慰与陪同。

第2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档案

在市场经济逐渐国际化、政治不断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诚信的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考验。“9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主体。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日益显现:学风不正、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故意拖欠学费及助学贷款、网络道德失范等。在社会制度的碰撞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如何做好“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个人诚信品质,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须思考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诚信的基本含义

“诚者信也,信者诚也”,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诚”、“信”的互释验证了诚实守信的内在联系, “诚”是指“内诚于心”,是一种信仰、理念,而“信”是指“外信于人”,是“诚”的外在表现,通俗地说就是“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行”。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弄虚作假,讲真话、实话,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1]。

二、“90后”大学生诚信现状

(一)学业诚信缺失

1.考试诚信缺失。“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时常旷课,考试时为取得合格的成绩,就不择手段舞弊,部分学生采取各种办法打小抄,夹带。更有甚者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比如手机、对讲机等作弊。

2.论文抄袭现象。现在发达的网络条件一方面给爱学习的同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另一方面也方便了部分不劳而获的同学,他们在几分钟内靠“复制”和“粘贴”就解决学习问题。毕业论文的抄袭更是司空见惯:有的人从网上下载多篇论文后进行粗糙的拼凑。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雇佣他人替自己写毕业论文或者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论文来蒙混毕业论文答辩。

(二)道德诚信缺失现状

恶意拖欠学费和国家贷款;骗取助学金;为评助、评优、入党、求职而制造虚假材料。部分大学生不惜在求职履历上绞尽脑汁大做文章,以增加求职砝码。表现在简历上修改考试成绩、制造虚假实践经历等等。更有少数大学生缺少契约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就业过程中为了“保底”和多家用人单位签约,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随意毁约,全然不顾学校的声誉、用人单位的利益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后果。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

“90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现行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某些缺陷。

(一)社会环境是诱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术诚信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群体的一员,也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消极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充斥着假文凭、假证书等,引起了莘莘学子内心的种种波澜;令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的虚假广告以及充斥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引人关注的名人弄虚作假,炒作或者剽窃等等,也让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部分学生开始热衷于各种造假,投机取巧。

(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的弊端是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主要原因

死板的教学、强制的考试,加上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逼着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科学性与创新性,只注重分数不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对大学生们来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逼上梁山”的作用。而社会不以综合能力评价大学生,只是以学生所持有各种证件的多少和级别高低来衡量毕业大学生的水平,造成一味读书,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学和品德教育分离。而且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体的道德完善和整个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建设。当前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存在极大弊端,往往使得学生临阵磨枪,突击复习,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作弊难以根除。

(三)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以自我为中心”是“90 后”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且其迷恋网络,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心理承受力不强,不能妥善处理情感问题。由于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往往只顾追求个人名利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小我的观念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了获利而舍弃诚信。同时,“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的信息量大、接受新生事务的能力较强,这是适应时展要求的有利因素;但这种特点也容易受到当前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的不利影响:在遇到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时,往往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不能辩证的看待。因而,他们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放弃诚信原则,做出失信行为。

四、加强对“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诚信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关系国家未来兴衰的大事。因此,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和完善管理体制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改善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一)创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须从师求真做起,学校应从内部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面对种种社会弊端时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首先,学校应将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形象;同时学校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诚信教育的意义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此外,要讲诚信教育逐步渗透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教育的互动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实施监督,最终达到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通过舆论宣传诚信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倡诚信;同时也要将不诚信的反面教材适时曝光,将不诚信的危害展示在公众面前,警示人们不可逾越。

其次,在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对学生的诚信进行记录,根据记录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并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计量评级,最终形成学生诚信的定性判断,判断的结果将提供给以后的用人单位参考。

(三)以人为本,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高校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学生诚信的“自律”。上面所说的种种,都是通过相应的规范或制度来约束言行举止,是属于“他律”,而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最终达到大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转变主体的大学生的亲身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切实把学生的参与放到首位,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学校的诚信教育,如:把院报、网站等作为诚信宣传阵地;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国旗下教育等方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制定活动方案,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模式进行积极的引导,最终将诚信的道德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

五、结语

诚信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身处世之本,诚信的品格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诚信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改进教育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从而使诚信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能够将“90后”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何洁.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朱淑媛.关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0,5.

[3]崔国富,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构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4]邓琳.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及诚信教育的途径.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5]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6,1.

[6]王宏彬.传统诚信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7]吴秀明.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思考.外交学院学报,2004,2.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新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增强他们的诚实与守信意识,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诚信状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08 份, 回收率达到81.6%。 覆盖了各个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现结合问卷的内容和统计结果, 就目前高职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对于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

对于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不容乐观。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试作弊、无故拖欠学费、论文剽窃、求职失信、交友失信、还货失信等方面,各方面严重程度如下表:

(1)对考试作弊行为

(2)关于欠费问题

(3)关于毕业论文的问题

(4)择友方面的问题

5.求职材料作假现象

2.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1)造成同学故意欠费的原因主要有

(2)目前高校学生中直接下载论文之类的现象比较普遍的主要原因

(3)近年高校教师中频繁出现的论文剽窃现象带来的影响

(4)学校的诚信教育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此可见,造成大学生诚信问题有很多因素,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社会因素如社会道德伦理氛围、政府官员的腐败、市场经济中欺诈坑骗、假冒伪劣、企业间拖欠的“三角债”、近年高校教师中频繁出现的论文剽窃现象、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地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家庭原因:如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疏于管理自己的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甚至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的家长自己就不讲诚信,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这些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都是不利的。学校因素有:高校一直强调道德教育,但学校没有进行系统的、长期的诚信教育,只是针对某些问题(考试作弊、就业诚信)等开展一些活动,见珠打珠,见子打子,成效不大。不少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单调,重灌输,轻实践;重量化,轻定性分析;太封闭,缺乏开放性。另外,学校本身的诚信也存在问题,如学术腐败、科研浮躁;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各类评估上虚假行为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认为改善当前高校诚信现状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44.4%);开设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34.%1);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33.8%);完善学校相关规范,形成诚信监管体系(30.6%)。见下表: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社会、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营造“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氛围,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以同志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学校要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损益”的校园氛围。如果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推广不了的。学校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2.加强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高职院校要成为培养诚信教育环境的沃土。首先,应制定对大学生分阶段的诚信教育计划,并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对大一学生要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清楚诚信的含义及诚信对每个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学后刻苦学习,诚实应考,诚实做人。对大二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结合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是职业生命的观念。对大三学生主要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第一,教育者应做诚实守信的表率。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应率先做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并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评选,评先选优工作等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使学生体验到学校的自身行为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言行尺度是一致的。第二,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完善学校相关规范,形成诚信监管体系

大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但其社会化并未完成,他们还缺少独立法律主体地位。大学生缺少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就没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没有责任心,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法律意识,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仍有可变性。诚信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 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学校的相关规范,诸如:制定加强考风考纪的管理办法,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规定, 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催缴学费管理办法和学生诚信考核评定制度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诚信, 在引导学生诚实守信的同时,对失信行为予以严肃惩处。在制度的执行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制约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建立、健全校园舆论监督制度, 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广播站等舆论阵地的监督功能,对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并记入学生档案等,促进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

4.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健全社会诚信评价机制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实行电子化管理,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

(2)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3)建立学生个人信用系统,在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和困难补助的同时, 考核他们的诚信指数, 考察学生在校表现、成绩和费用交纳等情况并记录在案, 从而提高学生们讲诚信的意识。

(4)完善惩罚机制,增加失信成本。社会惩戒机制的欠缺是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欺骗欺诈行为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会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意识薄弱,加上社会公众比较普遍存在的道德自觉的缺失,以至社会的失信成本不高,更多的社会成员会冒着较小的失信代价去换取更多的失信收益。完善惩罚机制,就是要尽量减少失信收益,增加其失信成本。通过对失信者的惩罚,让失信者明白:失信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第4篇

关键词:学术诚信;学术失信;学术道德规范;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11-02

一、引言

萨缪尔·约翰逊曾经说过:“有正直而无知识,虚弱而无用;有知识而无正直,危险而可怕。”当前,我国某些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学术不诚信的现象十分严重。各种教育腐败的现象不仅败坏了学风,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然而,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学术诚信的评价管理制度。美国乔治亚大学对学术诚信作了简单而宽泛的定义,即所有的学术成果没有欺骗、撒谎、剽窃,从他人那里得到援助并没有不正当引用原始资料。根据美国高校学生人事行政管理人员学会的手册,学术不诚信是指“蓄意的欺诈行为,其中,学生未经授权就企图把别人的工作或努力说成是自己的工作或努力,或在任何学术练习中使用未经授权的材料或捏造的信息”。它包括伪造学术文件、蓄意妨碍或损毁他人的学术工作、帮助其他学生从事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二、现状和原因

2012年7月,共青团上海市委在上海4所部属985高校在校大学生中开展了学术规范知识的调查。旨在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总体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总体而言大学生在学术规范素养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为作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或实验数据随意更改、省略、作假,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等等。种种学术腐败现象不仅反映了当前学术界诚信意识的薄弱和诚信监督管理机制的欠缺,更折射出其背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偏差和当前急功近利、浮夸的社会文化和环境。

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尽管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已把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的制度建设提上了日程,目前也只有少数高校正式出台了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的监督管理条例。有一个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根据McCake和Trevino的调查发现商科学生学术不诚信的比例要高于其他的专业和学科。Crown和Spiller的调查也发现,商科学生对于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容忍度要高于非商科专业的学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学术不诚信的行为屡禁不止呢?当然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而言,诚信危机的原因和当前社会总体道德标准,社会诚信标准的下降密不可分。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带来了各种思潮的碰撞和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学术观被扭曲,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渐渐丢失,学术日益功利化、市场化。从学生角度出发,造成学术失信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是导致学术不诚信的主要原因。部分学生进入大学门槛后一下松懈了下来,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较低,学习懒散。对于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课程采取了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的不诚信行为。部分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某些课程并不重要,学习的内容与未来职业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所以也通过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完成学习任务。

2.学术失信的成本较低。考试作弊的风险不大,只有少部分的作弊者被抓获。权衡一下作弊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优良的GPA(平均成绩点数)、奖学金、评优等诱惑使部分学生心中的天平明显失衡了,面对激烈的竞争,不断有学生愿意铤而走险,不惜通过各种作弊手段来提高成绩,达到考研、出国等目的。也有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都在作弊,觉得不公平,也加入了不诚信的队伍。

3.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前的作弊手段更加隐蔽,也更多元化。网络传播技术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术不诚信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的复制和粘贴很轻松地就能完成作业或论文。考试作弊的手段远不再是传统的那种夹带小抄条等形式,手机短信甚至微信的使用使当前的作弊手法更为隐蔽。某些通过考试作弊牟取非法利益的不法分子更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作弊行为发展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4.缺乏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学术诚信的系统教育。高校应从大学生进校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术诚信的宣传,端正学生的学术观。对学术诚信的内涵等作出明确的表述和规范,使诚信教育真正规范化和制度化。

5.考试(考查)方式过于传统。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依旧是注重分数,不注重实际能力的测试和培养。传统的考试方式和题型为不诚信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对策

面对当前某些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愈演愈烈的现状,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改革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同时建立有效的学术诚信监督和管理制度,落实大学生诚信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1.调整某些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授课方式更为多样化,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和课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和题型。考试方式更加多元化,减少传统的需机械性记忆的考试方式;避免单一的选择题型,设计一些更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简答题和问答题等。不一味追求标准答案,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作业和考核的方式尽可能多样化,可采取小组作业、开卷考试、小论文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软件(如反剽窃系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来检验和防范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

3.建立有效的学术诚信监督和管理制度,加强学术诚信文化的建设。高校应制定专门的政策——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管理大学生的学术诚信行为和规范。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并恪守处分或决定的公平性、一致性。教师应向学生重申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学校学术诚信的相关政策。

4.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将学生的相关诚信记录作为其个人档案的重要内容记载,通过制度化的机制来进一步规范诚信行为。将学生的诚信情况与学生各项评优、竞聘干部,奖贷学金、综合测评、挂职锻炼、信用贷款、就业推荐等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失信的成本,进一步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

四、结语

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努力。学术诚信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发展的根本,高校应切实加强学术诚信文化的建设,落实诚信监督管理制度,避免使诚信教育流于形式;营造健康向上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有创新精神同时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爱美,姚本先.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8,(2).

[2]4 Gehring,D.,Nuss,E.M.,& Pavela,G.(1986).Issues and perspectives on academic integrity. 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3]Aaron,R.M.(1992).Student academic dishonesty:Are collegiate institutions addressing the issue?NASPA Journal,29(2),107-113.

第5篇

论文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诚信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诚信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也为作弊的学生大大提供了方便。而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也由“个别”现象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有的学生甚至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

2. 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重棒,就是有极少数学生恶意逃债,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些银行继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

有的学生在新学年伊始,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交到学校却擅自存入银行进行“增值”,认为反正国家有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岂不知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剥夺了那些政府和学校给予真正家庭贫困学生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机会,对学校、家长、同学都没有做到以“诚”相待。

3. 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关于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问题还未引起我国高校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有关大学生抄袭、剽窃的报道,不绝于报端;大量的“”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学术发展的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差。这说明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的学术观,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剪刀加浆糊”的学习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

在如何防止和减少学生学生学术舞弊问题上,我国高校也还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靠惩罚被发现的学术舞弊行为学生来“杀鸡禁猴”,恐怕是难以奏效。对于论文抄袭一类的学术舞弊来说,由于难以被发现和鉴定,其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

4. 就业诚信:择业履历,不实之词;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人群增多,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身不由己,选择不择手段,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有的学生为适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栏且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实践和打工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已所用。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了,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另外,还有少数毕业“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习)。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不清,如果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现象误导,同时他们又还没有通过足够丰富生活的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与此同时,将宣传与活动并举,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管理体制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这种做法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此外,在校园中应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们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另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考前教育,治理考试作弊现象。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总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建强,刘建柱.诚信的现代意义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

第6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素质教育;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0日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河南省大学生培养在注重为全国输送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新时期,河南省大学生素质教育应适应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担当起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任。这主要体现在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造能力素质,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高级专业人才。

一、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任何时候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因此对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和讲诚信的思想内涵。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构建爱国和爱集体的和谐环境,这就需要担当未来中原经济区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其中社会责任感和讲诚信是其重要的两个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日益推进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提高,在加上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有一些大学生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这突出的表现在河南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得过且过,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逃课,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与人交往中功利主义色彩较强,日常消费进行相互攀比等一些现象中。这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现象阻碍了未来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和谐环境,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加强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素质教育。

大学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和崇尚,因此在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和传播效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大学生的此类素质教育中要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比较有成效的教育渠道表现为通过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特网进行此方面的教育。在网络游戏的开发中,多创作具有爱国主义和集团主义教育意义的作品;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大力弘扬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事迹,同时高校教育中通过真实事例的宣扬,营造承担社会责任和诚信的氛围。

二、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大学生文明程度的旗帜,这种文化素质是通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通过大学生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整体素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主要培养建设人才的河南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在注重技术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单一的技术培养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应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及大学生人文修养不足的问题。

目前,在河南高校中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不足,这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心灵教化问题导致大学生素质降低。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言谈举止缺乏应有的内涵,心理承受能力差,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面对挫折和困难缺乏克服的信心,这些都表现为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不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在新时期国家政府所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河南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河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河南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中应开辟第二课堂,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同时,大学生培养中,文理学科应相互渗透,使大学生具有改变自然世界之知能,又具“心灵自我唤醒能力”,以期达成“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大学生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追求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

三、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大学生自身核心能力的关键。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素养,即通晓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中原经济区建设涉及各行各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需要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因此,河南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应积极促进专业素质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目前,在河南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感觉空洞和实践能力缺乏。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理论知识空洞难以理解,感觉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缺乏一定的有用性,这种认识使得大学生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更不会主动进行有关问题的思考。但事实是这些理论知识是事物现象的本质概括,是实践活动的指南,由于缺乏相关活动的活动经验,所以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因此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中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虽然这一授课方式许多老师在做,但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规划性的课程计划。同时,这一授课方式不仅体现在授课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也体现在通过具体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理解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科研能力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能使得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扎实、专业技能更为娴熟,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科研训练还会带动大学生多方职业素质的培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更易于融入社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使大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了解当前专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和突出问题。目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有很大欠缺,本科大学生尽管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有毕业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前期没有科研方面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框架设计及正式论文写作等方面非常茫然,不知道如何完成这些内容,只有经过导师的临时介绍才懂得一些,这种现象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够借鉴所学知识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只是对别人相关成果的粘粘补补,起不到写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应开始在这方面的培养,如针对专业课开展科研成果的比赛,或把科研成果纳入期末成绩考核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三是一些大学生知识结构扭曲。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在大学里存在的浮躁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高校学风,使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略显扭曲。大学生较为看重短期具有效益化的课程,对于类似短期培训的课程比较热衷,而对于能具有修养性质及长期能力培养的课程态度冷淡,甚至一些大学生对大部分的课程都不感兴趣,仅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兴趣,这种短期化倾向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中,应扭转这种短期化的倾向,真正转变到提高大学生未来专业知识素质提高上来,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

四、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因为创新型人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会出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这都需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和新困难。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外延伸实践教学,是对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可以把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课堂以及面向社会的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机链接起来,可以促使教学活动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变。但现状是大学生目前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兴趣和创新的意志力,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唤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的意志力。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强化对大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借助大学生具有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基础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比赛和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最后应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新模式、培养新机制、实践新平台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存库.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

诚信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出我国的古代文明,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达出守信的重要性。孟子在“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诚”,在《孟子》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使“诚”成为儒家思想的灵魂。管仲把“诚”和“信”结合在一起,第一次提出“诚信”。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而广义的诚信包含了“诚”和“信”的所有含义,包括内在的美德和外在的表现,表达出更为全面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志,更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整体道德素质的体现。作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大学生群体引领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体现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所以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更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大学校园渐渐出现了“诚信危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尽快提上日程。

诚信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完成学业还是在求职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人才研究的著名论断是:“性格品质与成才具有密切相关性。”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需要,它是建筑在高度自觉、完全自律的基础上的,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所以大学生首先要自觉讲诚信,才能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交流中获得一定的地位,才能在自我发展以及引领社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艰辛的求职路上,诚信的品质更是不可或缺的,当代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守诚信的求职者,市场经济的竞争力靠企业的诚信理念来打造。大学生诚信的品质不但可以让市场经济维持正常的秩序,更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更大的效益,不少的企业因为诚信危机使公司濒临破产,又因为重拾诚信而度过了危机获得重生。一些很成功的大企业都以诚信作为公司的指导思想。

二、当代大学生失信的现象

虽然诚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守诚信的现象越来越多。首先,目前越来越受重视的就是学术诚信的问题,小到平时的作业论文,大到毕业的学术论文,不乏大量抄袭的痕迹,大段大段从网上复制,剽窃其他人的学术成果。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是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使用无线耳机或找人替考。大学中的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作为大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业都不能坦诚对待,还谈何诚信。在毕业求职中,更是有不少大学生用假证,假成绩来欺骗用人单位,甚至编造自荐信、获奖情况和不真实的实践经历等虚假信息。

其次是在生活方面诚信的缺失,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不守诚信,对别人的承诺转身便抛到九霄云外。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接触网络,在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在网上以虚假的身份交网友,骗感情,骗钱财,盗取别人密码,还有散播虚假广告信息等失信的表现。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失信现象,随随便便恋爱,随随便便分手,一种玩玩的态度是对自己和他人极度不负责的表现。

三、当代大学生失信的原因分析

1.学校诚信教育不完善

大学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虽然现在诚信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大学中的诚信教育仍然比较薄弱,主要是德育教育工作者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很少,而且对诚信教育的方法、意义等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者只是照本宣科,忽视教育感化,使大学生缺少系统的诚信教育。大学的诚信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而学校对诚信教育的忽视就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大学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实用性,以解决就业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精神层面的诚信教育。而且,高校的自身负面影响作用也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隐患,不少高校在招生时为了吸引考生,对学校的宣传盲目夸大,在学校参加上级评估时弄虚作假,教育者在教学中言行不一,对学生不负责任,在管理学生工作时不守诚信等等,都给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2.社会失信现象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当前我国的各项法制建设还不完备,社会上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多,这使得诚信缺失问题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可以说随处可见,从政治上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到经济领域的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骗消费者等;到媒体的八卦新闻、扭曲事实等;再到遍布大街小巷的虚假广告,都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大学生诚信。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更腐蚀了大学生纯洁的思想,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年龄,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在社会上众多失信现象的影响下很容易迷失,或者觉得不守诚信是很平常的事,意识不到诚信的重要性。

3.道德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评价机制,社会没有道德评价机制就导致了学生道德标准不明确,更有甚者弄不清道德界限和法律界限,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就不违反道德准则。而学校中的诚信教育更是得不到重视,没有评价机制,学校中期末考核的只有智育,重视的只是文化成绩,或者有的学校有德育学分,但是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的实际考察,这就给学生们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只考核文化课的成绩,不用重视德育的学习,对诚信教育几乎没有概念,造成了诚信价值判断和行为上的差异,也是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道德评价机制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念并提高诚信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诚信观念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行为规范所形成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诚信的道德准则不断的内化为习惯的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诚信观念。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诚信危机”,学校和社会都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学校里应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渗透给学生诚信的理念,可以围绕“诚信”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演讲活动,辩论大赛等,还可以开展一些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举办诚信活动月等等,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给学生灌输诚信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来实现,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过度地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知行分离,导致了学生们对人生、现实世界以及未来认识的片面性,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偏离。所以,一定要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什么是诚信,诚信的价值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己的诚信观念。

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毕业后的求职,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诚信的观念才会获得成功,美国管理学者华德士提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就是建立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就像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样,要有知名度,更要有信誉度。所以这种职场诚信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诚信的品质才会在社会上立足,获得更大的成功。

2.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只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现实的教育力量往往比理想的课堂教育力量更强大。如果社会上总是老实人吃亏,那么诚信教育就是空中楼阁。理想必须从现实中起步,信念的铸造,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因此,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首先,社会要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每个现象都影响着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形成,所以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大力度宣传诚信教育,打击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例如偷税漏税、造假贩假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氛围。

其次,家庭的诚信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家庭教育是伴随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的,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家长的行为也会给孩子带来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配合学校和社会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念。

最后,学校教育要改变大学德育教育体制,修订诚信教育内容与诚信教育目标,改革诚信教育手段,把照本宣科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某大学开设“诚信考场”,即没有监考老师,全凭学生自觉遵守考场纪律,以此来考查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另外,在传授诚信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言传身教,用正直、诚信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3.建立诚信道德评价机制

不管社会上还是学校里都应该建立诚信道德评价机制,要想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可以建立一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建立诚信的关键是在任何制度之间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每个人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发达国家更注重诚信,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信用。所有的信用表现都记录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帐号下,一旦发现作假和诈骗,个人信用就将彻底砸锅。而在我国,诚信的地位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信用制度极不健全,所以应该尽快制定完善的诚信制度来约束不守诚信的现象。

第8篇

关键词: 《论语》诚信思想内涵大学生诚信教育启示

诚信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诚信思想提高到一以贯之的地位。其中《论语》中,提到“信”的言论多达38次,是仅次于仁、礼、知、道、学、德等概念的第七位,其中36次是做为伦理概念出现的。孔子虽未明言“诚”,但他对“信”的强调实际上已经把“诚”的内涵表达了出来。《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谈到了诚信的问题。由此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

一、《论语》诚信思想的内涵

(一)诚与信的关系

按古代的说文解字,“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就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不说假话、空话和大话;要求人们言必信,行必果;“诚”字,宋代朱熹解释为“真实无妄之谓”。诚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做到真实可靠,反对欺诈和虚伪。二者存在密切的关系。诚与信互为涵养,诚中有信,信中有诚。诚是根基,信是枝叶。“诚于心,信于外”,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不自欺,忠于自己的本质,才有可能最终取得他人的信任,得到信誉。

(二)《论语》中诚信思想的内容

1、诚信是为人之本

诚信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至哉?”车子没有安放横木的和,如何能行走?同样,没有诚信的人怎能在社会立足?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未之学矣”②对待朋友,诚实可信,这也是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③君子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即使有所学,那么也是不牢固的。诚信做为一种道德,是每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2、诚信是立国之基

治国离不开诚信。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提出以“仁”为本,平定纷争,用朋友间的“信”缓和彼此间的斗争,并以对民众的“信”解决当时无人、无道的根本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④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要求去掉一项来治国,那就去兵、去食,唯独民信不能去。“自古皆由死,民无信不立”④如果政府失信于民,百姓对政府不信任,那么国亡也就不远了。“言忠信,行笃敬,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⑤言语忠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这是国家对人的基本要求。每一个人都讲诚信,那么国家也就一步步地强大起来了。

3、诚信是交往之道

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样离不开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②“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⑥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怨恨表面却要同他好。”这些都是违背诚实守信的,都是令人不耻的,是不利于社会交往的。

4、诚信是“仁”治之魂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境界。“恭、宽、信、敏、惠”五中品德便是“仁”,并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⑦志士仁人哪怕牺牲也要成全仁德。“仁”者“爱”人。为此,孔子主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⑧治理国家也要信实无欺,达到至高的“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⑨孔子把信看做“五德”之一,做到了“信”,也就打到了“仁”。

5、诚信是修身之本

诚信做为一种美德,一种品质,需要持之以恒地、点点滴滴的在实践中体现。“言必信,行必果”⑩;“敏于事而慎于行” 11;“耻其言而过其行”;1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3“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14孔子主张实践在前,先做到想要说的,待完成后在说出来,在做的过程中做到诚信,做到无愧于心。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方能“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6、诚信是经济之根

在《论语》中,孔子很少提及经济活动,只要提及之处必然强调要做到诚实守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孔子主张要以合乎道义的方式追求经济利益,要在正常的秩序下求得财富之类。

(三)《论语》中诚信思想的评价

《论语》的诚信思想,是以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为终级目的的,它要屈从于封建的“道”,这是当时社会“三纲五常”的要求。然而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孔子的诚信思想对我们现在的为人处事、交往攻略、治国方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语》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诚信做为一种品德,通过人们的言行体现出来。诚信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诚信品格的培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群体,属于现代社会的精英,因此理应是个人诚信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捍卫者。然而,他们的诚信状况却并不乐观。部分学生学习想走“捷径”,投机取巧,作业、论文东拼西凑。与人交往不能以诚待人,虚情假意,承诺不兑现,甚至撒谎骗人,经济上做假证明,骗取困难补助和贷款,逃交学费,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等,这些现象都客观存在着,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观缺失的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机制不健全、法律不规范;西方文化对他们“三观”的冲击;社会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道德作用的弱化;学校、家长监督和引导不利等均导致大学生失信现象的产生,并且失信成本远远低于失信带来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出现一系列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三)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的现状。

第一、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诚信要求“内于诚,外于信”,做到不自欺,更不欺人。在适应外部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做到诚信为人、诚信交友、诚信做事。

首先,重塑精英教师队伍。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最重要的是进行诚信教育。教师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注重校园环境的塑造。学校从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学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的体现出诚信的理念。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广播台等,表扬表彰诚实守信的学生,批评、惩治不讲诚信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

再次,建立诚信管理制度。学校要做好大学生诚信记录,放入大学生档案中。在诚信记录重要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获奖情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建立起完善的诚信评审制度,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如实记录下来,形成学校信息与社会信息的承接与转换。

最后,重视家庭教育的发挥。家庭是孩子接触最早、潜移默化受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家庭在培养孩子诚信观方面的作用。家长要做好模范准备,言传身教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第二、建立立体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的开展应该伴随着大学生的生活中。立体来看,从入学到毕业,学校应该讲诚信教育贯彻始终,使诚信最终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首先,入学教育以及辅导员工作。诚信是为人之根本,在入学之初就应该灌输给学生这种思想,加强诚信教育。此外,辅导员要把诚信教育做到平时,无论是贫困生的评选还是科研奖励,也无论是考试,还是人际交往,都应该严格调查,重申诚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讲真话。只有把工作做细,才有可能做好。

其次,诚信道德的培育要花样百出。传统的诚信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不仅学生反感,老师也为难,更有甚者,部分老师的做法和教育的内容大相径庭,这就严重削弱了教育的效果。诚信做为一种美德,一种品质,它体现在方方面面,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因为有了诚信的品质,才更加具有魅力。

最后,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毕业生此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毕业论文设计;二是毕业求职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细节,比如论文要自己写,杜绝抄袭;认真做到简历不弄虚作假,认真签订就业协议,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只有认真对待,将诚信观念时刻挂心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诚信贵在践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领会到诚信带给你的魅力。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平和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的人和事,毕竟学校和社会两个场所还是有一定不同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能深刻的领会诚信的重要性。

其次,树立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来现身说法,使大家觉得诚信不是那么空洞,不是简单地说教,它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力量。

诚信做为一种品德,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诚信需要人们“言必信,行必果”。当前大学生教育更应该加强诚信教育,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启发,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践行诚信,真正成为一个有德性和德行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真正发挥大学生主力军的作用。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22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5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6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41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3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57页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5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4页

⑨杨伯峻.论语译注.阳货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206页

⑩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57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9页

12杨伯峻.论语译注.宪问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74页

13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页

14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50页

15杨伯峻.论语译注.里仁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39页

16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80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

[2]杜振吉.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诚信问题研究综述[A].人大复印报刊资料[C].伦理学研究,2004,(5).

[3]陈平.略论传统诚信内涵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