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分层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其不仅强调队员的个人能力更加强调队员的协作能力,学生在个体上都存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个体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无疑会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团队的协作能力。高校足球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根除,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对其影响过于深刻,因此其他教师在采取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较为强烈的抵制。
2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中可以得到非常充分的利用,通过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学生的整体成绩都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下面将详述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2.1划分学生素质等级
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还极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即有的学生身体素质非常优异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非常差,那么在对身体素质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足球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非常注意,因为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是非常快速的,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吃力,那么对学生进行素质等级的划分就能够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素质等级主要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高素质等级、中素质等级以及低素质等级。进行等级划分是进行分层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在等级的划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使得学生的能力和自尊心得到认可。通过素质等级划分,分层教学法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运用。
2.2划分教学层次
在分层教学法中教学层次的划分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层次划分的目的就是对于不同素质等级的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高素质的学生就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其更加主动的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其就可以对学习到的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影响,并且培养了其日后的学习习惯。对于中等素质的学生就应该更加注重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在此基础上挖掘其潜力,因为中等素质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但是其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所以通过更加详细的讲解其就可以更快地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而对于低素质的学生就应该更加注重自信心的培养,低素质的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一定的信心,因此学习的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所以首先就要培养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对足球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去学习。这三种教学层次非常有针对性,所以要适用于不同素质等级的学生。
2.3分层次考核
分层教学法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分层次考核,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这这种标准下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得到较好的成绩,即使其非常努力而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高校足球是我国足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导致我国的足球事业缓慢前行,而传统的考核模式就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模式只是单纯的看学生的成绩,并且制定的标准是相同的,身体素质较好的标准和身体素质中等的标准以及身体素质较差的标准都是一样的,那么对于身体素质中等的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是非常努力而且取得了较大提升的学生,学生在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后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传统的考核标准是不适应现今的高校足球教学,所以分层次的考核评价是非常有利于高校足球的发展,并且可以更好地采用分层教学法。
3分层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虽然分层教学法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运用,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有着较多的阻碍,例如教师的观念无法及时转变以及学生兴趣的缺乏,下面将详述分层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3.1转变教师观念
高校足球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传统的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学校可以对高校足球教师进行专项的培养,让其学习到现代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着重讲解分层教学法的优点。让教师逐渐熟悉分层教学法的优点,并且熟悉分层教学法的教学过程,那么教师就会逐渐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高校足球教师还要进行相关的培养,使其自身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如果教师的素质不过硬,学生也无法得到更好的学习。
3.2注重学生素质整体性的提高
在高校足球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将学生按照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分组,然后确定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最后是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标准。那么在评价学生整体成绩的过程中时就不能仅仅注重单个学生的成绩,而是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着重看学生的成绩进步,而不是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高校足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加积极,并且所取得的成绩也更加优秀。
3.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足球教师长期都是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消磨殆尽,这就不能够较好地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相关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顺利地运用分层教学法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足球虽然是一门非常火爆的运动项目,但是在我国高校并不是非常普及,这就使得足球的学习氛围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无论对于处于哪一个阶段的学生而言都要对其进行鼓励以及激励,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被别人认可的情况下更好的学习。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主要是进行激励,过多的鼓励会使得其停滞不前,而适当的激励可以使得其不断地完善自己。当然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主要是进行鼓励,并且通过不断的鼓励使得其获得较大的自信心,从而得到更好的成绩。而对于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鼓励与激励同时进行,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是最佳的。
4结语
关键词:高校;体育;分层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体质、能力、兴趣上的差异,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体育教学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部分高校逐渐在尝试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即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上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分别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1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1.1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内涵和本质
分层教学中体现的最重要的教学思想就是因材施教。即教学工作不应当是教师单方面地自行发挥,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上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材施教是现代化教育中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以后,发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对各类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存在着差异,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整体化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中,以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手段消除学生个体差异为目标,以对学生的无差异化“打造”为主,虽然也承认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但往往站在了差异的对立面。
1.2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际上,要想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必然的。一方面,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于各类体育技能的掌握,更会受到各类先天、后天因素影响。例如对于那些原本身体素质好,或接受过较为专业的身体素质强化锻炼和体育技能训练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考核模式下,可以比自身条件较差的同学在体育学习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也能拿到更好的成绩,但这样一来,便起不到体育学生鼓励锻炼和提高的初衷了;另一方面,即使对于自身身体条件相似的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的差异,在对于某项技能的掌握上,兴趣爱好浓厚的学生更容易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
2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充分了解各层次学生的水平情况
为了充分适应各类学生的具体状况,高校和高校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之前,一定要摸清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项目爱好状况等,简单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只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层,才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考核、平均等环节的分层工作。学生分层工作首先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要体现出对学生自身情况和个人意见的尊重。现阶段的主要执行方式是通过水平考核和学生意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向选择或较为客观的单向选择。但也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对于学生的具体层次,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学生学习和锻炼投入精力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层次的学生,也可能存在具体的水平分化,因此学生的层次应当是动态变化的。
2.2多层次制定教学计划
在充分做好学生的情况分层以后,高校便可以针对学生水平、兴趣的分布来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肯定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意向的。但要根据调查情况,尽可能制定适合大多数学书的教学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一方面不应当急于求成,尤其是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要有足够的教学耐心,循序渐进,先以掌握基本动作为主,再在实战中熟练和运用;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既然已经对学生进行分层,便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经过体育学习达到完全相同的水平,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新的体育技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计划。
2.3多层次地布置锻炼作业和进行教学考核
虽然倡导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但作为大学学习的一门具体科目,体育学习也一定要有具体的教学作业和考核工作。高校体育教师在布置体育作业时,要与多层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同样要本着培养兴趣、加强锻炼的原则,不应该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机械性负担。例如对于水平较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鼓励其走出门到户外进行锻炼,在日常锻炼中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对于中高层次的学生,则要对其具体体育项目的掌握程度、体育技能的熟练程度提出要求,鼓励他们争取更高、更快、更强。在制定课程考评时,尽量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经过适当的练习以后,都能通过各自的考核评价。
3高校体育分层教学实施的优化改进措施
3.1及时进行分层情况的动态调整
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意识到,在分层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投入精力不同,即使在同一层次的学生中,也会逐渐存在着能力水平的分化现象。如果按照一成不变的分层模式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体育能力成长,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一方面,对于那些投入较多、发展较快的学生,可以及时为其提升学习难度、调整学习计划,保证其体育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对于那些实在有困难的学生,除了对其加以合理的帮助,可以考虑适当地降低训练目标。通过对分层教学情况的随时掌握和动态调整,更有利于使每一位学生都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
3.2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更好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多种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手段,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高校体育教学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不是特别重视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这实际上与现代化体育教学的要求不甚相符,凭借对于具体体育技能的爱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减少体育学习中的突击、速成情况的出现;另外,对于体育技能的熟练掌握,同样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的考核。3.3完善高校体育教育多层次基础设施建设在已有的实施分层教学的高校中,出现的许多困难都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许多受到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无法开展或大规模推广。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管理和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投入资金,还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运营方式。在现有的高校中,许多高校的体育设施完全呈现出开放式甚至无序使用的状态,不便于体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因此高校需要有自己的体育设施管理团队,对于已有的设施设备制定科学的管理使用规范,以保证体育资源更良好的使用效率。
4结语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越发得到教育界的重视。尤其在对于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实施更加人性化的分层式教学,为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身心保障。该文仅针对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现状的实施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于相关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吕坤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幼师声乐课所采取的分组教学,是由幼师声乐课程设置和课时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一个班级每周只有(大都不超过)两节声乐课,由于课时所限,只能将一个班分成两组,即:第一组(或A组);第二组(或B组)。而且,这两组分组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考核测试分组法:这种分法是让全班每个学生演唱一首或一段歌曲,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记录和点评,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声乐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初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声音条件及风格特点分成两个组。不言而喻,声乐基础程度高且声音条件好的分为一组,声乐基础较差、声音条件不好的分为一组。第二种:按学号平均分组法:这种分法是按学号先后顺序不分基础和条件之优劣,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由此产生两个声乐小组。比较以上两种分组方式而言,第一种分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有声乐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首先肯定他们的歌唱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指导和训练,给他们以助推力让其好上加好,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而针对较差的一组也要肯定他们的接受能力并加以鼓励,因为轻率地否定和打压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影响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就学习声乐而言,他们如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经过一点一滴的灌输和耐心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摸索到发声方法,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树立自信心,他们的声乐水平会稳步提高。而第二种是学号先后顺序不分基础与条件之优劣,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由此产生两个声乐小组。这种分组模式则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格地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据笔者调查和了解,这种情况的确存在。教师对学生不加以了解,不掌握具体情况,而且不遵循教学规律,使小组学生声乐基础和声音条件参差不齐,给指导训练、调整声音带来困难,因为,倘若“就高不就低”会造成基础差程度低的学生跟不上进度与节奏,如果“就低不就高”就会影响基础好程度高的学生进度,使他们吃不饱。与此同时,也给安排声乐曲目带来困难,因为布置程度高且难度大的歌曲,好的(高水平的)学生能顺利完成,而差的(水平低的)学生却完成不了,这样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产生自卑感。倘若布置程度低且难度小的歌曲,基础好的学生又不屑一唱,由此,会使基础条件好的学生徘徊不前,进展较慢,声乐水平和进度受到制约,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给声乐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给整体调整造成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二、分层次教学的提出
分层次教学其思想,受益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启示。这种分法是让全班每个学生演唱一首或一段歌曲,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记录和点评,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声乐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初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声音条件及风格特点分组。这种分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声乐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歌唱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指导和训练,给他们以助推力让其好上加好,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具体如下:A组:声乐基础好、声音条件好的一组。B组:声乐基础和声音条件较好的一组。C组:声音条件好且有民族特点的一组。D组:没有声乐基础、声音条件较差的一组。以上是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声音条件和不同风格特点,分层次所划分的,其中:A组,这组学生声乐基础好、有程度,声音比较成熟,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应在原有基础上,侧重于系统地调整科学(美声)的方法训练,同时相对应地安排适合学生的有一定程度与难度的曲目,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以科学的、系统的指导,从而提高幅度大,使歌唱基础更牢固、状态更稳定、声音更规范、进步更快、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以致力为他们创造一个继续发展歌唱技能的空间。B组,这组学生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和声音条件,但声音不成熟,歌唱状态不稳定。通过认真而细心地指导、调整和训练,逐步形成科学的歌唱方法,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同时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学生的声乐曲目,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而积极的歌唱状态,声音越来越成熟,进步越来越明显。C组,这组学生有条件、有嗓子,民族(味儿)风格较浓,个性较强,因此,不能将其混入A组,否则,久而久之会消减其民族风格特点。应该在传授科学方法的前提下挖掘潜能,在借鉴西洋唱法的基础上,保留个性特点,发展民族风格,同时,安排有针对性的民族歌曲,使其音色更甜美、明亮,并唱出属于他们自己这件“乐器”的美妙声音。D组,这组学生嗓音条件差,没有声乐基础,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歌唱接受能力,不能贬低、否定和打压这组学生,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应从声乐教学的基础入手,耐心地给学生讲授声乐理论基础知识、科学的歌唱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体这件乐器”的发声原理,同时,教师要相对应地安排为学生打基础的初级声乐曲目,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沿着学习声乐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体现兴趣爱好和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还有一种情况: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师的生源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年适当招入了男生,受两组分组教学所限只能将男声组编入两个女声组的其中一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不便。第一,男声和女声其声部(也可称声种)不同,从声乐学的角度讲,女声(女高音)比男声(男高音)实际音高要高八度。第二,学生本来声音概念就没完全形成,声音不稳定,再加上男女混声,在发声训练时,不是女声将男声带跑了(此情况居多),就是男声干扰女声,因而出现跑调、声杂等不好的声音效果,给发声训练带来了困难,常常顾此失彼,笔者了解到许多教师都受此困惑。最好的办法是:先将男声单分成一组,这样单独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指导效果会更好。
三、适当采取组间交流的教学模式
这种组间交流的教学形式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即:水平高的一组与水平低的一组交流;美声组与民族组交流等。以水平高的学生激发水平低的学生,并向水平低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使水平高的学生更有成就感,同时,鼓励水平低的学生不气馁、不灰心、厚积薄发、努力赶上。而美声组与民族组交流则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中了解不同音色、不同唱法和不同风格的声音理念,使学生开阔视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体现灵活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教学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少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也存在较浓厚的兴趣,接收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另有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了必要的信心。中间层次学生学习基础一般,也能跟上教学进度安排,但是他们学习态度一般,主动思维不强,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思想上需要教师的重视,学习上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督促。面对这些学生,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好学生学不好,差学生学不会,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分层。由于在开学的初期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搞清楚学生的状况,所以笔者的经验是这时不要急于分层。可以在一至两周时间里通过观察,通过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三层。第一层(A组)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B组)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层(C组)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在实际教学中,班级里各个层次学生的比例在1∶2∶1。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好A组学生,保持他们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提高;集中精力抓住B组和C组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当下中职机电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一般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教学。若完全按层次分组不一定是最优的搭配。笔者的经验是每组安排三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起,高中低搭配,这样在实训课教学中学生能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应的教学目标,并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性很强,实训比重在70%左右。以“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为例,笔者将这个课题分成三个阶段来展开教学。在每一阶段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为安装控制线路前的理论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线路动作原理,看懂原理图和安装图。理论教学是中职大部分学生的短板,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要求,对后续的实训教学开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部分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要正确理解两支交流接触器的“自锁”与“互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路控制电机的运转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模拟引导学生理解线路的接通和断开的状态,再通过实物充分讲解,让学生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列举生活化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掌握。笔者把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求降低,在基本理解线路原理的基础上,明确线路所需的低压元器件及正确安装位置;对于A组学生提出提高性的要求,在掌握线路原理图的基础上能自行设计接线图。
第二阶段为安装线路图,实践阶段。根据线路的要求选配低压元器件,根据接线图进行接线。这个阶段基本的教学目标定在能够根据接线图接线,接线工艺合格。这部分教学为实训教学,小组采用高中低搭配能体现出分层教学法的特点。学生根据任务的安排,自行完成电路的接线,同组制作比较好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C组学生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不一定差,所以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他们实训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能完成线路的接线,安装工艺基本合格;对于A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生产控制要求,掌握接线的技巧和创新性。第三阶段电路的检查和试车。线路的故障排除是教学的难点。全面检查接线的正确性,根据动作原理,防止因为错接、漏接造成的电路不能运转或者短路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此阶段基本教学目标为学生自查和小组互查结合,小组讨论,保证自己线路能够正常运转。对A组学生要求会使用仪表排除线路故障。
3分层辅导,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分层辅导是必要的,主要是面对B组和C组的学生,对他们实行有针对性的辅导。A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这些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同时要让他们带动B组和C组的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般性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予答案,要求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给予帮助。遇到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讨论。
4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至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有闪光点的学生要及时给于表扬。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缺点和不足,进而让学生进行完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自我完善这个过程开展比较困难,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是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动力和源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和喜悦,特别是后进生要逐步让他们获得自信。采用任务检测和评价表,自评、小组交叉评分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一个了解,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展。
5结语
分层评价重视差异性,其依托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技能基础、心理特征等差异性作为评价依托,以针对性评价为主要方式构建的一种科学评价体系。通过分层评价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与参与足球教学训练的积极性,在足球教学训练过程中感受足球魅力,推动学生身心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构建分层评价体系有助于让学生依据自身实际积极参与到足球训练中,帮助学生树立足球兴趣并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以实现足球训练教学的教育目的。
二、传统足球教学训练教学中评价存在的困境问题
在高校足球教学训练中其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存在一些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评价与体育教学发展目标不协调,在具体评价中偏重于标准化的运动技术及规范性,重视其体能及技能,其评价缺乏全面性,与教学发展目标相适应;(2)缺乏时代性。在传统评价模式中,评价多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及模式中进行,其评价侧重点让学生以考试为目标,无法形成较好的足球训练内在驱动力;(3)评价体系单一化。传统足球教学训练多以学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技评作为主要考核标准,配合相应考试及教师印象等,其评价体系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评价内容单一且缺乏深入,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三、基于足球教学训练的分层评价体系构建路径探究
基于分层评价其本质及传统分层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分层评价体系路径开展探究,具体表现为:
1.合理分层,科学评价
在具体落实分层评价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原有知识及技能水平并将其作为基准,依据学生差异性给予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及技能水平,激发其参与兴趣及自信。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特征进行调查并备案,明确学生个体的身体状况、技能基础水平及心理特征等;在教学环节应做好记录工作,感知学生的进步幅度,记录学生的训练状况,将其作为分层评价参考依据。在具体分层评价时需要做到全面且突出个性,考虑学生自身特征及自尊心,重视各个层次学生的评价,以鼓舞和激励为主,提高其评价有效性与引导性。
2.综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在足球教学训练环节中引入分层评价,应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定量评价提高评价科学性,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定性评价模式。考虑到足球训练教学其本身的复杂性,纯粹量化教学指标难以实现且缺乏科学性。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依托学生在足球教学训练的差异性,改变单纯技能训练效果为中心的评价模式,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评价。
3.重视提高性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关键词: 分层教学 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会更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
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 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我的学生(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又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2001学年,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 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单或双知识点题。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数学题和新型数学应用题)。
(2)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C,D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 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板书):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3)对学生的引导由少到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讲出答案(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1/2(AD+BC)
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 数,B层次的多数,C,D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和D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
我再作引导4: 如图(上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D层次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D层次学生) 学生答:要证明ADM≌BEM. 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D层次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B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D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和D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接着,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教学效果对比:(1)就教学进度来说,进行分层教学的二班要比用传统教学法的一班快。因为在一班有些数学课有较多学生掌握得不够好要经常补课和增加练习课,而在二班则较少需要这样做。
(2)两班年终考数学成绩对比:
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
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张春莉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2.王国海 杨树才 <<改造 “注入式” 寻求 “导学式”>>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7期)
2.分层教学的实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对学生进行分组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在分组时便是这样对学生讲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我还用了另一种说法,就是A组为铜牌组,B组为银牌组,C组为金牌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2分层备课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2.3分层授课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象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以高二代数《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学生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之后,我便给学生讲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便是将不等式进行转化,然后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我对全班同学说,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题,对A组的同学必须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A组的同学对例1和例2必须切实掌握:例1解不等式(见数学教材P23例3)。例2解不等式(见教材P23例4)。
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我给A组的学生指出,对于指数不等式,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将它们化为底数相同的不等式,然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指数间的关系。对于对数不等式,特别地给学生强调,对数的真数为正数这一条件,然后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其转化。
对于B组的同学,我除要求它们掌握A组的例题外,还要求它们掌握例3这种较为复杂一点的指数不等式问题。例3解不等式。我首先引导B组的同学分析例3中数字间的关系,9=32,4=22,6=2×3,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在讲例3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将其变形为,然后可以假定A=用换元法将解出,最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对C组的同学我除了要求他们掌握B组的问题外,对C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讲了例4,要求C组的同学切实掌握例4的解题思路及能力要求。例4解不等式。在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中,用到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还用到了数学方法中的换元法,更为重要的是,例4中含有参数a,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例4是培养优秀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好例题。
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学生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课上睡觉现象。
2.4分层作业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在对学生实施分层上课后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还是以《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为例,我是这样对学生布置作业的:A组作业:解下列不等式:(1)(2).(3)(4).B组作业:1.解下列不等式:(1)(2).(3).(4)2.求不等式在(0,1)上的解集.3.求函数的定义域.C组作业:1.同B组1(1);2.同B组2题;3.同B组3题;4.解不等式5.解不等式
2.5分层辅导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办法是,我课外直接对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B组的同学由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A组的同学由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我对学生说,自己会做题还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题,只有你能讲解后别人能听懂则说明你自己真正懂了。另外,我给学生说,你们都是老师的助手,你们之间的相互辅导实际上也是在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两个班有一百多名学生,全靠老师一个人是照顾不过来的,更何况我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无很多。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在学校还担任了学校行政办公室的全部工作,此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会计工作。事情之多是可想而知的,给学生讲明了这样道理,学生都极为配合我和支持我的工作。
2.6分层测验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我自从采用分层教学后,对学生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同样,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的降到下一个小组。
3.收获与体会我们学校是一个有近1500名学生,100多名教师,31个教学班的大校,我是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学校办公室的全部工作,同时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外还担任学校会计的工作。工作之多可想而知,自从我采用分层教学之后,我教得极为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在全年级的六个教学班中名列前茅。我是在高一上学期中期考试后由于原数学教师的工作原因而接手的,我接手的是高一(3)、(4)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当时年级学生在学校中期考试中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考试由学校交叉命题,交叉阅卷,任课教师
在学生分数出来前均不接触本级学生的试卷):班级一二三四五六平均分52.248.545.748.350.253.9及格率55%50%47%49.5%52%58%优秀率19%15%10%12%17%20%综合名次246531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我接手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年级的第四名及第六名。之后又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在高一学年结束时由市教委教研室统一命题,全市统一考试及阅卷,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班级一二三四五六平均分54.150.055.258.447.449.7及格率52%48%54%60%40%42%优秀率30%29%33%40%20%23%综合名次342165通过以上的统计不难看出,尽管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学生的进步是显著的,此外,在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我所教班级有一个学生获全年级唯一一个全国三等奖。我在学校担任的工作相当于三个人的工作量(并没有多拿一分钱的工资和奖金),有老师和我开玩笑说我是能者多劳,其实真正使我受益的是我对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并且很多工作都由学生帮我完成了。
总结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得失,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低差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一)分层的方式
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无差别的方式,教学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把学生按甲、乙、丙、丁四个层次分组。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项目任务,确保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项目的难度,乙组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升到甲组。甲组的学生不能胜任该组的项目任务,也可以调入乙组。
(二)统一授课和分层辅导相结合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保证授课的效率,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集中式的班级授课模式开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是一致的。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采取“统一授课,分层辅导”的方式。对于接受程度比较好的甲组和乙组的学生,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帮助点拨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丙组和丁组的学生则以“帮助”为主,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三)关注学生的自尊,避免分层教学的负面效应
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然而,给学生进行分层,难免会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尺度把握得不好,会给处于低层次的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对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分层”的操作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分层的过程中,弱化“层”的概念,强调“分”的原则。(四)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评价方式为了配合“项目教学”的实施,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967年美国哲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首先提出了过程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的概念。随后,过程性评价被美国教育家卢姆(B.S.Bloom)应用于教育实践中。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跟现在相比较,或者把被评价的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相互的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的结论。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评价更为真实、客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到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总结,端正学习的态度,调整学习的方法和心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过程性评价有着终结性评价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师工作量大,不同教师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缺点。相比之下,终结性评价具有评价效率高,客观性强等方面的优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补充评价方式。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