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国护理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医学文献康复护理管理
1做法
自2001年至今,对《护理管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国疗养医学》等核心及国家级期刊做到每期必读,对其他类杂志选择性的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把认为适合自己科室管理的方法尝试性的应用,并根据使用后的结果进行适当修改、补充完善。
2讨论
2.1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科室护理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长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借鉴护理管理文献中的理论和经验方法,是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的捷径。例如阅读顾海波等[1-4]的论文,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适合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实践经验理论,用这些理论加强自身人品、人格、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领导艺术的培养。运用权变理论充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按每个人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阅读张凤花等[5-7]的文章,注重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护理人才,比如定期组织护士对个案病例进行学习、分析、讨论,总结因护理原因导致误诊的直接因素或间接因素,以此为借鉴,避免工作中的差错发生;针对康复病人的特点,培养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康复护理能力、心电图临床诊断能力、卒中护理单元的管理能力、护士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等。阅读刘军等[8-10]的论文,改进了技术训练的方法:技术上提高一针见血率、心理上训练护士参加技术比武的适应性,训练项目依照季节和病人的病情特点而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使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科学安排,把握重点,康复护理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护士长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保证临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离不开护士的大力支持,如何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文献中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李凤等[11-12]的论文,笔者意识到开展护士群体同事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是护士长的任务,并在管理时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民主管理,摒除家长式作风,解决护士的实际困难。比如对年轻护士尤其是独生子女护士经常与其谈心,了解思想状况;对孩子小的护士,遇到孩子生病、家庭生活出现问题时,在排班、工作时间上给予照顾;护士过生日时送上一句“生日快乐”、节日时发送一条祝福短信。另外注重宽容待人、虚心听取同事的意见,使用精神鼓励法、奖罚激励法等,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增加主动性,使护士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相互补台,形成了一种讲正气、讲奉献的良好局面。
2.3加强了对护理风险的管理
目前,风险管理已是护理管理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姜旖菲等[13-14]对风险管理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述。阅读这些文献后,笔者加强了对护理文书的管理力度,专门建立了错误护理文书登记本,把不合格护理记录收集、整理、装订后作为护士的学习资料;建立了“护理留言簿”;月质量分析会上分析不安全因素;设立警示牌,张贴警示语;严格毒麻药品的专人专管制度;为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开展了《康复护理实践中风险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带领全体护士在科研中培养风险意识,在学习中强化风险意识。
2.4开展了特色化护理服务
现代护理观念、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借鉴护理文献中的观念和方法,对临床护理措施考虑的更加科学、细致、周到。从席淑华等[15-17]的管理模式中受到启发:注重护士的仪容仪表、礼仪服务培训,把护理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护理服务中注重细节,开展了需求服务护理,应用关怀照护行为,创建和谐环境。如为病人提供针线,为在住院期间过生日的病人送上生日贺卡和一句祝福,为新入院病人送上第一壶开水等。对临床护理路径以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不知道如何使用,阅读盛华丽等[18-20]的论文后,根据康复科工作特点,制定了脑卒中康复病人护理路径,提高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在卒中护理单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提高了撰写护理管理论文的水平
要学会撰写护理管理文章,必须先阅读有关护理管理文献。通过阅读笔者受到了很大启发,知晓了各类杂志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笔者把学到的管理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完成护理管理论文5篇,均已发表在核心医学期刊上。
总之,护理管理工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管理杂志》等均是军队和国家最高层次的医学期刊,观点新颖,联系实际密切,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较强。笔者正是通过学习护理管理中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工作中,从而改进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带领全科护士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护理工作,为康复病人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更优质的护理,有效地避免了各类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海波,杜美芳,邹月珍.怎样做好新时期的护士长[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56-57.
[2]李海兰,吕娟.新护士长在管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66-767.
[3]康琳,宿桂霞.新任护士长工作方法与领导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65-766.
[4]刘万芳,张利岩,龙彬,.权变理论在救援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18-919.
[5]张凤花,李跃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7(8):4140.
[6]姜永飞,刘学文.青年脑卒中脑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8):6567-6569.
[7]贾美英.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病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7(8):6687-6688.
[8]刘军,林志芳,寻丽彬,等.在动态微光下进行静脉输液操作训练的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45-47.
[9]刘晓联,靳晓玉,毕越英,等.静脉穿刺训练量化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7-928.
[10]陈风桂,李玉芳,肖高尚.静
脉穿刺操作技术训练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66.
[11]李凤.军队疗养院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19-20.
[12]颜艳萍.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实施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5,5(8):53-54.
[13]姜旖菲,张瑶,刘慧珠,等.我院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54-55.
[14]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15]席淑华,周立,张晓萍,等.开展礼仪服务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9-931.
[16]韩英.突出以人为本管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1-2.
[17]李美华,谭惠仪,李书琴,等.细节管理对护理服务流程再造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26-827.
[18]盛华丽,施长春,刘志聪,等.临床路径构筑主动护理平台[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55-457.
我国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指80岁以上的)增长速度更快。
据我国老年学会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有2亿老年人。今后,各国人口的结构,无一例外都会是老年型。据有关权威资料预测,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2.2倍。
再看一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美国经历了68年,而中国只需要27年。
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必须重视并研究“健康老龄化”问题。
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将这一问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保健纲要》;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从此,一个真正重视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纲领形成。因此,可以说提出并逐渐实现这一目标,是维护老年健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龄化”
曾任中国老年学会会长的邬沧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健康老龄化有6个要点。
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健康老龄化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长寿,而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人的高寿记录。但群体的健康长寿是以个人的健康长寿为基础的,因而,创造条件保证大多数老年人均达到健康长寿时,群体的健康长寿才能得以实现。
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寿命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可以量化的。欧洲老年学会主席戴尔指出,这一标准包括:减少由衰老带来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疗和康复,尽量减少长期患病和需要人长期护理的时间,延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老年人独立的时间,减少老年人受歧视的时间等。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质量不够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二是进入老年期后,存活时间短,或者说,老年人的更替较快;三是进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寿中,预期的健康寿命只占1/3左右。
人类老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
这里所指的“健康转变”,实际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转变”和“第二次健康转变”。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这可以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变不卫生习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对儿童推行计划免疫,消毒杀虫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保证。
而“第二次健康转变”,则指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如何延缓衰老的保健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把健康涵义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即我们平时常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从个体和群体增龄的过程中,认识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老年期的健康状况,其实是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阶段所有制约健康的因素,最综合、最集中和最终的表现。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与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它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由于人口老龄化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现实,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就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老化生理学、老化心理学、老年医学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健康老龄化是同每个老年人、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由于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从青、中年开始,就应重视老年性疾病发病前期的病因预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级预防”。
对已进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时做好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这就是所谓“二级预防”。
对已患病的老年人,为了防致残、防恶化,尽快促进康复,必须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最集中体现,也是最客观的检验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时期健康的积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来。
因此,必须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老龄化。而且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老龄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贯彻“预防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战略思想。
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对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应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那么,减少和改正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提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
由于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科学家就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有无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性乱、药物依赖等)。
从上述公式的内容看,有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如环境因素、个人生物学因素等) ;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
健康在你手中
【关键词】 右旋糖酐40;过敏性休克;影响因素
右旋糖酐40具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补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休克、血栓性疾病、肢体再植和血管外科手术等。由于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达0.03%~4.70%,较青霉素高2~4倍[1]。文献[2]报告695例右旋糖酐40的不良反应中有86例发生休克,其所占比例高达12.37%。鉴于此,笔者查阅1994~2009年国内文献报告的右旋糖酐40引起过敏性休克相关论文,对其发生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发现和探讨右旋糖酐40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影响因素。
1 检索方法和文献来源
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的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以“右旋糖酐40”和“过敏性休克”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42篇,并逐篇查阅原文,排除综述,共收集右旋糖酐40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道63例,然后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给药剂量、联合用药、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在63例中男45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2.3:1。45例中年龄最大78岁,最小21岁,18例年龄不详。见表1。
表1
右旋糖酐40致过敏性休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例,%)
性别年龄
男035131435(77.78)
女0431210(22.22)
合计(%)07(15.56)8(17.78)14(31.11)16(35.56)45(100)
注:18例年龄不详
2.2 原发疾病及过敏史 63例报告中原患疾病以高血压、脑血栓、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最多,共26例(41.27%),其次外科手术后用药19例(30.16%),肺心病3例,妊娠2例,其余突发性耳聋、视网膜炎、脉管炎、肝癌等各种疾病共计13例。13例报道有患者过敏史的描述,其中6例患者有明确的过敏史,如对磺胺、青霉素、食物过敏,7例无明确过敏史,50例患者过敏史记载不详。
2.3 给药剂量与给药途径 48例患者右旋糖酐40注射液给药剂量为500 ml,静脉滴注,1次/d。13例给药剂量为250 ml,静脉滴注,1次/d。2例皮下注射0.1 ml(皮试)。
2.4 配伍用药 有配伍用药记载的9例,其中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7例,维脑路通1例,川芎嗪1例。
2.5 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时间分布 见表2。
表2
过敏性休克出现时间分布(例,%)
静滴时间例次(n)百分比(%)
1 min914.29
1~5 min3250.79
6~10 min1625.40
10 min69.52
2.6 临床表现及其转归 右旋糖酐40所致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胸闷、憋气、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临床症状,血压下降或测不到血压;部分病例合并有高热、心肌梗死、肝损害、多器官衰竭等。除2例患者因医治无效死亡,2例因胎儿宫内缺氧导致胎死宫中外,其余均抢救成功。
3 讨论
3.1 右旋糖酐40致过敏性休克的机制 右旋糖酐40系蔗糖经肠膜状明珠菌L. M 1226号菌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经处理精制而得,其平均分子量为32000~42000。右旋糖酐40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机理一般认为是由于右旋糖酐40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了一种免疫球蛋白IgE固定在肥大细胞表面,当致敏原与吸附在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起反应时,这些细胞释放组胺、5 羟色胺等,引起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漏入组织致有效血容量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而出现休克。药品的质量也与过敏有关[3]。
3.2 右旋糖酐40致过敏性休克的影响因素
3.2.1 患者个体因素 从表1的不完整资料来看,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高龄大于低龄。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右旋糖酐40致过敏的发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严重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老年人[4]。统计患者中6例有过敏史,因此认为患者过敏体质是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原因之一,有过敏史者应慎用右旋糖酐40。
3.2.2 基础疾病 统计中显示12例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高血压4例,肝癌1例,原发肾病1例,因此提示患者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可能也是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因素之一。
3.2.3 药物本身因素 表2显示5 min内发生过敏性休克41例(65.08%),甚至有2例是使用0.1 ml皮试液时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充分表明右旋糖酐40引起的反应以速发型的变态反应为主,这与右旋糖酐40药物本身具有强的抗原性有关,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
3.2.4 药物的适应证 本调查发现有些病例不在说明书的适应证范围内,例如高血压、胃多发性溃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尤其2例妊娠妇女使用,出现胎死宫内。产妇对右旋糖酐过敏或发生类过敏性反应时,可导致子宫张力过高,使胎儿缺氧,有致死性危险或造成婴儿神经系统异常,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本药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因此孕产妇在使用右旋糖酐40时应充分权衡利弊,确须使用,要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3.2.5 药物的相互作用 右旋糖酐40说明书中只提到本品不宜与双嘧达莫、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12在同一溶液中混合使用,但本次调查的63例过敏性休克案例中有9例与其他药物配伍,其中7例是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右旋糖酐40是大分子化合物,易和一些药物结合成络合物或复合物,后者常有不同于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药效或发生其他的药理性变化,因此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减少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几率。
3.2.6 给药剂量与给药速度 本次调查中右旋糖酐40的给药剂量均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范围内,有5例记载了给药速度,最大为75滴/min。尽管理论上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可能与药物剂量关系不大,但药物引起的抗体滴度变化与药物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应重视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速度,降低其对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影响。
3.3 减少过敏性休克的措施
3.3.1 用药前充分评估患者 医护人员应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及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对于高龄、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孕妇、有明确过敏史患者应慎用。确须使用,建议对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高危人群用前应做皮试观察,最大限度地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3.2 加强用药过程监护 本调查统计显示,右旋糖酐40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多发生在首次用药10 min内(90.48%)。因此,医护人员应在首次给药10 min内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并作好必要地抢救准备。
3.3.3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鉴于右旋糖酐40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应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不在适应证范围内的应避免使用,尤其有过敏体质、肾功能严重减退、凝血机制障碍、出血性疾病和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应禁用。
3.3.4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一般用量视病情而定,每次250~500 ml,24 h内不超过1000~1500 ml,尤其在第一个24 h内。对于血管栓塞性疾病,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为1个疗程。滴速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在20~50滴/min,缓慢静滴[5]。对于联合用药,不宜在同一输液容器内配伍混合静滴,应分开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学理,崔志坚,薛光运.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 (3):190.
[2] 易爱纯,陈蒂芳,张顺芝.右旋糖酐40不良反应695例分析.中国药房,1998,9 (3):128 129.
[3] 丁海波,田丽平.低分子右旋糖酐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4,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