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业监管论文

物业监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业监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物业监管论文

第1篇

服务理念的创新

1在长期的物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改善全体员工的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并促进它的企业理念,潜移默化成为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在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了“诚信为本,客户至上”,“把自己的心和灵魂,服务客户”的服务理念;在质量概念,形成以“追求完美,真诚服务”,“改进,达到了极致完美”,“以人为本,质量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在经营的服务理念“,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客户的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最高”,“用心服务,只有好的审美”的基本概念;在企业愿景,追求“一流的物业管理品牌企业”等。

2在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服务水准、和催生服务理念,高标准、严,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往往是创新的服务理念的培养。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新类型的财产,将推动市场物业管理。高端楼盘不断涌现,新客户要求调用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标准。高标准的服务需求和相对落后的服务和收费将形成新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是改变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

3物业管理企业应注重创新的服务理念,从五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无论是对人的服务,或“对象”的管理,其实质是为业主提供物业相关服务;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全面的服务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如数字社区提供现代智能生命,信息需求和特殊类型的家政服务、金钥匙服务,所有这些以前认为物业管理服务,将进一步纳入日常服务领域,逐渐为人们接受;三是科学和技术的有效性的概念,物业管理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与人力成本的增长,由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已难以承受,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实践证明,通过更新服务理念,完善的服务手段和设备,其中可以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四是大力倡导诚信意识,诚信的理念贯穿整个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五是推广“以客户为中心呃”的理念,通过实施一批服务获得客户的经验信息,将客户需要写入所有管理会议日程,建立“内部顾客”。

企业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制度体系在整体上仍是不健全的,国内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的制度特色是比较注重企业内部运作制度,特别是作业制度、作业流程与考核制度等,但其整个制度体系是残缺的。制度体系的残缺导致企业的残疾,物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的当务之急是以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制度,参照国际惯例完善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制度的方向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契约制度、企业人格化制度。在完善企业制度的同时,做到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企情,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企业特色的企业制度。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企业制度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及相关制度是重点,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角色转换和有机统一,转变资本观念,承认人力也是一种资本的全新理念,并以此为依据,创新企业薪酬与激励机制。

服务功能创新

在延伸服务方面,除了提供优质、高效的正常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外,还要在扩大服务范围、品种上倾注大量的心血,不断地创造新的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设施,主动创造新消费、开拓新市场。如成立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向业主提供智能化安防服务、洗车服务、美容、健康、家庭理财等培训与服务、金钥匙服务、零星家政服务等,力求让用户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尊贵便利的生活。

管理服务体系创新

为持续改进管理服务质量,我们需要不断吸收、消化、提升、创新国内外先进物业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经多年摸索发现,建立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运作的基础。

管理机制创新

1建立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其目的是确保管理服务工作持续滚动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机制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过多年探索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运作机制,包含PDCA循环机制、内审机制、管理评审机制等。

2建立监督机制。监督主体为客户(含业主、用户或其组织)、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人士、企业内部员工;监督内容主要是企业守法和诚信经营情况管理服务质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合理使用情况。通过建立广泛的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实施监督,并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确保监督的有效性。

第2篇

一、建筑业“营改增”影响分析

建筑业“营改增”有利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实现税收监督,规范经济行为,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但结合建筑行业现状,“营改增”可能存在以下影响:

(一)项目税负成本可能加重

首先,相较于营业税制下,税率上升可能导致企业的税负会相应增加。建筑业“营改增”后,提供建筑服务选用一般计税方法适用11%的增值税,选用简易计税方式适用3%的增值税,相较营业税制而言,纳税负担可能增加。其次,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较困难。除去分包成本,项目的大部分成本为材料和设备采购以及人工费,大部分施工材料,由个体户或小规模纳税人提供,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票,而占比较大的人工费作为工资列支,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实际税负水平存在不确定性

“营改增”后,项目的实际税负水平是由销项税额和取得的可抵扣的进项税共同决定,但是进项税额难以确定。首先,由于“营改增”后价税分离,导致项目初期无法准确地预测进项税额;其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预计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项目,因为各种问题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增加了项目实际税负水平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财务风险可能增加

首先,“营改增”后,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发生变化,在收到预付款时发生纳税义务,可能由于分包工作不匹配造成销项与进项不匹配,先行支付大量税款,减少项目资金;其次,由于拖欠工程款等原因造成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收款时间可能不一致,项目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不协调,增加项目资金压力。此外,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较严格,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以抵扣税额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这对项目增值税专票管理以及纳税申报等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也可能会面临涉税风险。

二、建筑业“营改增”税务风险管理

建筑业“营改增”后,工程总承包项目,可以将其划分为项目招投标阶段、合同谈判和签订阶段、合同执行阶段和项目竣工阶段,进行税务风险管理。

(一)项目招投标阶段税务风险管理

项目招投标阶段税务管理的主要目的一是熟悉项目相关税收政策,了解项目可能发生的税务成本,为合同投标阶段的报价提供依据;二是测算比较不同模式下项目实际税负,掌握纳税筹划空间,为合同谈判阶段项目的运作模式选择提供参考。因此,在招投标阶段大部分是准备工作。首先,了解工程总承包项目涉及的主要环节及涉税政策;其次,了解项目所在地个人所得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政策,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政策,部分地区按照合同总金额而不是按总分包差额征税,对项目的最终实际收益影响较大。

(二)合同谈判与签订阶段税务风险管理

合同谈判与签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整体的涉税风险。在谈判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适当的税务筹划来降低项目的实际税负,通过明确合同条款来划分各自责任,规避风险。1.通过适当的税务筹划降低项目的实际税负在目前建筑行业利润率普遍不高的背景下,需要在合同谈判与签订阶段做好税务筹划相关工作,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明确,以达到降低项目实际税负的目的。主要筹划方式有以下两种:新会计(月刊)2017年第6期(总102期)57一是通过选择恰当的计税方法节税。在可行的前提下,新建工程总承包项目采用清包工或甲供工程形式可选择采用一般计税方法或简易计税方法,通过税负测算比较两种计税方法下的税负成本,选择最优方案,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不考虑其他费用进项税额的前提下,如果总包方自己采购辅料物资价税合计占工程价税合计比例超过48.18%时,采用一般计税方法项目实际税负较低。二是通过优化合同结构实现节税。首先,可通过划分不同税率合同价款降低税负。为避免总承包合同被认定为混合销售或兼营,总包方可与业主分别对设计、采购和施工部分分别签订合同,通过合理分配不同部分的合同金额,增加设计部分的合同金额,减少采购或施工部分的合同金额,从销项侧控制项目的应纳税额;与分包方进行合同谈判时,在保持合同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采购和施工部分所占比例,降低设计部分所占比例,达到获取更多进项税额抵扣的目的。其次,可通过分拆合同优化税负。“营改增”后,因总包合同涉及设计、采购和施工等多个部分,设计适用6%增值税率,采购适用17%增值税率,施工适用11%增值税率。按照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服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按照主营业务即建筑业确定增值税率。因此,在合同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可考虑将采购部分与施工部分打包签订合同,从而降低采购环节的销项税额,增加项目收入。2.通过完善合同关系规避“三流不一致”风险在营业税制下,建筑行业内普遍存在资质共享的情况。“营改增”后,在资质共享模式下可能因为“三流不一致”问题,导致取得的分包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增加项目税负风险。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合同施工主体不是合同签订主体,导致进项销项不匹配,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在内部分包工程中不开具发票,造成分包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施工单位与中标单位无任何合同关系,缺乏增值税抵扣链条,进项税额无法抵扣;中标单位与施工单位未按总分包模式核算,缺乏增值税抵扣链条,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因此,“营改增”之后,需完善合同关系,规避“三流不一致”风险,建立增值税抵扣链条,做好进项税抵扣工作。可采用标准的总分包模式,中标单位与实际施工单位签订工程分包合同,并由实际施工单位向中标单位开立增值税专票,建立增值税抵扣链条;可由中标单位对总包项目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项目收入和成本,销项和进项都在中标单位体现,实现增值税进销项的匹配;在联合体中标模式下,可采取联合体各方与业主单独签订合同,分别开票,或者由业主和联合体牵头单位签订总包合同,牵头单位再与成员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3.通过明细合同条款,规避涉税风险在订立合同条款时,一是要明确标示总包项目各部分金额,避免因界定不清而被认定为混合销售,影响税负;二是合同条款需按照“价税分离”原则,明确合同含税价款、不含税价款、税率以及税额等具体信息,避免后期纠纷;三是要明确收付款时间和条件、提供发票时间和条件等具体事项,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四是要明确预付账款的拨付时间,预留时间便于落实项目分包相关事宜。

(三)合同执行阶段税务风险管理

虽然与项目有关的税务风险在合同签订阶段有较好的控制,但税务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完成还取决于合同执行情况。因此,在合同执行阶段,需加强项目管理,规避税务风险。1.加强项目预付款管理,避免垫付税款在业主拨付预付款时,发包方并未取得分包方发票甚至尚未确定分包方、签订分包合同,导致发包方需按预收款全额预缴增值税。一方面,垫付税款占用项目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业主拨付的预付款可能大于总分包差额,导致在初期项目就存在多预缴税款的情况,对于多缴部分能否退回、如何退回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说明。针对项目预付款垫付税款问题,首先,在签订合同时需事先考虑,约定利于总包方的预付款拨付时间,或可直接约定在总包方提供相应发票后再拨付预付款,避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收到业主的预付款,造成无法取得分包方发票、全额预缴的局面发生;其次,需加强项目管理,总包合同一旦确定,迅速启动分包相关事宜,尽快落实分包合同。2.加强验工计价管理,避免滞验收、超验欠验业主验工计价滞后会导致付款滞后,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也会影响项目的资金。验工计价的不规律可能会造成工程计价与进度不相匹配,造成当期预征税额较大,增加资金压力。而如果业主要求超验工,则导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提前,需要预缴增值税,一方面如果业主并未拨付超验工款,项目需要垫付税款,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取得分包发票,会导致超验部分无进项税对应。首先,在合同条款明确的前提下,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工程计价。其次,如却因特别原因出现滞验、超验等,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同步对分包进行滞验或超验,以保证足额的分包成本用来抵扣,减少垫付资金。最后,与业主磋商,根据工程进度按月或者季度验工计价并及时批复,避免跨期批复分摊项目税负负担。3.加强分包管理,优化项目运行效率在合同执行阶段,项目的税务管理主要集中在进项方面,优化分包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配比当期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做到足额抵扣,将资金流出时间尽量后延,缓解项目资金压力。首先,应考虑上下验工计价的时间差,做到工程结算和验工计价相匹配,有效降低当期增值税税负。其次,保证票流从下往上,资金流从上往下,在获得分包方发票前不向业主开立发票,在业主拨付工程款前不向分包拨款,优化项目运行效率,减少占用资金。4.优化采购方案,降低实际综合成本建筑业“营改增”后,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得进项税额,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减少应纳税额,进而附加税也相应减少。因此,在采购环节进行价格比选时,需考虑进项税及附加税的影响,进而优化采购成本。由于不同采购方案下项目的销项税额固定不变,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计税基础为应交增值税,在销项税额一定的前提下,取得的进项税额越多,应交增值税越少,应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相应减少。因此,采购的综合成本=含税成本-进项税额(1+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税率)。假定目前有三种采购方案,方案A 为一般纳税人,能够开具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方案B为小规模纳税人,能提供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方案C只能提供增值税普通发票,如何选择供应商实现采购综合成本最低。三种方案含税报价相同。在备选方案含税报价相同情况下,适用税率越高,进项税额越多,成本越低,因此,优先选择提供17%增值税专用发票方案A,其次是提供3%增值税专用发票方案B。三种方案的含税报价不同。这种情况下需要比较综合成本。假定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合计为12%。比较计算如下:方案A的实际综合成本=报价A-报价A/(1+17%)×(1+12%)。方案B的实际综合成本=报价B-报价B/(1+3%)×(1+12%)。若方案A实际综合成本=方案B实际综合成本,则有报价B/报价A=86.55%,即当小规模纳税人的含税报价为一般纳税人含税报价的86.55%时,二者的实际综合成本相等。方案比较情况如下表:5.加强费用类进项税额管理首先,针对金额较小、多次采购的情况,项目部可尽量选择固定商家采购,累积到一定金额后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次,针对部分岗位,项目可采用劳务外包的形式,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税额,降低实际税负;最后,加强项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要及时认证,避免因逾期未认证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项目竣工阶段税务风险管理

第3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1建筑企业及其财务管理特征

建筑企业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的企业。与一般生产企业相比较,建筑企业产品具有体积庞大、整体难分、不易移动等特点,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活动呈现出流动性、技术复杂性、露天高处作业等特征。建筑企业在技术及设备上的竞争优势通常具有短期性,其技术大部分已经比较成熟,而新设备的带来的竞争优势会因其普及使用逐渐消失。根据生产要素划分,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构成呈现多样化。建筑企业的这些特殊性使其财务管理也有别于其他企业,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创造性满足用户的需求成为建筑企业的生存根本,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所重视。信息化的快速进程使建筑企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建筑企业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的重点也由传统的物资管理转化为对人力资源和信息的管理,建筑企业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也都在不断地改变。

2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

目前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非常重视,并且确立了相应的财务制度,但是在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以及监督措施方面仍然有欠缺。执行力度薄弱或者不到位的现象成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难题,企业无年初预算、无计划开支、无成本控制、无费用限制、挂账不清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秩序混乱,经营质量低下。而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没有起到应用的效果,目前建筑企业的监督多来自于外部机构,例如工商、税务、银行部门等,而这些部门通常从各自的角度自行其事,不能兼顾其他,因而无法对建筑企业形成全面有效地监督。

2.2职能部门权责划分不清晰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各职能部门也应该有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职能部门权责不清现象广泛存在于建筑企业,职能部门行使职权而不愿承担责任或者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或错位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也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加之有些工作人员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规不守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越发混乱。

2.3企业内控制度薄弱

由于建筑企业生产活动的流动性和各项目的独立性,企业的内部控制难道也高于一般生产性企业,财务内控环节也显得格外薄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存货管理不善,许多建筑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成本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二是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建筑企业生产活动通常是分项目完成,生产过程中企业常会临时购置固定资产,而这部分资产往往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三是应收账款控制不力,建筑企业由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相应的资金回收期也相对较长,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有些企业没有制定严格的赊销政策以及有力的催收措施,加之不按规定计提坏账,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成为呆账,造成企业账实不符的现象,更影响企业的资产运转和经营效益。

2.4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尚需改善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机构设置多为金字塔型,层次繁多而效率低下,观念陈旧缺乏创新,这种形式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账务处理、成本核算、报表等财务管理活动均需要通过电子、网络等手段进行。传统的金字塔式机构设置不利于实现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知识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更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以便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好的运用新的知识与技术。长期以来,受传统财务制度的约束,建筑企业财务人员理财观念比较滞后,对很多财务管理理念关注不足,缺乏主动学习财务知识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信息的竞争,企业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对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改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面对新经济时代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全方位的财务管理意识,以求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建筑企业必须树立利润最大化观念。获取高额利润是任何企业的根本目的,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筑企业加强对各项目成本、收益、费用、资金等作出严格的控制,并且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强每一个生产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其次,建筑企业要具有现金流意识。现金流相当于企业经营运行的血液,是衡量企业财产和价值的指标。现金流是企业所收到的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循环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建筑企业生产活动本身具有很强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难度,更应加强对现金流量的重视程度。再次,建筑企业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是复杂多变,因此风险也越来越大,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统领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筑企业只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通过控制企业资金、成本和利润,才能带动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活动。最后,建筑企业要具有防范市场风险的观念。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给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市场不稳定导致建筑企业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自负盈亏,稳定成本收益关系,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高度警惕市场的潜在风险,尤其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更应具有强烈的市场风险发现及防范观念。

3.2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审计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建筑企业应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内部稽核、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一系列的财务制度,密切监控企业的资金、存货、应收账款、成本核算等诸多项目,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确保企业现金流健康运转,保证企业财产完整安全,促使企业经营活动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建筑企业不仅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内控管理,更要对规章制度和企业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和控制,以保证企业各项活动都能够按程序进行。实行严格的内控制度,加强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职务分离制度,即合理安排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岗位,明确各职务的权责。二是建立授权审批控制制度,明确财务相关人员的授权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范围。三是建立财务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包括企业的核算流程、财会工作规则,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部门职责、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四是建立现金与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资金用途合理和资金数额账实相符,确保企业资金链健康运转。五是建立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建筑企业项目成本费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筑项目施工成本通常较高,其耗用材料品种较多,除主要的钢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外,还有伴随项目产生的临时设施耗费,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材料物资管理机制,做到消耗有定额,避免不必要损耗并及回收、归整用于周转的材料,从而降低成本。

3.3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企业的一切活动由企业的员工完成,企业的财会制度、内控内审制度需要每一个财务人员来执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财会人员队伍是保证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不少建筑企业存在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管理混乱现象,财务核算无法达到准确有效地标准。改变这种现象必须通过提高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来实现。首先,企业要对财务人员定期培训,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杜绝做假账行为;其次,企业要开展业务辅导,及时使财务人员掌握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第三,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其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不断适应新时期财务工作的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加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及时发现财务风险信息并做出应急对策积极防范和规避风险也应成为财务人员应有的职业技能。建筑企业的性质及其生产经营方式还要求财务人员要熟练掌握项目工程造价审核、预决算书的编制及审核、建筑材料的审价标准以及工程完工程度的测算等专项技能,以便对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总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对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企业只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根玲.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4):146—148.

第4篇

“物业”一词是从英语词汇“property”及“estate”翻译而来,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由香港传入内地。物业管理(Realpropertymanagement)是指物业管理机构与物业所有人或依据合同、法律规定有权委托的非业主使用人的委托,根据合同或法律规定对物业进行养护、修缮并对相关环境和秩序进行维修和服务的活动。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目前只能算是处于幼稚期。

目前,中国房地产法学界和物业管理规范性文件中,对“物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见解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具体表述略有差别。对其概而言之,是指一定建设用地范围内已建成和确定业益,有特定界限的各类房屋等建筑物及相配套的固定附属设备、公用设施、公共场地和其它定着物,以及用地和房屋包容的空间环境。其中,“已建成”是形成可供使用、需加管理的物业的前提;已“确定业益”表明已建成的物业是经过法定竣工验收程序验收合格并对该物业的权属已依法作了确定,而业主即物业所有权人要对物业的管理负责。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纠纷案件逐年成倍增长,纠纷类型也从原先单纯的追索物业费纠纷转而向服务质量、乱收费、乱搭建以及解聘物业公司等引发的纠纷发展,如何减少该类纠纷的发生,已成为当前与物业管理相关各方人士及法律工作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由于目前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尚无专门调整物业管理的规定,法院便只能根据这些法律的基本原则,并参照有关部门和地方性规章来处理,而有关规章的规定又不够详尽或明确,这给正确处理该类纠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当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纠纷案件逐年成倍增长,新类型案件逐渐增多,如何减少该类案件的发生,已成为与物业管理相关各方人士及法律工作者们近期讨论的热门话题。

目前,就我国各地各级法院受理的物业纠纷案件而言,呈现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在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逐渐加大;案件类型多样化,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业主多为案件的被告,且败诉多,以判决为结案方式的比例高,案件调解比例低,双方当事人矛盾较大,物业管理纠纷诉讼主体复杂,法律关系复杂,对纠纷的审理有一定的难度,具有群体性纠纷的潜在因素等特点,案件类型大致以以下六种为主要常见:一是业主拖欠物业费、供暖费等的纠纷;二是公共费用分摊纠纷;三是小曲停车位收费引起的纠纷;四是业主违章搭建引起的纠纷;五是业主在小区内人身财产受到侵害或伤害引起的纠纷;六是前期物业管理公司拒不撤出管理区域引起的纠纷。综观近写年来社会媒体对此类纠纷的报道以及各法院受理的案件来看,笔者以为产生上述纠纷有以下原因:

1、物业管理公司未尽充分的安全保障义务。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疏于管理,未尽合理注意义务,小区内失窃、抢劫等治安管理是常见的物业管理纠纷,而且业主在和物业公司签署管理服务合同时,对委托管理的事项、标准、权限、管理费收支、监督检查和违约责任等逐项明确的少,特别是对保安服务、车辆停放管理等极易引起争议。发生争议后,业主往往以财物失窃为由拒交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以已履行相关防范义务为由来进行抗辩。

2、收费与服务水平不适应。许多物业管理公司不与业主协商,擅自抬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而提供劣质服务。一些物业公司在保洁工作、维修养护、安全防范等工作上不能到位,而物业管理公司收费并未降低,引起业主的反感。他们以拒交物业管理费的方式表示对物业公司的不满。

3、业主不懂法,平时不注意收集、保全证据,导致诉讼中举证难、维权难。对涉及业主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与业主之间不同的法律关系,业主并不知晓。不知开发商交付的房屋存在瑕疵导致渗漏使业主遭受损失,应由开发商承担违约赔偿责任。不知楼上业主的过错导致楼下业主房屋遭受损失,应当由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而诉讼中业主往往以房屋存在质量瑕疵等为由拒缴物业管理费。

4、物业管理企业未按资质规定要求从事服务。物业管理企业虽领取了相应的资质证书,但从业人员并不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且不具备相关职称。物业管理并未能按《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的规定配齐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服务,引起业主的强烈不满,有少部分业主因此提出抗辩,认为物业管理企业未按照规定提供服务,其首先不履行合同,故就欠缴物业管理费。

5、法律文件、规章制度不健全,物业管理队伍素质低下。一个物业区最主要的法律文件至少应该有业主公约、业主管理委员会章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委托合同书、管理公约等。可是大多数物业区都没有上述几个重要法律文件,导致许多事情无章可循;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并不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相关能力。

三、国际物业管理参考与我国物业纠纷解决之法院建议

物业合同是业主和物业公司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的载体,也是纠纷发生时,衡量各自主张是否充分的评判标准,更是人民法院处理物业纠纷案件的事实依据。

1、他山之玉:物业管理之国际参考

综观世界各国,在其高度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步推行的物业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做法。美国的物业管理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从业人员。美国各级政府机构中,都设有房产管理局,其职责是制定房地产法规并监督检查。美国的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物业管理学会(IREM)是负责培训注册物业管理师的组织。任何一个管理师只有在达到IREM制定的严格标准以后,才能得到注册管理师(CPM)证书。除此之外,全国有影响和规模的物业管理协会和组织还有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主要负责对物业设施的管理、还有一个全国性协会BOMA,代表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业主、房东的利益、许多协会还办有定期刊物,开设教育性专题讲座和课程,帮助物业管理人员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职业道德。管理岗位必须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

在新加坡,不仅物业管理组织系统健全,而且物业管理更强化法治管理。新加坡政府强调对居住小区进行法治化管理。物业管理部门编写了《住户手册》、《住户公约》、《防火须知》等规章,同时制定了公共住宅室内外装修、室外公共设施保养等规定,为物业管理法治化奠定了基础。例如对室内装修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政府出售的公共住宅,室内装修规定在领到钥匙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此后3年内不准再进行第二次装修。另外,新加坡政府对住宅小区公共设施(设备)保养维修十分重视,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最优质服务。政府规定每5年对整幢楼房外墙、公共走廊、楼梯、屋顶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一次维修。

我国香港地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只需经工商登记就可以承揽业务,物业管理企业在香港数量非常多。物业公司的权力来源于大厦公契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在香港,发展商卖房时,必须起草制定大厦公契,报政府登记备案。公契中如有不平等嫌疑,政府可以拒绝备案。香港的物业管理最值得业主赞许的就是物业公司扮演着雇工角色。物业管理的费用均取之于业主或租客,一幢独立的大楼就是一个独立的户头、管理费收取标准是量入为出。香港的物业管理费用模式主要是人制。即管理费用=成本支出+酬金,酬金可以按固定数额提取,也可按比例提取。一般的提取比例是10%至15%,住宅的比例是10%,商业的比例是15%.另外,物业管理费也有采用包干制的,这一点与北京市普通居住小区的收费方式相似。物业管理招投标非常规范:香港是一个市场经济相当发达和完善的地方,物业管理行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大到物业管理公司的选聘,小到日常管理中材料的采购,均广泛采用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因此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招投标制度。

2、我国物业管理法律规范的缺位与纠纷解决建议

我国物业管理从八十年代初深圳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兴起,到九十年代初物业管理在全中国新建住宅区的全面推行,到1999年建设部提出“要培育物业管理市场,建立竞争机制”的整个发展过程,确实还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必须打破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物业管理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基于物业管理纠纷的特殊性,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将是尖锐而不可避免的。而要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物业管理竞争,真正缓和日益增多的物业管理纠纷,从法院角度,笔者以为可作如下思考:

1、物业公司强化合同意识,签订合同时,应细化合同内容,为以后的服务提供可供判定的依据。同时,物业公司在收取物业服务费后,应当严格履行服务义务,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物业管理队伍的素质。

我国现行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价格和服务标准应相适应。尽管物业管理服务属于软性的行业,但对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优劣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至少一个地区应该有一个地区的服务标准,并将标准具体量化到每一个服务项目中。标准应由物业公司提出管理方案和管理预算,业主大会进行表决。故双方在合同中应把相应的机制以及服务标准约定清晰,避免纠纷出现时无所适从。

物业公司应加强防范,充分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关于业主车辆丢失、财物被盗的损害赔偿问题。在物业管理合同中如果约定的保安费包括车辆保管服务,那么发生车辆丢失的,物业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没有约定,但有证据证明物业公司疏于管理,未尽起码的安全防范义务或未配备应有的安全防范设备,对车辆的丢失、财物被盗有重大过失的,物业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物业管理公司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这种过错和业主财产被盗之间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物业管理公司应当自己证明在物业管理活动中没有过错或者即使有过错,这种过错也不是直接导致小区业主财产损失的原因。为此物业管理公司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配齐安全防范设备及人员,尽充分的安全防范义务。

2、业主增强契约意识,审慎订立合同。履行合同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享受物业服务的同时,认真履行交纳费用的义务,依法维权。物业合同是业主和物业公司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的载体,也是纠纷发生时,衡量各自主张是否充分的评判标准,更是人民法院处理物业纠纷案件的事实依据。另外,由于物业服务是日常发生的、是长期的、细化的和具有个体差异的,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应当在参考物业合同范本的基础上,尽可能细化合同的内容。使业主和物业公司都有章可循、有合同可依。在业益的维护方面,业主对发生的纠纷,应加强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沟通,尽可能通过对话解决纠纷。此外,业主应注意在平时积极收集、保全证据,避免在日后诉讼中处于劣势。

3、物业主管机关建立物业服务的行业标准,构建多档次的服务标准体系,严格物业公司资质等级管理。国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建立健全业主公约、业主管理委员会章程,同时大胆借鉴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经验,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并适合国情的物业管理模式,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管理新路,推出“一体化服务”、“酒店式服务”、“个性化贴心服务”等,使其成为一流精英团队。

同时,引入具有评估、监测功能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对物业服务标准、物业公司资质等级、物业管理费分级收取的评估、监测等服务。价格管理机关根据不同档次的物业服务标准、不同资质等级的物业公司,科学核定不同级别的物业费收取标准。通过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和相关部门规范管理,保障物业收费、资质管理、服务标准等向社会的公开、透明,将有利于物业管理市场的良性运作,使业主、物业公司受益,也使社会和谐稳定。

4、加强物业管理立法、宣传与监督。加强和完善物业管理立法势在必行。目前世界各国物业管理的立法模式主要有民法模式、住宅法模式、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模式和物业管理法模式四种[6].从目前情况上看,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选择专门进行物业管理的立法模式较为切实。笔者同意其观点,因为物业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建筑物、公共场所和设施,同样涉及人员的管理;其在设立优良和谐的居住环境上,侧重于法的秩序价值;其管理的“物业”已经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其调整的特殊社会关系,应当以《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或《劳动法》的模式加以专门的规范和确定。在内容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以法律或法规形式确定物业管理服务和收费的参考性标准;同时改变物业管理费的包干制收费模式,形成市场竞争制收费模式。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市场主体平等与自由的公平竞争。但进入市场的竞争者均以获取利润为直接目的,利润会使竞争者抛开职业道德、商业道德而作出各种各样妨碍竞争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影响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转,势必会损害正当经营者的利益,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由于市场只能为自由竞争创造条件,因此需要国家立法来调整市场交易领域生产经营者之间商业性竞争关系,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限制垄断关系。

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充满竞争的朝阳行业。不同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如何能在众多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利市场地位。关键在于创立自己公司的品牌。品牌是当今社会人们消费观念的时尚潮流,亦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必然要求,是公司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物业管理公司首先要靠提高自身素质来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同时也依靠行业组织,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协会的作用,从宏观方面规范物业管理公司的运作,制止和惩戒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治理物业管理市场,发挥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治组织的功能,完善协会内各项制度,公约与章程,从宏观方面维护各公司的利益。行业协会应通过吸收、凝聚核心物业管理公司,最终实现行业内公司自治和自我管理,建立和谐统一的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

参考书目:

1、朝法宣:《如何解决物业管理纠纷》,载中国法院网,

2、高航、徐悦:《美然现象,物业管理窘境的另类写照》,载《人民法院报》正义周刊第296期,2006年5月9日。

3、张哲:《物业纠纷膨胀法律为何难解》,载《法制日报》2006年4月18日第8版。

4、杨玖霖:《戚区法院分析当前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周四新:《完善我国物业管理立法的构想》,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2期。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风行,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也使得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探索如何提高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其发展

财务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但绝不是简单地在财务管理中使用几台电脑,架设几条网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它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重组,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参考各种文献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解析,笔者认为可以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定义为: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流程重组,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挖掘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

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必然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实施科学地管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松散——尤其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控等许多问题的情况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以集权为特征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实现财务管理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是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组成模块与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若干个信息系统模块的集成。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经理信息系统以及组织互连信息系统五个部分。这些系统的成功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集成管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它是为满足企业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主要解决财务人员的手工记账和报表问题,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系统是以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和日常会计事务处理为主。通常按功能可以分为会计核算信息子系统和会计管理信息子系统。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以财务管理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程序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实时处理,从而实现对有关业务活动的控制功能。例如,对产品订购的管理,系统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批量是多少,显示出哪些产品库存已降至最低储备量需要及时订购补充。

(三)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它可以用来解决事前难以准确预测或者是随机变化的问题。一般说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其良好的交互性,使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系列“what-if”分析,再运用不同的模型,列举可能方法,协助分析问题、估计随机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预测未来状况等方式,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事先防范的作用。

(四)财务经理信息系统

这种系统是一种将会计事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的高度交互式信息系统。它能帮助财务经理充分利用企业数据仓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数据的特征,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使企业的财务主管能够灵活、方便地从更多观察视角了解问题和机遇。

(五)组织互连系统

组织互连系统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本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自动流动,用以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各个环节,以支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不是—个单一的IT系统,而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但涉及个性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它是以完全不

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例如并行的工作流程、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扁平控制模式等),对传统财务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位、工作步骤加以判断,并对逻辑关系、时间耗费、可否并行等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构思出能够最佳地完成统一工作任务或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单位和环节,以求在质量、速度、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得到改善。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在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当采购系统、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有物资流发生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联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在企业外部,通过外联网或互联网,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组织建立起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资本市场、采购市场、销售市场的动态,做出及时的反映。这种协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能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多变的市场环境。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第6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已不是单纯的“住房机器”,居住环境已成为人们选择商品房的重要指标。这不但对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业管理也是一项挑战,加强环境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1自然环境建设

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空间越来越小,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为人们创造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变得非常重要。在物业管理前期介人阶段,物业管理企业应该站在业主及使用人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对物业的自然环境建设提出建议,尽可能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以提高整个小区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1.1充分利用地形地貌

利用地形地貌可创造出不同的景观,尽可能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们走在小区内就如同走在自然风景中,带来视觉的偷悦和心情的舒畅。

1.2树林植被的充分利用

树林植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开发环境建设中应加以充分利用。可利用树林植被组织视线、分割或联系空间,也可作为特殊的标志或建筑物的装饰,制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让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

1.3水源河流的充分利用

利用建设区的河流水源创造出来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再是枯燥的人文环境,而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清新环境。

2人居环境的建设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种追求的内涵也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人居环境的建设是每个物业管理公司的首要目标,并且要以人为本,满足居住着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求,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2.1室内人居环境的建设

2.1.1介人规划设计物业管理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居住空间的设计提出可行性的意见或建议,强调住宅的可改性,满足不同业主的要求,并对设备管道的布局进行审核,使之布局合理,方便日后管理。

2.1.2介人装修设计为了克服开发商提供毛坯房由业主自行装修造成的弊端,建设部专门发出禁止交付毛坯房,现在开发商卖的房子大多是带装修的,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房子都存在装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居住环境质最。在前期介人阶段,物业管理企业可对装修材料的质量及装修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提高装修质量。

2.2室外人居环境的建设

2.2.1绿化管理绿化是提高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绿化,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创造优美的景观,让居民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而绿化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精心养护,细心管理,才能达到绿化和美化功能,使小区内花香草绿,空气清新。

2.2.2噪音管理物业管理中的噪音主要由交通噪音和建筑施工及装修噪音。对于后者可以通过施工时间的限制得以防治。对前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一方面是要加强对车辆的引导,解决道路不畅、交通堵塞问题,这是减少交通噪音的有效手段;二方面是加强小区的封闭式管理,限制车辆的出人,可以有效避免噪音的产生。

2.2.3消防管理物业管理中要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加强消防管理。一是要层层落实消防工作,形成一个整体性、全方位的防火网;二是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减少火灾的发生;三是对辖区内的员工和住户进行消防培训,普及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增强住户消防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2.2.4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物业管理要注重人的要求,应经常举行画展、摄影展、艺术欣赏等活动,培养小区的文化氛围;举行群众性社区活动,如: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大家庭”的亲近和睦的温暖感觉,增进小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健康环境建设

健康环境建设主要是对住户健康保障的建设。

3.1医疗保健体系建设

物业管理应建立健全医疗保健体系,为住户提供如特约医生上门诊疗、预约体检、特约专家门诊、手术等服务,并定期开展与健康相关的免费咨询活动,以保障住户的身体健康。

3.2家政服务体系建设

家政服务是物业管理的一部分,物业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家政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住户提供各种专业家居清洁、家电维修保养、家居灭虫、代订各种报刊杂志及保姆、钟点工推介等便民服务。

3.3公共健身设施建设

物业管理中要加强对小区现有的公共健身设施的维护保养,并根据国家及地区的相关规定,结合小区的现有条件和住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新建健身娱乐设施和场所,丰富小区住户的业余文体生活。

3.4社区老人活动建设

针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物业管理应积极进行社区老人服务与活动设施配套建设,组建模特队、义务巡逻队、歌咏队等老人活动队伍,开展丰富多样的老人活动,丰富小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人“老有所乐”。

4环境保护建设

物业管理中的环境保护建设主要是指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建设。

4.1水污染的防治

物业管理中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生活污水,为了做到减少水污染,一方面是要节约用水,这是防治水污染最有效、最经济、最合理的措施,不但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还可以减少污水处理的费用;二方面是采用合理的治理方案,加强对废水的末端处理,使其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4.2垃圾的处理

随着生产的发展,小区城市化的加剧,垃圾的产生也日益增多,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对小区的垃圾处理提出了新要求,在管理中,应设置分类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有用得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垃圾要做到日日清,并且每天要安排清洁人员定时对公共区域进行打扫,保持小区的清洁。

综上所述,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做好环境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只要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住户的居住条件,改善小区的居住质最,为住户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

物质管理在科技技术发达的今天,已经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数据管理、分析和存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发挥信息化资源作用。

信息作用是物质部门的决策基础、系统制订的计划依据,控制物质供应的手段和保证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物质部门决策要先确定目标,制订的目标要结合实际,合理可行;物资工作的起点是物资计划,结合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为计划依据,制订最佳的计划方案;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解决物资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出调整和改善,保证物资工作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全面的物资信息,构建了物资信息的管理系统,是保证各个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的重要条件。

2.发挥存储论作用。

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供应需求,需要储存物资达到特定的数量。存货过多,会积压资金;存货过少,会影响生产,造成供不应求。存储论通过研究“物资最优存储量”的理论和方法,既保证正常的经济活动进行,又把各种费用降到最低,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解决经营管理和物资存储量中产生的问题。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物质管理

1.物质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对物资管理不够重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比较关注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利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加大生产、积极销售的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善企业内部结构,建立健全的物质管理体系,实现采购、储备等制度的规范性,加强物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物资管理模式落后。

一般来说,企业的物质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在完善内部结构的同时,加强企业物质管理,转变物质管理模式。物质管理模式,不仅是企业管理结构的一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与时俱进,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实现企业物质管理的现代化。

3.物质管理技术落后。

物质管理除了依靠管理制度实施以外,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物资管理的采购和仓储等进行支持和计划。企业仓库一般都由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调度,资源共享和资产归属的限制,导致重复采购问题的出现,对仓库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提高仓库资源使用率和物流效率,采用先进的物质管理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三、加强物质管理的建议

1.加强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的市场和自由的价格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不能擅自提高价格,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2.按照需求进行采购。

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防止经营过程中出现“成本漏洞”的必要措施和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需要严格按照管理程序和统一规定的格式对所需物资进行上报,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提出申请、报中心审核、最后批准通过之后,按申请的数量进行采购,杜绝计划外的违章和无序采购。

3.加强仓储物资管理。

第8篇

(一)增强企业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提升,分别采购不利于有实力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联盟,不利于达到优质优价、避免物资价格及供应风险等目的。与此同时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各行业相继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是建筑施工行业物资管理中源头的一个趋势。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压力越大,现代采购管理将向着专业化采购不断迈进。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通过企业流程再造,以及在全球供应市场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的有效条件下,通过实施集中采购管理,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分散采购导致的采购权限的下放滋生的违纪违法行为还起到了有效地监控作用。

(二)保证采购质量的同时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供应商是影响采购管理的最直接因素,与此同时,还是保证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以及交货期的最关键性因素。在集团的统一协调与关系啊,实施集中采购管理还有助于削弱信息的不对称性,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供应商管理提高对客户需求和服务的满意度,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送给正确的用户,以便使用户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变以及深化程度的加深,供应商的管理上也逐渐的发生了转变,客户对于供应商需求反映的敏捷性不断的提升,实施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对于保证采购质量的同时还有助于采购成本得到有效的限制,以实现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

(三)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有效监控与整合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各环节之间工作的专业化,还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资源的有效监管,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从全局高度审视和评估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有效协同对公司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对各种问题和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进而实现充分发挥集团企业规模化的优势;其次,通过权力的集中监控,实现集团公司必须对下属公司经营情况的有效监管,及时发现下属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避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信息共享流程优化,实现效率提升。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一)物资采购观点上的不统一

当前,关于材料的集中采购管理,是施工企业内部较长时间争论的一个问题。当前,关于物资采购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赞成和支持材料的集中采购管理,认为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工程质量;二是不支持物资集中采购,其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当前的建筑施工工程比价多且项目比较分散,因而很难实现统一的协调与管理,一旦出现材料供给不足,对于整个建筑施工工程的进度以及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观点上的不统一,集中采购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二)观点上的差异导致采购行动的不一致

由于管理层关于集中采购管理的认识不统一,就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行动上存在不一致。尽管施工企业对集中采购的有关材料展开了专题的讨论,但是由于基层单位热情不高,只有少部份大项目对主材实行了集中采购,其他工程项目的采购工作仍分散进行,结果就导致集中采购管理的行动存在偏差,物资集中供应的覆盖面仍然较低。

(三)企业效益资源流失大

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在认识以及行动上的差异,导致在实际的管理中,规模采购在价格上存在的优势就难以得到发挥,结果就导致采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就给建筑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个别建筑施工项目由于自身的内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结果就导致有些材料采购价格不但高于集中采购价,甚至还高于市场零售价,不仅导致使企业的效益白白流失,有的材料还发生了质量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避不良采购行为

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制度以及有序的流程,这些只是做好集团采购管理的基础性条件,要想使采购管理运作达到预计的理想状态,就应对集中采购管理实施过程性的监管,加强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相互配合的有效监督。

(一)构建企业统一的价值观,加强监管原则性

对于过程监管而言,无论是需求计划、采购申请、采购决策、合同生成、验收入库还是付款结算等业务,都应该是基于软监管与硬监管相结合的基础上实施的。硬监管主要是指企业自身设置的硬性审核。软监管则是指具有监督职责的监督人对被监督对象的监督。这种监管主要存在于上级对下级的监管。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从名义上讲,具有有较强的监督力度,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当中下级一般会采取隐蔽相关信息的行为来抵制监督。而在同级不同部门职能之间的监督,常常会因为不愿得罪人,而存在“老好人”现象,有些人爱于面子,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的行为。这对于实施监管的执行力度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为此,我们需要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大家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熏陶当事人,敢于在实际的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的监管中坚持有效监管的原则。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善事后监督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经从纠错防弊逐步向企业价值的增值服务。因此,为完善事后监督,就应在实际的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的审计工作。首先,发现各级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从而发挥上下之间沟通信息、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企业管理的目的。其次,通过独立、客观、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目标。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通过评价下属各部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增强企业对各下属单位的约束力,实现其监督功能。再次,实施半年度或者年度的定期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管理制度。

(三)有效实施产品综合成本的核算

产品成本的核算监督,由于以真实具体的数字形式直接将采购管理的成果展示在管理者、员工等的面前,对于分散管理的高成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一种对照目标对业绩实施的有效监督。换言之,产品综合成本的核算是对集中采购管理执行效果的最有效监督。一方面,对于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的促使员工查找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还有助于士气的鼓舞。因此,对于产品综合成本的核算,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集建筑施工企业层面上的总账;二是基层分公司层面的产品账;三是部门以及个人在实施集团采购管理的明细账。另外,不同子公司间综合成,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对总成本的贡献,本下降幅度以及同一公司在产品成本降低的幅度的横向比较是很好的劳动技能竞赛的选材,进一步激发员工士气和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