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教育理念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教育;家庭教育;家教理念
论文摘要: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频繁,韩国音乐、影视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但韩国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却传入甚少,而这些又是许多父母迫切需要了解的。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中国父母从中得到启示。
家庭是孩子受影响最深,受教育最直接的场所。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做支撑,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吸取国内外成功的家教理念和经验,从中提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为己所用。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造就了韩国东西合璧的极具特色的家教理念。而这种独特的家教理念,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一、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
韩国父母非常注意从小对孩子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他们认为要让孩子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伦理道德教育
1.尊老爱幼和感恩教育
韩国的教育一直受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韩国父母会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
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情,让孩子珍惜这份亲情,并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2.宽容教育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能使自己与人和睦相处。
3.诚信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提出: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诚实守信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每个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
韩国人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犯错时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责任意识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得出结论:“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有责任心,要靠家庭教育中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利用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机会培养出来的。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父母就要让孩子的责任心来自于对生命和自由的敬重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二)文明礼仪教育
韩国《道德》书中明确提出,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礼节,以及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
当孩子在用餐时,一旦出现不文明、不注意礼仪的行为,父母都会及时地给予指正。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礼貌常识是最好的时机。
韩国人认为,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修养。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韩国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在公共场所的礼仪教育。
韩国父母习惯让孩子参与待人接客,如果在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文明礼仪的行为,父母可以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引导。
(三)学习教育
韩国一位权威教育专家说过:“善于学习的人,就是能善于培养并且能保持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要使孩子学有所成,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韩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持。他们认为兴趣的保持与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学习都很重要。
此外,韩国父母对待孩子文化课学习的方法是用一种愉快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他们主张尽量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可以快乐自由地发展。
(四)财商教育
韩国父母非常重视引导孩子正确消费,他们主张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金钱,没有善于理财的习惯,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不在于孩子本身的错误,更不在于孩子拥有零花钱的错误。
此外,韩国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储蓄,不让孩子乱花钱;另一方面,又教育孩子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五)心理教育
韩国心理教育专家经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不少青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呈上升趋势。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在情绪失调、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学习出现障碍等方面。因此,韩国教育专家呼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关注。
只要父母有信心、有耐力,认真对待孩子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孩子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很快得到消除。
二、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许多家庭里,父母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出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心态,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屈,孩子犯错误也是得过且过,致使孩子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父母可以参照韩国家庭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从道德、礼仪、学习、财商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注重细节,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农村读物出版社.
[3]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幼儿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家庭教育指导是幼儿园开放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义及课程活动,了解幼儿园“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配合老师的工作。第二: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让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幼儿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避免拔苗助长。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分享的益的育儿经验,帮助家长了解、重视民主、支持与关怀的教养态度,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协助家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家庭教育。
我们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分为个别指导与集体集体指导两种方式。个别方式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家长间一对一地联系与进行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密切家园联系,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体方式是指对家长群体进行工作的方式,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专题讲座、家教经验交流、各种家教研讨活动、设置家园联系栏(家教园地)、组织面向家长的开放日以及印发有关家教学习资料等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必须将集体方式与个别方式有机的结合交替进行,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以下是我们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种方式:
1 新生家长见面会
在幼儿入园前邀请家长来园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安排家长签到,并注意没有来园的家长,与他们保持沟通务必保证新生家长的100%到会率。如果家长有制度,也要将会议记录整理成文让家长看到。这样做一方面希望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取得共识,家长在今后能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也为了加强家长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
2 定期举办家教讲座
幼儿园邀请在幼儿教育、保育方面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来园给家长讲授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等),传授教育幼儿的经验(健康与保健、心理问题与治疗、行为偏差的原因与治疗等)和家园配合的意义作用和途径。
3 电访、家访、家长手册及园刊、宣传橱窗
及时的家访、电访、每周一次的《家园联系手册》都是教师与家长进行个别沟通的好形式,在《手册》中家长可以通过幼儿自评、教师寄语了解孩子在认知、行为习惯、性格、合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填写“父母的话”、“幼儿在家情况”,希望家长重视幼儿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幼儿,使家园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园刊、宣传橱窗可以刊登幼儿园活动动态、家庭教育的文章、幼教专家的教育论文、卫生保健知识、教师的育儿心得,家长的育儿经验、幼儿膳食食谱等信息。
4 设立亲子教育热线
由园长、家教组长或有经验的老师接听家长电话,倾听家长的心声解答家长的提问,与家长交流教育幼儿的经验,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困难,舒解家长的困惑和焦虑的心理。教育热线使个别工作繁忙的家长多了交流的渠道;也使部分比较害羞的家长避免尴尬。
5 家长开放日
家长可以来园观看、参与幼儿的在园活动,参加幼儿园各项大型活动,如:亲子趣味运动会等,以此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自己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以便客观的看待孩子,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6 开发家长资源,拓宽家园互动的渠道
我园开设了热线电话、家园信箱和电子邮箱,便于家长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提出要求。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发展就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因地制宜,要将学校环境与当地家庭环境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好教育,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观念束缚,充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关联性。在本文中将对二者的协调关系做进一步延展性分析。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 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8).
[2]赵取花.论族群意识与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在长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积淀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都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而就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来看,因为家庭教育在血缘性、时间性和权威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对儿童在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其实,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对儿童品德的培养。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培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固定逻辑,这表明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传统家庭教育主张实施早期家庭教育,即实施胎教。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孟母进行胎教的事:“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同时,传统的家庭教育也特别强调后天的早期家庭教育,如《颜氏家训》中便提出,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
对于后天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人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1)在孝敬长辈方面,要重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侍奉父母,使他们心情舒畅,而不是在外招惹是非,让父母担心。如,“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通典·卷第六十八》);“夫为人之子,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上》)。(2)在待人接物方面,首先强调尊重长辈,谦恭礼让:“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礼记·曲礼上》)。其次,与人交往时要注意礼节,在进门前要先打招呼,坐立要端正,不可随意听别人的谈话,回答别人的问话时不能大喊大叫,不能放肆地盯着别人,也不能故意装作不在乎。(3)在修身做人方面,则重视培养儿童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的品质。王充曾指出对儿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万全《育婴家秘》则强调:“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曾子杀牛、孔融让梨、傅亮4岁时解衣与人的故事都成为历代儿童教育的生动教材。(4)在饮食起居方面,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道:“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朱熹在《蒙童须知》中指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进而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勤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如《颜氏家训》、《庞氏家训》、《家训格言》等。
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分析、辨别的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及其子女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察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丘睿《大学衍义补》)陆世仪也在《思辩录》中提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
最后,古代有不少教育家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王阳明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趋向鼓舞”,“鞭挞绳缚,待若拘囚”只会“偷薄庸劣,日趋下流”。而陆世仪也强调“因其势而利导之”。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在面临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进行家庭教育的全面改革,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都应实现转变。在改革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在观念上,家长应抛弃传统家长制思想,转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给孩子过大压力的做法。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充分发展智能素质,更需要其它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儿童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家长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关心儿童的学习,但不一味地要求儿童学业成绩的优异,也不单纯地以成绩的高低对其进行评价,更不应以自己的意愿决定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真正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表现,并与班主任老师定期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做到全面了解孩子。对儿童具备的优势潜能做到心中有数,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儿童实际的发展目标,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目标。
其次,在内容上要重视品德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必然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在进人信息时代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品德是良好人格形成和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而健康的人格特征又会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家长必须将品德培养纳入到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去。在培养儿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要特别重视对儿童修身做人的培养,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要重视儿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沟通的技巧。
[关键词] 学前家庭教育 课程体系 对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学前家庭教育特殊性分析
1.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婴儿离开母体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积极的态度、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良好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成人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可以说,目前我国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已经直接影响了学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二者虽然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但父母不同于教师,家庭不同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通常都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明确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计划为学前儿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与之最大区别在于,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基本属于“无证上岗”状态,家庭教育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学前家庭教育正以其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专制型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给予重大影响。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冷静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培养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把手工制作、简笔画、书写、舞蹈创编、边弹边唱、模拟教学、讲儿童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项技能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基础技能的的训练,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家园共育能力、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家园共育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仍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大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1.加快《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注重幼师生培养环节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开发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前家园共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重点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资源互补的需要;是与世界幼儿教育接轨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贯彻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当前应培养学生能从家庭教育现象中抽象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与家长有效沟通技能、进行家庭教育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等综合能力,幼师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家园共育技能培养比重。
(2)构建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是一门多边综合学科,学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首先应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理解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内容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学科奠定基础。因此应构建以注重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与家庭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独生子女与单亲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策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论和实践;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方法等全面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认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合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
(3)构建以适用、多元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体系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容量、过程、程度实施了最优控制,引入了幼儿园实际的情境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辅之以观看录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习学前家庭教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家园沟通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4)构建以考查学生家园共育等专业能力为实质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学前家庭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平时出勤与课堂听课状况、作业完成状况、社会调研情况、期末理论与技能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注意注重平时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沟通技能、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的综合能力。
2.幼儿园主动建构立体、多元的家园沟通有效渠道――注重岗教师培训环节
如今虽然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家园共育途径单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幼儿园在岗教师的培训环节,一是加大全体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学习,并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教师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尊重家长,认识到自己“孤军奋战”远没有团结共育的教育效果好;三是教给教师们家园共育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家长开放日活动
对于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园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要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事后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参与精神,广泛听取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幼儿成果汇报活动
教师在策划此活动时应注意对全体幼儿全面了解,全方位展示。要让家长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3)接送交谈与家访
接送交谈能及时解决当天的教育问题,教师的家访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教师应十分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求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谈话艺术。
(4)家园联系册
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通过家园联系册,把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告知家长。
(5)家长助教“走出去”“请进来”
与家长提前沟通,带领幼儿去家长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教育,也可以请家长来园做临时教师。这样既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6)家长委员会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既是幼儿园民主管理的体现,同时也是家园共育的又一途径。我们可以推选重视子女教育,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幼儿园管理,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保证交流渠道畅通,协调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等活动。
(7)家庭教育讲座及家长会
聘请专家专题讲座要注意可以就某个问题做全面系统的讲解,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8)建网站实现家园沟通信息化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园可以建立网站使家园沟通更加便捷,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有效沟通、合作共育。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家园共育方式,都应该注意使之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波.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在社会巨变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家长,正在用有限的家庭教育知识、有限的教育经验和对孩子无限的期待、无限的担忧煎熬着自己,从而深陷于高期望和低教育水平的矛盾之中,由此所带来的种种亲子冲突和家校冲突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加重了学校的教育责任和负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进一步提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的需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需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强力支撑。而创办“家长学校”则是有效实施“家校结合”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家庭走进学校,及时和学校沟通,紧密配合学校,全面的、科学化、培育好每一个孩子。
那么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才能有效实施“家校结合”呢?现代教育学家是应该好好深思,仔细地探究了。本文就如何实施“家校结合”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飨读者。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家校结合、网上家长学校。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范围的不断扩大,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日趋显露:孩子因溺爱而客观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很多的孩子自私、狭隘、蛮横、叛逆,逃学,网络成瘾、早恋、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亲子关系日益疏远,而家长又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因而,成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了。
家庭教育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并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今,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达到空前的程度,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一步确立其地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网络技术在冲击和弱化学校教育功能的同时,对家庭教育却产生着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把家庭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成为家庭与学校、社会结合的有机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家庭、学校与社会就能迅速、方便地进行沟通,才不至于把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累下来,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一、政府应该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家长提高参加不同层次家庭教育培训活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发生在家庭的教育活动,不是家庭和个人的私事,国家和社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指导。以避免家庭教育成为育人的“短板”,拖了教育整体改革的“后腿”!
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广大媒体做好积极地宣传,使广大家长摈弃旧的育儿观念,树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的理念与方法。使家长和学校充分熟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
政府应指导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培训”使广大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科学化的教育好孩子,做好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活动经费、建立各级家庭教育培训基地,完成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
家庭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就不能免其责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行父母教育的条件首先是要有固定的场所,其次是有基本达到要求的师资。
首要的是资金的投入,国家应投入专项资金,目前,由于教育事务繁多,教育行政部门未能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起来。国家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联系各种社会力量负责中小学校家长学校督建,拟定标准与实施细则,通过学校与广大教师,将家教指导工作从学龄段往前延伸。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家庭教育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各级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研究,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奖励优秀从事家庭教育的专职与兼职人员;联系新闻出版部门对家教图书与期刊进行管理,对家庭教育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信息。
三、学校应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家长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涉及到每个家庭,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甚至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贯穿在人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我们注意到,国家规划的工作方针之一是“育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是育人的主体之一,应当以宏观的视野认识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在教育规划中体现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而不应视家庭为学校教育的工具,不应假设家长无师自通!因而,举办“家长学校”首要任务是:“提高家长素质”。
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应本着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精、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家长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还可通过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设立心理教育咨询台、家庭教育咨询台、学习方法咨询台等专门解决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变家长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可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了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育儿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四、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上家长学校”
网上家长学校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因特网和相关软件的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操作背景和技术条件下,以在校学生的家长为教育对象,以《家长学校工作规程》和《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三力合一作用,以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全面提高家长素质为宗旨的一所成人的业余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家长学堂”、“家教超市”、“家教论坛”、“心理导航”、“名师点拨”、“专家在线”等途径来实现家庭教育目标 。
网上家长学校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挖掘网络教育积极因素,促使学校内部制定研究规划,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达成研究的预定目标;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以创新精神来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创新成果,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的互动教育信息平台-“网上家长学校”借此科学、合理、有效地量化和考评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方面的工作情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德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学校常规工作的管理作用。
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网站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了校务工作效率,节约学校办公经费的开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强化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有利于学校倾听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对学校的监督;有利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有利于网络环境下社会化学习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宣传教育的成就,教育资讯。
有了家校互动平台,许多信息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出,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一些具体要求。由于交流及时,对于家长更好的有的放矢教育孩子,合理科学安排孩子的学习,有了一个指导性的作用。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学习情况,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强化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沟通方式,从而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短信的方式,把自己对学校管理上好的建议,对老师的要求、希望,自己在教育子女遇到的困惑,发给相关的部门或人员。融洽了师生之间,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沟通起来方便、快捷,高效。
信息技术在家长学校中的渗透,为家长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学校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等提供了有力的作用,为学校管理及各项工作做好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校讯通”为家校合作保驾护航。
“校讯通”系统是利用GSM网络和短信息技术,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顺畅传递学生信息、校务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校园通信系统。所谓“校讯通”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手机短信群发,轻松实现家长与老师间的双向交流的系统平台。
通过借助“校讯通”可以方便的实现:校务管理、家校互动、平安短信、亲情沟通、气象提醒,可以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及时和家长联系,宣传学校的政策规定,告知学校的放假和返校时间安排,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校讯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移动窗口 ,及时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学生成绩和进步。给有进步的学生家长发送贺信,促进学校的精度管理,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 宣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营造积极和谐的家校教育氛围,是学校、家长和学生交流的一种有效平台。
“校讯通”对广大家长更是可以“低成本”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校讯通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包括学习成绩、平安进出校、近期表现、身体状况等等;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方法的有效渠道;是和孩子实现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实现和孩子的一起成长。
“校讯通”在学校现代化管理方面、在家校合作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应用。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从源头上指出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约70%的家长经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已深入到每个家庭。然而在我国,根据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懂家庭教育;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竞争与其说是孩子们的竞争,不如说是家长们的竞争。因次,我们应依托政府大力研发“家校合作”机制,发展“家庭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配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只是单独地接受两种教育模式的一种,都会让自身的发展产生局限性,个人能力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当今,家长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学校有义务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的人才,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学校;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省去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环节,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别人,错误地以为教学程度的好坏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部分家长只是对孩子起到生养的作用,而并不会关注孩子之后在成长之中的性格养成,成为“衣食父母”,最后孩子养成错误价值观,自己才后悔莫及。
2.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很多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回到家中更应该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给孩子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任务,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性格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或是情商培养,都没有进行关注。
3.家长没有主见
“唯老师是从”两种教育模式有着巧妙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分,并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大多数家长极端地认为老师的想法是最正确的,却忘记了老师也会出现错误。正是因为对老师的过分支持,经常根据老师的想法,就给自己的孩子定了性,对孩子进行一些不被提倡的处罚方法。单纯从家庭教育的这方面讲,当孩子在学生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应该灵活的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安抚,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气,并且在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有所思考,让他们真正了解到自身缺点。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两种环境对于孩子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学校更倾向于学生最后取得怎么样的分数。作为家长应该和学校进行沟通,与老师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共同推进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1.家长应正确认识家庭教育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更不能把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重复,应该为孩子提供那些在学校无法学习或是疏于学习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储备知识,家庭教育要着手于孩子的性格发展,要培养孩子特有的个性,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孩子面对困难的心态,把学校教育体现在实际生活之中,教育过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对比,要看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和性格良性发展。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要掌握多种沟通的技巧。一般学校和家庭进行联系,分为集体联系和个体联系。集体联系在规定时间内和所有家长进行交流会谈,个体联系则是教师与个别家长进行单独沟通,通过打电话或是面对面等多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平时生活当中要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有细致的了解,因为和学校有了联系,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孩子都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关注,教师着重发现学生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学进程。现在学校和家长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成为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主流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家长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通过互联网,学校一方也可以了解不同家长的教育风格,家长通过网络手段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分析自己在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听取网络教育专家的建议,完善自己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告别以往乏味的教育方式,增强自己的责任心,还可以和别人进行沟通讨论,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最大化的完善。而且家长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时也可以取长补短,懂得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可以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当中积极成长。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方式要密切联系。孩子系统的接受知识,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必须要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全方位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细致的理解,两种教育方式相互配合,能够让孩子有全面的发展和知识储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6,(12):12-34.
[2]胡隽之.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零陵学院学报,2014,(0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