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服务贸易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第1篇

采用最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评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该类商品或服务竞争力越强;如果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或服务不具国际竞争力;如果TC指数为零,则表明此类商品或服务的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2001—2008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数值都比较小,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明显下降,降至2002年的1/2,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减弱。2004—2006年,虽然体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偏弱。2006年之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不断下降,从0.17一直降至-0.43。特别是2009年,入境消费额比2008年明显下降,而出口消费额比2008年增加了21%,旅游服务贸易进口首次超过出口,TC指数由多年的正值转变为负值,表明微弱的竞争优势已经转变为微弱的竞争劣势。2011—2013年,出口只增长6.6%,而进口增长了77.1%。在逆差增大的情况下,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呈现向-1接近的趋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下降明显(详见表4)。

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

(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出境游消费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使居民出境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我国出境人数增长与GDP、人均GDP增长保持同步,出境人数与GDP、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而出境旅游支出的增长虽然落后于出境人数、GDP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但增长趋势仍保持一致,出境旅游支出和GDP、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88。可见,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出境旅游支出与人均GDP的相关度要高于出境旅游支出与GDP的相关度,说明随着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出境旅游消费的欲望明显加强。近些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经济下滑明显,失业率剧增,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入境游客消费意愿降低,这些因素使得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转为负增长。

(二)国外对我国出境游限制减少,出境游手续办理愈加简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居民出境游范围不断扩大,并得到多国和地区的政策扶持,出境游限制越来越少,程序愈加简便。在出境旅游方面,我国境内居民可以通过“自由行”等方式赴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欧洲、美国等地旅游,满足了居民旅游多样化需求。同时,部分周边国家为吸引我国游客,也纷纷推出免签或落地签政策,简化了出境游签证办理手续[1]。

(三)人民币持续走强和银联卡结算便利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对我国出境旅游市场消费特征的调查发现,从2004年开始,境外购物一直是我国出境旅游者花费最高的项目,而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在境外的购买力,因而人民币汇率成为我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2]。2005年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主要出境目的地的货币(例如美元、港元)升值幅度较大,如2001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8.2770元人民币,而到了2013年该汇率为1美元=6.1932元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33.6%;2001年人民币兑港元的汇率为1港币=1.0608元人民币,而到了2013年该汇率为1港币=0.7988元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32.8%。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导致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出境游)价格降低,对整个出境旅游形成较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在境外使用和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广,接受银联卡的商家越来越多,便利了我国游客的境外购物消费。我国公民出境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韩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开通了ATM(自动取款机)/POS(销售终端),接受中国所有的银联卡。随着中国游客购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出诸多针对中国游客的服务,包括提供中文导购员、中文购物标识等[3]。

三、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旅游购物,增加入境旅游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旅游购物占我国旅游总体消费的比重偏低,仅为28%~30%,而发达国家此比重高达50%~60%。其原因在于,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大众化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方式较为单一,对于门票经济的依赖性较强,而旅游购物仍是旅游产业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3]因此,首先要重视和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入境旅游消费。将地域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将地方特色与现代文化、现代工艺相结合,创新研发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占旅游消费的比重。其次,可借鉴韩国乐天、新罗免税店以及台湾升恒昌免税店的营销方式,在有条件的城市打造国际购物天堂,注重购物场所的人性化设计、经营服务水平、营销网络构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为境外游客购物提供免税或退税便利,并提供信用卡支付、网络支付等便捷服务。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夯实旅游服务贸易基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以及不断扩大,从根本上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因此,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首先应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一是大力完善连锁酒店体系、餐饮、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增加有效供给,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线路,在保持传统观光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域文化体验、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以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三是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旅游企业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加大对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的投入,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对国家旅游形象和优秀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

(三)加快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去”步伐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支持和促进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旅游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合资或并购的方式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及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商业模式、产品研发技能、国际化管理人才,实现旅游企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旅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问题;原因

1 制度原因

制度因素是旅游企业进行扩张的主要障碍。例如我国旅行社的所有制结构比较复杂: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占23.61%,股份制企业占67.96%,私人企业占7.87%,其他类型企业占0.44%。除23.61%是国有独资以外,在占67.96%的股份制企业中,有许多旅行社也与各级政府部门有行政隶属关系。这些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而旅行社规模化、集体化必然要求对其业资产进行重组,资产重组则意味着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再分配,这必然会损害部分政府投资主体的利益,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自然会有各级政府进行行政干预,其结果是阻碍了旅行社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与此相反,美国旅行社运用资本的杠杆,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以谋取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横向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连锁经营和中小企业的联合经营,而纵向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合并。

2 分工体系不合理

我国的旅游企业实行的是水平分工体系,旅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而饭店分为内资饭店和外资饭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旅游企业都要从事其业务范围以内的所有环节的经营活动,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弊端就是:业务范围广,造成经营深度的欠缺,工作重点分散,规模化程度差。同时,由于市场相互覆盖,业务环节重复,行业内部缺乏协调效应,众多的旅游企业忙于在有限的市场上占有领地,其结果就是大企业或大集团缺位,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低,整个行业呈现小、散、弱的状态。

3 市场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通过市场可以有效的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在发展旅游业时,自身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很完善。旅游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价格信息,迅速通过传导机制,来确定本企业的生产方向及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市场充分竞争,以收购、联合等方式来扩大规模,实现资源的有限配置,使市场更加合理化。而我国旅游市场机制发展不充分,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比较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界限不清,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状况来确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错位;同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很多旅游企业热衷于价格战,使用欺诈性手段,来吸引游客。

4 缺乏创新意识

如何优化作业流程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如何实现高效的客户和关系管理减少非正常的业务流失,如何进行网络化经营实现企业的规模竞争优势,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支持工具和有力武器。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却存在很大差距。美国运通TRS公司在1995年着手开辟网上业务,成为旅行商中使用网上商务手段的领先者。在客户沟通方式上,它率先推出的以电子邮件为基础的支出报告系统和预订系统,并于当年接受了第一个由商发出的预订单。而中国旅游企业总体来说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在:一是大多数旅行社企业主要将电脑技术用于文字处理和制作报表工作,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初级阶段,而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而得到价值、增值和信息共享以及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沟通的旅行社较少,这使旅行社在业务处理的快捷、准确、及时等方面处于劣势。二是中国GDS系统严重缺位,致使互联网利用不充分,大多数信息处理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处理维持在局部范围。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收支差异三个角度出发,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和竞争力系数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上升。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 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

2 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

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3 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收支状况改善,逆差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逆差额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扩大,如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逆差541.88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逆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从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 服务业 产业融合 新经济模式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产业融合基础

(一)新经济模式下的产业融合概念的双重特征性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发起于互联网发展领域,以“三网融合”作为构建基础。产业融合概念的广义延伸可以定义为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和有机互补,逐步融合具有创新特征的综合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集群化的经济协同增长模式(见图1)。在图1中,A过程代表以旅游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延伸发展,B过程代表以产业聚集为目标的旅游资源开发,C和D过程则指代延伸和融合。从产业融合的循环作用路径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模式下的产业融合概念具有双重特征性:

一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推动力是经济效率的集聚性提升,由于经济效率、不同产业形态之间的聚集,从而导致了集约化优势,进而创造了产业间的共同资源基础,使得产业间基于生产地域距离寻找到有效的契合点。产业融合过程是以资本的融合作为催化剂,产业间竞争在由内部向外部发展时,必须重新定义无限合作条件下的有限竞争关系,调整企业组织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重新划分市场格局。

二是产业融合的过程往往伴随产品、业务和市场在不同地区间的界限突破,行业管制性有所减弱,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就可以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大的产业和地区间进行充分流动。在地区和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由于要素交易和资本流动已经很难再通过一般性的市场等级机制得到协调,生产竞争等矛盾频发,此时产业融合是解决矛盾和协调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二)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的复合型融合诱因

产业融合理论包括三级特征识别体系,第一级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否具有从技术到市场的创新过程;第二级是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技术基础融合完善程度是否良好;第三级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区分是否趋于模糊。在此原则下,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具有复合型融合诱因:

一是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的直接诱因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出现是产业融合的必然结果,区域性的集中规模经济效果达成,由此也实现了范围经济发展,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留存利润。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以市场需求作为直接带动力量,产业融合往往在创新供给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于跨产业边界的新型消费者需求的催生,新出现的市场需求则反过来进一步拉动产业融合向深化和扩大化发展。

二是新技术在产业融合中的引用使得旅游消费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以日益红火的电子商务为例,其在促成消费者搜寻旅游资源、拓展渠道途径方面逐渐具有主导性的作用,旅游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寻求与电子商务业务整合等新兴产业融合目标。后消费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强迫旅游企业发展产业融合业务,天生的开放性、低进入壁垒和垄断竞争格局使得旅游企业在进行产业融合过程中更方便掌握市场变化,及时改变产业价值创新策略,提升特色服务体验,应对市场波动更加从容和及时。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模式构建

综合性强、联系程度紧密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旅游业与之类似,呈现出较强的可融合性,表现在交通业、工商业、餐饮业、酒店食宿业、娱乐业以及博览会展等传统特色服务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可以将地区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创新特色产品,其中尤其以旅游公司对博览会展旅游市场的供应商具有很强带动作用(见图2)。在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高端行业的融合方面,旅游业一方面可以盘活区域资源,扩大相关服务行业的资源存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构建跨层级服务行业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效率提升。

(一)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融合

在旅游产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创新性技术服务的融入具有核心关键作用。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融合会催生旅游业孕育产生新型业态模式,这已经在部分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如芒果网、捷程旅行网等,产业融合实践使得旅游服务体系更加丰富,旅游市场时间和空间局限得以打破;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管理信息技术的融合具有促进产业要素发展创新的作用,融合后的集成化产业会在资源整合、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以及服务咨询等领域更加具有运行效率,信息技术的融入对于集合化产业的边界限制具有很大的消融作用,产业业态融合不会面临中途停止的尴尬。

(二)旅游产业与金融资本服务行业的融合

旅游业是具有综合性发展特征的行业,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建设产业链条,都需要巨大的金融资本支撑,在经营初期并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旅游业和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来说,融资渠道是否畅通、资金投入是否充足和及时对于地区复合型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而通过旅游业与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兼并融合就可以引入更多经营资本,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建设新型产业实务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化旅游产品服务组织形式,这既可以在较高的起点范围内谋求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高标准产品包装物流业务水平,又可以搭建趋于完善的配套性旅游产业价值链。

(三)旅游产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在旅游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过程中,其具体实现往往包括微观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系程度紧密或松缓的业务市场,进而获取跨行业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能力。在产业融合实践中,不同企业间的融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企业组织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产业间并购模式也会经历由内部纵向并购向外部横向并购的转变,因此,政府在旅游业和服务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尽量放松行政管制,领导建设地区间企业并购网络信息平台,出台政策促进服务性行业与旅游业的重组整合进程,鼓励地区性产业融合品牌的建立,通过拓展旅游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价值链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的新经济模式发展策略

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要突破制度局限,在地区内达成以旅行社和景区建设开发公司为主的新型旅游产业资本、以娱乐休闲和餐饮酒店集团为核心的服务产业资本、以软硬件研发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资本以及以金融保险和信贷风投为主的金融资本的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当代结合。

通过融合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与信息技术资本,加速建立新型旅游经济体。着眼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高投入和慢回报特点,我国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政策也陆续出台,且要求旅游企业加速维护经营资金增长需求,这在各地旅游业发展中频频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中可以得到体现。然而,复合型旅游服务产业的打造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新型旅游经济体必须着力解决资本融通问题,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联合规划的形式来编制旅游服务业融合标准,调整新兴服务业和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地区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以资本为核心的联结。

通过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带头人,分配各地区主管部门自由开放市场,加速旅游服务业要素、信息技术业要素、金融服务业要素等充分流动。以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知识、品牌以及管理作为发展重点,以互利双赢为基础支持不同产业之间的跨地区交叉重组并购,搭建企业集团联盟,通过企业联盟来稳定和加速融合旅游新业态。在争端解决机制上,要建立以省级主管部门主导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形式来建立统一合作机制,突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束缚,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产业博弈主体偏向问题。产业融合共同发展基金要交由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以便用于重要产业合并项目贷款。

打破地区间行政管制局限,建立跨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合作协调机构。在经营资金以外,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服务业的融合壮大还在根本上受制于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政企不分、职责混乱、重复管理以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景区运营等存在脱节问题,统一性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需要建立。此外,由于地区间经济利益存在竞争性,旅游经济摩擦和要素资源争夺现象频发,地方保护、割据市场及服务贸易壁垒等难题得不到缓解,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结构、配套服务设施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统筹产业融合的约束保障机制,为旅游服务业发展创建适宜的制度环境。在统筹完善产业融合约束保障机制方面,要多角度进行产业二次创新,要注意到地区旅游企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合作不仅包含组织形式变革,还包括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业务创新,因此,旅游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市场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出台各项法律法规,保护旅游服务业创新利润和创新动力。针对产业融合的行为主体约束开发机制,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作为先行措施,规范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监督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降低产业融合费用。

结论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服务业融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综合渗透金融、信息技术、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由密集保守发展向动态离散发展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新兴服务业对于传统旅游业的注入实质是现代旅游业全行业价值链渗透,这种具有转型思维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助力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进行行业发展前景规划,明晰现代服务行业利润来源,在后消费经济时代始终把握服务行业发展脉搏,为我国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阎如良.论政府主导与旅游公共服务[J].管理世界,2012(4)

2.李进兵.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企业自愿保护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10)

3.尚雪梅.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4.李志刚.浅析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J].中国商贸,2012(3)

5.方百寿.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小费制度与旅游服务质量分析[J].旅游论坛,2012(7)

6.王德勇.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2)

第5篇

关键词 法国 旅游业 竞争力 政府

中图分类号:F595.6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国家之一,凭借着世界时尚之都巴黎,地中海蔚蓝的海岸线,以及被称为人类艺术明珠的昔日君主王宫凡尔赛宫等丰富一流的观光资源,多年以来,法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旅游国的地位。

法国能长期蝉联世界第一大旅游国的地位,除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旅游景点资源,也与其在旅游业行业环境、机构设置、促销宣传等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不断优化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质量密切相关。

1法国旅游业的发展经验

1.1健全的旅游政策支持

法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还注意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旅游业的发展。法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建设资金。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把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从政策、资金、税收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2完善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

作为支柱产业,法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本国国情,实行对旅游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法国的旅游业由三个部门管理和管辖,即政府,旅游局和旅游办公室与首创联合会国家联盟。政府拥有监督和授权的权力,旅游局则负责政策制订实施与管理整个国家旅游系统,而国家联盟属于非政府机构,扮演着协助与执行的职能。这样,三大机构构造起了法国独一无二的三足鼎立的旅游网状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旅游事业的运转。

1.3健全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法国的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文化资源和滨海资源,为了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法国政府对其产权及保护利用均有着相当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政府的权职主要通过沿海委员会、国家历史遗产和景点委员会、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具体实现,每个部门各负其责。

法国政府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早在1962年就颁布实施了《马尔罗法》,凡是被划为历史保护区的地方,区内的一切建设修缮活动都要经“国家建筑师”的严格咨询、评估和同意。二是重点保护原貌。古建筑的立面,即使装修也不能破坏,厅堂、楼梯等内部格局都必须原貌保持。三是确保新旧建筑协调。老城区都确定了建筑高度的绝对控制线,超高建筑一律建在城外或郊区,新旧建筑相互协调,自然和谐。四是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文物的修复或整修,文物周围新修建筑的高度、格局、色彩及施工方案,都必须得到有关文化部门的许可,政府对此实行垂直领导,向各省派出有公务员身份的建筑师,保证进行专业的审查和监督,切实履行保护文物的职责。五是实施整体保护。凡是确定为文物的古代遗迹、墓葬、石刻、桥梁、建筑乃至民居,保护范围不仅仅在于文物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周围环境。

1.4众多的旅游激励措施

除了繁荣的入境旅游,法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法国人出游度假。这些创新化措施为法国人提供了较多的旅游休闲时间,并为中低收入阶层创造了较多的出游度假机会,使他们享受到了旅游乐趣,达到了旅游者受益,国家增收的双赢目的。这些措施主要有:一是带薪休假制度。法国是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国家。任何雇主或机构负责人都无权剥夺员工的该项权利,并要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管。二是发行旅游支票制度。旅游支票由企业或机构与个人共同出资认购,购买旅游支票金额可免交工资所得税。旅游支票可用于旅游消费者在国内旅游的食、住、行开销,而国家发行旅游支票的盈余,则专项用于发展旅游设施。旅游支票既资助了外出旅游的需求,也对法国国内旅游的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1.5完善的交通设施

法国交通发达,路况良好,公路网络相当发达,绝大多数旅游景点都与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畅通。处于旅游线路的高速公路或国家公路的两旁还设有旅游景点的指示牌,每隔十公里就建有服务区或简易临时停车点,供驾驶人休息。沿途的加油站,公共洗手间、餐饮、住宿点布局合理,给客人的游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除了高速公路以外,法国的铁路网络也十分发达,连接了所有城市的交通,方便快捷。

1.6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高质量的服务

法国旅游业拥有健全的旅游人员培养体系,为旅游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则带来整个旅游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得旅游业更加健康地运转。从业人员提供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以人为本,同时又实事求是,讲求效率。2003年9月,法国政府负责旅游的部长级代表贝特朗提出法国旅游质量计划,敦促法国旅游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经营者从长远角度出发,关注服务质量,打造鲜明特色。

1.7丰富创新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为了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法国政府及旅游行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丰富创新的宣传和促销方案。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重视本地化“窗口宣传服务”。旅游办公室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免费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风公共服务。二是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法国文化中心”来宣传法国旅游。通过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宣传法国文化、推广法语教学,从而也促进法国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前往世界各国举办法国旅游业推介会,推动国际旅游活动。四是设立法国旅游宣传网站。法国专门推出了“法国之家”网站,负责拓展旅游,通过在线营销手段对法国旅游进行宣传和促销。网站自开设以来已经多次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版,添加了新的内容和项目,还推出了法国旅游景点的虚幻游览功能。

2结语

法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在本国的资源情况和国民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出来的一种适合本国特色的模式。尽管如此,对于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依然十分有借鉴意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该试着借鉴法国旅游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推进下,早日实现旅游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晖.法国旅游促销对中国旅游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成佳.法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旅游业的借鉴意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6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1.引言

上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经济结构正在进行巨大调整,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评价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服务贸易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下新的发展趋势: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加速调整升级;国际服务贸易的区域性不平衡继续存在;服务业的跨国外包不断升温。

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在服务贸易规模和竞争力方面差异悬殊。发达国家仍占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占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3/4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就占了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近30%。近年来,虽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服务贸易整体规模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且它们大多是服务贸易逆差国。2008年,国际服务贸易前十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3.1%。而且,这种区域性不平衡还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

从1994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收支持续顺差,2004年开始实现经常项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上各种指责接踵而来,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低下。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排开总量不说,即使在服务贸易顺差的项目中,中国也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占优势的状态,信息和资本密集的保险、金融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则明显发展落后。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在发达国家却是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已经指明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上,产业结构重心应该向服务业偏移,并且要优化内部结构。中国贸易增长方式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国贸易转型已成为现实需要,服务贸易应当加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进行研究。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只有46.1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不足0.6%,到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868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位。但中国现阶段仍然只是一个服务贸易大国而非服务贸易强国。

2.1 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吸纳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用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来衡量。中国1998年的水平为32.1%,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55%的比重水平。中国1998年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6.7%,低于发达国家的55%~75%和发展中国家的30%~55%。199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在全球名列第14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0%,而同期中国商品贸易出口额在全球名列第9位,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3.5%;而且中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一直都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为96.98亿美元,2005年服务贸易逆差额94亿美元。

2.2 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3%,居世界排名20位之后,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比比较落后。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的比例为1:10.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2。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国际旅游收入162.3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3%,国际运输收入36.7亿美元,占12%,两项合计共占65%。可见,运输、旅游是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中国服务贸易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中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3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4 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中央相关部委负责,但对应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这种管理体制是存在许多缺陷的,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2.5 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

服务企业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效率和营销手段上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2007年财经蓝皮书《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指出,2005年我国服务业劳动就业率仅有30%多,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大部分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蓝皮书表明,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被认为是最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的领域,而我国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还未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这固然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发展进程迅速,第二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有关,但还是衬托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会成为容纳劳动力的主渠道。

3.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 Power Index),即TC指数。是对一国(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l则竞争力越大,等于l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数值越接近于-l表示竞争力越薄弱,等于-l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随着近几年各相关部门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视,2005年以来竞争力指数略有升高,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而同期欧盟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8左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的TC指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06年为0.12,具有竞争力。

从各个具体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正数状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而一问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却一直呈负数状态,这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盛行,运输服务越来越偏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的基础一向比较薄弱,越来越显现出相对的比较劣势。建筑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近5年来才有所改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建筑行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内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政策性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下,如何将原有的垄断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以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是电信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和电影音像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贸易竞争力指数绝大多数为负数,反映出中国资不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比较低,特别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10年间的TC指数平均值是-0.88,反映该行业对进口的依赖很大。

总体而言,我们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依然处于比较劣势。旅游、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都比较小,表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逆差主要来自运输、保险、金融和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指数都比较小。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对策

服务贸易是服务业进步的标志,无论是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看,中国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出口均低于相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对于优化外贸出口的整体结构,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全面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1 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就注意到了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服务业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扩大就业岗位,而且能够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改善就业结构。近些年,服务业的发展在吸纳一二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上发挥了突出作用,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据有关部门分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48.2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指出,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说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之大。我国政府一定要着力发展好服务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4.2 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在保证海洋运输、旅游服务作为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优先发展的同时,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在保证海洋运输、旅游服务作为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优先发展的同时,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中国海洋运输业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应作出新的战略选择,同时,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借鉴海运发达国家政府的经验,对兼并收购等联合行为采取积极支持态度,通过制定或完善法律、法规为我国集装箱航运企业兼并收购等联合活动最终创建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航运市场环境。

此外,我国的旅游业也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在大多数地方还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我国整体投资环境,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4.3 加快服务业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

4.4 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对服务业的管理并非政府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贸易市场,而是在政府的相关法规、政策引导下,对服务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并通过一些半官方和非官方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引导和监督服务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4.5 将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领域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一国对外经济中的重要投资和消费领域,通过经营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我国高等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较低的留学成本等都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生到我国学习生活。但要提高高等教育对我国服务贸易的贡献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增加高等教育要素投入,提高办学规模和质量。有针对性地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层次和吸引力;要规范整顿留学中介机构,加强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资质鉴定工作,对留学中介机构进行总量控制;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工作宣传,开拓来华留学生生源。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并为我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做大、做强提供很好的支持。

5.结语

服务贸易作为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要想从贸易大国向强国转变,服务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服务经济到来之际,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在服务业内部向主要创汇部门倾斜的同时,更要注意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倾斜。

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对不断提升的信息和计算机等新兴行业予以产业和税收政策的扶持,使其成为竞争力提升的要点。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推进要素的投入。提高服务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总体看,当前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国政府正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贸发展结构调整,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加快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吉昌.服务业服务贸易与区域竞争力[J].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79-218.

[2]韩玉军.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6(10):39-45.

[3]丁勇,朱彤.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3):93-97.

[4]周怀峰.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3):10-12.

[5]高焰.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J].中国论文期刊网,2007(1):22-24.

[6]吕世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2006(2):20-22.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历了最近十年内的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不断出现了新的特征,我国的服务贸易也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及障碍。首先分析了国际贸易的新特征,然后提出我国服务业贸易在这些国际贸易新变化下的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知识密集化的趋势,FDI的重点也转向了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出口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升至2008年的第5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可以说取得惊人的进步。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业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上,业务主要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就导致我国服务业比重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服务贸易发展的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货物贸易成本上升,影响货物贸易的转型,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下降。需要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研究,找到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层次,从而提高整体贸易的水平。

一、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1.国际贸易结构高级化。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贸易结构的变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公司经营战略,按照成本和收益原则剥离非核心的后勤与生产服务业务,增强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增长异军突起,服务产品的生产尤其是服务外包也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到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 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己超过19%;2007年,世界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 4%,高于2000年的18. 8%a

2.国际贸易格局多极化。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经贸集团既互动又斗争。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2002年区域贸易组织有124个,到2006年发展为191个,年均增加16个。由于多哈谈判的失败,世贸组织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暂时搁浅,区域组织由于比多边贸易自由化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能带来更多的集团经济利益,为世人所关注,所以进展很快,区域组织内贸易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欧盟东扩使其经济总量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己超过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东盟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3.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1)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弱化、国际环境恶化。在新的多极化世界中,一方面几个大国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又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共同的对立面。随着发展中国家战略地位的改变,其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贸易集团化导致保护主义压力加大、外国投资减少、严重外债、资金外流、国际经济活动份额下降等。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2)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刺激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及其自由化,增强了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协调,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各国经济差距却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服务贸易应对新特征的对策

1.提高服务产品可贸易性。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层次低,可贸易性差,致使服务贸易的跨国流动受限,我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就WTO服务贸易谈判来说,倾向于对因服务进口过快增长而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紧急保障措施,撤回或中止己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4’096,世界平均水平为6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超过7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52%。我国保持一定的服务贸易逆差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二者不能偏废,即应保持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大体平衡,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增加服务贸易的可贸易性,促进中国的服务贸易走出去。

2.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我国若想使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紧跟世界服务产业变化的步伐,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技术档次。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咨询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3.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计算机、运输和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国际市场潜力巨大。从旅游服务来说,据国家旅游局的估算,到2020年,我国入境人数将达到2. 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580亿美元。因此,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应该看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部门层次不高,不能长期依赖这些部门来支撑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那样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加快服务人才培养,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创建竞争优势,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效结合。

4.开放市场,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把握服务业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和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来华,大力鼓励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购并,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可以根据我国服务行业不同部门国际竞争能力的差异实行梯度开放。对于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鼓励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于目前处于劣势的行业,可先采取适度保护措施,在培养起竞争力后再实行逐步开放。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业水平的差别,按照从沿海到内地的顺序梯度推进开放。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福建;东盟;经贸合作;契机;对策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投资方面 

东盟是福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福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业逐渐展开,东盟已经成为福建首选的对外投资地区,东盟国家来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占东盟在闽投资总额的90.24%。截止2008年底,东盟在福建省累计投资3426项,合同外资金额8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7亿美元;福建省核准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86家,累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项目涉及贸易、铁矿开发、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等方面。我国与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借此机会,福建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在东盟的投资。 

(二)机电产品贸易方面 

福建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从2002年的9.0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戴尔、松下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东盟成为福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地。福建的机电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5.7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机电产品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发电机、船舶、液晶显示器、汽配等多种产品对东盟年出口额突破亿美元。 

(三)民营企业与东盟的贸易方面 

福建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行业的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特殊桥梁作用,扩大福建省机电、轻纺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29亿美元,增长69.9%,占同期福建对东盟贸易总额的41.1%;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日益壮大,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的主导。 

(四)对外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一大劳务输出市场,目前已近30家企业在东盟从事劳务、海产品加工、电机制造等行业。2006年福建省对东盟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33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041万美元,劳务输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为实现中国与东盟提出的“2010年双边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来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东盟国家有25万人来福建观光,2009年1-10月份来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39.17万人次,其中接待东南亚五国游客12.35万人次,占到了8.8%。东盟游客主要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选之地。 

二、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刺激效应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保障区域安全,而且也为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福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关税将大幅降低,这为福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东盟出口提供机遇。同时cafta贸易便利化进程,将涉及各国之间通关、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人员流动便利等诸多环节的衔接和相互承认,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区内贸易、相互投资将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优势互补及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资源丰富,以盛产橡胶、矿产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树木等原材料闻名,而福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东盟产品相比,福建的服装、鞋类、食品加工、车辆零配件、小型机械等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与东盟存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说在双方之间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循环机制已初现端倪;最后,其为福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便利的区域性市场。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福建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和提供优惠的好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对东盟的投资。 

(二)2010年东盟六国的零关税效应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东盟的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方面也将作类似安排,这将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农产品、建材、鞋服等行业对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建材行业方面,目前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住宅建设出现新一轮热潮,其建材产品大多数依赖进口,每年建材的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不仅为福建民营资本创造了投资机会,同样也为建材供应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机电产品方面,东盟已成为福建主要的机电中间产品来源地,机电产品一直是福建出口东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资企业占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55%,如捷联电子的液晶监视器、冠捷电子的crt监视器、友达广电的液晶显示板、厦门建松电器的电动机;在纺织鞋服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力市场。零关税必然会带来低成本,因此福建企业可将规模效应应用于东盟报价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与东盟之间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规避贸易壁垒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关税优惠,将线纱、布料、鞋材等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当地销售,或使用东盟的配额出口到欧美地区。 

(三)以海西建设为依据开展投资合作 

海峡两岸的经济融合,无疑为东盟十国加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东盟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福建省可以结合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积极寻求与尚未被纳入自贸区的中国台湾地区分享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台商可以通过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来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在福建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销往东盟地区的产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设可以加强台商在福建投资,从地缘、人缘还是从合作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设立或者进一步设立的投资合作平台,台资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产品将同样有机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福建与东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 

三、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福建民间资本投向东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民间融资金额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的状态,去东盟投资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富余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对于福建民间资本来说,进一步扩大东盟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其次,加大对东盟各国“边际产业”转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使得福建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福建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东盟中下游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福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福建投资的进入障碍;再次,引导台商以与大陆商家合资方式投资东盟。 

(二)利用产业结构互补,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 

东盟各国与福建贸易互补,特点各异。工业方面,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为其提供6亿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农业方面,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补优势;服务业方面,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方面独具特色。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构互补性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贸易互补性,加强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 

福建省民营企业应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在东盟国家打造强有力的、具有保税功能的特色产业区,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以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宽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构建福建—东盟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基石,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吸收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是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开拓东盟市场的紧迫任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五)政府要构建投资促进体系与服务体系 

政府在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其支持体系是促进福建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因此,政府应着重提供经济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服务。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应发挥和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中介机构在促进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中的地位,协助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引导发挥涉外经济咨询、法律、会计、市场调研等中介机构作用,为福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保障;其次,政府应进一步简化手续,简化项目核准,以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