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茶文化课程论文

茶文化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茶文化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茶文化课程论文

第1篇

一、论文一般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范文赏析: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广西茶文化的发展,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并且逐渐加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然而,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与建设方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策略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根据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情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与质量,在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茶物象作为载体,并借助这一载体的传播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使茶这种实物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科学技术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长时间的研究历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茶叶文著作、谱写了众多文辞优美的诗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对茶文化与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释家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茶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的文化,更是茶、饮茶之人、产茶之地、传茶之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义

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茗茶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所构成的历史遗迹和文学艺术韵迹、茶树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种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旅游路线、经典遗迹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购买和餐饮、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以茶文化为良好的茶文化消费,切实满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首先,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效益的共同进步。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利用广西钟山县与三江县等的茶叶进行生态性开发,并且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建设,在促进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带领广西茶文化产业的进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还能使一些与茶文化相互关联的景点景观、茶品购物等经济体系有所完善,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消费。因此,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对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促进种茶事业的发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介绍,挖掘出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并且不断建设茶文化旅游经典,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这样,就可以引导种植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引进合适的品种,保证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下,改善种植业的销售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发展,提高茶农的经济水平,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再次,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培养出专业化与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游客在精神与物质享受之外,还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与讲解,然而,当前我国关于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由此引发了教育人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并且不断培养出复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进而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最后,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可以有效丰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由于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同,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旅游产品,并且鼓励茶文化农户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增加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效率。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其存在较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广西茶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茶叶特色突出。在广西地区,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因为广西的茶叶历史悠久,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生产吕仙茶与象州茶等,迄今为止,中国传统茗茶与新创茶叶品种中,广西地区有三十多种。其中注明的红茶有:广西红碎茶。黑茶有:苍悟六堡茶。绿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横县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另外,广西地区的早春茶叶采摘的时间较早,受到各类茶叶经营商的喜爱。由此可见,广西地区茶叶资源可以促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其优势条件之一。

第二,广西茶叶发展环境较为良好,可以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广西省的山区较多,对于茶叶种植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山区的日照时间较长,除了挂北等地区之外,其他山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温度也不会低于7℃,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因为茶叶生长時间为十个月或是十个月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茶叶质量。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茶叶生长环境较为优越,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第三,广西省政府对茶文化较为重视。近年来,广西省政府制定了茶产业规划制度,并且全面关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使用的开发与建设质量。

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当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难以提高其开发与建设效率,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较差。当前,广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较差,不能更深层次的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受到抑制性影响。同时,广西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无法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因为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开发建设制度,不能明确开发特色,导致出现影响其开发与建设效率的问题。

最后,广西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其需求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效率降低。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

五、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发建设规划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保证可以提高其开发建设效率。例如:重点关注广西红碎茶与早春名优茶的开发,发挥其在国家茶品牌中的优势,凸显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保证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必须要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保证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依据。首先,要求相关机构借鉴国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质量。最后,要逐渐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形象设计工作,保证可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宣传工作,保证可以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例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观。

(四)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部门必须要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设计茶文化旅游指南、设定茶文化生态旅游主题,例如:民族茶礼区、民族风情表演区等,这样,就可以丰富茶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培养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较强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历史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

六、结语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燕玲.广西梧州茶产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4):157~158.

第2篇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体系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对实际教学的系统化总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随着历代语言学者、教学者的研究而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探知对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汉语教学特点和选择更合适的汉语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回顾

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自1973年以来的研究,崔永华将对外汉语模式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3年至1980年的“讲练―复练”模式;第二阶段是1980年至1986年的“讲练―复练+小四门”模式;第三阶段是1986年至今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属于复合型的教学模式,为“综合课+听、说、读、写”的形式。“分技能教学”模式在开始之初效果是明显的,但随着师资力量的匮乏、科学测评体系的缺乏、学员水平和目标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该单一模式不再适合。

为此,对外汉语研究学者和在校教师纷纷发文共同探讨可持续模式的方案。崔永华(1996)提出“以发掘潜能为主”模式;陈贤纯(1999)从词语方面出发,提出了编写集中强化型的词汇教学教材的改革构想;徐子亮(1999、2000)认为教学应从语言单位模式入手;马建飞(2002)认为在学习汉语时应转变“以目的为主”的思想,转而注重学习过程,提倡“过程式”;鲁健骥(2003)分析实行了20年的口笔语综合课模式(口笔语综合课+听力和汉字/阅读课),提出“口笔语分科,精泛读并举”和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构想;姜丽萍(2006)则从交流方面提出“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刘亚辉(2007)提出了于2005年开始在广西师范大学试行的一种初级汉语速成法――“准家庭”教学模式,包括汉语环境、加快进度、精讲活练、激发兴趣四大教学原则,实施办法是从编班住宿、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程要求、课外延伸教学、文化教学、教师职责等方面提供要求,其中最突出的是宿舍编排方面,等等。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提高了教学水平,但细细一看会发现这些都是从语法结构入手,注重语言教学而少有提及文化教学。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无论是外来留学生还是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上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学术界和教学单位在探讨中、著书立传中不断向前。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上的日益频繁,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教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受多年来英语学习模式的影响,在教授汉语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者更偏向于语言语法结构教学。第二,对外汉语教学自1950年始便以“汉语预备教育”为目标,特别强调其语言技能的训练,而非文化的感受。第三,文化教学定位有偏差,即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化教学展开讨论,提出文化教学的观点,但仅是简单地将其归为“为语言服务”的角色。第四,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呆板之意,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再一次出现过文化教学方法的讨论热潮,但这些探讨都还属于理论层面,在实际教学中只能归结为授课法,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者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者中的投入反差是极大的。所以,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机结合课本语言结构知识与中国文化,从本土文化体验入手,让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不失为一个开拓学员视野,丰富其想象的好方法。李晓臻也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2008)一文中提到,2006年9月开始全美中学便开设了“AP汉语与文化(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课程,这个课程还明确指出:对于AP课程来说,发展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是主旋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Sapir 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1.语言是文化的记录体,文化通过语言的记录得以传承与发展。语言不仅是思维所需,还是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来源于人类思维活动和交际活动,而这些也正是语言能充当文化记录体的原因。作为记录的符号体系,语言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文化的创造、形成与延续。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的支持,特别是书面语的留存和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更是离不开语言的辅助。

2.语言是文化形成的细胞,部分构成整体,二者不可分开而言。语言和文化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在出生后通过接触社会获得。两者都具备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文化和语言是相对应的,若剥离了文化内涵,语言也不可独存。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相互促进。文化因为语言得以传承发扬,语言因为文化的多样而丰富。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就很好地说明了文化的前进加速语言的发展这一问题。而语言的发展与融汇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世界各语言的相互学习,缤纷了世界文化。例如我们常说的猫头鹰文化,汉语中象征着死亡、疾病和邪恶的力量;在日语中被称为福鸟,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而在英语中则代表着聪敏、智慧。单一的语言对文化的认识存在偏漏,要想学习并自由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掌握目的语文化。而掌握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目的语的交际运用。

(二)中国文化影响汉语学习

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语言的差异。“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而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如是说。吕必松先生也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数千年,真实反映着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的使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如遇到维系、巩固中国古代阶级各种规章礼教,若没有事先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就容易造成不知所云的现象。譬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通篇都在鞭笞着中国古代的吃人礼教,国人读来自知其中原因,外国读者则需费一番功夫方可了解其内涵。

(三)文化的学习激发学员学习汉语的动机与兴趣

单纯的语言语法学习其实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获得对某一知识点的认知与初步掌握,但这种认知只是暂时性记忆。因此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语言知识,很多都是无法长时段留存的。而不间断的、重复性的操练也容易使人身心疲倦,让学生降低汉语学习的热情度。若其间多次出现错误,更是会使学生感到沮丧,进而产生对汉语学习的抵触感。

周庆元在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心理方面提到“学习动机”,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华莱士深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提到如果一个人想自由运用其他语言,那么他必须采纳与目的语一方相关的行为方式和言语方式。

文化元素是人们日常交际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中包括言语、辅助语、非言语之外的行为。文化内容往往带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中国结、中草药、古玩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理论基础

布鲁纳认为:认知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文化的认知也是如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学者应更强调学生的文化构建过程,而不是单方面去要求其学习结果。知识的融会贯通要经过个体的理解、接收和自我构建才能成形,这些都是所谓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并通过体验引发更深入的思索,学习个体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自由。

西方高等教育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认为体验是学习的基础,提出了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部分组成的体验教学理论。“学习是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该教学理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体验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

2.体验学习以体验为基础;

3.体验学习是在辩证的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

4.体验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

5.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的过程;

6.个体在与环境连续不断地交互作用中获得并创造知识。

“实践出真知”,是中国人自古便有的认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体验就是通过设计相关的文化活动,如逢年过节,策划与节日相关的活动:端午节可以与留学生一起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节大家围坐吃月饼、赏月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的情景活动中发掘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奥秘,在体验活动中逐步了解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民族风情和行为规范。

文化含有深层次的内涵,若不亲身体验,就无法了解这一点。所以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赶鸭子上架”,而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体验、去触摸、去感悟、去思考,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教学实践

近年来,笔者学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每学期都有不少外国学生申请过来进行短期交流。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化课,所用教材《中国文化常识》更是有法语、韩语等9种语言的对照版本,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思想、古代建筑、古代文学和传统艺术等。中国文化授课老师总结说,“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但这种教学带有传统教学模式色彩,并不能让留学生很直观的去体验中国文化”。呆板传统的教师讲授型的中国文化课程已无法满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要。为此,在多方研究探讨后,学校除了加强课本知识教学外,还在2012年探索性地引入了“中国文化体验课”,让留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体验课程涉及中国古今文化:由最初的简单剪纸、参观陈家祠或岭南印象园2个模块,增至后来的中国古典名曲鉴赏、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介绍、中国民族舞蹈、书法、国画、武术太极拳等多种体验形式,让留学生从多维度认知中国文化。

(三)教学反馈

对于学校开设的文化体验课和课余文化活动,留学生不但积极参与其中,还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课程设计的看法。90%的日韩学生认为因为中日韩三国相邻很近,很多文化例如书画有很大的相似度,虽然在国内他们也或多或少接触过,但当真正体验了中国书法、国画后仍觉得不可思议,想继续探寻其中的精华。

1.与课本内容相对应,文化体验课开设了太极武术课。在武术课上,授课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一边讲解动作一边示范。留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太极拳,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练习每一个动作,还不时相互切磋太极拳招式。而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五步拳更为津津乐道,其中有学生说他对中国太极拳的了解是从电影中获得的,亲身体验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授课老师表示,武术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太极拳、五步拳在使人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是使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2.而在接触了多种中国文化后,留学生们最爱的还是中国饮食文化。在2014年开展的包饺子活动中,除了做出中规中矩的饺子,动手能力强的留学生还尽情发挥各自想象,把饺子包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老师讲到饮食方面的课文时,学生们还能兴致勃勃地讨论饺子的味道如何、饺子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当然除了因为身处广州,体味过广州特色菜外,他们还喜欢到中国各地去旅游,去品尝地方美食。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有特色鲜明的菜系,口味多样,留学生们还会聚在一起互相讨论、介绍并像美食评论家一样评头论足。

克拉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输入假说”(i+1),认为通过大量的可懂输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第一,文化体验课程中展开的活动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可懂输入,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凭借相通的信息、身体语言等进行表达。第二,活动内容对于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课本资料,而真实的言语交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三,进行文化体验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在学习受阻时容易产生焦虑、抵触等心理;课堂教学又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的情况,学生需要保持高度注意力才能把握老师传达的信息,老师在授课时也不能一一顾及学生的情绪。在文化活动中,学生自愿参加、自主选择,形成互助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消除课堂带来的焦虑心理。

中国文化体验课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上的延伸,在推动文化教学的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留学生的文化生活,带给他们非同一般的体验,既满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还能使他们全方位地接触和感知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五、结语

汉语热在全球愈演愈烈,全世界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这必然需要汉语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变化,在调整中适应,在适应中提高。在这一时期,文化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好策略。只有当汉语学习者真正了解到了中国文化、将自己融于中国大环境中,才能拓宽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学习并运用汉语。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亲密接触’”,编号:201412620030,指导老师:冯薇,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毛忠明主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A].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010年学术节论文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仇鑫奕.目的语环境优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李晓臻.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2).

[6]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