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流行音乐欣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流行音乐 教化功能 异化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流行音乐在现代社会里不可否认地成为最具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欣赏者的音乐形式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其兴起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流行音乐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广泛接受和喜爱使它在中国的音乐和文化领域中成功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流行音乐的涵义和在中国的发展
1.流行音乐的涵义
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流行音乐一词是由英文“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成熟,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意识的觉醒。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精神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流行音乐具有这样一种文化属性:植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从都市群体中产生,不是强加于大众头上的音乐。它代表了大众群体的一种文化表述,反映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形态和审美情趣。[1]
流行音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日常生活具有了一种审美化的品格。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塞着流行音乐,都市里随处可见的卡拉OK厅、KTV中心、商业演唱会等多种场所和方式,达到表达感情、释放能量、宣泄的目的,流行音乐就像一个巨大的造梦工厂。总之,在经济与效率占据绝对优势的今天,流行音乐与日常生活的联姻是当下的一大文化景观。日常生活很好地为流行音乐提供了最佳的滋长环境与依托,流行音乐也使我们的现代日常生活变得热火朝天,变得有声有色。
流行音乐也是审美现代性的产物,这种审美现代性是一种非理性的、反理性的乃至感性关怀的现代性。“无论理性趋于何种目标,它都必须从现实的感性生活出发,而生活中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人的感性是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中弥漫着感性的光辉”。[2]从这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行使着一种审美解放的权力。
2.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与西方流行音乐相比,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历史相对来说非常短。解放后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受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行音乐被斥为“靡靡之音”,作为一种“小资情调”发展和传播于大中城市一些特殊人群中间。再加上“”长达十年对文化的禁锢和束缚,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消失长达近30年之久。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媒体听到更多风格迥异的流行音乐。台湾、香港和欧美流行音乐先后传入中国大陆,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广为传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普通老百姓的音乐审美情趣也开始发生了变化,非政治性的港台抒情歌曲以其全新的感情表达方式很快俘虏了广大老百姓的心。音乐不再仅仅是政治性的社会教化的工具,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注重个体情感的释放,是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期待美好未来的真实写照。流行音乐成为了普通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流行音乐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一种被称为“新民乐”的音乐形式以创新的风格特点完美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音乐上的碰撞和融合。它将流行音乐这一源于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民族化的同时,又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新民乐’通俗性的特点积极地复苏和弘扬了中国民族音乐,使从改革开放以来就陷入生存困境的民族音乐有了更多、更年轻的听众。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不可避免的相互抵触和矛盾性”。[3]它的出现使中国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都有了更好的发展远景,是中国音乐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变革。
二、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论析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4]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作用,将音乐视为教化的有力工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并且主张儿童学习音乐。大儒学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音乐的广为流行和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当今社会下,音乐的这种教化功能更得到进一步发展。
1.较高的美学价值
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和独有的特征。流行音乐的音乐语言新颖流畅、轻松活泼,旋律节奏明快、优美舒畅,表达方式平白直叙、通俗易懂,加上演唱中它特殊的光电和舞台效果,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感官的享受,特别易于引起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亢奋和认同,增强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精神等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转化为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在歌曲的传唱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化人和教育人。当《我的中国心》的旋律响起时,一种对祖国的眷恋和思念、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瞬间激发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再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好伦理道德,让人在一种“仁”“爱”之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不但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伴随着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欧美、拉丁、日韩一些流行音乐跨国传播大大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比较鉴别能力。
2.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提高
在音乐欣赏的活动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这是一个体验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静化的过程。欣赏者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情操和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同时人格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完善和塑造。比如周华健的《朋友》一曲唱出了我们对友谊的理解和渴求,每每听到禁不住附和唱起,这就是音乐欣赏的心理内化作用。通过对健康的流行音乐的欣赏,欣赏者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和人生观等个性化方面都得到升华和发展。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提高人的素质问题。报告提出要通过发展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全面深刻,意义深远。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综合工程,发挥流行音乐的这种教化功能,也是提高个人和群体全面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大地到处都在演唱着流行音乐,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流行音乐几乎达到了泛音乐化的状态。作为受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热爱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比如通过卡拉0K演唱形式丰富对音乐的表现力,学习电钢琴、电子琴、吉他、电吉他、电贝司、萨克斯等现代乐器弥补音乐艺术素质的不足,提升个人的音乐修养。在当今泛音乐化的状态的社会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对流行音乐的熏陶也塑造着当代人的素质。
三、流行音乐教化功能的异化
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文化环境,文化工业与文化市场的异军突起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断进步的电脑与网络技术则为流行音乐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平台。由此使得流行音乐很快成为一种时代的必需品。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文化工业进程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虽然有适应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但是今天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高度商业性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对社会、对人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一面,出现功能的异化。这是由流行音乐文化功能所具有的双重性决定的。“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一致时,它就会发挥出积极的文化功能。当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互相背离时,就会产生功能的异化”。[5]
当今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高度商业性的文化,为更多人带来了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经济效益日渐成为判定流行音乐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社会现实使得大量具有一定音乐资质或者是不具备这种资质的人加入到流行音乐的表演、创作、传播队伍之中,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借助当今发达的包装手段和媒介的作用,使得大批并不具备在流行音乐领域发展资质的人挤占了有限的流行音乐行业发展的文化空间,加重了流行音乐资源浪费的倾向。“有专业人士保守统计,在今天的音乐商品化进程中,我国平均每年的歌曲生产量是10万首以上”。[6]虽然这是一个并不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今整个歌曲创作上的“泛滥”。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下流行音乐“一统天下”的势头对于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阻碍。这种冲击和阻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人才的流失。大批出自专业音乐学院、受到过良好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才投身流行音乐创作、演唱队伍之中。专业人才的加入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同时,客观上必然会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造成障碍。二是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注意力的倒退。由于流行音乐创作周期远远低于严肃音乐的创作周期,其作为强大的市场力量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客观上形成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排挤”的局面。这种局面过度发展的话极有可能形成“单向度”的社会审美倾向,导致社会群体对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注意力的倒退。
作为大众文化之一,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文化工业进程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我们在肯定其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负面效应,扬长避短,大大提升流行音乐的审美品质,弱化或消除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之异化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谷勇.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属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蔡春.美育与感性开掘[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3]叶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张浩.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6,(3).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教学;流行音乐
1.初中音乐教学概述
作为成长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既有自身的特性,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教育的开展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初中生的特殊性,音乐教育应该融音乐性、娱乐性、知识型与技能型于一体,既要关注学生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为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领悟美的内涵,在音乐课堂上获得审美体验;(2)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将音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要关注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3)音乐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应该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性。
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2.1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一出现就以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吸引着广大的年轻听众。其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的特点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然而由于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它并不像古典音乐,以艺术性为追求,而是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因而流行音乐包含的内容良莠不齐,而青少年大多缺乏筛选的能力,这也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原因。因而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音乐筛选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2.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初中音乐教育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需要,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种创新,更对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从艺术性的角度筛选流行音乐,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筛选,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赏析态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音乐教育内容应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而流行音乐的良莠不齐可以通过引入到课堂来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初中音乐教育本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现美的眼睛”。(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融自然、社会、情感于一体的全面性教育,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普遍较高,引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流行音乐引入的策略分析
3.1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流行音乐引入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大创新,也必须加以重视。首先要明确要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必须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自身还要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引入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见多识广,筛选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迎合中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作品,还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加入流行元素,而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3.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
要引入流行音乐更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其大胆表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设计多元灵活的流行音乐教学活动,启发审美体验
流行音乐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流行音乐添加,而是应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上添加流行的元素,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娱乐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接触主要表现在直观感受上,所以要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积极运用电教媒,通过乐器的演奏、音乐的欣赏、电影片段赏析、录音的评析等等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在体验中真正获得音乐知识和审美体验。例如,可以利用音频播放器开展音乐赏析、多媒体进行短片鉴赏,给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手的访谈录等,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歌曲本身了解音乐,还可以透过歌曲看到比歌词和曲调更有内涵的东西。
3.4认真筛选流行音乐作品
筛选流行音乐作品是引入流行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筛选行为不仅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取向,既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做到所选作品必须积极向上、富有内涵,还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多样性,保证作品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选择王力宏的《落叶归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歌曲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可以选择腾格尔的《天堂》等等。
4.总结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这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但如何引导青少年筛选流行音乐作品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更将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 刘丹,论中小学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可行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003
论文摘要:中国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起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内在的精神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歌词的优秀传统,并融合了现代元素,成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流行歌曲歌词有着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特色,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角度出发,对流行歌曲的歌词的审美特性进行探讨很有必要。此文章通过分析流行歌曲的现状归纳出其歌词中应该具备的审美特性,旨在对今后的词曲创作起到指导作用。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普及的消费方式,其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行歌曲的研究因此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其中的流行歌曲歌词更是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流行歌曲(popular song)又称通俗歌曲,是流行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和曲调相结合,主题多写现代、现实生活,音乐节奏性强,明快活泼,音域不宽。[1]
歌词则是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篇幅简短,与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意境与氛围,共同构成一个审美世界。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2]
二、流行歌曲的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不再触及深层的生命冲动,不再负载深重的文化使命,不再追问个体的精神价值,不再表达深沉的人文关怀,而流于小感叹小情调小家子气,在浅表层面上婉转低回。”[3] ,虽然此说法是对于现代流行乐的一种贬斥,但确实意味深长,他不但揭示了现代流行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流露出了对这种趋势的的无可奈何。显然这种发展根源于国情,也是流行音乐这一俗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的诠释——更多的社会群体进入文学消费范围,也使音乐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而非特权享有的符号。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低俗的流行乐,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颜峻所说,“流行歌曲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是恶化人们精神生活的毒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无聊时刻的调料;它回归的时候,就有了时间的反差,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酷,和老年人的一种温暖。这多半和作品没有关系,而无非是观看者、倾听者的生活。”[4] 这无不说明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很显然一些低俗的流行乐是“回归”缺失的,一段时间后这些音乐很少再以当年红火的姿态响彻大街小巷,甚至被人记起,因此低俗音乐成为了人们短暂停留的渡口,一朝曲尽人散,萧索落寞得恰如一棵零落的芦草。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市场炒作,除了其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有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作品的大量存在。流行歌曲歌词自身本就属于俗文化,它所展示的世界是当代社会大众生活的缩影,从对它的美学研究我们看见的是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如此。
三、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歌剧的剧本、说唱艺术的唱词等同属于音乐文学,是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一祥,音乐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究其本质而言,歌词是属于文学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学性。
歌词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即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首优秀的歌词,首先必须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写歌词应与写诗“同工”,注重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表现在:
(一)、叙事与抒情的巧妙运用
考察流行歌曲歌词会发现,几乎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离不开叙事与抒情。歌词通过对事件和活动的叙述以及对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倾诉,来表现对爱情、对生存的思考和价值意义判断。叙事是用话语虚构或陈述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构成包含三个方面:叙述内容(事件、人物、场景等)、叙述话语(时间、视角)、叙述动作(叙述行为本身)。抒情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主观感受,包括抒情内容(体验、感悟、心境、情绪等)和抒情话语(声音、节奏、画面等)。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是叙事加抒情的模式。而近几年来流行的纯叙事歌,也获得了广大的市场,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作者精心的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以此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致使其体验变得含蓄,潜移默化,却积聚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蓄势待发,这种慢热型的手法,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这种现代主义手法在歌词中的运用,也是体现了文学中技巧的迁徙。
所以说歌词的写作并没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只要能够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有什么不可为呢?叙事与抒情的比重在歌词中从来不曾被规定,每一种创新都是一种锐意进取,鼓励歌词创作的多样化便是实现中国歌坛革新的基础,除此之外,歌词内容的意识流化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意境的倾心营造
歌词与诗一样,都致力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在文艺作品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虚与实的结合,是由情、理、形、神融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世界”,既不是很具体的、可以一览无余的,但又不是完全抽象的、无法感受和把握的,它为人们的审美观照提供了联想、想象和幻想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当歌词与曲调结合,在音乐的氛围里题略歌词创造的意境,将如梦如幻,犹似身临其境,得到更为深切的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语言,在生动、形象、和谐等方面,与诗的语言有共同之处,但歌词的语言,还有着它自身的特殊要求。由于歌词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决定了它的语言机制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说,它的审美要求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韵美[5],将其三者完美融合便达到了语言形式美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建筑美与诗有所不同,主要是出于音乐美的需要。歌词音乐美所必不可少的节奏、音韵之美,同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是分不开的,乐曲旋律的反复必然要求歌词句式的一致,乐曲节奏的变化必然有赖于歌词语言的有序结构。
音韵美是诗歌语言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必须讲究音韵。我国古典诗词对音韵美要求极为严格。现代歌词基本延续了诗歌音韵美的传统,但现代歌词由于运用白话口语,创作方式也较古典诗词自由灵活,故而音韵美的表现也有所差别。歌词的音韵美主要通过节奏、声调和押韵来实现。
在语言美当中,色彩美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色彩之醒目、多姿,决非形状线条所能比拟。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色彩是富于诱惑力的女性”。“落日余辉,地中海碧蓝色传达的情感,使任何确定的形状望尘莫及。”[6] 世界的缤纷美丽,离开了众多的色彩便不可想像。音乐欣赏由听觉转化为视觉中,歌词的色彩是帮助我们完成这种转化的有力手段。歌词创作中的色彩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色彩,另一种是情感色彩,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审美价值。
四、结语
流行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是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自身的艺术语言,这就决定了它本质上必然是具备文学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它又立足于和曲调结合,因而必然要受到音乐因素与规律的制约,在具备音乐性方面,当比其他文学作品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当今,歌词与歌曲艺术已广泛渗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发挥着审美娱乐和启迪教育的社会作用,人们对歌词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涌现了大批锐意创新的作词家,他们在词作界探索,耕耘,意在给听众们更多更新的审美体验,企盼着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歌词!
【参考书目】:
[1]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03 (3):80
[2]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03 (3):80
[3] 张莉莉.大众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流行音乐[j].人民音乐,2005,(5):35
[4] 颜峻.从“新白娘子传奇”看流行乐的进化
ent.163.com/ent_2003/editor/music/haver/040517/040517_246211.html,2004-05-17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 思想教育 应用
一、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们知道,人心灵和智慧的净化、升华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而音乐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用最直观、最强烈、最动人的形式,将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直抒胸怀。音乐家们通过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情感溶入其中。人们通过听觉和心灵来感受、欣赏音乐作品时,从音乐中欣赏到的不仅是音乐本身的美和震撼力,还可以体会到音乐家的崇高品质、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中美的解释。通过对音乐家及其作品的欣赏,人们从中理解、认识、并认可音乐家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音乐艺术对学生思想的陶冶作用。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欣赏高雅音乐来境化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使其成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优雅气质的高素质人才。高雅音乐体现出的健康、向上、热情、奔放的情感,会使新世纪的大学生们,更加具有青春的活力和巨大的创新精神,他们的高尚理想必将在未来社会中放射出灿烂光芒。他们应该是纷纭繁复的社会大交响曲中最和谐而又最独具特色的音符,并能以他们的特色来引导并编织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音乐织体,最终使我们的民族素质得到完善。只有这样才意味着社会的真正进步和走向文明。
3.音乐艺术是为学生导航的“灯塔”。音乐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情趣高尚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和社会行为。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在阶级社会里,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化现象,它又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当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将会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启迪灵魂、情操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1.开设音乐课堂,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音乐需求。根据对学生的抽样调查,100%的人认为音乐能引起情绪的变化,有91%的人认为音乐能调节心情,部分人选择听音乐时的心情多为平静、烦恼或苦闷,79%的人听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心情。可见,音乐对学生思想、情绪的影响普遍受到大学生的认可,当学生处于某种情绪的情境中时,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或有意识无意识地都会选择用音乐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开设音乐课程的占88%,主动选修音乐课程的占50%左右,不选原因主要是与其他课程冲突,或认为现行音乐教材没有新意,教学不灵活等。这说明大学生们普遍希望获得音乐知识,希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时下流行的音乐。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应加强了解、研究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差异,积累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及时对流行音乐进行分析讲解,以满足学生的音乐欣赏要求。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思想的升华,通过音乐课堂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音乐需求,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欣赏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从音乐中享受快乐,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格,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感知力;成长;和谐
一、调查的缘起
由于当前应试教育仍占据各中学的主要空间,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很紧张的状态下,无法释怀,因此中学阶段出现抑郁、自杀等心理疾病,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当下,学校的引导、希望和学生的喜爱、需求之间形成了不小的差异、错位、误读。2007年笔者进行了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学生音乐知识的缺失及音乐文化的偏颇及音乐注意力的淡漠和中学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中学而言,无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音乐知识教育或者是举办的各种面向学生的音乐活动都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也并不了解,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了,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小的“断层”。中学阶段音乐文化的断层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人生经历中缺失,大部分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关注点不够,因此,笔者非常想关注一下目前中学的校园音乐文化状况,并从音乐教育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目前关心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并不多,本文全当抛砖引玉,于是就有了开始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为了反映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现状,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四市共12所中学1008名在校高中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8份,收回980份,问卷回收率达98%。调查范围与对象主要是河北省部分市区高中,其中石家庄市二所:二十四中、河北师大附中;衡水市五所:衡水市第六中学,衡水市第十三中学,衡水市桃城区彭杜乡中学,衡水市安平县第二中学,河北省阜城县第二中学;张家口市三所:蔚县职教中学、万全中学、张北一中;保定市两所:易县中学、博野中学。调查对象为高中生,年级不限,男女不限。就河北省而言,大部分地区处于不太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居多,本次调查从发达地区选择两所中学,其余都是较为贫困的市县中学,因此本调查较能反映出河北省整体中学校园音乐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
本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主要针对中学校园音乐文化,从关于音乐、关于校园音乐、关于音乐课三方面进行自行命卷调查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21.3%的同学选择古典音乐,75.1%的同学选择流行音乐,12.6%的同学选择民族音乐。同样在平时听什么样的音乐方面,流行音乐占83.1%,不听音乐的同学占6.4%。在选择收听方式方面,专门到音乐厅的占不到1%,从没去过音乐厅的占93.5%。听音乐的途径靠网络下载占89.3%,买光碟占7.1%,5.3%的基本不听。在喜欢的歌星调查中,港台歌手占63.2%,网络歌星占32.3%,大陆歌星占6.8%。在音乐能否调整情绪方面,92%认为音乐能调整情绪,0.1%认为不能,0.6%认为没感觉。
关于校园音乐方面,有校园广播的占72.3%,没有校园广播的占20.7%。校园经常播放什么样的音乐方面,24.8%的学生认为流行歌曲,47.3%学生认为学校播放中学生歌曲。在有无校歌一栏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校歌,64.9%同学认为该校没有校歌,30.1%的同学不知道有无校歌。关于学校铃声2.5%的同学认为该校铃声很好听,51.4%的同学认为铃声一般,43.1%的同学认为铃声很难听,很刺耳。
关于音乐课方面,87.1%的同学认为该校有音乐课,5.4%的学生认为没有音乐课。对音乐课的态度问题上,80.8%的同学喜欢上音乐课,4.1%的同学不喜欢上音乐课,17.2%的同学无所谓。在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方面,15.5%的学生认为音乐知识来源于音乐课,46.3%同学认为音乐知识不是来源于音乐课,41.2%认为大部分来源于音乐课。在音乐技能掌握上,36.4%同学认识五线谱,51.9%的同学不认识,13.7%的同学知道一点。对于乐器学习和掌握方面,37.2%学过一种乐器,59.7%没学过,4.1%会多种乐器。
从以上调查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的调查数据 )中可以看出,目前河北省中学整体校园音乐文化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音乐审美方面,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盲目追求,对网络音乐的夸大跟随,对民族音乐的缺失,对古典音乐的勉强认可,都证明了目前中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判断能力,盲从和追星成为了他们的时尚;对音乐的漠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冷漠,反映出中学生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的稚嫩,甚至很多同学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广播和有无校歌。在校园活动的认可方面,一半左右的同学不太喜欢参加活动,也有部分同学无所谓,只有很少的同学希望并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他们来说;对音乐课的态度及音乐的热爱,都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就连发达地区学生,专门到音乐厅听音乐会的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音乐持无所谓态度,听什么无所谓,听谁的歌无所谓,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调查也表明学生内心对音乐还是有追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音乐能排解心理压力,并承认音乐的功能,但在现实中没有很好利用音乐这一功能而已。
(二)构建和谐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理论依据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①。校园音乐文化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认识,通过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熏陶和实践中感悟、体验、表达、认识和理解音乐,将校园音乐植根于校园文化背景中,把音乐教育深深扎根于多元文化土壤里,创设一个自主和谐的人文文化氛围,以释放人的价值。”②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音乐文化,营造一个有浓郁而浪漫的音乐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一直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素质修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他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又是关系到整个后代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③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审美是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的素质,而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自从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更成为了各中学素质教育的有力依据。可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了目前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据调查显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的一生,精神大多平和,生活也相对较少波动,对待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这使他们的情感宣泄和情感归宿更具合理性,能成为社会中稳定的因素。尤其接受严肃音乐教育的人,稳定特质更为明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的精神和身体息息相关,人的身体影响精神,精神影响身体,身体的变化引起精神的变化,而精神的变化会引起身体的变化。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就是人格的统一与和谐。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
四、构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目标体系
(1)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切入点,适当增加流行音乐元素,提升中学生感知想象能力。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极为淡漠,每天生活在校园里却有30.1%的同学不知道学校有无校歌,也有不少同学不知道校园广播在播什么音乐。在音乐课的开设方面,17.2%的同学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可以说音乐在某些学生眼里是可有可无,即使存在也听不见的状态。这令人悍然的“不知道”“不关心”是长期“应试教育”磨练结果还是同学已经没有了“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如果是前者还好,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进行改善,而如果是后者呢?当我们的学生已丧失了对“美的追求”,我们还能轻而易举的改变现状吗?著名的美国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认为“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④。在中学阶段,音乐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直接影响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感知能力的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但是在中学音乐课本上涉及流行音乐内容的很少,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欣赏趣味被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学生欣赏的方向没有得到诱导和树立,尽管每个学生都在上课时接触了音乐课堂中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但他们不认为自己体验到了欣赏的愉悦。相反,课外音乐欣赏的特点具有自发性、零散性和随意性,它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约束,一切都是在自由的状态下作出的自发选择,因此 ,笔者建议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节奏型的培养方面,流行音乐具有极强的节奏感。提升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加入一些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逐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假如我们仍在音乐课堂上缺乏对学生音乐欣赏审美趣味的引导及对鉴赏能力的培养和重视,那当然很难唤起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了。《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中提到:“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介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更好地融进个人的生活世界中……”⑤这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时忽略的恰恰就是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一辈子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略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作为基点的原动力。普通中学生长时间没有真正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机会,不但造成他们音乐知识的匮乏,最可怕的是生活中没有音乐意识和习惯,他们的感悟能力会逐渐下降,对音乐的敏感度降低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音乐体验,造成审美能力的降低。因此,中学音乐课堂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加大力度宣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高雅音乐,使中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更多元化。
(2)以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为关注点,体现人文关怀,释放人的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⑥。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校园广播以播送好人好事、重要通知、寻物启事等为主,偶尔播放音乐也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并且没有什么章法而言,学生们并不能从光比重获得课堂以外的音乐知识及高品位的音乐作品。
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有些学校校园文化还是很丰富。比如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调查时发现,这所学校每天的上课铃声很悦耳,一些名曲都成为了上下课的铃声,比过去的单调的铃声更让学生感到舒心快乐。课间操音乐更是新奇,选用迈克杰克逊的《Smooth criminal》《Beat it》,这些作品很适合中学生的审美取向,同时也是流行乐坛的经典,因此更能让学生时时关注校园音乐,感觉在校园生活很温暖。
同时在学校组织音乐活动方面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很少。因为被调查对象都是高中生,在高考升学压力的重压下,很多同学似乎与各种学校活动的距离很远,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高中有音乐特长班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参加欲望,其他同学漠然的态度令人深思。德国教育家说过“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思远虑的思想家”⑦,而应该使“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⑧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从中学生全面发展谈起的。
(3)将成长作为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点,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这段时期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意识快速发展阶段,也和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品德形成的剧烈变动期,生理上成熟时他们产生陈人敢,在心理上他们也尽快希望进入成人世界,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社会、老师、家长尊重他们和信任他们”⑨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因此在这一个心理较为敏感的阶段,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音乐文化氛围较浓,学生的身心都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安慰,从内心中可以产生坚强、博爱、豁达、乐观的信念。可以塑造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和较为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校园中体验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行为的安定有序。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满关心、尊重、友爱、和互助的环境,使学生能自由创造、自我超越、自尊、自强和自立,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获得德行的发展。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是安定有序、融洽协调,和谐的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脱离学生生活的,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提供和谐的立体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人生舞台,营造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教育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文化氛围,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各个方面入手,将教学、活动和音乐文化的构建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释:
①马晓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之音乐教育,《职教与成教》
2006(12)P391页
②李占秀,王丽娜.构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原则和目标体
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1)P157页
③《贺绿汀.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希望》[C].《贺绿汀音
乐论文选集》(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196.
④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年P74页
⑤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
教育出版社,P38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P 14页
⑦[德]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P3-4页
⑧同上P30页
⑨朱红芳.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
科技论坛》2009(4)P202
作者简介:
1.李占秀,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
2.姚宏伟,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副教授,研究方向 大学生心理教育。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乐感;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 (C)-0000-00
乐感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乐感可以帮助人们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并更好地辨别音乐元素。初中音乐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乐感及鉴赏能力,需要学校与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努力探究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综合音乐水平得到提高。
1培养中学生乐感的策略
1.1强化基础训练,多进行视唱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形式。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是培养乐感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音乐基础的训练,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要鼓励学生平时多进行听觉训练以及视唱。良好的听觉能力是培养乐感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听觉才能更好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在听觉训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视唱,先进行旋律的视唱,在对旋律有了良好的理解后再唱歌词。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音乐基础提高。
1.2利用丰富的音乐形式,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是高低、长短、强弱不同以及音色有的差异的声音有序排列组织而形成的艺术,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选择音乐形式,挑选不同风格形式的音乐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诱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辨别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全身心投入,建立起心中的听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励。例如在听完《怒放的生命》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中表达的意境做出感想,体会到音乐中对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再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来突出这一特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3鼓励学生自主演唱,以巩固乐感
培养乐感是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手段,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要多鼓励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并从中了解到歌曲的情感以及歌词中所表达的意思。这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2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对音乐作品进行综合分析领悟的能力。目前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呢?
2.1建立良好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座位、音乐家画像以及背景音乐等多方面下功夫,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气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便充分地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的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2.2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丰富音乐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音乐课堂也应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形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反客为主,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对音乐进行欣赏与理解。在课堂上要注意师生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一旁以向导的形式进行引导。例如在鉴赏《梁祝》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中包含的主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唯美爱情故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进行音乐鉴赏的能力。
2.3运用对比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引入对比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音乐时在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可以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音乐中的创作、演奏技巧等多方面的不同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充分地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针对同一作品进行不同演绎形式的对比,引导学生对不同演绎形式的优点与不同进行分析总结,并从不同角度来对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由于作品的不同,在演绎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一些不同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点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与总结。例如在对《春江花月夜》与《野蜂飞舞》两个作品进行对比时,可以从主体形式、演奏方式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再引导学生找出两者共同点,即都是对作者心情的表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总结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4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在感官上刺激学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普及。音乐教学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比传统的黑板教学,多媒体课件有着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更好的影音体验,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学生可以在完整的音乐情境之下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从而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更全面的提升效果。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音乐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助力作用。
3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并尊重学生的需求,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与享受音乐,在欣赏音乐魅力的同时提高乐感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利锋.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 2012(12):122-122.
[2] 任安莉.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9):196-196.
论文摘要: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学生将会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一、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的方法
音乐作为学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小学生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快乐的音乐世界,让他们在民族音乐中得到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需要童趣化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帮助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和认识。通过欣赏各种音乐资料,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反复聆听与体味,加深对作品资料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进行调查研究,使其近距离、真实地接触民族音乐,而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则可让大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体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此,我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学习民族音乐。如在《茉莉花》一课中,我用一段康师傅茉莉花茶广告的录像引出课题《茉莉花》。这一设计,让学生一开始就被茉莉花的魅力所折服,进而有了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便利用CAI向学生展示了二胡演奏的《茉莉花》和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以及歌唱家李丹阳演唱的《亲亲的茉莉花》等,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和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方式需要游戏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对于今天的学生,似乎只有流行音乐或者说是流行歌曲才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教师还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首《大中国》,因为熟悉,学生兴趣盎然,还摇头晃脑地跟唱。然后,我将其中秧歌的音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可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又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盼团圆》时,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我放了一首王力宏的《龙的传人》。这首歌很多学生都会唱,但对其内涵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便深情地把这首歌的歌词及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重点描述祖国母亲的伟大,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当再听这首歌曲时,教室里静极了,一股浓浓的温情在教室里悄然弥漫着,歌曲把师生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我还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音乐,如欣赏中国优秀的民族歌曲和优秀的外国歌曲,以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强调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我们应当吸收西方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借鉴一些西方优秀的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方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三)教学示范需要生动化
自制简易乐器的教育价值很大。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坚强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自制简易乐器的含义很广,它既包括自寻音源材料(如课桌、书本、玻璃杯、身体各个部位等),用以探索、表现、体验音乐的进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还包括制作各种简易的乐器,如铃鼓、酒瓶吹奏乐器、自制弹拨乐器等。如在欣赏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我让学生组建快乐的小乐队,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主题的演奏活动。但乐队的组建对一般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困难,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自制打击乐器入手,降低演奏的难度,提高参与率。课前我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带茶杯、酒瓶等适合做打击乐器的材料,而上课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制作能力也很强。有的学生甚至连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带来了,并用这些打击乐器为乐曲设计伴奏。敲敲打打,悦耳动听,整个教室成为欢乐的海洋。合作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一种节奏型练习,为乐曲伴奏,最后再演一演。如我让有器乐特长的学生上台演奏主旋律,其他学生进行节奏伴奏。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欣赏活动中,陶醉在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尽情地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的合理化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对学生尤其重要。如在听赏《采茶舞曲》一课时,我先进行茶艺表演,一边泡佛手茶,一边介绍茶道“韩信点兵”、“游山玩水”等。学生欣赏完我表演的茶艺后,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争先恐后地品茶,并赞不绝口:“张老师,您太棒啦!”“我也要跟您学习茶艺表演!”“这茶真香啊!”看着孩子们可爱纯真的笑脸,我的心也洋溢着快乐喜悦。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淡淡的茶香中,温馨快乐。我又示范了“凤点头”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节奏,引导学生即兴创作采茶的动作,通过提压手腕来夸张动作,将韵律感表现得更优美、柔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动起来。有的学生还三两成群地一起编排采茶的动作,连平时上台腼腆不敢表演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老师,我也要上台表演。”虽然他们的动作不是很到位,但是全班都给予热烈的掌声,并对其表演进行评价,我也及时给予肯定。
二、 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则使音乐教育目标更为明确。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而要完成这一目的就不能脱离民族音乐教育。只有在小学时期就接触并学习民族音乐,学生才能更全面地具备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
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