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区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地方大专院校为主的公办形式社区教育,如惠民工程中艺术课程讲座,以及老年大学等形式。这些公办音乐教育的主要学习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就课程的设置而言,较为简单,内容单一;另外一种是以私人办学为主的艺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幼儿启蒙式音乐教育。公办社区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资源不够,教学内容粗浅单一,没有固定形式的教材,学习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不长,等等。公办社区教育一般以大专院校为主体。由于课时编排与资金支持等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优秀的业务精英或专家学者教授和指导课程较少。而以私人办学为主的音乐培训中心、琴行,艺术学校等问题则较多。首先,办学资质无认可机制。只要在工商部门领取执照就可以开班收徒。音乐教育俨然成了一种商业手段,甚至有的培训中心从校长到教师仅有1~2人。这样的音乐办学水平可想而知。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艺术培训学校为节省开支,公开聘用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方面,不能保证“学生教师”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和完整。第三,学习风险大。许多学校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经营不善,随时面临倒闭关门的问题,这样一来致使许多儿童不能继续完成学习,而家长甚至连学费都无处追讨……。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我国目前社区音乐教育办学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总体来说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1)由大学主导的社区音乐教育优秀师资资源不够,课程单一,内容不清楚。社区教育部分分工不明确,无相应的毕业凭证,社区音乐教育更像是课外辅导班,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制。(2)社区音乐教育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也是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不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3)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安排与消息来源渠道单一,民众无法准确了解社会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通知。消息传播滞后影响民众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进度。(4)私人开办的社区音乐教育机构艺术培训学校等没有相对严格的办学资质认可,没有一定的评估机构,没有相对稳定的优秀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与统一。(5)社会媒体与舆论对社区音乐教育关注度不高,由于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相对滞后。(6)社区音乐教育涉及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音乐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只局限于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阶段,与其他形式的社区教育相对隔离,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看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教育体系。国家对社区教育(音乐教育)相关法规政策较少,关注度不高,没有相对完整的建设性法规措施予以支持。
二、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日益紧张的生存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等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此仅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国际社会教育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全社会大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综合形式,才能满足和解决广大群众对社会教育的总体需求。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尝试。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都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在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catalog),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开列于上,如课程内容、学分、编号、授课时间等。学员们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了解应付的学费。学员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之后,可向学院提出申请,如经审核符合毕业标准则颁发结业证书及学历文凭,甚至准学士学位证书。社区学院的教师都由专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兼职教师一般要占到一半以上。专职教师几乎都是负责基础类的课程,而兼职教师多数要由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来传授。他们主要承担着专业性较强的,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4]。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大专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办音乐教育机构的优势,努力获得政府或企业的稳定财政支持,针对报考学校的学习者设立较为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内容,选派相关专家或演奏名家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师资的质量与水准。(2)社区成人音乐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学校音乐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3)对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实行专门的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与资历认证,以确保民办音乐教育的教学资质与教学水准。对民办音乐教育师资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例如:由国家权威部门发授教师资质认定,凡通过者可聘为音乐教师,持证上岗。对在岗教师每1~2年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心理测试),未通过者则不能聘为音乐教师,取消其执教资格。(4)对持有资格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对办学条件老化,办学能力不足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予以整合,尽可能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亦可打造品牌音乐教育机制,使民办教育强强联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5)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音乐教育机构都应帮助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善社区环境,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
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五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共96个、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共90个,其中河北省只有邯郸市邯山区和唐山市路南区两个实验区,示范区为空白。自2012年6月以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电大)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服务河北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和电大战略转型跨越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截至目前,“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已经在河北电大挂牌成立,河北省多个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设在了市级电大。面向河北省全体城乡居民的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河北终身学习在线”正式在省校开通。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并各自搭建了市级社区教育平台。
二、河北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
1.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数量已初具规模。
河北电大本着“新颖实用、丰富海量、特色优质”的原则,通过购置、整合、自建的方式,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已超过了6000门,点击量已超过46万次。已有上百人获得养生达人证书和家庭教育素质证书。各市的社区教育二级平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
(2)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在“跟我学”和“燕赵回眸”栏目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若干门热门课程或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进行制作。制作过程采取项目负责制,河北电大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系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作为课程主讲人,并全程负责课程录制的相关工作。这种模式灵活性大,操作性强,且制作效果有保障。如“跟我学英语”课程,由校内人员联系其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录制内容和对话情景均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短短半年内就有1340余次的点击量。
(3)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已初步成形。
在河北电大系统内,所有市级社区教育平台的资源都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和共享,市级社区平台的资源又都是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在资源建设中,还得到了河北省域内的行政部门以及众多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还共享了其部分优秀资源。
(4)资源建设栏目已初具特色。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除了休闲养生等常规资源外,还开辟了“燕赵回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邢台终身学习网开辟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大中专学生网上报告厅”“学习俱乐部”和“精彩邢台”等栏目;邯郸社区教育平台开辟了“太极拳”栏目;保定终身学习网则开辟了“感受保定”栏目。
2.应用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问卷随机发放共100份,回收8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共得到有效问卷80份,保证各个年龄段、各个类别的人群都有一定的问卷量,部分调查对象为电大学员,比例为20%。
(1)性别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占87%,男性占13%。这表明:一是由于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的原因,女性是参与社区教育的首要和主要的人群;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待业在家或低学历的女性不断增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2)年龄情况。
在年龄方面,以中老年人居多。20-26岁的占17.5%,27-30岁的占3.75%,31-35岁的占7.5%,36-44岁的占8.75%,45-59岁的占12.5%,60岁以上的占50%。这与目前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多以中老年人居多相吻合。
(3)职业方面。
从职业方面来看,退休人员居多,占了50%,事业单位的占了18.75%,企业单位的占了17.5%,商业服务单位的占了2.5%,自由职业的占了11.25%。总体来说,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较广,且较为均衡。这表明社区教育覆盖面广,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有可能成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
(4)学习地点。
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员。城市中电脑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家上网学习基本都能实现。据调查显示,在家上网学习的占了76.25%,在单位上网学习的占了23.75%,其中部分人员在家和单位都能上网。这表明,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顺应了时展。
(5)“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知晓度。
据调查显示,对于平台知晓的占55%,不知晓的占45%。这表明通过广泛宣传(包括分发宣传册、进社区调查、校园主页移动字幕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表明,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学习,关注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6)喜欢的资源呈现形式。
在资源呈现方面,视频、音频是被调查者最喜欢的资源类型,占65%,文字描述占27.5%,幻灯片占5%,动画占2.5%。这样的需求与在线平台数字化建设多以音、视频形式呈现是一致的。同时表明,在已经到来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居民的学习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学习资源。
(7)使用资源的目的。
调查显示,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目的,“充实自己”排在了第一位,占42.5%;“提高修养”排在第二位,占21.25%;“获取资格证书”排在第三位,占12.5%。这表明现在居民的学习目的更加单纯,更加务实,已经从以拿文凭为主向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转变。同时也证明了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喜欢的资源类型。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养生保健类”的资源使用率占了63.75%,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家庭教育”类排在了第二位,占8.75%;“人文历史”是第三位,占7.5%。这表明随着健康意识和生命质量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同时,与被调查者多为中老年人不无关系。
(9)资源的效果评价。
调查显示,对资源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共计达到了72.5%,认为一般的占了22.5%,不满意的占了5%。这些数字表明居民对社区数字化建设还是基本满意的。这与在建设初期就高起点、高站位、大布局和远规划有很大关系。
三、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点击率、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的比率还相对较低。对于平台的知晓率,虽然高于70%,但被调查对象包含一部分电大学员,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对社区教育的了解相对较多一些。因此,在社区教育宣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进一步加深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有一定的数量积淀,如何从开始的外延式资源建设向现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一个课题。如在资源的多种呈现形式方面、资源的适宜学习长度方面、资源的观感度方面都有待通过教育技术进一步提升,以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3.进一步提高支持服务水平
社区教育是一个过程较为繁杂且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过程,需要提供学前、学中和学后的一系列支持服务。居民在线学习中还存在着盲目性、消极性、不连续性,其学习过程和结果还缺少从政府层面上的成果认定。
四、应用的策略研究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除了网络的宣传外,还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公开资源信息。另外,也可以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沟通机制。此外,全省电大学员不应该被忽视。全省电大系统10万多名的成人学习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本身也可能就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再经由他们进一步推介宣传,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2.加强队伍建设,更新资源制作理念
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和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知识、能力和技能并重的人员队伍。他们应该成为一支“懂设计、善研发、懂技术、会服务”的立体多元化的团队。根据调查显示,30分钟以内的数字化资源使用者的兴趣还能保持,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此,要更新资源制作理念,如利用慕课模式和微课形式来制作短而精的数字化资源。
3.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让居民在学习时有依靠,能互动,切实提高学习积极性。如编写社区“在线学习指南”,介绍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网址,让居民学会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设立“在线学习顾问团”,介绍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帮助在线学习时产生消极情绪的学习者,适时提醒,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
4.加大成果认证体系,提升学习积极性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将居民的在线学习成果纳入学分系统,并与电大的各种教育形式形成“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的学分认证体系,以保证居民个人自主学习的开展和整个社区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充分利用社区的有限资源,采用知识宣传栏、心理饮食运动咨询辅导班、举办糖尿病有关知识讲座或者是播放相关视频影像资料,还有就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会等等健康教育方式;根据社区患者人数及社区医护人员配备情况开展3~5次/年的家访,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个人健康指导,内容主要涵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治疗方法、预后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日常护理以及自我监护等内容,另外还可制作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来让患者进行自学;鼓励患者开展运动疗法(除有严重并发症者外),通过定时、定量地开展循序渐进运动疗法,对疾病的临床治疗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开展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最为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的临床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而基本原则为“定时、定餐、定量、定营养素”。在平时饮食搭配中,多食麦面、糙米、蛋类、鱼类、蔬菜以及新鲜水果。
2结果
2.1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通过统计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血压情况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血压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一)办学特色明显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特色明显且其办学目标明确。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是美国社区学院的重要特色。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能满足社区经济的需要,其课程以普适性课程为主。社区学院一般提供四种类型的课程:学术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补习课程,成人与继续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有:尊重差别性和个性。在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原则中,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观。但其“实用”不同于我们的工作中的实用,而是包括生活的兴趣,学生的个性情感等能力的培养等。美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社区学院的教育并非以娴熟的技术为主要目标,而是培养创新能力,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而我国高职教育是以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社区学校的职业教育坚持人本理念,社区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入学前,学校招生信息,来校咨询的学生可以索取学校介绍,以及专业,课程开设目录。学生入校后学校安排专人帮助和指导学生选专业、选课程、设计职业生涯,一直跟踪服务到学生毕业。学生临近毕业时,学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就业服务跟踪等方面,美国社区学院的服务优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少于招生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有全日制形式,工学制形式,周末制形式等。有的社区学院对某些职业教育实行办公半读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一方面,既可以巩固多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能获得一定的收入,这种职业教育项目很受欢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社区学院的中心使命是一种为学院所在的社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高度责任感。社区学院尤其在参与当地经济上和产业的发展上革新,为了满足当地特色的劳动力需要来设计独特的训练项目。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专业及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都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这种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使毕业生获得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府及社会大力支持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职业资格的国家,一般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社区学院就是针对本社区开设一些职业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政府也大力支持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的国会声明中提出:美国人至少花一年的时间进行高等教育或职业生涯训练,这样美国才能再次获得在世界上最高的大学入学率。他强调,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社会,美国经济的增长依靠工人的教育和劳动技能,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要求至少有学士学位的工作比不需要大学经历的人要增长2倍。而社区学院的前2年的教育能够给年轻人提供很好的职业教育的机会。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均接受从社区学院转入的学生,因此选择暂时不就业的学生也有机会继续学习。政府、社会、企业对社区学院的毕业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美国社区学院通过提供一些非学术的课程,这些非学术的课程为了某些特定的职业,特别是社区急需的职业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课程或训练。政府的调控,能够减少办学过程的盲目性,提高办学效率,以更好地实现就业市场的需要。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与支持,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会因为文凭获得的压力而放弃职业院校。
(四)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课程,它所培养的一般是技能型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往往是具有相当经验的在职人员。然而美国的一般大学不仅仅从事学术性,工程性教育,还进行继续教育。这样一来,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可以继续升学或选择就业。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具备以下特点:1)注重基础性,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2)注重实用性,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有帮助。3)注重时效性,适用所处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4)注重地域性,适应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5)注重全面性,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其教学体系有科学的反馈与评估。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的理念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及企业文化的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市场,课程评价的体系是否能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是:位于大城市、交通便利、办学历史久的高职院校发展较好。理想当中教育是能满足以下三方的需求:第一是顾客的要求,学生要求入大专院校和要求学习他们入学时想学习的课程。第二是人力的需要,机关和企业吸收毕业生就业,从而影响大学的课程和毕业证书。第三是资助人的影响,高等教育体系不是(它们从来也不曾)靠顾客或企业雇主的资助。现在高职院校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发挥不够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特殊职能?在现实中,又实现了哪些职能?一些地方的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服务,高职毕业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一些地方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地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并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和神圣使命。有些地方院校能够立足资源,服务地方,处于湖南湘西的吉首大学找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方向。吉首大学新的办学理念,就是办一所“平民大学”,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高职院校同样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及现有资源优势来打造高职院校的特色。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方针,并明确高职院校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此赢得地方政府、地方经济的进一步重视及投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尝试,该学院的毕业生职业资格取证率达97%,就业率高达97.1%,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教育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和层次结构上,而且在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宗旨和目标上,都要与其依托或关联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否则职业教育的应有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提高就业率为宗旨,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的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倡导“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要从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联系以及课程考试改革等几方面来进行,确立以提高学生职业训练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在大众的眼中,便成了资格培养之所。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期许,也是培养合格的,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毕业生。拥有技能等级和各种资格证书成为众多高职学生的目标,也是广大院校教师们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只有真正知道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势必会使人才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引导力度不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立法在逐步完善中。从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给予了一些指导意见。但政策的出台离不开各院校的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要结合各院校的区域经济特点,对其内部的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现在高铁工业的发展,学校是调整专业还是进行课程组合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改革,从体系到高职教育的职能,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三主体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动,与高职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设置匹配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缺失,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使得学生必须进入学校进入正规的学习,否则被视为没有出路。政府,社会和家庭,对于高职院校的引导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管、办、评分离的体制必会使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四)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与企业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趋势,政府积极呼吁高职院校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由于经济的变革以及以知识及其应用和信息处理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模式的出现,必须加强和革新高等教育、职业界和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职业界的代表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高等院校应该系统地考虑职业界及科学、技术和经济部门的发展趋势。可是,现在高职院校在积极做出努力,企业界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等等因素,并没有达到一种积极主动的和谐氛围来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双方积极的沟通,以达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高职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学校管理、课程、学生的就业等问题已经十分明显,这些问题不得以解决,高职教育的发展阻力更大。高职院校内部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注重高职质量的提升。
(一)明确高职的职能及培养目标新职业主义(thenewvocationalism)强调在职业教育中,应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布拉格(Bragger)的观点,职业阶段与持续受教育的机会紧密相连,职业教育的课程范围应该扩大,以促教育的改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新经济形式下的工作要求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达到学术成就和职业能力的高标准。美国的社区学院有明确的定位,课程内容适应了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可现实的情况是:高职教育的学制为三年,而要成为一名高技能型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高智能型人才素养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课程管理及改革的力度。在国家呼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进程中,加快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改革尤为重要。
(二)加快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步伐目前高职院校的门槛已经很低,可是高职院校仍旧面临着招生的压力。文凭学历的压力不选择高职,选择了高职的学生却没有认真学习。技能加专业型的招考制度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还在探讨中。湖南许多高职院校开始了单独招考,不与高考同步。美国社区学院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招考制度,任何人只要注册就可以申请参加社区学院课程的学习。在入学之前,学生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就近入学。教育部于2013年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将逐步与普通高考本科考试分离,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方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中国的高考即将退出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无疑能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引导作用,会加速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进程。
(三)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美国社区学院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贴合社区的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契合当地工商业需要和就业市场趋势,及时增删专业,更新课程,以满足生产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需要。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多元性,灵活性与区域性,既能满足当地企业的需要,又能吸引毕业生在本社区就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企业便会积极主动地和院校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取向。因此,课程设置及人才的培养需要积极吸引企业界的参与。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让企业有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来参与,而不是院校的一方主动,高职院校是为企业直接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企业的参与与观念无疑能够给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十分关键的作用。要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是要使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更新对于课程的理念。智力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在这里,理论兴趣和实际功用相一致。不管你向学生灌输的是什么细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种细节的机会是很小的;如果他确实遇到这种细节,那时他也许已忘记了你曾教他的有关此事的情况。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字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过分地追求学生的职业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技术人”;职业道德,职业人品等方面的培养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健全的人格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也应该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四)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决定了应该有不同的高职发展模式,无论是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们都不能照搬照办。不同的模式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即便在中国,不同的省情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不同,所采取的培养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办学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独特的产业结构来调整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围绕区域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无疑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相匹配。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当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时,高职院校才会发展壮大。美国社区学院坚持以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做出了一些尝试。如宁波的高职院校借助其商业发展中心的优势,本着“主动服务”专业建设理念,采取了“多方联动”的策略,积极与社会各界寻求多角度合作。以其服务型的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营造和谐的氛围。许多其他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在做出积极努力,但在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的保障等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四、结语
1.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开创我省教育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领导干部是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是否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是关系到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都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写入了报告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区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开始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的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却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只有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新时期抢抓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上而下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推动教育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2.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加强社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迫切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群众举办、吸纳群众参与、赢得群众支持的社会性活动,对于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消除各类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社区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它还需要文化、宣传、民政、统战、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相关部门来齐抓共管。如此一来,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只有首先抓好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才能有效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社区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才能把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制订发展规划,才能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省在领导组织网路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在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来看,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就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对新时期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部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相关部门。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社区教育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甚微,更谈不上把社区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了。
2.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些市、县(区)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缺乏工作指导。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首先,省政府尚未成立负责社区教育全面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全省社区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亟待出台;其次,教育部门内部尚未明确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社区教育探索实践,但缺乏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再次,其他相关部门尚未成立配合教育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应机构;最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管理和制度引领。
3.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宣传、民政、文化、人社、司法、人口计生、卫生、农业、财政、科协、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老龄办、流动人口管理等部门,都应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但由于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战,工作成效不明显。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我省缺乏一个能够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三、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应在教育部相关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我省省情,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党政统筹领导社区教育工作的总格局
社区教育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推动,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建议,省政府可成立一个由多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工作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部门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制订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把社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各市、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政府统筹领导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保障制度的层层落实,有利于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考核体系,从而推动我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市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组成的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正是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2.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那么,社区教育应该具体由谁来管呢?《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意见》指导下,我省一部分省辖市的教育部门已经率先在社区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在全省社区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部门要主动靠前,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并下决心去抓好这项工作。”从我省目前社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郑州、平顶山、信阳等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它们都形成了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随之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导责任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从而强化了教育部门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然而就省级层面而言,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工作仍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为此我们建议,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使此项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具体负责,形成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网络,使全省教育部门在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强化分工协作,多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工作是涉及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只有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的领导体制,才能保障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在政府主导下,各级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应由多部门联合组成。为了确保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密切配合,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各部门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以明确各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能;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各部门工作计划,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高效率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其他省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建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民间组织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既可弥补行政管理力量的不足,也可以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民间组织也应成为社区教育领导组织网络建设中的一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服务环境,调动和吸引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四、结语
(一)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4]据此定义可看出,社区教育的核心特征是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近些年来,围绕社区教育内涵及其概念的界定上,我国学者们见解不一。2000年4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5]本文采用此定义,因为该定义强调了社区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满足其需要等方面,强调了“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本研究的社区教育对象主要指农民工,而不是泛指社区内的所有成员。
(二)城市融入城市融入的概念很宽泛,从移民社会融入的角度出发,所谓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即农民在城市确立经济地位、适应城市社会互动规范,并获取市民身份、享受市民待遇,最终实现在城市舒适生活的融入过程。[6]有学者在综合相关研究后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系指农民工从原来所在地流入城市,通过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的调整与适应,逐渐被城市社会和城市人所接纳和认同,同时建立起自己对自身市民化身份的认可,最终能够享受平等、公平的市民化待遇现实结果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性的、结果性的、多维度的概念。[7]本研究中的城市融入就采用此定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教育示范点来开展实证研究,探索建立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进行实证调研,了解三个社区的农民工分布情况、周边设施和产业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融入需求。第二,调查三个社区的社区结构的特点,分析这三个社区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践内容,并运用增权理论对其社区教育培训实践进行分析与解读。第三,结合实证调研情况,寻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行性的培训路径和策略,探讨新型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二)研究样本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是我国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目前常住人口248万,其中外来人口为124.45万,农民工群体占了绝大部分,是全市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城区之一。为了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当地社区,200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展了“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试点项目,滨海新区向阳街道社区为项目的承办方。自2009年开始实施,为期3年。项目实施以来,向阳街道积极创新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滨海新区积极创新社区教育手段,探索和建立“创新社区教育手段,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设立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数字化学习中心、滨海社区学院、新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寨上街铁坨里社区服务中心、开发区翠亨村社区、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等6个项目示范点。这六个项目示范点将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和实践经验,促进农民工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本研究从上述样本中选取了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大港太平示范镇对这3个示范点社区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主要是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大港太平示范镇等三个社区内的农民工,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发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50份,回收率为93.7%,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为90.3%。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还对部分农民工和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包括对他们所在社区的参与和认识、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工作特点、社区教育给予他们的变化如日常生活、居民的互动和交往、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对未来的规划等若干面,力图深刻认识社区教育中的各种参与力量以及农民工融入效果等。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梳理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从大量的文献中搜索和梳理出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总结和思考,建立分析框架。
三、数据统计和实践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一,农民工主要来自邻近省市,外来务工人员迁移时,比较看重地域的邻近性。接受调查的农民工有32.5%来自河南省,21.3%来自内蒙古,14.1%来自山西省,其余为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农民工进城打工时间,如图1所示,进城时间是1~3年的44.5%,3~5年的为32.7%,5~10年的为20.5%,10年以上的为2.3%。所调查的农民工中,男性比例为61.6%,而女性比例为38.4%。男性比例相对较高,这一方面与天津滨海新区建筑业、制造业比重较重相关。第二,农民工来源以25~40岁的青壮年为主。所占比例达到55.6%。图2显示,18~25岁的占28.6%,26~35岁的占25.7%,35~40岁的占18.5%,40岁以上的占15.9%。从婚姻关系来看,未婚的占32.4%,已婚的占67.6%。可见,城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精力充沛,家庭负担轻,便于外出务工。第三,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在接受教育方面,图3如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比例为37.7%,高中及中专、中技毕业的劳动力比重为42.5%,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比重为20.8%。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能力、探索能力也会更强,亦更容易适应并融入快节奏城市生活。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需求分析1.城市融入的意愿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自身融入的主观愿望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首先设置了“你是否愿意增加与当地城市居民交往”这一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如下:(1)愿意(占70.61%);(2)不愿意(占10.51%);(3)不知道(占18.88%);而对于“您是否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这一问题的回答是:(1)希望(占67.31%);(2)不希望(占20.10%);(3)无所谓(占12.59%)。由此可见,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对于融入城市有着强烈的愿望。2.城市融入的需求分析总体上,城市融入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社区融入。理论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衡量涉及经济能力、住房、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生活方式及心理认同等多个方面。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证调查所得数据,本研究将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需求分为信息技术与电脑知识、就业和职业培训、权益保障、城市生活、人际交往、卫生健康等几个维度。我们在选取的这六个项目示范点进行抽样调查,抽样时兼顾了不同行业的城市农民工,包括从事建筑业、批发和销售经营、电子加工业、家政服务、餐饮服务业的人员。问卷以“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需求调查”的名义进行。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需求,作为问调查的补充。从调查数据的分析中(见表2),我们可以看到外来农民工需求最大的是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卫生健康、权益保障以及信息知识与电脑知识。说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本研究结合调查数据和深入访谈,就外来农民工关于信息化技术与电脑知识、人际交往、权益保障、卫生健康等五大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1)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的需求互联网信息量大、实时性强、交互及时,使得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获得信息的基本前提是掌握、运用电脑。数据显示,79.5%农民工认同电脑和互联网的运用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因而,这种需求具有普及性,也成为农民工比较突出的一个需要。(2)人际交往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被访农民工的交往对象呈现高度同质的特点。图4表明,58.8%的农民工交往对象是与自己同质的城市务工人员,大多为老乡和同事;34%的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交往较多。可以初步判断,农民工对与城里居民人际交往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深度访谈中,被访的农民工表示,自己与天津本地人不一样,他们很少有机会融入天津本地人的生活中,对于城市生活经验更多来源老乡的经验交流。他们非常希望能通过活动促进与城里人的互动,增进了解,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3)不良情绪调节的需求数据显示农民工对于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的需求也较高(82.5%)。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必然给农民工身心带来极大的压力,因而,对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调适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需求,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为外来者在完成经济方面融入之后,在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4)权益保障的需求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工群体渴求获得尊重、平等、合理的权益,具备基本的维权意识,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维权途径。数据显示,45%的农民工学习过《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21%的农民工会主动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深度访谈中也发现,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意识相对较强,权益保障的需求增大。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农民工对于在其怀孕、生产和哺乳期间的权益非常关注,需求也非常强烈。(5)健康及医疗卫生需要从某种程度来说,健康身体是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前提。数据显示,84.5%的农民工认为自身健康非常重要,认可健康预防知识的重要性,即生病之前的预防。然而,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城市所提供给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及所处的职业环境有很多健康及安全隐患,如传染病、生成事故及职业危害。大多数农民工对此并没有相应的了解和预防知识。51.4%的被调查农民工对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等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不清楚;34.5%的农民工对本企业的职业危害一无所知。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还未将外来人口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访谈中农民工自身医疗保健意识比较弱,遇到生病时经常会有拖延病情情况,69.7%的被调查农民工希望一般的小病能够在社区内直接解决,并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预防措施或是预防信息和方法。(6)城市生活虽然农民工居住、工作在城市,但是他们还是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文娱活动单一,并没有融入到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来。数据表明,农民工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是看电视,约占28.6%,其次,和老乡聊天、打牌及逛街,约占15%。深度访谈发现,农民工缺乏与城市居民持续互动的交往,基本生活在内群体中,他们也较少能分享到日趋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或者没时间、没能力去享受城市公共生活。他们迫切希望能享受到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分析1.样本1:向阳街道社区(1)向阳街道社区基本情况向阳街道属于成熟型社区,据不完全统计,其外来农民工数量在滨海新区是较多的社区之一。(2)向阳街街道社区教育的探索及组织形式根据调研,向阳街道社区有45%的农民工居住打工的时间超过3年,其中25~35岁的农民工占45%,青年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认同与诉求,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现实诉求,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其在城市社会生活的全面融入成为了向阳街道社区面临的新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向阳街道依托“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项目,探索和创新其社区教育:首先,提升青年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加融入城市的人力资本。基于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向阳街道社区重点围绕“以培训促心理融入”这条主线,对培训内容和计划精心设计,引导、帮助青年农民工,参加职业资格教育和后取学历,探索培训的新方法、新模式,2009~2012年,先后组织各类专题培训2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其次,建设农民工活动场所,扩展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农民工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城市融入的重要标准。向阳街道社区建立活动场所,如社区工作站、青年农民工之家、流动党员之家等场所,为其提供文化知识教育、计划生育、权益保障等。同时,进一步拓展教育形式,通过联谊会、志愿帮扶、邻里结对等系列活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促进农民工与社区、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此外,社区还开展专题艺术节,展示青年农民工特色乡土文化,增进农民工与市民的交融。2.样本2: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1)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就是滨海新区为外来农民工打造的专属社区,蓝领公寓内配套设施齐全,配有公共浴室、洗衣房、洗衣机等,离厂区不远,周边设施环境较好,有专门的商业区,包括餐饮、超市、银行、旅馆、美容美发店、服装店等,使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不断地成为一个有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场所。(2)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社区教育的探索首先,探索了开展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模式。数字化学习中心免费为农民工开放,提供各类纸质图书阅读和网上学习休闲服务,让农民工体验数字化学习。为满足青年农民工的学历教育需求,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会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合作,通过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学历专科与本科教育体验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学历教育通道。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促使社区教育功能辐射面扩大。如通过流动课堂和流动影院,定期为蓝领公寓的农民工开展法律、摄影、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卫生防护等知识讲座,同时还适时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球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多种文化活动,让农民工真切感受到“城市生活”与“城市生存”,使农民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样本3: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1)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基本情况调研发现,太平镇是大批青年农民工的输出地,同时也是大量外来劳动人口的聚居地,农民工流动频繁。同时,大港太平示范镇作为天津农村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单位,其社区管理特色为住区—社区—邻里三级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了“住区能开放,社区有特色,邻里强管理”的面向新时期新区域发展的现代农民社区格局。(2)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教育的探索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在调研农民工流入流出的“双流动”行为及其教育需求后,通过大港太平示范镇镇政府与企业联手,启动“凤还巢工程”专项工程,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提供有关技能培训要点,如电子培训,鞋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4.小结如前所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是综合的、多元的。根据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本研究中的社区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向阳街道采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搭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及城市融入意识;中新天津生态城设立为农民工服务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建立学历教育通道,促使农民工信息化及整体素质提升;大港太平示范镇镇政府与企业联手开展的专项工程,提升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研究对所调查的一部分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检验社区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效果以及农民工对社区教育的评价。结合访谈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教育提高了农民工工作和生活能力。所访谈的农民工普遍认为学习网络知识后,工作生活能力提高了。工作方面包括:对网络、电脑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计算机知识;“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强化,通过学计算机,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和别人沟通也多了。这很大一部分源于在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的学习。”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了提高;“现在会主动到网上找资料,办事情脑子也活了,而且工作水平也提高了。”生活方面包括:学会使用电脑,如打游戏、上网、看电影和储存编辑图片等,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健康、卫生意识提高,开始注意到常洗澡、讲卫生习惯;有意识的寻求去帮助。如“原来经常买书籍,现在可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和信息”“现在也通过视频教学来学习一些东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原来自己脾气不好,也自卑,觉得自己啥也不行,现在交往人多了,遇到问题也会想想,性格没那么急躁了,同事也愿意和我聊天了。”“社区里的活动,让我也能与城里人接触了,性格变的更加开朗。”“通过培训对计算机更熟悉了,也学会用网络和朋友保持联系”。生活领域扩大,与人交往范围扩大,增强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度。“感觉对社区服务机构很有亲切感,也增加了我对政府与城市的信任感,没那么陌生了,我感觉在天津还是很温暖的”。第二,社区教育帮助农民工提升自信心。自信心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农民工感觉自己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敢于接触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敢进大商场了;乐于接纳自己(包括性别、长相、出身等);不逃避,能主动、大方地跟人交往;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乐观向上;向别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敢于给自己设定目标,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我现在也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以前没来天津之前没有想过。那就是过3年,工资比现在提高一倍,积累资本;3~5年后,开始自己搞承包,之后找合适机会自己开店,这一过程得需要大约6年吧。实现这一过程,很艰难,但是我相信能够实现”。尽管自信心是存在于个体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难于测量,但是通过访谈,仍然感受到通过社区教育,农民工自信心的变化和提高。在访谈中,三个示范点社区的农民工对本社区教育培训(如生活技能、自信心、与人交往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数字化学习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的感觉电脑培训很好,帮助我打字,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怎么会写,反正很好,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谢谢政府、社区让我们在他乡有个良好的免费的学习环境。不仅给我们知识,还给了我们友谊,谢谢。”“通过网络学习,还可以靠自己努力拿到电大文凭,成为大学生,这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终身学习的含义。”“社区组织的维权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让我对自己权益更加了解,收获很多。”“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不感觉那么孤单了。”
四、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探究
社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演变的转换区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有效方式和最终目标。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和融入是其社会融合的微观基础(王桂新、罗恩立,2007)[6]。本研究表明,社区教育是农民工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的一个良好途径,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一)社区教育需要融合增权实践依据增权理论,增权实践可分为个体、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等三个层面,本研究中社区教育内容、培训形式及其培训方案的设定,融合了增权实践的三个层面。向阳街社区注重提升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识,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侧重提升农民工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着重提升农民工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这都有效地满足了农民工群体期望被城市所接纳、所认同的心理需求。社区要积极搭建城乡居民的互动、沟通及发展平台,营造城市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改善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促进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也就实现了本次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本研究的调研也发现,这三个社区对农民工群体的融入学习需求都进行了调研,基于此基础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非常灵活,如主题活动、联谊会、讲座、宿舍文化节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对他们需求的反应及时、灵敏,也获得农民工群体的信赖与支持,促进他们与城市社会迅速、有效地融入。
(二)社区教育需要激发个体增权意识依据增权理论,增权模式可分为两种,即个体主动模式、外力推动模式。本研究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是其个体主动意识的体现,尤其是青年农民工,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融入城市的强烈意识。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缺乏外部力量的推进及外部支持,于自身来说,无法主动地增权,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如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及其社会力量的资助,来激发农民工个体增权意识,从外部提供多种支持路径。本研究中的三个社区教育案例就集合了政府、企业、工会、社区组织机构等多种角色介入。
简单地说,社区教育工作者,就是指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它主要由三种群体构成: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其中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它与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工作是其固定的专门的职业。从其活动属性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有其专门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属性。因而这一职业对其从业者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定的专业要求。从这一层面来说,既然有着特定职业的专业要求,其专业化发展就是其本身应有之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兼具社会工作者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的双重属性,而社会工作者和教师是被公认的专业性的职业,由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也理应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职业,而这种专业要求更高和更为广泛。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经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和甄别,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0余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雪莲是较早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学者,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和需求,并针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马定计、应一也以2007年上海市组织的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制度支持和加强教育培训两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路径。南红伟以专业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指出了专业化现状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政府、社区、个人和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的结合。黄健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对“专业”和“专业化”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一个职业专业化的各种主要力量,深入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实起点,认为应从政府、学术共同体、专业人员自我及其所在机构四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熊菲以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状和差异。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乔维德以无锡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工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赵彦斌、花月阐述了美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特色,分析了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方面的经验,并从专业保障制度、专业组织、专业培训、专业资格和专业道德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黄静芝撰文指出,当前的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龄化现象严重、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分析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王秋芳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职业”到“专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构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答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现状以及怎样专业化等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实然于应然之间差距还较为明显。为此,分析探讨影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就十分必要和迫切,这也正是本文成文的原因。
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
1.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还未得到相关部门充分地认识我国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主要是靠教育部门在推动。实际上,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有认识,这从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就指出,要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进一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制定岗位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培训中心。2013年3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又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分类及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根据教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然而,社区教育毕竟是个大教育的观念,它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范畴,涉及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必然陷入难以推动的困境。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在实践层面有效地展开,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2.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加强立法和建立政策制度保障,是社区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有着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和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提升。这些政策和法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业资格和专业培训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比如韩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专章对终身教育士的资格获取、工作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分配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体制障碍早已暴露出来且日益加剧,而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经多次提起,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并殃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我国大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文立法,开创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先河。该法的颁布对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法内容与原则方面的不够完善,不少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对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我国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缺位严重。只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难以统筹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笔者在与社区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对于在更高层面出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认定、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需求。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聘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层面政策制度的缺失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十分薄弱
当前的这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基础十分薄弱,这也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数量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备在总数上明显不足,但其由于工作职责广、服务对象众、工作任务繁杂,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各种工作事务,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和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其次,从来源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绝大部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加大了其专业化发展的难度;第三,从年龄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龄的老化,导致这支队伍总体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第四,从学历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学历水平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偏低,导致了这支队伍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能力欠缺;第五,从流动性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流动率较高,从业年限较短,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形成。总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之薄弱,对其专业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论述来看,整体而言,阻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症结,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1.制定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予以确认,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否则,在各部门职责不明、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遭遇合法性危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提出应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可见,关于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立法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入职要求、职责权利等内容,使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获得合法性的角色定位。在法律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的研究机构、业务指导机构、办学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政策咨询职能,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促成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涉及面较广,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因此酝酿周期难免较长。为了应对社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各省可以根据本省社区教育的实际,先行制定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11年5月正式实施,条例对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入职资格、职务评聘、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专职人员的岗位晋升、专业发展与公平待遇问题,为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由于其普适性和高度凝练性,它只能从宏观上作出概括性的规定。因而,实践层面,还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配备、岗位要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出台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超越教育部门的范畴,方具有实践上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市县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办法,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整合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说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应主要涵盖:(1)岗位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资格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从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标志。(2)职业准入制度。聘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专业职务晋升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系列,提供明晰畅通的渠道,是稳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关键。(4)进修培训制度。强化队伍的培训,明确培训的时长和要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常规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养和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点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部分是从民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部门转行而来,因而普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知识和能力素养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培养的层次。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各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依托大学开设学科专业来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大学尚未开设社区教育方面的专业,仅少数大学在其他学科门类下设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广泛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设立该方向,并科学地设置相关学科课程,寻求积极的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缺乏、专业素养薄弱的问题。在高校开设专业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但毕竟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眼下,加强对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首要选择。从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现状来看,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但由于专业伦理和专业标准同一性的缺失,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往往流于表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加强队伍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同一性的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能要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培训要有系统性,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开展系统完整的培训;第三,培训工作要常态化,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明确培训的时长和频率;第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交流研讨、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五,培训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性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第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培训实效。
4.加强自我学习,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乐山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优美自然风光的文化名城,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乐山市标准化社区逐步建成,从原有杂乱的老城区,一举建成一座座标准化的封闭式社区,良好的社区建设为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乐山市是中国唯一一座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合作城市。社区居住环境优化,社区文化生活在市、区、居民委员会的逐级领导实施下蓬勃发展起来,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乐山市现有社区有245个,2009年前,乐山市的社区各类民间组织已经非常广泛,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有329个,社区老年人活动组织199个,社区残疾人组织191个。这些不同的社区组织为社区居民的活动组织安排提供了保障,并且在不断的壮大完善。乐山市社区建设提出了“乐善至美,创新力行”的乐山精神,在乐山精神的指引下,乐山市社区文化生活践行着乐山市一贯的悠久文化传统,注重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品质。乐山市社区文化生活内容丰富、项目繁多,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需要。乐山市社区文化活动精神文化层面的活动居多,参与的居民人数逐年增加。社区文化活动中,音乐活动丰富多彩,从音乐活动的范围看有大众健身娱乐性的广场集体舞、健身操活动、夕阳红大合唱活动等,社区团体类的有川剧戏曲活动社团、京剧社团、拉丁舞社团、民族舞社团、声乐社团、电子琴社团、民乐社团等。从开展活动的方式上来看,有政府组织活动,如2007年乐山市政府组织的迎春节系列活动;有社区自发组织的社团汇报演出;市、区政府组织的重大节日文艺活动,如迎接建党九十周年群众合唱比赛;社区内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这只是众多社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活动都是与音乐艺术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活动容易吸引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到其中,不管是自娱自乐也好,还是配合各级演出也好,都进行的非常红火。从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异常红火的表象下,我们也看到了社区文化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巨大的,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有各自喜好的音乐种类,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目的多是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培养高雅业余爱好、锻炼身体为主。从对社区音乐活动的调查观摩,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大多数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同一群人,他们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知识较少、音乐技术技巧薄弱、音乐理论水平一般,难以将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引领上音乐艺术层面,自娱自乐的成分更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人数将大幅度递增,因此群众需要更高质量的、更加专业的社区艺术文化生活。怎么样处理好社区音乐活动开展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关系,是政府、社区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契合点分析
乐山市教育资源丰富,有多家大中专院校,省属高校有5家,其中拥有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是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每年为乐山市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培养大量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课程设置上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大力开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音乐学院开设了多种艺术实践艺术团,有管弦乐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曲艺队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在课堂之外发掘自身潜力,锻炼艺术表现力、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高校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团队,音乐厅、琴房、乐器、舞蹈房等教学设施丰富全面,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高校中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短缺,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生活中,没有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如果能将两方面的力量很好的结合,将会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区音乐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互促进作用。
1.高校的优势与需求
首先,在学习设备方面高校优势大。高校在教学设备设施配备上与其他音乐团体相比有绝对的优势,高校音乐院系都建有供教育教学所使用的音乐表演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各高校还拥有礼堂、大操场、练功房等。各类乐器配备也很全面,西洋管弦乐器、民乐乐器、各类打击乐器等配备充足。在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学习还是训练,都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设备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高校有两个假期,在假期期间社区可以加大对高校教学设备的利用力度,开展各类文艺汇演、大型节日演出等。其次,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音乐专业中拥有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人才,从音乐理论到声乐、器乐表演人才,不管是音乐院系的教师还是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可以协助社区进行高水平的音乐教学活动,成为音乐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音乐学习与排练。最后,社区能够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不能仅凭几次演出就完成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锻炼空间,这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社区可以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提供所需环境,社区中学员年龄结构丰富,音乐学习门类多样,学生从教学、排练、赏析、组织大型活动、策划大型活动等多个方面来锻炼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基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社区开展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发掘研究工作,乐山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瑰宝,很多民族由于缺少文字,音乐舞蹈艺术方面大多数是口耳相传,亟待音乐工作者去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对少数民族社区音乐的调查了解,有步骤的开展科研工作,完成音乐文化科研项目,对保护中国传统音乐做出贡献。
2.社区的需求
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居民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对音乐的喜爱不同于传统学校内的音乐教学,是提高全民音乐素养的良好方式。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扶植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社区音乐活动需要具体的实施者,也就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指导者,需要不断提升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促进社区音乐活动广泛健康的成长。社区文化生活中需要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大中院校的专业音乐团体可以将各类音乐会带到社区,满足社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追求。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演出的平台,多年的训练学习,需要展示的机会,在专业的音乐表演厅,可以让社区音乐学员有极大的艺术成就感。
三、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的利用
乐山市的教育资源丰富,乐山师范学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音乐教育专业实力雄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分析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需求,了解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我们找到了社区与高校音乐事业共建的契合点。在对高校音乐资源的利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利用。
1.人力资源的利用
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最为稀缺的就是教师资源,以往的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形式,很多社区音乐社团是由于社区居民为音乐爱好者,自发地来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参与的人员也以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居多,要想扩大音乐活动的覆盖面,提高中、青年居民的参与比例,音乐活动的门类要更广泛、组织者指导者要更专业。在中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的扎实而富于成效,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城市有专门的社区音乐指导员,定期为社区指导各类活动,安排社区音乐指导员在社区教授相关课程,联系专业音乐团体进入社区演出,帮助社区排演节目,完成各类晚会演出编导工作。二级城市社区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指导社区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城市中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最为有利的当属高校音乐教育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被聘请为社区音乐课程客座教授,定期的来为社区居民上课,提供音乐学习指导和各类音乐方面的咨询工作。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制定学习音乐知识的方向、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培养社区中的音乐骨干,推动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的方式,深入社区担任音乐课程的教师,针对社区内已有的社团活动,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将学校中所学知识实际应用。从授课开始,在逐步进行排练、节目策划编排,最后到组织编导演出。这些实践工作在校内教育体系中是不可能完全实践的,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达到了学习实践双赢。
2.教学资源的利用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有优质的音乐厅、琴房、排练厅、多媒体演示厅等,这些设备设施在社区中是不多见的。高校还拥有大量的音响器材、演奏乐器,如能将上述设备设施向社区开放,会对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有极大帮助。高校中音乐专业不定期会有师生汇演,这是师生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方式。声乐方面的独唱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器乐方面的交响音乐会、管弦乐音乐会、钢琴独奏会、民乐音乐会等。音乐专业的专业音乐演出可以走出校门,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演出,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欣赏到高雅音乐,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将人们引入音乐的殿堂,陶冶情操。这些难得的音乐盛会仅仅停留在校园内就太可惜了,走入大众中带来与众不同的反响。高校除了自身的教学资源外,还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知名音乐家来校进行学术活动,这些工作除了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外,也可以帮助社区音乐骨干开拓眼界。开展各类高水平的音乐学术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对社区音乐建设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3.音乐场馆的利用
社区音乐活动与高校音乐院系密切合作,共同构建高质量的校、社区合作模式。在利用高校的音乐场馆和其他大型公共设施时,我们可以充分考察高校的教学安排,利用音乐场馆的闲暇时间,来为社区音乐艺术活动所用。其中可以高效率利用的时段是高校的假期,高校假期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重合,比较适合于进行大型文艺表演,这一时期将经过精心排练的各类音乐节目进行表演效果会非常好。高校的音乐厅,可以进行各类音乐会的表演,舞蹈表演,大合唱表演,室内音乐厅演出效果好,会对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以极大促动。各类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可以为社区音乐活动提供便利,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小型体育馆,可以进行小型的各类社区音乐活动比赛,体育场馆的看台可以容纳部分观众,气氛热烈融洽;大型的运动场,可以进行各类大型社区音乐活动的展演比赛,比如社区广场舞比赛、社区秧歌队表演、锣鼓表演等。让社区的居民来到高校,感受一下大学教育的优越教育设施,高校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对人们的心灵也起到荡涤的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