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系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的课程建设为例,在阐述该课程的开设概况、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工具、考核方式、师资培育以及教研与科研建设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审计模拟实验作为一类课程的建设心得。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一类课程 课程建设 心得
计模拟实验课程是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属于集中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授课对象为会计学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学生。该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学院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学院先后在新疆本地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了审计实践教学基地,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通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外勤审计的历练,审计基本业务流程操作能力与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从事审计岗位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开设概况
(一)本课程在经管学院的开设情况
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自2009年首次授课至今累计已开课7年。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我校经管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有开设。2006年版的石河子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次将审计模拟实习列入经管学院(原称经贸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进程表”中,设定在第7个学期开设此门课程,为期2周,2个学分。2009年秋季学期,经管学院首次开始讲授本课程,至2015年12月已开设了8个轮次,讲授本课程教师的职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
(二)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吸收审计学前沿知识,萃取同行开展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精华,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解决审计实务操作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争取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把本课程建设成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先进、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的优质课程。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生评价
学生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下文简称课程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良好。本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计划安排合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重点难点突出;授课方法得当,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授课信息量大,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注重同学的参与性,教学效果优秀。
(二)同行评价
同行对课程组教师的业务水平评价效果良好。系领导及同行到课堂听课,总体反应良好。通过课程组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教学质量,且已形成了一种制度。课程组教师们在相互听课中,认为课程组全体教师都认真备课,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三)专家评价
专家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综合评价效果良好。专家评估意见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定位、教学管理、教学水平及教学手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有关资料比较齐全、规范。课程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开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心得
(一)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非常重视,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努力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使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日趋优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本课程内容见表1。
上述课程体系是课程组教师经过7个年份累积8轮的讲授经验总结而来的授课内容。每一轮授课时,课程组教师都会将前几轮本课程教师的授课经验吸收至本轮授课过程中,并选用版本更新、内容更适合的最新实验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优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组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届授课对象的具体接受情况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问答教学法、案例分析训练法、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能运用恰当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计计划工作、风险评估与应对、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等实验模块中效果显著。课程组教师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使用上述4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呈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与学互动良好,教学任务能很好地完成。
(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
课程组成员能灵活运用各类教具,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并且课件制作精细,更新及时,课程组成员具有独立制作完成会计学基础网络课件、审计学原理网络课件、财务会计网络课件、税法网络课件等网络课件的经验和能力。本课程教学在授课部分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完成实验任务部分目前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模拟操作方式。课程组在2009―2011年使用“用友”审计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审计模拟操作,自2012年至今课程组改为采用手工模拟实验方式组织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组尽可能选用优秀的手工模拟实验教材组织本课程的教与学。2012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操作教程,2013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实训教程,2014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2015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几年来使用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选择内容充实、贴近实务的优秀教材,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拥有一个有力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使教学效果得到稳步提升。
(四)持续优化考核方式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积极进行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取得一定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持续进行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审计模拟实验目前的考核是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并结合学生平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阶段性任务作业提交的及时性),对每一位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综合评定成绩。实施考核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分组提交作业,即3―5人一组,按组完成并提交作业,因此,在评定总评成绩时需要记录好平时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情况(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平时的学习主动性和态度等)以给出个人平时成绩,再评定按组提交的课程任务作业,将二者按3U7或者4U6的比例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总评成绩。
第二,实施效果良好。上述考核方式总的来说实施效果良好,但仍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按小组考核占总评成绩60%―70%的小组作业成绩难以细致区分每位参与实验成员的贡献大小和表现情况。这是因为,由于实验内容较多的缘故将每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划分为9―12组左右,每组3―5名学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由小组组长与组员商量后把每个阶段受领的实验任务分配给组员,共同协作完成每一期实验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有两种:一是撤销分组即由每一位同学单独完成全部的实验内容以便对个人的实验成绩做出更加准确的评定,缺点是适当减少总体的实验任务量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配合完成既定任务的能力;二是可以考虑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实验任务分为小组部分和个人部分两种:小组部分可以是需要相互协作配合完成的综合实训任务;个人部分可以是审计案例分析或者其他相对独立的实验任务。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出小组综合成绩和个人实验任务成绩。这两种方案可以考虑在今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
(五)重视师资基础,培育青年教师
课程组成员包括7名教师,组内全部教师均讲授2门以上课程,课程组成员主要承担除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参见表2。
此外,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组半数以上教师均指导SRP项目(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学生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研究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课程组成员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规范、掌握教学规律,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
(六)积极推进教研与科研建设――以研促教,以教带研
本课程组在注重授课质量的同时,也重视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一方面,教师仅仅从事教学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发挥自身的知识、思维优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如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厘清思路、开阔视野、充实内容、活跃思维,对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必是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离不开教学活动,反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面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积极展开思考,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才有可能形成教学研究和学术成果。因此,教学是孕育滋养教研、科研的“土壤”,丰硕的研究成果需要教学这方“土地”。
课程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推进教师教研与科研的建设:一是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择机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组的教学经验交流。二是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本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教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大学采取中央、省、市、县四级的系统办学模式。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是龙头,负责统一设置专业和课程;省级电大为二级办学单位,根据中央电大的指导性专业规则制定本省实施性专业规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市、县级电大教学点根据省级提供的专业规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并组织教学和管理。
1.1 开设专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业及课程设置
目前河北电大开设专业55个,其中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25个;“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3个。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学大纲、材、统一考试;选修课程(以下称省开课)由省电大负责建设教学资源,并负责相应教学管理工作。
1.2 省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开放教育省开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规则来制定的,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首先,学校要满足开设此课程的条件,比如说高水平的师资、相关场地、先进的设备等。其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原则上尽量避免重复开设。此外,在学分安排上,本科最低毕业总学分为71,专科为76。统设和省开课程学分比例根据中央电大相关规定:专科专业,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不含综合实践环节学分)的60%;专科起点本科,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0%;其余为省开课。在课程门数上,统设必修课原则上控制在13门以内。
1.3 省开课程的设置方式
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是开放教育专业规则的一大特点。在专业规则内所有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等模块分类组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按需选择。在每个模块中设置有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模块毕业最低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选课时参考。这样的设置理念主要是基于成人在职的业余学习特性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截至2014年秋季学期,河北电大省开课程设置有530门(不含实践环节),其中本科266门,专科264门。从近几年收集的报考数据来看,上述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省校统一考试记录的课程约280门,自开课程(委托地市电大管理并组织考试)有120门,剩余120多门课程基本是为专业规则中已启用但实际教学中无学生选学的课程。
2 省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转入常规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放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反思。
2.1 设置权限自主性较差,选择余地小
电大采用系统办学模式,省级电大作为二级办学单位,只能在中央电大制定专业规则范围内选择相应学分的省开课,省电大没有在教务系统里增加省开课的权限。省电大如果要开设新课程,必须向中央电大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经中央电大批准并加入教务管理系统后,省电大才可以进行选课,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或者省电大只能找一个名称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来替代,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分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原课程有些背离,不能完全实现新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2 课程层次针对性不强,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
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专业规则应当有不同的要求,但这种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有的专业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拉不开档次,有些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乎都是专科课程的简单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一方面追求课程大而全;另一方面,有些必要的教学内容却又被遗漏,特别是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尽快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较为突出的专业比如说法学、经济学、物流等。
2.3 不同专业模块课程比例失衡,不合理
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规则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实际执行中省开课的学时和学分就剩得非常有限。以法学本科专业为例:毕业总学分为71分,统设必修课是49学分(14门),综合实践环节8学分,两者合计占总学分的80.3%。省开课只能设置14分,不到毕业总学分的20%。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护理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中省开课所占比例更是少于20%。
2.4 专业招生人数不均衡,影响课程设置
以2014年春季招生数据为例,招生专业本、专共计48个,合计招生数为19217人。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集中在法学、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和会计学4个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等18个专业在全省的招生总数不足50人。规模小的专业给省开课的设置出了难题:如果根据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势必造成教师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办学的成本;如果不按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左。
2.5 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开设课程过多
为了做好教学服务,开放教育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各级电大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无可厚非,但却又执行全国统一考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省级层面上看,各教学点在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时选课多而散,部分课程选课人数极少甚至没有。近几学期对考试订单进行统计,省开课程中报考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50多门。
3 积极推进改革,完善省开课程设置方式
针对开放教育省开课程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方式。
3.1 扩大省开课程设置自主权限,明确课程管理责、权、利
首先,中央电大要适度放权,把省开课程在教务管理系统设置的权限下放到省电大,只有这样省电大才能更灵活地设置省开课程,满足专业规则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其次,随着开放教育专业的增加和课程的调整,一些课程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有必要就课程管理和学分比例进行再次确认,以明确双方职责和利益分配。
3.2 课程设置要层次分明,体现实用性
远程开放教育分为专科、本科两个阶段,在课程设置时,要注重课程 的衔接问题,电大学员大部分都是具备了一定学历,他们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试想,简单重叠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能满足学员提高专业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接收反馈意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3.3 充分调研成人教育市场,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成人教育市场实际,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和企业的培训需求,开设适合当地特色的专业。同时与中央电大密切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共建共享“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通过优质的课程资源逐步吸引学生选课。在招生层面要有论证机制,稳定优势专业,适时淘汰连续学期招生不景气专业,从源头杜绝小专业。
3.4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级各项管理职能
中央电大应充分进行教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尽快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分层级、分用户设置权限,在规定各模块学分设置时要更科学更严谨;省电大在加强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本省系统内各类课程开设情况的摸底调查,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进一步修正课程设置,最终使专业规则臻于科学合理;市级电大作为教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通过学生选课系统进行控制,制定推荐型专业规则,确保所属教学点能够合理按照专业规则选课,在课程开设中真正做到为学习者服务,使专业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5 建立省开课程的准入、退出机制
省电大应该建立严格的省开课程准入机制,同时对质量较低、资源贫乏的课程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当前需要制定省开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为课程设置提供激励和支持,利用“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建立科学的课程开设和评估制度。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设置应关注本专业和职业的社会需求,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从资源质量上严格把关,真正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与理念。
4 结语
为了改善省开课程设置的现状,河北电大应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创建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建立“精品课程”为抓手,从适应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全局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管理模式。目前,河北电大正在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积极筹建河北开放大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管理工作也会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专题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关于河北开放大学省开课程设置研究》(YB201409)
参考文献
[1] 谢盛勇,江小青等.教学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忠强,张百生.对山东电大开放教育专业与课程管理的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一、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课程内容与本科大量重复,实施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与学生互动较少。老师面对考核和晋升职称的压力,对学生要求低,通常课后回去做研究,写文章、做课题,对于学生关注太少;课程体系结构不利于学生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兴趣的培养;课程门数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数目较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脱节。
2.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一是在学校层面,为方便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以各种文件形式,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二是在某一具体专业内部,研究生之间相互抄袭,指导教师又没有认真把关,导致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基本雷同,没有因材施教,个性和特色丧失。
3.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一是由于没有相互支撑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要素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二是课程体系结构相对忽视实践性课程,没有结合国际潮流、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课程实施过程“应用化”倾向不足
一是理论课程多,数理基础课不足。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数理功底本身不强;另外,部分学生来自于文科本科生,对于学习较深的数理课程有难度。但缺少数理分析,就不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二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研究。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才,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二、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设置以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以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为目标,以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核心,以经济学为指导,立足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进行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涉及三个方面: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是选修课。
1.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包括四个层次:①经济史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提升学习兴致。这类课程包括:“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马克思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名著选读”等。②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③应用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部门、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运行与发展。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公共财政学”、“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④方法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实践,使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和动手能力。包括“经济学方法论”、“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atlab等。
2.特色课程
根据各自优势与特色,或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开设3~5门特色课程。如“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经济”、“西部大开发专题”、“经济学前沿专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题等特色课程。
3.实践课程
充分发挥应用经济学学科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加大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争取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积极承担政府、企业咨询类课题。课程主要包括:①各类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科研课题以及学生间的课余学术讨论等。②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的专门场所。③通过在校外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两段式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1.课程审査机制
(1)严格审査新开设课程。从学科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査,并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
(2)定期审查已开设课程。通过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教学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査。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甚至停课要求。
2.研究生选课管理
(1)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审査。综合考虑研究生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发挥导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指导和审查,严格对计划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2)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机制,扩大课程选择范围,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1)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
(2)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
(3)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研究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
(4)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薪酬结构中,特别是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
(5)加强师德与师能建设。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和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认真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
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
1.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2.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学科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分流或淘汰。
3.严格课程教学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程序办法严格教学管理。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应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管理部门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4.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