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研讨论文

教育研讨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研讨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研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教育网站主题内容设计

一、明确教育站点的主题内容

教育站点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站点,其主题应明确地面向新时代的教育。新时代的人才应具备新型知识结构,强调个性、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社会的发展、知识的频繁更新造就了大批需要继续学习的群体,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更先进、更全面。因此,教育站点的主题应紧跟形势发展的需求,本着以下几方面来确立:

1.选择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最需求的主题,例如:家庭教育、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等,确保站点具有特定的服务群体、行业范围和既定目标。

2.选择站主自身熟知的学科和领域,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科划分较细。因此针对某一学科建立站点将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由于站主自身具有本学科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以使站点内容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依托一个大的科研机构或院校,随时获取详实的学习资源和最新研究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普博览”网站(http://),内容包括天文、湖泊、植物、水生物博物馆。

二、选择站点的合适位置

目前建立教育站点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专线建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器;二是能过虚拟主机服务建立虚拟站点。前者需要自备服务器、路由器、基带Modem等网络硬件设备并向当地电信部门申请一条专线,造价较高。但对于已建成校园网的院校来说,利用本单位的入网主机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是一种便捷的专线入网方式。后者利用现有Internet骨干节点提供虚拟主机服务在虚拟主机上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这种方法不但省却了建站所需的软硬件,而且免去了站主对网站的日常维护、安全管理等许多烦琐工作。

此外,选择站点位置还应充分考虑用户群体。如果建立面向高等学校的教育站点最好选择在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上;如果是面向成人教育、行业培训类的站点,则选择建立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上为宜。这样可使用户访问更加方便快捷。三、站点设计

现在有许多站点追求“大而全”,其内容缺乏学科的严谨和创新,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站点的建立应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开放性和高效率的原则,从知识结构、内容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

1.站点结构设计。传统的书本教材常采用层次结构来组织学习资料。即依据学科的教学大纲,按照某种章节顺序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多为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同步学习,很难体现个性化特点。而网站信息的组织方式为网状结构(Web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唯一的主页,主页能够通过各种链接关系链接到其他网页上,各网页之间又有许多相关链接,共同构成了具有特定教学意义的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就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沿链访问的过程。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然而在这种知识网络中学习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偏离学科主题、迷失方向或在需要某一概念时不易快捷地找到等。需要设计者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措施。包括:(1)提供完整的课程学习导览图,使学生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2)在主学习流程上设置关键节点,每一页面都设置与关键节点的链接,使学生在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地返回关键点;(3)提供在线索引,学生可通过关键字检索到所需内容;(4)提供教师在线帮助,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路径完成学习。

2.站点内容设计。传统的书本教材常从编者的角度来组织学习内容。无论是教师备课、授课,还是学生自学、复习都使用同一本教材,而网站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就灵活得多,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学科内容划分成面向教师部分、面向学生部分、面向家长部分等。

面向教师的内容以辅助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为主。包括教学大纲、资料数据、教案库、试题库、归新学术论文和学科成果以及用于辅助课堂授课的部分重点、难点的多媒体教学资料片段。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方便地利用资料库组成教案,在授课途中方便地调用资料片段进行演示讲解,通过试题库进行连机考试等。

面向学生的内容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组织。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将知识划分成不同的专题,每个专题下再分成各类子题目,各相关题目间设置链接。例如:“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天文博物馆将内容分为“太阳与太阳系”、“恒星与银河系”、“星系与宇宙”等专题,在“太阳与太阳系”中又分别介绍九大行星、彗星等内容。这样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学习切入点和学习路径。

面向家长的内容应着重于学生的家庭教育。让每一位家长都参与到子女教育活动中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培养。

3.交互设计。如果教育站点只是单向提供信息而不吸引学生参与到网上教学活动中,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通过意义建构,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发展。为了促进这种同化与顺应的过程,网站设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高速传输、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学生设计一个丰富的、开放的活动环境,并尽量多提供一些交互操作。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发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难实施。例如,发达地区的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是高校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套齐全,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致使这些模式在这些地区无法实施。另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而我国高校之间差异很大,很多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没有推广空间。如何构建一个实践操作推广性强的、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关系到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3.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走一条整合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大部分都在尝试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如舒曼[5]等人提出的立体化模式提出了模式构建途径的三个层次,即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和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指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如胡凯[6]在分析了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概念比较模糊,整合的要素不尽相同,整合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整合的内容和途径单一缺乏创新。

4.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其发展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较成熟和稳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咨询模式,咨询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等都来自于国外,至今仍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理论成果。由于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国外可行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如果不经过一个充分的内化过程而直接拿来就用,很可能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对策

1.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个有效的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面对我国当前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理论基础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整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调动高校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强调多方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要引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来探索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2.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分布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支持力度不同、学校建立历史长短等原因,造成我国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这些差异的内容和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和构建空间,是我国构建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种模式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改善情况体现出来的。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有很多,“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7]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仅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背景、思想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全面调查可以提高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构建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然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科学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把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要走整合的道路,这是国际普遍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的指导。

4.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研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模式,而且影响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的求助方式。例如,西方人普遍比较重视和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问题上的讳疾忌医。”[8]我国当前心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差异很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视中国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报告[J].华东大学学报,2006,(3).

[6]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第4篇

大一的新生对编程的逻辑思维不熟悉

作为计算机专业大一的必修课,C语言程序设计课时少,内容多,逻辑思维严密,实践性强,多数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对老师依赖性较强,自学能力不足,此外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对编程的逻辑思维方法还没有形成,VC++上机操作不熟练,对编译、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英语不熟悉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这门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容易形成成绩两极分化的结果。因此更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习兴趣,使得枯燥难懂的编程变得生动有趣。

过分强调语法,忽视算法

C语言的学习类似于外语,要先会词、句,然后才能写出段落,C语言也必须掌握常量、变量、运算符、顺序、选择、循环语句等,才能写出程序来。但要写出好的文章光有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流畅的思路,编程也是如此,算法才是程序的灵魂。大多数C语言教材中通常先给出一般的语法格式,然后讲解语法要点,再举例说明。很多教师对语句语法进行深入的教学,而对算法教学却偏少、不重视。加上应试教育的选择题、填空题题目侧重于语法细节,与程序设计的实用性偏离甚远,使学生产生了学习误区,导致了学生会读程序,但自己上机写程序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真正目的是编程解决问题,必须大量练习编程题,在编程的过程中掌握语法。

教学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差距

C语言的教学目的是要熟练掌握C语言的用法和培养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培养编程能力,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为学习而学习,而忽视了学习的目的,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当前,在程序设计实践常用的模式中,基本遵循着前几十年延续下来的习惯做法,即教师布置与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的知识点相符的任务,学生通过上机来验证教材和讲课的内容以及自己所编的程序正确与否。这种做法与实际完全脱节,学生只会解决书上的问题,如求最大、最小值、平均值、排序、交换数组元素位置等,而对于现实问题却很茫然。很少有教师仔细斟酌实验的内容,以使其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导致学生学完了不理解学了C有什么用处。因此讲解和练习要多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器、小游戏、具备插入、查询、删除、保存等基本功能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通过这些编程问题使学生综合应用各章的知识,如循环、数组、函数、指针、文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教学重点

C语言是函数式的语言,因此C语言的重点一是函数、二是指针。而数组与指针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与学中一定要抓住数组、函数、指针这条主线,掌握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和变化,就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与其他编程语言相比,C语言中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众多,指针概念抽象复杂,函数参数用法灵活,概念、语法规则和例子众多,不易掌握。通常学生对单一的知识点能够掌握,但对于知识点的联系理解不深,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C语言在讲解时在介绍完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运算符、表达式和面向过程的三种基本程序设计结构以后,要围绕数组、函数、指针这一主线展开程序设计,这样的话才能抓住C语言的重点,将纷繁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脉络。我们知道,数组是相同数据类型的变量的集合,函数的作用是将程序模块化,而函数的参数可以是普通变量,数组名和指针变量。当在函数间传递数组和字符串时就可以用指针变量或数组名作函数参数进行地址传递,这样实参与形参就有四种组合,即:(1)实参、形参均为数组名;(2)实参为数组名,形参为指针变量;(3)实参为指针变量,形参为数组名;(4)实参、形参均为指针变量。数组、函数、指针通过这一主线就贯穿和联系起来了,学生既懂得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懂得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轻而易举。例如编写swap函数(指针法):交换数组a和数组b中的对应元素并输出a、b数组。该例子既用到了函数调用,又用到了数组,还用到了指针变量作函数参数,函数、指针、数组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了。四、课程改革

(一)案例教学,语法与算法结合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C语言与程序设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讲解C语言的一些语法规则,又要重视程序设计。如果上课的老师不能准确把握,把重点简单放在讲述一些语法规则方面,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有损教学质量。通过典型的例题既讲了语法,又掌握了算法,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按照章节的顺序,往往是先讲变量、运算符,才讲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但孤立地讲变量,常量,运算符学生往往学了就忘,理解不深,这时可以引入后面的实例。例如可用循环的例子指出变量要先定义后使用,定义数据类型的作用是为变量分配相应大小的内存空间,p为n!其值可能会超过基本整型变量的表示范围-32768~+32767,因此p要定义为长整型,++是自增运算符,它的作用是i=i+1,for循环的功能是完成累积,乘数i从1至n,每循环一次i增加1。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语法不是孤立的规则,而是互相联系,使得一个功能得以实现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二)总结归纳,深入本质

在C语言中,指针是C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要启发学生多进行对比,归纳总结,深入本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指针是地址,通过指针可以间接访问它所指向的目标变量,但为什么要用指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函数之间传递数据要依靠参数,而且只能由实参向形参传递,有值传递和地址传递两种方式。如果将数组名或指针变量作参数就是地址传递。在函数间不仅可以传递变量的值,变量的地址,还可传递数组,字符串等。形参是局部变量,函数调用结束形参变量就释放掉了,而函数返回值又只能有一个,那如何才能够从调用函数带回多个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指针进行地址传递的作用,其好处就在于可以通过形参的指针变量间接访问实参变量,达到了“双向传递”的效果,这样在函数调用时对形参变量的操作就等价于对实参变量的操作,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指针的重要性和好处了,学习也变得轻松和简单了。例如交换两个数的例子,用指针作形参。当函数调用结束后,形参空间虽然释放了,但在函数调用过程中通过形参对实参的影响却留了下来。

(三)以图示方法形象化算法

在教学中只要抓住数据在内存的存储和变化这个关键点,结合适当的图形教学,例如数组元素的内存分配,指针操作数组元素时,指针的自增与自减运算,指针的交换,目标变量的交换,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和输出等,都可以画出内存单元的图示来,一步一步地操作,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就容易理解和学好C语言了。例如用图示法形象化上例中的swap函数交换两个变量,如图1所示:

(四)多种编程方法开阔思维

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编程实现,并让学生去分析它们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本质的算法思想。例如求1到100的累加和,可以用while,for和dowhile循环三种方法实现,输入字符串时可以用scanf,getchar,gets函数来实现,输出字符串时可用printf,putchar,puts来函数实现,输入、输出数组元素时可以用下标法,也可以通过指针法等。通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对相近知识点的异同有了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发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编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且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可谓一举两得。

第5篇

关键字:计算机语言教学措施

一、计算机语言教学概述

1.1计算机语言概述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计算机语言顾名思义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为了能使人与计算机间进行交流,专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是以人类日常交流的语言为蓝本,变换成计算机可以读懂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编码,是人与计算机间特有的用来表达人的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并指导计算机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处理、保存和利用等。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之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

1.2计算机语言教学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让学员掌握人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特征,学会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能,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首先是让学员端正思想,明确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意义;其次是让学员明白学习计算机语言最终就是学会编写程序。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专科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学生兴趣低、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一般来说,学生兴趣比较低。学生往往认为要学习语言应该自己去专心地学,那样听老师讲课是无法很好地学习语言的,所以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便自己去学习,而自学能力不强或者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而且学生对于整个语言学习不够重视,在考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员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去考的,而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2.2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深度与广度的不协调

计算机教学范畴之广确实让广大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知从何下手,仅计算机语言就有几十种,并且在不断的更新,而教学的总学时却是不变的,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接受有关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工作创造条件,我们开设了Basic,PASCAL,C和汇编等多种语言课程,而每门课的总学时不过50学时左右,因此绝大多数讲授的只是语言最基本的语句和一些简单的算法设计,对于具体的语言版本却介绍不多如C语言只介绍标准C语言的语句和语法,对具体如TurboC的库函数应用及其语言本身固有特点很少介绍或根本不予介绍,其结果学生语言知道不少,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3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早已听懂,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进度较快.这样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深人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从考试的结果看,各班的平均成绩差异较大,最高平均分比最低分相差25分以上,就是同一个班的成绩差异也较大.通过对考试的答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较死板的概念题答的较好,对简单的应用并且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也能回答,但对综合应用的题目大多回答错误。

2.4程度设计能力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最怕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中笔试的程序填空.机试的编程题,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可看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不强,几种常见算法如穷举、递推、迭代、递归、方程求解、字符串操作等不够熟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思维.这样直接导致在完成程序填空时,阅读理解程序能力弱;编程时设计的程序结构不清晰、臃肿,可读性差,程序的效率较低。

2.5程序调试能力差

表现在:许多学生虽拥有个人电脑,但多数学生只是比较熟悉Windows操作环境,不熟悉DOS操作环境,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不熟悉DOS命令的使用,不熟悉TC(TurboC)各菜单功能,不懂确立TC工作环境,不熟悉编译过程中出错的英文信息,甚至连syntax(语法)、statement(语句)、overflow(溢出)等单词都不认识,尤其当出现恶意语法错误时,C语言编译器也可能有故障隐患而给出名不符实的错误信息;不熟悉程序动态调试方法,如断点设置、单步执行、观察变量的当前值等;另外,学生录入程序的速度太慢,录入正确率低等。

三、计算机语言教学措施探讨

3.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兴趣

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来说,由于许多学生在以前并未接触过,所以他们会认为计算机语言是很深奥、很难学的,所以有许多人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缺乏信心。在这个时候,任课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讲解目前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和其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并讲解其中重要人物的成功历程,比如可以讲解国内“程序员之父”——求伯君老师以及他所组建的金山软件公司。为了消除程序语言对学生的神秘性,教师可在课堂上当场编写一些小程序,并当场演示。教师也可讲解目前计算机程序人才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待遇,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2以问题为核心,以数据类型的发展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步骤,教学内容组织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对教材仔细分析,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计算机语言虽然比较简单,但要记忆的知识还是较多的,且存在着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的问题。课堂上若罗列知识点,学员是可以勉强记住的,但要学会使用就较为困难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说明外,大部分知识都应从问题引入,这样一是比较自然,这些知识都因实际问题的需要而设计,其存在是合理的,有利于记忆;其二也解决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与如何使用的问题。当然罗列是需要的,但应放在总结的时候。

当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语句与控制结构讲完后,学员对语言是入门了,但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够的,这时应从问题的需要出发引人新的数据组织方式——构造类型,从基本类型——数组——记录——记录数组——动态数据结构——文件。每一个新的类型都是已有的类型克服其缺点,继承其优点而得到的,这符合人思维发展规律,也符合计算机语言本身发展的规律,同时对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3.3教学时间的安排,精讲、多练。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动手多写程序,通过写、通过思考才能有所进步。对于不同语言编写的程序而言,其实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实际上内容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只需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语言本身的讲解上,而剩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应当放到学生程序内容的考虑以及上机的调试上,应当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认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二是应用,如何在自己的程序中加以应用,而应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机器可以理解的语句和结构,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场景(问题),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场景中该如何与机器进行交流,即:如何写出能与计算机进行沟通的程序,让计算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对各种不同问题的尝试解决,不但有利于对计算机语言的熟练掌握,而且对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特点也会有更深的体会。

3.4应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同

一个问题来讲,如果程序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这个程序就是正确的,但是这个程序好不好,又有其他的因素制约,比如,程序的可读性,是不是容易让人理解;程序的结构,结构是否合理、符合逻辑;程序的执行效率以及程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等。因此,一个程序的好坏,衡量的标准有很多,而且并不是绝对的,可能不同的程序,优、缺点不同,适应的场合、对象也就不同。

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视角,所以应鼓励每一个同学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讲出来,不要局限于某种标准答案之中。应将不同的想法列出来,一一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优、缺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看到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优点、缺点。

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应该得到好的计算机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中抓好每个环节,使学生能挑起未来国家建设的大梁。

参考文献:

谭浩强、田淑清.《BASIC语言——QBASIC》(第五次修订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版

常艳,任明海.对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的探讨.辽宁警专学报.2003年1月

第6篇

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各种治安、刑事案件频发,不断威胁着在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校园内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引发消防、治安、交通乃至。高校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不再是置身事外的安全岛。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安全意识淡薄,上至学校领导层,下至广大师生员工,对安全缺乏认识,平时将安全束之高阁,往往是问题发生以后,被动地进行应对,而当问题解决后,则将安全搁置,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生产等事业上。高校应开展安全教育,传播“安全无小事,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主动寻安全,努力保安全”的正确安全观,努力营造“人人学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求安全”的全员安全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提醒他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思想麻痹,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形式,向广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内容涵盖国家安全、消防、治安、交通、刑事、网络、社交、求职、心理、法律、宗教、自然地理、学校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信息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一个具备基本安全知识的人,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事件的类型、成因、危害性以及应对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加深他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程度,消除他们应对突发事件无知所产生的困惑和恐惧。安全教育提倡理论结合实际,在教育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自我保护技能、安全信息搜索技能和安全管理技能,如开展消防逃生演练、受伤自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摸索,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安全的“实践者”。安全教育在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向广大学生传递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的信息,提供了一种行为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突发事件,防止误入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安全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积极地应对和处理成为了首要任务。安全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相关技能,为平息危机奠定基础。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当火灾事件发生的时候,广大学生可以根据平时所学的消防知识和消防逃生技能进行逃生自救。在火势较小的情况下,根据火灾类型的不同,正确使用场所内的灭火器材扑灭初起火情;当火情较大时,快速、有序地进行人员疏散,避免拥挤、踩踏、浓烟熏人等事件的发生;如果被困在火场,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制造“安全区”等待救援,或者另寻方法逃离火灾现场。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在消防人员赶到之前,六名遭火势围困的女学生站在该宿舍窗台附近,将床单一端固定,另一端绑在腰间,并把棉被等扔下后跳楼,从而平安地逃离了火灾险境。在这一事例中,六名女生之所以能够逃离火海而平安脱险,正是因为她们充分运用了安全教育中的消防逃生知识。

当遭遇盗窃、诈骗、斗殴、拐卖、绑架甚至是危及生命等人身财产伤害事件时,学生应当充分运用安全教育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报警、与违法犯罪分子周旋、设法取得帮助、逃脱等方式来进行应对。2011年7月,某高校一女生暑期兼职家教陷入险境,被犯罪分子骗至出租屋欲行不轨,后该女生机智地与犯罪分子周旋,利用犯罪分子思想麻痹之机,快速逃脱魔掌而获救,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正可说明这点。

在校大学生可能会遭到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溺水、运动损伤、拥挤踩踏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到的诸如拨打急救电话、骨折外伤等意外伤害后的包扎、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组织营救溺水人员、寻求周围人群救助、拥挤踩踏中的自我保护动作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紧急自救或者相互救助,以应对突发事件,实现自我保护,从而渡过难关。

国家安全是整个安全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教育,向学生传授国家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国家安全观念意识,在发生涉及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如颠覆、渗透、策反、泄密、游行示威、抗议、罢课、罢餐、煽动闹事等事件时,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不法行为,不相信、不制造、不散播危害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的信息,不鼓动、不支持、不组织、不参与危害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的行为,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与学校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和利用而做出危害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年来,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也不能置身事外。当这些灾害发生的时候,如能懂得基本的自救知识和技能并加以运用,就能够降低灾害对自身及周围人群造成的伤害,减少损失的发生,实现自我救助和相互救助。除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威胁在校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一把魔刃,学校周边的一些无照摊点、校园内部食堂和餐饮店的不规范操作、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等,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应教导学生珍爱生命,遵守规范,自觉抵制不健康饮食,科学对待突发性流行性疾病,不散播谣言制造紧张气氛,不恐慌,遵守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应对。

安全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和总结中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实意义具体路径

从启蒙阶段开始,语文便与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形影不离。时代愈发进步,各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积极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置身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探索中追寻前行的方向,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格局中的必备一环,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契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无法形成开放且有活力的教学环境。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综合类学科,未能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传达出它的内涵与意义。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学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工程亟待展开。

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何谓改革?改革便是冲破旧有思维的限制,与时俱进地开创出一番新气象。积极、正确的改革举措,将更好地彰显出自身价值,并推进整个时代的进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是适应形势的现实之举,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能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通过长期、持续的语文学习,学生将具备基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并有可能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却部分“遮蔽”了语文学科的价值,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模板,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学生、教材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如此一来,中学语文教学便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因此,唯有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彰显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

1.2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契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教育不是一项建造“象牙塔”的工程,而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补给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密切贴近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模式中融入更具现实性、实用性的因素。在改革思潮的冲击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开掘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素质、人文涵养等综合素养。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

知悉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之后,应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道路应如何迈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需要教学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2.1注重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并对之进行科学的情感引导。中学语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语法基础知识以及古代文学知识,既考验了记忆、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对学生的语感要求。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产生了懈怠心理。这时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乐观、正确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和评价成绩时,多表达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从而让学生拥有继续学习语文的信心。

2.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唤醒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

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站在最显著的主体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适当地退居引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开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应该是通融、和谐的,集体共享关于语文知识的信息以及观点。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就“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这一话题,组织班级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间先进行交流,继而形成小组观点,随后小组之间再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些有新意、蕴含着创新价值的观点,教师应予以鼓励。在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3倡导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打破语文教学的狭隘空间

中学语文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以及内容艰涩的文言文,仅凭单一的书面学习,难以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理念,立体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中达成知识的内化、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声音等载体来表现诗词的意境。又或者,在学习“被”字句与“把”字句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让两个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中,一个小组只能用“被”字句,另一个小组只能用“把”字句,诸如此类的情景化教学方式,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空间,真正建立起一份和谐、广阔的教学视域。

参考文献:

[1]陈金明.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J].中学语文教学.2007,(07).

第8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优化策略小组合作研讨会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交互合作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学习方式,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小组合作讨论是合作学习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这个被认为最有效的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变得低效和形式化。由于种种原因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点缀。践行合作学习的教师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少了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失去了重要的特征,似乎又变成了传统的课堂;加上讨论。往往又费时低效,课堂变得嘈杂无序,讨论过程教师无法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监管。在这样的矛盾中,我就从讨论式教学的问题人手,寻求一种更加优化的讨论模式,从而使讨论式教学更加高效、有序,本文主要从对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进行反思并优化。

一、优化讨论环节

合作学习小组由前后左右同学为单位组成,每组一般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比例配编。小组编排可按两种方式进行:教师分配式——教师把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既可以把不同性别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也可以让每小组中有不同风格的学生”。自由选择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平时能相处融洽的伙伴。因为他们互相了解,彼此信任,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合作研讨会模式在小组内进行,能使学生间交流更顺畅。合作研讨会和传统小组合作讨论的区别在于,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位发言人发言,学习小组中的优秀生不再成为主角,它让中等或以下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1.合作研讨会的角色安排、流程和主要规则:

小组角色分为发言人、主持人和记录人。发言人,除组长外的其他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主持人,由组长或副组长担任,职责是主持和最后进行组内补充和总结;记录人,由组长或副组长担任,职责是记录和向全班展示研讨成果,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讨论流程:发言人主动发言——小组成员点评——主持人邀请发言或点评——主持人总结补充——记录入向全班展示。

研讨会主要规则:可以自主发言或由主持人邀请发言;发言人发言时需站立(站着说),发言要简明扼要;记录人记录,其他同学聆听发言(坐着听);有支持、反对或补充意见,等轮到发言时提出;主持人和记录人海课轮流担任。

记录格式:

2.合作研讨会的主要优势

优势一:有序。传统小组合作讨论一般是整个小组对某个讨论主题进行同时互动交流。用“七嘴八舌”夹形容较为恰当,发言带有随机性。整个过程较为松散,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下,但合作研讨会有基本的研讨流程,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位学生发言交流,

“站着说、坐着听”让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同时这样的有序还体现在思维上,从中等生、学困生开始的研讨,最后由优秀生补充总结,使问题得到逐步深入探讨,由浅人深的剖析问题,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这符合我们语文思维的一般规律。

优势二:高效。表面上看,传统的“七嘴八舌”式讨论在单位时间内,交流的内容较多,但实际上存在着简单重复、空话连篇的问题。合作研讨会发言内容被记录在案,避免不加思考胡乱发言的情况。另外,发言人在发言时不会被人插嘴打断,保持了思维的完整性,这样也使单位时间内的研究效率大大提高。

优势三:均衡。传统的小组合作讨论中,往往是优秀生“独霸一方”,中下等生“坐享其成”。久而久之,中等或以下的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但思维的惰性和对优秀生的依赖性却与日俱增,这违背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合作研讨会研讨起点是从中、下等学生开始,最后由优秀生总结补充,从而避免了这一问题,也使得小组成员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高,小组内部的发展更加均衡。

优势四:可控。传统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单凭小组展示,对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最终的讨论结果了解非常有限,在同一时间内教师能够参与某几个小组的讨论。但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每个班有6、7个小组,教师无法参与所有的讨论,在多数课堂上,教师只是巡视,在这嘈杂的环境下,无法对每一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有所了解,可以说整个讨论处在一个不可控制的状态的。合作研讨会讨论过程中,始终只有一位学生发言,发言内容有案可查,主持人可根据组内讨论情况邀请组内成员发言,这样使得交流处于一种可控范围。

二、优化讨论内容

提高合作意义。语文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知识,它往往值得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印象。难点是因理论性较强,或因距离学生认知水平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进行讨论、各抒已见,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加深理解、化难为易。其实讨论内容的选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中的客观的知识应该排除在外,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带有主观性的、争鸣性的以及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例如: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古文词汇的注释是没有必要去讨论的,需要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古文内容上需要理解、感悟和运用的知识点,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方面。

三、优化合作氛围

教师适当调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获得一种尊重与快乐的感受,在自主思考、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前,我们要学生具备以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都很重要、都能为小组出力、都有责任保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激励小组集体上,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展示其集体的观点和集体的成果,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小组成果,使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认可,体会合作的快乐,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教师必须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介入,给学生解疑释惑,及时给于他们有效的点拨和引导。对一些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缺席小组讨论的同学,应该有耐心和爱心,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对一些浑水摸鱼,爱开小差的同学,应及时纠正并耐心教育,以保证讨论顺利进行。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中我们应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我们应适当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实际效果。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逐步完善,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