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教改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实际上,高职语文教学的正确定位应该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改革的基础。在高职语文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也要结合社会来渗透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培养的并不是简单的阅读与识字,而是对于人智育、美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相比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早步入社会,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有关人文的知识,快速的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以确保能够早日融入社会。可以说,语文教育对于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也有帮助,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完善学生的性格品德,这也是职业学校在坚持职业特色的前提下对于高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定位。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虽然我国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了新课改,全面重视素质教育的国家方针,但是这并未改善一些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现状。目前许多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办学特色,更为重视专业课程的教育,加大了专业课和实践课时的比重,这也就忽略了文化课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语文课程的安排,远远达不到《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课程必须开设两年且总学时达到192小课时以上的要求。文化基础课程在职业学校被冷落边缘化。由于高职学校普遍对于文化课的不重视,所以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能力十分有限。加上学生的素质较差,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高职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情绪不高,学生消极倦怠,这让语文课在高职课堂上成为了鸡肋。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及改革措施
(一)高职生语文成绩
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实施。在2011~2013年三年间对于南方的8个城市进行了高职入学新生中语文科目的3年平均分计算发现。
(二)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来选择教学的方法。语文教育对高职生来说目前吸引力有限。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将教授的课文改编成体验式感受性的阅读素材,这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它包括合作、交流、表演等元素。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思考和交流。并且教学中加入表演互动元素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活跃度。情景体验式教学是目前各类学校语文教育中比较新颖且常见的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旧式的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呆板教学模式,它也符合《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语文教育要突出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原则。这个教学实例说明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利用教育资源和技术的改进来推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完善,许多老师采用了“微信”、“微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等实践活动,可以随时随地的指导学生学习;而有些教师采用了PPT等软件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晰直观的理解教师的用意和目的。这些都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所进行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与创新,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三)通过学生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通过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联系在一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语文教学的不利现状。为了保证语文课在高职学校教学中不会被边缘化,应该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而服务。例如在《滕王阁序》的学习中,让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搜集有关滕王阁的资料和图片,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编排和制作。在语文课堂上展示自己根据课文所理解而制作的滕王阁视频短片并向大家介绍,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影像模拟游览滕王阁,在课后选出制作最精良,最符合课文意境的视频短片。这就是利用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来学习语文。一来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来将语文教学自然的融入到学生自己的专业特长中,一举两得,也体现出语文可以服务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成为师生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
三、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改革
(一)多元化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来细化制定评价标准,只通过最终成绩来评判学生是不对的。多元化评价已经不仅仅是教师单独的评价结构,而是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校外相关人士等多方面多人数的多元化评价结构。这能够对一个学生给出最客观的评价,实现了教育评价的民主化。在作业评价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教师给出的建议进行作业的自主性设置,相比于传统的作业设置模式更加灵活且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多的课业压力。
(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看重最后成绩的评价。它不同于传统的成绩排行榜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而是细致到个人。教师会通过书面测验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书面测验的优势就在于教师能够合理的推测学生对于某一知识层面或技能的掌握情况。它考验到了教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中某一方面弱点的了解程度,是教师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
(三)过程性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都是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的,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将校企合作模式纳入到教学管理中,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这种教学模式却仍然没有改变,依旧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为主,却忽略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学生在此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是学生在校期间感受不到的,比如说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等。在此情况下,如果学校和企业不能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失望、自卑以及易怒等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实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学校与企业应该从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状态的培养。
2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考
为了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大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力度
虽说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鉴于此,学校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力度,对于辅导员的任用,必须确保其自身的政治觉悟,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思政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这里所说的培训工作,并不单单指的是政治觉悟的培训,而且还要重视教师的企业文化培训,应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当中,对企业的文化和业务进行系统学习,使其能够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和掌握,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指导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2做好顶岗实习之前的动员工作
在开展岗位实习活动之前,学校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期间和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是不相同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身份的转换,做好动员工作不容忽视。进入企业之后,这种动员工作也不能懈怠,尤其是辅导员和思政导师,更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转换期和适应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2.3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作用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中,与其他正常员工一样,实习的学生也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学习,也要遵守企业对员工的各项制度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用人需求都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为了将企业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应该选择一些爱岗敬业,具有风险精神的员工作为学生的实习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在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2.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思政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确保思政教育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对用人的标准。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高职院校必须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不断完善和整合,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除此之外,思政理论课内容的设置还应该结合专业与实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把优秀的企业专家请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把枯燥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现实案例,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教育内涵。
2.5确保校企双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之外,还会明确意识到,想要获得成功,单纯的依靠过硬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思想觉悟,从而知道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及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个人成长。
3结语
由于“自动控制基础”课程比较抽象,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比较吃力,不知道这些知识学了用在什么地方,某些学生有“自动控制基础课程难学又没用”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的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传统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以及学生对应的偏船舶专业背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船舶中大量的控制系统应用的实例,如把船舶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船舶燃油黏度控制系统、船用辅锅炉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主机遥控系统和船舶火灾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等等,穿插到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通俗易懂,学生能很快接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下经常有学生请教实例中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喜欢这种实例讲解。同时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课并不是简单地“念”多媒体课件,对于重要的数学推理以及公式,还是在黑板上进行推导,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可以使得课程教学更加科学;课上多用启发式提问,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然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活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Matlab软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Matlab软件在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正式引入教学中,如今Matlab已经成为线性代数、控制理论、数理统计和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基本教学工具,成为欧美国家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自动控制基础课程理论复杂,公式也比较多,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可以很好地处理以传递函数为主要特征的经典控制问题。将Matlab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时域分析中,系统对各种典型输入信号的响应传统上都是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出系统输出的拉普拉斯变换,然后拉普拉斯逆变换得到输出的时间函数。由于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类课程,加之过多的数学变换干扰了学生对时域分析的理解,特别是二阶振荡系统,得到的系统输出方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而且课堂教学中做出准确的曲线也比较困难。在Matlab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输入相应的参数,从而得到相应的响应曲线。再通过改变自然频率和阻尼比的大小,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这两个参数对时间响应曲线的影响。整个过程清晰明了,教学形象生动,复杂抽象理论的概念得以具体图形化,学生对知识点易于掌握,对课程的兴趣也得到提升。另外利用此软件在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Bode图的绘制与分析以及系统的校正等传统教学难点的教学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下也鼓励学生学习Matlab软件,建议课后部分作业用Matlab来完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课程的实践
教学环节在江苏科技大学是独立授课实验,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的沟通尤为重要。一方面,目前实验安排上尽量压缩讲解时间,减少演示性的实验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完后紧跟实验,增多设计性、综合性的开放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不但能做出结果,还能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另一方面在Matlab环境下开展计算机辅助虚拟教学实验,“虚实”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能力非常突出的,吸收到学校相关本科生创新计划的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毕业后的工作或深造打下基础。
四、改革考核方式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三、总结
[论文摘要]数学是各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功能,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存在学生基础薄弱、一些学生放弃数学学习,教学方法传统,缺少和职业的结合等新问题。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本探究,改革考核方式。
一、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1数学是学生各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知识在许多学科里有广泛的应用,如会计基础,统计原理,计算机电工基础,建筑、测量程序设计等。没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学科是没有办法学习。因而数学在职业学校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必须让学生建立起一定数学的基础,才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2数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功能
数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虽然一些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新问题、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逐渐培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谈得上学生素质的提高。
3数学教育是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了基础,尤其是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创造了条件。参加就业的学生数学知识不够,工作效率就低,升迁的机会肯定就少。这在已就业的学生中体现得很充分,凡是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发展得都不错。但数学不好的学生情况却相反。即使升学到了高一级的学校,数学基础差了学习将很困难,甚至不能完成学业。数学知识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生存和发展。
二、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新问题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初中是中等偏下的,有许多学生在小学的学习状况就存在新问题,初中的学习已没有了信心和喜好。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运算都搞不清。这样基础的学生要想让他们来学职业学校的数学难度很大,不太可能把大部分内容学懂。
2一些学生在思想上放弃数学学习。不少学生不仅是数学成绩差,他们从进入学校来学习的那天开始,就认为可以不学数学。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不专心学数学或根本不学数学。学校和老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数学学习,在行动上体现勤学好问,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形成一种认真学习数学的良好风尚。
3教学方法传统缺少和职业的结合。大多数的教师现在用的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这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不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教师大多数是在为教学而教学,和专业课,和现实生活结合太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我们应该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并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教学方法改革。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中要求学生基本概念必须把握。对于定理,公式,任课教师要强调使用的前提条件及方法,免去推导过程。同时,通过做大量和专业联系密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太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摘要:使中职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会做题,是学会一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一旦形成,用它思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中心任务是提出并研究用数学理论方法有效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它一方面是数学,其研究手段包括数学推导、分析、论证和计算.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系统的科学理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联系实际应用的系统知识,通过程序设计来实现.因此,现代控制理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讲授原理,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理论知识,而仅停留在要求学生用现成的程序求解或证明课后习题这一基本阶段.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难以将其自觉运用到实际中.由于过多地强调数学理论,缺乏对控制理论实际工程等背景的介绍,学生感到这门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难以掌握,学习的兴趣不高.
2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2.1以需求为牵引,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
数学学院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最早开设于2006年,至今已走过8年的历程,取得了一些成果,要想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的原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变化,高等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发展型、应用型的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通才”.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后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跟紧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继续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建设,同时,也要建立系统、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的现代控制理论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持这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被淘汰的尴尬,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2.2以质量为核心,保证课程改革协调发展
课程改革的协调发展应该从课程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及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体现出来.而从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及发展的整体效应来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质量,如果课程改革不讲究质量,那么,课程建设的规模再大、结构再完善,也形同虚设,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更无法为社会服务.因此,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改革中,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保证课程改革的协调发展.
3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3.1改革教学内容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对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基本改革方向是:打破纯基础理论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实行课程知识和能力综合的课程结构.在纵向结构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围,调整原有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减少重复内容,加强必要的应用数学软件技巧训练(如:Matlab仿真和实验等),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横向结构上,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交叉、渗透发展趋势,在不损害课程结构的纵向关联性,不削弱课程自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依据学科特征,打破其自我封闭的状态,汲取多种控制论教材的优点,在淘汰陈旧内容的基础上,更新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实际编制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在兼顾各种实际要素的前提下,精选重点教学内容,讲授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方法,将其弄懂讲透,其他部分内容指导学生自学,课上和课后有机结合,基础理论+实际运用(实例分析和计算机编程)能够更好地展现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
3.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现代化特征,体现现代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主动加工者,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精讲多练和自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思想和方法,在学习和发现中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改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逻辑-演绎”式的教学线索,引入体现知识实际发生、发展的“历史-活动”式的教学线索和展现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的“心理-认知”式的教学线索,并将三者整合为一.这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充分体现逻辑和非逻辑整合的创造过程,培养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实践创新学习能力.现代控制理论内容多、应用性强.教师要利用经典控制理论物理概念明确、工程意义强的特点,突出现代控制理论的物理概念和工程背景,引导学生走出现代控制理论是纯粹数学推导,不易建立工程概念的误区,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分析、处理问题方法简洁.在教学中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入工程实例,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讲解,引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控.例如利用倒立摆平台进行直观演示,指导学生完成倒立摆的系统建模、分析及控制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涉及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改革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应用数学软件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控制理论相关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将遇到的抽象问题通过Matlab等在计算机上逼真地演示出来,使数学问题由抽象到形象、具体,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提供给学生一个形象展示抽象问题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3.3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其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现代教学技术为数学这一思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现代教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充分用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开发和推广相关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仿真、CAI等各种教学软件和系列电视教学片.现代控制理论中有很多非常有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如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模型之间的互化,系统能控性、能观性和稳定性的分析,控制器的设计等,使用这些方法时主要是算术运算,运算量极大,手工难以完成.每讲一个具体方法分析实例,要写很多板书,加上中间的算术运算,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势必影响教学效率,通过数学软件则可以方便快捷实现.在教学课件中插入利用数学软件编写的程序,边讲边演示,可以实现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学生利用数学软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形的制作和演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关于现代控制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见,在借助多媒体课件讲授时,教师可以省去板书的时间和精力,把重点放在讲解和推导上,使教师可以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黑板媒体之间的协调使用,尤其是某些概念的引入、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必要时还需要借助板书进行演示,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4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现代控制理论考试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勤为辅.这种考试方式有其优点,考试组织方便,对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统一,当然也存在不足,学生一般等到考前根据教师讲解的重点用功学习,死记硬背,不能真正学到知识.而且笔试反映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就要对现代控制理论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平时测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测评占20%,期末考试占80%;第二种是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由于数学公式和定理多,可以要求学生将比较重要不好记忆的公式和定理写在纸上带进考场,减轻学生负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理解、归纳和总结上.
4结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
我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创办NIIT软件培训双语班,由外籍教师教授英语课。学生一开始听不懂、不敢说,现在已经能听懂外籍教师绝大部分的讲课内容,而且敢说英语,愿说英语,想说英语了。同学之间对话用英语,课间同学们围着外籍教师与他交谈。这样把笔者原来的顾虑给打消了。原本想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差、水平很低,考试不合格率很高,学生怎么能听懂外籍教师的讲课呢?笔者去听了几次外教的课,发现外籍教师的英语教学有如下特点:
教学目的很贴近学生,容易实现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听懂英语,能进行简单的会话,因此其教学单元设计有诸如会见客人、购物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景,因此学生很感兴趣。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用英语表演、演讲、对话、回答问题等。例如,几分钟的情景剧表演、演讲、自我介绍、互相对话等等。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对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要求很高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任务明确、充分,例如查单词,准备演讲稿,准备情景话剧的剧本、台词、预演等。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又使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团队精神的培养NIIT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外教的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话剧,情节由这一组学生商量自创出来,并编写出英语剧本,每个学生各自承担一个角色,共同完成表演,学生的团队精神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引人入胜NIIT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比较人性化,课堂教学环节形式多样。例如,一堂课先进行话剧表演,然后学习单词(有电脑配图)、学习语法、练习语法、学习音标、练习音标、练习听力、学习对话、练习对话等。每一部分内容容量较少,时间短,变换快,形式多样。再如,音标学习不只是读而且让学生唱。学生边学边练,不易产生疲惫感。
教学软件的使用,便于课堂教学的学、听、练及课后练习外籍教师使用的英语教学软件,集学、听、看、练、录音、测验等多重功效于一身,尤其是课后自由式操作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学生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的提高,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现行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一)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应体现专业要求及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
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学英语?学习英语干什么?可以说初中、高中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中考、高考,学习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虽然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八年英语,但还是听不懂,不会说,整天做选择、填空、阅读理解题。而职业教育呢?高职教学计划中基础英语开设的时间为5学期,另外有3个学期开设考级英语。基础英语、考级英语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无任何关系,学生仍如初中学习一样,根本体现不出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英语学习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体现专业特色,满足专业要求。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应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英文界面,能阅读各种软件的英文使用说明。因此英语教学应围绕计算机方面的大量专业单词的含义及使用来进行。二是要结合学生就业的要求。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岗位在前台,比如商贸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为前台的营业员、收银员、营销人员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主要是计算机的专业销售人员、维修人员等。一般要与客户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交流时,应能听懂英语,会说简单的英语。因此,英语教学应围绕着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进行。
(二)英语教材应体现教学目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及所学专业,形式应多种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目前,职业教育使用的英语教材是省统编教材,不分专业,只是介绍一些英文文章,并对文章中的单词、语法进行介绍,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对英语的要求。
笔者认为,根据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教材应分为英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必修)、专业英语(必修)和升学英语(选修)三部分。
英语口语及听力训练教材,每单元应设定情境,如朋友见面、商场购物、看比赛、坐公交车等,均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这样,可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产生兴趣。口语与听力教材应体现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给学生提供熟练听说的平台。
专业英语应体现各专业特色及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商贸专业教材内容应包括:商贸谈判、营销术语、商贸文件内容、函件的格式及书写等。要求学生既能认识、听懂,又能进行简单的书写。再如,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材,应结合计算机的不同界面,学习专业单词及功效,各种软件、硬件的使用文档。要求学生能看懂,会使用,并能写出简单的英文使用文档。
升学英语是针对部分学生升学的要求,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内容,可作为选修课。
(三)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和运用能力
目前,英语教学仍是以教为主,教师上课以学单词、讲语法、分析课文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变以教为主为学、练为主,采用形式多样的、新颖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新奇感,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训练是熟练掌握英语的关键,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反复训练,不断提高。例如自我介绍的内容,第一次可要求用两句话概括,第二次用六句话,第三次要求用十句话,越积累越多,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现代化教学工具和软件的应用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指包括传统智力因素发展之上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体现为提倡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情商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其根本,主要有以下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从教育的责任来看,它在于促进人类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并不只是指智力的发展,更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培养上述非智力因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语文教育侧重于被确认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发展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益的探索尝试。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本的要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搞好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转变观念,培养情商。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这与传统教育并不悖离。传统教育提倡“教书育人”,但教也罢,育也罢,终归它不是灌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引发,是对受教育者诸多心理因素、身心潜能的一种诱导。受教者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这并不象人们一般所认识的那样:学生的求知与发展通过老师的教育就完成了。它绝不像用口袋装东西,倒进去就有了。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施教的重点应放在尊重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由此看来,对学生情感智商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D. Mayer)首次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他们认为“情商”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随后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认为,情商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情感弱智会导致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从而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给一个人的事业前途造成不利影响。可见,在传统的智力因素外,还有一种智力因素在影响着人生的成败,即情商。在现实生活中,智商对个人事业成功和发展所处的首要决定地位,已逐渐被情商取代。所有伟大的成就—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不能纯粹视为伟大思想的成果,因为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及实有预感的直觉、感觉,是根本无法造就这一切的。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具备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不设法唤醒他体内的心理特质,教师的施教只能是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
先生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要有良好的人,必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因此,塑造健康丰满的人性与人格,如稳定的情绪,不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则成为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它不仅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人格力量,拥有健康人生,更重要的是它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民族的人格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教育整体观是步调一致的。从学校教育看,智商与情商并不抵触,且存在一种相关性。这就是学生中高分高德,而低分违纪现象的最好注解。
“情商”培养可尝试由以下手段进行:
1. 1教师观念的转变。培养“情商”就要使教育的观念、目标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校从为学生升学和就业作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方面作准备,即从过去单纯的智能准备转向全面的素质品格的准备。
1. 2实施有利于培养“情商”的做法。①学生素质品格的发展要从情感意志认知和结合上考虑。②学校、社区、家庭密切配合,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学校为社区的进步、家庭的幸福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工作、儿童教育工作。这样使儿童的情商发展处于正常诱导监控之下,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③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的伙伴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宽松、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模范。④学校活动要密切结合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这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行为及多种良好品格。⑤重视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并对此进行积极反思。这是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价值、情感等心理品格的必经环节。
2.改进教法,力求创新。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具体的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1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种。前者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这两种目标的统一。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往往进入以下几种误区:
2. 1. 1重实质性目标,轻发展性目标。如一位教师为《背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瞒姗、著等字的读音;②掌握狼藉、触目伤怀等词的意义;③掌握祸不单行、勾留等词的用法;④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和描写人物的特征。很显然,这些目标皆是知识性、技能性的,学生心智的培养未确定。
2. 1. 2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轻社会性品质的培养。社会性品质就是与人合作、给人关怀、以集体利益评价判断事物等人的群体倾向。当今世界面临共同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合作、理解。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确定上不但要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要培养其社会性心理品质,使个性与社会性协调发展。
2. 1. 3重认知层面,轻情意层面,尤其忽视审美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一般都具有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三个方面的美育内容,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目标中未能体现审美目标。面对如此现状,要保证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即既要有实质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二者缺一不可。 2. 2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是“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素质教育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材结构,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笔者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 2. 1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I日”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如果注意由旧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加强教材的系统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负担。如教学《硕鼠》中“莫我肯顾”一句时,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城中皆不之觉”(《夜袭蔡州》、“吾子未之思也”(《卖柑者言》)等旧句,让学生比较这些句式,从而可获得如下认识:这些句子都有否定词(莫、不、未),宾语由代词(我、之)充当,都放在动词前,只是“莫我肯顾”这个句子的主语承上省略。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这句的含义,而且掌握了规律,以后再遇到这种句子就能够独立分析了。
2. 2. 2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关系,确定教学的“序”。学生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依照语文学科的逻辑系统,掌握其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是以简约的形式来反映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它有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然而,语文的知识结构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要让它为学生所掌握,还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以学生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现实性。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他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把教材的逻辑体系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的“序”,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2. 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语文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技能、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自主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是“教”与“教的内容”,还应当有“学’,,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有“学的内容”。教师在组织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应处理好教材和学材的关系,并逐步向学材倾斜,教法中融进学法指导,这样,“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2. 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法,而又无定法。所谓“有法”,即既讲究教学方法,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性;所谓“无定法”,即指具体的教法是不能也不应固定下来的。“有法”与“无定法”是辩证的统一。前者主要说的是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是不变的,后者主要说的是反映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则的种种形式,是多变的。多变基于不变,不变要求多变。只有多变,才能给不变以活力;只有不变,才能给多变以准绳。实践证明,教学“无定法”教法须因文因班因“我”而异,以求多样性。
因文而异,即不同文体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小说的教法自然有异于议论文的教法,说明文的教法也自然有异于诗歌或戏剧的教法。如教《拿来主义》,因文章含意深刻,不易读懂,可抓住文中的四个概念首先让学生注释,然后提出若干个小题要求学生作答,突出破立结合的方法。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其脉络清楚,容易浅尝辄止,可抓住文中的六个“但是气设疑深入,突出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崇高的理想》,因其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可抓住文中的“理想”二字,用列提纲的方式理清全文思路,突出阶梯分析的方法。课文本非“千人一面”,教法当然应针对其不同特点相应而变。
因班而异,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趣味、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如在传统篇目《药》的教学中,由于班级、学风、时间、要求的不一样,每次教法亦不同。或串讲法,抓住课文的第三部分,“中间开花”,贯通前后。因为这部分是课文的关键部分,不仅明暗二线在此交织汇合,而且众多人物也几乎在此全部出场。或设疑法,在学生好似“无疑”时设计如“华老栓讲话不多,一共只讲了24个字,为什么?茶馆议‘药’时,他为何又一言不发?”等若干问题,与学生阅读课文漫谈讨论。或分析法,着重分析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及其相应的语言,从而把握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课文的社会意义。或练讲法,可设计四道读写题,①夏瑜在狱中(改写);②华老栓买“药” (缩写);③两位母亲的可悲处(述评);④康大叔其人(改写)。指导学生在读、议的基础上,写成四篇短文,然后挑选几位同学当堂宣读,随即对照课文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