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工作论文

大学生工作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工作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工作论文

第1篇

大学生作为最朝气蓬勃的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大多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自己独立生活、学习以及处理各种事务,许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好奇的,天然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所有的新事物都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与真正的社会有所不同,处于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能够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但又不像社会那样全面,由于缺乏人生阅历,他们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一个事件、一个观点都会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则有可能因对社会认识的偏差而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扭曲,从而影响今后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在进入大学前,由于学业压力、接触面较窄等因素,大部分学生可能仅从一些非正式渠道零碎地了解了一些法律规定或案例,并未正式、系统地学习基本法律,缺乏对法律的全面了解。因此,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不但是法律的启蒙课程,更是最重要的一课。要避免学生在大学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走上违法或犯罪的歧途,法律教育必定是最基本的保障。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使学生知法、守法,减少犯罪最有效的途径。而要想成为社会精英并有所作为,不但要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必须接受良好的法律教育。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不但在经济上是发达的,在法律教育方面亦是领先的,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繁多的法律条文决定了法律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国法律体系庞大,数量繁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达200件以上,其中还不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而每年又有大量的新法律法规开始生效并施行,法律法规数不胜数。要系统学习我国所有的法律法规,即使对一个法律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如何选择和学习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就成为法律教育的重要工作,同时,相对于理工类专业来说,法律与本专业知识不同,逻辑思维方式亦有所区别,如何提高其学习兴趣,加深法律印象,更成为法律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大学教育具有历史性、传统性和延续性,可以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基础性的法律进行学习,同时,专门性的法律课程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大学法律教育还要提高学习的效率,使法律真正成为学生的有力工具。从学生工作的特殊位置和职能定位来看,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起着更直接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养人才的需要决定了法律教育的重要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而要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即培养能够独立担当,可以独立动手,懂得独立思考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但需要对基本的专业技能有足够了解,更要对与该专业有关的、相联系的专业有较为熟悉地掌握。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具体体现出来的。而一个适应我国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但应当了解本专业的内容,更应当熟知和掌握法律。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学生法律教育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能够提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便利条件,使法律素质培养落实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知法、懂法、用法,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笔者认为,法律教育对高校学生是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就业指导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的涵义是对社会放出有益贡献的有偿劳动,而就业指导也称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就业单位。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选择职业的技能及应对职场变化的能力。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等学校都对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许多高校也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高校常规工作。但是无论从满足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范围或是工作效果上来讲都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社会和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一是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尚重视不够,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就业指导的重要工作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二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不稳定,人员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三是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有局限性,开展就业指导的手段和工具匮乏。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的课时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靛范化。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1.更新就业指导工作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观念可以变成生产力,观念也可以变成就业率。进一步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应是就业指导的内容,也是就业指导重要的实施途径,是指导大学生确立的职业理想的重要方法;深刻理解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涵义,积极开展择业、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大学生确立和实现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给大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以其将来抓住机会创业。

2.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有稳定、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加强培养、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是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根本,就业工作队伍的高尚师德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全面负责上。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二要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本环节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任务迫切。在职培训要规范化、讲实效。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等要求也水涨船高,学校要及时给他们以必要的培训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家化”、“专业化”、“知识化”、“专职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3.加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同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更新择业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择业过程中,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标准的职业选择不仅要对社会职业含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的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使职业价值指向远大的目标,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拓新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联系起来,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第三,要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灵活就业,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就业到创业,既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是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因此,要结合实际,进行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顺利就业。"

4.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就业指导,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决不能只放在毕业阶段。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正确择业观念的树立,应该从他们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连续化,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一是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使每一位大学生知道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理想,树立远大学习目标;二是告诉大学生现在的就业已从“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并付诸实践;指导学生形成就业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三是对“大学生求职技巧”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四是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自荐材料”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肴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各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作好一个内容详实的个人自荐材料。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地安排就业指导的内容,保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5.注意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如何在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业高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当前农业高校教育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面对“金融海啸”和“就业难”,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大学生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金融海啸”,经济变差是近两年来不争的事实;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更是一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热点中的热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长中的烦恼”中的烦恼。“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700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人左右。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64万人;2009年达61I万人,比2008年增52万人;但就业市场却是有减无增,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应届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饭碗,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f2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是大学生,是诸多个性鲜明的“人”,如何更好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光普照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旨所在。作为农业高校教育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生为本,服务至上”,关心其疾苦,考虑其需求,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大胆解放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创新就业服务手段,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就业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尽可能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给农业高校大学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开花结果,张扬主体意识、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让农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必须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一)必须更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

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注意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重管理,轻服务”,“重共性,轻个性”,“重从众,轻创造”,“功利性、工具性、季节性、一次性”等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克服服务内容单一陈旧,方法简单生硬等缺陷,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成材就业的新要求—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尊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配合学校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为大学生就业把握好方向,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导向,科学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当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秉承和拓展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农业教育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宗旨,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克服“在黑板上种小麦”、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发展潜质和主动竞争能力的高校大学毕业生。

《二)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我们所办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在校在读期间负责的教育,而应该是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从横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从纵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应该消除三个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毕业生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就业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学生毕业阶段指导的误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马克思的观点—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包含两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的指导—就业的准备性指导”,即既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常规教育,又要在专业发展方面要给予个别的或特殊的指导,通常由全体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第二,“劳动就业基本知识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就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即除常规教育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设计与规划、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认识与市场分析以及就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划和指导,通常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面向农业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向社会化的下一个阶段—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坯子”,这是农业高校高等教育的职责;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位和学科侧重,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就业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更好地为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设计、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主动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生存本领,让每位农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都能寻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追求。

三、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指就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除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人,才是大学完整的教育,才是对学生将来就业最好而有效的指导川。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人。”而中国的大学恰恰陷人技术至上的误区,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缺乏对人的心灵和谐的关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导青年学生克服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狭隘心理,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报效祖国的自豪感。: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大学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明,“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等教育重要发展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反映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最早是在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创建并实施SRTP。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科研竞赛。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如下:

1.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打破了重灌输轻创造、重应试轻应用、重传承而轻革新的传统教学摸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实、巩固、检验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目前,科学知识飞速发展,而由于课本的编写、出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大学生上课学习的知识,往往已不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而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如果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将难以适应如今知识经济信息化的社会。检索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培养其对未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新接收信息和知识与原有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联系能力。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科研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2]。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增强了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除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写作、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不断增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报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就是其办刊的宗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期刊。”[3]高等院校科研的主体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组成。因此,高校学报也应定位于为这两部分人员服务。学报不但是教学科研成果的接收器,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助推器[4]。高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广大平台。大学生的后,得到的尊重和赞誉,带来的满足感,激发其从事科研的热情,会促使他们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报上刊登的大学生论文,对大学生除了有更直接的榜样示范作用,还有抛砖引玉之效,起到鼓励大学生展开科研竞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良性竞争氛围。

2.学报对大学生科研的引导作用。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活动,他们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学报的论文体现了多学科、多专业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大学生起着标杆和导向作用。大学生通过借鉴学报的论文,可以学习如何选题,了解该学科该专业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论文相关的观点和结论,沿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少走弯路。大学生初次完成的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学报编辑尤其是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往往一针见血,令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学报对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科研成果都以论文形式公布于众,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外语水平颇高,而母语的应用能力较差的问题。在语言文字能力、行文语气、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更何况初次写作有更高要求的学术论文。初次写作者往往不熟悉学术论文特有的格式、单位、符号及图表的使用规范,缺乏对论文写作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多看学报,多受熏陶,自己写起论文来,从格式到内容都会得心应手。论文的规范深层次上是对研究态度作风的一种要求和约束,从写作初期就建立起严谨规范的科研作风,这就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学报质量。学报是学生无声的老师,学报编辑是论文写作理论的掌握者,同时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的执行者。学报论文中的观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行文规范等,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术蓝本。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学报编辑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才能创办出精品期刊。不仅使学报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2.多渠道传播学术论文写作知识。学报编辑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使大学生掌握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详细的独特格式要求。同时,学报编辑尤其是资深编辑还可以在选题和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学报编辑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大学生作者、读者互动,搭建好发现、培养人才的学术平台。在学报网站上刊登学术论文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并针对一些日常来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回答。在学报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和邮箱,及时回复大学生作者的提问。

3.直接参与论文指导。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论文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毕业论文又是高校科研的硬性规定,学报编辑可以协助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论文的指导。大学生的论文往往缺乏深度或广度,而学报编辑不仅是“专家”还是“杂家”,不仅对本校各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广泛涉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学报编辑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大学生作者应多与学报编辑交流,虚心接受其所提的意见建议,在与学报编辑的互动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4.提出选题,进行征文。学报编辑在指导大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其学习和科研现状,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限制,容易重复前人的选题,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常常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报可以提出一些筛选过的适合本校大学生的选题,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便尽快做出成果,提高效率,增强他们科研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刊登大学生优秀论文。有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学术质量上乘的论文,符合学报学术水平的要求,就可以刊载到学报上,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每年学校都会有大量的毕业论文,可以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刊发优秀的毕业论文。如若版面有限,可向学校提出增加学报页码用以刊登大学生论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工作中的一环。

6.向大学生赠阅学报。当前,学报的分发计划一般以教师科研人员和作者为主,大学生除非自己主动要求,很难有对其的分发计划。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分发计划在保证教师科研人员的前提下,应考虑大学生的阅读需求。随着阅读学报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适当地增加学报的印刷数量,使有需要的大学生都能阅读到,扩大学报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果超出预算,可向学校提出相应的申请。

高校应重视学报编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使其做好编辑本职工作以外,参与到学校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学报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欧阳F,韩先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4-86.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97-02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近年来多新办有经管类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这些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过于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当前,多数高校认为,毕业论文是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这种过于强调学术性的评价标准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与学生整体理论水平是不太符合的,这导致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貌似学术论文实则学术垃圾。但与此同时,由于强调学术性,因而与实际联系更为密切的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以及带有策划性质的项目报告都被排斥于论文选题之外。这使得论文的选题存在着大而空等问题,同时也使得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少了一个重要途径,而那些所谓的学术性论文也实在难以体现出其实践性来。

(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一,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和解释能力较弱。经管类论文通常需要有数据的分析支撑,才能有说服力。但学生不仅无法从合适的渠道获取数据,而且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也很欠缺。虽然在大三前后修学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工具,但真正能够在毕业论文中运用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多数论文都是文字的堆砌和字数的拼凑。

第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毕业论文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尽管同学们已修学了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但真正在毕业论文中加以运用的同学却并不多,多数是直接将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理论等内容直接堆砌在论文中,弄得论文好像是教案一样,并未能体现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来。

(三)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足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多为新建专业,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招生数却较多,致使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力量捉襟见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缺乏符合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第二,指导教师质量存在问题。一部分教师本身并未受过硕士阶段的论文撰写训练,自己也未曾有过完整的论文撰写与发表经历,因而难以很好地承担指导工作;一部分教师与指导的学生专业关联度不大,难以很好地承担起指导责任。

(四)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有限

一方面,就业压力使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普遍提前,一般在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就几乎倾巢出动,没有寻找工作的也在备战各种考试、考证,而且是一个试接着一个试去考,至于毕业论文就完全成为副业了;另一方面,唯一有可能、有意愿去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考研学子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其考研工作一直要到五月份才能尘埃落定,而此时已快到论文答辩的时候了,最终只能应付了事。因此,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虽然很多学校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实际上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仍然十分有限。

二、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一)毕业论文分类写作

根据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兼顾学术性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偏好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毕业论文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学术研究型论文,其要求学生按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去从事论文的写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该类论文主要针对那些有兴趣将来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另一类为实践应用型,主要针对那些计划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学生。

在地方高校中,经管类毕业论文的主体当为实践应用型论文,这主要因为:第一,实践应用型论文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由于实践应用性论文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其对学生的压力并不低于学术研究型论文。第二,实践应用型论文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论文抄袭的情况,因为实践应用型论文要求学生从真实的参与工作着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使其难以抄袭。第三,实践应用型论文可迫使学生去作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实践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对大学生来说,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是任务,在企事业里打工是为挣钱补贴生活,实习是为了工作。较少有学生在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多一点观察和思考,而实践应用型论文可迫使其为完成论文工作去观察和思考,并以论文形式表述自己的见例。

实践应用型论文可有实验报告(如,对不同促销手段的比较分析其对销售效果的影响等)、调研报告(如,调查分析某消费品在大学生市场中的消费状况等)、商业策划(如,针对某企业的战略发展策划、营销策划、组织结构变革与发展的策划等)和案例分析报告这几种形式[1]。

(二)项目组合作模式

现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基本上都是一名学生一个题目,即使题目一样,两者的撰写也是毫不相干的。但当对毕业论文实行分类时,项目组合作模式在一些情况下就变得有必要了。例如,某些调研工作、实验工作或策划工作往往依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如果由几个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去合作完成这项工作,其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以项目组形式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还可以集多人智慧于一体,通过讨论会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成员的创新欲望,产生创新性的观点。项目组合作模式也能培养成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最后,以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弥补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

以项目组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是以常规毕业论文工作为基础的创新和发展[2]。它既要遵守学校毕业论文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同时又对选题、指导、答辩等许多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条件。因此,必须把握以项目组的内涵和要求,根据实际条件和教师、学生的能力水平,稳步推进,确保论文质量。项目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以2~4人为一组。

(三)以研究项目为依托

1.以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依托。将学生引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团队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锻炼。在参与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以“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计划为依托。“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可营造一个鼓励标新立异、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环境,使大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高校乃至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组织、指导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如何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如何使学生毕业论文与“挑战杯”竞赛及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有机结合,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方面。

结束语

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一定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论文应以实践应用型论文为主,以学术研究型论文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此外,对于学术研究型论文,要求侧重于独立撰写;对于实践应用型论文,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项目组合作方式完成,也可独立完成;对依托教师课题、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挑战杯”项目完成的论文,要求侧重于学术研究型论文的撰写。

参考文献:

第6篇

毕业前夕“火爆”源于何处

论文关键词:毕业,,源于何处

笔者认为,虽然违规,涉及学术造假,但是毕竟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提供的帮助,能够顺利毕业。当前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用写论文的时间融入社会,去创业或找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拟定一个好的方向,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相信,在社会当中的摸爬滚打要比毕业论文写作得到的知识多的多吧。部分人认为不可取,['']但是它毕竟给大学生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不过前提是找到一个正规专业的平台。想要彻底杜绝现象,需要转变当前的教育制度,毕业论文只是毕业的一个形式,取消毕业论文,让大学生用这部分时间去找工作,去多接触社会,对大学生帮助会更多。就业和毕业论文相比较,孰轻孰重?这值得我们深思!

 

第7篇

关键词:“六个一”体系 新入职 培训 内涵 效果

一、“六个一”体系创建的背景

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石化企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很高,近年来,中石化金陵分公司员工新老交替幅度在不断加大,如何使新入职大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较快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战水平,从而尽快胜任工作岗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显得越来越迫切,培训的实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六个一”体系的内涵

“六个一”体系是指:一个培养网络、一项培养计划、一次岗前培训、一项月度考核、一项季度考评、一次论文答辩。

1.一个培养网络

为加强新入职大学生培训的组织领导,炼油运行二部成立了包括运行部领导、装置专家、高级技师、各科室、各工区负责人和培训干事组成的培养网络。

2.一项培养计划

(1)确定培养目标

经过三年(研究生两年)的强化培养,90%以上大学生岗位业务素质达到以下水平:技能型大学生达到技师水平,具备副班长履职能力;技术型大学生达到技术员水平,具备技术员岗位履职能力;管理型大学生达到管理协办水平,具备管理协办岗位履职能力。

(2)确立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性原则。企业培训具有丰富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绩效等功能,更肩负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未来发展的人才的重担,所以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所在工区和运行部等多方共同努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运行部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既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和一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更要培养他们解决装置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超前性原则。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尽快成长,在培养内容上应适当超前,积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压担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接受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实现培养目标。

坚持模块化原则。将大学生强化培养内容分阶段设置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循序渐进,每个模块侧重一到二项职业技能,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进行强化培训。

(3)组织分工

运行部综合管理科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大学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及总体方案,负责跟踪指导各工区做好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考核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建设情况;各工区负责具体实施大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详细的培训计划,确定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师傅(师傅必须是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员)、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全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综合管理科审核各工区的培训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并参与对大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并对各大学生的阶段小结情况进行公示。

(4)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通道

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是根据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特点,结合运行部需要,为他们制订的个性化的旨在持续开发自身职业潜能的长期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个人职业计划目标与运行部目标协调一致”的原则。首先,大学生要准确地认识自己并能客观地自我评价;其次,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知识、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同时还要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再次,大学生个人要依靠运行部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通道。运行部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通道,明确了他们的培养方向。将大学生职业定位归纳起来分为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三类。大学生制订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后,将沿着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职业发展。

(5)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运行部定期组织技师带徒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标准进行奖励;运行部优先为素质好、潜力大的和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提供各种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优先给予年度考核优秀者参加岗位技能竞赛的机会;获得的年度优秀大学生,其师傅优先安排带徒;在见习期提前完成实习计划的,可提前撰写并上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经运行部考评会审核通过的可优先安排其它岗位的学习。

(6)工作程序

大学生到用人单位三个月内,在运行部和各工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公司实际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各工区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制订阶段详细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每个模块结束后对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培养模块;大学生和各工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培养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综合管理科每季度对各工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

3.一次岗前培训

利用新大学生入职两周的时间,进行一次系统地岗前培训,该岗前培训规定了培训的内容、培训课时及授课人,并进行结业考试。通过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运行部的基本概况、安全特点、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环境,了解运行部所属装置发展史、工艺技术、原则流程、原料产品分布和单体设备的结构。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也使运行部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个人在培训中的表现,达到初步双向了解的效果。

4.一项月度考核

(1)考核流程及要求

大学生月度考核由运行部统一组织,试卷命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工区所出的试题,第二部分各科室所出的公用试题,第三部分为运行部领导加试题,三部分分别占月度总分的55%、15%、30%;各工区主管、技术人员(包括工艺、设备、安全)、技师(包括首席、主任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命题小组负责工区命题部分,运行部各科室负责公用部分的命题,每季度出题作为公用题题库,当月公用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每月23日前各工区交月度考试卷电子版到综合管理科,各科室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3日前交下季度公用试题电子版。综合管理科将电子版试卷交运行部领导审核,运行部领导根据试卷难易程度加试1~3题作为考题的一部分。每月27日(遇节假日提前)统一考试;各工区做好试卷的阅卷工作,并及时归档,在30日前交综合管理科统一存档。

(2)奖励与处罚

制订奖惩制度,将月度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运行部将视大学生考试情况,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处罚。具体如下:

与本人挂钩。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予以奖励;在考试较差或考试作弊人员进行不同处罚。

与师傅挂钩。根据所带徒弟考试成绩对其师傅相应奖惩,对带徒严重不负责任的师傅取消带徒资格直至降低其技能等级资格。

大学生的培训成绩将纳入工区干部的绩效考核。其均分与工区干部考核挂钩,给予工区干部相应奖惩。

因培训内容大多是石化技术类知识,对于非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月度考试,给予一年的学习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在其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作为月度考试成绩。

5.一项季度考评

大学生跟踪考评每季度一次,考评分为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季度成绩、加分项目四项内容。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和季度成绩分别占总考评分40%、40%、20%,另设立加分项目,上不封顶。

(1)综合表现

综合表现考核内容分为学习态度、工作表现、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沟通能力、执行纪律八个方面,并列表评定。

综合表现采取运行部考核与工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运行部、各工区成立两级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人员组成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运行部与工区考核分数为考核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分别占综合表现的40%、60%。考核小组对大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要严格掌握“优秀”的比例,原则上考核“优秀”的分数要达到90分及以上,评优比例不得超过15%。要本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尺度,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

(2)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根据季度以来的学习情况,可针对某一专题撰写,也可针对季度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总结。运行部成立由部领导、各科科长、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习报告进行考评。

设置考评档次对应分值表,考评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档次。

入职不满一年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重点汇报总结季度学习情况,掌握的现场及理论知识,可以针对一季度以来所学知识谈自己心得体会,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1500字以上。

入职一年以上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针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分析和总结,要有深度,有自己独立见解,行文规范,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2500字以上。

(3)季度成绩

季度成绩是根据本季度三个月的月度考试成绩算术平均所得。各工区要根据培训计划每月月底对大学生进行应知、应会考试,应知、应会成绩各占50%。

(4)加分项目

加分直接计入总分,因此加分要尽量量化、慎重。加分由各工区据实上报,运行部负责审核。

竞赛类。参加竞赛个人项目加分、集体项目加分统一设置加分表,竞赛级别与分值挂钩,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5分;非技术类竞赛加分必须是运行部安排的,个人自行参加的不加分。

非竞赛类。统一设置加分表,视安全环保达标立功等级、改善建议等级、技术论文、管理现代化成果、QC成果等级给予少量加分,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0分。其中技术论文加分遵循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加分原则。

6.一次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考核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深入分析技术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答辩原则上每年一次。

首先,由运行部领导、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评委。其次,确定参加答辩人员名单及顺序。

(1)答辩要求及程序

论文答辩公开举行,并做详细记录。要求不参与答辩的大学生旁听;答辩者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态度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文雅得体。

(2)论文答辩的程序

宣布答辩评委名单;答辩评委组长主持会议,宣布答辩开始;答辩者报告论文主要内容;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提问;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内容及要求

简介自我;答辩人介绍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所在工区、答辩论文题目;简述论文梗概;答辩者就所写论文作简要报告,简述梗概应该使人对自己所写论文有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印象和了解,突出文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现实意义;答辩自述一般为5―10分钟,答辩者要很好的把握时间,把问题讲述圆满。讲述既不能过于冗长,累赘无绪,也不能过于短促,词不达意。超过规定时间者将适当扣分。

(4)答辩者回答问题

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提问一般限于文章所涉及的范围及相关专业知识,数量为2―5个;答辩者回答问题的时间一般控制在 15分钟左右。

(5)答辩成绩给予

评委针对大学生答辩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炼油运行二部大学生论文答辩记录表》上打分并签名。评分分为四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60分以下)。对论文中有重大原则性错误、有严重的抄袭现象或答辩时概念不清,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者,一律评为不及格。

三、“六个一”体系实施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了新入职大学生培养体系

炼油运行二部在以前培训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的“六个一”培训体系,从员工入职的培养网络、计划开始,一直到培训施行、考评、答辩,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闭环培训考核体系,对加快新入职大学生的成长富有实效。

2.成批次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骨干

炼油运行二部通过“六个一”大学生培养体系的实施,80%以上新入职大学生走向了装置内操以上技术岗位,其中多人走上了工区、运行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另有多人因为专业技术优良,被充实到公司各处室和兄弟单位,其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所在工区、处室的一致认可。

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中,运行部新入职大学生表现优异,有两人分别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催化裂化工种竞赛金奖、银奖,一人获硫磺工种金奖。

在经过富有成效的“六个一”培训体系实施后,新入职大学生较快地成为石化企业的一支技术业务过硬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

第8篇

一、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缺乏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与能力。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实施需要以充分的文献调研为基础。然而,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文献调研并不重视,根本就没有慎重独立思考,甚至有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做的课题根本不理解。在査阅文献时,这些学生仅仅依靠百度、谷歌等大众搜索工具,而忽视专业文献査阅数据库,如SCIflnd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与ScienceDirec擞据库等。

2.面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差。学生对检验数据的信息转化能力,就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检测方法的原理以及它的局限性,并正确认识结果的意义和解释。在药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实验数据,如波普数据、分析测试数据、药物活性数据等。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些数据。

3.剽窃与造假等不端正的学术行为泛滥。不端的学术行为,指的是学者对学术进行剽窃、造假、抄袭等的不良行为。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结束大学学业的标志,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根据调査,全国重点的一流大学百分之十的论文都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普通大学的毕业论文抄袭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曰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公然抄袭,即对别的学者的实验观察结果、数据以及记录,原始性的语言和思想等进行公开直接使用等不被认可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科研领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⑵数据造假,即数据的捏造和虚构,以及参考文献的胡编乱造。⑶寻找。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符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根本要求,而且违背了高校要求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更是对高校教育精神的极大挑衅。

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精力。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但是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忙于就业的时期,况且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学生都忽视了对毕业论文的设计,而是忙于择业。对学生来讲,最后一个学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D找工作的同学不是参加各种面试,就是忙于准备各种公务员的考试;(2)找到工作的同学还需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3研究生笔试通过的同学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的复试(4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找工作。

(二)从教师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不足,本科设计选题不新颖。一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一般,有的甚至不熟悉指导的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再加上指导能力欠缺,这就造成了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应付。

2.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一些指导教师以科研任务和课堂教学工作繁重为由,不与学生联系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认真解答,学生的论文拿来过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与指导。

(三)从教学资源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老师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招。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中,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不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导致与外界科研现状严重脱节。这导致所选研究课题陈旧,而且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

2.学校科研经费与设备投入不足。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中投入的经费与设备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受到局限。特别是没有承担课题的教师,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套数充足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毕业生人数多,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少,许多学生只能合用一套设备,使用时间按计划执行。

二、我校药学院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所做的改革

引入本科导师制,确立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责任心。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便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订成才计划,便于导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早曰成才。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为了杜绝论文抄袭,我院要求所有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是研究性毕业论文。并且我院对论文的格式、论文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在安排指导教师的时候,学院尽量安排正处于科研一线的教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从事科研。

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选题的新颖程度、水平的高度以及论文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毕业论文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将年轻教师送出国深造,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