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外教师论文

中外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5: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外教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本世纪初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本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几本书。 Hubbard等人著的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和Haycraft的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Harmer所著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只在4处偶尔提及,Gower和Walters合著的 A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没有提及母语的作用,却警告人们不要滥用母语。在一些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tic)教学著作中,如 Moskovitz的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和Sterick的Teaching English a Way and Ways也没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80年代以来,又有强调外语习得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克拉申曾讲过,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上述诸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60年代,直接法逐渐在我国试用,80年代,交际法又影响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客观地讲、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 English 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  

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第2篇

论文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文学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第3篇

摘 要:语调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调中的重音却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现通行汉语课本之一的《汉语教程》为例,提出问题,并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改进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重音,教学

语调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用正确的汉语语音流畅地进行交际。语调是在语流之中的,语调教学是汉语语音教学较高级的阶段,要求学生语音达到自然优美的程度。赵元任(2002)认为:汉语语调不是独立于声调的音高变化,而是声调和语调的复合体。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能够准确地发准字音是非常必要的,字音是整体认读的带声调的单音节。然而在真实话语交际语境中要想准确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还必须掌握正确语调。它是独立于语流之外的,学生学会了单个字的发音并不代表着朗读的准确无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留学生在读单个字的时候比较准确,而在成句表达的时候就出现了“洋腔洋调”。本文就汉语语调中重音特别是词重音和句法重音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进行重音的教学。

1.关于重音、词重音、句法重音、句子重音、焦点重音

根据《汉英双语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重音指一个词、词组或句子里重读的音,重读指把一个词或词组里的某个音节或语句里的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例如“石头、棍子”两个词里,第一个音节重读,“老三”这个词里,第二个音节重读。“过年”里“过”字重读是“明年”的意思,“年”字重读是“过新年”的意思。

除了词重音,还有句法重音、句子重音、焦点重音。

句法重音是根据短语、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把其中某些部分重读的现象。这种重音不随语用而改变,是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的特点决定的,每个短语和句子都有句法重音。

句子重音是逻辑重音,是语用上的需要,它往往可以改变句子的句法重音。

焦点重音是从不同的语用需要出发,选择的表达的重点,称为焦点,一般需要重读。例如“小李考上了大学”,分别重读“小李”、“考上”、“大学”,所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参见张斌《新编现代汉语》,2006)

因为句子重音和焦点重音是随语用需要而变的,位置不固定,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进行重读,相对好掌握。那么本文将主要讨论对于留学生来说不太注意到,而且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词重音和句法重音教学。

2.目前对外汉语重音教学仍存的问题

现在很多教材已经注意到重音的教学,但是在现在通行的汉语教材中,都是把重音的教学放在初级阶段的语音教学部分。这会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重音的教学只跟语音教学相关,语音教学结束后,在中高级阶段就不强调重音了。但是实际上,它对留学生摆脱洋腔洋调、更加准确地把握句法结构、更加准确地理解句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汉语重音的一些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上) P51第六课提到了双音节的重音:

“汉语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中总有一个音节读得重一些,这个重读音节就叫词重音。大部分词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如:汉语、发音、英语、星期、大学、文化,也有一些词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如名字、大夫、学生。”

但是这样的描述,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很迷糊:有的词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有的词在第二个音节,那么怎么具体掌握呢?哪些是在第一个音节,哪些是第二个呢?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示范以外,还应进一步为学生明确重音的规律。

另一方面,句法重音的教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以《汉语教程(修订本)》为例,除了第一册的语音教学中讲到了词重音、句重音和逻辑重音,第二册开始就未出现过重音的内容了。实际上在中、高级的语法教学中,很多语法现象其实都与句重音有关。

如“是……的”句型是公认的表示强调的典型句式,但在《汉语教程(修订本)》 第二册的语法说明中仅仅作了如下说明:

《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册(上) P93-94第六课 (一)是……的。汉语用“是……的”强调已经发生或完成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对象等。在肯定句中,“是”可以省略。否定句中“是”不能省略。如肯定式:我(是)去年九月来中国的。否定式:我不是来旅行的,我是来留学的。(其他例略)

《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P11的语言点“是……的”说明中仅提到:用来说明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间、处所、方式等。例如:我是去年三月来中国的。(其他例略)

以上两个课本在一些本与重音有关的语言点的说明中,并未明确重音的部分,这对于一些语感不好的学生,就容易带来母语的负迁移,自己随意找重音,出现洋腔洋调。

在此,笔者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想再次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在重音的实际教学方面展开一些探讨。

3.词重音和句法重音教学举例

3.1双音节词的重音教学

上文已经提到,《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第六课有双音节词的重音的介绍,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让学生介绍双音节词以“中重”与“重轻”两种格式为主。

其次,要为学生明确双音节词的重音规律:不带轻声的词,双音节词是后一个字重读,也就是说重音多在后一音节上。带轻声的词,重音是在第一个音节上。这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为什么双音节词有的重音在第一音节,有的是在第二音节了。假如学生没有掌握这一规律,就会出洋腔洋调,如:谢谢、*谢谢。

再次,做演示、模仿练习。老师要给予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同听感上明确。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至六课已学过的部分双音节词,甚至可以使用夸张的方法,让学生再次感知重音是怎么回事。

还可以做对比练习。与带轻声的双音节词同时做朗读练习,又复习了第二课学习的轻声的知识。例如:

中重 重轻

名字 爸爸

学习 哥哥

汉字 什么

发音 谢谢

今天 名字

学校 你们

再见 学生

…… ……

总之,教学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说汉语有词重音,而不解释词重音的规律。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怎么说,另一方面老师在指导学生口语练习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发音,打牢语音基础。

3.2“连……也/都……”结构的重音教学举例

《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册P146第二十课语法部分(二)“连……也/都……”有如下阐述:

汉语常用“连……也/都……”这一结构表示强调。介词“连”引出要强调的部分(一般是极端情况),后边用“也、都”与之呼应。隐含有比较的语义,表示强调的对象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来北京快半年了,她连长城也没去过。(别的风景区更没去过了)(其他例略)

同样,没有特别明确指出重音的部分。因此老师教学时,可以特别重读重音的部分。特别是安排学生做操练练习时,可以明确标注,并及时纠正。

例如下列操练练习:

老师:认识这个汉字的人很少,连老师也不认识。

学生:(重复)认识这个汉字的人很少,连老师也不认识。

老师:这道题非常容易,连小学生都会做。

学生:(重复)这道题非常容易,连小学生都会做。

老师:你为什么说他不怕热?(他夏天也穿毛衣)

学生:我说他不怕冷,是因为他连夏天也穿毛衣。

……

第4篇

作者:陈德喜 黄焰结

模糊与翻译美学翻译研究

在中国历史悠久,研究翻译的方法和视角也在不断地改变,涉及许多领域,如,文学、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信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等。据Munday看来,翻译研究主要经历了前语言学(或前理论)、语言学和后语言学(或多元理论)三个理论时期(林克难,2002:74;姜秋霞、杨平,2004:12)。在前语言学时期,翻译研究植根于古典诗学和美学,主观、模糊、随意,基本可以说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外方情况都差不多。作为翻译与美学联姻的专著,许多专家、学者均有宏论。刘宓庆、毛荣贵、傅仲选、奚永吉、张柏然、黄龙、姜秋霞、侯向群、张思洁、葛校琴等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毛荣贵对翻译美学的界定如下: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杨振宁教授也说过中国文化是沿着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中文的表达方式是不够准确,但是写诗却是一个优点,这样诗歌等文学作品意境深幽,隐于文中,需要读者整体理解,用心感悟,通过发挥想象力去发掘内在、隐含的因素。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其内涵较之精确语言具有更多的暗示性、蕴含性、妥贴性、独创性、简洁性、音乐性等特点,因而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人对模糊美感的追求,与民族偏向于内向的性格特点和审美心理习惯有关。但是,喜好含蓄并非我们民族所特有,作为性格比较外向的西方民族并不排斥模糊和含蓄。西方文学艺术也不乏以模糊和含蓄见长的优秀作品。海明威提出过所谓的“冰山原则”,至于西方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意象派诗人则更是倡导象征、暗示与意象,反对明说和直陈。模糊,乃语言之共性(毛荣贵,2005:248)。但是,模糊美感在汉语中,它是主流美,而在英语中它却是支流美。汉语的模糊性呈现了更多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季羡林先生认为《二十诗品》妙就妙在模糊上,由此可见语言模糊性在英汉语中的审美地位的差异。模糊能给人以整体概念和整体印象,每个读者都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正应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模糊性的意味深远之处。另外,汉语的语法集西方语言学中的语法、修辞、语用、语义等于一身,正如的老师黎锦熙先生说的那样,国语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汉语更多的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其实,许多翻译家、学者都认为汉英翻译之憾,莫大于眼睁睁地看着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因为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讲究意合意会,不求须眉毕现的分析,不讲严密的逻辑,而英语则呈现别样风景,重逻辑,讲分析,求形合,注重细节,欣赏客观描述,漠视整体效应。无论在翻译操作还是在翻译理论中,模糊现象都具有绝对性。邵璐(2008,3)的模糊法则认为模糊性不光体现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理论同样具有模糊性。所以毛荣贵先生在论证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时,分别从汉语语法、意境、妍美、句法等四方面与英语存在巨大的差异,必然导致英文译本的美感磨蚀。以神驭形,孕育模糊,汉语表达才获得了英语所缺失的美学价值。这对于优秀的翻译家来说,是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事情。他们面对英汉之互译中的精确美感与模糊美感,无非有四种基本的翻译方法: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毛荣贵,2005:303)。而翻译中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常用的手法首先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部分模糊译模糊”、“以模糊译部分模糊”或“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以及“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邵璐:2008,2)。通过这样的手法,模糊语言的汉英翻译过程中有时灵感显现可化看似不可译为可译,至少可使磨蚀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原作作者的意图,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三者的视野融洽就成了翻译的焦点。就翻译而言,视野融洽是为了保证原作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在译文中得到再生,从而获得译文读者的共鸣(周方珠2004:279)。只有这样的翻译,尤其是模糊语言的翻译,才能真正地将汉语的美感传达到英文读者那里,也才能真正地让英文读者欣赏到含蓄隽永,意境空灵,形神兼具的汉语文化的魅力。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可以说是杰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具体来讲,“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其中“神似”最重要,并以中西文化背景语言的差异为切入点,说明古典诗歌英译关键是要保证它在文化背景、意境、音韵上的原汁原味和体式上的相似。他的“美化之艺术”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和升华,但多了归纳和系统化的现代致思导向;他的“竞赛论”的翻译实践充分展示了汉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有效抵制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外,许渊冲教授的译诗八论,其中的“译者意也”是说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罗新璋、沈苏儒、毛荣贵、张经浩及香港的刘靖之等学者。他们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统译论的影响。

翻译美学及其模糊性的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地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翻译学在西方已成为一门显学;在中国,翻译学也朝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年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被批准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二级学科),从2005年起招收独立的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翻译》,2004)。同时,国内众多的高校纷纷成立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复旦大学等三所学校还成为首批招收翻译本科的大学,这一切均显示了我国翻译研究的长足发展。理论的发展滋生了翻译研究的繁荣。近年来,笔者在夯实传统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中外前沿的翻译理论,并付诸于科研和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于师徒相授的经验式教法,强调“怎样译”的规范式翻译方法,而新的翻译理论和科研结果昭示翻译教学更应注重“为什么译”的描写式翻译方式。笔者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学,总是巧妙借助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促进英语教学,以丰富英语教学的方法(可称之为教学翻译),同时也在适当的机会向学生们讲授有关翻译的技巧和知识,毕竟翻译也是英语学习的五项技能之一。另一方面,笔者也利用批阅学生翻译作业的机会,帮助拓宽学生对翻译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实践水平(谓之为翻译教学)。而且,笔者在业余时间里仍不断借助翻译研究新的突破来探索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新思路。总之,理论研究对翻译实践,尤其对英语教学和翻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最直接的使用范围是指导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实用翻译之中,这一点,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受益颇多。翻译学这门新兴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尤其是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需要学习和消化的知识很多;本文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将模糊与翻译美学的结合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以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笔者将会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中外翻译前沿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一方面以翻译理论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另一方面以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毕竟翻译也是应用型的技艺。为此,笔者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模糊与翻译美学之间的结合并将其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上,如诗歌模糊的翻译,海明威作品模糊性研究等等,此即为笔者今后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网站,视觉文化

 

一、引言

在知识表征的诸多样式中,网站视觉表征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总结诸多共性:首先,知识可视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对传统上以纯文本加少量图片充斥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采用表格、韦恩图、思维导图、知识地图等方法加以表征实现,能够充分调动阅读者视觉感官的积极性和认识上的直觉性,激发阅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思考。其次,网站视觉表征在表征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既可以按照线性的方式组织材料,也可以用非线性的表达展开。再次,视觉表征运用新技术手段来丰富知识表征的样式,借鉴视觉文化的分析手法开发视觉表征的内容,用视觉表征的手法传播视觉文化,不仅能够实现技术手段和文化内涵的相互促进,而且还能在丰富知识表征手段的同时传承民族的文化精华和思想意识形态。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几年在西方学术届颇受关注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网站设计论文,围绕着“视觉性”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辨证法。【1】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技术网站进行对比分析,从界面和知识内容两个维度的解读中探索中外视觉文化的表现规律有何异同,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认知与话语权是如何相互依存等等问题,进而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知识更好的表征、交流和传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与自主精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二、国内外教育技术网站的视觉文化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