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第1篇

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已经进行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博士阶段的课程安排主要体现两个特点:第一是“精”,把眼科重要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操作理论依据作为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力求在疾病和诊疗理论上筑构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是“新”,增加以新理论、新知识为重点,贴近科学前沿,介绍技术创新的选修课程,以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及临床医疗方面的进展。学习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院校的先进经验,在专业基础课上给予较大的自由度,采取不脱产上课方式,以保证临床训练时间。

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使之成为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家。但许多获得临床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仍不具备独立进行临床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尽管按其资历或学术成就很快晋升为高级职称但仍需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工作,从住院医师重新做起,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严格规范的技能培训体系。将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分制考核方案,按主治医师标准考核。根据眼科学专业培训细则要求,明确提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眼科学作为二级学科,又分为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屈光及眼肌、眼科病理等三级学科。根据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制定重点突出、全面培养的科室轮转计划,明确在轮转科室、专科训练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达到的要求,制定出临床能力训练的量化指标,如训练时间、掌握病种、操作技能、主管病例数及手术例数等,要求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完成,既有利于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质量,又为临床能力考核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担任或协助总住院医师,对临床常见病种的诊断治疗充分掌握,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仿真模拟教具及实验外科动物训练,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导师对眼科治疗和手术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实施研究生临床准入制度,使研究生利用教具和实验动物充分掌握操作技能后逐步参与临床实践。导师及指导小组负责为学生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落实各项技能的训练及辅导,定期组织考核。定期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竞赛等临床学术活动,训练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研究生参加讨论时的被动状态,为研究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敢于承担的工作作风。

3开展以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为特点的科研训练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标准的变迁,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研究是目前体制下衡量医学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为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加强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方式包括:强化研究生公共卫生学基础,训练科学的临床研究基本方法和技能,将研究生作为导师临床课题的主要参与者负责课题的设计和实施。科室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课题申请、成果申报等系列讲座及高水平学术讲座,培养临床科学思维能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加快研究生教学国际化进程。通过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选择临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或技术问题为研究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或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了从事眼科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加强人文教育和自我修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除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能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也能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课题和科研的同时,要关心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引导其树立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学习思想[9]。组织研究生开展“近视普查与防治教育”、“社区老年人白内障筛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更能激发其学习人文精神的积极性,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第2篇

1月17日,全国第九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医药科工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教育部唐继卫处长、卫生部陈昕煜处长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100余所高等医学(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研究所近300位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了会议。我校上海医学院汪玲副院长以及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医院管理处,药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计生所,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金山医院、华东医院等单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负责人员参会。

大会围绕“促进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和“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题中,“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工作小组组长、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玲教授以“适应医药卫生体制发展需求 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为题,全面回顾了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历程,尤其分享了2010年以来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的经验体会,同时重点就今后上海市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内容作了介绍。

本次会议还在参会的近百篇论文中评出优秀论文19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上海医学院有2篇选送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大会还对优秀论文的获奖者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上述成绩充分反映了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教改的战略需求,密切联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校地合作,紧密教卫协同;同时也高度肯定了我校在内的整个上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这是本项改革继2012年“全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之后,又一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获得肯定。

第3篇

公共科目、基础科目、临床科目的分值比例分配为10%、20%、70%,共300道试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基本技能的考试包括实践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考官由学位主管部门在各学业和考试委员会成员中抽取,采用多站式方式进行测试,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如体格检查、胸穿、骨穿、伤口缝合等多项临床技能操作。根据考试内容分为若干考站(每站设两名考官),考生以抽签的方式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考试并有现场提问,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需进行3站式考试。每站5-10分钟时间分值50分(其中提问占10分)共150分。考试完成后计算两门总分并加上学业和考试委员的评分(满分500分)。

1引进激励机制、推行研究生按比例末位淘汰制

对在课程考试和中期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优秀者(如总分在前十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奖学金或优先去名校交流、优先留校等形式)。课程考试和中期综合能力考试均通过者颁发研究生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凭此证书方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同时按研究生考试人数5%的比例实行总分末位淘汰制(软淘汰),软淘汰者可延长学习时间,参加下一学期的中期综合能力考试进行补考,重新考试合格者方能进入论文评阅和答辩阶段,重新考试仍在末位淘汰之列者将终止研究生学习(硬淘汰),或与后期没有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学生(按研究生总人数3%的比例)发给研究生肄业或结业证书。

2讨论

第4篇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 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0.01);98%以上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结论 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capability of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 assessment of training result hou ying, wang yanqing, lan kuixu, et 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0.01). more than 98% of the students regarded the computertraining course as a mus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on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ostgrautes in clinical medicine to raise their clinical abilit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133229.Com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0.01)。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比较全面的占92.25%;而未培训者仅占72.15%,有近1/3的学生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模糊或不全面,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7.03,p<0.01)。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方面参加培训同学高于未参加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第6篇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的必要性 

既往医学研究生“重基础科研轻临床实践”、高学位与临床能力不相称的矛盾引起了广泛关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增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以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本要求,以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它的建立,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实践 

我院从2014年开始在部分研究生中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这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和成就未来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促使医院不断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 

1.完善培训工作的规章制度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将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硕士研究生组成一个培训班,各科室成立专科医师培训指导小组,由临床科室副主任及个人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为了提高我区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医院作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完善了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完整的硕士研究生专科医师培训计划;成立专科医师培训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在临床科室建立轮转学习导师负责制;建立培训前一周的军事化训练制度;成立院内临床技能专项培训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每月病历修改,体格检查、心肺复苏、穿刺等多种技能培训;建立班主任负责制,由班主任负责分管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考勤、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补贴发放及培训手册填写等。 

2.提供有力的培训保障 

在培训期间,为研究生提供以下保障:给予工资和补贴以及本单位同年资职工的同等待遇;提供规定的社会保障;妥善解决人事档案和工龄累计;办理研究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开放实验室、技能操作场所、标准化模拟人及图书、文献检索平台等条件。 

3.培养综合能力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使住院医师达到某一临床专科(包括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医师的医教研的综合能力。 

医疗: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基础环节,其强弱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硬标准。每个临床科室由临床业务能力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研究生带教老师,辅导研究生采集病史、体格检查、阅片、检查报告单分析、诊疗、病历书写,采用专业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操作演示等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充分、系统、规范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临床能力考核分为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出科考核通常在本科室完成,而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分别在医院和大学的考核基地完成。为保证考核质量,医院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和标准,将考核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全过程。医院每年还组织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专题培训、参加临床技能大赛,以此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教学:医院要求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须在听课、集体备课、撰写教案试讲后进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讲授示教课程,进行教学查房,进而组织简单的病例讨论:也可以参与科室的小讲课、通过讲授临床理论课程等形式完成。基地还采取观摩教学、示范教学、教学比赛、教师听课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科研:医院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结合科室特色和优势,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与临床实践脱节。课题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涉及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包括调查研究、经验总结、随访研究、实验研究等。基地研究生在科研训练的同时,还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潜能。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基地还经常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也进行开题、预答辩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过程监控。医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一般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 

综上所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使培养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具有医疗机构所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加竞争能力,利于实现就业;反过来,也可以提高招生吸引力,使招生一培养一毕业进入良性循环,做出研究生品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晓枫,粱万年.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与专科医师的培养.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2):125—126 

[2]梁军,曾甫清.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3-24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09)[2012-01—12] 

[4]汪玲,包一敏,吴海鸣.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专科医师准人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78-80 

第7篇

当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术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全面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也越来越多,切实有效地调和医学伦理道德与医学科技发展间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在传统医学伦理学四大基本准则即尊重、自主、不伤害与公正的基础上[2],在医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这样一点:医学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备社会关系能力和信念的实体,医学研究的发展首先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尊重人的自在研究者与受试者以及医患之间应当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承认并尊重受试者、患者的自应当成为展开医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以欺骗、哄骗、诱导等方式进行人体试验尤其是临床药物试验,或是采用未经伦理审查、科学论证即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都是违反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伦理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中均强调了患者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指出“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是绝对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个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前必须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带来的预期利益、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不适;同意,则是指受试者在充分理解试验相关信息之后,具有选择和终止参与的权利,且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保护人的不受伤害医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或诊疗手段,对于受试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综合体。对此,医学工作者在临床试验设计或药物试用上,应将保护受试者、患者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力求以最小的损失为代价获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正确处理临床医学科研和医学伦理关系的基本途径

强化医学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意识医学科研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事业。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研的主体,保证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是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对此,医学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的伦理道德意识,使自身拥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在医学研究中严格履行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中所提出的“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则,自觉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遵循伦理价值规范,在临床医学科研实践中尊重受试者的利益,科研选题时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揭示医学科研的潜在风险[4]。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科研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医学发展与医学伦理问题间的种种冲突。

给予医学科研宽松的环境医学工作者是医学科研的主体,广大公众则是医学科研组织开展的土壤,也是医学研究成果的最终消费者。在现代医学高科技技术的双面性凸现的现实环境下,给予临床医学科研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培养社会公众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和道德观,医学技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要在社会公众中普及推广伦理道德知识,破旧立新,重新树立适应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观,捍卫科研自由,支持正确的医学科研活动,也能正确地利用科学的伦理观捍卫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对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保障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5]。

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与规范医学伦理学是指导医学的健康发展,监督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防止其误入背离人道的科学主义歧路的专门学科。要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规范,关键是要发挥好伦理委员会、医学期刊等组织机构在伦理审查中的监督作用。(1)发挥已有伦理审查组织的监督作用。伦理委员会、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等作为具备实体组织形式和建制的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管理机构,要积极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GCP联盟等机构关于医学伦理问题研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完善伦理审查工作视察与评价的管理规范,建立起伦理委员会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伦理检查的质量。(2)要重视中文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审查中的重要作用。对医学期刊编辑进行医学伦理知识的培训,深入学习《赫尔辛基宣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操作指南》、《涉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国际国内文件,使医学编辑能够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能够清楚、公正地处理好学术论文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把好医学论文进入学术传播领域的最后一道关口[6]。

结语

第8篇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医学的不断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对医学技术的进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转化医学便应运而生。

 

转化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医学领域开展转化技术,这个名词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不过由于比较复杂,情况多变,迄今还没有公认的转化医学的定义。是指一类医学研究,能够很好地将基础研究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患者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

 

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转化医学就是倡导从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toB模式)。药物研究也同样是转化医学的重要内容,转化医学研究成果成为新药研发的引擎。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并践行之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支持。

 

二、转化医学的诞生

 

转化医学的提出其实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这主要源于当年NIH迫于来自社会的压力。20世纪末NIH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但美国人却在追问,发明了那么多的新技术,积累了那么多新的知识,发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论文,为什么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由此,针对这种情况,NIH积极研发,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旨在让基础知识向临床治疗转化,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

 

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转化医学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台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

 

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

 

三、转化医学的主要内容

 

转化或转化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么他都具体研究些什么呢?它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的体系。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讯技术之间的互动密切,加快了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变的产业化过程,应用于医药学也将导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

 

并且随着临床医学情况的不断变化,和形势的变化发展,转化医学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我们看到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这些障碍就像“篱笆墙”。新药的研发隔离于临床在实验室中进行,而当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和临床试验时才不可避免地被“扔过篱笆”。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建立转化医学团队,来增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沟通。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转化医学主要是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化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四、当代研究成果

 

在世纪临床应用过程中,转化医学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比如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例。早在上世纪,欧盟为健康相关的研究计划投入60亿欧元,英国国家健康研究院便建立了综合性和专科性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从2007年开始,5年中将提供超过4.5亿英镑,用于资助11个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另外,2006年5月初,苏格兰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投资近5000万英镑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在磁共振和体外受精领域都取得不凡的成绩。

 

而在科技领域一向不屈居人后的美国成绩也十分让人羡慕,1946 年,美国科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和爱德华?珀塞尔发现了磁共振现象,但将这一成像技术引入临床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197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发现在静磁场中使用梯度场能够获得磁共振信号的位置,从而可以得到物体的二维图像。以此为基础,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用他发展的快速成像方法为医学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医用磁共振成像仪问世。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诊断一些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可以更准确地跟踪体内病变的演变。

 

如今,磁共振成像仪已经成为世界普及的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这是一个以“临床应用为中心”,将基础研究转化成临床诊断技术的经典范例。

 

五、未来发展

 

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各地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所、转化医学中心,召开了各种转化医学论坛,政府也对转化医学高度重视。可以预见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和地域等各种限制,发展的阻力也是重重,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经历过困难之后,一定会有所发展

 

相信随着建立转化医学学术组织,如转化医学学会,并制定相应的转化医学的任务 ;最后创建转化医学期刊,创建转化医学基金,设立转化医学奖项,以促进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六、结语

 

作为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之间桥梁的转化医学,,从而为 21世纪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性改变。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各地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所、转化医学中心,召开了各种转化医学论坛,政府也对转化医学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的转化医学水平还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医学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强化传播转化医学理念,加强研究,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