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遗传学教学论文

遗传学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遗传学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遗传学教学论文

第1篇

无锡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色彩观念更是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如惠山泥人绘彩工艺运用其传统彩绘七法“拓、涂、勾、点、掸、晕、刷”,构成一个完整的色彩观念,色彩对比富有激情而注重法度,彩绘笔法轻灵而不放纵,造型生动传神而不呆板乏味;体现出“简易而意全,巧密而精细”的特点,彩绘纹饰以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花草为表现对象,绘质方法独到,形成了一批技艺绝招。无锡惠山泥人绘彩工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行话,如:“落笔如飞,厚薄均匀”、“直线要直曲线要活”、“亮而不艳,雅而不俗”等。在教学中将这些传统本土语言与观念进行渗透与融入,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民族素养、创新精神的提升,有助于装饰艺术设计本土化进程和文化内涵提升。同时也有助于传统工艺美术融入当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

二、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对传统工艺美术吸收与借鉴的路径

高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和掌握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同时要对祖国传统工艺美术艺术知识有深入了解。对此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研究,寻找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审美趋向的融合点,提炼其内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艺术在形态语言方面保留了较多的相似点,可结合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初步》、《设计色彩》、《图形创意》、《装饰工艺》、《软装饰品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项目模拟训练》、《项目综合训练》等进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逐步在形态语言方面寻找新的结合点。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可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优秀案例,讲解这些案例是如何借鉴传统工艺美术形成独特风格,通过对案例设计过程的剖析,使学生知道如何吸收传统工艺美术元素中的精髓,借鉴其中的造型元素,使学生能够了解整个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流程,学习并掌握其中的方法。在《设计素描》、《图形创意》、《装饰工艺》等课程中,安排课堂练习绘制设计草图,特别是针对典型人物、器皿进行造型元素提炼,研究其人物的神情表达和器皿的构成特点,吸取传统工艺美术适度夸张的表现手法,利用嫁接、移植、拼合等设计元素与手段,表现具有象征意义和夸张的造型效果。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可采取项目模拟训练法,引入工艺美术企业真实的实践项目,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按照项目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完成一个项目。明确组员的分工,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实地调研中国泥人博物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无锡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借鉴其造型设计手法,提出创作方案和构想,最终确定创作方案。在《软装饰品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项目模拟训练》、《项目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中,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多种不同的表现风格,指导学生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有市场需求、有地方特色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改变当下本土装饰艺术设计作品模仿外国、缺乏本土特色的局面。

三、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工艺美术

第2篇

艺术依托于文化,从青铜纹样、金石篆刻、蓝印花布到现代招贴、建筑雕塑等,无论是远古的还是现代的,任何优秀艺术作品的文脉无非是上古礼乐、孔孟人道、庄生逍遥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再现,在满足大众精神需要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但其精神实质却代代相传,就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无论是从材料还是形态上都是从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一样,这不仅仅是“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是“人的自然化”,其根源仍在儒佛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思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善不同,同归于美”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在审美活动中,艺术形象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社会的审美关系,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对于艺术设计而言,熟练掌握设计各类软硬件的使用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设计的关键还是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观念和传承的文脉。艺术设计教学不仅仅是视觉美感的培养和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上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带给教师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文化给予教师新的启发。所以,在进行艺术教学时,教师要以传统美学文化背景为前提,注重对传统文化溯本求源的解读,带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兴趣与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定位融合,寻找突破口,鼓励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充分体现传统美学,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二、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和有效重构

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教师的精神给养,但社会在不断的衍变,远古时代的文化思想适用于当时,但未必符合今日的价值观念。每个时代都会衍生新的文化与思潮,继承传统不是僵化的保持,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如何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重构,寻求最好的契合点,创造新的艺术语言。“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创意,是艺术设计的永恒的主题,是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是艺术设计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创造就是“求新求异”,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教师要看到,不是所有的传统元素都适合用在现代设计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并非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纯粹的生搬硬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和重新解构,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启发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对其进行整合,找到其与时代的对接点,运用现代的设计原理和审美趋向对传统元素加以提炼和运用,从而在现代环境中作为创作的新的创意点得以延伸与发展。如在靳埭强先生的作品里,教师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他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用现代人的审美重新品评传统,将传统绵延到当下,这种设计语言是现代的,国际的,但核心是中国的。他在教授学生时讲得最多的就是心手合一和传统文化的修养,他的这种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无疑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最需要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教师的艺术资料宝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灵魂,汲取营养,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呈现出具有现代感的民族化作品是时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把“传承、融合、创新”贯穿其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保持民族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使其个性化、时尚化,让设计作品在延续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体现由创新带来的国际化。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与传统人文精神结合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体现对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的传承上。“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文化教育,优化人性,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着人类进步的过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个人思想情感,还要考虑本土人文思想、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艺术设计作为人文学科,它本身就承载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的创造者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拥有用专业知识表达和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能力。设计作品的优劣取决于设计者的文化品格和素养等因素。对于艺术设计,技艺的继承相对容易,但教师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适用的“工匠”,能否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人格特征表达对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真正继承和发展文化精神才是关键。如在教学中讲到传统纹样时,教师不能仅从表面传授传统纹样的色彩体现、装饰特点、形式美的规律,而应站在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角度系统的梳理中国传统思想独特的艺术观念对不同时代的工艺风格的影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深入研究传统纹样的精神领域,通过让学生对传统纹样的文化背景、功能应用、审美需求及工艺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考察和调研分析后领会其象征意义,探求民族文化的“意”,加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关注,使他们能够在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背景中了解艺术,认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把握其精神功用,关注多元文化内涵,为设计创作提供最具实据性的参照和铺垫,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正是在认识这些丰富的艺术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哲学思维,形成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第3篇

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最近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跟国际接轨,所以在关于礼仪的重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方面,同时对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本国在国际间的交流有些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礼仪课程的教学正在慢慢的走向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同时对于高职院校中礼仪的课程也开始慢慢的出现并且有些来自学生和社会很好的反响。

一、目前各个层面关于礼仪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中国是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国际上不仅仅有着“礼仪之邦”的赞美和赞誉,并且那些古代经典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知书达礼”以及“礼尚往来”等都没有离不开“礼”这个字。从历史中古代时期人们在见面时会进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头的举动就这可以看出这些特征。而目前我们的当今社会人们也会在见面时候使用握手问好,或者是相互拥抱等一系列的举动来突出反应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礼”字。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这些行为不会成为生活交际中的多余现象,而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尊重他人、举止文明、关心他人、相互谦让善于合作、的行为和习惯。同时这些也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

关于礼仪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刚刚出生到开始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关于礼仪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种行为应该遵守的行为习惯还是在学校中对待老师和学生应该有的礼貌,长大工作后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单位对待上级和下属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与其他公司人员交流时候应该做到的并且可以为别人对自己带来好感的行为。这些都是关于礼仪在每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对于目前的社会形式和我国的国际形式来说,礼仪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是不可胜数的。不仅仅是古代智慧对于儿童启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普遍接受的四书五经中都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书中对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兄长的礼仪,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事项和伦理要求,在学堂里对于教书先生和同窗同学之间的礼仪,还有在社会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应该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当严格的要求和体现。对于这些礼仪的出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这些礼仪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规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没有客观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果。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对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长期的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有着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点。这些不仅仅是封建等级森严的制度对于人的影响,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种和谐和合乎规范的环境之中。换句话说,只有这样充满和谐的社会才会给人工作和进步的动力。

在另一个方面来讲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我国古代不仅仅在书籍中体现,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甚至在社会风气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启蒙小故事。包括最为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的文学作品都深受当时魏文帝曹丕对其推崇。根据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在孔融幼年的时期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非常聪明的天赋,而且在生活礼仪上还表现出来了注重兄弟之间的礼仪以及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还是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尊敬长辈让出好的物品表达自己内心的关爱。通过这些历史上一直代代流传的故事不仅让当今社会的人民越来越感受到了礼仪的教育所产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那一种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所蕴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关注与深思的。

二、我国目前社会对于礼仪教学的态度的表现

目前我国对于礼仪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突飞猛进的,不仅仅在学校里可以听到关于礼仪的课程和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规范,同时在企业和工作单位也有关于礼仪课程的培训学习,尤其是一些涉外单位和外资企业,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的课程讲解。可见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会对于礼仪方面进行学习和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社会和谐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养成和培养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国家和政府也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在今天,对于今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经济发达,人们的物质条件丰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礼仪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会导致为了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却忽略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协调和谐以及和睦的状态的形成和构建。相反,即使经济的水平还不太发达,有了礼仪,有了道德和和谐的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会给整个民族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三、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上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所倡导的礼仪教育不仅仅成了许多院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成为了很多院校在平时的运营指导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礼仪教育成为了众多学校关于德育工作中开展中的主旋律。现在社会上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于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独生子女,从小开始就受到了过多呵护和来自家长的溺爱。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会交往中常常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不仅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体谅其他人,有时候还在一些事情上体现除了缺乏与人谦让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针对这样的现象不同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礼仪教育活动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所开设的礼仪教学并没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有机的结合,或者仅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会和教学工作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曾经辉煌灿烂过,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还需要,然而在礼仪的教学管理和内容之中,不应该再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为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习惯和方式传入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倡导在生活中的国际化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之中满足国际的礼仪规范,而不是通要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国际礼仪只是礼仪的一个部分,然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优秀的礼仪文化不仅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历史原因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否,怎么样进行保留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论。然而在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学课堂上的体现,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方面,并没有使这些文化层面的传统进入到课堂的关键部分。对于礼仪这个比较新同时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学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的。面对着目前需要沟通和交流并且这些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特征,进行或许国际礼仪和风俗习惯的学习是特别有必要的,但是这个部分仅仅是礼仪教学的一个分支。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发展自己中国对于各国的吸引,许多的外国友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连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在礼仪上的体现都丝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不仅仅无法向外国的朋友介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难堪和尴尬。

四、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新思路

1.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于礼仪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机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将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话。学校要在行动上落实,并且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的教学结合的重视,将传统文化课纳入礼仪教学计划,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在礼仪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一是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礼仪教学的知识点,充分的发挥礼仪科目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结合礼仪专业知识讲授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时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部分试讲,进行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作用的评估,最后在进行完善和修改,将这些手段作为礼仪课程必修课有益的补充;三是要进行多层面和多形式的举办将中外礼仪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等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对于礼仪规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2.加强礼仪教学方法改革,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同时在十的报告中进一步的对于提高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这也要求在进行记忆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高校要时刻充分整合与利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通过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对学生开展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创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开辟网络教育方面的新兴阵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礼仪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出现的,有效的时间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积极开展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自觉的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4.加强礼仪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建设,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传统的礼仪文化的教育不能单纯只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优秀、先进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看,校园文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它以特有和潜在的巨大作用影响着一代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滋润了大学生的心灵,也对大学生如何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极其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

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第5篇

[关键词] 教学团队;科研;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28-02

广东药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建立于2006年,主要秉承学校 “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为广东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药卫生类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基础医学研究所、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等为建设单位组建而成。是一支老中青结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队伍[1]。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医药基础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科研可以深化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可以使学科认识系统化、整体化,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近几年来,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依托本团队的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硕士点的强有力支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贴近时代、适应社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 注重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2]。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建设了基础学院的科研技术平台,以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等为技术依托,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研究所和研究室作为基础学院全院科研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并在重点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的同时,催化和促进科技开发和产学研结合,多渠道争取经费,多层次建设。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例如近三年来,我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级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广州市专利技术创新奖1项等,并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83篇。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术造诣越深,对教学的帮助越大[3-4]。基础医药学的教学内容能始终反映时代的气息,这得益于教学团队长期不断地从事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是我们的切身体会。将科学研究方法与体会融于教学课堂,不仅使教学课堂更生动,更接近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际科研例子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在教学与科研中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受益。

2 把科研成果固化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中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不仅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建设,使基础医药学所有课程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特色,而且还将基础知识、科技前沿和个人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面向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好评。另外还注意通过提炼科学研究内容,将部分科研内容升华为基础医学实验的项目及仪器设备的设计思想,设计制作实验设备。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学团队结合医药院校大学生教学实际,面向全校开设《药物肿瘤行为遗传学》、《畸胎学》等选修课,讲授生命科学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课程作为大学基础医药学课程的扩展,有利的配合了大学基础医药学的教学,成为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3 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开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们还把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我们重点研制开发的“余甘子功能饮料”、“生物类文物塑化保存方法”、“一种计滴器”等都是这类实验的体现。它们既营造了有利于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实验环境、实践环境,也实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我们先后建成开放实验室12个,自主开发教学实验10余个(组),自制实验设备10余台套,开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实验15个。此外,我们还设定了一些不限定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和创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验的需要。

4 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教学团队十分注意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形成并出版了若干有一定理论深度、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内容精炼,主干清晰,贴近时代,注重启发研究型思维的教材,并在省内外(包括台湾)公开发行。这些教材、专著、特色教材既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以其显著的地方特色,层次化、模块化、组合式、创新性的内容结构,获得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扩大了我校在国内的影响,在社会上发挥了一定的效益。其中由王启华教授主编的《实用眼耳鼻咽喉解剖学》和《实用人体解剖生理学》两书在全国发行后,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的钟世镇教授的评语是:“王启华教授主编的新著,在文献的海洋中勤于积累,博览约取,厚积薄发,针对性强,突出了临床联系要点,为解答临床出现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十分良好的解剖学参考资料。”两书除我校用作教学和实验教科书和参考书外,还被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台湾省的部分教师、医疗工作者用作科研和教学资料,也有省内外读者来信求购两书。

5 科研成果促进了基础医药学“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反哺教学

教学团队目前已形成了“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教学团队的所有科研研究所向优秀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为他们提供优质软、硬件研究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近三年,有200多名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研究生学习。教学团队建立的“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基地是为了落实我校“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同时辐射广州大学城,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广东文化强省要求,发挥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而构建起来的一个研究中心。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目前已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子基地、广东省解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冲破了医药院校以往长期存在的教学、科研、育人“三张皮”相互脱节的旧局面,形成了三者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的新机制、新功能,真正做到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根基、以育人为目的,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并同时为育人的根本目标服务,获得了教学、科研、育人三丰收。这是在改革中取得的十分有意义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彭瑶,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2(6):78-79.

[2]李陈华,王凤.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及其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2):28-30.

[3]王旭.互补中的稳定与耗散中的平衡――试析“互补理论”与“耗散理论”在新时期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7,12(14):121-122.

[4]苏全有,阎盛国.地方高校如何弱化师资流失中的负面影响[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4(3):95-96.

[5]郑文杰,向清祥.坚持走“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深化教学”之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