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商品混凝土论文

商品混凝土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品混凝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商品混凝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浅谈,原材料非标准,预拌混凝土,生产技术

 

0 前言

一般情况下商品混凝土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分为六组分,即水泥、碎石、中砂、粉煤灰、减水剂、水等等,各项原材料的指标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在混凝土企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原材料标准很难做得到。博士论文,原材料非标准。如粉煤灰,在丰水期间,电厂停电检修,粉煤灰供应紧趋,供应商提供的粉煤灰粗细搭配,往往达不到Ⅲ级灰标准。又如中砂,由于天然中砂逐年减少,中砂价高且细度模数达到3.5以上,抽检结果经常超标。碎石5-40mm中的超过40-50mm大石头较多,这些非标准的原材料对混凝土质量影响很大,企业必须给予重视。

原材料非标准的情况下抽样检验试验值

下面是广西某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原材料进料检验值

 

粗、中砂原材料检验                          

 

编号 公称粒径mm 4.75 2.36 1.18 0.6 0.3 0.15 ≤0.15 小计 细度模数 含泥量% 备注 1# 分计筛余 5.8 23.8 18.7 29.3 15.5 6.7 0.2 100         累计筛余 5.8 29.6 48.3 77.6 93.1 99.8 100   3.39 2.1 粗砂 2# 分计筛余 0.5 1.2 3.1 27.7 45.5 21.5 0.2 99.7         累计筛余 0.5 1.7 4.8 32.5 78 99.5 99.7   2.15 2.3 中砂  

 

 

 

 

 

 

 

 

 

 

 

 

 

 

 

 

 

 

 

 

 

 

 

 

 

碎石  

第2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控制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城市设施建设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用的商品混凝土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的,但施工中的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日显突出,并成为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给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材料、施工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裂缝控制方法有很重大的实际工程意义。

1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1.1混凝土本身的影响

主要是水泥水化热过高,混凝土在浇筑振捣以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热量,水化热聚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引起急剧升温,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为20—30℃甚至更高。由于结构物在一个自然散热条件中,实际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混凝土浇筑的最初3d—5d。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弹性模量的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愈来愈大,以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应力时,开始出现温度裂缝。

1.2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混凝土的收缩,也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实际所需拌合水比水泥水化所需的水要多得多。拌合水中只有约20%的水是水泥水化所必须的,其余的都要被蒸发掉。水分蒸发之后,引起混凝土收缩,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则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大于当时混凝上的抗拉应力时,则裂缝随之产生。

1.3地基和老混凝土与约束

当混凝土浇筑在比较坚硬的基岩或老混凝土上时,混凝土浇注初期的水化热升温,产生膨胀,受到岩石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较小的压应力。而当混凝土温度继续下降时,由于基岩或老混凝土对温降引起的收缩变形约束的结果,混凝土块内将出现较大的拉应力,裂缝随之产生。

1.4施工方面的因素

违章施工、不当施工造成混凝土裂缝,夏季施工时由于运输车交通不畅耽搁时间,在泵车出料时混凝上的经时坍损较大,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较差,现场工人人为加水,造成混凝土强度的降低,加水部分的混凝土水灰比和强度与原配合比的混凝土不同造成不同配比混凝土的凝缩裂缝和干缩裂缝。另外,振捣方式不当引起裂缝不正确的振捣方式会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表面浮浆而使混凝土面层开裂,或造成混凝土砂浆大量向低处流淌致使混凝土产生不均匀沉降收缩而在结构厚薄交界处出现裂缝。另外,现场养护不当是造成混凝土收缩开裂最主要的原因。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许多施工现场在浇筑混凝土时都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保温养护,一般总要等到最后一遍抹光结束后才覆盖,还有很多工地根本就不予覆盖,结果混凝上表面开裂。

1.5环境气候的因素

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对防止混凝土开裂有重大影响。外界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免费论文参考网。如果外界温度下降,会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在外界温度骤降时,会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这时对混凝土抗裂极为不利。免费论文参考网。

2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要点

2.1重视材料的选用

使用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和大坝水泥等,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伴随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从而减少产生裂缝的充分条件。水泥水化热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实验方法(直接法)》测定,要求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d的水化热不大于25KJ/kg。为降低水化绝热温升、减小体积变形,混凝土一般不宜使用水化热高水泥,应使用水化热较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更不宜使用早强型水泥。因此,在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其次是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以便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流动度条件下,尽量节省水泥、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按照基于绝热温升控制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四功能准则对配合比进行优化。最后,掺用混合材料以减少用水量、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2施工阶段的裂缝控制措施

(1)控制浇灌温度。要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温差,比较直接的措施是降低浇筑温度,但其实施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在特大型工程中可能才用得到。为了降低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卸料,泵送和浇灌振捣后的温度,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一般按季节采取措施,如夏季施工时,则应以减少冷量损失、着手在整个长度的水平输送管道上覆盖草包并经常喷洒冷水、在浇灌混凝土时,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灌、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等措施来缩小混凝土暴露面积以及加快浇灌速度,缩短浇灌时间。在冬季施工时,对结构厚度在1.0m以上的混凝土可继续施工,但应保证保温浇灌、保温养护,一般可利用混凝土本身散发的水化热养护自己,并要求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允许临界强度以前防止冻害。根据试验资料证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达到临界强度后,在零下温度作用下不会遭到冻害,小于该“临界”强度时则会遭到冻害。

(2)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对混凝土浇筑,应遵循“同时浇捣,分层堆累,一次到顶,循序渐进”的成熟工艺。在每次浇筑中,又分几层,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浇筑下层混凝土。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混凝上的初凝时间。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①消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上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粗骨料;②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水;③对非泵送及低流动度混凝土,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3)改进搅拌工艺和振捣工艺。在搅拌的混凝土时,改变以往的投料程序,采取先把水、水泥和砂拌和后,再投放石子进行搅拌的新方法。这种搅拌工艺被为“裹砂法”,也可称为二次投料法。这种搅拌工艺的主要优点是无泌水现象,混凝土上下层强度差减少,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面的集中,从而使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

2.3混凝土的养护

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混凝土终凝后,筏板边缘、剪力墙中间等不易被塑料薄膜完全覆盖部位,可采用浇水保湿。混凝土升温阶段如果因表面未能完全覆盖而出现局部干燥时,可浇热水(40—50℃)湿润表面,防止出现干燥裂缝。降温阶段可浇自来水养护,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为14天。施工前还应再准备好一层养护用塑料薄膜和一层再生棉毡,以便根据环境气温变化情况对保温保湿质量作以调整。如果养护阶段混凝土表面温度过低,导致温差过大,可在混凝土表面采取加热措施,如碘钨灯照射。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混凝土内部及表面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温度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

3结语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规模的扩大,施工中混凝土出现逐步增多的趋势。混凝土刚度较大,但由于它往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裂缝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本文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现场施工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尽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以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第3篇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随着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标准的不断提高,商品砼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商品砼不是最终成品,是半成品;砼生产和应用单位都应遵循国家标准、规范进行控制,才能确保砼质量。一些生产和应用单位对商品砼的性能和应用方法等同了普通砼,没有按商品砼的性能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造成许多质量缺陷,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影响商品砼质量的因素,以利于商品砼的质量控制。

1.商品砼原材料控制

1.1水泥是商品砼应用材料之首,商品砼中需要掺入适量的掺合料。目前,我国有关标准、规定粉煤灰在砼中掺量不能大于25%,对预应力砼中粉煤灰的掺量更为严格限制,这是由于过去没有大量使用减水剂和粉煤灰质量低等原因限制了煤灰的掺量,如今,不但有了减水剂,并且高效减水剂的应用也很普遍,而水泥又等同了ISO国标标准,水泥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因此,应加大粉煤灰在砼中的掺量;而高性能砼对掺合料的掺量要求可达50%以上;预计今后掺合料将成为砼材料的主料。

1.2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必须严格限制。泵送砼规定针片状含量不宜大于10%,一旦大于标准要求,对砼质量就有较大影响。通过试验得知:(1)直接影响砼和易性、粘聚性;针片状颗粒含量在10%、15%、20%、25%时,可分别降低砼强度3.3%、9.9%、13.3%、16.8%;(2)影响砼耐久性,增加骨料和砼空隙率,浪费水泥;(3)造成砼用水量增加,加大砼变形,使新拌砼坍落度损失加快,易堵泵、堵管。

1.3石子粒径越大配制的砼强度等级就越高是错误的陈旧观念;砼强度随石子粒径的加大而下降,砼渗透性随石子粒径增大而增大。颗粒小的石子存在缺陷的几率小,相对比较致密,破碎时,消除了薄弱部分,故石子本身强度比大颗粒的高。小颗粒的石子尚可降低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的应力差;水泥浆与单个石子界面的过渡层周长和厚度都小,难以形成较大缺陷。小石子增加水泥浆的粘结面积,改善了砼的孔结构,使粘结度提高;在砼拌合物中,大石子下沉速度快,造成砼内部分布不均匀,影响砼的强度。科技论文。

2.商品砼配合比控制

2.1商品砼生产一般掺入掺合料以改善砼的各种性能,掺入粉煤灰的同时,再掺入磨细矿渣粉或其他掺合料,即两种以上的掺合料,称为复掺技术,该技术应用时,可产生单一掺合料不能有的叠加效益,发挥两种掺合料的更大优势,在强度上有一定互补作用;复掺不是1+1=2,而是1+1>2的技术经济效益。这一论点,已从试验和实践应用中得以证明。科技论文。

2.2有人认为砼强度增长越快越好,砼早期强度越高越好;实践证明,砼强度增长越快危害越大;砼越早强,越不利于砼耐久性;还有些观点认为砼用水泥强度越高越好,水泥用量越多越安全;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水泥强度等级的高低应和砼等级高低相匹配。科技论文。砼强度增长应缓慢均匀增长,不宜太快、太早。如果砼早强必然要加大水泥用量,产生较高的水化热,对砼强度增长不利。一般砼养护温度不宜超过40℃,如温度过高,对砼后期发展很不利,据有关资料介绍,砼养护温度在6--10℃内为优,对砼强度发展,及长期耐久性等都大有益处。砼早强恰恰是砼结构早期开裂和耐久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3实践证明:水泥用量也不能偏低,尤其是泵送砼更要有一定的胶凝材料数量;如果胶凝材料少,骨料挤在一起,挤紧、卡死、阻力增加,造成堵塞。水泥用量如果偏多,又可能增加砼的内摩擦,使泵送压力增加,恶化了砼的可泵性。因此,水泥胶凝材数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最佳用量。

2.4对泵送砼而言,优质的砼也不是坍落度越大越好,一般泵送砼坍落度在160-180mm为优,140-160mm和180-200mm坍落度为良,200mm以上和140mm以下坍落度为差,坍落度差的砼易造成水泥浆流失、离析或干稠,不易泵送,易堵泵、堵管,影响砼耐久性能等。

2.5泵送砼的砂率应严格控制,一旦高于最佳砂率值3%以上,砼强度就会下降约4%左右。对中砂而言,泵送砼最佳砂率在39-43%范围内为宜。

3.商品砼搅拌、入模时间的控制

3.1目前,商品砼搅拌时间一般都达不到最低30S的时间要求;往往只有10--20S的搅拌时间,错误观点认为卸入到砼运输车后,在路上运输车还在不停的搅拌,这是错误的;运输车的转动,是为防止砼粘罐,而只有3-6转/分的匀速转动,并没有搅拌力,与砼在搅拌机内的强力搅拌完全是两回事,不是一样的效果。

3.2目前,商品砼从砼公司出机后到现场浇筑入模时间,往往超过规定要求时间。由于运到现场后,不能及时入模,压车时间较长,造成砼坍落度损失加快。

要改变上述现象,供需双方应加强协调配合,根据运距、泵送高度、气温、结构部位、施工难易等等情况,控制砼出机到入模时间,一定要控制在90min内为佳,否则,就要影响砼质量。

4.商品砼生产、施工存在的部分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在近几年商品砼发展较快,在发展中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发展晚、慢的地区,更会出现一些生产、施工方面的问题。

4.1商品砼坍落度太大,一般均在200mm以上的坍落度,砼振捣人员为省劲,在砼中随意加水,更加大了砼坍落度。这么大的砼坍落度,稍振石子就会下沉,浆体上浮。砼表面出现大量塑性裂缝,且影响砼密实及其他性能。泌水失水过多,几何尺寸减少,砼中多余水分蒸发,较易出现干缩裂缝等等。

4.2砼养护不及时,养护龄期不足;一般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7d到14d养护时间,砼早期脱水严重,影响砼强度的发展和长期耐久性能等等。烈日暴晒,大风天气时,砼表面出现一层巧克力硬皮,而内部砼尚未初凝,表面的硬皮产生裂缝。

4.3掺加膨胀剂的砼,更要加强早期养护,因膨胀剂结晶钙矾石形成时,更需要水;浇筑1-7d内是膨胀砼的重要阶段,要特别加强砼的湿养护;7-14d仍需湿养护,才能发挥砼的膨胀效应,否则,更易造成砼开裂。

4.4为了缩短工期过早拆模、上料承重等,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掺膨胀剂的大体积砼,更不宜过早拆模,因3-5d时水化热温升最高,砼抗拉强度最低,如过早拆模,更易开裂,应在砼中心和表面温度基本接近时,才能拆模。

4.5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在保证浇筑坍落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水量,夏季施工,应用缓凝型的泵送剂。(2)选用粒形好、级配好、含泥量小,空隙率小的粗细骨料,并优选最佳砂率。(3)用Ⅱ级以上粉煤灰和S75级以上磨细矿渣粉等进行复掺,避免用矿渣水泥(特殊情况除外)。(4)施工时,不能过振、欠振、漏振,要快插慢提振捣棒。(5)砼接近初凝时应反复抹压或滚压,如表面开始硬结,人力抹不动时,可采取二次振捣的方法,反复抹压、搓压时,最关键的是要掌握砼的初凝时间。(6)遇到大风或暴雨时,应及时复盖、保温,避免砼失水产生裂缝,当砼表面出现硬皮时,可用喷壶喷雾水进行表面处理。(7)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拆模后立即浇水或复盖塑料薄膜等进行保温养护,达到拆模强度后,方可拆模。

5.结束语

大量生产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商品砼原材料控制、商品砼配合比控制、商品砼搅拌、入模时间的控制及商品砼生产及施工存在的部分问题是影响商品砼的主要因素。

在商品砼的生产、施工中,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要确实加强砼的质量控制,确保商品砼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向华.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2]彭圣浩.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二册).

[3]陈昌明,刘志平. 工程质量监控与通病防治全书.

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灌注桩,缺陷,超声检测法

 

前言:由于灌注桩可做成大直径桩,以提高单桩承载力,又可以根据桩身内力状态分段配筋。而且施工时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施工噪声也较小,因而使用较广。但灌注桩在工地条件下,现场灌注成桩,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影响灌注质量的因素较多,极易形成各种缺陷而影响桩身的完整性。据统计,现场灌注桩施工中桩身混凝土出现缺陷的概率约为15%—20%。而对这些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中,超声检测应用较为广泛,在此作简要分析。

1.混凝土灌注桩常见缺陷

按混凝土的灌注方式而言,灌注桩可分为水下灌注和干孔灌注两类。

1.1 水下灌注桩的常见缺陷

桩身混凝土中的缺陷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不同施工方法出现缺陷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缺陷出现的几率都不一样。水下灌注施工时,可能出现的缺陷有以下几种。

1)断桩(包括全断面夹泥或夹砂)

这类缺陷多半因为导管提升时不慎冒口,新注入的混凝土压在封口砂浆及泥浆上,以及因机械故障而停止灌注过久,提升导管时把已初凝的混凝土拉松,或继续施工时对表面未加清理等原因所致。断桩部位往往不是一个薄层,而是具有相当厚度的一个缺陷段,检测时不难发现。断桩严重影响桩的承载能力,检测时不应漏检或误判。断桩对承载力的影响程度与其出现的位置有关,应按桩的受力状态分析,但断桩均应采取适当措施修理或加固。

2)局部截面夹泥或颈缩

这类缺陷一般是由于混凝土导管插入深度不适当,导致混凝土从导管流出往上顶托时,形成湍流或翻腾,使孔壁剥落或坍塌,形成局部断面夹泥或周边环状夹泥。局部截面夹泥或颈缩将影响桩的承载面积,同时由于钢筋外露而影响耐久性,对这类缺陷检测时应仅可能检出其面积大小,以便核算桩的承载能力。

3)分散性泥团及“蜂窝”状缺陷

其成因与孔壁因混凝土骚动而剥落有关外,还与混凝土离析及导管中被压人的气体无法完全排出有关。这类缺陷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若分散性泥团或气孔数量不多,影响面积不大,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有限,可不予处理。

4)集中性气孔

当导管埋人厚度较深,混凝土流动性不足时,间息倒人导管的混凝土会将导管中气体压人混凝土中而无法排出,有时会形成较大的集中性气孔,将影响断面受力面积。

5)桩底沉渣

在灌注前应彻底清孔,若清孔不净,则导致桩底沉渣。对端承桩而言,桩底沉渣过厚会导致桩受力时沉降位移,因此,应进行桩底压浆处理。科技论文。

6)桩头混凝土低强区

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封口混凝土或砂浆与水接触,在顶托过程中会混入泥水,因而强度较低,灌注完成后应将其铲除,若未彻底铲除,则形成桩顶低强区。在桥梁桩中,桩顶低强区非但影响承载力,而且当河床变化时很容易被水流冲刷和腐蚀。由于桩顶一般均已露出地面,可用多种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所以其检测值也可作为全桩混凝土强度超声推算值的校验值。

1.2干孔灌注桩的常见缺陷

干孔灌注时可能出现的常见缺陷有以下几种:

1)混凝土层状离析或断桩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因地下水涌人孔中来不及抽干,浇人的混凝土被水冲刷或浸包,形成层状离析,严重时砂石成层状堆积,水泥浆上浮,形成断桩。科技论文。

2)局部夹泥或“蜂窝”状缺陷

干孔灌注时常因孔壁护筒渗漏,涌人泥水而形成局部夹泥,或灌注时未予捣实,形成“蜂窝”状缺陷。

3)局部严重离析

由于混凝土注入高度超过施工规定,往往形成石子滚到边缘的离析现象,此时,石子集中区易形成“蜂窝”,而砂浆集中区因声速下降而被误判。

4)桩底沉渣

操作工未清孔即浇人混凝土,形成桩底沉渣。

2.灌注桩缺陷无损检测方法

灌注桩的综合质量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即承载力、桩的完整性、桩的耐久性,其中承载力因桩体较大用无损方法难以准确测量,而当地下无明显腐蚀性介质而且桩身完整时也未见有因耐久性破坏的报导。所以,完整性是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的主要指标。科技论文。所谓灌注桩的完整性是指桩身混凝土质量均匀,无全断面断裂及影响断面承载面积或导致钢筋外露的明显缺陷。

混凝土灌注桩的完整性的无损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是超声检测法。超声检测法是在桩内预埋若干根平行于桩的纵轴的声测管道,将超声探头通过声测管直接伸人桩身混凝土内部进行逐点、逐段探测,即逐点发射和接收超声脉冲,通过接收信号的声时、波幅、波形等参数,逐点判断混凝土的质量,并分析缺陷向位置、性质和大小。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超声脉冲穿越被测混凝土时传播时间、传播速度及能量的变化反映缺陷的存在,并估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质量均匀性。但由于桩的混凝土灌注条件与上部结构的成型条件完全不同,尤其是水下灌注时差异更大,混凝土的配合比、灌注后的离析程度、声测管的平行度等许多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对缺陷的判断和对强度及均匀性的推算,因此,灌注桩的超声检测必须有一套适合其特点的方法和判据,而不能完全延用上部结构检测的现有方法。其基本技术依据是《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2000)以及大量研究资料。超声检测法因必须在设计或施工前即列入计划,增加了工程量,但由于它比较直观,可靠,在一些重大工程及大直径灌注桩中得到广泛应用。

3.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灌注桩完整性超声检测前,除需认真检查检测单位和检测人员的资质、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和预埋声测管外,还应做好下列各项准备:

(一)了解工程概况,认真阅读和分析下列资料: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基桩设计计算资料及图纸、基桩位置平面图及编号、基桩施工原始记录、混凝土灌注龄期。

(二)确定被检桩的基本原则

当某工程桩量较多,无法逐一检测时,可按一定原则和比例进行抽测,抽测应有代表性,以便确切反映成批桩的质量,受检桩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1).选择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

2).选择施工质量有怀疑的桩;

3).选择岩土特性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桩;

4).选择代表不同施工工艺条件和不同施工单位或班组的桩;

5).在同类桩随机选取的基础上,宜使被检桩位置均匀分布。

(三)被检桩的抽样数量的基本规定

1).对于一柱一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全部桩均应进行检测;

2).非一柱一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根据上述原则进行抽测,抽取的数量不得少于桩的总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3).当抽测不合格的桩数超过抽测数的30%时,应加倍重新抽测。

4).若加倍抽样复测后仍有抽测数的30%不合格,则该批桩应全数检测。

由于超声检测法需预埋声测管,因此,检测单位应尽早介入,事先提出检测要求,并与设计和施工单位协商确定受检桩数量和桩号。有预埋管的桩数应超过抽样数,以备复检之需,一般有预埋管的桩数可达桩总数的40%左右,某些重要工程则应100%埋管。当需要加倍复测,而又没有足够的埋管桩时,则可用其他检测桩的完整性的方法补足应检桩数量。

4.结语:

保证混凝土灌注桩的综合质量,有助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但由于灌注桩内部缺陷复杂,有时候用一种方法难以准确检测并给予判定,因此需要相关工程检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同时联合使用多种检测方法,慎重判断。

参考文献

[1]卢杉.无损检测技术及其进展[J].焦作大学学报,2004,1,73~74

[2]焦登文.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J].商品混凝土,2009,2,58~60

[3]王云平.超声无损检测与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煤矿机械,2009,9,194~196

第5篇

关键词:框架结构;建筑施工;梁柱节点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速发展,为了节省土地,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就是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关键部分。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薄弱点一般是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常常是剪切破坏及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毁坏。由此可以看出,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是建筑抗震的关键所在。

二.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过程常见问题

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节点箍筋规范》明确规定: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量,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但由于梁柱节点箍筋的钢筋分布密集,节点构造复杂,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间距不分、数量不足,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完全不符合《节点箍筋规范》的要求,留下严重后患。

2.混凝土施工问题。

为满足结构承载的要求,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节约工程造价。在设计时通常对上、下柱或梁板选择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但是对结构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往往不作明确说明。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贪图方便而使用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从而导致节点强度的降低。另外,由于振捣、石子等因素,柱头施工缝区域一般浮浆较多,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按规范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由于表向混凝土层比较软弱,应在安装接点模板之前及时清除软弱的混凝土层,并在模扳安装完成后,清理杂物、小屑、泥砂等,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松散夹层或水平裂缝。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能够良好的结合为一体,在浇筑混凝土前,还要先浇一层同混凝土相同强度标号的水泥砂浆。精心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

三、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要点

1.钢筋制作。

节点处的钢筋制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节点区的箍筋和节点区的梁筋锚固。箍筋的作用是提高节点的抗剪强度,箍筋间距的大小与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节点受剪承载力成反比例关系,也即是间距越大,混凝土受到的约束越小,受剪承载力也就越小,所以箍筋加密,最大化的减少间距可以有效提高节点的受剪承受力。因此,施工中除了对柱端、梁端的箍筋加密,节点区的加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钢筋捆扎效果如图一所示)

(图一)

2.节点混凝土的浇筑

由于柱与梁板分别使用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从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难度将会增大。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此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在浇筑节点混凝土前面先于距离柱边缘 50 cm或者梁的高度位置设置挡板。因为节点部位没有太大方量的混凝土,因此可以采用吊罐浇筑,而不采用泵送,以此使混凝土的塌落度减小,提高节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节点处的混凝土面应该比楼面高度略高,暂时不采取振捣。浇筑梁板混凝土时,应该先对靠近节点部分浇筑,当混凝土达到标高后,便对节点混凝土进行振捣,然后再振捣梁板混凝土。这样既可以避免节点混凝土中的水泥浆流失,又可以避免梁板的低强度混凝土进入节点。混凝土振捣当在混凝土初凝前结束,防止出现冷缝。节点处的钢筋非常密集,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在采用细石混凝土之外,还需要加强振捣。至于钢筋密集的节点核心区,当运用小直径振捣棒完全振捣或运用钢筋棍人工插捣杜绝每一个死角,保证节点混凝土的密实。然而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符合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又防止柱子截面尺寸过大,常常需要取框架柱的砼强度等级比梁板砼多出2个或2个以上的5 MPa。在这种状况下,施工时必须采取特别方法确保节点砼的质量。相当成熟有效的做法是:在梁柱节点附近离开柱边大于等于500 mm,且大于等于1/2 梁高处,沿 45度斜面从梁顶面到梁底面采用 5 mm 网眼的密目铁丝网隔开(当作高低等级砼的分界),首先浇高标号砼后浇低标号砼,即先浇节点区砼后浇节点区以外的梁板砼。

3.模板安装。

安装梁柱节点区的支模板一般都很麻烦。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由于不系统,安装时经常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拼缝不严密、接茬处不垂直和表面平整度等问题。不符合要求时,一般拆除后再重装是十分麻烦的,因此为使施工时节点区模板安装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应按以下要求施工:在施工前先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并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再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制定合理的模板安装方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各模板一般由多块木板拼装而成,在制定方案是要选择合理的搭接长度便于固定,了解各模板的尺寸大小、位置关系并编号后,再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绘制模板制作图是为了方便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制作图预制合符要求的模板。预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相应的标识。最后再随着施工进度要求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在安装时先用铁钉将各标识好的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定位,再检查安装的垂直度,适当调试后固定,完成安装。

4.做好施工监理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对号入座施工。现浇混凝土柱的设计强度等级一般高于梁板两个等级以上。在浇捣混凝土时,柱子对梁板垂直断面部位要按照柱子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浇筑,也就是柱左右或前后靠梁板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由于柱与梁相交处有应力扩散角,所以把柱边的梁端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些是有好处的,一般要求从柱边向梁另一端浇至长度为梁高或1.5倍的梁高。梁柱节点砼浇筑施工时现场旁站非常重要。如现浇楼面梁板混凝土,在梁上设计和规范要求的位置插入“特制档板”,先督促浇筑梁柱节点高强度混凝土,节点浇筑时间和拔除档板后再浇筑时间要逐一做好旁站记录和混凝土浇筑记录。另对浇筑各部位的混凝土强度要认真确认,做到确认无误后才能浇筑。监理旁站的重点,为了防止梁二次浇捣混凝土出现施工缝(即冷缝),节点部位混凝土在初凝前,即应拔除档板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筑,另此部位应加强振捣。在施工中监理除抽测混凝土坍落度、要求做好梁板混凝土试块见证取样外,同时对梁柱节点部位的混凝土也分批量见证取样试块,以确认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标养和同条件试块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浇筑后,应用潮湿草包或麻袋及时覆盖,夏季可防暴晒,潮湿草包可以降温,减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冬季仅作保温防冻措施就可以了

四.结束语

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具有重要作用,在施工中要科学制定施工实践策略,有效提升节点区域施工质量水平,优化建筑施工效果,消除质量隐患,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祝龙,顾国振.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3年4期

[2] 白春山 沈庆印.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8期

[3] 杨志红.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的施工技术探讨. [期刊论文] 《华章》 -2012年27期

[4] 陈艺. 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华章》 -2012年26期

[5] 杨智锋.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3年24期

第6篇

【关键字】工业,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混凝土是现代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隧道、大桥、大坝、电站、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混凝土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成本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在工业与名用建筑中,明确全过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对确保工程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混凝土施工

1.对模板的要求与处理

模板有木模板和钢模板两种。使用前要将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要用清水充分湿润和清洗,不留积水,要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在浇筑混凝土时,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模板、支架、堵缝等,当我们发现模板发生移动的时候,应当马上停止浇筑,并且应当尽快维修好。拆除模板应当考虑不承重模板和承重模板的具体情况进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非承重模板,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2.5 MPa以后,此时就导致混凝土达到不因拆除模板二次发生倒塌的情况,这个期限大约为3~4天。对于承重模板的拆除日期,一般当混凝土达到强度的70%时方可拆除,要防止过早拆模。

2.混凝土的搅拌

混凝土的上料顺序为:首先我们将是石子、水泥和砂按比例装入料斗里。然后再鼓筒内加上水,也可以在料斗进行进料的时候加上水。这样就可以保障在料斗将料装入鼓筒内时,水泥可以夹在砂子和石子之间,这样可以达到就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搅拌混凝土时 ,要严格控制它的配合比是关键,要经常进行检查,从而就可以保证材料的计量很准确。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外加剂的特性和品质情况,从而使我们可以合理的控制外加剂。促使混凝土的搅拌比较的均匀。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做到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能太长,如果时间较长的话,就会导致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这样就会导致搅拌机的效率大打折扣了。

3.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必须在发生凝结前进行浇筑,如果浇筑前,混凝土发生凝结的话,我们可以给它再进行一次搅拌,从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浇筑混凝土前,如果出现了混凝土离析的情况的话,我们也要对混凝土进行重新搅拌,这样才能够进行浇筑。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为了使其不发生离析的现象,我们应当保证混凝土的倾落高度不超过2m。在进行楼板的混凝土浇筑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倾落不超过lm。混凝土的倾落如果超过了这些高度,我们就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来进行下料。所用的溜槽通常是由木板钉成,在它的表面包上铁皮,在使用溜槽时它的倾角不得超过30度。串筒主要是由薄钢板制成的,每节筒长70cm左右,使用的是钩环的方式进行连接,筒内还装有缓冲挡板。同时,应该分层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做到随浇随捣。

4.混凝土的振捣

在将混凝土的拌合物振捣结实后时,应当采用垂直的方法,就是将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振捣器插点应均匀排列,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顺序移动,不得将他们混用,为了有效避免漏振。每次进行移动时,他们的距离,不应当超过其半径的一半;对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得超过其半径的一倍。同时振捣器到模板的距离不得超过其半径的一半。同时,可以将振捣棒插入地下5 厘米,从而来保证上下混凝土结合的好。

5.施工缝的留置

施工缝一般应留在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子应留水平缝,而梁、板、墙必须要留垂直缝。柱子的施工缝必须留在基础顶面、梁或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混凝土的施工缝必须要保证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如果要进行继续浇筑的话,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最好首先将抹水泥浆或与混凝土相同的砂浆铺在一层。如果遇到了混凝土的大面积的施工,接缝的时间通常会超过规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第二次振捣的方式,从而来增强其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也就是说先将开始的混凝土凝结后在进行第二次的振捣,混凝土凝结的时间大约在四至六小时,接着就可以浇筑下一步混凝土。但是第二次振捣进行接缝的处理,一般应该先进行试验,然后就可以找出规律,按照规律进行操作。

6.混凝土柱、梁、板的浇筑

对混凝土的柱子进行浇筑,一般要在模板安装完毕后进行,但是应当在钢筋未进行绑扎之前进行,从而可以利用梁板将混凝土稳定下来,同时还将其当做混凝土的一个平台使用。在浇筑混凝土的珠子时,应该从柱子的两端同时开始,不断向中间推进。并用作浇灌混凝土平台。灌筑一排柱子时,应从两端同时开始向中间推进,不宜从一端推向另一端,以免因灌筑混凝土后,模板吸水膨胀而产生横向推力,累积到最后一根造成弯曲变形。

柱子浇筑完毕,应停歇1~2小时,使混凝土初步沉实,排除渗水,再浇筑梁板。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灌,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捣,随着阶梯的不断延长,而有所变化,同时不得顺着浇灌方向灌筑。当梁的高度大于1m时,可先将梁单独浇灌至距板底以下2~3cm处留施工缝。

二、混凝土施工中得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假凝和坍落度损失大

假凝是指混凝土在拌台结束后十分钟内失去原有的坍落度。产生表面的凝结现象。常出现在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中,导致泵送混凝土无法泵送、堵管、振捣不密实的情况。坍落度损失大主要是指在暑期高温时混凝土水份蒸发快,混凝土的坍落度在1小时后损失大于3~4cm以上,这种现象常见于商品混凝土中,对现场拌制混凝土一般不会发生。

2.混凝土泌水、和易性差

混凝土泌水及和易性差是是混凝土施工常见问题之一,无论是普通混凝土还是泵送混凝土均有这种现象发生。混凝土的泌水大及和易性差一般导致混凝土峰窝、麻面、强度下降,严重时导致混凝土的离析,影响混凝土的结构安全。混凝土的泌水大、和易性差原因有许多,其中多由混凝土原材料自身引起,如水泥细度过细或过粗、含碱最高、混合材不合要求等,还有粗骨料直径大,碎石粒径颗粒级配不好.砂特细或过粗,泵送砼未掺入掺合料等因素均是起因。

3.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的裂缝是工程中常见的现象。水泥活性越强,颗粒越细,水泥用量越大,水灰比越高,坍落度大,干缩越大,干缩裂缝则容易产生.应控制混凝土水灰比。骨科粒径越粗,用量越多,收缩越小,砂率越高。含泥量越大,收缩越大。早期养护越早、越长,收缩越小。风速越大,阳光直射,温度越高,早期收缩越大,易产生裂缝。

三、结束语

在工民建混凝土施工中,只有掌握好混凝土的整体施工过程,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有效地缩短施工时间,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养护;二次抹压;湿养护

商品混凝土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建筑质量,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但由此带来的混凝土早期开裂问题却闹得沸沸扬扬,是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投诉的焦点,也引起业内和社会的极大关注。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对商品混凝土使用认识的不足及养护的不当是造成商品混凝土裂缝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现就商品混凝土的养护问题谈一些看法和控制要点。

1 简述商品混凝土养护的现状

商品混凝土裂缝是普遍存在,而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传统观念阻碍了对混凝土水化硬化初期裂缝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施工单位都存在一种这样的思想,即使用了搅拌站的商品混凝土,则所有与混凝土有关的质量问题都由搅拌站来负责,与己无关,因此,对商品混凝土的使用经常是既不按规范施工,也不按规范进行养护。几乎没有施工单位按照规范要求对商品混凝土进行养护,也不配备相关的人员、材料和设施,这是造成目前商品混凝土开裂多、投诉多、争议多的主要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

2 起始养护时间对控制商品混凝土早期收缩的重要性

对不掺用减水剂的的普通混凝土而言,早期收缩很小,早期的洒水养护主要是使水泥充分水化,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因此,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的起始养护时间是浇筑后12小时以内。但对大量掺用减水剂的现代商品混凝土,经相关试验证明,初凝后8小时内的收缩急剧增加,而在实际工程中最大量的楼板裂缝也主要出现在混凝土初凝后几小时以内,因此,掌握好起始养护时间是控制商品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的关键,如果继续按照浇筑后等12小时再进行洒水养护,就失去了控制早期收缩裂缝的产最佳时间,从早期收缩裂缝控制来讲,将失去了任何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施工养护经验,没能根据现在商品混凝土的特点在混凝土刚初凝(失表面水前)就采取合理养护措施,有效降低收缩,减少开裂。

3 商品混凝土需要及时而充分的湿养护

所谓及时养护主要是在混凝土的表面没有失水前就进行养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及时养护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根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气候等情况来确定(一般在混凝土刚初凝就要进行湿养护),如果在养护时表面已出现失水现象,则需要在养护前对表面因失水造成的缺陷先行进行处理再养护,以保证养护的效果。所谓充分养护主要是要保证在整个规定的养护期间混凝土都不失水,不失水则养护是充分的,否则就是不充分的,养护越充分则混凝土存在的缺陷就少,不充分则存在的缺陷就多。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养护都是在浇筑后第二天开始洒水,每天2~5次,既不及时也不充分,造成裂缝众多。

4 湿养护7天期间内各阶段对商品混凝土养护的影响

根据试验资料和生产资料,商品混凝土的7天强度约为28天强度的65%~85%,因此规范要求湿养护7天是合理的,最好能保持7天都不失水。根据经验,在这7天中,时间越靠前,混凝土越容易失水,越容易形成缺陷,防止失水也越重要。3天强度约为28天强度的45%~60%,所以前3天防止失水尤为关键。前3天若不失水,之后继续浇水保湿至7天,从工程实际来看,效果都不错。而第一天则尤为关键,如果第一天失水过多,所造成的缺陷可能以后都很难弥补。我们发现有的工程第一天不注意保养,第二天才开始蓄水养护,养护结束以后,板面还是有很多的裂缝,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第一天已经有了裂缝的产生,这说明第一天的不养护致使粗大的毛细孔已经形成,难于愈合。所以,湿养护7天,关键前3天,最关键是第1天,因此,不管用什么方式保养,都要保证第1天达到不出现失水的问题。

5 混凝土二次抹压的重要性

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为了表面的平整度,必须用木抹子将表面抹平,称为“一次抹平”。一次抹平后,如果不立即养护,至混凝土初凝前,必须至少再抹一次,这次不只是抹平,还要“压”,将混凝土表面抹压密实,称为“二次抹压”。二次抹压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消除混凝土的表面缺陷及早期的塑性裂缝,二提高混凝土表层的密实度,三是表层密实度提高后,减缓了混凝土内水分迁移蒸发的速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从一次抹平至二次抹压,是混凝土逐渐初凝的过程,有较长一段时间,只要环境相对湿度低于100%,混凝土就会失水,形成缺陷。这些缺陷不消除,在混凝土继续失水的情况下,孔道进一步加深,裂缝进一步扩展,出现开裂。在湿养护不够及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例如传统湿养护),只有一次抹平而没有二次抹压,混凝土的开裂将很严重,实施二次抹压后,开裂程度大大减轻。因此,除非实施即时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不能生成失水缺陷,否则二次抹压工艺是必须的。

在二次抹压工艺中,现在往往习惯于抹刀手工抹压,不仅效率低,力度也不够,当缺陷由表及里发展较深时,将很难消除。二次抹压最好采用圆盘式抹光机,消除表面缺陷与密实表层的作用比抹刀好,效率也高,二次抹压后,必须立即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湿养护,以避免混凝土再次失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早期水化良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质量,为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打下早期质量基础。

总结

因此,只要按照施工规范严格施工,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抹压工艺,实施及时而充分的保湿养护,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使混凝土裂缝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地下室,混凝土,裂缝,原因,控制措施

 

概述: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地下室工程越来越多,在该部位施工过程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结构产生裂缝,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裂缝的发生,将有害裂缝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施工阶段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的出现极大部分是由于温度、收缩和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变形引起的。在地下室施工时,因为上部荷载不大,地基下沉的可能性较小,主要还是由于温差和收缩变形引起的。其出现的直接原因有:1)设计方案不完善

2)泵送商品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导致混凝土的收缩及水化热增加。

3)混凝土的等级日趋提高,水泥的用量相应增加。

4)由于地下室底板较厚及大量采用超静定结构,使结构的约束应力不断增大。

5)施工方法不当。

控制裂缝的措施:

1)合理设计钢筋

钢筋的弹性模量比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大7~15倍,合理的钢筋配置可以起到减轻混凝土收缩的程度,在相同的配筋率下,应选择细筋密布的办法。

2)合理留设伸缩缝

伸缩缝是为了防止结构因温度效应而设置的一种结构缝。我国现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式结构处于室内或土中条件下的伸缩缝间距为55m,合理设置伸缩缝对大体型结构防止温度裂缝是非常有效的。

3)后浇带

它是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变形缝,是一种特殊的施工缝。设计后浇带的目的是取代结构中永久性的伸缩缝。要求在浇捣后浇带之前,结构混凝土至少30%的收缩已完成。

4)选用相应的水泥

混凝土内部实际最高温升,主要取决于水泥用量及水泥的品种。应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如矿渣硅酸盐水泥。在符合设计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水泥的用量。地下室外墙施工时,考虑到矿渣水泥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量大25%,因此墙板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好。

5)骨料

目前泵送混凝土的碎石规格一般为5~25mm。根据试验,采用5~40mm石子比采用5~25mm石子,每立方米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5kg左右,在相同水灰比情况下,水泥用量减少20kg左右,因此尽量选择大粒径粗骨料。

6)砂

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必须控制在2.3以上,含泥量控制在2%以下。因为采用细度模数为2.8比2.3的中砂每立方砼可减少水泥用量约30kg,减少水用量20~25kg,从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温差引起的收缩。泵送砼时,砂率应控制在38%~45%。

7)使用粉煤灰等矿物质外掺料

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为中空结构,主要成分为SiO2、Fe2O3、Al2O3、CaO、MgO,因此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替代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收缩,提高抗裂性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掺入粉煤灰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低,掺量应根据水泥的品种、不同的工程对象、施工工艺,通过试验确定。

8)外加剂

为达到抗裂、防水的目的,在配制砼时,一般需要掺入减水剂、缓凝剂、微膨胀剂等。外加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影响非常大,掺入有效的外加剂可以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收缩防止裂缝.

9)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根据规范规定,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使混凝土温度均匀上升,浇前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超过28℃。夏季施工时,如果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过高,可用冷水作为搅拌用水,也可将粗骨料遮盖,防止日晒以降低温度。

混凝土浇筑以后,混凝土升温而达到的最高温度主要是混凝土入模温度与水化热引起的。故控制浇筑温度可以降低混凝土后期温度和温差.

10)注意混凝土施工的操作程序

除在施工中应切实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外,还应做好:a)、控制好坍落度,混凝土为便于泵送,一般要求有较大的坍落度,一般搅拌站是通过外掺高效减水剂来解决。施工单位在定货时应在合同中提出所需砼的坍落度值。坍落度一般控制在120±20mm为宜。b)、泌水,商品混凝土在浇振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泌水,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脚接近尽端模板时,可改变混凝土浇捣方向,即从尽端往回,与原料坡相交成一个集水坑,用软轴泵及时排除。c)商品混凝土的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捣后要进行处理,一般先初步按设计标高用长刮尺刮平,然后在初凝前用滚筒碾压数遍,再进行二次抹面,提高砼表层密度,消除收缩裂缝。

11)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塑料薄膜覆盖或浇水草袋覆盖养护是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防止产生裂缝的一重要环节,目的是控制温差,防止产生表面裂缝,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早期强度,使温度产生的应力σmax抗拉强度Rf,防止产生贯穿裂缝。另一方面,潮湿的环境可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的干缩裂缝,浇水养护不少于14d。

12)做好测温工作

底板混凝土测温工作是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大小。通过调节措施来控制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和表面温度之差不超过会产生裂缝的临界温度。

总之,地下室混凝土裂缝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要通过设计、施工、材料优选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才能减少裂缝的产生。采用了上述方法,经过了试验和工程实践,有效的控制了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