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基础论文

统计基础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基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基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2篇

一、远期外汇合同及套期保值概念

远期合同(forwardcontract)是一个在确定的将来时刻按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的协议。远期外汇合同是远期合同的一个子类别,是在将来某一特定时刻按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特定种类外币的协议。从会计学角度来看远期外汇合同具有以下特殊的性质:首先,它是一种外币业务。

目前会计理论中关于外币的定义有传统法和“功能货币”法两种。

传统观念认为外币是公司总部或集团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功能货币”指的是某一级别的企业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环境中的货币。本文并不试图讨论采用何种外币概念的会计方法能更好的实现会计目标,而是假设在给定外币概念的条件下研究远期外汇合同的会计问题。远期外汇合同的会计处理经常涉及不同货币之间的即期、远期汇率问题。

其次,远期外汇合同是一种金融衍生业务。金融衍生合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该类合同不需要初始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与那些预期对市场条件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合同相比要少。企业在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时并不发生现金的流入或流出,但是这一合同却代表了符合资产或负债的权利或义务,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而且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指的是建立在合理可靠假设和推测上最佳估计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折现值。远期外汇合同的公允价值应该由合同规定的到期日的远期汇率决定。

最后,签订外汇远期合同的一个重要目的(尽管不是惟一目的),是对外汇业务进行套期保值。所谓套期保值指的是通过购销套期工具使其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变动方向与被套期项目相反,从而有效地抵消特定风险导致的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套期会计的目的是要通过合理的方法和程序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通过对衍生工具的使用规避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各种财务风险的效果以及准确公正地评价管理当局运用这些工具进行避险活动的策略及其业绩。

二。远期外汇合同的划分及其会计处理

(一)投机与套期合同可以将远期外汇合同划分为两类:一类远期外汇合同的目的是投机于外汇价格走势,另一类对基础合同(被套期合同)进行套期保值。做出这种划分的目的是对两类性质不同的远期外汇合同进行符合各自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如果远期外汇合同用于投机,持有期间发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当在各期加以确认,如果远期外汇合同被用作套期目的,则应当采用一些特殊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反映套期业务的经济实质。

划分一项远期外汇合同是用于投机还是套期的标准是评估衍生工具预期能否有效抵消被套期项目在套期期间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当且仅当远期外汇合同的签署有效降低了报告主体范围内的外汇风险,该合同才适合套期会计。合同类型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意图。这为管理当局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和途径。

因此有必要要求管理当局制定一份详细的包括套期工具的辨别、套期项目和被套期风险的性质以及如何评估套期工具在抵消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正式文档。这种备案性质的文档不仅可以防止管理当局通过任意选择远期外汇合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实现期望的会计结果,还有助于外部审计人员的对远期外汇合同处理的公允性进行职业判断。同时管理当局还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关远期外汇合同的信息,文章第三部分将专门讨论披露方面的问题。

(二)FASB133号公告关于远期外汇合同的套期会计处理规定根据FASB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可以将用于套期的远期外汇合同进一步划分为四类,即对外币受险净资产或净负债套期保值、对可辨认承诺套期保值、对预期交易(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和对国外实体净投资套期保值。所谓对净资产或净负债套期保值,就是签订远期外汇合同以对冲某项已被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外汇风险。通常的情况是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同,进口商套期保值其以外币标价的应付账款,或者是出口商套期以外币标价的应收账款。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同时确认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基本合同与衍生合同的汇兑损失并相互冲减。其中远期合同以远期汇率记录,而基本的资产或负债以即期汇率记录。套期期间,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间差异产生的汇兑损益被认为是套期的成本计入当期净损益。

远期外汇合同不仅可以是基于已确认的受险净资产或净负债,还可能基于一项可辨认的外币承诺。所谓外币承诺指的是一项将在远期成交的按外币结算的合同。可辨认承诺与受险净资产和净负债不同,该承诺并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人账条件,但与其相关的外汇风险仍然可以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同而得以套期保值。FASB目前的规定是尽管基本承诺不作为资产和负债入账,但汇率变动对外币承诺以及远期外汇合同产生的影响均应作为损失或利得加以确认(均基于远期汇率),并相互抵消。

如果远期外汇合同是基于一项预期的而不是承诺的交易,此时称作对预期的现金流量套期。

第3篇

可逆起动器具有两个型号相同、电源进线接线相序相反的接触器(现在常见的为真空接触器),两接触器可分别控制电机正转和反转。为防止两接触器同时接通而导致短路故障,可逆起动器中两接触器之间具有互锁的电路。可逆接通与分断及可逆转换试验是交替分别测试两个接触器的接通与分断10倍(额定工作电流≤100A)或8倍(额定工作电流>100A)可逆起动器主回路额定电流的能力。在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两接触器的接通和分断顺序,防止同时接通而发生短路。试验流程为:根据可逆起动器主回路可逆接通与分断及可逆转换试验需要电流和电压值及功率因数要求,计算在试验电路中需要投入的阻抗的大小;通过阻抗调节控制柜投入计算阻抗;主电路送电,调试出所需功率因数及电流;试验系统主回路接入可逆起动器主电路;采用设计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系统控制可逆接触器两接触器的接通与分断。

2设计要点

2.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性能

本次设计采用西门子S7-200CN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本机集成8输入/6输出共14个数字量输入/输出点,可连接2个扩展模块。6K字节程序和数据存储空间。4个独立的30kHz高速计数器,2路独立的20kHz高速脉冲输出。1个RS485通讯/编程口,具有PPI通讯协议、MPI通讯协议和自由方式通讯能力。24V直流输入,24V直流输出,100~230V交流电源,24V直流输入继电器输出。

2.2PLC外接电路设计

该附加系统外接电路需接入线圈电压为DC24V的继电接触器两个,起动按钮一个及停止按钮一个。其中K1、K2为两个外加线圈电压DC24V的继电接触器,线圈电路中分别串联K2、K1常闭触点实现互锁功能,防止程序时间间隔设计或操作过程中的误操作而导致K1、K2同时接通,出现试验系统主电路短路事故。试验中,通过控制接触继电器K1、K2线圈的通断电,利用其常开触点的接通与分断,控制可逆起动器接触器线圈的通断电,实现可逆起动器接触器的接通与分断。启动按钮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提供触发信号,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开始运作。停止按钮实现中止功能,可随时中止试验。

2.3试验系统与可逆起动器的连接

可逆起动器主电路与控制电路分开。在原接通通断试验系统变压器与阻抗柜(电阻、电感调节控制柜)的基础上调试试验所需电压及电流,接入可逆起动器主电路。试验系统提供与可逆起动器的断路器线圈电压相对应的电源单独给断路器线圈供电。KM1、KM2为可逆起动器两断路器线圈,分别串联于接触继电器K1、K2常开点,通过控制接触继电器K1、K2常开点的交替合分实现可逆起动器两断路器线圈的交替接通与分断。

3试验操作

第4篇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没有设置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长期以来,邮政储汇局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部门,不是一个法人机构,邮政储汇局的会计和统计数据都要并入邮政局的大账当中,因此邮政储汇局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也不设统计岗位,统计数据都是由会计人员兼职报送,但兼职人员无全科目上报金融统计数据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

2.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仍然处于手工报表状态,没有自己的金融统计程序和数据传输网络。从1986年开始,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处于手工填报、手工汇总和手工上报的状态,即使是2004年起建立了邮政储蓄“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再者,从数据报送方式上看,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由于没有建立与上级机构和与人民银行的纵向和横向统计数据传输网络,统计数据只能通过电话和传真等原始的报送方式报送。

3.邮政储蓄银行会计、信贷等部门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全科目”报送统计制度要求。金融统计是以会计科目和信贷等各类账户信息为基础的全面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在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没有根据“全科目”统计报送制度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信贷等相关的各类账户信息,使得邮政储蓄统计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各类相关信息,这也是邮政储蓄“全科目”统计报送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信贷“全科目”上报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邮储机构的信贷业务开展情况。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优先开展稳健经营低风险资产业务,并逐步开展各项资产负债业务。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中只对储蓄、同业存款和应收款项等少数几个指标有所反映,其他业务都通过“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轧平,不能全面反映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现以各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展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为例,据调查,基层邮政储蓄机构报送统计数据时将其归入“其他流动资产”科目,而没有按照贷款用途归入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科目,从而造成地区贷款统计数据缺失。

另外,由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应及时报送累放累收统计报表。因为累放累收统计数据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贷款的发放、收回和周转等流量变动情况。但是邮储机构从2006年试点开展贷款业务以来,累放累收统计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此项数据漏报。

5.现金收支统计一直没有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体系当中,影响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据调查,邮政储蓄机构从1999年开始采集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但是采集来的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只报送给其上级邮政储蓄机构,从来没有报送给人民银行。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机构与人民银行及其他银行有现金调缴款往来业务,为保证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准确,各地区人民银行不得不将邮储机构调缴款的发生数据虚拟填报到人民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中,并且用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等项目进行调平。这样虽然保证了辖区的投放回笼数据是准确的,但是储蓄存款收入、支出,汇兑收入、支出等现金外部统计项目不是完整和准确的。

6.中间业务统计制度没有建立,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后,邮储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代收代付业务以外,还将开展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保管箱服务等业务。但是邮储机构始终没有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邮储机构的中间业务开展情况。

7.银行监管统计没有建立,影响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和判断。邮储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银行一样,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行监管统计是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没有成型,因此相应的银行监管统计自然也没有建立。

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金融统计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备的制度是做好金融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邮储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系统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领导和管理本系统金融统计工作。金融统计制度和办法应包括金融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金融统计部门的职责、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职责、统计考核评比、统计监督和统计检查等方面内容。

2.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统计人员。为高质高效地完成统计业务,必须改变目前邮储机构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状况。同时,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必要的会计和统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业务需要。邮储银行要在满足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报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涵盖信贷业务统计、贷款累放累收业务统计、现金收支业务统计、中间业务统计和监管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齐全、指标完备和编码规范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信息。

第5篇

引起系统故障的因素有很多,正确的判断与处理对于设备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动机系统故障处理,科学和系统分析方法是最为重要和现实的。一般来讲,应遵循“先系统后零部件,先工艺后材质(包括零件的材质和油等)”的一般思路。以下针对常见的汽油发动机系统故障进行分析,并介绍处理方法。

一.机油报警灯亮,机油压力过低

1.机油油面过低。需要添加机油,并检查是否有密封不严造成机油泄漏;

2.机油限压阀弹簧失效,必须清除阀门上的杂质,清洗机油泵,更换弹簧;

3.机油泵转速过慢或间隙过大,不能提供足够的油。可以先减档以提高发动机转速,再检查机油泵;

4.机油过热,粘度过稀。需要检查是否使用了合适粘度的油,同时水温过热对此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夏季高温下长时间怠速或爬坡,此时因车速较慢,冷却效果差,发动机温度容易过高。

5.轴瓦磨损。轴瓦磨损造成了机油通过间隙被泄压,造成机油压力低。常见于刚大修完或较旧的车辆;

6.燃油稀释了油。一般由于燃烧室内可燃气通过活塞组与缸壁的间隙进入曲轴箱造成,部分车辆用柴油或煤油清洗过发动机,也易造成该故障。可通过检测油样的闪点和粘度检测出;

7.只是怠速时压力才低,一给油就正常了。这一般不是故障,因为在车辆启动时,需要有足够的油快速流入需要的零部件,正常行驶时表现出的油压更准确;

8.机油压力传感器损坏。多数车辆有高低压2个油压传感器,分别探测高、低转速的机油压力。如有损坏,需更换;

9.有异物阻塞油路。需要清洗油路。

维修实例

1.一辆桑塔纳轿车低速行驶时一切正常;当速度超过60km/h,机油压力警告灯闪亮,蜂鸣器也响起,停车重新启动,一切恢复正常,但车速一高,上述现象又会出现,经检查,是高压开关损坏。更换新开关后故障消除。

2.东北地区一客户的6辆金龙大客车(使用康明斯柴油发动机)普遍发生怠速时机油压力略低于限值的现象,后发现,客户为节省燃油,将怠速调低了,低于车辆要求的怠速转速。由于机油泵是由曲轴带动的,发动机转速降低,必然造成机油泵泵送能力下降,使得机油压力低于规定值。后将怠速调至正常水平,怠速时机油压力恢复正常。

二.车辆机油消耗过大(或烧机油)

1.发动机各密封面和油封损坏,将造成油的渗漏。一旦渗漏发生,在发动机外部就可以观察到。如排气管冒兰烟,则是油进入燃烧室被烧掉。油可以通过三个途径进入燃烧室:(1)导管与气门杆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磨损,间隙过大,在进气行程时,气门罩中的油滴就会沿间隙进入燃烧室;如发生这一故障或扩大了气门导管孔径,应选配大一号气门气门杆的进气门。(2)气门挡油圈失效,不能有效组织机油通过气门进入燃烧室。(3)活塞环与气缸壁磨损过大,油环刮油作用减弱,使机油进入燃烧室。

2.曲轴箱通风阀发生粘结而不能移动,失去控制通风量的作用,曲轴箱中过多的油蒸气便通过曲轴箱通风管进入进气管。

3.发动机漏机油,尤其需注意曲轴前后油封泄露。

4.添加了过多的机油或使用了伪劣机油滤清器。

维修实例

1.丰田(TOYOTA)3Y型发动机多处机油渗漏

一辆丰田汽车行驶10万公里,发现排气管冒兰烟,虽经多此更换曲轴密封也无济于事。经解体检查废气循环系统发现,气门摇臂罩盖内壁的进气孔和两个排气孔完全堵塞,怠速单向阀机油胶结卡死。因此引发曲轴箱内废气压力过高,高压使机油从各接合部位向外渗漏,造成机油消耗。后经疏通清洗废气循环系统并重新装配,故障根本消除。现代汽车,无论哪种型号的发动机都有完善的废气循环系统。在使用和维修时务必注意定期检查和清洗;否则,一旦堵塞,就会引起费机油,窜气等故障。

2.东北用户捷达车发动机烧机油

3辆捷达车烧机油,拆检发动机缸体、气门及密封均正常,但活塞磨损较多,且连杆轴瓦磨损较多,露铜。最终发现用户使用了伪劣机油滤清器。伪劣机油滤清器造成机油不能顺利并迅速地流到需要的零部件,如缸体、轴瓦,同时,大颗粒的燃烧附产物也不能充分过滤,导致磨料磨损,最终使活塞组与缸壁见产生间隙,造成窜机油、烧机油。

第6篇

为了更好的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对支队的信息系统开展了详细的审前调查,摸清了交警部门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交通违法业务处理流程及业务数据的流向。最终,审计组决定以业务处理流程为切入点,抓住业务数据流向的关键点来开展审计,并确定了全市审计机关上下联动的审计组织模式,明确了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1.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审前调查审计组在审前调查阶段,专门开展了信息系统审计审前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承载的业务应用情况、业务应用软件、系统业务流程图和数据交互图、网络拓扑结构、主机/存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系统相关文档等。通过信息系统审计审前调查,大致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及业务处理流程:市电子警察系统主要包括违法录入、违法修改、违法审批、法律文书管理、黑名单管理、违法统计等功能。其通过“邮政送达平台”和“银政联网平台”分别与广州市邮政局(以下简称邮局)和银行交换数据,以实现违法通知书的邮寄和罚款的缴纳。四区两市监控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专线或3G网络传送到交警大队服务器中,通过前端审核系统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审核,审核完的有效数据上传到市交警支队的“电子警察系统”中。电子警察系统中通过审核的有效数据上传到省系统中,再上传到公安部的“六合一”平台。

2.确定审计组织模式审计组采用了市本级审计组与区县审计组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审计组织方式,由市本级审计组负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两个区分局交警大队的审计调查,其余的四个分局交警大队由各区县审计组分别负责。市本级审计组通过分析“电子警察系统”和“省系统”数据库,将问题数据分割后通过审计署OA系统及时发送给四区两市审计组。四区两市审计组审计分析各自的前端系统数据库,发现的审计线索也通过OA系统上传到市本级审计小组,以确定是否全市普遍存在问题。

3.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根据信息系统审计审前调查的结果,审计组决定以交通违法业务处理流程作为切入点,跟踪业务数据流向来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调查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电子警察系统的合法性审计。因为电子警察系统的合法性决定了公安部门执法的合法性,其作出的行政处罚是否存在行政诉讼的可能。例如:执法点位有无按规定向社会公布;执法点是否按规定设置标识牌;执法点的设备是否经过验收和定期检测等,执法点的设备能否正常运行等。二是电子警察系统的有效性、完整性审计。如:违法数据是否按规定全部、及时核对录入;违法记录是否全部及时向当事人制发书面通知;超过规定时速的违法行为是否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罚;有无擅自撤销处罚记录等。三是电子警察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审计。如,数据上传过程中是否存在上传失败的情况;前后业务处理流程之间的数据量是否存在差异;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应用系统访问是否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四是电子警察系统的效益性审计。对审前调查确定的重点,审计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步骤和方法。①针对系统的合法性采取的审计方法:⑴取得目前交通“电子警察”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与金盾网上向社会公布的执法点对比,检查执法点位有无全部按规定向社会公布。⑵在征询社会公众的意见的基础上,实地抽查执法点有无按规定设置标识牌;抽查指示灯号、标志线、限速指示牌等行车标志、标识是否合理;抽查交通“电子警察”测速设备,是否存在限速过低。⑶抽查交通“电子警察”设备的技术档案资料,检查所用的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⑷抽查记录,检查是否存在执罚程序不合法、未及时通知违法行为人等问题。②针对系统的有效性、完整性采取的审计方法:⑴抽查近三年广州市交通“电子警察”定期检测、保养、维护的日志、记录资料,检查设备有无定期检测、保养、维护;通过实地闯红灯和超速检查信息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的有效性。⑵检查数据校验功能是否缺失。如核查决定书编号是否唯一编号、是否存在重号等。⑶通过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对比,核查系统数据完整性。一是横向比对,例如通过交警数据和邮政数据比对,违法记录是否全部及时向当事人制发书面通知,通过交警数据和银行数据比对,检查最终违章记录表中反映的已缴处罚金额总额是否与财政同一期间的非税收入金额一致;二是数据的竖向比对,例如通过四区两市的数据和支队数据比对,支队数据和省交警总队数据比对,检查系统数据在升级和迁移过程中是否发生丢失。⑷处罚撤销情况统计。审核撤销的数量、原因情况。审核撤销是否具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是否有控制手段。③针对系统的安全性采取的审计方法:⑴检查管理制度,查看系统后台记录的有关用户操作权限。⑵实地抽样查看系统操作人员对系统用户权限的管理,并运用数据审计技术和软件,对信息系统自动记录的日志进行筛选分析,检查有无未经授权的进入、非法修改删除数据等异常操作,从而判断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是否存在明显错误或者缺陷。④针对信息系统的效益性采取的审计方法:⑴通过直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征询公众对广州市公安机关利用交通“电子警察”查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意见,分析交通“电子警察”信息系统运行、交警执法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效果,提出对交通“电子警察”建设和利用的建议。⑵现场抽查交通“电子警察”设置到位情况,通过勘察、试验、拍照等取证手段,对市公安局“电子警察”项目的设置规划、分布、效益进行实地调查,重点检查有无长期在建、虚设不用、闲置浪费等低效益现象,形成绩效评价意见。⑶通过对交警执法效率提升、当地车辆保有量增长、交通事故数量及事故死亡人数变化等相关数据分析,采取量化指标反映“电子警察”取得的社会效益情况。⑷调取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如抽查监控点近三年开出罚单情况,动态分析监控点的运作情况汇报;分析近三年的事故多发地点,以及在事故多发地点设置交通“电子警察”情况。

4.项目取得的成果审计组通过开展电子警察信息系统审计,查出了以下主要问题:①部分监控设备长期没有维护,导致无法采集数据或数据失效。②部分违法数据未及时核对、录入。③区(县级市)违法数据与市局存在差异。④未在规定时限内向当事人邮寄交通违法处理通知书。⑤电子警察管理系统反映的违法处理通知书数据与邮局反映的寄出数据存在差异。⑥未及时对区县的异常数据信息进行检查、分析,导致滞纳金数据失真。⑦交警部门记录的入库金额与银行返回的金额存在差异。⑧电子警察管理系统数据上传公安部“六合一”平台时数据丢失。⑨信息系统中交通违法信息内容记载不够完整。公安交警部门对以上查出的问题高度重视,边审计边整改。其中对部分监控设备长期没有维护的问题,市交警支队已加强设备巡检、维护工作的监督力度,对未能正常使用的设备已及时排除故障;通过优化系统和设备配置、延长工作时间、抽调人员支援、将人工拍摄的非现场数据核对录入工作下放至辖区交警大队等措施,有效解决对部分违法数据未及时核对、录入的问题;对未在规定时限内向当事人邮寄交通违法处理通知书的问题,支队按不同的形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确因传送失败而未寄出通知书的,支队与邮政部门重新设计和开发统计违法数据数量功能模块,已正式启用,同时,与邮局采取每日核对数据量、对异常数据加强巡检等监管手段,确保发送数据量与邮局接收数据量一致;对未及时对区县的异常数据信息进行检查、分析,导致部分数据失实的问题,支队已在系统中对滞纳金字段值进行限制,有效解决了缴款时间滞后造成滞纳金不实的问题;对相关业务处理流程之间的数据存在差异的问题,支队正在筹建交通管理数据交换平台,将邮政、银政、电子警察、交委等数据统一通过该平台进行管理,进一步规范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同时对数据共享与交换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同时,将加强对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和技能水平;对数据上传公安部“六合一”平台失败后没有作补救处理的问题,支队通过开发数据上传失败查询模块和安排专人跟踪数据上传情况,一旦发现数据上传失败立即进行补传,确保不因技术问题导致上传失败;对信息系统中交通违法信息内容记载不够完整的问题,支队已在新的电子警察管理平台中增加相关字段内容,逐步完善系统的设置。

二、做好信息系统审计的启示

1.做好审前调查是做好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前提。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前调查了解的行业政策、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和维护情况,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关注点,准备好信息系统审计的软、硬件条件。只有做好信息系统审计审前调查,才能充分评估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可行性和风险性。

2.了解信息系统业务处理流程是做好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关键。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处理流程,掌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环节、数据处理环节和数据传输转移环节,以业务处理流程为切入点,就可以知道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3.合理配置审计人力资源是做好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力保证。当前审计机关普遍面临信息系统审计复合型人才馈乏的困境,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状况是不现实的。本案例中审计组配备了专长财会的审计人员和专长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员,由专长财会的审计人员负责研究行业政策,收集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关注点,提出审计需求,由专长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员按需求设计计算机语言,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再交专长财会的审计人员对筛选结果进行分析,共同研究提出审计意见。复用审计思路的审计组织方式能使信息系统审计事半功倍。

4.采取灵活多变的审计方法是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有效途径。本案例中采取了审阅、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社会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多种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相互印证审计事项,拓宽审计视野,扩大审计成果,加强审计的影响力。

三、结语

第7篇

系统组成

系统由摄像机、云台、车载显示器和车载处理单元组成。摄像机摄像机安装台机车的车顶,由摄像头和高倍变焦镜头组成。利用高倍变焦镜头的放大功能将远处人工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图像清晰地采集下来,传输给车载处理单元,并显示在车载显示器上。云台摄像机安装在机车车顶的云台上,其作用是在机车进入铁轨的弯道时,通过控制云台的转向,使摄像机始终能采集铁轨上的图像。车载处理单元接收摄像机的图像,显示并自动识别铁轨图像和铁轨上的目标,根据目标特性进行预警或报警;同时根据图像控制云台转向,使摄像机始终能拍摄到前方铁轨的图像。车载处理单元还前方图像通过H.264压缩后,保存在车载处理单元的存储器上,方便以后的查询和分析。车载显示器车载显示器显示前方的图像和分析结果,当线路上有特殊情况时,自动报警并提示机车乘务员,乘务员采取相应措施。无线网络接口和无线视频接口(预留)预留的无线网络接口在地面高速无线网络建成后,可以将车上的图像信息传输到地面,方便地面查看。预留的无线视频接口可以使用便携摄像头将故障时的机车内部图像通过无线网络接口传输到地面,方便地面进行故障诊断和分析。

系统特点

智能化:能够利用视频识别技术判断铁路线路上的目标,并根据目标特性进行预警或报警。数字化:视频全数字化采集、处理和传输,集视频采集识别功能、灵活的操作性、网络功能和远程管理(预留)等全方面功能于一身。网络化(预留):通过WAN网络,可以传输高质量的图象、声音、控制信号,非常方便的供管理者随时随地查看机车图象或历史图像。安全性:采用数字加密算法保证其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采用性能可靠、互相兼容的设备组成系统,确保系统长期可靠的运行。灵活实用性:整个系统的设计贯彻以用户需求为准则,面向用户,非常的人性化,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扩展性:预留接口,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便于系统的充实完善和升级。

系统关键技术

第8篇

1.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报表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专门负责统计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更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会计人员对金融统计制度不了解,很难保证邮政储蓄银行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全辖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

2.信贷报表未按“全科目”数据报送。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报表模式仍按邮政储汇局体制报送,向人民银行报送的数据主要是储蓄存款、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暂收款、短期贷款等项指标,而其损益类指标一直未纳入金融统计“全科目”数据统计中,导致全辖金融统计报表数据不全、不真实。

3.报表对转人行项目归属不准。会计人员由于不熟悉统计项目,对一些统计项目只凭自己的理解,存在报数不准的现象。如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据调查,对此项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只是其内部对业务量及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在向人行上报的人民币信贷统计报表中只在“短期贷款”中填入数据,而细分项目中随意填报,有的全部报入“农业贷款”中,有的报入“其他短期贷款”项下“个体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中,也有的报入“个人消费贷款”中,一种贷款归属不一致,致使邮政储蓄银行报表中反映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4.邮政储蓄银行不报现金业务报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一直未向人行报送现金报表,它的现金业务由其开户行进行统计代报。据调查,开户行将邮政储蓄银行存取的现金业务全部统计入该银行现金报表中的“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中。而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的现金收支业务除涉及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外,还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支出)等项目,将以上数据一概归入“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造成金融系统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5.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电子化管理簿弱。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从未开发金融统计系统软件,更没有与人行转换的统计系统,向人行报数以手工操作为主,数据准确性较差。据了解,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数据需向四个系统(即公司业务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小额信贷业务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中查询取数,而且部分数据还直接查不到,需向省行询问查询得到,如短期贷款项下的明细贷款项目及委托存款及投资基金必须从省行系统中取据,然后手工录入人行系统报送,因此准确性很差。

二、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的建议

1.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应确定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编制自身的金融统计制度。一要尽快实现统计数据归口管理;二要合理配备统计业务专职人员,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三要提高统计操作的电子化程度。尽快开发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完成与人民银行统计系统的电子接口,实现全科目数据电子接收。四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邮政储蓄银行的统计工作真正达到全面、及时、准确的要求。

2.修订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真实统计。第一,在邮政储蓄银行全科目统计指标“其他短期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项目下增设“短期质押贷款”和“中长期质押贷款”指标,要求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先按期限统计在相应项目中,再按用途分类归属到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下,对个人消费贷款再按用途进一步细分;第二,将其损益类报表数据纳入相应的信贷收支统计表中。

3.邮政储蓄银行应按照现行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统计办法,单独编制报送现金收支统计报表。随着邮政储蓄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其现金收支渠道越来越广泛,所以应按照人民银行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对其相关现金业务进行逐笔登记、归属,并且要单独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现金收支统计报表,不能再由其开户的商业银行代报,以实现邮政储蓄银行现金业务的准确、全面统计。

4.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辖区邮政储蓄银行的统计指导和培训。由于邮政储蓄银行刚刚成立不久,基于其人员素质与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的现实,人民银行分支行应加强对邮政储蓄银行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对其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规范其统计行为,督促其尽快健全金融统计方法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