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工程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安全问题制约着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开展安全工程实验是研究煤矿瓦斯、煤尘、矿井火灾、矿井通风等与煤矿安全息息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室内有瓦斯气瓶等易燃易爆物品。再加上用电、消防等安全问题都是制约实验室开放工作开展的基础问题。2.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不知道实验室是开放的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之初,申请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很少有本科生申请参加开放实验项目,通过与学生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得知,很多学生不知道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开放的,更不知道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及具体的开放类型、开放时间、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这无疑会影响实验室开放的效果。3.师资力量不足,年轻理论课教师指导实验能力较弱实验室开放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时数势必大幅度增加,单靠专职实验人员的力量远远无法满足大幅度增加的实验指导工作量的需要,因此就需要理论课教师参与到指导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理论课教师的研究重点是理论知识,因此他们的实验指导能力相对较弱。
二、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定,并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为了确保开放实验过程中人员、设备的安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读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定,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重点强调本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验并实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实验前由指导教师负责供气、供电、开机,实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停机、断气、断水、断电。2.加大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宣传力度针对很多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不知道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开放的这一影响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新生入学教育是进行宣传;(2)理论课教师在理论课堂上进行宣传和解释;(3)班主任老师在开班会时进行宣传和解释;(4)在安全工程学院网站上《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实验室开放计划表》、《实验室开放学生申请、教师工作流程》(见图1)等相关详细信息,学生在网上就可以完成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请工作。3.成立教研组,提高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指导力量针对师资力量不足,年轻理论课教师指导实验能力较弱的问题,我院要求所有副高级以下职称的理论课教师都要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成立了通风安全、瓦斯防治、粉尘防治、火灾防治、机电安全等五个实验室开放教研组,每个教研组由教授或副教授任组长,并由几名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由教授或副教授定期对青年教师的实验能力进行指导,同时规定青年教师要定期进行提高实验指导能力的研讨。为了进一步增加开放实验的指导力量,我院还制定了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员制度,即对一部分有能力的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的原理、基本操作技能,并熟习与实验室有关的教学、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而能够具备组织同学学习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及指导简单实验的能力,积极参与到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管理和建设工作中。
三、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效果分析
两年来,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大为提高。由原来的只有在上固定实验项目是使用到现在的全体教师全体学生随时都可以使用。(2)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有了普遍提高。(3)学生参与开放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两年来,安全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采矿工程等3个专业的本科生共计2046人次参加安全工程实验室开放实验;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计682人次参加开放实验。安全工程专业15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实验室开放管理与指导工作。
四、结语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引言
市政工程多数在城市内施工,战线长、露天作业、交叉施工、交通和环境影响大多是市政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类工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使得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市政工程的特点
要做好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对市政工程的特点有所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市政工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作业场所多变,作业环境复杂
市政工程施工既有城市立交等高空作业,也有地铁等地下空间施工;既有跨河流的大桥施工,也有穿越山体的隧道工程;既有一次性作业,也有改造、整治等维护内容;既有主体工程,也有管线配套施工;既有郊区空旷的作业场面,也有市区交通拥堵地段的作业环境。因此,市政工程的作业环境有着相当程度的复杂性,这给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高处作业难度大,影响面广
城市市政高架、桥梁项目施工,不仅存在高空作业,而且往往下方两侧道路作为车辆、行人的交通通道,通行不断,对脚手架安全、高空吊装等都产生较大影响。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可能伤及过往车辆及行人,影响面大,给社会带来一定损害。
1.3施工作业方法多样性
由于地理条件、地质情况等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种作业项目,其施工作业方法也可能不同,这也导致了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上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1.4作业环境差
市政工程由于露天作业情况较多,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气候的变化往往会严重影响到施工和生产安全。此外,受交通的影响,不少市区工程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1.5人员安保知识贫乏
目前,市政一线工人大量从农村中农民转化而来,缺乏市政工程施工经验,自身安全保护知识缺乏,对不良行为自控能力较差,人员流动性大,缺乏一系列的安保知识教育和安保制度的约束,容易造成这类群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1.6分包管理漏洞较多
市政工程存在不少分包情况,公司往往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人员配备本身不足,分管安全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分包情况难以在施工期间建立和落实企业责任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需要依据市政工程的作业环境、作业方法、作业人员等生产特点建立严格而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来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1思想保证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处理好安全与思想的关系。常言道:思想是人体的灵魂,思想决定行为。人们做事,也总是离不开思想的指导。我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的总指导方针,也正是要求我们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要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从思想源头上提高职工安全作业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技术水平和知识。安全教育首先要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增强关心人、保护人的责任感;其次职工必须熟悉施工工艺、方法,施工生产危险区域及其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再次就是结合自身工种特点,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知识包括特殊作业安全防护的培训教育。
2.2技术保证
市政工程的特点决定了施工生产中的安全技术涉及面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样。技术保证就是要在对施工要求与安排、施工环境、技术设计、监控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事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事故要素(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等),通过整理、分析、评价,建立起适应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科学的技术保证措施,以控制或消除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杜绝重大安全意外事故和伤亡事故,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意外事故和轻伤事故,最大限度地确保建筑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在贯彻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时,要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安全设施、防护装置实施应列入施工任务单,责任落实到班组个人,并实行验收制度;加强对安全技术措施实施情况的检查,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奖惩制度。对于大型体或大面积、结构复杂的重点工程,除在施工组织总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总体措施外,还应编制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详细制定有关安全方面的防护要求。
2.3组织保证
企业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企业负责人应在企业内部设置安全组织机构,机构的设置要体现高效精干,有较强的责任心,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便于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确保安全指令的顺利下达,安全措施落实以及安全防护设施的到位。同时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
一般来讲,安全组织机构的具体设置视企业的规模而定。大中型企业要有独立、专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小型企业则根据具体情况,可只设置兼职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队比较集中、工种不多、作业简单的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可只设到队一级,下面设一名专职安全员。对于大规模、复杂的项目,则相应组成相当规模的管理组织,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要保证组织机构行之有效。
2.4制度保证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保证就是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应明确界定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应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
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观其现状,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鲜有企业实行人员能动性管理,甚至许多基层工作人员根本不了解何为人的能动性管理。所以,在实行人的能动性安全管理模式前,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充分学习有关知识内容,提高自身思想认知度,从而更好的落实该安全管理策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伤,确保公路安全。
1.1提高工程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可以说,工程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乃是决定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发展趋向的关键人物,其自身对于安全责任意识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最终各项安全策略的落实情况,也决定着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程度。所以,在施行人的能动性安全管理策略的第一步,便是要提高工程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在每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的总负责人都应当给予安全承诺,确保每一项有效安全方法的投入及落实,从而保证每一名工程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一旦管理人员做出安全相关承诺以后,施工人员的主观意识上便会认为自身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能动性便会被充分激发,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也会下意识做好所有安全防范措施,并且主动去侦查辨别身边的安全隐患,也会及时对上级领导汇报自己所发现的安全隐患。如此一来,安全隐患事件便会被扼杀在萌芽之中。除此之外,这种方式也能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减少施工人员彼此之间的纠纷矛盾现象,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所谓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绝非是单纯安全意识的提高,更应当从工程施工人员的切身需求出发,利用有效机制,充分激发工程施工人员做好安全管理内容的动机。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中,明确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大层次,可以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将施工人员对应到所属的层次之中,而后依照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施工人员的个人潜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例如说,针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员工来说,他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比精神需求要大,所以管理人员可以设立出评估制度,依照个人工作表现,来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从而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能动性。而针对于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或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体现需求要高于物质需求,所以在进行管理时,便应当以精神激励或荣誉激励为主。
1.3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经相关调查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其自主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个人素质水平是直接相关的。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较高,并且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其能动性是有限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最大的个人价值,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结语
关键词:城市街区;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
目前,人们对城市人行道发挥的公共安全功能重视度不够,街区的治安管理也多数依赖传统的模式,而发挥人行道自身的安全自治化活力不够,街区居民参与安全管理程度不高,街道安全管理环境也急需优化。
一、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功能
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来自国家,而公共安全建设也因缺少市民的参与而减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以何种方式建立城邦时所提到的人们对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的不同态度问题时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自己和他人有着密切联系,个人和环境也相互影响,单纯在乎“私人事物”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们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驻足,总会有是否“安全”的顾虑。因为如果该街区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会考虑是否安全的问题了。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无助危险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街区的基本安全原则是人们在人行道上身处陌生人之间必须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受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须具有而又实际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二、城市人行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市人行道安全活力不高
维护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应该单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这一现实状况,更加凸显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问题。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应该是由一个相互联动、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它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这就是城市街区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区人行道的安全功能发挥出来。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区既没有一个自制网络来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没有完全依靠发挥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区自身在街区公共安全上无所作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二)街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城市街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街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中国城市街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街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事先有事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因而缺乏参与街区活动的积极性。至于街区的人行道,除了主要发挥其行走功能外,居民们几乎忽略它的公共安全功能。多数人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对街区的陌生人或者是异常行为和现象缺乏警惕,行走在人行道时也缺乏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这样,人行道没有充分发挥出保障街区的有序和稳定的功能,居民也就不能以人行道为纽带增进居民的归属感。
(三)人行道周边的安全环境急需优化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令和詹姆斯·威尔逊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他们首次使用“破窗”一词,并系统的阐述了“破窗理论”[2]。“破窗”(brokenwindows)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街区中出现的扰乱公共秩序、轻微犯罪等现象就像未被修理的窗户,给人造成街区治安无人关心的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破窗理论说明街区治安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但是,中国街区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单从人行道这一点就表现出:(1)亮灯工程不够。不少街区不仅很多人行道两侧没有路灯,而且许多居民楼道也没有感应灯。黑暗不仅会给预谋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安全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也给行人、治安巡逻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街区治安隐患。(2)街区环境净化、美化不够。许多人行道旁的街心公园都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或者成为流浪者和乞讨者的露宿地。这不仅影响街区的美观有序,而且也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窝藏地点。
三、解决街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街区自治化活力
加强城市街区的公共安全建设关键是依靠街区自身,激发其活力,加强其自治化程度。其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推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实现。民间社会组织是街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街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激发街区自身活力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街区居民共享着地理位置,穿插交汇的人行道使他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日常行动和生活,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街区。因此,城市街区在自治方面还应当具备一个功能,就是当街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及时地找到有效途径,将街道的意见反映到上级主管机关,这也能促使将反映民生的意见变成城市的政策。
(二)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
一个成熟的街区,不仅要具有界限明确、相对稳定的地域和并存互动关系的人口群体以及街区成员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设置,而且更要具有一定的街区管理水平和街区居民的认同感[3]。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但必须存在对彼此的公共责任感,这一责任感源于对街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街区居民对街区有没有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等感情,是一个街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对街区公共安全的管理时,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街区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街区良好的治安环境;通过端正街区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意思,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实施街区治安管理,不仅可以建立融洽的警民关系,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而且也可以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这样,居民将把作为公共产品的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将街区视为自己的家,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三)树立居民自觉监管意识
激发街区自身活力,增强街区居民的认同感后,必须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或者说是自觉树立起自我监管意识。一个有活力的街道不仅有行人,也有观看者,人行道上的行人不仅在行走,同时也在对公共安全实行监管,街区的居民更是主要的监管者。这些行人和居民就成为监管街道安全的有效的人力资源,而要成为有效的,则必须有种自觉的监管意识。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监管者去监管公共安全,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也会有骇人的犯罪发生。培养自觉监管意识的主体则主要是临街的居民和人行道边的店主。
老城市貌似缺乏秩序,其背后神秘的秩序、安全和自由,其实质就是城市相互关联的人行道的用途,为它带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式这种驻足的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因此,街区的居民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由此来带动街道上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由这些行为构成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迎面走过时的眼神停留,排队等号付款,对有伤病的路人表示同情。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能依靠机构来进行。在街区范围内平常的公开的接触所有的事都是个人自己去做,并非强迫,其总和是人们对公共身份的一种感知,是公共尊重和信任的一张网络,是在个人或街区需要时能作出贡献的一种资源,这些都是自愿形成。而缺少这样的信任对城市的街道公共安全是相当不利的。如果街区居民树立起自觉的监管意识,那么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关注街道的潜意识,尤其在关键的时刻,那么城市的公共安全程度将大幅提高。
(四)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公共安全
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是建设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主要问题就是街心公园的规划。无论该街区公园是成为流浪、乞讨者的聚集点,或是废弃品堆放的地点,还是犯罪发生点,也可能是街区居民游憩点、路人交流点、风景点,建立公园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而将人群聚集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度。一个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使用的街道相对安全,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不安全。不安全问题并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特点,将聚集起来的人群成为自觉监管城市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以此来保障人行道这一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从而保障整个街区和城市的秩序和安定。
四、结语
城市人行道对街区的公共安全有着较大影响,是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一些传统的街道和街区治安管理模式会逐渐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交界的“真空带”的公共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所以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解决对策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总而言之,研究城市人行道对街区公共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2]MutumaRuteere,Marie一EmmanuellePommerolle.DemocratizingSecurityRepressionTheambiguitiesofcommunitypolicingin
Kenya[J].Africanaffairs,2003,(10).
[3]俞雷.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郁建兴.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3,(4).
[5]金国华.关于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3,(2).
[6]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
1.1施工环境狭长多变
市政工程属于狭长带状线形工程,与建筑工程相较而言,更容易形成流水作业,但是因为整个工程的全面展开,各种管线施工均是见缝插针,没有实现齐头并进的效果,进而很难实现市政工程施工的流水作业。在狭长的作业环境中,施工人员经常需要进行作业位置调动或者角色转变,在道路施工中,经常是由很多的管线施工单位完成施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次的开挖、填土操作。施工人员面对的施工环境经常是变化的,可以说一日三变都不为过。市政工程点多线长,施工单位投入的安全防护设施与措施无法全面覆盖整个施工现场,并且在出现损坏、丢失等情况的时候,无法进行及时修复,致使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漏洞与安全风险。
1.2无法实现施工现场的完全封闭
封闭施工指的就是阻止大量机动车进入施工进场,在一条道路两端与一些巷口设置围挡,不是完全隔离行人与车辆的进入。一般而言,施工道路沿线有很多的居民楼、商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其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出行等。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根本就没有设定相应的限制,导致施工现场有很多人围观,同时也是消磨时间的好地方,进而对施工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导致施工管理难度增大。
1.3工期要求紧张
现阶段,市政工程施工工期要求均比较紧张,项目部只能以确定的完工日期倒排施工进度计划,导致在施工现场的有限时间与空间中,出现了大量人员、机械设备劳作不休的情况,经常出现人困马乏的现象,为施工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1.4安全文明施工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居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越来越高,现场施工噪声大要举报、施工现场道路难走要举报、扬尘要举报、下水道堵塞要举报、没有电视信号、通信讯号等也要举报,也就是说,一定要确保施工周围民众的正常生活与安全不受影响,要不然就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进而对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全面落实安全文明施工,这样才可以尽量减少民众反映情况。
1.5施工人员组织观念、安全意识薄弱
现阶段,大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都没有培养自己企业的人才队伍,在接到工程项目之后,均选择劳务公司予以劳务分包。而施工人员和项目部之间经常是短期雇佣的关系,施工企业、项目部对这些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较为匮乏,在施工中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人员组织观念、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施工的顺利完成,还会留下很多的安全隐患,影响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2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强化企业最高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与安全理念
一个合格的企业最高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工作,并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安全理念,制定符合安全政策的规章制度,保证其全面落实。在实际施工中,不仅要重视安全理念的落实,还要尽可能满足业主、工作人员、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除此之外,企业最高管理人员一定不要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安全生产有所忽视,可以说,安全生产才是企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2.2全面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只是在进行落实的时候,进行了一定的选择,致使一些规章制度成为了一种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落实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而言,企业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系统,监督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并且对相应的职责与权力范围进行明确,保证各项工作均符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效果,顺利完成施工项目,还可以节省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
2.3加大安全措施资金的投入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要想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就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安全不是只需要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与意识,还要保证各类安全防护设备与现场安全维护设施的使用,同时也要购买一些安全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与仪器。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就一定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这样才可以保证各项安全措施与防护设施的全面到位,进而实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
2.4强化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总结与评审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是否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安全管理效果,是否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是否提高了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是否全面落实了安全防护措施,这些问题均与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与评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总结与评审,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可靠依据,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的高效完成。
2.5维护与激励安全管理人员
目前,人们对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均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属于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其经常处在一种尴尬境地。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一定要维护其地位与权力,尽可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利用一些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工程施工效率。
3结束语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相关施工作业人员是市政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现场安全的基础因子,也是核心因子。一方面,施工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各施工人员在专业素养、质量意识、技术水平、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增加了市政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风险,因此合理组织并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群体素质,将直接对市政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产生影响。市政工程相关项目部门可以通过内、外部人力市场综合考察和录用施工人员,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施工技能以及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和培训,预先严格考核,防患于未然,比如说严格考核塔吊、压路机、摊铺机及材料运送司机等特殊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件。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施工人员工作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手册,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内在潜能,生产施工主体的安全自控作用,最终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达成。
2现场材料物资管理
市政工程建设分支较多,施工规模较大,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物资支持,而这些材料物资的质量也会对施工现场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各类原材料、半成品、结构件、工程用品、设备等施工材料物资,一方面属于市政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作业人员的劳动最终转化工程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如果这些物资、材料的质量,如脚手架承重水平、模板支撑的钢管、扣件质量等,都会给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我国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条例规定:物资材料应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此外,各类物质、材料进入现场后,应由现场管理人员指挥严格科学摆放,切不可混乱堆积,以免产生倒塌、刮伤等安全问题。
3施工工艺技术管理
当前,我国市政工程建筑市场并不完善,总包、分包单位处于不同层次,施工工艺、水平存有差异,一旦出现工艺水平不达标情况,小到水电管线铺设,大到混凝土工艺、建筑结构把握,都很有可能引起施工现场的重大安全事件。因此,在构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机系统时,要全方位分析差异性的存在,科学分配资源,规范施工方案、方法工艺、技术标准,合理管理各环节、各工程部分的施工技术。在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时,打破分包合同的局限性,将整体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贯彻到各部门、各环节,形成统一负责的树状管理体系。组织工作中各部分实行专人负责,工程分包环节的技术管理的责任应同步进行,展开有效的转换,同步落实到责任人。此外,各层次的各施工单位在各施工阶段应进行同步协调,加强协调配合工作,相关人员的调度工作。
4施工设备因素的控制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多种施工设备,如垂直运输和起重机械,土石方机械,混凝土施工机械,检测检验和计量工器具等,这些设备的有机、有序、协调和可持续使用是施工现场安全的重要工具保障。一方面,如上文所述,应加强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素养;另一方面,在工程施工作业前,就应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综合考察所需设备的型号规格和数量,展开设备调集、采购和选型工作,根据施工要求和标准,做好施工设备的进场安装、调试和检测,并根据工具体作业需求控制好设备性能参数,确保其“精准度”和作业安全性,为即将开展的施工打下良好设备基础。
5施工环境因素的控制
不少市政工程施工时间、空间跨度大,施工受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包含既有环境因素和后发环境因素。既有因素即建设前已经存在的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地质、水文、气象、周边建筑等方面,这些既有的因素一般难以消除和避免,在施工前应科学、全面做好市政工程施工地点的环境考察,避免后期工作陷入被动。其次就是后发环境因素,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天气、气象变换因素,如,风、雨、雾、雪、雷、热、冷等,需要管理人员注意天气信息,及时根据气象资料进行预测和分析,强化施工措施,或者落实人员、器材,各方面做好防范,消减消极环境影响,以免产生事故。此外,不能忽视对施工现场的封闭,避免市民因出行习惯而进入施工现场,造成安全隐患。
6结语
1.1水利工程往往施工战线长,施工班组较多,工地之间的距离较大,交通联系多有不便,系统的安全管理难度大。
1.2水利工程多涉河道治理、水库大坝、沿海堤防施工项目,受汛期及潮汐影响,必须保证洪水和潮汐等因素侵袭情况下的施工安全,而上述因素均与气象有关,很难准确把握,对施工安全管理存在较大隐患。
1.3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多为“敞开式”施工,无法进行有效的封闭隔离,对施工对象、工地设备、材料、人员的安全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1.4水利工地招用民工普遍文化层次较低,且多为建筑工人,不了解水利工程建设规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适应应变能力相对较差,增加了安全隐患。
2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2.1强化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预防。首先应使各施工单位最高管理人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能否坚持“安全第一”,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管理层领导和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人能否把安全作为各项工作之前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应明确提出把安全作为管理层领导和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采用一票否决制;凡出现安全事故,并追究相应领导的责任,年度考核不合格,视情节扣发年度奖金,直至解聘和辞职。通过“一票否决制”,促使和激发从管理层到项目部人员抓安全的自觉性。其次,以人为本,强化广大职工,民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切实改变民工心中你要我安全的心态,变成我要安全的心态,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和一票否决的制度提高职工、民工对安全的责任感。
2.2制订安全制度,进行制度教育。从业主到施工单位项目部,基层班组,在统一安全第一思想的基础上,层层制订落实安全制度。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制定后,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并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2.3利用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进行安全施工技术教育。为了使工程建设施工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得以落实,应在项目施工前编制《安全防护手册》作为安全规范,发给全体职工进行认真学习,并利用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本项目施工安全措施的教育,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针对工程项目特点,提出本项目应特别强调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通过对安全措施的交底和教育,使施工人员和每一位工人对工程施工总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措施心中有底,这将给施工中落实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奠定基础。
2.4施工队伍组建时拟安全管理,从组织上落实安全措施。工程项目一上马,工地就应立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在现场设质量安全员,赋予相应安全管理权力,包括违章作业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一票否决权,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应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对于新入厂的工人和调换工种的工人应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行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
2.5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是过程性的,管理的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考验安全管理是否有效的主要阶段。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中,既要统筹兼顾,不留死角,又应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既要重视施工高峰期的施工安全,又必须注意其它施工期间各个安全环节;既要严格控制关键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又要全面抓好一般工序施工的安全要求;既要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对象的施工安全,又应保证全部施工对象的安全生产。
结语
安全生产是一项重大、艰巨、长期、复杂的工作,通过多年施工实践,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而要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治久安,既需要每个施工企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整体配合,也需要全体职工共同自觉的努力;既需要科学有效的控管手段,也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艰苦细致的工作;既要严厉治安,又应充满爱心,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工程; 安全管理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ing of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onstruction equipment, now many building problems and bottlenecks have been breakthrough and solving, and has obtained good results. Especially in high-rise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matured perfect, and building height is in continuously break. But for high-rise building is concerned,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engineering probl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nks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quality all have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Thus, this paper is mainly aimed at now hi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of related problems on detailed analysis, and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hi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Safety managemen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正在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土地匮乏、人口密集等不可逃避的困境。而这一难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如今的发展势头。现在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寄希望于高层建筑,以提升土地单位面积的使用率,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及经济发展需要。但是现在的高层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不断钻研,在施工工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其中的施工工程安全管理问题是现在高层建筑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制约着高层建筑的健康发展。
1、高层建筑的特点与现状
安全施工是高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而如何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则是整个施工管理的管理目标。主要是保障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施工项目的成功达标,因而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针对高层建筑施工项目来说,安全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了,这主要与高层建筑的特点有关。
1.1 高层建筑的特点
(1)高。高层建筑的首要特点就是高,因而建筑项目的层数也较多、工程量较大、高空作业的比重较多。在施工工程中,高层建筑就需要更多的垂直运输以为施工提供原料,而高空作业的人身安全以及防范措施要求也较为严格。
(2)深。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较高,因而需要较为坚固的地基作为基础,保证整个高层建筑施工的稳固性。所以这里所说的“深”指的是建筑物基础埋的深度,而埋得越深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管道线路的分布结构,以免因挖掘不当而引发事故发生。
(3)长。高层建筑的工程量大、施工技术要求严格,因而必然会使得整个施工周期较长。其实对于高层建筑而言不光是建筑的施工周期较长,其实它在设计阶段与审核阶段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勘测与考察,因而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少。
(4)密。之所以建筑高层建筑物就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稀缺,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高层建筑物一般建筑在市中心地区,因而在建筑之前需要对该地区的地下部分进行详细的勘察,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1.2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现状
(1)高层建筑作业高度高,不利于防范措施的实施。由于大部分的高层建筑的施工都是在高空进行,而物料向高空运输也不方便,所以如果高空作业时发生意外也不便于开展施救措施。例如,高空发现火灾事故,此时自来水的运输就没有路面方便迅速,进而错失了灭火的最佳时期。
(2)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防范意识降低。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一般较长,因而在进行项目建设时很多施工人员容易精神麻痹,进而降低对安全管理意识的重视。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需要进行专业检查与维护,但是在高层建筑项目中设备一般用一到两年时间,长期的使用致使相关人员对设备检测这一环节的忽视,从而造成重大的施工事故的发生。
2、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对应措施
(1)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由于高层建筑项目具有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因而易造成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容易产生感官上的疲劳感,进而引起施工人员对对有些问题不够重视。此时应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积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定期开展安全防范常识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教育课程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针对不同的施工部门开展不同的内容的关于安全事故的课程,以增强施工人员对近期工作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施工人员对行为规范反思、总结。
(2)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通过对施工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内容的划分,将整个工程施工责任落实到人,将工作成效与个人的责任相联系起来。这样做既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也可以增强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提升整个工程的施工安全性。
(3)抓好施工前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首先,在施工前应该做好安全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一,对施工工地的实地勘察,已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条例;二,根据施工项目的大小,准备充分的安全防护设施以满足施工人员的需求。其次,要在施工工地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活动,并根据每一个施工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开展不同的技术培训工作,以提升施工人员面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最后,根据安全管理条例制定出相应的平定准则,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的评定工作以及审核工作,从而保证安全工作的落实与开展。
3、小结
随着施工设备的不断更新、施工技术的日臻完善,现在的高层建筑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高度。然而,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高层建筑中不变的主题,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技术得到不断改进的今天,相应的施工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如今高层建筑的发展。从实际经验中寻找突破口、结合现代管理手段,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以全新的动态管理理念将安全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好地为高层建筑工程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跃,刘宗仁:高层建筑施工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文柱:建筑安全工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