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创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作品=作业”教学内容紧扣教材
在严谨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有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交一张张漂亮、完整的作业。在展览时,学生图省事,没有进行创造性设计,将作业直接拿来就用,使“作品=作业”,作品质量无法提高。
2.节约原则
为了完成一件高质量的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而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并不宽裕,也不愿意为了其中的一些难找难用的材料去费心,而是选用其他类似的材料代替,导致作品质量不高。
3.教学陈旧
教材很少更换,教师在经过一轮教学之后,有了自己的教案,在下一轮教学中,不再思考,而将现成的教案、课件拿来就用,导致学生没有看到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形式,缺乏这一方面的审美经验,从而使作品缺乏创造性。
二、如何在手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扩充信息
丰富审美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抛弃以往的模式化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充教学内容,更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最新的资料图片,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让他们在“接受—思考—制作”的过程中擦出创造的火花,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如泥塑课,以往让学生在用基本技法做泥条、泥片、泥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做成饼干、花瓶等,如果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图片信息,增加学生的审美经验,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尝试借助泥塑工具做成异形或镂空,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2.举一反三
更新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以往的手工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教学效果,使作业具有观赏性,教师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一步步示范,在这样精细的教学中,学生迅速掌握了制作的技能技巧,顺利完成了作业任务,但对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吸收、化为己用,不敢尝试创新作品。因此,教师要举一反三,更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3.提供多种材料学生
在手工课中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材料的限制,有些材料没见过,可以进行哪些改造,适合用在哪些地方等,学生不去想,也不去尝试。有些手工材料学生在网络、教材及教师所给的信息中见过,也知道其作用,但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取材不易,使得制作进一步受阻。有些材料较为常见,学生却没有养成收集材料的好习惯,平时不经意间就废弃了,到了要用的时候,一时半会又找不到,使得手工作品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如果教师提前要求收集材料,或者帮助学生准备好难找、不易进行再加工的材料,学生就有可能从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擦出创造的火花,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如,在制作一个“农家小院”时,我们将儿童的积木堆在院子里做成玩具,将拼插积木制成的秋千放在院子里增加农家小院的氛围,把废旧的齿轮、螺丝、螺母焊接好做成过山车、围墙、假山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材料上也别具一格。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还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在做“年夜饭”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吃年夜饭的场景,可以用彩泥让学生捏一捏丰盛的年夜饭,可以用纸杯做出人物形象,用卡纸或者废旧材料布置过年时的环境。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同材料的刺激下,做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在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中,创新意识再次被激活,使课堂展现出新的面貌。
4.活动渗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比赛中
结合主题展览进行创造、设计,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设计意识,思考材料、造型、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启发发散性思维,陶冶情操。如,学校社团的英语短剧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
5.本土文化
五年制医学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胸怀爱心,爱护患儿,对患儿有同情心,实习态度好,尊敬老师,积极重视查房,病史书写能力和逻辑思维比较好,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好,从整体上受到患儿、带教老师以及实习医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但五年制医学实习生吃苦耐劳精神,互相协作精神尚待提高,应注意多同患儿沟通,主动关心患儿,多实践,提高基本操作能力。看出广大教师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好,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精神,语言表达合理清晰,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服务态度好,主动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好,但应该更多积极开展新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争取在教学工作方面更大的突破。
作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学生,必须具备爱医学、爱人类[1]、吃苦耐劳、勤奋工作、为患者保守秘密、不断学习、开拓进取、不断探索、研究、提高。临床工作中发扬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神,互相协作精神,并注意多同患儿沟通,主动关心患儿,对患儿耐心、细心、爱心。多实践,提高基本操作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宽阔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这是对现代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医学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儿科医学教育事业,以适应全社会儿童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我们必须加强医学理念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儿科医学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刻苦敬业,关爱生命,救死扶伤,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研究生深造,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是大学毕业后,接受规范化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进行的知识更新教育,是一种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提高的追加教育、终身教育,必须掌握儿科的急救知识及专科常见病的诊治技术,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完成结合临床工作的科研论文。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2],临床带老教师应引导医学生掌握好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注重医学生儿科临床实践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语言交流的对象主要是患者父母及家属,需要家长配合教学,而行体格检查时又需取得患儿的合作,因此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4]。
对婴幼儿一定要倍加爱护,防止跌倒、烫伤等。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一定要多加观察,除了认真查房以外,经常巡视病房,同患儿家长多交流,掌握患儿的病情。对患儿要有同情心,爱护患儿[5],尊重患儿的隐私,更多的进行临床病例的实习,实习操作动作要轻柔。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结合患儿更多的床旁讲解示范、鉴别诊断,增加讨论和实际动手的机会,同时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打破老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的医学教育僵化模式,体现医学教育的灵活性、基础性、复合性、重要性。
本文作者:张静工作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只有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塑造自身人格魅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重视、发现并合理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才能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合理运用和谐教学策略整合课程资源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和谐教与学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动适应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化学平衡教学),以学法定教法。建立和谐的课堂内、外人际关系任课教师通过转换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同行、专业其它科教师、辅导员、系部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和谐施教氛围。如,鉴于学生文理科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在学生中开展优势组合,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文理一对一互帮互学;抓考风正学风;师生帮教,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教研室、系部、辅导员相互配合,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体现学生做“人”的主体地位。构建信息化网络和谐校园拓宽课程资源利用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网络环境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的立体化教材呈现给学生;通过QQ、校园网络,搭建网络交流平台[7],加强课外互动沟通,让网上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模块化整合课程知识结构彰显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8]。如,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现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牛秀明主编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针对本课程特点,考虑生源特征,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整体课程知识结构调整为三大模块,分别是:理论教学模块、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又分为三个Ⅱ级模块:基本理论(宏观角度)、物质结构(微观角度)和元素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又分为四个Ⅱ级模块:基本技能操作实验模块、性质实验模块、制备实验模块和综合实验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又分为二个Ⅱ级模块:综合实训和资格认证培训。承上启下整合教学方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在教法上做好课程资源衔接一是与高中先行领域课程的衔接。根据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学习习性,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讲授、讨论、设置情境化教学环境、讲座等形式,通过复习平稳过渡达到新旧知识整合(如原子结构教学),通过合理引导启发(如氧化数学习),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与初始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程序性新知识;二是与后续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衔接。①上好绪论课。向入校新生介绍本课程的任务,并正确、适时的介绍其和医药学、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一接触该课,就认识到本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②处理好课程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如,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基础理论是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基本原理的知识来源。又如,无机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为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学法上做好高中、大学课程资源学习衔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从重结论,轻思维,搞“题海战术”的应试型,转变为重技能,兼理论,体现“终身教育”的技能型。教会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会“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按需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基本理论教学,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元素部分教学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学为主。如,将化学平衡理论和四大平衡结合起来,在比较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和四大平衡的特殊关系。又如,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告诉学生人体也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对人体有利有弊,人与环境间存在物质交换平衡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注重有机营养平衡,更要注重无机营养平衡。体现医科特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资源整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入校新生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连常规的仪器都认不全。为做好实践技能培养的衔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完善校内实验中心资源条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如,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拥有多个通风设备良好、实验设备配置合理的实验室,装备有现代化多媒体实验室,借助校园网络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搭建了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教学平台[9],在完成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采取增加课外实验学时,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办系列知识讲座、开放实验室、校外参观见习等方法,开展“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认证——企业顶岗”梯度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教师教学评价通过采取领导、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方式,评价任课老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评价采用的是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方法。在注重知识、技能评价(理论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30%)的同时,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评价(占10%);后续课程评价通过对后续课程学习的跟踪调查,反馈课程教学是否满足基本需要,是否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了无机化学课程资源整合,加快了课程资源的信息管理,做到了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为中心,以人卫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蓝本,选取与学科相关的专、本科教材作为资料参考,结合学校实际参编规划教材,如,《药用基础化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开发综合性校本教材《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教研室教师一起建立本学科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资料、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推进了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打破了教师唯教材为本的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采用数学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2%的评价者认为“优”,52%的评价者认为“良”,16%的评价者认为“中”,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结论为“良”。在课程资源整合改革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①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把握。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很多显性的(如课程计划)和隐性的(如校园文化)因素都在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理念差别、观念异同,要求不同,对实施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③恰当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是一个值得深思、认真探讨的问题;④各种开放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整合建设应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与校院深度合作创造良好平台。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可靠的保证。
1.以情乐学,营造创新学习的愉悦氛围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一件小事,被数学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从此,这位同学和数学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上数学课不听他的课。结果她的数学成绩从90分以上下滑到了不及格。从这件事,我们真正体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名言的涵义。怎样促进学生以情乐学呢?首先,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创新的灵感。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谐可亲、自然幽默。第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2.根据学生好思的特点,以疑引趣,促进学生乐学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教师说:“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报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度,老师能算出斜边的长度。”一试,果真如此。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知道斜边的长度”的疑问,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师出示圆柱形状的玻璃缸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先不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估计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几倍,有些学生单凭视觉判断为2倍,这时再让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3倍而不是2倍,学生自然感到新奇,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二、要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改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开放式,克服偏重逻辑思维的流弊,注重揭示和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是完全必要的。
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新知:
(1)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与什么有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那么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是否也与系数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2)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与系数有什么关系?
个别方程的计算:通过列表,先求出几个方程的两个根,再求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的和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的积是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一般方程的计算: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则x1=[-b+sqrt(b2-4ac)]/(2·a),x2=[-b-sqrt(b2—4ac)/(2·a),x1+x2=-b/a;x1·x2=c/a,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下列关系:如果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b/a,x1·x2=c/a。
以上教学片段,用类比、推理、计算的方法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学会探求新知的方法。
三、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
1.加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思考问题时,要想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见解,又必须依靠聚合思维,它是跟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循环往复,直到创造成功。所以要交替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可通过多项选择、多题一解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训练发散思维。
2.加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但是直觉思维和灵感产生以后,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严密论证和实践检验。教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逐步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抽象和概括,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猜想的心智。
例如:已知(z-x)2-4(x-z)(y-z)=0,求证:x+z=2y。
证明:整体思考发现已知等式的左边有判别式=b2-4ac的形式,于是由直觉猜想: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设有方程(x-y)t2+(z-x)t+(y-z)=0,方程的系数之和为0,于是t=1是方程的根。又由已知,方程的判别式=(z-x)2-4(x-y)(y-z)=0,t=1为方程的二重根,由韦达定理可知,二根之积(y-z)/(x-y)=1×1,x+z=2y。
四、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是飞跃发展的时代,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的人才,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ax+b>cx+d。
分类讨论:(a-c)x>d-b,当a-c>0,即a>c时,x>(d-b)/(a-c);当a-c<0,即a<c时,x<(d-b)/(a-c);当a-c=0时,即a=c时,原不等式变为0·x>d-b.
①若d-b<0,即d<b,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全体实数。
②若d-b≥0,即d≥b,则原不等式无解。本题很多同学的回答是不完整的,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开放题教学,有助于克服现在课本上传统封闭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定势,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关于教学手段的“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递信息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电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以使静态变为动态,难以在课堂上展现的事物变得易于演示清晰可见,还有利于提出某些概念的本质特征,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重要作用,从而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另一方面,电化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声、光、形、色等形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有利于表象的形成、知识的获取和巩固,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此外,电化教学手段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只要使用得当,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3.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教材等限制,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弥补前面的不足,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教学得以进一步的落实。如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数学小报等等。
总之,教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当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这样,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爱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大众科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10-01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从根本上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且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材就是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材。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1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为课堂创新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保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能把握住当代学生的脉搏,永远用试图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聊同样的话题,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和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渠道,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在平时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使师生间建立起能真诚相待、关系融洽、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为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设法与班主任协作组建富有创造精神的班集体。在班级内形成创新气氛,就是形成全体同学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创新,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的气氛,这样的班集体内充满宽容、理解的温暖气氛,这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使学生不担心失败和错误,自由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当学生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理解和友爱时,健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逐步加强、成长起来。
2 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培养教师自身创新精神
现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广,思维很敏捷,思想也复杂,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新思想、新计划,与学生坦诚相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创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教师应保持自身的求知欲,有创新动机、求知欲旺盛的教师,学生的创新活动才旺盛。我们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要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及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论文,积极争取参加课题研究,认真搜集有关文字资料、总结研究成果,让创新时刻伴随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的发挥想象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必要的选择。过去是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而现在应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尤其是对差等生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尊重,避免伤害性、侮辱性的语言出现。激励性教学评价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永不懈怠。作为教师必须切记,不能把教学评价变成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简单工具,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多一份宽容,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的大发学生的创造力。
3 欣赏、信任每一位学生,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关键词:创新性阅读;教学意识
创新性阅读教学是近年来一个常见的话题。创新不是社会个别精英的事。创新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一种个体化的创造性解读。要创新,首先要有意识的普及。才会有创新的实践和提高。创新性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创新意识、个性意识、质疑意识、活动意识是实施创新性阅读教学时要关注的几个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培养创新意识。因为有意识,行动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的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如利用图表、音乐、特写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分角色朗读、小品表演、话剧表演、话剧编排演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新意的设疑。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实际。都能使学生乐不可支,饶有兴趣。
创新性阅读应允许误见。鼓励异见,提倡独见,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培养起来。例如:《曹刿论战》文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1)
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试根据加点字说说下边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夫哉,勇气也。
教参上的答案依次是:反对、否定、肯定、议论。但笔者在一次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却有学生对这一答案提出异议。并认为这道练习题设计得不科学。根本无法解答。其理由是习题中列出的六种语气具有交叉性:赞成语气中大都有肯定。反对语气中大多有否定。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是赞成,也是肯定:“小惠未遍,民弗也”既是反对,也是否定。而议论则更是大都带有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夫哉,勇气也”这个议论句明显带有肯定的语气。因此,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个学生的看法使笔者深受启发。仔细想想,这道题确实存在明显的漏洞。究其原因。是拟题者犯了“混淆划分根据”的逻辑错误,“抒情和议论”中仅有“赞成和反对”归于语气,“肯定和否定”则属句式,而“抒情和议论”是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类别。怎么能与语气混为一谈?
像这样的学生,敢于大胆冲出参考答案的樊篱。反对权威,教师应给予鼓励,甚至允许他们对习题进行评议。这样,阅读训练才能收实效,学生的创新意识因受到了保护才能增强。
又如教学《小橘灯》一文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王春林哪儿去了”。这种多维性训练是开放性的,答案可能是若干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多维性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针对阅读能力强的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一齐来创新形成一种氛同,一种气候。
二、个性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个个鲜明特征的个性,不能采用“教案剧”进行套式教学。而是要在新形势下让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历久弥新,把“教案剧”从本质意义上变成“角色剧”,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路”统领“学路”的观念,将之转变为“教路”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正在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让阅读教学成为激发学生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尊重学生的良好个性,优化其个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少年儿童创造性驰骋的广阔天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套式,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教师不辞辛劳地灌。然而,课堂过分秩序化并非好事。尽管教师最怕课堂出“乱”,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议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讲究一点教育策略,让它乱下去,自己退出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拔,摸索出一套相机制乱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机智,利于学生个性。
在指导学生《(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外,其他有关课文主旨和翻译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多学生为了说服别人旁征博引,什么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甚至把政治课本都搬了出来,课堂上“炸”了起来,好不热闹,下课了,他们还意犹示尽……学生们在“乱”中或独抒己见,或与人辩驳,或与人交流,思维十分活跃,兴趣高昂,个体主体性得提升,教师也从教学文言的“串讲法”中解脱出来,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文学欣赏恰恰是以个性解放和生命意识的张扬作为其追求价值的。在教学文学作品时,让学生用敏锐的神经感知文学阅读中“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意味。现代阅读观认为,不是教师在肢解课文,而是学生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沟通,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改变文本,另一方面文也在改变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如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就“怎么死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一日“冻死的”;二日;“笑死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自身体验分别陈述了得出该结论的原因和根据。其中“笑死的”。一说不同往见,该学生“孔乙己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适应现实,所以饥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黄粱美梦中狂笑不已后告别人世的。”教师及时肯定这种独辟蹊径的见解,不失为培养学生个性意识的重要举措。
三、质疑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动发现问题和知道到哪里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性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全体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进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的问题质量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好,人们的思维就越具有创造性。鼓励并引导逆向质疑,是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策略。思维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之别,质疑也有有顺向探究和逆向质疑之分,培养逆向质疑的阅读习惯和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发现的能力,是创新阅读的任务之一。所谓逆向质疑,就是从反向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及其表现方法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在思维的撞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素养和能力。
逆向质疑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叫“假设比较法”。这是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刺激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反比较,最容易探得作者构思的“奥秘”。例如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为了让学生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教师如果直接问‘绿’字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就显得一般,而改问,“如果该句不用‘绿’字而改用其他,比如‘到’,等等,意境又中何?”这样就有了新意和思维的力度。
其实质疑、批判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在过程中,可以解除人们头上的紧箍咒,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出好奇心和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自信心。
四、活动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创新。中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中小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而让每个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人与脑一块干,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便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说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教师的外貌仪表出色,只能引起学生一时的注意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高中美术教师的学识不能仅仅停留于美术教材上,而是要有意识地涉猎其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鉴赏《寒山寺》这幅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寒山寺之所以出名,一是在于其风景优美,二是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许多意境的描述,如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等,形象地再现了江南晚秋的景色,寒山寺在夜色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领悟美术的真谛,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涌起一种多学习、多积累的愿望,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能力。心理学已经充分证实,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想象力,在创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鉴于高中美术学科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想象画培养创新意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拿出一幅画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摒弃这种教学法,让学生描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创作,先为学生展示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再运用语言对凯旋门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根据大体框架模型和语言描述进行创作。虽然高中生在电视上看过凯旋门,但毕竟没有亲身接触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尽力想象,然后下笔作画。毋庸置疑,想象力的激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三、走出课堂,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光让学生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产生奇思妙想,创新意识更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事物有了深入体会和认识的前提下萌发的。所以,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户外写生。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转移到户外,多让学生通过接触课堂外的世界进行创作。户外写生的形式不拘一格,近者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教学设施、花草树木进行观察和描绘。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带领他们去景区、树林、河边写生,这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释放平时积攒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善用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基于问题学习既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结合培根的《论美》一文教学实践来谈谈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
它包括创设氛围和确定问题两个环节。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这个氛围中,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并善于设计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这样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导入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论美》,对课题《论美》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1)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2)引发思考,发现问题(3)训练发散思维,为基于问题学习提供问题。
反馈信息:(1)什么是美?(2)美是怎么产生的?(3)美有哪些种类?(4)什么美最美,为什么?(5)美有什么作用?(6)怎样创造美?……(学生提出的问题整合起来不就是一部《美学》著作的提纲吗?问题提得越多越好,上课开始,问题意识使学生思维状态活跃起来,这不正是教师所期盼的吗?)
2、确定探究问题:(1)什么是美?(2)什么美最美,为什么?
设计意图:(1)导向文本主问题(2)拓展非文本问题(3)问题适中,便于深入探究
(确定探究的问题应在初读文本之后,主要还以文本为本,避免杂乱问题进入课堂。问题的选择由师生共同商定,但一定要遵循上述的设计意图。)
二、研究问题
它包括确定议题、研究议题,直至问题解决。所谓议题就是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但现在还不知道的知识。当所有议题学习完后,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研究性学习,只呈现有关线索、例证或材料,而不直接呈现有关概念、规则等结论性内容,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研究、发现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根据已有的先前经验和文本内容进行研究解决。
确定议题,分组讨论。全班分成甲乙两大组,若干小组。甲组研究问题1、乙组研究问题2、大家以喜欢的方式再次阅读文本后,确定议题。老师参加甲组讨论。
设计意图:1、分成小组以便自主合作学习2、阅读文本,熟悉材料,3、确定议题
(议题主要把主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主要涉及文本的整体感知、主要思想、质疑问难等环节。)
反馈信息:甲组议题:1、找出生活中美的事物或现象2、根据材料发现美的定义
乙组议题:1、作者写了几种美?2、作者认为什么美最美,他是怎么论述的?3、作者的观点你都赞同吗?4、你认为什么美最美?
研究议题,形成结论。三读文本,思考议题。
设计意图:1、深入文本,体会作者观点2、探究自己观点和文本比较3、经历研究、发现过程,形成解决问题技能。
反馈信息:甲组信息:1、漂亮的外表是美的2、文明的语言、端庄的举止是美的3、雅净的环境、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美的4、雌蛤蟆在雄蛤蟆的眼里;一对角、4只爪子和一条尾巴在魔鬼的眼里都是美的。探究结论:美是引起我的事物或现象。
乙组信息:1、2、3略4 (1)作者提倡的美德主要指追求个人修养、儒雅风范、洁身自好的品质等一类个体完善,当然可以算美,但我觉得不能算是最美。最美的是有高尚的心灵、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2)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的思想是最美的。(3)积极创造人类文明,推动人类发展的行为是最美的……
三、成果展示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以活动和游戏形式展示,提高兴趣,锻炼能力。如:以报告形式交流成果;以记者采访回答展示成果,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等。
反馈信息:略
四、评价反思
不但反思评价学习过程表现和成果,而且还要评价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如在本课学习中,我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有价值。
设计意图:积极评价反思会形成经验和技能,使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较快提高。
教学反思:
1、基于问题学习有别于启发式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应该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一些现成的东西去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基于问题学习更充分、更有效地体现了这些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