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6: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特殊教育德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上,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盲生、低视生相结合分成两组,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飞不到天上。此时,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尤其是盲生,开始抱怨,说风凉话,但个别低视生拿着风筝这瞅瞅那摸摸,嘴巴里还在喃喃自语“,怎么回事”。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又开始忙了。最后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风筝线感觉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盲生激动的搓着自己的手,不知所措。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美工课堂不是那样的陌生和遥远,时刻在身边。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得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来享受生活的美好。
2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
学生视力的残疾,美术标准教材的内容大多数不适合学生学习,我根据《课程标准》自行改编教材,标准指出:美术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包装袋,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挂历等都是美工教学中可利用资源,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制作《交通工具》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包装盒、食品包装袋、宣传单、挂历纸报等,把他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素材,结合素材原有颜色和造型进行组合拼装,这样降低了盲生操作难度,完成教学目标,又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因材施教,也弥补了视力缺陷带来的色彩障碍,使每件作品都展现出五彩的颜色,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其他物体的形状,并把他们引入到《交通运输工具》课堂中,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部分,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物体形状来探究创作出实用性的物体,为生活提供便捷。另外,教学生用收集到的包装纸折星星、做跳孩、纸贴画等作品。通过此类活动,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美工课的兴趣,也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教会学习。
3把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带进课堂
认识世界的信息80%都来自于眼睛的观察,引导视障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对于视力残疾孩子,他们失去了眼睛,就等于关闭了他们用眼看世界的信息通道。最为一名特教老师,我要教会孩子们用自己的“手”代替眼睛观察我们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例如,在制作《我的学校》时,直接让学生在校园中观察,要求他们自己分析、简单制作校园建筑,完成整体布局并突出特色。在教学中我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建筑做成幻灯片,让低视力学生欣赏,并为盲生详细讲解该建筑的特色之处,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为进一步使视障学生辨别美,能主动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我利用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时,引导学生用嗅觉、听觉、触觉去观察周围物体。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视障学生学会了用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收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感恩的思想感情。
4把生活的场景呈现于课堂
以残障青少年为主人公的系列公益纪录片《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通过真实纪录残障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和就业等领域的经历,向公众传播了身体有残障的人士与非残障人士“身不同,心相同”的理念。目前,我国有人数超过8000万的残障群体,这意味着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1名因身体残障而有特殊需求的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残障人群的特殊教育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我国大陆地区有375所特殊教育学校、4万名在校生;1991年有886所特殊教育学校、近8.5万名在校生;到1998年,我国大陆有盲校27所、聋校845所、盲聋合校143所、智力残疾儿童学校425所,共有1440所特殊教育学校,加上一万多个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一些随班就读的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人数约有34万人。[2]到《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2005年)》完成时,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662所、特殊教育班2700多个,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3250个[3],到《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2006年—2010年)》完成时,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704所,在校残疾学生总数为42.6万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水平明显提高,近60万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达到4704个,376.5万人次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4]但是,目前我国残障学龄儿童80%的入学率与我国大陆地区普通儿童99%以上的入学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几乎100%的特殊儿童服务率相比,差距更大。据笔者从中国特殊教育网所获信息的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各种特殊教育机构中绝大多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机构,残障学员的高中教育机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及大专院校数量的占比极其微弱,而且还存在教育规范、管理规范等方面很多不尽完善的问题,由此表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空白点还有很多。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一个人的成长起点,中等及以上教育是一个人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从教育的意义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有其基本的目的,但所有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在倡导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里,身体残障人群虽为弱势群体,但同样享有公民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公民义务,而教育则是这个特殊群体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因此,就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距离《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的公共服务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仍任重而道远。
二、特殊教育中增强公民意识培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从自然人到公民的转化,需要通过公民教育得以实现。所谓公民教育,就是按照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规定和要求,把自然人培养成公民的教育过程,其中,公民意识教育又是其首要的内容。
(一)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特殊群体公民身份的理性自觉
所谓公民意识,即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赖于从外界附加相关知识于公民的认知系统,更有赖于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实践。从教育活动的作用机理来看,任何外部的教育因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的一句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那么,针对特殊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既需要各类宣传教育机构从外部宣传、讲授关于“公民”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知识,更需要立足于特殊群体的自我教育,特别是引导特殊群体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实践中,切实提高其对公民身份的理性自觉。真正公民意识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公民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参与其中的政治实践,因为只有公民在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够生成和积淀公民意识,这是公民意识教育获得成功的一项基本条件。身体有残障的特殊群体和普通人的区别,只是因为他们身体有残障而有一些特别的需求,但是,他们的心和普通人是相通的,也有同样的精神需求,他们与普通人在法律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作为国家公民,他们更需要公正的制度和环境保障其应有的社会权益,这是教育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还普遍偏重于技能培养,把增强残障群体的生存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还应该丰富对残障群体公民意识培养的教育内容,以便帮助他们了解和认知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社会保障。在倡导“教育平等”、“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产生的全纳教育思想,超越了传统的特殊教育理念,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就需要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全纳教育文化,这种全纳教育文化既包括基本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隐形课程,也包括潜移默化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和行为规范。全纳教育文化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价值标准进行自我审视和评判,这无疑有助于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残障群体的公民理性自觉。
(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提升特殊群体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
公民意识教育是实现“个体公民”向“社会公民”转化的教育,从其内涵来讲,应该包含公民个体道德意识教育与社会整体文明意识教育。目前,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来看,我国公民的道德与文明教育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我国公民个体道德意识与自身文明行为存在不同步性的一面,往往表现为“有观念无行动”,也存在公民个体道德与社会文明程度显现出的二律背反现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公民道德与文明的“现代病”,甚至存在“群体道德缺失”的现象等,因此,也就出现了人们对人际关系、公德公心、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方面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的抱怨和批评,这些社会现象都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正视的问题。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应该体现在公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现代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让每个公民切实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将公民个体道德意识教育与社会整体文明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公民意识教育之中,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由于身体有残障的特殊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怀,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因此,他们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生命尊严、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公民意识更为薄弱。目前,有一种倾向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即我国残疾人犯罪率正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演变为团伙犯罪,甚至趋于职业化。从残疾人犯罪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残疾人自身条件的局限使他们就业能力差,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甚至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这应该是构成残疾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残障群体长久以来被社会边缘化,缺少社会关爱,很多人得不到基本的教育保障并因此导致他们认知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导致其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应该培养残障学生在学有一技之长提高生存能力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追求自由与高度自律的理性境界,促进其心智的成长,帮助他们认知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具备法治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明修养。公民意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教育密切相关,因此,特殊教育不仅要把培养残障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不能忽视残障学生的心智培养和道德养成。每个人对个人责任的认识、尊重权利的态度和依法自治的精神,都离不开文化认知和公民意识教育,而身体有残障的特殊群体又是这两个方面都很匮乏的弱势群体,因此,在当下我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增强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更有着迫切性和现实性。
(三)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充分体现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
一般认为,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人文主义思潮的涌现是西方历史上从封建时代走向近代文明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一个突破。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反映在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人的观念的转变。我国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旧观念正在逐渐被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人文关怀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共识,这也是我国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我们所倡导的人文关怀,其实质内涵应该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体现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和精神上要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建立一种体现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公民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文明的主流形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特殊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身体残障人群不断摆脱各种外在羁绊而走向自由,回归社会,融入生活,适应现实生活。公民的理念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步丰富,反映出个人与国家的特殊关系,确认了个人的公共性和主体性。国家是由个人构成的共同体,其追求的利益是公共利益,国家事务就是公共事务。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和努力方向应该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三个方面,而公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字上,表达的是“公有”“公共”的意思。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首先表现在自主性上,也就是公民应该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其次是自为性,“公民的自为性,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权力本质上的公共属性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努力促使其朝着有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对自己利益的自觉,努力地去追求自己利益的实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他人和国家的侵犯”。公民意识教育是每位公民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接受的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每个公民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形成个体道德,使社会规则成为一种保护每个人平等权利和自由的共识。有人把残障学生在主流教育中所处的状态比喻为“主流中的孤岛”,形象地说明了残障学生在主流教育当中的边缘地位。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对身体残障学生技能的传播和训练是直接指向实践层面的,目的是能够让他们在教育及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关的技巧和能力,让他们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最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使他们不再是社会的边缘人。同时,现实社会的发展还要求我们在帮助身体残障学生掌握技能和运用技能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帮助身体残障学生加深对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规范、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其公民意识,为残障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平台、开拓渠道,实现他们对生活和自我发展的自主性,使其有能力维护公共利益、保护自身权利,充分体现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内涵。
三、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98-0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众多的英语语言现象中,英语谚语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并掌握一些英语谚语,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这一部分的语言教学中,作者经常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使学生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英国进行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阶级压迫严重,因而英语谚语中有很多反映了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不满的声音,如:
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wolf.国王、教皇都是狮子豺狼。
The pleasure of the mighty are the tears of the poor.豪富出,穷人泪成河。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使人们认识到了商品贸易的重要性。不少人开始崇拜金钱,唯利是图。英语谚语在这些方面也有贴切的反映,例如:
Money can buy the devil himself.金钱能买通鬼神。
Money is the best lawyer.金钱是最出色的律师。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认识到了自由、平等、教育等的重要性。英语有很多谚语反映了这一方面,如:
Better be a free bird than a captive king.宁做自由鸟,不做囚中王。
Freedom and liberty are better worth than all the gold of the world.自由和解放胜过世上所有黄金。
而在中国,由于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其腐朽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统治阶级如狼似虎,使人民受尽了剥削压迫之苦。汉语谚语对这些历史背景有很多的映射,例如:
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另一方面,人民也不甘惨遭压迫而奋力抗争,因此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谚语,如: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二、使学生理解中西方的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这里举“对狗不同的态度”这一视角,说明这一问题。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例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似乎狗的“地位”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sick as a dog(病的厉害),dog tired(累极了)等等。
三、使学生理解中西方的的差异
英国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人们信奉上帝、天堂、魔鬼、地狱等说法,因而英语中有许多反映这些的谚语,比如:
Better go to heaven in rags than to the hell in embroidery.宁穿破衣进天国,不着锦衣下地狱。
God on his tongue,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舌尖上挂着上帝,心理窝藏着魔鬼。
在基督教中人们相信耶酥是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基督教徒中流行如下谚语:
Friday is an unhealthy day.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流行的是佛教,汉语中许多谚语映射出佛教的思想: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人心理素质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同,各自独特的心理素质也不尽相同。心理素质差异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不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作为文化特色的一个缩影,从谚语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心理素质。如:An Englishman is never happy but when he is miserable,a Scotchman never at home but when he is abroad,and an Irishman never at peace but when he is fighting(英格兰人在艰难困苦时反倒高兴,苏格兰人在国外时才觉得自在,爱尔兰人则只有战斗时才心平气和),此谚语不无幽默地道出了英国三个民族的不同性格。
关键词:美学价值;语言艺术;学习动机;语言工具
一、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变化,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英语是当今文化交流的主要语言,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是人类语言的宝贵财富。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别是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Christian church)及拉丁语的传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从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Normandy)公爵入侵不列颠岛,使得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和其特征具有美学艺术(Aesthetics art)的魅力。其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新古典主义时期(Neoclassicism time)、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 time)、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奠定了其文艺和艺术语言(Art language)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所以,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的角色和联合国主要的官方语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and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他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
二、英语及语言艺术
英国人历来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言行举止得体、温文尔雅,语言谈吐文明优雅而有感染力则为一名绅士所必备的条件。这要求人们在平时讲究语言谈吐和言行举止,注意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应用,包括言辞措词的修饰与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在英语的艺术美中,修辞是一门生成的艺术,修辞是通过包括言语在内的符号传递,有意识地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影响他人决策与行为并打动他人取得预期效果的言语交际。这种能够引起共鸣的修辞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高级英语中的一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证明:(1)We shall fight him by land, we shall fight him by sea, we shall fight him in the air, until,with God’s help, we have rid the earth of his shadow and liberated its peoples from his yoke.这个句子的表现力非常强。三个排比句气势恢宏,显示了丘吉尔打败纳粹的坚强决心。而后面两个暗喻,将希特勒的影响比作阴影,纳粹的压迫比作牛轭,恰当而生动。(2)Ship in the Desert.“沙漠之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题目,船停泊在沙漠中是人们很少见过的景象,因此能够有效地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3) You pass from the heat and glare of a big, open square into a cool, dark cavern which extends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losing itself in the shadow distance. 作者用heat, glare与cool, dark 形成对比写出了中东集市的特点,绘出了一种从外向内的动态美。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发现与挖掘语言的美学价值,甚至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尝试并充斥着这种美学价值观念。英语的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也由此相应发展了起来。这正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体现。而英国语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国之后又是美国的雄霸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传播,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几百年来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英语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美也体现在高级英语中的一些句子上面。
(1)Then as you penetrate deeper into the bazaar, the noise of the entrance fades away, and you come to the muted cloth-market.
句子中动词penetrate十分生动,包含了要刺破隔膜,即穿过人群才能走到市场深处的意思。
(2)The very act of stepping on this soil,in breathing this air of Hiroshima, was for me a far greater adventure than any trip reportorial assignment I’d previously taken.
这个句子用词非常谨慎细致。Soil是个有情感味的单词,比country, land更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感受。
(3)In what conceivable way dose our car concern you?
公爵夫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对Ogilvie进行尖锐地反击,加强了语气的同时更凸显了她的严厉及其对对方的厌恶。
(4)I knew more about retreating than the man that invented retreating.
这句话马克・吐温说得极为幽默,具有讽刺的意味。众说周知没人发明撤退,撤退是一军队用语,指畏惧对方或考虑到战略的需要而后腿,这里充分说明了当时马克・吐温所在的军队是一支纪律松懈和腐败的部队,所以马克・吐温选择了离开。
三、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人类只要还有对美的向往、愿望与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与勇气。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Aesthetic standard)、思想情操 (Thought sentiment)、道德观念(Morality),拉近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我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下边以一首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英文对照来反映英语艺术语言的音美、形美、意美特征。
登高The Height Climbed
风急天高猿啸哀,The wind is swift, the sky is high, and gibbons sadly sigh;
渚清沙白鸟飞回。The isle is clear, the sand is white, and birds to and fro fly.
天边落木萧萧下,The boundless falling leaves are rustling down and down;
不尽长江滚滚来。The endless Youngtze waves are rolling on and on.
万里悲秋常作客,Many miles from dear ones grieve me oft in fall as stranger;
百年多病独登台。Many years of illness see me here a lonely climber.
艰难苦恨繁霜鬓,Hard and troubled times have made my temples frost white;
潦倒新停浊酒杯。A poor and anguished heart has stopped my drinking of wine.
这首诗语言简洁洗练、节拍紧凑、音韵和谐。译诗几乎都是选用单音节、快节奏的单词,构成两行七音步抑扬格的诗句。除句尾押韵外,还有行内的sky, high, white都和sigh, fly同的。此外,第一行的头的“s”(swift, sky, sadly, sigh)都能产生优美的音响效果。而且像wind和swift,sadly和sigh连用,以及fro和fly的连用本身就能传达出一种特别的语境效果,使人由声音产生联想,似乎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急速的风声,那哀叹的猿声。(郑诗鼎P185)在“poor”和“anguished”一起用来修饰“heart”的句子中,使人联想到精神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疾病导致了诗人心力交瘁。总之从诗中可以看出英语言的艺术美的特征。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恰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世上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思想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Cultural invasion),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
四、英语艺术语言及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但同时他也提醒英语学习者:“英语首先是一项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交流、谈判、推销,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英语很简单,类似中国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语不是外语(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应该把它当作第二母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第五,英语能让中国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和气质。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已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它的艺术特征是语言学习中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艺术特点,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从中获取语言隐含的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赋宁,《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2.杨育彬,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