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云计算环境论文

云计算环境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7: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云计算环境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云计算环境论文

第1篇

随着网络服务的广泛应用,J2EE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已经逐渐体现它的优势,它只是一个Java环境,Rmi、Jini和JavaSpaces技术是实现异构分布式计算环境。JavaSpaces在Jini的基础上,为计算机环境中的应用程序提供共享数据。

1.1Jini

Sun公司的BillJoy推出了Jini这项技术,是Java结构的一种,由基础编程、编程模式和服务三个部分构成,通过执行操作系统把功能扩展到整个网络。Jini在分布式环境中主要有寻找、注册、租借等功能。实现支持快速配置的分布计算环境是Jini技术的核心理念。通过用一个简易的模型,以此来随时改变设备和软件的配置。它是一个相应似的、主动的分布式基础结构,也是Corba、Dcom等分布式基础结构的一种。通过Jini使用各种服务的网络计算环境是富有弹性和容易管理的。

1.2Rmi

Rmi是由框架层、远程应用层和传输层三个部分构成,是通过调用远程接口的方法行为的一种语法。Rmi的相互通信,必须分布在不同主机以及不同地址空间上的计算机之间。Rmi通过远程对象的方法被不同宿主机上的Java虚拟机调用来实现Java同构环境下的分布式对象系统。

1.3云技术

云计算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2分布式计算环境

2.1并行任务分解

将一个求解任务分解变成多个子求解任务,对于这个过程任务的求解归结为多个子任务的并行求解的过程就是并行任务分解。整个环境的任务由控制任务、前处理任务、后处理任务和分析求解任务这四部分组成。除了分析求解任务必须进行并行分布式多进程处理之外,其余的任务都可以通过用单进程模式来完成。单进程模式并不代表着在系统运行中任务只存在单进程。譬如,系统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后处理任务。所有的进程都是通过JavaSpaces空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同步控制,促进与JavaSpaces空间的直接联系。

2.2同步与通信

由计算机任务的写作求解,分布式环境通过各个进程中进行执行同步和数据通信来实现。在同步机制中,同步机制和通信机制是并行求解的重要组成内容。JavaSpaces主要运用了synchronized同步机制、信号量和空间初始化等同步技术。Java的临界资源是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来定义的。不管在某一时刻,临界资源只允许一个线程进入,其余的必须排队等待。为了确保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进入到临界资源,每一个Java都有一个相关联的监视器,用其监视临界资源。信号量的实现一般是作为一个共享的整数值,代表可使用的资源,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管理有限资源的方式。多进程之间,无论是消息通信还是数据通信,JavaSpaces空间和JavaSpaces服务都必须使用。

2.3计算模式

在分布式网络计算环境中,如何使多台计算机,甚至多个不同的计算程序协调解决同一个问题,是一个新的难题和挑战。分布式计算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也是众多问题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个。首先要明确哪几台计算机或哪几个进程参与求解,才能协同求解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说,计算机任务会用到哪些计算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就某个进程而言,首先要通过Jini的功能获取JavaSpaces空间,观察空间里面是否存在有指定计算任务的任务表。若没有任务表,创建任务表之后,同时把自己加入到资源列表。若任务表已经创立,只要把自己加入到资源列表即可。JavaSpaces空间的资源列表的共享作用,使各进程懂得相互之间的资源定位,这样就能够了解有哪些资源能够协作求解。Java分布式的计算模式中,有一个或多个进程同时并发执行和处理的系统存在着。串行计算模式可以不用Rmi技术和JavaSpaces技术,只需要使用文件╱数据库。其它的计算模式必须使用Rmi、Jini、JavaSpaces以及Client程序技术。Server程序主要用于控制Client程序,共同完成分析求解。需要时,网络上的多台计算机运行JavaSpaces空间时,可以相互之间联合和共享,相同命名的空间也能够自动联合,使JavaSpaces空间更大、更复杂。

3应用实例

众多技术与应用系统构建起来的虚拟城市系统就是城市数字。海量数据存储、空间数据操作、高速并行计算与数据挖掘等大计算量的问题都能通过分布式计算技术得到解决。在空间数据操作的应用中,按照一定的方案,通过运用Server进行任务分解和数据划分进行任务。Sever程序准备好JavaSpaces空间,读数据文件以及发送数据对象,将MwssageEntry、DataEetry填入JavaSpaces空间,创建求解问题,等待控制程序发送计算命令之后,与Client共同进行求解分析。

4结语

第2篇

1 云计算技术环境以及信息资源安全概述

云计算是一种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该项技术关注计算机相关服务的删减增加情况、计算机网络的服务使用状况以及用户对于资源的服务使用交付模式等等,一般来说,云计算常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技术、互联网存在的一种较为形象的、比喻化的说法。通俗来说,云计算环境就是互联网技术的环境。云计算概念指的是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具体来说,是指客户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网络资源等等,也就是说,云视为客户用户等进行服务的,这种服务一方面可以代指与IT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也可以代指其他方面的服务【1】。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也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科学的热点课题。目前,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从业者较少,且安全技术方面的起点较低【2】,这就需要高校合理设置“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的培养,以满足网络信息时代对于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

保障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安全的实质是保证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在内的信息系统不受到偶然或恶意的威胁、干扰或破坏,保证系统连续正常的运行,使得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信息安全性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3】。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用户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及隐私的安全问题,也就是保证用户储存在云端的数据不受到非法下载或篡改。

2 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风险

云计算环境下,大量虚拟化技术、资源池化技术的运用,使得云计算环境内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倍高度整合,使得网络边界防护手段以及数据存储、处理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使得信息资源安全风险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泄露,即数据遭非授权用户窃取;第二是信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即数据被恶意删除、修改等操作;第三是拒绝服务,即用户对数据等资源的合法访问遭到拒绝,造成访问失败;第四非授权访问,系统或数据被他人非法入侵,使得信息被非法使用;第五是窃听:通过技术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第六是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的信息流向、通信总量的变化等参数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第七是假冒:非法用户以欺骗的方式达到冒充合法用户的目的,或权限小的用户冒充成权限大的用户,这也是黑客常用的攻击方式。第八是旁路控制: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之处获得非授权的权利或特权。【4】第九是授权侵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却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最后是抵赖:这是一种来自用户的攻击,涵盖范围比较广泛,比如否认自己曾经过的某条消息、伪造一份对方来信等。

3 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边界防护技术的应用

边界防护功能技术是计算机安全策略的常见应用类型。较为被人们所熟知的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以及抗DDOS等系统技术。防护墙技术是一种屏障技术,该技术主要是由软硬件组合而成,应用于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或者是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防护墙顾名思义,就是起到维护安全的作用,它可以建立一种较为安全的网关技术,在受保护的网络中,屏蔽外面网络中的威胁和问题。具体来说,防火墙是由四个大构件组合而成的,这四个大构件分别是服务访问规则、数据验证的相关工具、包过滤以及应用网关【5】。凡是经过计算机网络的所有数据,都需要进行这四个构件的审核,才能被放行,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安全,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和要经过此防火墙。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安全警报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在电脑信息交往中始终处于“睁大眼”的状态,它可以进行对信息的监视以及分析等活动,在计算机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处理,发现潜在的问题;同时在平常的运行过程中,可以识别一些外来的入侵,并且将这些活动反馈出来,发出警报,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在对计算机信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还会将其中的异常行为模式进行相关的记录统计,并且进行分析,及时对其进行管理。抗DDOS是抗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技术,DDOS是近几十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骚扰安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拒绝服务攻击,具体来说,这个问题会直接阻止合法用户在上网方面的应用,用户收到DDOS的影响之后,就会造成不能对正常网络资源进行访问的后果,这样,该项问题的发起者就可以进行一些违法违规的操作,影响整个信息的安全。DDOS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它还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叫做洪水式攻击,原因在于该项不法技术的攻击策略侧重于大量的文件网络包的攻击,操作者向受害主机源源不断的发送很多看似合法实际上会造成巨大安全信息损坏的网络文件包,造成受害机器在网络上的不畅通,甚至导致服务器资源耗尽,进而引起主机拒绝服务等后果,对于网络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6】。抗DDOS技术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保护主机不收DDOS的侵害,保护了文件信息的安全。

3.2 数据传输与数据存储的加密与解密策略

除了在技术方面加强保护以外,还需要在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方面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方面多下功夫,共同促进网络安全信息的发展。

主要的技术方面有:DG图文档加密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智能识别计算机所运行的涉密数据,并自动强制对所有涉密数据进行加密操作,而不需要人的参与。体现了安全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从根源解决信息泄密问题。还有运用安全操作系统的方法——相关 的安全管理人员给系统中的关键服务器提供安全运行平台,构成安全服务网络,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得到保障【7】 。

还要加强信息资源技术的安全管理。规定各计算机网络使用机构、企业以及个人等应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合适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加强用户管理和授权管理,建立安全审计和跟踪体系,提高整体网络安全意识。

3.3 云服务器的安全防护

这个可以运用修补漏洞和清马的方法进行安全防护。

清马的步骤:首先找到挂马的标签和网马的地址,找到了恶意代码后,就乐意进行清马工作了,如果是网页被挂马,可以用手动清,也可以用批量清【7】。修补漏洞的步骤:修改网站后台的用户名和密码及后台的默认路径,然后更改数据库名。接着检查一下网站有没有注入漏洞或跨站漏洞,如果有的话就相当打上防注入或防跨站补丁。检查一下网站的上传文件,常见了有欺骗上传漏洞,就对相应的代码进行过滤。尽可能不要暴露网站的后台地址,以免被社会工程学猜解出管理用户和密码。写入一些防挂马代码,让框架代码等挂马无效。或者进行网站部分文件夹的读写权限的修改设置等。

3.4 完善身份认证与身份管理体系

完善身份认证与身份管理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屏蔽端口,防止个人的信息帐号被盗。如果一旦发生服务器的超级管理员帐号或者特权用户的帐号被盗用的情况的话,那么服务器的信息都可能被恶意泄露和运用,所以只有保障管理员帐号或特权用户帐号不被非法盗用,才能有效保护信息安全。那么完善身份认证与身份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黑客或者非法攻击者进行服务器管理员帐号的窃取工作的时候,常常运用服务器的3389端口来突破界限,这时候只有将经过这个端口的安全计算机信息进行屏蔽,才能保障安全【8】。具体的设置方法为:右击系统桌面选项桌面中的“我的电脑”这个选项,右击鼠标选择“属性”这个命令,然后在弹出的属性设置对话框中,选中“远程”选项卡,然后取消“允许用户远程连接到这台计算机”“允许从这台计算机发送远程协助邀请”的选项即可。

4 结束语

云计算已经成为具有革命意义的计算模型,它是未来计算机行业发展的趋势,解决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云计算应用推广的前提。因此,分析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面临的风险,积极研究安全策略,保障云计算环境的信息安全是当今IT界的重要课题。我们应结合中国国情,积极研究云安全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安全产品,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苗苗.浅析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及其防护[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

[2] 何绍华,梁春江.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J].图书馆学刊,2008(2).

[3] 沈宏雷.病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利用[J].中国病案,2008(10).

[4] 冯卫红.论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J].决策探索,2009(8).

[5] 李丽施.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5):67-68.

[6] 吴隆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及其数据库加密实现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5).

第3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股权结构; 企业绩效; 传导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79-06

一、引言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说明内部控制逐渐受到监管部门和企业的重视。然而,我国“银广夏”、“云南绿大地”、“蓝田股份”、“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出现财务舞弊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事件,这无疑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与实施效率低下的表现。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在何种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对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构建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对以往文献综述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许多学者主要研究了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以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关于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并最终作用于企业业绩的中介传导路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目前的研究都将内部控制质量视为调节变量,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自变量)和企业绩效(因变量)都具有相关性, 而James L R和Brett J M. Mediators(1984)认为只有当调节变量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都不大时,才是最理想的调节变量。因此,本文借鉴温忠麟(2004)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实证研究并分析股权结构对企业业绩的传导途径,从而揭示其传导黑箱。以此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股权结构,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保证企业稳健运营。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随着我国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企业注重 改善股权结构以此来影响和改善企业绩效。F■lix J. L■pez-Iturriaga和Juan Antonio Rodr■guez-Sanz(2001)选取西班牙1991―1997年共140家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型联立方程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虽然企业绩效和投资价值取决于管理所有权,但股权结构也会影响企业绩效和投资价值。张同斌(2012)选取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4年的财务数据为支撑,运用分位数回归法研究发现,随着公司绩效的不断提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逐渐增大,并且绩效越好的上市公司规模的制约作用越大。Claessns和Stijin(1998)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东南亚企业的股权结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并且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叶红雨和曾芒(2005)选取A股市场2001―2003上市公司964家数据为样本,并结合196家企业(沪、深交易所近1 300家上市公司中196家中央直属企业集团或控股的上市公司)和520家企业(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联合认定的全国520家重点扶持企业集团或控股的上市公司)形成三组企业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196家企业和520家企业均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样本,通过变量的差异性分析发现,“一股独大”是市场化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周翼翔(2011)基于内生性研究的视角,选取我国沪深1999―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共509家公司,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途径是非线性的。其中,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呈W型关系;控股股东与企业绩效呈N型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限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

如今企业的内外环境瞬息万变,只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已有相关文献对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1)等同论。即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等同对待。(2)环境论。把企业的公司治理视为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认为公司内部管理监控体系包括公司治理和内控环境因素,两方面缺一不可(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3)互动论。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环境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对立,必须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整体的治理框架中。吴益兵、廖义刚和林波(2009)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沪深A股市场2007年共167家企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与内部控制质量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质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深化企业现代制度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具有重大影响。周奕彤(2012)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优化股权结构,摆脱一股独大的现状,加强和完善董事会制度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明确监事会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储成兵(2013)基于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2011年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控制权的分离度以及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终极控制人对股权控制的比例越高,则内部控制质量越低。程晓陵(2008)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以前的1 162家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作为解释变量时对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的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与内部控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设置审计委员会和增强管理人员对企业员工工作胜任能力的高度关注会促进企业改善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限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显著相关。

追溯到1932年,Berle和Means(1932)就通过对美国200家大型工业企业调研证明,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企业决策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则不能保证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优化。张良、王平和毛道维(2010)以沪深国有企业838家以及民营企业297家为研究样本,其中,2008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3(t=3.724,P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企业业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时,内部控制失灵时的表现(如公司财务舞弊、违法违规)对企业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业绩也具有显著影响。在委托理论框架中,股权结构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石,决定着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内部控制要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使企业决策最优化。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传统观点认为股权分散、股权制衡就能形成企业决策民主并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水平,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并且和笔者的日常实践经验不符合。“一股独大”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显著特征,并不是公司治理的主要障碍,相反它和股权分散化都是市场的选择。我们需要的是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加强公司信用建设,提高决策效率,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可见,只有加强投资者保护才有可能通过股权制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在其他限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是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三者之间存在传导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2011―2013年沪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1)剔除财务状况有问题的ST、*ST、SST、S*ST、PT类公司样本;(2)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因为金融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与其他上市公司差异显著,因此不作为样本观测值;(3)剔除3年相关资料不全的公司;(4)剔除数据残缺的样本。经过以上处理,最终选取沪市主板A股685家上市公司,3年共2 055个观测值。本文相关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和巨潮资讯网,论文最终数据为笔者手工计算整理。在本文中,运用Excel2010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和计算,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以企业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杨典,2013)。总资产收益率可以衡量一个公司的经营效果及获利能力。企业绩效(ROA)指标计算的方法为公司的净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

(2)中介变量:内部控制(IC)。本文在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基础上,选取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孙光国和莫冬艳,2012)、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黄寿昌和杨雄胜,2010)和会计师事务所(张龙平和鲁清仿),另外本文还加入违法违规、整改措施。将这些指标作为变量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使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求出每个公司的综合内控评价值,该值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3)解释变量:本文借鉴林钟高和储姣娇(2012)、张同斌(2012)的研究,选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和股权制衡能力(Rate)作为股权结构的变量。这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指年末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券商等新型投资机构持股之和)持有股票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股权制衡能力是指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至第九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4)控制变量:依据林钟高和储姣娇(2012),张川、沈红波和高新梓(2009)的研究,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Debt)、公司产权性质(Own)等。另外,本文还加入公司所在地区(Region)、公司所属行业(Indu)和年度(Year)。变量说明如表1。

(三)模型设计

本文将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中介传导变量,以此检验内部控制的传导路径。如果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都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引入内部控制变量以后,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仍具有显著影响,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是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传导变量。也就是说,在检验股权结构的传导过程中,内部控制质量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股权结构的结果,也是企业绩效的原因,即股权结构通过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施加影响。

内部控制、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虚线内为股权结构的三个替代变量)。

1.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检验模型

2.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检验模型

3.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模型

第一个模型检验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只有?琢i(i=1,2,3)显著了,才能进行模型(2)的检验,如果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但不显著,则应停止中介效应分析。第二个模型检验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模型(3)是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是否具有传导作用。如果内部控制质量(IC)的系数?酌4显著,同时?酌i(i=1,2,3)比模型(1)中的系数?琢i(i=1,2,3)显著降低,那么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内部控制质量来传导的。如果内部控制质量(IC)系数?酌4显著,同时股权结构的变量系数?酌4(i=1,2,3)不显著,则认为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完全是通过内部控制质量来传导的。

四、实证检验与理论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检验

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ROA)的最小值为-0.937,而最大值是1.090,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1倍,平均值为0.041,说明沪市主板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不高并且各公司之间企业业绩差距较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平均值为0.365,说明一股独大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股权制衡能力(Rate)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07,均值为0.006,说明第二至第九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内部控制(IC)的最小值为1.16,最大值为2,均值为1.789,说明自从我国颁布并施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并且从标准差来看,内部控制差距较小。资产负债率(Debt)的平均值为0.458,说明公司风险程度不高,偿债能力较好。公司规模(Size)的标准误差为1.453,可见各个公司规模差异性比较大。

表3是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绩效(ROA)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在5%的显著水平呈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在1%的显著性水平呈正相关,与股权制衡能力(Rate)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IC)与企业绩效(ROA)、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股权制衡能力(Rate)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并且各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5,初步认为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依据中介变量的检测方法,选取沪市主板2 05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以及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1.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方程检验

从表4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均在5%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034(t=2.532)、0.021(t=2.083)。这一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而股权制衡能力(Rate)与企业绩效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股权结构的三个变量分析发现,三个变量有两个显著相关,则可以认为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至此,假设1得到验证。方程回归整体性检验F值为82.202,在1%的水平上显著;方程整体的拟合优度调整的R2为0.165,拟合较好。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略大于1,但显著小于10,另外D-W统计量为2.056,接近2,可以判断方程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和序列相关。模型(2)和模型(3)的检验原理类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即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2.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回归方程检验

从表4模型(2)的结果可以看出,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24(t=4.149)、0.061(2.764),而股权制衡能力(Rate)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回归系数是-1.643(t=-2.92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机构持股比例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而股权制衡能力(Rate)越高,越不利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同时,方程回归检验F值为64.63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整个方程调整的R2为0.157,拟合程度较好。因此假设2得到验证,即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3.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的传导效应检验

模型(1)和模型(2)分别是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与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而模型(3)是引入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后,将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质量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从表4模型(3)的结果来看,在加入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之后,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共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从表4模型(3)中的结果看,加入内部控制后,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与企业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股权制衡能力(Rate)与企业绩效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中的股权制衡能力与企业绩效不存在中介传导效应。股权结构的变量机构持股比例(Iown)的回归系数由模型(1)中的0.034上升到模型(3)中的0.048,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的回归系数由模型(1)中的0.021下降到模型(3)中的0.020。根据传导变量的检验原理,三个步骤的回归方程都显著相关,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企业绩效存在中介传导效应,并且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在三个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4、0.124和0.048,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在三个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1、0.061和0.020,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企业绩效存在部分传导作用,而不是完全的传导效应。本文采用Freedman(1992)、张军华(2013)中介效度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变量在模型(1)中的回归系数和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之差是否显著异于零。统计量的计算方法为:

公式中σ?琢i为?琢i的标准误差,σ?酌i为?酌i的标准误差,?籽 ixm为股权结构的第i个变量与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系数。计算可知,股权结构Iown的t1值为-8.337,股权结构Vote的t2值为0.588,均小于临界值1.786,则拒绝原假设,接受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变量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提高的假设,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与企业绩效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中的Rate与企业绩效不存在中介传导效应,而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与企业绩效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所以从总体来看,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具有不完全传导效应,即假设3得以验证。

五、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质量为中介变量,采用沪市主板上市公司2011―2013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内部控制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传导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与企业绩效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与内部控制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股权制衡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加入中介变量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从5%的显著性水平上升到1%的显著性水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从5%的显著性水平下降到10%的显著性水平,证明了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起到的是不完全的传导效应。

本文对股权结构中大股东股权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与叶红雨和曾芒(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一股独大”并不阻碍公司的有效治理,反而是市场机制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企业业绩。而股权制衡显现弱势,我国应该加强投资者保护体系的建设,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只有加强投资者保护才有可能通过股权制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股权结构影响企业绩效方式与途径的黑箱,对于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改善股权结构,提高企业业绩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温忠麟,侯杰泰.隐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37-42.

[2] 张同斌.不同绩效高新技术企业的结构因素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管理,2012(4):149-158.

[3] 叶红雨,曾芒.大股东股权、企业绩效与诚信――来自中国A股市场2001―2003年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4):69-74.

[4] 周翼翔.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绩效的交互效应――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93-105.

[5] 李玲.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9.

[6]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9-14.

[7]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200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数据的检验[J].当代财经,2009(9):110-114.

[8] 周奕彤.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