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7: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感染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感染管理论文

第1篇

1.1方法本次研究中医院感染病例判定标准均参考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科记录,制定表格统一收集感染患者个体情况并准确填写。采取强化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构建层级式强化护理管理体制,建立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首先由护理部主任牵头、各科室护士长参与组建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同时在下属各科室设置感染控制监控人员,确保分级管理、明确分工、职责分明,切实落实感染控制责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科室感染防控工作,考查防控制度落实情况。②组织科室人员参与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并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培训内容涉及无菌操作规程、微生物知识、手部卫生清洁以及无菌物品管理、岗位操作规程等。③确立详细、规范的无菌技术管理与实施细则,并确保操作流程规范化,针对术后医疗垃圾处理也应确立分类细则,并实时监督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效约束护理工作,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护理管理,从而确保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遵循操作规程,提高工作责任心,改善个人业务水平,提升个人职业修养,从而有效预控医院感染事件。④重视细节部分的强化管理,切实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好物品以及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洗手操作规程;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规程,坚持一人一用一灭菌的无菌物品应用原则[3];同病种患者应集中归类安置,对于特殊感染者或者感染原因未明者应予以有效隔离,对于易感染人群如新生儿、老人等应予以有效的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应做好自身感染防护措施;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宣教[4]。

1.2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感染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制定的《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0例患者中,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皮肤感染以及手术切口感染例数明显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院内感染病例中约有30%~50%与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操作相关。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护理工作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的危险,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心理应对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意识以及工作责任心,有较大几率出现隔离防护不充分、用具消毒不完全以及医疗器械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因此导致交叉感染以及医院感染。②未明确管理细则,缺乏监控力度,导致护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和漏洞,医院感染率也随之升高[9]。③未完全隔离特殊感染以及未明原因的感染病例,或易感染人群保护不到位,导致医院感染率进一步升高。

第2篇

普通科室使用可移动紫外线消毒装备随时对各个病房消毒,换药室、监护室、治疗室等每天定时用紫外线灯消毒;巡视结束后常规清理患者的床铺,定期为患者更换床铺,将换下的物品统一消毒;每天用蘸取1∶200浓度次氯酸钠溶液的消毒巾对床头灯按钮、门把手、水龙头、呼叫按钮等装置进行消毒;每天对有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所在的病房使用敏感消毒液进行消毒;患者出院后及时更换床铺并全面消毒。

2加强手卫生管理

手是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的身体部位,但同时也最容易沾染病原体,做好手卫生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病原体之间的传播。在洗手池上方用醒目的字体介绍七步洗手法的步骤,台上放置洗手液和消毒液,在对患者进行任何操作之前均严格按照步骤洗手[3];每个病床前放置速干消毒液,接触患者后立即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七步洗手法,消毒部位包括手和手腕,每次消毒需涂消毒液2次;需要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血液时戴无菌手套,操作结束将手套放入处置室的医用垃圾桶并立即常规洗手、涂抹消毒液;即使事先已经进行消毒,在为患者进行输液和注射时均应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对示指、拇指和中指进行消毒[4]。

3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

循环利用的医疗物品分类收集,及时送至供应室进行消毒;使用后的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半小时;肝炎及肺结核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用1∶50“84”消毒液浸泡1h;对特殊病原体感染且传染性较强的患者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后集中销毁[5]。

4结果

2010、2011、2012、2013年的住院人数分别是3156例、3321例、3378例、3427例,感染人数分别是244例(7.73%)、255例(7.67%)、258例(7.63%)和89例(2.59%)。2013年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执行强化护理管理的前3年,2012、2011、2010年度在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别不明显,而2013年强化护理管理后,医院发生率较之前有显著降低。

5讨论

第3篇

全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组织体系保证是前提。在2008年创二级甲等优秀中医医院的活动中,我院调整和改革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新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院长兼任,成员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组成,在原有院感科专职人员管理基础上,增设了相关科室的兼职工作人员。要求药剂科药剂医师和检验科检验技师,配合院感科对抗生素的使用统计分析和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的监测。同时各临床科室设立了院感监控小组,由护士长和科主任负责院感质量监控工作,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每季度召开一次院感工作委员会议,反馈院感管理质量检查的结果,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整改的效果。医院感染管理委员的成立,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明确了院领导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起长效机制。

二、夯实预防基础,建立健全院感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院感规章制度,制度健全执行是根本。我们先后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院感质量监控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院感知识培训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突发应急预案》、传染病各种相关管理制度项及相关措施等,有规矩的基础上求方圆,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年有工作计划、月有工作重点、周有工作安排;制定了急诊科、内、外、妇、儿、骨科、手术室、供应室、肛肠科等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和考核标准。为了进一步落实系列制度,要求重点科室制定院感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院感科将这些制度和考核标准及计划做成院感质量管理手册,下发到相应的科室,要求监控小组的负责人每月对照标准逐项自查一次,查看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不足立即整改,并记录在院感质量管理手册上,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下午,院感科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对照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的结果随即召开院感例会反馈,进行综合剖析评分,说明扣分理由,院感科提出持续改进的要求。次日院感科将其会议内容写出一份院感院讯的报道发放到各相关科室,科室负责人利用晨会组织学习,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三、组织知识培训,增强全体医户人员意识

增强医护人员包括患者的预防观念,加强培训提高是抓手。院感科和各临床科室分别制定了院感知识培训计划,参加培训人员包括全院在职医护人员、新上岗的职工、实习生、进修生、保洁员。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有:各临床科室在院感工作中的职责、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应急预案、医护人员防护制度、洗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院感质量控制考核标准等。培训的方式采取院内培训和科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后院方进行考试验收。院内培训由院感科主任备课,采取幻灯形式,每季度授课一次,考核一次,合格率达95%。遇有特殊流行性的疾病,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随时组织培训。如对防控技术的培训,2008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技术培训6次。科内培训,每月开展一次,由护士长或科主任备课,利用每月第一周学习日组织培训,每季度考核一次。经过考试,参加人员的合格率达98%以上。通过一系列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医护人员包括患者的预防意识和理论知识。临床医务人员通过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后,充分认识到加强个人防护对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分级防护标准。院内配备了齐全的防护物品和消毒用品。从2008年元月到2009年12月发生针刺伤10例,对伤口进行了消毒,并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有效处理,未发生伤口感染等现象。

四、实施精细管理,落实监控责任体系

第4篇

①大多数医院领导者将工作重心放在病症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对于感染的预防工作缺乏必要重视,在工作实践中容易产生敷衍情绪。②手术室中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未设置专人进行清洗消毒处理,且基层医院中往往容易由于经费不足而导致必需的清洗和消毒设备缺失,影响手术器械管理的效率。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合堆放,未进行相应的毁形处理,容易导致一次性用品的重复使用。④由于医务人员缺乏对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容易将不同等级的消毒液混淆使用,引起部分病房或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不达标,增加二次感染的发生几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三级医院中未出现医疗废物及手术器械方面的管理问题外,其他医院均表现出较严重的感染管理问题。

2改进措施

2.1加强感染知识培训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感染意识是开展高校感染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医院应在全院范围内加强感染及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应在充分了解不同培训对象的职责后,通过知识讲座、专家讲解等途径,从多渠道、多方面对医务人员及感染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促使其形成完善、正确的感染知识体系,为后期感染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2.2规范相关部门职责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质量纳入到医疗质量及医疗实力的综合考察体系中。可在医院内部形成“感染控制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室-临床感染控制小组”的感染管理网,使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明确,提升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2.3提高自我防护技能及意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或护理时,应充分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护技能。可通过佩戴口罩、手套等衣物,避免与患者的破损皮肤或体液等分泌物接触,必要时可穿戴无菌衣。这样不仅能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几率,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发生二次感染的可能性,真正做到双向防护。

第5篇

    【关 键 词】管理人员|培训技巧|企业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各部门需要密切的配合。管理学界近年出现的 “学习型组织”理论,便因此而出现,并在企业界受到广泛关注。新的知识、技术、信息的快速更新,迫使企业成员不断学习,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工作的要求。企业员工必须通过不断进修和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才能维持自身和本企业的竞争力。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就是维持企业的“再生力”。环顾世界上成功的大企业,无一不是拥有强盛的再生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变浪潮中胜出。一个组织所做的80%的工作,它的竞争对手也同样会做到,因为要完成工作,总需要获取信息、知识、原材料和技术,而这些资源对各方都是开放的。因此,一个组织或国家的成功与失败,就取决于工作中的20%,而这另外的20%完全是人的因素。

    企业发展出再生力和雇员的“能力”,都需要对人员做大量的培训工作,而且培训不能只是应付上级要求或一年一次的定量活动,应该是根据企业需要经常地进行,这是雇员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必须部分,是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一些国际企业,包括势力强大的金融行业,都已经实行了“主管就是培训主任”的制度,直接对属下员工作出经常性的培训。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一般都是由部门主管通过对培训需求的分析,制定培训政策、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与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和审核。只有特别的培训题目,才由培训部或外聘培训顾问担任。因此,在21世纪里,培训技巧不仅是培训部才需要掌握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知信行/KAP教育; 社区; 抗生素使用; 认知水平; 抗生素滥用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076-03

自1940年发现青霉素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后,人类社会就开始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许多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感染性疾病自此便得到了有效控制,婴儿出生死亡率和手术后感染率也大幅度降低,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15~20年。但是,由于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普遍曾在,各种危害也随之而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表明,三分之一的药品不良反应由抗生素滥用导致,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一半,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排在各类药品之首[1],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2]。抗生素滥用的除了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限制、管理体制不完备、医师和药师的认知缺陷等有关外,与公众对抗生素应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很大的关系[3]。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社区“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 Practice,KAP)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的认识,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中山市南区医院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社区居民1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20~60岁;(2)在本地连续居住3年以上;(3)具有阅读理解和交流能力;(4)自愿参加调查并填写知情同意书;(5)排除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背景;(6)排除患有免疫系统疾患。

1.2 干预方法

基于“知-信-行”教育理论,根据基线调查中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采用社区宣讲、文字教育、专题讲座、个体指导和定期评价的教育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有关抗生素知识的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板报宣传 由社区护士轮流负责采集资料和设计板报,内容每月更换一次,具有醒目、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将其摆放在社区内居民经常出入的地方。

1.2.2 文字教育 在社区免费发放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小册子,内容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比如抗生素的分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的知识,并在社区悬挂张贴抗生素滥用危害的醒目标语。

1.2.3 专题讲座 每月开展一次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宣传讲座,讲座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中心突出,具有针对性,研究对象必须都参加,在最后环节让参加者自由提问。

1.2.4 个体指导 由研究者在每次集体讲座后,以及居民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或咨询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3 评价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测量研究对象抗生素使用行为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分别在社区“知-信-行”教育开始和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问卷在参考文献[4]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由抗生素与疾病关系、抗生素使用方法、抗生素适应症、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四个方面共20题组成。研究对象根据每一项问题填写“对、错或不知道”,每答对1题给1分,答错或不知道均为0分。问卷总分20分,得分14~20分为高水平分数段,8~14分为中等水平分数段,0~8分为低等水平分数段,得分越高,说明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知识得分

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回答知识问卷的得分均显著高于KPA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知-信-行”教育前、后研究对象抗生素应用知识得分情况 分

项目 KAP教育前 KAP教育后

抗生素与疾病关系 1.15±0.80 2.23±1.20

抗生素使用方法 0.98±0.25 1.64±0.45

抗生素适应证 3.50±1.82 9.65±3.20

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 1.20±0.95 3.72±1.63

2.2 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

除了项目5和项目14之外,经过社区KAP教育后,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分均显著高于KAP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减少了,但抗生素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美国枪支容易买到,而抗生素很难买到,在中国却相反。”这句话在医学界广为流传,说明中国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

抗生素滥用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1)细菌耐药性增加:抗生素滥用使某些细菌发生变异,导致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或增加;在未完成疗程的情况下频繁更换抗生素,或者用药量不足、未按医嘱用药,都会使与之接触但未被杀灭的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在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下,细菌耐药现象更加严重。(2)药品不良反应增加:抗生素如同其他药品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进入人体以后在抑制和杀灭细菌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反应。医学专家200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在20万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中,40%的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7岁以下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疾病的人数多达30万,占患病儿童的总数量的35%。(3)浪费医药资源与增加医疗费用:抗生素滥用浪费了国家医药资源,导致有限的医疗卫生经费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社会医疗成本投入增加。据15年以前的一项统计表明,仅第三代头抱菌素不合理使用一项就使我国每年浪费7亿元人民币的卫生资源,随着医药资源的丰富和药物购买便利性的增加,抗生素的滥用程度与日俱增,浪费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更是水涨船高[5]。

抗生素滥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层面。但是,民众缺乏对抗生素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曾琬舒等[6]的研究表明,社区民众完全不了解抗生素的占36.44%,很了解的仅占4.86%。杜兆英[7]认为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对抗生素提取源的回答正确率、对抗药性正确认识、对健康的影响及重视性也随之下降,这可能与文化程度不高,医学常识缺乏有关,因此要加大对低文化者的宣教与用药知识普及。黄雅璐等[8]发现通过面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常识,可以减少消费者用药的盲目性,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药物滥用现象。岳兰[9]的调查显示,82.6%居民认为提高对抗生素的使用与认知是有必要的。本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也发现,85%以上的研究对象承认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从来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的信息和教育。可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民众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后,在“抗生素适应证”方面的问题得分提高幅度最大,调查数据也表明回答问题正确率也由原来的31%上升到72%,属中上等水平。“看到周围有人感冒时应提前服用抗生素预防感冒”均分由(6.12±2.39)分提高到(15.80±6.24)分,“抗生素能治疗任何原因引起的感冒、咳嗽、发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疾病”均分由(2.36±1.61)分提高到(5.62±1.94)分,“只要感冒发烧,就应该马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均分由(3.65±1.60)分提高到(8.26±3.76)分,“轻微感冒发烧或炎症时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不需要到医院就诊”均分由(2.46±1.32)分提高到(6.85±3.20)分,说明公众以前对抗生素适应症知识认知程度比较低,经常把抗生素作为治疗或预防感冒的主要药物,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居民把抗生素当做“万能药”,只要身体不适就自行去药店买抗生素服用,而不是先去医院就诊。研究表明,社区KAP教育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的认识。随着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认识的加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使用方法”方面得分尽管与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提高,但是提高幅度相对最小,这表明抗生素的使用是比较专业的知识,普通公众难以通过知识普及教育全面认知。因此,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抗生素的流通使用很有必要。在“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方面,“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大的危害”均分由(4.60±2.47)分提高到(18.50±5.65)分,说明社区KAP教育对提高公众认识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调查对象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个体没有关系,那是社会和医疗部门的事情”,表明此前相关教育开展远远不够,以至于公众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自己无关。“外用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没有危害”这是很多调查对象认同的观点,说明公众对药物的吸收方式以及药代学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也提示在社区开展药物使用和疾病防治方面的KAP教育非常有必要。

对“抗生素价格越贵治疗效果越好”、“抗生素的使用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等问题得分在实施社区KAP教育前、后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在教育前大多数公众就知道这种观念不对,也可能是本研究在问题设计方面有不科学之处。此外,本研究没有深入分析实施社区KAP教育后公众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分析,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社区KAP教育是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社区开展有关抗生素知识的KAP教育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邱家学,李娜.浅析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危害[J].上海医药,2006,27(12):555-556.

[2]王磊.国家治理“抗生素滥用”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N].中国青年报,2004-04-29(2).

[3]郑英丽,周子君.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危害及合理使用的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2007,123(1):23-27.

[4]张琳琳.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使用抗生素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2-28.

[5]樊亭亭.我国抗生素滥用规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3-17.

[6]曾琬舒,吴艳琴,胡世弟,等.重庆市居民抗生素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0):2068-2070.

[7]杜兆英.甘肃省平川地区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J].社区用药指导,2010,13(12):14-16.

[8]黄雅璐,郑海霞,钱凯莉,等.社区居民对抗生素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6):52-55.

第7篇

关键词:护理团队 护理人员 护理工作 情商建设

Abstraction:Necessary of build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 of nursingteamwas analyzed from the view of humanism. How to promote EQ in the nursing team was expatiat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head nurse , nursing humane education,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nursing staff and differential management of nursing team.

Key words:nursing team nursing staff nursing care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 building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新的医患关系,我们必须重视护理团队整体的建设,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很大程度上,护理团队建设的重点是护理团队情商的建设,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提高团队各种应变能力(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要求。

患有心脏病的大多数病人,具有恐惧、焦虑、多虑、认知能力强和情感需求高等心理特点,加之我们护理队伍中年轻护士居多,各种应变能力忽然工作经验比较薄弱。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心内科各病区近几年来,在团队的情商建设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加强人文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不仅减少了护理投诉,和谐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愉悦了我们自己,使我们更好的情绪去面对病人,服务我们的患者,这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将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认真体会护理团队情商建设的必要性

1.1护理工作性质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直接对传统护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机械的治疗和护理上,更注重的是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在分工日益细致的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才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成功的团队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能否充分地发挥群体的智能。而护理工作尤其体现的是汇合众人的劳动和智慧,它是一个团结协作的过程。具有紧密关联性和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性。因此,为了有效完成护理团队工作,就必须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情商。

1.2护理工作绩效的需求

护理团队工作绩效是团队中护理人员(包括护理管理者)之间相互信任和沟通的结果。研究表明,影响一个群体工作效率的因素有三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群体特性和群体效能的意识。当病情发生瞬息的变化时,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高效地完成医疗护理工作,就会显得尤为的重要。此时高情商的护理团队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1.3护理人员情感的需求

提高护理团队情商可以发挥对护理人员情感驱动作用。情感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情感又尤其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团体可以激发热爱集体的情感,使人心情愉快、身心健康、上下一心、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人际关系不和谐,个人利益当先,互帮互助的意识淡漠,必将使团队的凝聚力减弱,即使有再大的物质刺激也是事倍功半。感情的力量往往会超越物质的力量。

2 细致开展护理团队的情商建设

2.1护士长的影响作用

护士长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智能、出众的才学、兢兢业业、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还需要在管理的工作中倾注大量的真实的感情,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商数,在其情感美的感染下,使广大护理人员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双方情感的相互关系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1护士长个人的素质:

2.1.1.1情商水平:应是胸怀宽广,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水平,不能在下属面前喜怒无常和无度,或者在意外面前惊惶失措、烦躁不安,这些不良的情绪对护理人员有很强的感染性,会影响整个团队情绪。

2.1.1.2协调能力:能凭借意志、情感、经验和知识,艺术化地处理护理团队中的上下级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

2.1.1.3还应把握好三点:看问题要客观,处理问题要恰当,与人距离要适当。

2.1.2利益分配要公平合理。利益分配不公对护理人员情绪影响很大。因此护士长在利益分配时要有章可寻,有帐可查,公平合理,一视同仁。以促进合作,化解冲突。

2.1.3知人善任、考核公平、爱护部下。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下属创造各种机会以提升各自的能力,让其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护士长对于提高团队情商具有首要的作用。

2.2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

提高团队的人文素质是情商建设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团队情商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人文素质所含盖的面很广,它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由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组成的精神体系。其内涵是指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它要求护士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养。因此应从根本上要注重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情商护理团队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当护理人员具备了应有的素质后,在护理团队中受到尊敬,受到重视,充分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后,更能突显出熔铸护理团队情商重要性。

2.3护理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

沟通是人们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知识、甚至兴趣、情感等的一种行为。沟通对护理团队中人员的交互行为、对护理团队的营运都起到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只有沟通,才能使护理人员的情感得到交流,才能协调护理人员的行为产生共鸣,形成共同的愿望,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执行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各种例会、内部出版物、局域网、面对面交谈、非正式接触、电话、书信等。同时要创造各种促进沟通的条件,可使护理团体内部和外部能信息共享、消除矛盾、统一思想、增强团结。因此,沟通是提高护理团队情商的重要方式。

2.4实施护理团队内的差异管理

任何一个护理团队其护理人员之间一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护理人员之间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方面,也体现在护理人员之间的情绪上,如态度、价值观等上。这种差异是护理团队内部产生冲突、意见分歧的主要来源。护理团队如何进行差异管理则体现了护理团队情商的高低。差异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有:

2.4.1每位护理人员之间要有透彻的、开诚布公的意见沟通,取长补短,使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心悦诚服地改变不妥的想法和接受别人的意见,支持护理团队的目标。

2.4.2根据每位护理人员能力的侧重,应人而异,应才而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不同的方面体现自我,以达到变要我做成我要做的效果。这种结果是团队的目标实现了,团队中的个人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内部的冲突、意见的分歧也能够化解。

3 效果

通过近3年的情商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科室整体护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提升。护患之间、护士之间的关系大大改善,护患矛盾有效降低,去年仅发生1起护理投诉,其余均科内解决。同时通过正向激励的有效实施,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3年,科内护士共近40篇,科内的业务工作量稳步上升,科室患者满意度逐年提高,无差错及事故发生。护理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及在部级、省级、市级、院级的各项工作检查中,我科均表现优秀,达到了医院与病人双赢的效果。其中情商提升与业务工作量,病人满意度,护理人员学习、工作积极性(主要以论文数,各种比赛获奖例数为参考)的关系列表如下:

表1 情商提升与业务工作量,病人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学习,

工作积极性关系

时间 年门诊人数 年住院患者数 发表

文章 获奖

人次 病人

满意度

人数 提升率 人数 提升率

2007年 274881 9704 4 7 87.6

2008年 336910 22.57% 11146 14.86% 12 16 92.1

2009年 370223 9.89% 11855 6.36% 23 27 98.5

4 总结

通过有意识的进行护理团队的情商建设后,护理人员和护理团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互助和进取的工作氛围,鼓舞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自尊、自重、自信”,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最终,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更大程度的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庆福,金晶,李莉莉等.医院文化建设应做到以人为本J.医院管理论坛,2007,129(7):16-18

第8篇

论文摘要:战后,日本企业经历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日本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企业伦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主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以“忠”为主线的集体主义;以“和”为特征的和美主义;以“责”为取向的责任主义。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价值为最高取向,坚持诚信的基本规范,保持企业伦理建设的中国特色。

    “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内部成员所形成的某种伦理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等,也就是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以及渗透在员工劳动行为中的行为动机、道德心理和道德意识等。”战后,日本企业经历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日本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企业伦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日本的企业伦理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借鉴,对中国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的企业伦理思想

    (一)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今天的知名日本企业,在成立之初普遍面临着人才匾乏的问题,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日本企业树立了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伴随着这一理念的确立,日本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这些企业的成功,为其它企业树立了榜样,言传身教之下,其它日本企业纷纷效法,普遍把人本主义作为一项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渐渐转化为日本企业的首要伦理规范。

    日本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而人是最宝贵、最值得尊重的要素。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形象地说,“人才资源就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原先并不起眼,但经过磨制就会成为发光的宝石。”按照他的说法,每个人事实上都具有优秀的品质,企业应该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发现和发掘这种优秀品质。松下的这种人才哲学是松下企业伦理的思想基础,同时又不断丰富着松下的企业伦理。

    日本民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儒家传统的民族,儒家文化讲究“合”,强调一统,这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企业家们把这种团队精神应用到企业管理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有着很强的归属感。这种双向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在制度方面,通过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企业风险分担等一系列的制度,减少职工在职业、职务、收人等方面的不安全感,提高职工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在内部管理上,讲究方法,如:采取不过分表扬个人成绩,不过分追究个人责任等手段,加强集体管理和集体效益;在绩效考核上,注重对员工所在的团队的考评与奖惩,很少将指标细化到员工个人。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使企业和员工变成了利益整体,员工和企业在这个利益整体中同成长、共进步,也正是这种伦理思想的渗透、感染和激励,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市场主体。

    (二)以“忠”为主线的集体主义

    受儒家、佛家思想浸甚久的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忠孝观念。日本人的忠孝观念使其在企业中自觉地忠于上级,服从上级,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上级的人格魅力,也不是因为上级的强制命令,而是由于其效忠对象的地位及其命令对于实现集体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对集体的效忠使日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日本人看来,集体的目标是最高的,个人及子集团的目标必须严格服从于集体目标,当集体有着明确而系统的目标,并且该目标对所有人都有意义时,个人与集体的同一化将会变得最为强烈,人们将用关涉到集体目标的强有力和持续不断的行为来实现对集体的忠诚。对员工忠孝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日本企业成立和成长的全过程。企业在发展中会引导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职工与企业共存共荣。日本企业文化中所表现的集团生活制度,就建筑在忠孝文化上面,企业一般都会抓住各种机会向职工灌输个人与企业休戚相关的思想,培养他们忠诚于企业的意识。企业会让它的员工相信,任何个人对他所属的团体都负有重大责任,个人对集体应负的责任是没有止境的,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其表现如何,都必须承担整个集体的荣辱毁誉,员工们唯有团结一致,工作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这种群体力量和效应,又反作用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个人忠于企业,从企业中获得利益,企业给员工以照顾,换取企业的发展和利润,这种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日本企业伦理的显著特征。

    (三)以“和”为特征的和美主义

    科学建立在对规律的正确认识上,日本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它能够对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发展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在对规律的把握中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在员工之间的关系上,员工们相信集体的效用,认为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把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了团结、互助、互帮、互促的人文氛围;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念,员工们则有着强烈的以“忠”为主体的集体主义观念,两种观念的互动将员工与企业捆绑成一个利益整体,双方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齐心协力;企业视诚信为立企之本,格守基本的伦理规范,用有形的规则和无形的道德共同规制企业与企业间的经济行为,企业之间有失诚信的案例鲜有发生;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日本企业普遍重视对社会的回馈,力所能及地奉献社会,自觉地将企业使命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许多企业都有向慈善机构捐助的传统,他们将慈善捐助作为回馈社会的直接方式,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为对社会的最好回报。另外,日本企业普遍重视环保,积极开发清洁、节能、高效的产品,努力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团结互助的员工关系,互相尊重的劳资关系,诚信为绳的企业关系,积极奉献的社企关系,构成了日本企业的和美图景。

    (四)以“责”为取向的责任主义

    履行社会责任是日本企业伦理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和实现股东、员工、社会三方面的利益;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统一起来。

    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对日本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树立有着奠基性的影响。涩泽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写出《论语与算盘》一书,在书中,涩泽颠覆了传统观念中“义”与“利”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商人只要取之有道,其“求利”行为就不会违背先贤古师的圣训。为此,他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认为一个人既应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也应有“商”的才干和能力,只有士魂而无商才,充其量是纸上谈兵的说客,但是离开道德的商才又是吝音、奸诈的商才,不是真正的商才。所以,很多企业都把产业报国、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使命。无论是本土的还是设立在海外的日本企业,都把企业的价值诉求放在奉献社会,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赢上。正是由于日本企业的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日本企业伦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日本企业家把“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在他们看来,企业越是竞争得激烈,人的因素就越显得重要。“人”在他们的经营理念中被归结为最重要的资源。例如,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在遭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力争做一个能够保证雇用的公司”这一宗旨,通过限额招工、内部转岗、员工再培训等措施,稳定了员工队伍,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和衷共济。日本企业普遍注重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并把这种投资潜移默化在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中。每当员工取得出色的成绩时,领导都会给予庆祝;每当员工个人或家庭生活发生困难时,领导和企业都会出面帮忙解决。通过人文关怀,给员工营造家的氛围,让员工觉得企业就是自己的家,这样就使员工自然而然地融人企业的整个团队中。

    中国企业,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官本位思想,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都自觉不自觉地以“领导”为中心,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能否得到尊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在企业改制,或受到外部大经济环境冲击的背景下,不尊重员工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雇主和员工之间有失诚信的案例并不鲜见。近年来,有的企业也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引人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但是,这只是条例和制度的照搬,是低层次的引进,仅仅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有的甚至只是为宣传或应付上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作秀。老子曾经说过,“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员工没有感受到企业的“真心”,也就不会报企业以“实意”,只要企业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员工对企业的主观认同就远远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二)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的最高价值取向

    社会是企业成长的土壤。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再到商品销售,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环节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高质量、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将服务社会、造福大众作为企业的最高价值取向,那么,社会和消费者就会以愉悦的心态接纳企业,为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企业也就拥有了更大的市场潜力,企业与社会将在这一过程中双向得利;相反,如果企业在发展中只注重眼前的短暂效益,就势必会造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线行为,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过很长一段以高投人、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固然保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更严重的后果是,这些企业寅吃卯粮,过早地消耗掉了企业在后期发展中才消耗的资源,超出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这条道路,既不符合发展的规律,又危及人民的切身利益。但是,这条道路在很多人的心中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情结,“先破坏后补救,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口头上被大加批判,在现实中却大行其道。特别在GDP崇拜没有被完全摒弃的背景下,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环境指标大开绿灯,而失去正确价值取向的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己之利,毫无节制地向社会索取各种优质资源,排出的却是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废物。这些企业,一旦遇到社会危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变动,都会被毫不客气地淘汰。中国企业要避免目光短浅所带来的尴尬,在企业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自觉主动地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企业的价值,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立企之道。

    (三)确立诚信的基本伦理规范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信用性、契约性和国际性等都需要诚信的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占有市场份额,获取商业利润,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企业有兴盛与衰落、成功与失败,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凡是效率高、效益好,搞得比较成功的企业,都是信誉比较好的企业。日本的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商业信誉,把商品的品牌,企业的声誉视为生命。这其中不乏有技术先进、品质优良、服务周到、营销灵活等企业生存发展的诀窍,但核心问题是取信消费者,是诚实守信。

    历史地讲,中国是一个以诚信立邦的国家,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优秀的诚信道德思想的传播和熏陶下,中国逐渐形成了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以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转型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企业失信的现象。企业失信,不仅给市场经济秩序造成混乱,而且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当前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商业信用缺失、金融信用缺失和消费信用缺失、中介信用缺失和政府信用缺失等几个方面。据报道,“在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写至2000。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而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确立诚信的基本伦理规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在博采众长中保持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