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7: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图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到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此日,北京与广州相比,北京的白天长。(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到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到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此日,北京与广州相比,广州的白天长。(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到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到此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二、从动态看
1.昼夜长短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北半球白昼长,但昼长<夜长;到春分日,昼长=夜长;过了春分日,白昼继续增长,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短,但昼长>夜长;到秋分日,昼长=夜长;过了秋分日,白昼继续缩短,昼长<夜长。(南半球恰好相反。)教师可以在此引导学生做出小结: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夏至日则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南半球恰好相反。)2.极昼极夜的变化冬至日夏至日: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到了春分日消失;过了春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昼,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夏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夏至日冬至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到了秋分日消失;过了秋分日之后,北极点及周围开始出现极夜,且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冬至日达到最大。(南半球恰好相反。)由例子可以看出图表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一)、化难为易,加强理解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门槛高,理论性强。其中很多知识学生在初学时都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轻松攻破这些难点,在讲述时采用图表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比如“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一内容就可采取图示法结合多媒体演示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弄清楚地球的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而不至于让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
(二)、通俗精练,利于记忆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多,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复杂,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表教学法,会将这些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及动态记忆。本来课本中许多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采用图表教学法,就可以很轻易地讲透这些知识的实质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突出重点。例如,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就可以采用图示法和表解法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讲授。又如,“我国的人口迁移”这一节在课本用了较多的文字阐述,其实要是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图,内容就简单多了。
(三)、化静为动,直观形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插图众多,学生普遍有地图册及常用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但这些插图和地图内容毕竟是静态的,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某些地理知识的演变和形成过程,如果采用板图、板画教学,边讲边绘,化“静”为“动”,不仅阐述清楚了地理知识的相互关系、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
(四)、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涉及到很多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读图才能探寻出真正的答案,要是学生在图形分析方面缺乏能力,就会对其地理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制约了地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展开教学过程,读学生需要加强读图方面的指导,将图形分析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各种题型中对图形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对图形表达的地理信息做到正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解题。以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对世界水稻分布图加以利用,第一、让学生对水稻分布的主要地区观察,接下来让学生对气候图进行查阅,对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的主要气候做到一定的掌握。第二、教师让学生对土壤分布图进行查阅,对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土壤做到掌握,也可以让学生就水稻种植区的光照条件、降水量等展开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容量,也提高了学生对水稻种植区地图的理解,能够对更多和这一图形存在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到有效的掌握。第三、教师可以积极推广这样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对别的作物种植区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等状况展开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顺其自然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读图,促进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使应用图文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在图文转换方面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实现提高
同其他课程比较,高中地理课程显现出很大的差别,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题目中涉及的图形展开思考,这样就会使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有所保障。把图形表达向文字信息转化,在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训练学生的图文转化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对解题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做到充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文字、地图、数据信息相互转化能力加强引导,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大幅度提升,使学生对视图解题技巧做到熟练掌握。以“风频示意图”为例,可以把这个图改写成很多其他相关题目,在题型中,这个图既可以对某地区各月份的降水量表示,也可以对温度变化量、光照时间表示。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训练学生对这种图形的分析技巧做大掌握,结合图形对相关的数据分析,之后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对当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对问题的答案确定。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筛选能力大力提高,以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部、东部、西部1990年、2000年人口分布图认真观察。但就这两个图而言,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之多,学生必须紧密结合教师的问题,有效筛选信息,这样有利于使答案的准确性有保障,也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重视训练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提高
强调课堂学习与室外地质调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书本上对地质相关概念的描述仍比较抽象,因此,各所高校皆强调野外地质实习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基本概念与现实工程中的真实地质条件一一对应起来,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而言,野外地质实习内容常包括野外岩石的识别、地质构造和地质年代的识别、岩层、节理等产状的测定和描述等。各所大学对以上工程地质基本知识的学同小异,其目的是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感知,但是,同时,各所高校之间在这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各有所侧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增加了现代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的学习内容,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相关方法、原理及应用,比如介绍了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TSP等先进手段在隧道工程建设的应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对野外地质实习极为注重,实习内容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和工程实践实习两个阶段,实习实践时间长达20~30天,考察湖南西部地区在建或已建项目所处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以一个工程建设者的角度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建设中去认识地质现象。石家庄铁道大学地质教研室现有8名教师,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4名。获得的奖项包括校级讲课比赛特等奖1名,二等奖1名,校级优秀教师1人,今年主持或参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并承担省级精品课程1项。虽然教研室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但是,和兄弟院校的工程地质教研相比,我们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处。首先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工程地质是一门经验型极强的专业,需要足够丰富的现场工程经验,因此需要老中青传帮带,让青年老师尽快熟悉和掌握工程地质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设置偏少。最后,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工程地质中先进的技术方法在教学中介绍的内容不够多。因此,为了跟上国内兄弟院校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的步伐,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详细的调查和对比分析,目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土木工程地质教材的使用各自为政。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各自高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讲义编排而成,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导致经典精品教材较少。单从教材的题目上足可看出目前教材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例如中南大学所用的教材为《土木工程地质概论》,浙江大学的教材题名为《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石家庄铁道大学所用教材题名为《工程地质学基础》等。
2、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课程交叉重复,无法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工程地质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岩土工程、隧道工程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由于与其它学科老师交流不够充分,往往存在重复讲授的情况。比如,以有效应力这个概念为例,在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等课程都涉及到,由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各科老师为了追求各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会着重讲解这个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但是从侧面也可说明知识的重复交叉导致学业内容的累赘。
3、课时安排过少。目前各所高校对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课堂课设课时大多是32~48个学时,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显得极为紧张而紧凑。从实际教学安排来看,基本上讲解完三大岩石、地下水、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来探讨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往往后面工程应用的章节皆为学生自学。
4、知识学习与工程案例结合程度不够。由于部分老师本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不多,同时又由于课时的不够,这两部分原因导致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枯燥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情绪。
三、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很好地解决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更多地学习到有助于工程实践的知识,必须有针对性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所述:
1、建立和完善土木工地质程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找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精简重复的教学内容,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使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就是教材建设,因此,有必要根据新时期土木工程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编写一本深入浅出的教材,教材中不仅包含传统的知识要点和概念,还应包含当前新的地质知识观点、新的地质勘查手段等,同时还应包含工程实例,让学生尽可能地更深入地建立起工程地质与工程项目的联系。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有新视野、新知识的老师,以此给课堂注入新的气象。
2、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注意授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采用“讨论试”、“启发式”教学模式。同时,要注重课前的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善于总结归纳每节课的重点,以“主线法”讲授课程知识。
3、增强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首先就体现在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上。尽量安排更多的课时,让老师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去讲解基础概念和工程实例。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比如规定某个主题,要求学生自主独立进行文献调研,完成该主题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并加大平时学习报告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另外,强化考试试题库建设,完善考试规范和制度,强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最后,要重视工程地质实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从大自然中去认识和掌握工程地质现象,使学生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亦可锻炼学生们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4、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工程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工程实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老师可以把自身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如何解决工程问题,分享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积累相应的工程经验知识。
四、结语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学习风格 教学风格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风格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同时,第二语言的本族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语言学习效果。如何协调风格的跨文化冲突是语言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和属性
“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性,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人群都有特殊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定义和属性,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学习中遭遇到的学、教风格冲突问题,以期更好地加以解决。
1.文化定义。19世纪以来,国外学界对文化的理解逐步脱离神学体系和自然主义的束缚,开始转向科学的理解。这种转向源自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解释,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定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其是第一位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
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文化定义”,综合各家观点,文化的定义具体如下:(1)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总和;(2)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致和传递;(3)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其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和价值;(4)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5)文化是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系统认知”;(6)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2.文化属性。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如下属性:(1)文化是可被后天传授的。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亲身实践、口口相传或者书面语言进行传授。(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文化可被理想化地推定槟骋簧缁峄蛉禾逅有成员的共享行为。(3)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着时间发展、时代更替而不断演变、进步。(4)文化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连接的,触动其中一处,其他部分就都会受到影响。(5)文化具有约束性。文化具有教化功能,能指导约束人们行为。(6)文化具有民族、种族中心和群体中心的特点。特定的民族、种族和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期在一起生产、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了思维模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社会习俗。
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既抽象又具体。只有了解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属性,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扎实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冲突现象。
二、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定义和类别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用以感知学习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质,是学习者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新技能的方式,也是学习者吸纳和理解新信息的内在特点。学习风格会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习环境、社区背景和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Reid,1987,1995)。
“语言教学风格”则是教师在自身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倾向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学习风格具有一致的特点,是其学习风格的直接反映。
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可分为如下类型(按对应组别分类):
1.感知型―直觉型(Sensing and Intuitive)。感知型学习者/教学者倾向通过“感官”观察和收集数据,喜欢具体的事实和细节,强调记忆,喜爱规则和标准的程序,不喜欢过于复杂的事物。直觉型学习者/教学者往往不重视细节,倾向通过“下意识”感知、记忆。这类主体往往更为抽象,富有想象力,处理概念和理论的能力更高。
2.视觉型―口头型(Visual and Verbal)。视觉型学习者/学习者习惯以视觉方式接受或呈现信息。口头型学习者/教学者则习惯口头指导。
3.主动型―反思型(Active and Reflective)。主动性学习者/教学者具有强烈的实践动机和倾向,他们喜爱动作实践活动。反思性学习者/教学者喜爱充分思考的环境条件,思考更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4.连续型―整体型(Sequential and Global)。连续型学习者/教学者以单元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来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指导,喜欢分解词汇和句型,偏好结构化的教学。整体型学习者/教学者习惯在整体层次上理解学习材料,倾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材料。
5.归纳型―演绎型。在归纳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倾向观察现象,推理论证,总结原则。在演绎型学习与教学中,主体以原理、规则为基础,推导现象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人们形成价值观和学习理念的主要环境。因此,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形成其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重要原因(Oxford,1992)。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教学风格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各种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研究者们发现,不同国籍和民族的社会成员有不同偏好,分析如下:
1.整体型和分析型风格。拉美人更倾向整体型风格,如预测、推测(从语境中猜测),他们总体属于高度的场依赖主体。中国师生多为整体型主体,他们会努力在不同事件和事物之间寻求统一性。欧洲裔、美国人多具有清晰分析和低语境化的抽象风格,他们把观点基于逻辑推理而非人际关系之上,以寻找差异,找出因果关系。
2.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风格。欧洲裔、美国人的场独立风格高于非洲裔美国人、拉美人和亚洲人。对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他们多具有场依赖和场独立的双重特征。中、日的社会文化允许这两种风格的同时存在:一方面,中日师生会根据社会语境做出整体的认知联系,具有场依赖风格。另一方面,中日师生在严谨态度的引导下,讲求细节,这促成了他们的场独立风格。
3.情感型和思考型风格。拉美学生多为情感导向,具有明显的群体导向。同时,他们倾向公开表达情感,属于情感冲动型。日本学生期待教师尊重他们的隐私,不善表达个人情感,倾向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日本学生喜爱高度结构化的演绎方式,倾向不断纠正细节上的失误,具有分析型倾向。同时,日本人注重反思,追求细节的完善,尽量减少冒险行为。非洲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尤为倾向思考型风格,这与土著美国人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及非洲裔美国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有关。
4.冲动型和反思型。拉美人具有一定的冲动型风格倾向,这与其外向型风格相关。日本学生则表现出更积极的反思型特征,他们追求准确性,但不愿冒险。日本人往往深思熟虑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不适应猜测式的方法。土著美国人往往表现得反思性过强,他们自尊心强,但在尝试新事物时显得过于被动,害怕“丢脸”。
5.具体连续型与直觉随意型。东亚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注重具体连续的学习风格。中国、日本、韩国和埃及的人群具有具体连续型的学习风格,他们经常利用重复、强记、计划、分析、列提纲的方式进行学习。欧洲裔美国人多数为直觉随意型,他们在抽象思维、想象力、理论性、智力性和原创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土著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总体偏向具体连续型学习方式。
6.封闭型和开放型风格。亚洲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如韩国学生坚持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意见为重点。日本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快速而经常性的纠正。阿拉伯学生往往以排他性的观点对待正确与错误,界线较为分明。非洲裔美国人比土著美国人表现出更多的封闭性特点,而土著美国人则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变化性,喜爱非结构化的课堂。
7.外向型和内向型风格。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群喜爱交际、健谈,偏好以整体班级为基础的外向型学习方式。西班牙学生也表现为外向风格,他们高度社会化,合作性强,热衷实现社会目标,对他人的需求敏感,并渴望与教师形成密切的关系。非洲裔美人相对外向,喜爱社交学习,喜爱在群体中分享,喜爱有新意的事物。非洲裔美国人在群体交流时还喜爱非口头语言,如眼神交流等。土著美国人也表现出外向特点,合作性强,但对外来者怀有戒心。相对而言,亚洲学生谨慎和内敛。如日本和韩国学生属于内向型风格,他们不喜欢公开的身体接触,也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总是显得安静、腼腆。
8.视觉型和听觉型风格。东亚学生倾向视觉型学习风格,其中,韩国学生的倾向度最高,远高于美国学生。同时,中国和阿拉伯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倾向,中国学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听觉特点。但是日本学习者则最不擅长听觉学习。
研究表明,不同社会文化的成员具有自身倾向的风格偏好。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接触的是迥然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及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的外籍教师,他们必然产生不适应乃至诧异的感觉,形成跨文化的风格冲突。
四、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冲突及解决之道
根据相关研究和笔者的观察实践,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往往不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经常发生冲突,导致语言学习效果的削弱。比如,Oxford等人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跨文化冲突。该研究对中韩研究生、美国教师、美国研究生和中国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具有不同的风格,导致跨文化的差异。中韩研究生对美国教师的整体型、开放型、直觉型和动手型风格感到压力和焦虑,而美国研究生对中国教师的分析型和具体顺序型风格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效果。
据此,我们认为以第二语言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教学风格上“契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和拓宽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学生风格,减少跨文化冲突,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故意“不契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不适应的“教学风格”中调整自我,拓宽学习风格,提高跨文化适应性(吕玉兰,2000),适应新环境,成为全面的学习者(All-round Learner)。无论是契合还是不契合的方式,第二语言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的背景文化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和言语行为特点,为学习者创造理想的语言教学环境,增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Reid,J.M.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TESOL Quarterly,1987.21(1):87-111.
[2]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5.
[3]Oxford,R.L.,Hollaway,M.E.,and Murillo,D.H.Language learning styles: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tertiary ESL/EFL classroom.System,1992.20(4):439-456.
参与者:苏静静 何慧莲 周玉婵 黄翰玲 唐文华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处理和整合,针对新教材中明显增加的学习活动量,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或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或来源于教师的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教师多采用撰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记录。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教师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仅限于教师个人的思考或者几个人的交流,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通过一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我坊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工作坊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有待研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众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经教学实践检验,形成“问题卡片”,在累积成“卡片库”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对“地理教学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研究,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们在研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模板
传统的卡片用来记录各种资料,方便分类检索。我坊主要通过制作电子版的“问题卡片”模板,设计出“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电子模板,并在工作坊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完善“问题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学的效率。(“问题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模板
探究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案设计:刘敏红 班级:高二(4)班
1.常规教法: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讲授课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提高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传统的教法,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哈欠、开小差等情况,教学效果一般。
大多数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打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法开展教学,力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2.创新教法尝试。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将教材内容分为“环境污染”“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看城市发展”4个板块。课前,由各个小组的学生认领相应的学习板块;小组成员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电脑设计。我要求各个小组通过摄影、上网、查阅报刊书籍、绘画创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题的图片收集。在收集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得有失”,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收集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各小组展示本组所收集到的图片,介绍在收集图片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面性观点。
教师归纳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负面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4.学生自由讨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列举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途径。
(1)产生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等。
(2)解决的途径。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建设卫星城市,开发新区;等等。
5.调查研究。根据上述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建探究小组,针对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
参考课题:①探讨市区排污企业布局;②近年来梧州市区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学校周围噪声污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④企业“三废”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情况;⑤城市垃圾处理;⑥城市“乞讨部落”调查;⑦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⑧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要求: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以下七点。①课题的提出;②调查的途径和方法;③调查的思路;④实施调查;⑤撰写论文;⑥小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体评价。
6.点评。在本课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再调查、再讨论的方式,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实施教学问题累积机制,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坊要求每个成员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每天至少提出1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共同讨论。假如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之后,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邀请区课题组的有关专家针对相关问题,以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答。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建立教学问题累积机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累积方式。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问卷调查。传统的问卷调查主要以书面提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回答,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统计、研究。我们的问卷调查基本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以工作坊为平台,先在工作坊成员中征集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制作成调查问卷,最后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师生,从而收集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建立“问题卡片”提供素材。
2.同课异构。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发现哪种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针对上一回的教学过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并使之变得更完善。通过“同课异构”,为形成“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提供了实践素材。比如,教学七年级地理《日本的工业分布》一课,工作坊成员周玉婵、彭榕君分别设计了“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周玉婵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请学生扮演小商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投资眼光到日本选址办厂,要求学生在日本地图上标注出厂址,并说明选址的理由。这样的导学策略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区位的优势,充分理解日本工业分布的规律、特点及原因,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彭榕君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则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电器柜,统计由日本进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或日本汽车品牌等,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原因,将“地理在身边”这一主题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两位老师设计的“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各有侧重,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我们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认为,周玉婵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彭榕君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这对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来说,截取某节课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间大致在十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片段教学与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能够体现教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独到见解,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探讨。
一、全民地理素质急需提高
今年5月,某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包含地理素质知识的科技随机抽样调查,对1000名群众开展了问卷测试,其中地理知识素质题正确率为:对温室效应比较清楚或了解有所深入的占52.8%,明白“臭氧层变薄会导致皮肤癌发病率上升”道理的正确率33.5%,判断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止地球的54.7%。在举例描述科学技术产生可能性危害题目中,认为“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占53.1%,认为“生态资源开发不合理,消耗透支”的为24.6%。从汇总的情况看,基层群众的文化科技素质中和自己接触最多的地理常识知识比较匮乏,不少群众对“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态资源过度开发”等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由此体现出强化地理素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堪忧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因为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作为选修二科目出现在学业水平测试中,高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地理课不重要,上不上没有太大的意义,导致许多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缺乏压力,学习热情减退,缺少积极性。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效果不好,高中生又是即将步入或逐步进入社会的准公民,会对未来国民的地理素质产生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强化自身业务素质,创新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三、加强地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要明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地理知识教学、地理技能培养以及应试技巧联系,以提高考试分数为教学目的,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注重传授地理科学知识、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操,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开展地理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学生地理品德素质与行为素质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强化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国情现实、人口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教育。
2.要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履职能力,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地理教学基本功包含课堂教学技巧、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近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教师地理优质课评选、教学论文竞赛以及其他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为广大地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一些困境,地理教师更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对地理教学工作充满激情,爱岗敬业,创新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探究兴趣 意识 方法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05-01
数学探究式教学已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践行。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
1 展示魅力,激发探究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关键要让他们领略数学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1从生活入手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展开教学,并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巨大价值。比如,分式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提问:(1)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2)“中秋节”一般会吃什么?(3)要把一个大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吃,每个人可以分多少?(4)如果要分n份,你会怎么分?中秋节是学生每年都会过的重要节日,非常熟悉;分月饼的事情绝大部分学生也都做过,大脑中可以很快呈现出形象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开了,在不知不觉中学完了课本中的知识。
1.2在活动中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数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学习“轴对称”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完成下列操作:
(1)在白纸上滴少许墨水,并将其涂成自己感兴趣的线条或简单图形(注意速度要快,不能让墨水发干)。(2)沿着距离墨迹3~5cm的一条直线将白纸折叠并压平,想一想:(教学论文 )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3)展开白纸,观察折痕两侧的图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它们有何特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从直观感觉上了解轴对称的概念,而且还能将轴对称的本质特征和性质都找出来。这样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而且,通过动手,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探究。
1.3 用情感触动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相关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其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教师除了要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外,更要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用热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帮助他们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激发探究的内动力,引导他们展开联想、理性推断,见人之所未见,获人之所未知。
2 预习先行,培养探究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预习,放手让学生质疑(对书本质疑、对数学公式质疑、对课题质疑等),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学习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a+b)(m+n)=am+an+bm+bn”时,可要求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预习:(1)画出四条长短不一的线段a、b、m、n。(2)画出四个长方形,使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a和m,a和n,b和m,b和n,剪下这些长方形纸片,并分别将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写在纸片上。(3)你能将剪下的四个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试一试。(4)想一想: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什么?请用含a、b、m、n的代数式将大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都表示出来。(5)同组的四名同学比较:你们拼出的图形都一样吗?大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表示方法?通过讨论,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由于拼图方法不唯一但结果却是相同的,以此引发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比较讨论后,很快能达成共识:只要合理分类,就能“殊途同归”。
3 问题引领,指导探究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明确方向。比如,教学“点的坐标”,我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在坐标纸上画出一些简单的直线型图案:如房屋、飞机、圣诞树等。(2)指出各顶点的坐标,并将坐标记在纸上。(3)让同桌按你的坐标先描点,再依次连线。(4)比较两人所画图形是否相同。坐标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通过画简图,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坐标,较好地巩固了“写出点的坐标”和“根据点的坐标描点”的方法与技巧。
一、景泰蓝画教学引入背景
(一)景泰蓝的定义
景泰蓝的正式名称为“铜胎掐丝珐琅”,俗称“珐蓝”,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二)景泰蓝画的由来
景泰蓝画又称金丝彩砂画、景泰蓝装饰画等,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彩砂等材料着色,最后将画面做抛光处理,使成品画面呈现水晶般透明、亮丽的质感,也可以处理出磨砂、亚光、沙粒感、立体等多层次画面效果。因此,景泰蓝画在市场上一直有较好的销路,受到大众的青睐。
由于该画种制作工艺容易掌握,画面线条流畅,轮廓分明,色彩绚丽,立体感强,引入课堂教学后,很受初中学生的喜爱。
二、开展景泰蓝画教学所需工具材料一 我校开展景泰蓝画教学,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如下:
工具类:小剪刀(用来剪断丝头),镊子(用来固定金丝),注射器(用来装万能胶,方便涂胶水粘丝用,图1),切割机或小锯子(用来分割板材,图2);小铲刀、碗或小盘子(用来调配彩砂,图3)。
材料类:氧化铝丝——有金色、银色、黑色等,规格有o.5mm×Inu´n和0.3nun×lmm等型号(图4);高仿釉料,也叫彩砂,用来填涂色彩,有耐高温、耐腐蚀、不褪色等特点(图5);万能胶和108胶水,分别用来粘丝和调色(图6、图7)。
此外,还要准备复写纸、红色圆珠笔,以及o。5cm厚的板材。板材的大小根据画幅需要进行切割,通常要比画幅实际尺寸四周多出2~5cm宽,并且要求平整无缝隙,比如木质夹板、中纤板、宝丽板等,用作制作景泰蓝画的底板(图8)。
三、景泰蓝画的制作方法
为了降低初学者入门的难度,我们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美术基础,在市场上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仅取消了后期覆膜抛光技术(后期以加装玻璃镜框做装饰),也在掐丝、填砂和调色等环节降低操作难度,使之更符合课堂教学需要。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景泰蓝画制作方法:
第一步,描图:把创作稿用复写纸描在平整的底板上,要求接线紧凑,线条流畅、自然。如果是对实物打印图片描稿,还得进一步对形象进行线条提炼和概括处理(图9)。
第二步,粘丝:专业的讲法叫“掐丝”,就是使用铲子的手柄拉直金丝(氧化铝丝),用针筒装好万能胶涂在描好线的夹板上(图10),按照所描线的位置涂好万能胶,然后用镊子固定好金丝的内侧立面,按照线条的形状尽可能精准地粘在底板上(图11)。粘好后,用小铲子的木柄轻轻敲打金丝固定,再用剪刀准确剪掉多余的金丝。这一步骤中,应注意涂胶要适量,粘丝要流畅挺拔,保持铝丝的干净。
第三步,填色:首先根据作品彩图,调配所需颜色的彩砂;接着用108胶水和水调配彩砂,彩砂、胶水、水的比例大约为5:2:3;最后把调好的彩砂填充到所在区域的底板上。注意上砂要均匀、平整,可以趁水迹未干时适当摇动板面,使砂随着重力自然铺平。用此方法依次上完所有区域;通常按照先小空间后大空间、先面色后底色的顺序进行。(图12)
彩砂)为一体的创作形式,对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细致耐心的行为习惯、审美素养、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都有独特的作用。
我们把教学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门阶段。主要学习景泰蓝画的工艺制作技巧,比如掌握粘丝技巧、学会彩砂和胶水的调配使用,以及调色的方法等,还包括制作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内容以卡通画、脸谱、抽象画为主,比如古代戏曲人物脸谱系列、卡通系列、传统纹样、平面装饰图案等,这些表现内容色彩较单纯,线条较简单,便于学生入门。(图13至图16)
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主要从中挑选技术熟练,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工艺相对复杂的作品制作,形式主要为工笔画(图17、图18)、装饰画等,比如:模仿名家抽象画系列(图19)、装饰画系列(图20、图21)等,这些作品线条疏密有致,色彩对比艳丽,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制作。
第三阶段为创作阶段。选取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景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主题进行创作。这也是为了开发乡土资源,尝试以景泰蓝画教学为载体,将本土的各种原生态水乡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在初中阶段实施的美术课程资源,并开展校本课程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和研究。比如指导学生创作的《黎氏大宗祠》(图22)、《文阁塔》(图23)、《龙舟》(图24)、《给妈妈洗脚》(图25)、《东坑卖身节》(图26)等作品,很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得到了本地师生及家长的认同。
第四阶段为形式拓展阶段。通过教学,学生可熟练运用景泰蓝工艺,尝试制作各种主题和形式的美术作品,充分展现景泰蓝工艺画的材质和肌理带来的独特视觉美感。比如景泰蓝书法系列(图27、图28)、挂盘系列(图29)等。我们也尝试和其他学科整合,充分发挥,景泰蓝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兴趣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如学生在指导下独立制作的景泰蓝画《生物细胞模型图》(图30)和《东莞行政区地图》(图31)等;前者曾荣获市级科技小制作一等奖。
五、成效与启示
(一)兴趣日益浓厚,技能素质日益提高
景泰蓝画兴趣小组在组建之初,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参加,为此,我们只能通过各班美术课代表去动员。经过仔细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且自信心不足。通过第一阶段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从线描不准、丝粘不齐、沙上不平,到第二阶段已经能够熟练完成各个环节,还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和调色能力也都得
四、景泰蓝画特色教学模式探究
景泰蓝画是集绘画(描稿)、工艺(掐丝)、着色(上到明显提高。从艰难完成第一幅简单的作品,到后来已可以娴熟地制作第二幅较复杂的画面,色彩感觉也丰富了起来。可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景泰蓝画的独特美感莫过于其工艺美。随着制作的深入,学生的工艺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在完成了第一幅作品后,就产生了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从一开始逐班去“请”人参加,到现在每天都挤时间到画室作画,学生们的兴趣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陆续要求加入活动小组。
随着景泰蓝画特色教学的延伸,各班特长生不断增多,学校美术氛围渐浓,班级美术教学效果开始显现,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氛围。据综合考评结果显示,大多数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综合素质在班级甚至全年级都名列前茅,其他学生也有明显进步。
(二)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工艺
在我校开展活动之前,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景泰蓝,什么是景泰蓝画。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现在学生对景泰蓝的历史都有了一定了解,也明白了景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设计、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在知道一件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后,学生更加惊叹,他们在后来的具体制作景泰蓝画的过程中,明显多了几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也多了一份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三)学校有特色,教研有主题,教师有目标
目前,我校已挂牌成立“广东省景泰蓝画创作与教学实验基地”,确定了以景泰蓝画教学为特色的美术教育发展方向。同时,围绕景泰蓝画特色教学,我们的教学科研有了明确的方向,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美术新课程实验中岭南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子课题“初中景泰蓝画校本课程与中堂水乡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结合的研究”,在2010年12月前顺利结题;教师撰写的景泰蓝画教学论文曾荣获东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结合水乡文化资源开展‘景泰蓝画’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已被列为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相关研究工作也已经展开;接下来,将着手利用本地水乡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和拓展景泰蓝画的表现形式,形成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