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7: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据通信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质上来讲,红外通信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开展调制和解调。这样可以产生红外通信并且传输数据,通常所说的红外通讯调制器就是红外通信的接口。具体点来说,利用950nm的近红外波段红外线来传输各种信息即为红外通信。发送端能将基带处的二进制信号调制成所需的脉冲串信号,红外发射管又能发射出各种红外信号。接收端把传输过来的光脉转变为电信号,待完成放大、滤波等工作后再传送到解调电路实施解调,变成原来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输出。一般使用的有:①借助脉冲宽度来完成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及PWM;②使用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完成信号调制的脉时调制,即PPM。
2红外通讯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优势
现今的数据通讯方式非常多样,但应用领域最广的还是红外通讯技术,红外通讯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它主要下列几点显著优势:首先,红外通讯技术便于进行数据的收发,它的所有数据都只是将电脉冲和红光脉冲进行各种转化;其次,红外通讯技术摒弃了传统的线缆连接方式而使用先进的无线电连接,方便进行小型设备的数据传送工作;再次,红外通讯技术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仍符合旧有的数据传输的有关规定;最后,红外通讯设备进行的是两个设备间的直线数据传输,它的锥角度数不超过30度,所以保密性能更强。此外,红外通讯技术的最显著优势是传输速度快,这是传统的传输方式所不可比拟的,现今常用的传输速度是4M,不过,最先进的VFIR技术早已达到16M。
3可以运用红外技术的设备
红外数据通讯在数据传送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所以在多种小型设备中都有应用,本文只列举了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使用了红外通讯设备的技术,例如:①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脑;②打印机等各种电脑附属设备等;③各种通讯联系工具;④单反相机、家用笔记本、电视机顶盒和手表等;⑤各种工业用或医用设施;⑥网络的接入设施。
4红外技术的缺陷
进行红外数据传输时必须直线工作,这就需要彻底排除其间的障碍物,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数据传输工作。分析当前的红外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发现,其通讯速率是有待提高的,否则将无法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红外通讯技术的突破点在于引进了先进的无线传输方式,这也使得其使用功能比较简单,想要扩展其功能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的。
5红外技术为计算机技术带来的进步
红外通讯技术的发展会使许多的主流计算机产品及其附属产品都受到了影响,尤其对调制解调器的应用有着恶劣影响。科学的研究发现,认真执行红外通信标准可以把所有的局域网的LAN的数据率增加至10Mb/s。在红外通信标准中,要求其发射功率很低,所以它在工作时也是由电池来提供动力的。目前,惠普电脑公司早已着手研究内置式端口,若研究成功,所有拥有红外通信标准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持式计算机,使用者都可以把它放在手机的一定范围内实现高速呼叫,还能连接至当地的互联网。红外通讯技术有很强的兼容性,这可以为电脑的设计者及终端使用者提供多元化的无电缆连接方法,如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家用台式计算机和个人数字助理设备间的文件交换等。还可以在计算机的各种设备间互相传输数据并控制电视、盒式录像机等的工作。
6红外通讯技术的发展前景
观察目前的市场现状不难发现,红外通信设备已经不单单在个人数据设备、各种笔记本或打印机中使用,而在个人通讯系统即PCS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也有了极广泛的应用。红外线连接是数字式的,所以笔记本电脑间的数字连接不用再应用调制解调器,便携式PC在接通PCS数据卡后连接电话后就能和无线PCS系统开展数据传输;而加大电缆的红外端口能够使PCS电话系统及笔记本电脑之间的无线通信更加便捷。不过在连接PCS、数字电话系统及笔记本电脑时一定要应用标准的红外端口,也因此每种电脑都可使用PCS数字电话系统,例如最先进的笔记本计算机和手持式计算机,这样可以更简单的进行红外数据的通信。此外,在使用该系统时电脑中不需配备调制解调器,所以以前的不能供给高性能PC卡调制解调器工作的手持式计算机现在也可以利用无线形式来完成通信。科学的观察现今红外通信技术在各种设备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客观的估计,
7结语
1.重知识、轻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既要掌握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掌握电路与电工学、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方向知识,更要具备自学能力、信息获取与表达能力、系统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开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新时代对人才,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已经从知识体系走向能力体系[2]。对于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来说,知识点多、更新快,因此,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该课程传统的开卷考核方式和闭卷的考核方式对课本的依赖程度较高,考试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各种能力的考核。学生往往借助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得较高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养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念,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形式单一。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全面考核该课程涉及的各种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不同的知识或能力应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目前一般都是通过期末一张试卷考核,无论是采取开卷还是闭卷形式,都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真实知识和能力。闭卷考试比较死板,注重知识,弱化运用;开卷考试虽灵活,但轻基础。由于受限于试卷篇幅和答题时间,单次考试无法兼顾知识和能力,只能侧重于知识点的考核,导致学生紧抓书本,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期末“一锤定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必然导致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复习,造成很多学生只注重考试期的临阵磨枪,而忽视了平时的过程学习。必然出现学生缠着教师划范围、指重点,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复习重点内容,无法把握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了。另外,仅考期末考试,大大削弱考试的反馈作用,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考试改革的主要方法
1.全过程。所谓全过程就是考核持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不是仅仅局限在期末考核。全过程的考核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及时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帮助学生重新分配时间和精力、调节侧重点,更好地完成学业。除期末考试外,在每次教学过程中进行学风考评,在每一章节的教学结束后进行知识点检测,在每个专题进行中,培养和反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遍布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督促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各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给予学生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全面充分地评价学生的学业,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以提高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全过程考核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阶段。①教学过程中,随堂小测验。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检查前面学习过的内容。②单元结束后,设置单元小考。单元小考不宜过于频繁,一门课设置二三次即可。③自学环节的评价。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两个章节由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自学效果。④期末考试,全面考核教学情况。各个阶段的考核应该合理调配,保证每两次课有一次考核,要么单元测试,要么自学评价,要么随堂小测验,使得学生紧紧跟住教学活动,及时掌握相应知识,培养相应能力。
组播VPN是基于MPLSL3VPN来实现组播传输的技术。如图1所示,网络中同时承载着两个相互独立的组播业务:公网实例、VPN实例A。公共网络边缘PE组播设备支持多实例。各实例之间形成彼此隔离的平面,每个实例对应一个平面。以VPN实例A为例,组播VPN指:当VPNA中的组播源向某组播组发送组播数据时,在网络中所有可能的接收者中,仅属于VPNA(即Site1、Site3或Site5中)的组播组成员才能收到该组播源发来的组播数据。组播数据在各Site及公网中均以组播方式进行传输。其中,实现组播VPN所需具备的网络条件如下:(1)在每个Site内支持基于VPN实例的组播。(2)在公共网络内支持基于公网实例的组播。(3)PE设备支持多实例组播,即支持基于VPN实例和公网实例的组播,并支持支持公网实例与VPN实例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转换。为了满足以上条件,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最终形成制定了以MD(MulticastDomain)组播域方案来实现组播VPN的标准。MD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在骨干网中为每个VPN维护一棵称为Share-MDT的组播转发树。来自VPN中任一Site的组播报文都会沿着Share-MDT被转发给属于该MD的所有PE。MD是一个集合,它由一些相互间可以收发组播数据的VRF组成。其中,支持组播业务的VRF为MVRF,它同时维护单播和组播路由转发表。PE收到组播报文后,如果其MVRF内有该组播组的接收者,则继续向CE转发;否则将其丢弃。不同的MVRF加入到同一个MD中,通过MD内自动建立的PE间的组播隧道(MT)将这些MVRF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不同Site之间的组播业务互通。每个MD会被分配一个独立的组播地址,称为Share-Group。当两个MVRF之间通信时,用户报文以GRE方式被封装在骨干报文里通过MT进行传输,骨干报文的源地址为PE用来建立BGP连接所使用的接口IP地址,目的地址为Share-Group。
2民航数据通信网中组播VPN的实现
在民航数据通信网中实现组播VPN主要需完成骨干网络的准备工作以及组播VPN设计与实施等工作。
2.1组播VPN的规划设计民航ATM数据网华东地区ATM交换机上的RPM-PR板卡提供了MPLSVPN业务,目前部署的MPLSVPN业务网络拓扑为星形结构,即由区域一级节点9槽RPM板卡作为P设备和路由反射器,而其他节点均为PE设备。华东地区ATM网络中同时承载着两个相互独立的组播业务:ATM数据网公网组播实例和名为YJCJ2的用户私网组播实例。VPN组播实例是通过在P和PE设备上部署实现的,网络中,作为P和PE的RPM板卡上运行着公网组播实例,而作为PE的RPM板卡同时又运行着用户私网组播实例。公网的组播实例是在所有RPM板卡上开启组播应用。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两个节点的10槽RPM板卡负责接入用户的VPN组播业务,所以需在这两台设备上部署MPLSVPN应用,并在这两个用户站点相应的VRF实例中开启组播应用。在本案例中,VPN用户接入侧要求使用的是PIM密集模式,而民航数据网MPLSVPN公网则使用的是PIM稀松模式。在MPLSVPN网络中不同用户的VPN站点都是彼此逻辑独立的,并且VPN用户数据封装MPLS标签后通过公网的PE和P设备进行传输。对于VPN组播来说,数据的传输模式也是类似的。PE设备通过将该VPN实例中的用户VPN组播数据报文封装成公网所能“识别”的公网组播数据报文进行组播转发。这种将私网组播报文封装成公网组播报文的过程就叫做构造组播隧道(MT)。在PE上,每个VPN用户的组播数据是通过不同的MTI(MulticastTunnelInterfac)组播隧接口在公网构造组播隧道,参见图2。由于公网、VPN网以及用户接入侧各组播部署中都采用PIM协议启用了组播应用,MPLSVPN中组播应用包含如下的PIM邻居关系:(1)PE-P邻居关系:指PE上公网实例接口与链路对端P上的接口之间所建立的PIM邻居关系。(2)PE-PE邻居关系:指PE上的VPN实力通过MTI收到远端PE上的VPN实例发来的PIMHello报文后建立的邻居关系。(3)PE-CE邻居关系:指PE上绑定VPN实例的接口与链路对端CE上的接口之间建立的PIM邻居关系。部署公网组播实例需在华东地区所有相关RPM板卡开启组播服务,考虑到密集模式对RPM设备和骨干网资源的开销,在民航ATM数据网中使用了PIM稀松模式。根据网络的物理网络拓扑模型,选取上海虹桥9槽RPM板卡作为RP。
2.2组播VPN的实施运行在MPLSVPN网络中的P和PE设备上部署PIM协议,这些设备之间会形成PE-P邻居关系,从而使得公网支持组播功能,并形成公网的组播分发树。本案例中使用PIM稀松模式,即在虹桥和浦东机场节点的9、10槽RPM板卡的配置底层IGP路由协议的接口上部署PIM稀松模式,这样就构造了公网的PIM共享树。在传输用户私网组播报文的PE上部署基于VRF实例的组播,一个VPN实例唯一制定一个Share-Group地址。同一个VPN组播域内的PE之间形成PE-PE邻居,并形成该组播域的共享组播分发树(Share-MDT)。在本例中就是在虹桥和浦东机场的10槽YJCJ2VRF实例中部署相应的defaultMDT地址239.255.0.5。用户CE设备和PE连接CE的相应接口启用组播,本例中使用PIM密集模式。这样就形成了PE-CE邻居关系。本例中是在虹桥和浦东机场节点的相应VPN业务端口配置PIM密集模式。当用户有组播报文需要传输的时候,就将组播报文发送给PE的VRF实例,PE设备收到报文后识别组播数据所属的VRF实例。用户私网的数据报文对于公网是透明的,不论数据归属或类别,PE都统一将其封装为公网组播数据报文,并以Share-Group作为其所属的公网组播组。一个Share-Group唯一对应一个MD,并利用公网资源唯一创建一棵Share-MDT进行数据转发。在该VPN中所有私网组播报文,都通过此Share-MDT进行转发。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华东地区公网上的Share-MDT创建的过程。虹桥节点10槽RPM向9槽RPM(RP节点)发起加入消息,以Share-Group地址作为组播组地址,在公网沿途的设备上分别创建(*,239.255.0.5)表项。同时虹桥浦东机场节点也发起类似的加入过程,最终在MD中形成一棵以虹桥节点9槽RPM为根,以虹桥、浦东机场节点10槽RPM为叶的共享树(RPT)。随后,虹桥和浦东机场节点10槽RPM的公网实例向公网RP发起注册,并以自身BGP的router-id地址作为组播源地址、Share-Group地址作为组播组地址,在公网的沿途设备上分别创建(20.51.5.6,239.255.0.5)和(20.51.5.3,239.255.0.5)表项,形成连接PE和RP的最短路径树(SPT)。在PIM-SM网络中,由(*,239.255.0.5)和这两棵相互独立的SPT共同组成了Share-MDT。虹桥节点PE的私网组播报文在进入公网后,均沿该Share-MDT向浦东机场节点PE转发。图4是私网组播报文在公网中转发的过程。当浦东机场节点的YJCJ2VPN用户CE设备加入到虹桥节点数据源所在的组播组,此时由于这两个站点部署为PIM-DM模式,虹桥节点组播设备会立刻将数据推送到虹桥节点10槽RPM的YJCJ2VRF实例中,并通过该VPN构建的Share-MDT在公网上以(20.51.5.6,239.255.0.5)构建的SPT进行公网组播报文传输。当公网组播报文被浦东机场10槽PE设备收到后会将其解封装成原始的私网组播报文,并转发给相应的接收CE,最终完成用户私网组播数据在MPLSVPN网络中的传输。
3总结
移动通信技术起源于1921年的美国,以2 MHz的带宽设计了车载移动电话通信系[1]。1946年,贝尔实验室设计了第一个公用移动通信系统;1947年,美国的纽约市与波士顿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系统就使用了带宽为35~40 MHz的移动通信系统[2]。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迅猛的发展,1983年,美国投入使用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公众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到20世纪80年代,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3]。
高速公路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难度加大。我国已经建成的覆盖区域性的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不能完全覆盖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网络,在某些路段存在移动通信的“死区”个更完善的能覆盖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是现代高速公路系统的基础性的建设。
对于城市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不需要重新建设专门的城市公路移动通信系统,因为公网GSM系统已经覆盖了全部城市公路网络区域。只需要在公网系统中建设虚拟网就可以实现城市公路交通系统的指挥调度与管理[5]。
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网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利用GSM?R技术[5]来实现。通过对GSM?R系统重新设计来实现高速公路的指挥调度控制,将多个子系统集成于一体,实现平面调车通信系统,隧道无线电系统以及用于维修与管理人员通信的无线电系统。
1 GSM?R技术
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标准(GSM for Railway,GSM?R)是在GSM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通信调度功能和适应高速运行环境下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而研发的无线数字通信系统[6],它将现有的铁路数据通信应用系统与其他的数据传输业务结合到单一的数据通信平台上。
1.1 GSM?R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1显示了GSM?R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GSM?R通信系统通过其网络交换子系统(NSS)中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实现与其他数据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业务,而且通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中的网关业务支持点(GGSN)实现与其他数据通信网络的分组域的数据传输业务[7]。
网络交换子系统(NSS)负责用户端到端的呼叫、用户通信数据管理、移动性管理以及实现与固定网络的连接功能、用户的数据传输业务交换功能、用户数据的移动性管理、系统安全性管理所应具备的相应数据库功能。
基站子系统(BSS)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某覆盖区域内的所有移动台(MS)进行数据通信,实现对空中接口的管理。基站子系统是系统的MS与NSS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桥梁[8]。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GPRS)用于实现通信系统中分组数据之间的交互。
智能网系统(IN)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功能寻址、位置寻址和管理功能号。
固定用户接入交换系统(FAS)子系统实现调度台、车站台等终端设备接入GSM?R网络。
运行与维护子系统(OMC)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和监控整个GSM?R网络,它的一侧连接GSM?R系统的网络设备,而另一侧则连接控制计算机操作台和GSM?R的人机交互接口。
1.2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功能
在成熟的公共无线通信系统(GSM)[9]之上构建的GSM?R系统是专门为满足铁路系统的应用而开发的无线通信系统。因而,GSM?R系统具有某些更加完善的业务功能子系统,如列车调度、列车控制和高速列车信息通信等子系统,是一种非常适合于高速铁路数据通信的综合而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同样地,GSM?R技术也非常适合于构建高速公路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8]。GSM?R系统主要承载的业务有语音业务和调度业务。
(1) 语音业务
GSM?R系统。
(2) 调度业务
功能寻址:包括信息注册/注销。
与位置有关的寻址:对于某一给定功能的呼叫,选择其通信路由,搜索到与用户位置相关联的目标地址。
2 GSM?R技术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高速公路网络的移动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的移动数据通信网络,该网络由两个主要的区域组成:高速公路网络主干线、路段上的各通信中心或者站点(有人通信站或者无人通信站)。构建的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网络应该满足高速公路中各个区域之间的移动数据通信业务[10]。专门为高速铁路网络设计的GSM?R系统也非常适合于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利用GSM?R系统的优势来完善和提高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构建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
2.1 移动汇接网络规划方案
利用GSM?R系统构建高速公路数据传输系统时,采用如图2所示的二级网络结构构建网络架构,它由移动汇接网TMSC和移动本地网MSC组成。
使用GSM?R技术构建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时,只需要在整个高速公路网络的少数几个大区域内设置移动汇接网TMSC,而且TMSC网络之间使用网状网连接。这种网络构架在保障数据通信质量的基础之上,节约了技术投资成本。
2.2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中GSM?R本地网设计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GSM?R业务本地网的主要组成设备有[11]:移动交换中心(MSC)、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和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等功能设备。
在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交换中心MSC的配置原则如下:
在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GSM?R网络设计中,一个移动交换中心MSC可以应用于多个区域,因此,移动交换中心MSC的设置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因素。
在大的区域内,尽量设置较大容量的交换设备,对于业务量不多的移动业务本地网不设置单独的MSC。
移动交换中心MSC应该尽量设置在高速公路路段管理的通信中心或者道路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流中心。
2.3 信令与接口
(1) GSM?R系统内的业务交换点(SSP)点均包括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短消息中心(SMSC)等,而且所有信令点均采用直连方式。
(2) GSM?R[(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系统的各个MSC之间均为E1数字接口,使用24位信令点编码的七号信令。
(3) MSC与BSC之间的信息传输使用El数字接口,使用14位信令点编码的七号信令。
(4) GSM?R系统与HLR、SMSC之间的信息传输使用El数字接口,使用24位信令点编码的七号信令[12]。
(5) GSM?R系统与专用调度模块、确认中心(AC)、RBC之间的数据通信使用El数字接口,使用ISDN信令。
2.4 网间相互通信
(1) GSM?R系统的移动电话网通过MSC与高速公路系统的专用电话网相连。
(2) 根据GSM移动电话网络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体制的需要,与公众通信网(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电信运营商等运营商的PSIN,PLMN,IP网)预留互联条件。
2.5 GSM?R系统同步时钟
(1) GSM?R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同步时钟
GSM?R系统的同步时钟采用的是主从同步方式,该系统的数字同步基准使用的是公用数字同步网的标准。
(2) GSM?R网内同步时钟
MSC与BSS之间的数字链路同时作为它们之间同步链路,BSS从MSC中获取所需要的同步时钟信号[12]。
3 结 语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也是难点。本文在分析GSM?R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业务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GSM?R系统构建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业务功能和组成模块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参考文献
[1] 酆广增.移动通信技术发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22(3):20?24.
[2] 胡金泉.蜂窝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竞争[J].移动通信,1996(1):20?23.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地方高等院校对于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建设也正在进一步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截止2006年6月,我国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46所,年招生人数达三万人左右,就业竞争激烈,这给地方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
1.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设备研发、设计、维护、运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满足本规范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
2.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构建通信专业知识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六个统筹考虑:①知识体系与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认知规律统筹考虑;②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统筹考虑;③强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面与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统筹考虑;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统筹考虑;⑤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统筹考虑;⑥应用能力、创新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统筹考虑。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四大知识领域,分别是电路与电子学知识领域、信号系统与控制知识领域、计算机知识领域、电磁场知识领域。
二、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基本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以课程的整体优化来指导局部的教学改革。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构成了学科基础课的核心。为了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例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知识合理分配。数字电子技术中,EDA知识与专业课中FPGA的应用知识的整合;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波技术、天线技术的知识体系优化;信息论与通信原理内容合理分配等等。另一方面,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自治区内是从高考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素质相对较好,其中有一部分学生面临考取研究生的需求,针对电子信息类考研的课程,突出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理论教学。既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也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
2.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开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是为了使通信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能领先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现实意义,以及应用环境。进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能有针对性地对组成通信框架的各个部分的具体细节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一二年级时的迷茫心理。
3.面向社会需求、改进专业课程教学。通信领域是当今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各种通信技术层出不穷,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3G已进入商用,各大运营商要完成3G网络的建设,GSM和3G网络优化人才需求急剧扩大;二是通信设备制造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从事研发和生产类的技术性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具有掌握通信理论,电子设计能力人才需求呈现较大缺口;三是集通信网络、软件设计一体的科技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基于3G平台的应用开发将是目前的急需人才。因此,在总体把握“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在专业课教学方面,采用模块化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主要就业领域分布在①GSM和3G网络优化、通信网的设计、施工等领域;②在通信设备制造商从事售前、售中、售后等技术服务;③通信运营企业,从事电信运营、管理;④有线电视公司以及其他专用通信部门,如民航、部队等。为此,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模块。通信网络与交换方向。该专业培养在现代通信网与交换等多个层面上,进行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网络运营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通信设备和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性能,掌握通信系统构架与组网技术。具有网络设计与建设、管理与运维等操作能力,同时掌握通信基本理论,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系统知识。适应通信领域内网络、系统、设备及信息交换、传输、处理方面的应用、安调与维护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基础,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微波与天线、移动通信、现代通信网络、现代通信工程设计等。就业方向: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电信运营商、公安、民航、广电等特定行业需求的人才。计算机通信(宽带数据通信方向)。本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宽带数据通信系统设备进行现场安装、配置、调试、管理与维护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数据通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软硬件基本操作,宽带接入、数据库开发与维护等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设计、施工、维护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跟踪宽带数据通信的新技术、新发展的能力。主干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操作系统、JAVA语言及其应用、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程控交换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等。就业方向:面向通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通信和数据通信等相关工作,也可到各类网络公司从事网络通信技术工作。
4.适应社会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指导方式。根据教学计划,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基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许多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见习期也都安排在这期间进行。这往往造成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的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毕业设计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在校内选做校内指导教师的题目;另一类是在校外,根据学生在见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好结合岗位、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并与企业协商,聘请有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指导,共同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既完成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问题与思考
尽管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建设,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得我们地方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更加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建设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亮点项目不多;②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③产学研合作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形式单一;④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受到社会的好评,但是在重要的技术岗位或关键岗位的人数还不多。因此,我们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从课程体系调整、课堂教学改进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云山,刘婷,张立毅.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24):85-86.
[2]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慧敏,黄爱萍.信息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6):96-98.
[4]张毅,郭亚利.通信工程(专业)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陈正宇.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4).
[6]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4-87.
关键词:速度采集;PLC;串口通信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1.03.027
The Research on The Speed Acquisition of The Elevator Overspeed Governor Test Device
WANG Wen-wen1 , YUAN Xiao-ping2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elevator over speed governor test platform .First, in the basis of PC/PLC seri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his article gives full explana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Mitsubishi FX1N series PLC, PC, encoders and servo motor. It explains the methods to realiz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C and PLC and introduced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s well as hardwar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Second, in this article, it provided an analysis on the device and algorithm that used in speed acquisition.
【Key words】Speed acquisition; PLC; Serial communication
0引言
本设计研究的是电梯限速器测试装置的速度采集研究和实现。电梯作为高层建筑重要的运输工具,要频繁运载乘客和货物。为了保证乘客和货物及电梯设备的运行安全,电梯的设计要有足够的安全性,这就需要限速器。电梯限速器是在电梯超过额定速度时,产生相应的动作,从而停止电梯运行的安全设备。因此限速器是电梯最重要的机械安全装置,所以限速器的制造质量、选型、校验、维护保养、检测设备的制造质量及正确操作,直接影响电梯的安全使用。
系统的控制核心采用的是可编程控制器。PLC[1]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工业控制装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发展,PLC己经发展成为一种可提供逻辑控制功能、过程控制功能、运动控制功能、数据处理功能、联网通信功能的多功能控制器。在电梯限速器测试系统中,PLC充分发挥了其配置灵活、控制可靠、编程方便等优点,大大提高了整个电梯系统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1限速器测试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利用PLC代替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由伺服系统实现对电梯限速器测试台的拖动调速,使PLC与调速拖动装置相结合,构成PLC集选控制系统。实验电梯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限速器测试台的总体方案设计框图
Fig1. The overall block diagram of the governor test bench
电梯限速器作为电梯最主要的机械安全部件,其功能是检测电梯轿厢运行速度是否超过规定的运行速度,当轿厢运行速度达到限定的速度时,首先使限速器动作并通过其带动电梯的安全钳动作,从而制动电梯的轿厢。由此可见,限速器对保障电梯运行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1.1限速器涨紧原理
通过装在直流伺服电机主轴上的橡胶轮驱动放在工作台上的限速器绳轮,同时通过将主轴上装有橡胶轮的编码器通过弹簧力靠在限速器绳轮钢丝绳槽中来检测限速器。
本限速器测试台用到四种凸轮式限速器,适用于电梯额定速度在0.5~lm/s以下的低速梯。当电机逆向转动时,限速绳带动限速轮1作顺时针旋转,限速轮内有一五边形盘状凸轮2,限速轮转动时,五边形盘状凸轮的轮廊线处,与装在摆动挺杆上的限速胶轮8,凸轮轮廊线上径向的变化,使挺杆10猛烈的摆动,由于限速轮轴的另一端被限速器拉簧6拉住,在额定速度范围内,使挺杆右边的棘爪与棘轮上的棘齿脱离接触。当轿厢超速达到规定的超速值时,凸轮转速加快,圆周上离心力增加,使挺杆摆动的角度增大到使棘爪与棘轮上的棘齿相啮合,限速器轮被迫停止转动。
1.2限速器测试台系统的功能
(1)系统结构模型:本限速器测试系统包括:三菱伺服放大器、伺服电机、PLC、PLC模拟量输出扩展模块、2个旋转编码器、2个接近开关。为了便于实验调试及能直观的观察输出量,本设备特意配备了触摸式工控机、工业键盘和激光打印机。
(2)速度采集:该限速器测试系统通过旋转编码器来实现对限速器速度的采集,PLC通过内置高速计数模块,接受旋转编码器的脉冲计算电梯运行的速度。
(3)驱动控制:该限速器测试系统通过PLC控制及伺服电机调速等能达到对运行速度的实际控制,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转速实现对速度的调节。
2系统通信研究
2.1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就是将数据信息通过适当的传送线路从一台设备传送到另一台设备。这里的设备是指计算机、PLC、打印机或者其他有数据通信功能的设备。由于计算机及其所支持的终端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因而数据通信也称为计算机通信。数据通信系统就是以计算机、PLC或者其他数字设备为中心,用通信线路连接分散在不同位置的数字设备,实施数据通信的一种系统。它一般由传送设备、终端设备、输送线路和调制解调器组成。数据通信系统的任务就是要高效率地完成数据的传送、信息交换和通信处理。数据通信[2]主要有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两种。
2.2通信协议
所谓通信协议[3]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
三菱FX系列PLC本机无串行通信能力,为得到这个功能需外扩FX232-BD或FX485-BD通信模块,其中FX232-BD为RS-232通信方式FX485-BD为RS-485通信方式。
3限速器的速度采集
本课题要求实现对限速器测试台速度的采集,必然要用到编码器[4]。本实验所用的编码器是欧姆龙公司生产的,型号为E6B2-CWZ6C型,是旋转编码器。一般控制电机转速的方法是转速闭环控制:通过旋转编码器检测电机转速,检测信号送回控制设备(PLC),控制设备计算转速的误差值,并进一步调整输出值,改变电机的电压或电流,从而使电机转速稳定在某个设定值。
3.1速度采集算法
常用的测速方法有两种:M法和T法[5]。
1.M法测速:M法又叫定时测角法,即在规定的时间间隔Tg内,测量所产生的脉冲数来获得被测速度值。设脉冲发生器每转一圈发出的脉冲数为P,且在规定的时间Tg(S)内,测得脉冲数为m1,则电机每分钟转数:
nM=60・(r/min) (1)
2.T法测速:T法又叫定角测时法,即测量相邻两个脉冲的时间间隔来确定被测速度的方法。用一己知频率为fc的高频时钟脉冲向一计数器发送脉冲数,此计数器由测速脉冲的两个相邻脉冲控制其起始和终止。若计数器的读数为m2,则电机每分钟的转速为:
n2=60・(r/min) (2)
3.2速度采集的实现
PLC一般都有高速脉冲输入端或高速专用计数单元。因而在电梯PLC控制系统中,可使用旋转编码器检测电梯运行过程中电机的实时转速,并将所测的结果反馈给PLC处理。
本实验所用到的旋转编码器型号为E6B2-CWZ6C,有4条引线,其中2条是脉冲输出线,1条是COM端线,1条是电源线。旋转编码器的A,B两相相差90度,可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与反转,如图2 所示。
图2A,B相计数示意图
Fig2. A, B phase diagram
4测试结果
旋转编码器与PLC相连接,PLC通过在一定时间内测得编码器的脉冲数,将其转换为实时的转速,根据实时转速来实现相应控制量的输出。
测试结果显示:在每一次运行后,系统均能自动判断是否合格,合格判定的根据是GB7588-2003,如不合格此次运行数据会在显示5秒种后自动删除,只有在判断为合格数据后,系统才能保留此次测试运行数据。只有在合格测试次数达到规定后,系统才能判定该限速器合格。每一次合格数据会有对应的柱行图直观显示出来。
图3测试界面
Fig.3 Test interface
5结论
本论文以电梯限速器测试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限速器测试装置的速度采集以及驱动控制。为了实现预期结果,首先要从限速器的各部件进行研究。我所用到的测试台来自常州宇科新技术开发公司,包括:工控机、三菱FX1N系列PLC、旋转编码器、伺服放大器、伺服电机和激光打印机组成。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先进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等先进技术,来开发出用于限速器检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通过对不同型号和不同速度的限速器进行比较测试验证,将结果由系统附带的激光打印机打印出来,结果显示该测试设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该限速器测试设备在测试功能、测试范围、测试精度等主要性能方面性能优秀,能实现全部以上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苏波,杨俊辉,陈伟欣,常春藤.三菱PLC快速入门与实例提高.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33-87
[2] 陈卓.PLC与上位计算机通信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04
[3] 蒋金周.实验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4] 陈密.多功能电梯限速器自动检测设备的研发[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论文摘要】纵观全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电信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通信技术正发生着百年未遇的巨大变化。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关键词】载波通信;信道编码;RISE3201
0.引言
近几年,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PLC因其分布广、低成本、高速率、即插即用、可移动等优势成为当前通信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潜力,在不影响传输电能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继电信、电话、无线通信、卫星通信之后的又一通信网,是多年来国内外科技人员技术的又一目标。要使电力网成为一个新的通信网技术手段只有载波通信。[1][2]
1.编码方法的讨论
电力线通信(PL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和话音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它建立在电力配电网基础上.实现了电力线通信网络内部各节点之间以及与其他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本文根据实际低压电力线信道情况,探讨数字通信中信道编码技术,采用CRC码,汉明码,对低压电力线上的数据传输进行差错控制。[3] [4]
1.1 CRC码
CRC校验:CRC校验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线性编码理论,在传送端根据要发送的k位二进制码序列,以一定的规则产生一个校验用的监督码(既CRC码)R位,并附在信息后边,构成一个新的二进制码序列数共(K+R)位,最后发送出去。在接收端,则根据信息码和CRC码之间所遵循的规则进行检验,以确定传送中是否出错。
1.2汉明码
汉明码:汉明码是一组固定长度的码组,可表示为(n,k),通常它用于前向纠错。在汉明码中,监督位被加到信息位之后,以形成新码。在编码时,k个信息位被编为n位码组长度,而k个监督位的作用就是实现检错与纠错。当分组码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关系为线性关系时,这种分组码就称线性分组码既汉明码。
2.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设计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电力载波模块使用PLC调制解调器(modem)连接到电力线,进行信息交换。
3.以RISE3201为核心的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的核心是RISE3201,该芯片的特点是一种智能控制网络的单片系统芯片(SOC)。它利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的低压电力线作为通信媒介,实现数据传输及网络控制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远程抄表和负荷管理、工业自动化控制、安防系统、交通运输自动化、家庭智能化等领域。 [5]如图2所示。
3.1发送电路
发送电路的功能是把经调制并按一定协议打包的信号发射到电力线上去。由于芯片输出的载波信号达不到功率要求,所以需先经过功率驱动。系统处于发射状态时,COMM MCU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频点以使发送的信号衰减最小。
3.2接收电路
载波信号经过耦合电路、载波接收电路进入RISE3201。接收电路配合RISE3201内嵌的BPSK及DSP模块,检测并在接收链上消除脉冲噪音,用多级数字和模拟滤波器来有效地消除多频点噪音,用高级的信道获取算法来保证即使在信号低于噪音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取信号。
3.3耦合电路
耦合单元是载波信号的输出和输入通道,当RISE3201处于发送状态时,耦合单元将RISE3201产生的高频载波信号送入低压电力线上进行传输;当RISE3201处于接收状态时,耦合单元在电力线上提取出高频载波信号以便进行解调,同时阻止电力线的工频电流进入通信终端。
4.软件设计
PC机通过串口发送数据到modem,modem将数据进行扩频调制,经数据输出口发射出去,再经的发送电路功率放大后,经耦合电路发送到电力线上去;接收端则是有耦合电路提取载波信号,经接收电路滤波,输入到modem的数据输入口,由modem完成解调解扩后,通过串口上传至PC机。[6] [7] [8] [9]
5.结论
本文根据我国低压电力线特性设计一个基于RISE3201电力线通讯系统,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软件功能设计试验的基础上,针对基于低压电力线网络通信信道编码技术进行探讨与研究并通过协议的编制以实现通讯。在采取适当的硬件设备以提高信道性能后,可进一步采取信道编码,进一步提高通信质量,通过实验验证能可靠地在低压电力线上实现点对点数据通信。此系统可用于构建智能家居、办公单位及小区等局域网。
参考文献:
[1]潘莹玉.我国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现状与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网,1998:04期.
[2]甘武,邓宏伟.电力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1):65-66.
[3]卢志忠,孙红敏,李玉清.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传输特性分析[J].黑龙江电力,2002,24(6):413-415.
[4]董莉.电力线扩频载波数据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3.
[5]RISE3201数据手册,瑞斯康微电子有限公司.
[6]赵峰.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协议软件的研究与实现.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6.
[7]邵名波.调制解调器监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