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篇分析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科技文本;摘要翻译;长定语;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82
0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文本也就随之增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注意和研究,而文本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已日益为翻译界所认识。在计算机领域,“云计算”系列做得风生水起,为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的交流与发展,有关云计算的会议及论文逐渐国际化,但是由于快节奏高效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有价值的资料,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成为了科技工作者和学者首先关注的焦点,因此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英译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论文的取舍。
本文运用语料分析法就云计算国际会议上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摘要翻译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长定语的处理,特别是多个名词修饰一个中心名词,汉译英时该如何处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使摘要的英译不仅符合科技文本的简洁性、
1 文献综述
准确性和概括性,而且符合国际惯例,让外国学者深知其意,进而总结出长定语的翻译方法。
1.1 长定语
现代汉语长定语是名词性短语中心语前面的复杂的附加成分。所谓复杂包含两种变现形式:一是指语义表达较长但修饰或限制意义单一的定语,即长的单项定语;一是指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语义成分共同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定语,即多项定语。(张谊2005)毛薇等学者对多项修饰语的语序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重点在如何根据语义类型正确排序,却忽视了翻译时的方法和策略。相比多项修饰语这一概念,本人采用长定语一词,因为本文中提到的长定语不仅是前面有多个名词做多项修饰语,而且可能是仅有一个很长的修饰成分,因此选用长定语更加通俗易懂。
1.2 科技文本摘要研究
在前人的研究中,就科技文本的摘要翻译一题,根据宋雅智的说法,科技文本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特征及写作规范,很多学者对科技文本摘要的翻译从词法、句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侧重于一些语法问题,比如被动过多(赵德全、郑媛媛,2015),时态混乱(邓军涛、许明武,2013)等。论文摘要一般具备三个特征:概括性、简练性和准确性。关于摘要的语态较多使用第三人称,尽量少或不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刘丽娟,2015)而张玫的研究则基本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采用第一人称代词和主动语态的科技文体在英美的确已经成为主流。宋鑫《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常见问题分析》中则认为,语态的运用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达意,即满足表达的需要,这也是语言之所以为语言的使命。二是考虑摘要的实际特点,根据不同性质的摘要选择恰当的语态。
1.3 长定语的翻译
针对这一问题,前人学者也做过一些研究,他们以多项修饰语为题,根据语义类型,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修饰语的排序做了一定研究。但是就科技文本中,没有关于长定语翻译的研究,而科技文本以严谨性著称,大多情况下句子较长,难以理解和翻译,这是我们在翻译时候经常遇到的难题。句子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修饰成分较长,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针对云计算主题的国际会议论文进行研究分析。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语料分析法,收集了以云计算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章,针对其摘要进行分析归纳,就其中的长定语句子做成语料库,总结出来长定语的翻译方法。语料库分析法,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研究出现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分析法。广义上的语料库,据John Sinclair(1999),指用来代表某种语言状态或语言变体之特征的自然发生的文本集合。而现实中,语料库都是依赖计算机储存的,并以计算机为处理语料的基本工具,故此通常所称的语料库,一般指存放在计算机里的原始语料文本或经过加工后带有语言学信息标注的文本(顾曰国,2000)。语料库及语料库方法,在语言研究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以实际的自然的语料为语言描述的基础,借助计算机这种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有相对于其他方法的巨大优势。
本文采用简单的语料分析法,语料收集、分析、分类,共收集云计算主题的论文116篇,分析了100篇论文的摘要,收集了40个典型的长定语实例,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然后以表格的形式作为语料储存。
3 摘要中出现长定语问题
通过对100篇以云计算为主题的科技文本摘要的分析研读,发现其中的长定语翻译值得探究。由于科技文本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一个名词前面有很长的修饰成分,或是多个专业术语,或是逻辑关系密切的修饰成分,在英译中时,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通过下面的语料分析,总结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3.1 修饰成分过长构成的长定语
例1.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是覆盖各级动车组管理、运维单位,全面支撑动车组运营、维修业务的综合系统。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MU-MIS)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which is designed for multi-layer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departments of the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and supports the business of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分析:摘要中的固定句套,XX是一种……的XX在这里“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是……系统”,出现了前文提到的长定语的第一种复杂形式:语义表达较长但修饰或限制意义单一的定语,即长的单项定语,其处理方法是中心词前直接跟最重要的表示属性的修饰语,然后其他的修饰成分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后面,从句中又用介词连接。
例2.讨论了怎样利用云学习解决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How to use cloud-learning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wa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分析:“讨论……问题”主动变被动,然后用the above代替问题前面的L修饰成分,因为在摘要的首句中提到,所以这里可以用替代方法。还采用了主动变被动,how引导的从句做主语。
例3.本文分析了云计算中基于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提出了针对纵向流量模型、横向流量模型的安全防护方案。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s of server virtualization in cloud computing system, and recommends security solutions for both vertical data flow model and lateral data flow model.
分析:“本文分析了……的风险,提出了……的方案”,“风险”前面的修饰语很长,这就运用了汉译英的省译法中的一种情况省去范畴类词语,当这些词表示范畴时,失去了具体的含义,一般可以省略不译。因此在这里就省去了“技术”这一范畴词。
例4.提出了使用先进的云计算的计算服务及云计算提供的安全保障解决旅游电子商务运营问题的方法,得出了若将云计算应用在旅游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能降低企业商务运营成本,提高商业运营效率的结论。
proposed the methods that using the advanced computing service and security protec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ourism electronic commerce operation. Comes to conclusion that if cloud computing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tourism business operation, business operating costs would be reduced and busines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would be improved as well.
分析:该句“提出……方法”,“得出……结论”。方法和结论前面的修饰成分都很长,英文在处理时选择主谓宾简单句,然后用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具体解释是什么方法,什么结论。
3.2 多个名词构成的长定语
例5.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云计算支撑平台研究。
Research of Architecture of Cloud Computer for the EMU-MIS.
分析:通过分析研读论文中的实例,我们发现摘要有固定的句套,以“基于……的研究”、“……的分析”、“……的应用”居多,英译时,一般情况下是研究和分析在前,因为英语是显性语言,重点在前;汉语是隐性语言,重点在后(连淑能,英译汉教程,47-48)。研究前面有四个修饰成分。直接简单罗列四个名词再加上中心词显然行不通。英语的句法结构需要连接词根据逻辑关系层层连接,因此英文标题用了三个介词,从后向前,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同样,最后一句本文提出一种……框架,也是用介词连接定语修饰部分。
例6.本文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进行航空维修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设计了航空维修安全预警系统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 Security warning system for aviation maintenance(AMSWS) is designed.
分析:变主动为被动。设计了……的基础架构,中间有较长修饰部分,在这里利用介词变换主语,主动变为被动。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是侧重客观描述,被动形式能达到此效果;汉语是强调主体性,多主动。(连淑能,《英译汉教程》)此外这里还用到了省略,云计算这个修饰成分显然是被省去了,因为前文已提到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所以设计的也是云计算的基础架构。
例7.并重点分析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连锁企业商品配送路径规划计算和制定商品配送策略的业务流程。
then especially analyses how to use cloud services to accomplish goods distribution path planning calculation and establish goods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chain enterprises.
分析:摘要第三句很长,后半句“重点分析了……规划计划和制定……流程”,英文中用how引导的从句,分析了如何运用云服务完成商品配送路径规划计算,把定语变成了宾语从句,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
因而,一般来说,对于考场议论文,“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比如下面这个议论段: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该段文字观点明确,论据丰富,但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属于明显的“观点+论据”格局。写这类格局的议论文的同学有一个通病——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应该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材料+结论句。比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二十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那如何才能保证每一议论语段的标准化?可以尝试下列方法。
因果分析法——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比如《六国论》里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是很典型的假设分析。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我们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片段里“假设分析法”的运用:
人生如画,浓墨泼洒,淡泊与浓烈交相辉映;人生如歌,高低迷离,嘈杂与清脆皆成曲调;人生如酒,婉转悠长,热烈与缓淡亦沉醉。拔开蓝丝绒的乌云,一定是一片湛蓝无边的苍穹;追寻流水的踪迹,一定是清如许的源头。或许途中诱惑满目,或许路上艰难险阻,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坚强!
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出身贫寒的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的壮举;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奏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
辩证分析法——在讲道理、作分析时,要能围绕自己的观点,从客观对象的实际出发,全盘考虑,合理分析、论证。只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所讲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准确、透彻。倘若不从全局出发,只注意事物的一面,注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重视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讲的道理就很难服人。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还有正反分析法、例后解说法、意义分析法等,当然,大家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的分析说理方法。
如果各语段落实了“标准化”,再加上清晰、完整的结构,那么,这样的议论文想不得高分都难。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种经典的“六段综合式结构”,即“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段,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不要过于详尽。举例时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等假设句式把主要例子变成对比材料。
定语从句一直是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关注的重点,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定语从句是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句,其作用是做定语修饰主句的某个名词成分,相当于形容词。定语从句中的关系词分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两类。关系代词主要有“which”“that”“whom”“who”和零关系代词(省略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有“when”“where”和“why”,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介词宾语或状语等。
定语从句是英语中的一种普遍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国内外均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英语定语从句的研究。如国内学者陈月红等,试图揭示中国学习者学习英语定语从句的规律。本论文使用语料库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本族语作者和汉语作者定语从句的使用情况,探讨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定语从句的使用情况,并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英语本族语作者和汉语作者使用定语从句的情况,初步探析汉语作者运用英语写作时对英语,特别是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掌握情况,从而使英语学习者对定语从句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使其在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从Immunobiology期刊中摘取的12篇论文,其中6篇的作者为英语本族语作者,另外6篇出自母语为汉语的作者。6篇本族语论文共有28783词,汉语作者论文共32286词,总词数为61069个。
3.研究工具
AntConc3.2.0w语料库检索工具以及Chi-Square Calculator。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评价的目的。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方面的分析。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c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目的。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及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已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4. 研究过程
先使用AntConc3.2.0w语料库检索工具,分别对语料中的“which”“that” “whom”“who”和“whose”等关系代词进行索引,将检索到的内容保存在Excel表格中;然后对所得索引项进行人工剔除,删除不属于定语从句的项,只保留定语从句;紧接着根据关系词在从句中担当的不同成分,对所得到的由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进行定性分析并分类,统计出各类从句的数量;接下来对分析得出的数据运用卡方比较,得出临界值;最后对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运用AntConc3.2.0w语料库检索工具,分别以“that”“which”“who”“whom”“whose”等关系代词为索引对象对语料进行索引,在对索引结果进行人工剔除后,得到定语从句的相关索引,保存并统计其数量。索引结果见表1。
笔者对语料中出现的定语从句进行定性分析后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定语从句时有以下两种策略:回避策略和过度使用策略。
四、回避策略
通过表1中的数字比较得出:汉语作者写作时使用的定语从句数量明显少于本族语作者。
美国学者Schachter最先指出,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回避使用英语定语从句。在此之后,国内外不少学者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如我国香港城市大学的陈月红等以此为基础继续该内容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尽量回避使用定语从句,使用的数量少,因此产生的错误也少。一般认为英语中的定语从句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时会下意识地选择较为简单的结构来表达相似的意思。
中国学者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受限于自己定语从句的掌握情况,为了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为尽量少出现错误而回避使用定语从句。
五、过度使用策略
根据先行词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可以把定语从句分为主语型、直接宾语型、间接宾语型、介词宾语型、所属格型、比较级宾语型六类从句。通过对本研究中所选语料的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较多地使用主语型定语从句。
关于定语从句的研究,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假设对其进行研究,其中著名的有Keenan和Comrie(1977) 提出的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以下简称“NPAH”)。它关注的是中心词在定语从句中所起的作用,如主语(SU)、直接宾语(DO)、间接宾语(IO)、介词宾语(OPREP)、属格(GEN)和比较级宾语(OCOMP),反映了定语从句普通性程度的高低排序,即SU> DO> IO> OPREP> GEN> OCOMP (“>”表示更普遍) 。NPAH揭示了定语从句习得的难易程度:层级中与左边的高位相比,右边的低位论元习得难度更大,也习得更晚。在递进阶中越靠右边的从句加工难度越大。
笔者对本族语作者和汉语作者论文中使用的定语从句进行定性比较发现,用于该研究的两个语料中涉及的定语从句类型有主语型、宾语型(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以及介词宾语型。
由表2 得知:本族语作者使用的定语从句中123个为主语型,占从句总量的89%,宾语型占1%,介词宾语型占10%;汉语作者使用的定语从句中主语型占92%,介词宾语型占8%。运用Chi-Square Caculator对主语型从句比较计算得知临界值(汉语对本族语)为6.634。
由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得知,主语型定语从句是定语从句中较为容易习得的,而介词宾语型的习得有一定的难度。汉语作者写论文时较少使用介词宾语型定语从句,而更多使用主语型定语从句。由临界值可以看出汉语作者对主语型定语从句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本族语作者。
影响汉语作者定语从句使用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母语负迁移和英语熟练程度。
六、母语迁移
习得第二外语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异同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当母语规则与目标语规则相似时,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当母语规则与目标语规则出现差异时,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称之为负迁移,负迁移往往会加重学习中的困难。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有着不同的语言结构。英、法、德等语言都是右分叉式的语言――关系从句位于中心词的右边,而汉日等语言是左分叉式语言――关系从句位于中心词的左边。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使得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定语从句时出现不同的使用策略。当英汉两种语言有相似功能,且在汉语中有大规模分布的功能结构时,会发生正迁移,学习者容易习得,甚至会过度使用;而在母语中缺乏对应功能的结构,学习者几乎完全回避。
七、英语熟练程度
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定语从句时要关注多个因素,如关系词的选择、关系代词的格以及介词的保留或缺失等。英汉定语从句形成策略上的差异会使中国学习者在习得定语从句时遇到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定语从句自身机构的复杂性也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金晓玲、陈卓曾就此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英语熟练程度越高,定语从句的使用数量就越大,所使用的从句种类越多,从句使用的准确性越高。同时还发现,从句类型的难度越大,使用的频率就越低。
八、结语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定语从句时,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以及汉语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使用定语从句,而对主语型的定语从句则会过度使用。
但是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选取的语料较少,且专业领域范围窄,导致语料的代表性不强;另一方面是本研究只考虑到从句自身的结构,对关系词在从句中的成分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考虑从句在整个句子中的位置对定语从句使用难易程度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搜集更多专业领域的语料,并充分考虑从句在整个句子中的成分及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月红.中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回避使用关系从句[J].福建外语,1999(1).
[2]陈月红.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3]寮 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4]吕 杰,肖云南.关系从句加工难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肖云南.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 写作质量 名词化 动词化
一、引言
Halliday在1985年创立了语法隐喻理论。与传统的修辞词汇隐喻不同的是,语法隐喻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给定意义的两种表达变异,即直白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Halliday(1994)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本文将重点分析概念语法隐喻。
二、研究方法
1.语料来源与收集。本次研究所需的30篇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写作样本选自文秋芳、梁茂成(2008)《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体裁议论文,作文题目为“Nowadays,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rent apartments and live outside.Is it appropriate? State your opinion about it.”。随机选择30篇,然后参考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的评判标准对这30篇作文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30篇作文分成好作文组和次作文组。
2.概念语法隐喻的认定标准。概念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和评判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Halliday(1994)指出名词化是唯一有效的创造隐喻的方式。但是,胡壮麟认为名词化这种唯一性只存在于词汇层面上。黄国文(2000:27)认为隐喻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形容词化和副词化来实现。朱永生(2006)进一步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不仅指的是名词化,也包括形容词名词化和动词名词化。本研究采用朱永生对概念语法隐喻的评判标准,即概念语法隐喻在写作中体现为名词化和动词化。
a.名词化(nominalization)。朱永生(2006:84)认为名词化指的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做事物,具体包括动词名词化(verbal nominalization)和形容词名词化(adjective Nominalization)。
b.动词化(verbalization)。语义层看,动词化指的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做过程处理;形式层看,是通过用动词替代其他词类表达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朱永生,2006:86)。动词化具体形式包括副词短语(adverbial phrase)和形容词短语(adjectival phrase),这二者指的是用非限定分词短语替代原先的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
每篇作文中语法隐喻数量的统计为人工完成,然后将统计结果输入到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首先,这30篇作文按分数高低划分为好作文组和次作文组,划分标准是将分数在中数之上的划分为好作文组,其余为次作文组,两组均为15篇。通过均值比较,两组在质量上有显著差异(p=.000)。
然后把这两组样本每T单位中所使用的各类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对比。
好作文组写作中名词化和动词化出现频率均高于次作文组,SPSS均值比较的结果显示,两组样本在名词化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5),在动词化这一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670)。
上述结果表明,好作文组使用概念语法隐喻的频率明显高于次作文组,本研究假设得到验证。二语学习者遵循了从直白式到隐喻式的发展规律,这也体现了个人认知水平的提高。在概念语法隐喻的两种表现形式中,学生使用名词化的频率最高。名词化在直白式向隐喻式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唯一最有效创造隐喻的方式(Halliday,1994:352)。
此外,概念语法隐喻还有增加语篇客观性的功能(朱永生、董宏乐,2001)。直白式表达中动词体现过程,有其参与者。转化为隐喻式之后,过程参与者会被省略,语篇客观性增加。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30篇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语法隐喻与写作质量关系的研究分析,发现写作质量高的作文中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高于写作质量低的作文。这验证了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率与写作水平呈正相关这一假设,说明概念语法隐喻是影响写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次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这种语言现象;了解语法隐喻的概念、种类和语篇功能;认识到语法隐喻是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使用隐喻表达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最后,本次研究只限于议论文体,且抽样样本仅30篇,对于研究结果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2]董宏乐.概念语法隐喻与作文能力的提高[J].国外外语教学.2002(3):30-34.
[3]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68-274.
[4]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一、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
考查近三年英语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可以清晰看出,试题一直以英语《考试大纲》为依据保持着“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所选材料题材多样化。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色鲜明,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最新杂志和网络,强调实用性,更加注重原汁原味的文段的选择,语言更加地道,更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阅读的内容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各个方面。既有严肃的语言学、心理学话题,又有时尚新鲜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紧跟时代潮流,如新闻事件、广告等,它体现最新的文化趋向、科技新成果新发现。
(2)更加注重原汁原味文段的选择。阅读材料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语言风格,语言更加地道,更加接近真实的语境,文章的展开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兼有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文章的行文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的观点也更加鲜明。
(3)文章阅读量大,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考生阅读的速度估计在每分钟50词以上,较大的阅读量既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言的交际运用功能。
(4)考查形式上,仍然以理解主旨大意、寻找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言环境推测生词词义,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题型为主。
此外,生词出现率提高,长难句子在阅读材料中占有一定数量,增强了对语篇理解的挑战性。生词、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省略句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比较普遍。
二、阅读理解的方法
(1)意群阅读法。此种阅读法是指以意读而不是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增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起到统揽全局的作用。可以说,意群阅读法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屡试不爽。
(2)结构分析法。此法是通过对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长句、难句进行剖析,快速梳理句子的结构,把握住其条理和确定句子主干,从而全面理解句子的大意。
(3)关键词语阅读法。此法是根据已给材料的内容,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充分理解它在全文中所包含的重要意义,通过关键词筛选出你所需要的内容。
此外,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需要大家注意:①快速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确定文章的中心;②带着材料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全文,注意细节内容,进行仔细核对;③运用多种技巧,进行逻辑推理,综合判断分析;④平时强化训练,提高阅读速度;⑤树立必胜信心,克服畏战情绪。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高校教学团队 动态评价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06
2007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后来对国家级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①但现在存在一种现象,不少教学团队注重的是教学团队的评选而轻视教学团队后续建设的问题,往往在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某个级别的教学团队之后,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荣誉称号”,教学团队立项之日即为团队终结之时,也就失去了团队评选的意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综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和教育部对国家级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②同时结合教学团队的内涵和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③试图从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六个方面,通过对所建教学团队的定期考核,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实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评价,④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结果以期达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管理,并且进一步为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和建设的改进向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
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后期管理与单纯的教学团队评选所遵循的原则⑤不尽相同,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客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需要来源于团队教学工作的实际,应该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团队在一个时间段的内涵、特征以及阶段性目标。同时,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实际中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指标少而精,便于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客观性和实用性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反映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要求在符合教学团队客观实际的前提下,要突出主要指标,以便获取教学团队的相关资料和进行测量和评价。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对象不仅考虑团队的结构,而且还考虑团队带头人、团队的教学工作以及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前者是定量指标,易于对评价对象进行量化和评判,而后者是定性指标,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很难进行量化评价。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定量指标为主,以定性指标为辅,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3)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教学团队是一个由目标、人员、定位、职权和计划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选取需要考虑各个评价指标要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较全面、合理地反映评价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所选取的各个指标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尽量避免信息上的重复。
2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1)团队结构:包括教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4个领域层。将教龄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1―长教龄教师(21年及以上)所占比例(%),C2―中教龄教师(11至20年)所占比例(%),C3―短教龄教师(10年及以下)所占比例(%);将职称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4―中级职称(讲师)所占比例(%),C5―高级职称(副教授)所占比例(%),C6―高级职称(教授)所占比例(%);将学历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7―硕士所占比例(%),C8―博士所占比例(%);将学缘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9―最终获得学历学位来自校外的教师所占比例(%),C10―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
(2)团队带头人:包括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3个领域层。将教学能力分解为3个指标:C11―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C12―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C13―每学年给本科生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门);将学术能力分解2个指标:C14―近三年承担的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数(个),C15―近三年出版专著数和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将领导能力分解为2个指标:C16―团队带头人自身的人格魅力,C17―团队带头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等能力。
(3)团队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6个领域层。将课堂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18―团队成员合作上课数(包括课程门数和课时数),C19―多媒体授课利用率(%),C20―启发式、项目驱动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实践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21―实践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C22―指导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数(个),C23―实践类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建设分解为3个指标:C24―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开发的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群数(门),C25―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使用率(%),C26―多功能模块的课程设计;将教材建设分解为2个指标:C27―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编写出版的教材数(门),C28―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的配套建设;将教学改革分解为2个指标:C29―近三年团队成员承担的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数(个),C30―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分解为2个指标:C31―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C32―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水平。
(4)团队运行管理:包括团队环境和内部运作2个领域层。将团队环境分解为2个指标:C33―学校对团队建设的投入经费(万元),C34―团队内部呈现的教学科研氛围;将内部运作分解为3个指标:C35―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度和协作力,C36―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C37―影响团队士气的绩效激励机制。
(5)团队人才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1个领域层。创新能力分解为4个指标:C38―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人次,C39―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数目(个),C40―学生在各类刊物数(篇),C41―学生参加教师教科研项目人次(人)。
(6)团队科研工作:包括学术研究1个领域层。将其分解为4个指标:C42―科研项目与科研获奖数(个),C43―科研论文数(篇),C44―发表专著数(本),C45―杰出人才数(个)。
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模型
第一步 建立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基于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设“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为目标层P层,“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共6个方面为准则层A层,为了考察更加全面、科学,准则层A层可具体细化为“教龄结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团队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等17个方面为子准则层B层,方案层C层可细化为“长教龄教师所占比例、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等45个观测点C1-C45作为最低层。“目标层(P)一准则层(A)一子准则层(B)一方案层(C)”四者构成一个逐层支配的递阶层次关系。
第二步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完成层次结构模型后,由专家组根据两轮的咨询结果以及1~9标度值表,首先将各层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再进行赋值,然后利用专家的打分表计算出各指标赋值的平均数,从而可以构造出各层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群。
第三步 层次单排序:根据专家组赋值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之后,下一步要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⑥⑦层次单排序是本层次中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所以,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计算满足 =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其中为的最大特征值,则是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的分量即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相应评价指标单排序的权值。
第四步 层次总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即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按照自上而下逐层顺序进行,针对目标层下面的准则层,它的层次单排序就是总排序。即层次总排序只涉及子准则层和方案层。为了评价层次总排序的权值的合理性,需要对其进行与层次单排序类似的一致性检验。例如,检验子准则层总排序的权值是否合理,可以通过计算公式 = 来判断。其中,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当≤0.10时,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重构。
为了确定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指数,需要将评价结果依据所得的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定义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种状态。具体见表1。
表1 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分类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构建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还没有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今后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加以实证检验,在实际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予以修正和完善。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09440),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BYJXZD201009)
注释
① 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0-72.
② 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
③ 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探索,2010(3):92-93.
④ 王松涛.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企业管理,2012(1):37-38.
⑤ 李铁.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2012(15):27-28.
关键词:评价系统;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79-04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为完成学业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就所学专业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后对成果加以系统表述形成的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文本。它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科研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各院校和教育界学者重视。笔者对国内研究的检索表明:1998年至2014年,研究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然而,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有关的论文仅有两篇,简要谈及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评价原则。加强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国际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鉴于此,笔者拟从该项工作的现状出发,基于其特征设计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希望推动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
一、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1.调查发现
笔者对国内30所各层次外语专业院系[2]的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进行调查后发现:
(1)大多数院系都采用了科学的工作流程:指导教师评阅―交叉审阅―答辩评审―综合评分。
(2)大多数院系都采用百分制量化评价方式。
(3)总体上,学校层次越高,工作过程也越科学越严谨。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项工作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顺应了当代社会对低碳环保的追求。
2.缺陷和不足
(1)忽视评价工作的模糊性
标准的笼统性和评价的主观模糊性导致作为主观决策过程的毕业论文评价本质上不能做到精确量化,但绝大多数高校均要求参评教师给出精确分数,这与评价工作的模糊性相背。
(2)评价维度不全面、指标不完善、权重分配过于主观
虽然多数院系采用了多元评价,涉及语言表达、论证过程、格式规范、答辩表现等,但诸如选题价值、外文资料翻译、开题答辩、工作态度等与论文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都未涵盖。评价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交叉审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评分等三或两部分成绩按主观比例如4:3:3构成,甚至仅由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判定论文成绩。
(3)缺乏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
评价工作固有的主观性加上师生之间因种种原因产生的人情关系容易导致教师对评价对象作出过度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遗憾的是没有院系在评价步骤中加入针对此缺陷的防控设计。
二、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基本特点、原则与方法选择
1.基本特点
(1)主观模糊性
毕业论文评价工作本质上属于主观决策过程,它要求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作出尽量客观公正的评价,但评价标准及过程固有的模糊性导致评价主体无法作出精确的量化评价。此外,作为群组决策,不同评价主体的心理标准难免存在差异,加重了评价的主观模糊性。
(2)系统综合性、指标及权重差异性
评价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尽可能涵盖各相关评价维度。就某一维度来讲,指标设计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差异性和明确性,方可让评价主体有章可循。此外,各指标贡献率并不相同,必须尽可能赋予合理权重。
(3)评价结果量化要求
尽管评价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但为了确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和合格率,绝大多数院系均要求为评价对象打出百分制分数。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将模糊定性操作转化为精确的定量操作。
(4)严肃性和公正性
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四年学业能力的终极评定,不仅关乎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等切身利益,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必须确保严肃性和公正性。
2.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外语专业毕业论文不同于理工科论文,如表达符号为外语、更注重逻辑推理与系统建构等。其评价体系构建必须考虑专业特殊性来设计评价指标并为其分配合理权重。
(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阶段性动态过程,评价体系既要涉及对论文的静态评价还应包括对工作过程的动态监控性评价,即做到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3)公平公正原则
鉴于评价工作的主观模糊性及评价主体可能作出的过度主观性评价。评价步骤设计必须想方设法减少种种主观随意性,尽最大努力保证评价结果严肃公正。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设计必须具备可测性、精细性和完整性,避免不必要的要素交叉。同时,具备经济可操作性和信息化优势,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率优势和绿色环保等特性。
3.方法选择
据此,笔者整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设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并加入了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塞蒂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专家级决策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准判断力根据问题性质和决策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结构要素,并按照要素间隶属关系和相互作用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合为一个递阶模型,从而将决策问题归结为指标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值定量化。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整合主观逻辑分析与客观精确运算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从而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现象做出评价。前者能有效避免毕业论文评价体系设计不够全面、指标权重分配过于主观的缺陷;后者可以将主观模糊评价转化为量化评价。整合两种方法系统性强和结果明晰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系统的步骤设计
1.建立评价递阶模型
该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目标层是对评价对象题的概述,准则层是隶属于目标层的具体描述,指标层则是各准则层下属的细化评价内容。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1)根据递阶模型相邻层次间的隶属关系,请K位行业专家依据两两比较法对各层指标的重要性比较标度进行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设矩阵有i个元素,则判断矩阵为Pk(1)。
(2)检验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由于判断矩阵易受个体认知模糊性及评价系统复杂性的影响,必须对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进行检验。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鉴于该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此处建议直接在Matlab7.1中输入各矩阵Pk后,调用最大特征值计算函数max(eig(Pk))即可获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计算各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查询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应的RI值,计算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当n=1或2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n>2时,若CR
(3)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最小对数二乘法等方法。合积法计算过程如下:归一化各矩阵[1],将归化矩阵按行相加[2]后再次进行归一化处理[3],计算各个专家的权重[4],组成专家权重矩阵后将之归一化[5],然后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6]。
3.设定模糊评语集及对应评语分值向量集
设评语等级集E={e1, e2, …, eh}, h为评语等级子集的个数。与E相对应,令评语分值向量集F=[f1, f2, …, fh]。
4.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并检验其离散程度
请R位评价主体按递阶模型为评价对象打分构造出各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Ri(2),由于评价结果可能受评价主体特定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检验Ri的离散程度。令E={5, 4, 3, 2, 1}。依次计算R位评价主体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离散系数CVi(i=1, 2, …, n)[7]及其平均值AVG(CVi)。经过计算,在评价主体少于10人时,若AVG(CVi)>0.15,则说明各评价主体对该指标层的评价存在不公正极值。计算各分值与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标准差最大者即为极值,更换该评价主体重新评价,直至评价结果满足要求。
5.计算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
若模糊评价矩阵Ri通过离散程度检验则将之归一化后计算评价对象在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8]。
6.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
综合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建立针对目标层的模糊评价矩阵A(3),然后利用准则层的权重矩阵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9]。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精确得分S[10]。本段提到的矩阵和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四、应用实例
1.构建评价递阶模型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笔者整合了国内已有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校内外专家和专任教师的意见,构建出如下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递阶模型,如表2所示。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请校内外8位专家和教师对各层指标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因篇幅所限,笔者仅对准则层U5对应的矩阵Pk=8为例演示计算过程,如表3所示。
运用Matlab7.1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依次为{3.0092, 3, 3, 3.0092, 3.0092, 3, 3.0037, 3}。计算P1的一致性指标CI=(3.009200-3)/2=0.0046,各专家矩阵的λmax依次为{0.0046, 0, 0, 0.0046, 0.0046, 0, 0.0019, 0};据公式CR=CI/RI,各专家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值依次为{0.0079, 0, 0, 0.0079, 0.0079, 0, 0.0032, 0},均小于0.1,通过检验。
3.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
本节以第一位专家的判断矩阵为例演示计算过程。首先归一化P1;按行相加得M1=[0.2678 1.7608 0.9713]T;再次归一化得1=[0.0893 0.5869 0.3238]T。其他各专家的打分归化矩阵依次为:2=[0.1111 0.2222 0.6667]T、3=[0.1667 0.1667 0.6667]T、4=[0.1638 0.2973 0.5390]T、5=[0.1066 0.1935 0.6999]T、6=[0.1000 0.3000 0.6000]T、7=[0.1299 0.1381 0.732]T、8=[0.1429 0.1429 0.7143]T。计算第一位专家最终权重W1=1/(1+10×CR1)=1/(1+10×0.007931)=0.9265;其他专家的最终权重依次为{1, 1, 0.9265, 0.9265, 1, 0.9691};归一化各专家权重组成矩阵k=[0.1196 0.1291 0.1291 0.1196 0.1196 0.1291 0.1251 0.1291]T;计算U5各指标的权重值为:W1=k*k=[0.126441, 0.253472, 0.620088]。其他指标的计算结果请见表2。
4.模糊评价过程示例
下面说明运用该递阶模型对某位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模糊评价的过程。因篇幅所限,此处以准则层U1为例演示计算过程。
(1)设定模糊评语集和对应评语向量集为:V={e1, e2, e3, e4, e5}={优,良,中,合格,差},F=[f1, f2, f3, f4, f5]=[5, 4, 3, 2, 1](五分制)或[100, 85, 70, 60, 40](百分制)。
(2)由3位老师对U1各指标按V打分,构造出隶属度矩阵R1;计算该矩阵离散程度AVG(CVi)=0.0787
[11]
(3)归一化矩阵R1,计算该论文在准则层U1下的评价结果为:
A1=WT
1×R1=[0.3223, 0.2239, 0.2749, 0.0977, 0.0308, 0.0505]T×R1=[0.2858, 0.4563, 0.2579, 0, 0]
A1可解读为:所有评价主体认为准则层U1为优的概率为28.58%、良为45.63%、中为25.79%、及格和差的概率为0%。其他各层评价结果依次为:A2=[0, 0.6667, 0.3333, 0, 0]; A3=[0.1751, 0.4075, 0.4174, 0, 0]; A4=[0.0327, 0.2925, 0.6748, 0, 0]; A5=[0.0845, 0.5822, 0, 0, 0]。
(4)构造总目标下模糊关系矩阵A,利用准则层权重计算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
[12]
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等级分或百分制分数: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5, 4, 3, 2, 1]T=3.637133≈3.64;S∈[3.5, 4.5)。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100, 85, 70, 60, 40]T=79.187≈79.2。
必须指出,运用本法求得的论文最低分为1或40,即本法对质量更差的论文不具备区分度,但这并不影响其适用性,不达标的论文必须退回修改,对学位证发放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五、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出发,讨论了该项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工作原则,在整合AHP和FCE优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备良好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能有效地解决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此外,鉴于本系统计算过程的数学规律性极强,可以设计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网络系统,实现全部计算过程的自动化,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Int.J.Services Sciences 2008(1): 83-98.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网络下载频次;布拉德福定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07-02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XU Jun1, WANG Xiao-fang2
(1.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 of Anhui,Hefei 230051,China;2.Department of Computer,Artillery Academy,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researching law of distribution in CNKI database ,through image verify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radford law is applicable to journals survey with some new features.
Key words: Webmetrics; Web-download Frequrncy; Bradfordlaw
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促进了网络计量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电子文献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网上文献信息的日益增长,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必然要随之开展到网络领域,这是该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1]。
评价科技论文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有很多,如论文发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自引数、他引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同排序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率、论文的合作人数、论文的参考文献数、论文被下载的次数等等。该文选取其中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为研究指标,探讨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的应用。
1 数据来源
海量的信息搜索具有一定难度,并且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描述没有完全规范和统一,因此寻找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样本很复杂。由于SCI、EI收录的中文期刊数量很少, 不能在统计学意义上给出我国期刊的计量指标。为了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CNKI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数据,将以“网络信息计量”作为主题词的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2 实证分析
Web下载总频次是该期刊上网以来所登载的全部文献在统计当年被下载(包括全文浏览、转存和打印)的总频次。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
本文数据选择时间间隔为2005年到2010年,统计这期间“计量技术”专业相关论文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平均数量。共得到有中文“计量技术”作为主题的学术论文45篇,按照“下载频次”的降序排列,得到表1。本文取不同的分区值对数据进行区域划分,并分析计算,如表1所示。由表1中数据可知有下载频次的论文总数量N=45。全部45篇论文的“下载累计频次”A=R(45)=5292,我们取布拉德福分区数m为6来计算布拉德福常数am(m=8),比较布拉德福图形并探寻其规律[2]。
通过对原始数据按照“网络下载总频次”的递减顺序进行等级排列,当m=6时,共分6个区,同理,按照区域分析法[3],令每个区域文章下载总频次大致相等,计算平均值为A/m=5292/6=882,按照这一平均值计算各区域中的论文累计数Nj(j=1,2,…,6),得到区域划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得到均值a(6)= 2.06
依据表2的分析结果,当分区数m=6时,布拉德福常数范围为1-4.8,平均值为2.06。可以看出第四区的数目及常数偏大。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规律与传统环境下基本一致,数据分布仍具有一定的布拉德福分布特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得不明显,并且有新的特点,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仍适用。
3 图像分析
以“Nj的自然对数LnNj”为横轴,以“下载累计数R(nj)”为纵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得到数据分布图形如图1所示。
以“论文累计数nj”为X轴,以“下载次数累计数R(nj)”为Y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如图2所示。
图1 m 为6时(LnNj,R(nj))数据分布图形 图2m 为6时(nj,R(nj))数据分布图形
比较图1与图2中的曲线,可以发现具有相似性,曲线的走向与布拉德福图形一定程度上接近,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结合区域分析、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论文Web下载总频次”分布具有一定布拉德福分布特征,可以用来研究网络信息分布规律[3]。
4 理论总结
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n的平方)的关系。是用来描述科技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的,其数学表达式表示的是“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即期刊等级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期刊的载文量常常可以用其它指标来代替。例如, 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关系研究中,就以期刊被引次数来代替期刊的载文量,即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以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仿照Wallace等人的思路,建立两个基本假设:1)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的Web下载总频次” “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也可以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2)如果假设①成立,那么“期刊Web下载总频次”在期刊中的分布应该服从布拉德福离散分布规律。经以上验证该假设成立。
5 结束语
网络计量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本文参考了相关的知识和处理方法,对网络信息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布拉德福定律在网络环境下仍然适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此研究只是冰山一角,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计量问题研究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洋.期刊Web下载总频次的布拉德福分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6):38-42.
[2] 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05):26-28.
[3]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