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经济论文

公共经济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7 18:00: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经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共经济论文

第1篇

1.1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1.1调整误差。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加工机械所需要的夹具、刀具和机床在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需要对误差进行调整,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到位,也可能出现误差。调整过程中因方法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误差的出现,误差的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研究调整误差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调整方式。

1.1.2制造误差。在机械加工中,刀具制造的精度和工作的环境会对加工的精度造成影响。但是产品加工的精度不会因为单刃刀的直接影响,零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会在加工过程中因本身的磨损而改变,因此,在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时需要检查刀具本身是否存在制作方面的误差。

1.1.3机床自身几何误差。机床自身几何误差主要是安装误差、制造误差和磨损误差等几种常见的误差,其中,制造误差是最大的误差。机床自身的三种基本误差为导轨误差、传动链误差和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导轨出现误差将会明显作用于加工的精度,出现直线度误差、扭曲度误差、相互位置误差等,为了减少导轨误差,可以从材料、、保护装置、结构等方面着手;传动链误差,该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安装传动机构,制造和后续作业等条件下因磨损导致的,出现先后运动误差。实验表明,减少传动链部件数量和缩短传动链可以实现传动误差数值量的减少;主轴回转误差,回转误差会影响产品加工表面的形状,部件因角度摆动出现圆柱度误差,部件端受轴向窜动会有平面度误差,但断面不会受其影响。

1.2工艺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因传动力、重力、切削力等作用会导致变形,变形会引起刀具和加工工具相对位置产生变化,从而导致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几何形状和尺寸出现误差。外圆车刀具有较大的刚度,而刀杆的刚度相对弱,由于二者的刚度不一致,当受力时,刀杆容易发生变形。此外,机床部件的刚度也会对加工零件产生影响,而其影响的程度只能通过实验得知。

1.3加工精度受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影响机械加工的工艺系统在受热作用时,会发生变形,尤其是存在比较剧烈的温差时,对工具自身运动与几何关系会产生比较大的破坏作用。控制好加工的热影响对于精度有积极的意义。加工工艺的变形主要包含三种:工件热变形、机床热变形和刀具热变形。如果所需加工的零件的长度长,而精度要求高时,工件的热变形对精度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工件加工时,经常在单面进行切削,由于存在温差,会导致工件的隆起,产生较大的误差。而加工中将隆起的部分削平,当温度降低之后,削平的部位又会出现收缩,有凹槽,导致较大的平面误差度。经过试验和实践经验分析得出,对于此类问题最为常用的方式是加入切削液,对温差进行补偿,尽量降低加工时零件表面的温度。

1.4加工精度受定位误差的影响机械加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工艺定位,定位过程中如果定位不标准产生误差也会对机械加工的精度造成影响。机械加工工艺定位大体上有设计基准和工序基准,这两种基准称为定位基准。在对零部件进行加工的时候需要选择零部件的多种几何参数作为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基准,如果选择的定位基准不符合设计基准,就会因基准不重合而出现误差,现实制造过程中一般机床上的定位元件因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和基本尺寸绝对吻合,定位元件的实际尺寸和位置允许有一定的变动幅度,定位幅度过大或者定位不准确就会造成定位误差。

1.5加工精度受加工原理的影响机械加工的过程中由于采取了近似加工法,近似传动法或近似刀具轮廓而产生的加工误差称之为加工原理误差。很多时候为了得到要求的工件表面,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工艺师会在工件或刀具的运动之间建立一定的关联。理论上来说要采用完全准确的运动联系,但是实际生产中由于完全准确的加工原理会导致机床或夹具制造极为复杂,使得制造工艺极为复杂而难以满足现实条件,基本上不可能做得到,这就是近似加工运动误差。

2改进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

抵消法采取抵消法或者补偿法抵消和补偿原来的系统误差,从而减少零部件的加工误差,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这种方法称之为误差抵消法。如果原始的误差为负值,那么人工产生的误差就要取正值,反之则取负值,这两种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相互补偿原来的系统误差,使得两者大小相等,除此之外,利用一种原始误差抵消另一种原始误差就是通过相互抵消的方式减少加工的误差,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

2.1平均原始的误差有些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可以通过加工使得零件的加工表面的原始误差均匀化。对经过工具的表面和工件给予检查和比较,进而找出其中的差异,在对零件进行修正或者按照基准进行加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直尺、端齿分度盘和平板等都是采用将原始误差平均化的原理来加工。

2.2转移原始的误差将机械零件的原始误差从敏感方向的误差转化到非敏感方向的误差,进而达到将机械工艺的受力变形、几何误差以及热变形等原始误差转移。原始的误差能否直接的在加工误差上反映出来,是否能够提高零件的精度,决定于其是否在误差的敏感方向上。

2.3减少原始的误差机械加工精度和量具和夹具的本身精度的提高,减少加工工艺系统的受热、受力和刀具的磨损以及测量误差,采取措施降低原始的误差。所以如果想要提高机械的加工精度,就要对各个原始误差都进行研究,对于不同的误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对于有固定形状的零件的加工,要减少刀具安装和刀具的具体形状的误差,对于一些很精密的零件的加工,要提高所用的精密机床的刚度以及精度。

2.4分化原始误差法分化原始误差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从误差的反映规律来看,一般将毛坯上的工件的几何尺寸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尺寸的范围可以被缩小,然后依据具体的误差来调试工件的正确位置,缩小整批的工件的分散范围。

2.5均化原始误差法对于要求加工配合精度很高的轴和孔的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研磨方式,研磨工艺本身精度并不高,但是却能通过与工件做相对运动时经过研磨对工件进行微量的切削,使得工件达到很高的精度,当然,研磨工具也相应地被工件磨去一部分,这种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是一种不断减小误差的过程,这个方法就是均化原始误差法,既能提高零部件的加工进度,又能提高磨具自身的精度,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表面进行比较和检查,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互为基础,进行修正,不断缩小和分化零部件表面的误差。

3结语

第2篇

还有就是对应的工程技术与经济投资没有合理有效的结合,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的经济投资方面的了解非常不足,更是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在事后的复核时期,只是简单的关注该工程建设的经济、概算以及对应的规则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各个环节与部门分离性很大,最终的效果非常的不尽人意。

二、水利工程经济投资管理控制策略

1、工程施工招投标

施工团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者,诸多的实践表明工程的质量、投资、工期最重要的就是该项目工程的施工团队选择。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务必要转变之前传统的直接性任务下达型做法,展开项目建设施工招投标,择优选取资质好、信誉高的施工团队。以便于确保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的最终质量,这样可以将施工团队自身的各类管理性水平激发并提升,对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投资管理控制非常有利,挖掘出相关企业的技术潜能,利用最先进的施工策略来缩减工程的经济投资。

2、强化合同管理

要不断的强调项目工程的相关合同管理,特别是在合同的履行期间。项目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的管理期限应该是从该合同的起始谈判日开始,到工程的结束。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签订,除去必要的国家性法律规定,并遵循平等、互利、统一的原则,对某些单项的工程进行较为明确的说明,便于缩减合同履行期间出现互相的扯皮。并且,在合同履行的期间因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影响因素,会导致工程在进行的过程在会偏离了经济投资的最终目的。所以,一定要基于原理性的指导进行动态控制,经由相关的合同管理人员对该项目工程建设展开跟踪式的检查,技术的发现问题并即刻进行调整处理。

3、工程完工验收及后评估

在这个时期要对相关的竣工决算表进行编制,比如实际的项目工程建设目标性造价,并对各个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积累有效的资料,已持续的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投资管理控制水平。项目的后评估时期是在项目施工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1至2年的运行之后施行的一次系统化项目后评估。关键就是影响性评价,也就是水利工程项目在投入运行之后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经济成效评价是对于相关的项目施工建设经济投资以及国民的经济效益,还有必要的财务效益与技术进展及规模效益、可行性探究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还要对该工程项目竣工投入运行之后的总体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以便于将各类经验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为之后类似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找出更有效的技术与经济投资组织方案,持续提升项目的决策水平以及最终经济投资效果目的。

4、强调项目工程信息管理

对应的经济投资控制及信息管理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信息才是投资控制的关键基础及依据。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信息管理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以及储存与传送,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或是便捷的信息检索。经济投资规划设计,比如项目工程的总体投资以及各个部分的投资;投资消耗状况信息,也就是已经使用支出的各类实用性费用;项目任务总量和已经完毕任务量信息,比如各个部分工程计划的任务总量以及实际上完工的任务量,并未完工的任务量;环境信息,其包含了其余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各类经验性数据。这诸多的信息收集重要的是全方面、精确并且及时,对信息管理来讲以往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该类工作是较为薄弱的,所以在以后的建设施工中要较为关注,并利用对应的计算机辅方式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处理,这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经济投资是极为有利的。

三、结语

第3篇

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统计界长期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二十几年来,我国统计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不断推动了工业经济效益统计的发展。评价工业经济效益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合理选择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二是科学确定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回顾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统计的发展历程,无不是围绕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而逐步完善的。

早在1975年,我国就制定了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统计报表,1977年决定采用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流动资金、成本、利润和劳动生产率8项指标来考核地区、企业经济效益。但当时是分别用这些指标来反映各地区、行业和企业不同侧面的生产经营技术状况,只能得到各单项指标的水平和变动幅度,无法形成有关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概念,特别是在一些指标良好,而另一些指标恶化的情况下,更是无法说明经济效益到底是好是坏。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效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了包括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主要工业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工业产品优质品率,万元产值消耗能源和降低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增长率,工业企业上缴利润和增长率,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率和增长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工业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和加速率,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和降低率,可比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率,工业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人员和降低率共16项指标组成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效益这一综合性概念的主要方面,较好地防止了单纯追求某项指标的偏向,但内容繁杂,难以用来综合评价。为了解决综合反映经济效益总体情况这一问题,又规定从上述16项指标中选取10项,通过报告期数据与基期数据对比,将改善的指标赋10分,持平的指标赋5分,退步的指标赋0分,将相应的指标同所得分数相乘后加总,可得报告期经济效益总分数。将报告期经济效益总分数除以按同样方法计算的前期经济效益总分数就可得到工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这是我国第一次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尝试,迈出第一步是可贵的,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没有解决。这一是将各项指标平等相待,没有考虑它们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也就是没有规定其应有的权数;二是按照各项指标的变动程度赋予相应的分值,结果往往出现基础好、水平高的企业或地区由于指标改善的难度大,其经济效益分数低于基础差、水平低、指标改善相对容易的企业或地区,出现“鞭打快牛”;三是没有对各项指标的改善和退步规定适宜的区间,结果改善10%是10分,改善15%也是10分,反之退步指标也是如此,赋分方法过于简单。由于存在以上问题,该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使用时间不长。

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要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为了纠正片面追求产值、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1992年初,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生产办又联合下发了有关改进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的文件。这次改进制定了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和净产值率(后改为增加值率)6项指标组成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对综合评价方法做了不同以往的改进。这首先是采用专家调查法,根据各项指标对经济效益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其次是根据“七五”时期各年度数据加权平均,计算这6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完成这两项工作后,就可用6项指标的本期数据分别除以各自的全国标准值,然后依据各自的权数,计算加权平均数,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这次改进,特别是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实践证明,这套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具有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长处,已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所接受。

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方法的改进对促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情况复杂,变化频繁,所以任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它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正因为如此,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与其他有关部门经过长期的协商,于1997年10月就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指出,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上来。这次改进已得到国务院原则同意,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

遵循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应具备宏观性、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1992年指标体系作了调整和补充,在保留流动资金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4项指标,去掉资金利税率和增加值的同时,增加了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和资产负债率3项指标。新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和产销衔接状况来较全面地反映经济效益这一综合概念的不同侧面,同时又考虑到会计制度改革后直接从有关会计、统计报表中取得数据的可行性,避免了增加基层企业报表任务的情况发生。此外,这些指标基本上都是会计和统计分析所常用的,为广大基层统计人员和各级党政领导所熟悉,便于开展分析和计算。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

总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12

=──────────────×────

贡献率平均资产总额累计月数

式中的税金总额是产品销售税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是期初数与期末数的算术平均值。在这里之所以把税金总额和利息支出列在分子上,是因为这两部分都是由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前者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后者是企业向其他领域转移的价值。

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净资产的变动状况。

资产保值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

=───────────

增值率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负债总计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和运用债权人资金的能力。

资产负报告期期末负债总额

=───────────

债率报告期期末资产总额

流动资金周转率是投入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流动资金销售收入12

=─────────×────

周转率流动资金平均余额累计月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既反映企业投入的成本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降低成本费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成本费用利润总额

=───────

利润率成本费用总额

上式中成本费用总额是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

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全员劳动工业增加值12

=──────────×─────

生产率全部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

上式中工业增加值用现价计算,而职工人数是实物量指标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所以应该用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来消除工业增加值的价格变动影响。

根据以上7项指标可以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周密考虑各项指标对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强弱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总资产贡献率的权数为20,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6,资产负债率为12,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5,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产品销售率为13,合计为100。与此同时,还参考我国近期各工业经济指标的实际水平和一般标准,为7项指标确定了全国标准值,它们是总资产贡献率10.7%,资本保值增值率120%,资本负债率不高于60%,流动资产周转率1.5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71%,全员劳动生产率16500元/人,产品销售率96%。该指数可按下式计算:

工业经济效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该指标权数)÷总权数

益综合指数该指标全国标准值

最后,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说明。

1.资产负债率为负指标,报告期数值低于60%,权数为12;如果高于60%,其权数按下式确定:

指标值-不允许值(100)

────────────

60-不允许值(100)×12

2.计算综合指数时所用的全国标准值均为年度平均水平,在进行月度统计时,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三项指标都是以时期数除以时点数,所以必须把它们的分子(均为时期数)折算为年度数据。

3.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指标值为负数的情况,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可按下列原则处理。

总资产贡献率为负,按其实际数值与全国标准值对比并加权计算综合指数。

第4篇

工程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建筑工程经济的理性思考

一、前言

建筑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学与经济学互相交融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目标在于最大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尽管我国的建筑市场随着国家发展、需求增大而迅猛发展,但是对于相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理论,国内对其研究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建筑工程项目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如何平衡应用施工技与投资的金额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最小的消耗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何在投入、工期与质量之间达到三方最优都成为了我国建筑工程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当下我国的建筑市场需要一场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的理论变革,以此解决当前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

二、对建筑业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发展的理性思考

与其他行业不同,我国对建筑业的定义相对广泛。在我国,通常将以工程建设为主(铁路、公路、房屋等)的土木工程类,以大型设施的配套建设为主(电力、给水、供热等)的线路、管道、设备类以及以建筑物装修、装饰等活动相关的施工类合并成为建筑类。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一个建筑工程是从设计到建设再到完善的系统工程,而并非是单单某一个子类。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在我国建筑业是与设计单位、中介组织、建材、设备供应、以及教育科研息息相关的产业门类。正是因为在我国建筑业涉及面的广泛,对于具体的建筑管理而言,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而言,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对于建筑业系统范围的界定,国内一直存在者大建筑业与小建筑业的争议分歧。争议与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要将涉及建筑相关的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以及部分专业工程纳入建筑业的范畴之内。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建筑经济》中的相关定义。该册中指出,建筑业是包含从事建筑产品生产、维修和管理机构与有关教学、科研、咨询等项目的综合学科,是大建筑业中所指的定义。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更加认同大建筑业的概念。事实上,随着建筑业本身系统的不断扩大,它与其他行业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并且建筑业与其他行业还呈现出系统集成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国家,政府已经组建了全新的用于管理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交融而成的管理机构。例如德国近几年组建的交通、建筑与住宅部,英国组建的环境、建筑与区域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发达的国家小建筑业的概念在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适应建筑业发展的大建筑业体系。可以说,大建筑业是综合了现代工程科技的集中体现,是建筑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成为经济支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①建筑业是独立的物资生产部门,为我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的固定资产。②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③发展建筑业就等于在无形中发展了重工业和其他相应工业。④在我国当前阶段,建筑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⑤我国许多大型的建筑企业承包了国际工程项目,无形中带动了我国的综合性输出。⑥建筑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的发展状况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综上,建筑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在无形中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当前我国的建筑业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建筑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尽管一直以来人们对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具体怎么变革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整体上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喷涌而出使得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分歧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导向却不能及时的给人们以明晰的答案,另一方面现行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复杂,部门之间利益纠葛,企业之间竞争等局面使得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在通过对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分析之后,结合当前国内形势以及未来建筑业改革出现的部分趋势,我们认为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把握几个要点。

1.归口管理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在成分上有省、部属,地(市)属,县属之分。行政隶属关系的互不相同造成了对建筑企业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同属别的建筑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在管理职能上,建设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以及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由此,在审批权、收费权、发证权上各部门互相争夺。整个建筑行业虽然貌似稳定和谐,然而内部却十分混乱。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保护主义横行,对市场规律完全忽略,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市场迟迟不能建立。因此,想要对建筑业进行大改革,归口管理是第一项要进行的任务。只有加强了行业的归口管理,我们的建筑企业和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才能明确,业务活动才能更加专业。例如我们可以将工程资质的审查,招投标项目等方向性问题要归口与建设主管部门。

2.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优化现有结构

事实上,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80年代不足一千万人已经发展到如今三千五百多万人。从整体上,我国的建筑行业一方面出现了总量大,产能剩,利润少,竞争大等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行业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建筑企业发展稳定程度缺乏等情况。对此,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调控企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合并改组企业,形成综合能力足够强大的建筑企业以改变当前建筑大而不精的现象。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级结构对现有行业进行改变。第一级别是总承包级别,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及承包事务;第二级是业务分包级别,负责项目具体的筹建等事务;第三级别是劳务输出级别,负责工程施工等现场问题。

3.加强市场及投资的管理

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不仅方便了建筑业的宏观调控以及监管,还将市场上活跃的各类经济成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计划性强于市场性,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干涉过多,以至于建筑市场尚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同样的对于建筑工程的投资而言,由于当前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大型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和集体投资的。对于此类工程投资而言,公益效益和工程质量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对投资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非私人投资往往出现浪费等现象。因此要想规范建筑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建筑业的市场以及投资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健康的市场机制以及严密的投资管理,建筑业会逐渐从混乱的现状中走出[1]。

三、持续加强对建筑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促进行业发展

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而言,急缺的并不是相关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大牛,而是构建现代大建筑业的先进理论。建筑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也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建筑行业的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就出版了以建筑工程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刊物《苏联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创建《建筑工程经济学》刊物。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起步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政政治环境的问题,并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成立了建筑工程经济学术委员会,专门从事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现实建筑经济问题开展各类学术探究。也是在此阶段,《建筑经济》等相关专业刊物得以诞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比国外的相关研究,我国建筑经济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可以说,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当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日渐壮大,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成熟也是指日可待。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觉得建筑工程经济学,我们认为,发展中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加强与国际建筑工程经济学学科之间的甲流,融合发展出真正适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建筑工程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稳定的研究队伍,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与再学习,激发出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在建筑生产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才能一如既往的繁荣下去,才能真正利于国计民生,才能真正发挥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

四、结语

我国建筑业尚处于大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繁荣而蒙蔽了眼睛。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与实际生产实践的脱节,也应当看到未来建筑行业大发展对建筑工程经济学理论的巨大需求。对此,我们切实把握机遇,真正地将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以应对未来我国建筑业的辉煌发展。

工程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的作用

1、工程经济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工程经济人员在工程项目投标的阶段内,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进行投标报价书的编制,在面对那些工期较长并且投资较大的项目的时候,承包商需要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因此相应的提高了对工程经济人员的专业要求。投标报价环节中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熟悉标书的内容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招标文件中体现出的是业主的主要意图,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技术规格、商务条件、承保范围、承包商责任、资金风险以及业主自身特殊的要求等,各个方面都要进入分析。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到的首先是搞清楚招标的范围,不要出现遗漏报价的问题;其次是将招标文件中不够清晰的地方找出来进行澄清;然后是风险分析工作,以招标文件中的资金要求、施工工期以及付款方式等为依据来分析;最后是提高报价的针对性,熟悉标书中对于品牌和技术的要求。在对标书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以后就要开始进行项目成本测算工作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部分。直接成本的构成内容是采购设备的费用、材料费、施工费以及设计和软件等,间接成本的构成内容是单位的人工费、差旅费以及招待费用等。其中直接成本是确定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比较常见的工程项目报价模式是将工程量和综合单价相乘,综合单价的价格水平是以市场行情为基础而波动的,分为施工单价和设备单价两个部分。工程量则需要计算设计方案才能得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设计是整个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项目来说其基础也正是设计方案,所以设计方案和项目的投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在投标初期工程经济人员就必须参与进来,对整个项目的方案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包括项目的工艺和流程、地基条件、布置总图等,目的是为了使报价内容更加准确而有针对性,如果工程量上有遗漏缺失也可以及时发现。在确定工程量的时候首先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量的仔细计算,其次是收集已经完成的同类项目的数据进行对照,将不可比因素扣除掉以后再对二者使用类比法确定其合理性。在确定了工程量以后需要进行的是综合单价的组织核定,首先是在项目中往往占比最大的费用,设备单价,有的单体设备具有很高昂的价格,决定着整个项目的投标价格。所以在核定设备单价的时候,工程经济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让设计人员列出所有的设备清单,并且标注清楚不同的规格型号;其次是尽量投有类似项目经验的标,除了询价以外,必须列出已完成项目的历史采购价格,然后进行对照考虑,因为设备的价格往往不会有大幅度的波动并且走势通常都是下降的,所以相比起询到的价格来说,历史采购价格的说服力更大;再次是选择一些供应常用设备的供货商,与其签署协议进行长期供货,双方约定好供货的价格,这种设备长协机制的优势是可以用更优惠的价格拿到设备;最后是那些价值较高的单体设备,尽量在投标前就与供货商进行约谈,确定设备的价格,有需要的话可以进行标前协议的签订。以上所说的内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将盲目询价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规避设备价格虚高的情况,对项目的整体报价具有积极的作用。然后是核定施工综合单价,工程经济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招标清单的样式为标准来制作一份询价的工程量清单,在其中将工作内容一一标明,施工单位的报价则按照工作内容来,避免在成功中标以后双方扯皮;其次是针对钢材、电缆这种大宗材料,有两种采购方式,分别是由施工单位进行采购和自行采购。如果有能力自行采购,那么以设备询价的方式来进行。而由施工单位进行采购的则需要工程经济深入市场,真正了解这些材料的价格,因为其在施工报价中拥有很高的占比值;最后是将施工单位、设计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等组织起来开沟通交流会,互相交底设计方案、设备交货状态等,施工单位可以更好的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制。施工报价必须要以施工组织方案为基础,如果报价脱离了具体的方案,那么也就失去了可参考性。

2、工程实施阶段的经济作用

工程经济的工作重心应当随着工程的承接而逐渐转移到对经费使用的控制上。这主要体现在设计、采购以及施工这三个方面,而流程通常是从费控指标下达开始,紧接着是对指标进行分解,最后对指标进行控制。通常,我们所说的费控指标的下达,是指在工程承接之后,下达相应的工程费用控制指标,这一指标的下达可以参考投标时的成本预算,一般包括以下一个项目:设计的费用,软件的费用,设备以及施工费用,最后是其他费用。而费控指标的分解,也就是指相关工作人员根据下达的费控指标指挥各部门对指标进行分解。一般而言,施工费用的分解是建立在图纸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拿到出图计划后,所有的设计图都应当留有分解后的费用控制,同时还应当留有一定的设计和变更的费用。而施工设备的费用则应当根据采购清单进行分解,应遵从逐级分解的原理,从各个专业再到具体的设备,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一般内容较少,不需要进行分解。当所有费控指标完成后,就可以送达各个部门,各部门的相关工作组进行严格的费控。再对费控进行分解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费控的执行。这一工作主要分为设计。采购以及施工三个方面。

(1)对设计费用进行控制。

通常,在这一项目中,设计是所有施工环节的重中之重,因为最好的设计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的收益。因此,设计阶段的费用控制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对限额设计严格把关。在设计人员准备出每套图纸前,必须仔细核算该套图的整个工程量以及其所需的相关费用,并对比结果是否与超出预算的经费,如果一旦超额,就不得出图,甚至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对设计方案进行更改等。

(2)对设备采购的费用进行控制。

在采购相应的设备时,采购人员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比价方式来采购设备,例如经常使用的公开招标等方式,而且还应当在拟签合同之前进一步核查设备费控是否超出。而采购的结果应当以周报的方式报给相关的工程经济人员,并由他们将起汇入整体的费控中,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核查。

第5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小生产以及以小生产为特征的私有制经济问题有过基本的设想和论述。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应“一步一步地夺取”,而不是历史上的一次性行动,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度,更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知,个体小生产或私有经济的存在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在生产力水平还没达到消灭私有制的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利用外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怎样利用外资,列宁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要通过借款、租让制、与外资(外商)合办企业等形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初探索者。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其中,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对后人的探索乃至今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从这些思想中可以看到从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际出发,思考生产关系改革的经济建设的思想轮迹。由于历史的局限,的这些经济建设的思想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对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党的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原因

非公有制经济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在内的经济类型。它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并且与公有制经济一起,共同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不具有剥削性质;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自经营的经济。

(一)个体劳动方式的存在是基本原因

诚然,个体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变化是个量的概念,生产关系的变化是个质的概念。能够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生产力,不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变化,而是生产力量变到一定程度后,使生产关系所依存的实体形式即劳动方式发生变化,才能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所以,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不直接是生产力,但又离不开生产力,直接的决定作用是个体劳动方式。个体劳动方式存在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社会化生产还没有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方面,也就是说,不但是某些领域或行业基本上还是非社会化的生产,而且在基本上社会化生产领域或行业中,也还有落后的生产力与其并存;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使个体劳动方式不能存在的程度,个体经营的不少领域已经不完全是以手工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而是采用了不同程度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并越来越以现代化的技术为基础。由此可见,只要还存在个体劳动方式,尤其是独立型的个体劳动方式,个体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存在下去。

(二)劳动方式的部分私有是根本原因

劳动方式的部分私有,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既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个人,而是具有部分公有,部分个人所有的性质,在这两种所有中,部分个人所有是主要方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劳动力的部分私有正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重要痕迹之一。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是由个人或家庭支出的。劳动力的归属问题,主要应根据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和训练费用由谁支出来决定:如果这个费用是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劳动力就应归个人所有;如果这个费用是由社会和个人共同支付的,那么劳动力就具有社会和个人双重所有的属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劳动力的自产费用和训练费用兼有国家支付和家庭支付两种形式,而且家庭支付占绝大部分。因此,劳动力的归属关(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营经济的产生是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国私营经济的产生与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而且还呈现为落后性和不均衡性,在客观上,需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同时发展,这就为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现阶段,个体经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发展是私营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个体经营者还不愿意走合作经济的道路。个体工商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通过个体工商户之间的联合走集体经济的道路。应该说,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农村,可以说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外在经济条件的动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自由购买。而能否自由地购买到所需要的劳动力是私营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资本只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私营经济的生产过程才能正常进行。党的以后,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与改革,逐步给予了农民自由选择职业和进行要素流动的自利。从而推动了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

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私营经济的财产组织形式更符合投资者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和施展个人经营才能的要求,而这正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的内在动因。获取个人经济利益,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动因。只要客观条件还没有达到使其不能存在的时候,这一动因制约个人经济行为的作用就不会消失。特别是在现阶段,劳动还具有很强的谋生手段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个人经济利益在个人经济行为目标中仍然处于基本动因的地位。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对消费利益的追求必然转化为对财产利益的追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要放宽市场准入、创造良好环境、加以积极扶持,并且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

第6篇

分析工业总产值占比情况:从本月实现工业总产值情况来看,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67亿元,其中霍州煤电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占到56.53%,剩下企业中公满江红有限公司实现1450万元,其余企业几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为煤炭市场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下游需求不足影响,煤炭市场价格低及部分村矿矛盾的干扰,使企业生产无望。

2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从部分企业生产情况看全县工业。(1)分析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指标,看煤炭企业经营现状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指标有(从财务报表提供数据):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比率、销售毛利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企业)霍州煤电吕临能化有限公司,以上各比率分别为:16.41次、20.09次、13.24次、0.1593次、87%、30%(营业周期为39.86天);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了5.03次、应收账款去年为0、12.53次、0.048次、16%(增加)、5%(营业周期加长了18.42天)。新民焦电有限公司,以上各比率分别为:0.99次、6.23次、0.13次、0.11次、111%、16%,与去年相比分别降了2.23次、8.93次、0.2次、0.14次,5%,增了15.84%。从以上企业各比率情况可以看出:①企业存货及资产的管理水平有所降低,显示企业存货及资产周转速度放慢,企业资金变现能力较弱,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减弱;②负债比率持续加大,拉响了企业经营风险预警;③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尽管企业不断减少成本,缩减费用支出,但企业营利空间仍很窄小。综上看出煤炭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企业经济运行再次遭遇寒冬“回头潮”,现在的大部分煤炭企业处于生产亏损状态,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每生产一吨原煤就要亏损5.98元。(2)煤炭价格长期弱势运行,原煤价格指数持续滑落,煤价依然有下沉空间。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指数逐月下降。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看不到煤价止跌希望,看不到煤价的谷底。

3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的市场主动积极性不高,争取利润的信心欠佳。今年以来由于煤炭的上游企业钢铁、焦炭市场低迷,导致原煤单价一降再降,企业为此也失去信心,没有在扭亏增盈上下决心,下狠心,有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二是传统工业受大环境影响生产,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有待改革和完善。三是轻工业缺乏活力,而且趋势有所加剧。1—9月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16亿元,占临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5%,去年同期的比重为3.83%,同比下降了1.98个百分点。

4建议对策

第7篇

依照水利部《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根据本次规划项目投资预算,工程经济计算期按20年,社会折现率采用8%,按改扩建水利建设项目考虑,通过采用有无该项目的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对该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1.1节水效益社旗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与原来的大水漫灌方式相比,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项目建设前的0.55提高到0.8,降低了水源浪费,提高了粮食产量,该工程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0%,可节水70.46万m3,节水效益达51.44万元。节水效益分析如表1.

1.2省工、节地效益项目区采用节水灌溉后,灌溉实行统一管理,可减少在管理上的人工数量,按每亩省工一个计算,人工费按近三年的平均价格每工日40元进行计算。节水灌溉比原有地面灌溉节地1.6%,按每亩产粮食550kg,每千克粮食2.2元计算。各项省工、节地效益分别为120万元、58.08万元。

1.3节能效益水从水源地引至田间,都会消耗一定能量,主要为电能,通过对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节约灌溉用水,而且降低了水泵在输水过程中的电能消耗。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节约灌溉用水76.47万m3,可节约电费25.25万元,且项目实施后更新设备,选用具有国家规定节能标识的机械,从建设期开始直至设备运行期,经转换后每亩耕地节能效益约为5元,则全年节能效益为40.25万元。

1.4增产增收效益该项目建设内容完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3万hm2。项目区内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其它(大豆、花生、蔬菜)。现选玉米、小麦、其它(大豆、花生、蔬菜)5种作物为代表计算经济效益,复种指数为1.7。与项目实施前相比,5种作物每公顷可增产190kg共计增产824.7万元,新增效益可达329.88万元,灌溉效益分析如表2。

1.5社会效益社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可有效缓解当地的灌溉用水紧缺的现状,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和农田灌溉效率,增强农田抗旱、防洪、除涝的能力,振兴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当地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维护当地稳定、保障人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6生态环境效益社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实施,对灌区及塘、堰、坝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为项目区内居民生活、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充沛水源。同时,通过节水工程控制灌水量,择优选择灌溉制度,保证适时适量灌水,通过灌溉调节土壤的光、气、热关系,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最佳状态,避免土壤板结或灌水不善造成人为的"渍害"。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扩大了灌溉面积,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自然面貌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水资源状况改善,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项目经济评价

2.1经济评价准则经济评价从项目的整体角度出发,采用影子格,分析计算项目的全部费用和效益,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社会折现率采用8%。按规范要求,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2%;经济净现值,ENPV≥0;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0。

第8篇

工程经济分析论文范文一:建筑造价管理工程经济效益提升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随之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我国重要的行业之一,使得在安装工程方面所涉及的造价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建筑安装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基本点,进行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建筑;管理

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材料和人员多、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还有设备和人为因素,因此要使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就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1加强建筑造价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范围较广的管理工作,其对建筑工程的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的内容没有涉及建筑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之后的运维工作,重点管理的内容是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各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一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完整性既包括工程建设本身所需的成本,同时也包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期的运维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涨,国家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及时性。伴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利益。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新时期电力企业良好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筑造价管理加强的措施

2.1采取新的体制

如何保障建筑造价管理的不断优化,其中体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建立健全造价相关体制和机制,对于部门的分工和内部协同工作充分明确,制约相关违规现象,强化相关机构管理,并且完善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制化原则和合同的规范,实现造价管理的制度化、正规化和合理化。

2.2方案实施

在工程项目中,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目前大多工程项目中,除了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施工示意图的描述之外,我们还要准确处理建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杜绝后期施工过程中加大材料、人力和物力的过损耗,减少资源浪费。项目部应严格劳务合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变更的管理,对于不增加合同收入的变更严格执行变更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劳务合同计量数量严格区分清单数量和变更数量,并按程序逐级签认。项目部应严格非劳务分包合同承包内容的物资、机械设备使用和消耗管理,明确材料设备、机械台班耗用标准和奖惩规定,严格计量控制,对超耗、超用的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项目部应严格零星用工和计日工管理,对于包含在分包合同工程内容的临时用工严禁另行计价;临时用工和计日工不得超过合同或内控标准。项目部要严格执行劳务合同不预付工程款的管理规定;中期付款要严格先计价后付款的原则,且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的85%控制;工程全部完工且验收合格,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扣除质量保证金额度控制。质量保证金根据合同约定返还。

2.3风险预控

各相关部门根据施工方案、设计变更及形象进度、现场条件等因素引起相应的工程数量变化,对相关成本因素和工程数量管理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确认各成本责任中心责任范围以外变化数量,提交总工程师审核、项目经理审批调整责任成本预算,成本责任中心相应调整责任数量台账。风险管理与创收增效相结合的原则:项目部应充分辨识、分析工程数量变化潜在风险,组织开展工程数量风险防范预控管理,制定增收创效等风险防范方案并严格执行。加强施工各环节成本的预测预控。所谓的风险控制常见的控制方式有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预控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权变手段,另外风险监控也是一项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对项目风险的阶段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充分研究和了解进行科学的管理,识别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从而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具体的措施包括,细化施工方案,通过预测,能够找到真正费用控制点。具体做法是在每一环节施工前,项目部根据内控成本及工程进度预测施工部位及相应的实物量,通过预算确定收入。根据各项经济指标做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实现成本的预测预控。

2.4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叫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指的是从建筑工程决策阶段到工程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以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维护阶段的所有涉及工程造价的业务活动。相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全过程造价管理具有范围广、内容深、系统性较强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使用模式。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可审计跟踪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涵盖了建筑工程各个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一种管理形式,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应积极采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5企业工程经济管理创新

工程经济管理创新对严格监督建筑质量、认真掌控工程造价起着重大的规划作用。兼顾造价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视在全过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内的消耗和维护运营应付出的成本以及该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对此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漏洞亟待解决,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将造价管理进行更新优化,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遵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关于节能建筑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体系,用市场经济加强这一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到良好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节能技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造价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相关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综合着手,最终推动造价管理的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磊.浅析建筑节能理念下的工程造价管理[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2]孙正茂.浅谈建筑造价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1,12.

[3]王昂.浅谈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2014,02.

工程经济分析论文范文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这样就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其中工程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有很多,这样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提升工程的效益,促使建筑行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前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剧,建筑企业要向稳定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好工程管理工作,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二、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

(一)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这样就促使建筑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并且还要很多环节的管理工作没有规范性,针对这样的现状,有一些部门不知道怎样去管理。同时因为没有相对严格的管理体制,这样就促使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实,从而就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导致很多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二)对工程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核算经常被忽视,许多建筑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它们认为只主要重视施工进度和水平,这样就促使核算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从而就促使核算的结果不够准确。

(三)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1、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因为很多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不够,并且素质水平比较低,这样就造成工程管理很难得到实施,也不能够科学有顺序的开展,从而就严重影响了管理的质量。

2、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作为监理人员起着监督、控制等重要作用,但是有一些监理人员没有很强的责任性,这样奇偶造成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的时候出现了采用劣质的材料充当优质的材料,以及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从而就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理的作用。

3、施工人员是施工的主体,其对于施工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在很多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服从企业的意识不够强烈,从而就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

(四)具有多方的矛盾性针对建筑工程,其是由业主、监理、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等共同完成的,但是由于利益的关系,在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倘若不对这些矛盾进行认真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三、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管理机制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在优化管理机制的时候,其一,全面性,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各个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的利益,这样就能保证管理机制更加的完善和健全,同时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加强各个参与单位的合作,从而才能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管理。其二,有效性,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制定的制度的标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征,并且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才能确保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也能够有效的避免管理机制出现虚拟设置的情况。

(二)加强监管部门的管理

1、在进行建筑工程审批的时候,要对其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没有效果的审批程序。同时还要对转化职能引起关注,从而才能保证监督和服务共同存在和发展。

2、作为监管部门,对于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一定要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兵器还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充分的落实。

3、必须要强化加监管部门有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监管的质量。

(三)重视工程核算,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核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核算管理体系,并且还要及时做好工程的转资处理工作。

(四)提高管理人员、被管理对象的综合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工程管理的质量,一定要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和管理对象的综合素质,首先作为有关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它的综合素质,从而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

(五)积极协调管理中各方矛盾

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首先作为有关的单位在管理之前要制定相关的规定明确各个参与工程建设方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这样才能减少今后的矛盾。然后作为有关单位要根据自身的责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还要做好自身的工作,以及与有关单位的配合,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各个单位应该尽量多的组织员工一起学习,或者开展联谊活动,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就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各个单位要保持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协调工作事宜,调动好够工作的氛围,也确保各个单位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从而就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继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减少矛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目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促使管理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一定要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改善,从而就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促使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