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18:0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主题阅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21-02
在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全部都会运用到名著。古人在治学当中就是以先贤的名著与理论为基础,背诵大量的名著才能考取功名,而在现代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课文还是课外的扩展阅读都引进了大量的国内外名著。名著的阅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操,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视。在现当代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综合声音、图像、视频,等等元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然而大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让现当代的语文教师忽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名著阅读的重视正在逐步下降。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显著意义,同时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与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如沈从文、老舍等都对于古典名著了如指掌,因此对于阅读名著的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降低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种多样的读物与阅读方式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充斥在如今的中学生身边,不论是手机、掌上游戏机还是IPAD,等等,都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并且如今大量漫画、网络小说与奇幻魔幻小说的出现,让中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时候面临了更多的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与意愿,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量漫画、网络读物甚至不良读物的阅读,让中学生对于语文产生了极大的不认同,认为模式化的语文学习并不能够体现文学的魅力,甚至与语文教师产生分歧,进一步导致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从而抵制学习语文。
二、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1.语文素养的内容及其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所谓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以语文文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表现,语文素养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等。同时,语文素养也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核心思想与观念,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与核心思想。语文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通过对于文字、词语、语法、句子与段落的教学,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2.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那么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语文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由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地接触与学习语文,因此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阅读是获取知识与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了语文学习中交流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单单靠教材内所提供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要引入名著的阅读。首先,通过阅读名著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学习到一些语法知识、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以及大量的文学知识,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同时,阅读名著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名著通常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撰写,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文学艺术明珠,其中通常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与美轮美奂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名著当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当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谦逊礼貌的传统美德,发扬尊师敬教、爱国为民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阅读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名著中的诗文。在名著当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名著,其中都会流传这大量优美而又富有意义的诗文,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与《西游记》这四大名著当中,就有着大量的优美诗文与语句,这些诗文是学生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重要前提,更是让学生喜爱上阅读名著的关键。
2.帮助学生掌握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名著作为全人类文学的精华,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髓是十分纯粹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通过吸收其中的艺术精华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操。而组成名著的重要部分便是其中的情节,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红楼梦》等名著,其中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因此在阅读名著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化素养。
3.指导学生领悟名著中的思想观念。在所有的名著当中,都是蕴含着积极向上与正确完善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不论是通过赞扬美德还是批判罪恶来表明其核心思想,名著当中的核心思想都是符合人类社会正确观念的。因此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名著当中的思想观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四、结束语
名著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当中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华与思想观念正是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与影响。因此,通过阅读名著的方式能够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淑萍.读经典名著,享知识人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潘家明.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J].文学教育(下),2007,(2).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
关键词: 高中作文 议论文 写作思路
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在高考中近年来常常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引起很大的重视,但是训练的次数并未和分数的提高成正比,很多学生在高考中仍然写不出立意明确、文从字顺的议论文。针对这样的现实境况,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路整理的训练,从根本上扭转议论文写作的态势。
一、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连接生活巧构思
议论文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其最大的特点是行笔之前先构思。关于构思,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以笔代枪,针砭时弊,其杂文可以说是现代议论文的雏形。在他的创作过程中,鲜少有摊开纸笔就写作的情况,总是要先打腹稿,这个打腹稿的过程就是构思。
构思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个发现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这个中心思想不是读者的主观臆想,也不是作者的任意捏造,而是一个逐渐深入,将创作与阅读进行连接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看做是发现作者构思意图的过程,因为构思的成立本身就是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构思是一个消化的过程。文章的构思必然要锁定一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最可能是来源于生活。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并不算丰富,要完整地经历这样的过程,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和生活在学生发现构思进而主动构思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因此,构思是基于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没有活生生的材料,就无从构思。在构思过程中,随着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题思想会逐步明确。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进而深化主题。所以,大量阅读是为自己提笔写议论储备,储备达到一定的量,学生的构思提纲就将成型。
构思确立后要明确观点。观点的形成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上,各种联想、对比、质疑、想象等方法无非是为更好地体现观点所采取的外部方法。阅读的深刻程度决定着阐释的深度,也决定着论述观点的辩证性。由此可见,阅读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石。
二、以整体布局为出发点,搭建思维路径
议论文的构思和行笔都离不开整体布局。整体布局是一种原则,指引着思维的轨迹,最终又呈现出思维的质量。一般来说,议论文的写作有比较固定的布局模式:首先是提出(发现)问题,然后是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因此,常见的议论文的结构模式有并列式、总分式、对比式、递进式和综合式等。
并列式与总分式都是首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横向思维,并排从几个方面对某一观点进行论证。提出论点的同时,齐头并进地阐释论点,最后进行总结与升华。这种模式的关键是用客观真实的眼光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认识事物运用理性的头脑,找到事物的共同共融之处。
递进式则是运用纵向思维,逐层深入论证,达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目的。以“诚信”为例,学生可以先从社会上的信用危机入手,逐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就这一原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阐述,引领读者的思维层层深入,那么文章的层次就会分明递进,一以贯之。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分论点地提出要逐步深入,每一步的深入都有理有据地论证,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后一个分论点,论据也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其最终都是要为共同的中心服务。
对比式的结构是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反向思维,正反对比论证。如论证“微小”可以从“巨大”入手,论证“柔软”可以从“坚硬”开始,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论点更清楚,启示的意味更浓厚,主张的阐明更具有戏剧冲突。
综合式的结构是将上述结构模式综合运用。其实,写无定法,只要是立意明确,观点清晰,阐释到位,运用哪种结构模式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反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更有利。
三、以行文为依托,处处皆是教学
在确定全文的中心论点,设计好全文的结构思路之后,就开始进入提笔写作的实质阶段。每一个自然段所要表达的意思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整篇文章很难整齐划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作文常常出现文章脱节、衔接不够的现象,就是在行文中不注意合理安排的结果。因此,把握行文的流向,使文从字顺,逻辑严密,是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做好段内的安排。每一句的顺序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秩序与规律的,先写什么,为什么先写,后写什么,都要有意为之,不能说整体架构完了,每一个段落开始都是“胡言乱语”。段内的层次,句子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运用好起承转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优秀的文章进行讲读,并立刻让学生付诸实践,引导学生在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中分析、揣摩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组合顺序,从而培养学生行文的秩序感,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语言感受能力决定思路的流畅程度。平时一定要注意读写不分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复述、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等进行练习,以达到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思路与语言的清晰与完整的目的。
本文分列的三个步骤将高中议论文写作进行清晰的思路训练整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为考试,更是为个人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钟玉.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反思;作文教学
一、高考作文题受到批评所引起的反思
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出,总会招致骂声一片,尤其是作文,似乎全社会人人都可以参与批评。批评多并不代表试卷的质量不好,相反,能引起争论与思考,本身就是高考的社会效应,这也恰恰说明了语文试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拒绝平庸”出来以后,引来无数的批评。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种情况:
1.批评作文主题先行
江苏卷的命题者可谓煞费苦心,生怕学生审题偏差,误了人生十分重要的一场考试,因此给了学生明确的指向性,希望扶着他们走路,让他们走得更稳一些,然而这却成了诟病最多的地方。
其中不乏幽默的调侃,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把《拒绝平庸》评为“最平庸的题目”,有着“最便宜的思维和最不费吹灰之力既安全又保险的诸多特性”。
也有中肯的分析与期望。北大教授温儒敏就指出:有些省区市的作文题“指向性”太明显,例如:《拒绝平庸》《总有一种期待》《时间在流逝》等,考生可能早有准备,容易套题,也容易落入“文艺腔”一路。我赞成高考作文尽量往理性思维和开放性方面靠一靠。
2.批评文体倾向性过强
从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情况来看,写记叙文的得分普遍高于写议论文的。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也经常呼吁学生写体现高中生真实生活、感受和思想的记叙文。
但诚如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所说:“拒绝平庸”这个题目文体倾向性过强,常规记叙文很难操作。“平庸”指“寻常而不突出,平凡”,一个人是否“平庸”,非一时一事所能显示,而要“拒绝平庸”也非一朝一夕可见效,故而以叙一人一事为主且以描写见长的记叙文很难承载这样的过程。这就逼着考生一窝蜂扑向议论性文章,而议论性文章因为立意的限定也很难见出考生认识的深度。
3.批评引导学生说假话
不得不承认,“拒绝平庸”的思想确实能够代表很大一部分考生的心声,他们渴望不平凡的生活,因此三年来苦苦奋斗,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出人头地。然而主题已定,必然限制另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为了谋求一个安全的分数,势必有大量的学生在“拒绝平庸”的大帽子下,不敢显露自己的真面目,只能说些违心的套话,大话,夹起尾巴做人,最终,我们的考生不过就是“平庸”的考生。
吉林卫视“天天五味评”栏目主持人梁宏达一针见血地指出:“拒绝平庸”就等于让学生里边一部分相对来讲承认自己很弱小,承认我自己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我愿意老老实实过一辈子的学生,写出“拒绝平庸”这种假话,这就是标准化答案!这样的捆绑,捆绑不出优秀学生,相反只能捆绑住他们的自由和想象力,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二、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拒绝平庸”
社会对于语文高考作文题的关注与批评,恰恰让我们语文教师有种深深的使命感。我们要学会批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高考考题,我们也确实有资格批评甚至谩骂,但是这之后呢?我们不能只图口舌之快,面对问题是否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语文教师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呢?
首先,仔细审视这些批评,实际上指出了很多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一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力求保险而毫无创新的教学意识;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三是知识教育的僵化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的问题。这里固然包含着体制的问题,但作为整体中重要环节的语文教师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平庸的语文教师必然培养出学生平庸的语文水平!
其次,这些批评意见以及2011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题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努力教出不平庸的学生?这才是看过批评之后我们应该做的事。
1.如何做不平庸的语文教师
(1)用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
“语文老师把精力都放在做题目上了,书也不读了,教出来的学生能好到哪里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题海战术不仅把学生卷进了习题的漩涡,更把语文老师也拖进了那个黑洞。学生科目繁多,而教师是教育教学以外的杂事众多,将师生推到了阅读的荒原。而一个不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老土的一句话,却是真理。读书的过程,就是用前人的头脑充实自己头脑的过程,便是提升智慧甚至再造生命的过程。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灵体悟,那力透纸背的情感,那飞扬的文字,任你驰骋想象,极尽冥思,于是我们才能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
语文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也不仅仅来自于科班学习的知识,更来自于阅读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要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要为自己腾出阅读的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
(2)要用深刻的反思提升自我
以研促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途径。但铺天盖地的教育教学论文,究竟造就了多少个高水平的教师呢?
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盛产博士,却出不了大师?根据媒体披露,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们成了最盛产博士的国度。可是,随着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的辞世,下一个大师又在哪里?
其实两个问题的根本是一样的,功利化的思想主导了博士教育,也主导了教师发展方向。为评职称、为晋级……无非是追名逐利。
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教师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但要我们有深邃的目光,平静的心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反思,一次作业的批改也可以反思。不做大而空的高谈阔论,只从小处入手研究,也许我们也可以走出平庸的行列,在教师的岗位上散发出哪怕yulu.cc的光与热。
2.用有效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文题的好坏固然能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发挥,但是再平庸的作文题也可以写出不平庸的文章来!
有很多语文教师主张作文“无为而治”,认为与其乱作为,不如不作为。这话确实不错,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有效地作为。
(1)加强文体规范训练
因为过去几年很多创新形式的文体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得许多学生想要投机取巧,寄希望于别出心裁的文体,如书信体、寓言体等,殊不知创新的前提是要懂得规范。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文体规范训练显得格外重要。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两种文体是记叙文和议论文。
但作为高中生,如果只会写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显然是不行的,在训练中,笔者特别强调要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
所谓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再局限于只叙述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而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第二,使用的表现手法更为复杂,即要求运用各种描段,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在表达方式上的复杂了,要求做到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即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
用形象的说法,复杂记叙文更像是“主题照片墙”。围绕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断,采用适当的顺序,加以不同的点评与说明,重新构成画面丰富、主题鲜明的内容。这里最重要的是片断的结构。首先,要有贯穿始终的线索,这样材料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是片断的顺序,可以是层递式也可以是并列式,以层递式为佳,辅之以情景交融式和点面结合式。
议论文的训练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的形式,却忽视了议论文本身是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是存在现实意义,而不是摆一个议论文的架子的。事实上,议论文的思想性要远远高于形式的价值,即便用最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也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来的。当然一些技巧也是要注意训练的,比如论证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熟练运用的是例证法,一例一议的文章十分多见,如果能够变化使用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文章就更具阅读性,也自然能够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2)注重“三读”
所谓“三读”,是读书、读生活和读内心。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思想内容,而来源就在生活中,书本里和自己的内心。读书,丰富自己的人生,开阔自己的视野;读生活,用一颗懂爱的心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读内心,让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盛玲.复杂记叙文的结构调控[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9).
[2]郭凤霞.重视文体规范,关注现实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2).
一、悦读、好学、勤写,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最近在看什么书?”在我们备课组。这是最常用的问候语。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教改脉搏的唯一方法,而知识渊博更是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论是专业刊物或是文学艺术,我们备课成员都广泛阅读、理念不断更新换代。理念付诸于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教学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也使得备课组成员的写作得心应手,在校论文年会、市论文汇编以至中语会论文研讨会中,均有佳作入选、获奖。例如黄蓉蓉老师在中语会、市论文汇编、校征文年会中,共有四篇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吕丽芳老师、黄新惠老师也有论文获二、三等奖,仅以去年的论文年会为例,四篇二等奖中就有两篇属于本备课组。善于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并能较快的适应现代化教学也是我们备课组成员的特点。XX年的校创新教学比赛,我们备课组五个成员有四个成员参加了比赛,每个成员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且每个人都能做到熟练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据我了解,我们备课组也是语文组中使用多媒体频率最高的备课组。因此,悦读、勤写、好学,使得我们备课组成员素质普遍较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合作、竞争、交流,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不做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这在我们备课组早就达成共识。在合作问题上,我们形成体制:①课堂教学资料共享。例如黄蓉蓉老师教《三峡》、杨春华老师的《乡愁》课件、黄新惠;老师收集的《苏州园林》、张雅涓老师的广告资料等等,备课组成员只要对资料拥有者说明上课时间,对方就必会随时奉献。②单元练习包干制。学期伊始,备课组会议订好每个单元考卷、练习的出题者。定好时,人、量。每个成员届时都会认真完成。③大考复习主题制。大考复习以知识块状进行,每一块状为一主题,而没一主题也定好时、人、量。一年下来,备课组成员均感到:“合作,使我如此快乐。”合作,使我们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作,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事实上,本备课组成员均为争强好胜之“徒”,例如校创新教学大赛,语文组有7个老师参加比赛,本备课组就有四位老师参加。激烈的竞争使得每一个备课组成员都快马加鞭、丝毫不敢懈怠。
“嗨,你有什么绝招?”“我最近天天让他们享用美文盛筵。”此类毫无保密意识的对话在我们备课组也经常听得到。因为经常交流,所以我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只要哪个老师有了新招,备课组成员都会争做实验,回过头来,再来交流心得。
三、参与教研、热心教改,争立时代前沿。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不是一味地追求自由,也不是一味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不能过于浅显化、随意化。无论我们的阅读主体多么创新和试图别出心裁地多角度解读,它总有一个界
限,也许一千个读者对《红楼梦》有一千种解读,然而曹雪芹一定有他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的指向,读者与作者在某些细节甚至是主题上难免会有差距,但作品中的“宝黛钗”不可能成为“刘关张”。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是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
引导。
一、在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求学生品读“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口,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时,有个学生说:“这一系列动作把林冲的形象写得很透,它把林冲的谨小慎微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取、挑、盖、戴、拿、拽、锁’等词可看出。”教师问:“里面作者还反复提到一个物件,是什么?”学生再看语段,齐答:“钥匙。”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反复写钥匙,而且等草料场着火了后林冲还把这把钥匙拿在手里吗?”学生恍然大悟:“这个钥匙是他坚守岗位,不愿丢失这个卑贱的职位的表现。”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林冲是被逼迫上梁山的主题。
如果教师不适时引导,学生不会深入思考,很可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于表层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而忽略了这个关键点,进而不能对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脱离了作品的视界,甚至曲解了作者的意图。
二、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进行多元解读
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在讲小说《边城》的主题时,有位学生认为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如今社会“白富美”“高富帅”的社会丑陋的拜金主义现象进行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要在人生起步时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说:“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朦胧,也很纯真,爱情是美好的我们都应该向往,但我们应该看到翠翠的这么美的爱情背后有深厚的土壤,这又是什么呢?”教师寥寥数语,学生马上再一次对作品进行解读,马上发现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将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力、男盗女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唯实唯利的人生观”对照,表达他对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样合理引导到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上来,学生对作品进行了多元并深入的解读,避免了学生陷入爱情的单一误区。
三、在语文学科框架内进行作品多元解读
语文学科有这门学科的独特性,它不同于美术课,不同于历史课,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时不能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
如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如果学生借此大谈建筑的不同特征,甚至扩展巴洛克建筑艺术、洛克克建筑艺术,有学生坚持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和现代建筑的种种缺陷,这样的话就背离了语文的学科范畴,超出了文本的视界而到了建筑学科、建筑的视界去了。对于这样的文本,应该主要抓住文本是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文体特点来品读。要在对作品解读的同时掌握科学小论文的有关常识,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进而分析文本简洁、周密而又生动的语言特色,并引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
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张良田.高中语文课程整体改革的思路[J].现代语文,2001(01).
[4]马景仑.汉语通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语文复习 说明文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96-02
初中语文复习时,对阅读技能的训练,多以记叙文为主,忽视和冷落了说明文和议论文。近年来,说明文的考查,从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不难看出,说明文的阅读逐年呈递增趋势,因此,初三语文复习,注重说明文的阅读的方法的探讨,不可小觑。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初三语文总复习时,强化说明文的复习,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把握命题趋势,明确考纲,找准考点
1.语文阅读命题趋势
从全国各个省市的初三语文中考试卷分析,阅读部分,所选的文章很少涉猎教材中文章和篇目,一般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现代文的阅读部分,更为明显。但所选的内容,又以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身边的人或事为主。这些方面的话题文章,记叙文、说明文居主导地位。
对阅读题的考查,也逐渐由“主观型”和“开放题”转化,所谓开放,就是答案,不局限于阅读文章中的只言片语,而体现思路和答案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创新思考,用完整的一句话表达。
2.说明文阅读的考点
把握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利于针对性指导,学生整体提高,也利于落实阅读复习课的有效性,提高阅读复习教学质量。(1)基础字词的音形义;(2)说明的对象和特征;(3)说明的顺序和结构;(4)筛选信息,归纳文章的要点;(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6)说明的方法和运用;(7)主题的延伸。
二、依据课标、遵从考纲,巧妙设计真题演练
1.以教材说明文文章为依托,强化方法的训练
对于教材中的说明文,一轮复习时,按教材分册进行重点性复习;二轮复习,在专题训练时,将每一册的说明文,再次集中“品读”,根据考点和考试要求,重新将这些说明文而定位,设计新、实、开放的思考题,让教材中的说明文,成为学生复习方法、形成策略的依据和抓手。
2.注重真题演练,提升说明文阅读的策略
真题演练,就是根据考纲要求、考试的试题特点以及说明文的考点,而巧妙选择阅读文章,重点以科技、信息方面的为主,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
如提供给学生《中国石拱桥》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从文题上先入手:这篇文章是____文。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最好不要先阅读文章,从文题的研究着手,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不难得出答案“说明文”,并得到: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石拱桥。再让学生细读这篇文章,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石拱桥的。引导学生阅读前,对这个问题,也可以放飞思维,而想象:如果你要写“石拱桥”,你会从哪几个方面重点说明和介绍,得出形状、结构、历史等几个方面后,再阅读文章,验证自己的猜想,完善问题的答案:形式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这样,从“思”“猜”“验”等几个层面,层层深入,逐渐使答案明晰。
三、探究提升,强化技巧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提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宗旨,也是复习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教师精心选择例文,让学生探究、提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如《苏州园林》的阅读,教师可以针对“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而巧妙设计问题: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应给以方法的点拨和指导:(1)明确说明内容,抓住说明的对象和特征;(2)说明对象的把握,从三个方面入手:文题、中心句和首尾的关键句;(3)说明对象的特征,应抓住关键词,回答简明扼要,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多多益善”;(4)回答的模式最好为:介绍了……的……这样的回答,既包含说明的对象,更包括说明的对象的特征。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1.辨析说明方法
中考说明文的阅读,命题方式,一般以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会判断;(2)会分析其作用。
如:我从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提出问题: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思考、作答的基础上,完善答题方法和技巧,采用下面的模式而回答: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_____特点。这样的回答,给阅卷者清晰、自然的感觉,想扣分都不易。
总之,初三语文复习,在全面复习时,说明文的复习不能成为遗憾,应加大说明文的阅读复习的力度,从阅读考试题型、说明文的特点、考试技巧的点拨、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力求抓实、抓牢、抓紧说明文的复习力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有余、策略掌握、应试技巧提高,为学生在中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而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房瑞新.初中语文学科学案的有效编制和设计研究――说明方法及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07).
论文摘要: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和研究。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小方向的研究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此,目前有一部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还没有懂得如何去研究。本文主要从细读文本,精读文献,倡导创新研究等方面来阐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
1.引言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地揭示了学与用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研究生在读书时的两大任务:读书和研究。在研究生期间要不要进行一些科研,不同的学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前苏联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两个学派:朗道(L.D. Landau) 和塔姆 (I. E. Tamm)。朗道学派主张研究生学习期间只学理论基础知识,不搞科学研究;而塔姆学派则强调研究生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要想探讨研究生到底要不要进行科研,就应该知道研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首先研究就是探讨学术问题。学术就是知识的深层面元素或知识的仍不可知面。也可以通俗地讲,研究就是去发现,就是写东西。然而,发现也好,写东西也罢,无不与读书有直接的关联。从这个角度看,塔姆学派的主张是比较可取的。
国内和国外许多学者很多都对英语语言文学这个领域有过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英语文学教学层次。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对作品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思想的了解,加深语言使用、思想概念表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从而在各个层次上全方位地学习英语,真正掌握这门语言。有的学者对英语专业文学课作了调查与思考。综合师生双方的态度与看法提出对这门课的改进意见。但是国内针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的论文还是比较少的。本论文拟从细读文本,精读文献,倡导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该如何做研究。
2.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要努力探讨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方法,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
2.1细度文本
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做研究之前一定要细度文本,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又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揣摩作品呢?对此王崧舟老师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意思是说,从根本上来说,文本细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 读者应该做到与作品里的主人公一起去冒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一起去分享胜利、一起去分担失败。文本解读靠的是解读者主体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与学识修为。所以,文本解读因人而异,见“底”论深浅,“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是没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言语智慧的传递。阅读英语文学原著是了解说英语国家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是英语国家文化中带根本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双方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英语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说英语国家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综上所述,细读文本,揣摩教材,首先强调“我”的潜心会文,品味揣摩。只有“眼睛”在场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只有“头脑”在场的阅读是低效的阅读,惟有“生命”在场的阅读才是真正高效的阅读。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近年来,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新批评主义中也强调了细读法。由此可见文本细度在研究中的重要性。